初中语文课本小说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小说类文章教案模板

初中语文小说类文章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年级:七年级教材:《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小说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受人物情感,培养同理心。

教学重点:1. 小说基本概念和特点的掌握。

2. 小说三要素的分析。

教学难点:1. 小说中人物形象、情节、环境的深入理解。

2. 学生对小说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小说吗?为什么?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看过的一些小说,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二、新课导入1. 介绍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如:虚构性、艺术性、情节性等。

2. 讲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三、阅读与分析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骆驼祥子》。

2. 小组讨论: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分别有哪些特点?3. 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小说的三要素及其在《骆驼祥子》中的体现。

2. 强调小说阅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读、多思考。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小说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骆驼祥子》,请回忆一下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

二、阅读与分析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我的叔叔于勒》。

2. 小组讨论: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分别有哪些特点?3. 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小说的三要素及其在《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体现。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篇小说在人物、情节、环境上有哪些异同?四、拓展延伸1. 让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小说,并说明理由。

2. 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更多小说,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合作等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阅读小说的情况。

3. 课堂测试:对小说的基本概念、三要素进行测试,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年级小说欣赏教案

八年级小说欣赏教案

八年级小说欣赏教案教案目标:1. 培养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兴趣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小说中人物、情节和主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通过阅读小说,深入理解人物、情节和主题。

3. 培养学生对小说的欣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小说文本进行分析和推理,提升思维和判断能力。

2. 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进行深入理解和思考。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小说,如《红楼梦》、《鲁宾逊漂流记》等。

2. 多媒体设备和课件。

教学过程:引入:1. 教师通过投影或板书,展示几幅小说封面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和猜测小说的故事内容。

2. 教师介绍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小说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区别。

主体:1. 学生分组阅读一篇经典小说,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小说的人物、情节和主题,并归纳总结。

2. 学生通过展示和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相互学习和交流彼此的观点和理解。

3. 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小说的深入思考和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隐含的意义。

4. 教师以故事片段或重要场景为例,讲解小说中的描写技巧、对白和叙事手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语言艺术。

5.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表演小说中的情节或通过图片、漫画等形式展示小说的内容和想象。

6.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说的读后感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观点。

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并强调培养学生对小说的欣赏能力和思辨能力的重要性。

2. 学生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并做出反思。

拓展:1. 学生可继续阅读其他小说,扩大对不同类型小说的欣赏和理解。

2. 学生可尝试写一篇小说读后感,表达自己对小说的见解和体会。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能够培养学生对小说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判断和表达能力,进一步丰富他们的阅读体验和文学素养。

初中小说课文教案

初中小说课文教案

初中小说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2)能够分析小说主题,领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小说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3)学会撰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习惯。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情的情感态度。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理解小说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2. 分析小说主题,领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1. 深入解读小说内容,理解人物内心世界。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主人公和故事情节。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 实践活动让学生撰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

6.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多阅读文学名著。

四、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形象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小说中的场景和人物。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4. 情感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小说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初中小说教案万能模板

初中小说教案万能模板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包括小说的体裁、特点、结构等;能够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批判性思维、表达交流等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提升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1. 重点:小说的体裁特点、人物形象分析、情节发展分析。

2. 难点: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以及对不同观点的批判性思考。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教具(如PPT、图片、视频等)、教学设计。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准备与小说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小说的起源、发展及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小说作品,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二、新课导入1. 教师讲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包括体裁、特点、结构等。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

三、阅读分析1. 学生阅读小说,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方面的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教师巡视指导。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写作训练1. 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创作一篇短篇小说。

2.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写作过程中的问题。

3. 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小说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六、课后作业1. 阅读指定的小说作品,撰写一篇读书笔记。

2. 结合所学知识,创作一篇短篇小说。

【教学反思】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阅读分析环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3. 写作训练环节,教师要及时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4. 教师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小说试讲教案

初中小说试讲教案

初中小说试讲教案年级:初中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夏洛的网》,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阅读习惯。

2. 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体会友谊的可贵。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内容:1. 小说《夏洛的网》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小说中体现的友谊主题。

3. 学生阅读体验和感受分享。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小说《夏洛的网》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二、阅读指导(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第一章,注意理解人物关系和故事背景。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三、小组讨论(2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如小说中的友谊、人物性格等。

2. 小组内讨论,并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四、分享与交流(15分钟)1. 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总结小说中的友谊主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小说中的友谊主题。

2.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人物情感和故事发展。

二、阅读指导(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第二章,注意理解人物情感和故事发展。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三、小组讨论(2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如小说中的情感表达、故事情节等。

2. 小组内讨论,并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四、分享与交流(15分钟)1. 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总结小说中的情感表达和故事情节。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友谊主题和人物情感。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珍惜友谊,传递正能量。

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2. 学生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3. 学生对友谊的认知和珍惜程度的提高。

初中课本小说教案

初中课本小说教案

教案名称:《草房子》小说教学年级:初中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草房子》这本小说,让学生了解作者、作品背景及故事情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3. 借助小说中的优美语句,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品质。

教学重点:1. 了解《草房子》的作者、作品背景及故事情节。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3. 欣赏小说中的优美语句,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内心世界。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草房子》小说相关资料,包括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等。

2. 学生提前阅读《草房子》小说,做好预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草房子》的作者、作品背景。

2. 学生分享自己阅读《草房子》的感悟和收获。

二、欣赏小说精彩片段(15分钟)1. 教师挑选小说中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朗读。

2. 学生讨论:你喜欢小说中的哪个角色?为什么?三、分析人物形象(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2. 学生举例说明,分享自己分析人物的方法。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如何?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后阅读《草房子》的感悟。

二、深入分析人物形象(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2. 学生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要关注人物形象分析。

2. 学生表示自己在今后的阅读中会更加注重人物分析。

初中小说类教案

初中小说类教案

初中小说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通过阅读小说,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运用小说创作技巧进行写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 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分析方法3. 小说阅读与写作技巧的指导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经典小说片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教学小说人物形象:以一部具体的小说为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人物的性格、外貌、语言、行为等方面的描写。

3. 教学小说情节结构:通过分析小说的情节发展、高潮、结局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并学会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和意义。

4. 教学小说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去挖掘小说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小说阅读与写作技巧指导:教授学生如何进行小说阅读,包括快速浏览、细致阅读、批判性阅读等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小说创作技巧进行写作,如人物塑造、情节设计、环境描写等。

6. 课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部自己喜欢的小说进行阅读,并运用所学的小说分析方法,对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小说创作技巧,写一篇短篇小说,可以是改编已有小说,也可以是完全原创的故事。

8.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说创作作品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四、教学策略1.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小说为例,进行分析讲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2.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初中小说的教案

初中小说的教案

教案标题:初中小说的教学策略与应用一、教学背景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为主要手段,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初中阶段是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小说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视野、培养审美情趣和思维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初中小说的教学策略与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认识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

2. 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对小说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能力。

4. 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汲取人生智慧,提升个人素养。

三、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小说的内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讲解小说情节时,教师可以提问:“你认为这个情节对主人公的性格发展有哪些影响?”2. 互动式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表达能力。

例如,在讲解小说人物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人物性格。

3. 情境教学: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小说的魅力。

例如,在讲解环境描写时,教师可以播放相关音乐或展示图片,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小说中的氛围。

4. 案例分析: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小说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了解小说创作的技巧。

例如,讲解小说的人物塑造时,可以分析鲁迅的《阿Q正传》中阿Q这一角色的特点。

5. 读写结合:鼓励学生在阅读小说的同时,进行写作实践。

例如,让学生根据小说情节创作续篇或改编故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应用1. 课堂讲解:教师应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为学生讲述小说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课外阅读:鼓励学生课下阅读小说,提高阅读量。

教师可以推荐一些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小说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3. 作业设计:布置与小说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文学素养。

例如,让学生撰写小说读后感、分析人物性格等。

小说教案初中怎么写好

小说教案初中怎么写好

教案标题:初中小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基本概念,区分小说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点。

(2)能够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理解小说主题。

(3)能够欣赏小说中的优美语句,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小说要素。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提出自己的见解。

(3)培养阅读小说、欣赏小说的兴趣和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说的魅力,提高对文学的热爱。

(2)学会理解人物形象,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二、教学内容1. 小说基本概念及特点2. 小说要素:情节、人物、环境3. 小说主题及其表现手法4. 小说阅读与欣赏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小说基本概念、要素及主题的理解与分析。

2. 难点:小说阅读与欣赏方法的掌握,对小说主题的深入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兴趣:通过讲述小说有趣的故事情节,引起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2)提问:什么是小说?小说与其他文学体裁有什么区别?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小说基本概念、特点。

(2)分析小说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部小说,分析其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

(2)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4. 讲解与示范:(1)讲解小说主题及其表现手法。

(2)示范分析一部小说,引导学生如何深入解读。

5. 实践练习:(1)学生选择一部小说进行阅读,尝试分析其要素及主题。

(2)撰写阅读心得,分享自己的体会。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小说阅读与欣赏的方法。

(2)推荐优秀小说作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阅读心得:批改学生撰写的阅读心得,评价学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初中小说课教案

初中小说课教案

初中小说课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提高对小说的鉴赏能力。

2.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写作小说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的分析3. 小说创作的技巧和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小说?小说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二、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分析(15分钟)1. 教师通过举例讲解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的作用和关系。

2. 学生跟随教师分析一部小说,了解人物、情节、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小说创作的技巧和方法(20分钟)1. 教师讲解小说创作的技巧和方法,如如何塑造人物、如何设计情节、如何描绘环境等。

2. 学生听讲并跟随教师进行实战演练,尝试创作一篇简短的小说。

四、学生小说作品展示和评价(15分钟)1. 学生将自己的小说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

2. 同学之间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总结和指导。

五、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小说,分析其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并撰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的分析能力。

3. 学生的小说创作能力和想象力。

以上是一篇关于初中小说课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调整和修改。

初中语文小说教学案例:《大堰河我的保姆》

初中语文小说教学案例:《大堰河我的保姆》

初中语文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小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生活和人性,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

本文将介绍一篇适用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小说《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教学案例。

教学背景这篇小说的作者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编剧赵望云。

小说情节生动有趣,情感真实感人,具有很好的教学价值。

该小说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学生,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针对文本精读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提高阅读水平,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课程使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对小说中的问题和主题展开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愉悦和兴趣。

教学内容一、小说背景小说《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赵望云的代表作,以大堰河为背景,讲述了一名小女孩阿草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成长的故事。

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光辉的一面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

二、小说分析1、主题小说的主题是“默默无闻的大爱”。

小说中讲述了小女孩阿草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成长,面对种种困难,但她总能通过自己勤劳和善良的品德去影响身边的人,并赢得大家的尊重和帮助。

2、人物小说的人物形象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了小女孩阿草、阿草的父母、老师、好心人士等。

小女孩阿草是一个勤劳、善良、热爱生活的女孩,她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了大的才能和勇气;其父母虽然在生活中遭遇了许多困难,但通过对阿草的爱和教导,却让她变得更加坚强和自信;老师和好心人士则在阿草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程使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对小说中的问题和主题展开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愉悦和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

四、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介绍小说《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对大爱和人性的思考。

2、阅读小说让学生自己阅读小说,让学生通过阅读加深对故事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学习如何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

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鲁迅小说选读

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鲁迅小说选读

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鲁迅小说选读。

一、教学目标1.掌握鲁迅小说选读中的经典作品,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2.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文学特点、文化背景。

3.能够对小说进行分析和评论,加深对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鲁迅先生的小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等经典作品。

通过精读和分析这些小说,学生将会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化背景、文学特点、思想观点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同时,还可以探究文学作品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联系,加深对人性的探讨和思考。

三、教学过程1.引入与导入可以在课堂上播放鲁迅小说的电影或视频片段,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让学生对鲁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精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读完指定的鲁迅小说,了解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性认识。

3.分析小说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故事背景、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等方面来分析小说,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内涵和主旨。

4.词语的妙用通过对小说中生动形象的词语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加强对汉语词汇的掌握,并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和运用能力。

5.对小说进行评论和写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引导学生对小说进行评论和写作,比如写小说读后感、散文等,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6.课堂点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探究文学和人生的关系,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四、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考试、作文等形式,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堂演讲、小组分析等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和研究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对于课后作业,教师可以布置读书笔记、小组讨论、摘抄佳句赏析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小说内容,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化背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鲁迅小说中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念,同时加强对汉语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初中语文小说类课文教案模板

初中语文小说类课文教案模板

###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 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 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分析课文,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主题和情感。

2. 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

###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2. 运用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 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相关资料。

2. 多媒体课件。

3. 学生分组讨论的道具(如卡片、彩笔等)。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1. 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乐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篇课文是关于什么的吗?简要介绍课文背景。

二、新课导入1. 齐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 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课文分析1. 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四、角色扮演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扮演。

2.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角色扮演,注意情感表达。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2. 布置课后作业,如写一篇与课文相关的作文。

####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2.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重点情节和人物。

二、课文阅读1. 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情感。

2.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三、写作指导1.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初中小说教案万能模板

初中小说教案万能模板

初中小说教案万能模板年级:初中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3)能够运用小说中的语言、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创意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写作手法,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3)通过创意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情的情感态度。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1. 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2. 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 分析小说中的写作手法。

2. 创意写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小说作品,分享阅读感悟。

2. 引入本课: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小说《XXX》,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学生分享阅读感悟,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合作学习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写作手法。

2. 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小说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小说《XXX》的读后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

2. 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分析小说《XXX》的写作手法。

二、探究学习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写作手法,如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环境烘托等。

2. 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总结小说的写作特点。

三、创意写作1. 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小说《XXX》为素材,创作一篇短篇小说。

2.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分享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全班交流。

初中语文小说教学教案模板

初中语文小说教学教案模板

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掌握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小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小说中的情感,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1. 小说基本特点的掌握。

2. 小说阅读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1. 小说中人物性格的把握。

2. 小说主题思想的解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小说文本、多媒体课件、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小说文本,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小说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2. 提问:你们对小说有什么了解?请简要谈谈。

二、新课讲授1. 介绍小说的基本特点:情节、人物、环境、主题。

2. 讲解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a. 预习: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把握小说主题。

b. 阅读过程中注意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的把握。

c. 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对小说进行个性化解读。

3. 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篇小说进行阅读,并总结小说的基本特点。

三、课堂练习1. 选取一篇小说,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小说的人物性格、主题思想。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小说阅读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小说,提高阅读能力。

五、作业布置1. 阅读一篇小说,写一篇读书笔记。

2. 收集有关小说的资料,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小组讨论、课堂练习等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学生在阅读小说过程中,能够较好地把握小说的基本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3.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继续关注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小说教案模板范文

初中小说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小说,掌握小说的基本特征和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小说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说的基本特征和结构,主要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安排。

2. 教学难点:如何分析小说的主题,如何把握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与小说相关的音乐、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小说的背景、作者和作品概况。

2. 阅读小说(1)学生自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基本特征和结构,如:主题、人物、情节、环境等。

3. 讨论与分析(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如:性格、心理、命运等。

(3)讨论小说的情节安排,分析其合理性。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阅读小说后的感受,交流自己的观点。

(2)教师总结小说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 小结与作业(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布置作业:撰写一篇关于小说主题的感悟文章,字数不少于500字。

四、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通过讨论与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下为教案的详细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骆驼祥子》,掌握小说的基本特征和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小说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说的基本特征和结构,主要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安排。

2. 教学难点:如何分析小说的主题,如何把握人物的心理活动。

初中语文小说类教案模板

初中语文小说类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小说,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2.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历史、尊重历史的态度。

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感受小说所展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1. 把握小说的时空转换,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

2. 分析小说中历史背景与人物命运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阅读小说吗?请举例说明。

2. 引出课题:《穿越时空的日记》。

二、阅读与讨论1. 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梗概。

2. 分组讨论:(1)分析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以及他的成长过程。

(2)探讨小说中的时空转换,以及这种转换对人物情感的影响。

(3)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主人公的命运。

三、拓展延伸1. 让学生谈谈对小说中历史事件的看法,以及这些事件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2. 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尊重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历史背景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以及如何提高阅读能力。

五、作业布置1.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对小说中人物和情节的理解。

2. 查找相关历史资料,进一步了解小说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穿越时空的日记》这篇小说,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和反思。

2. 结合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对小说进行拓展延伸。

4. 注重作业布置,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期望学生能够对小说阅读产生兴趣,提高文学素养,同时关注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初中语文小说课程设计

初中语文小说课程设计

初中语文小说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如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

2. 提高学生对小说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分析小说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

3. 了解不同文学时期的小说特点,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小说的能力,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深度。

2.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

3. 学会运用文学知识进行文本分析和创作,提高写作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3.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同理心,提高道德素养。

本课程针对初中学生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让学生在掌握小说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阅读、分析和创作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实现课程目标,教师需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基础,结合课程目标,选取以下内容:1. 小说的基本概念与要素:讲解小说的定义、起源和发展,重点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要素。

2. 小说文本阅读:选取教材中的经典小说篇章,如《孔乙己》、《社戏》等,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小说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小说鉴赏:介绍不同文学时期的小说特点,如明清小说、现代小说等,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小组讨论与分享: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

5. 小说创作: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小说创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教学内容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小说的基本概念与要素第二课时:小说文本阅读(一)第三课时:小说文本阅读(二)第四课时:小说鉴赏第五课时:小组讨论与分享第六课时:小说创作与评析本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和课程目标,有序安排教学进度,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小说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初中小说教案模板范文

初中小说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小说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小说的阅读方法;(3)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

2. 教学难点:(1)如何从不同角度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2)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和讨论。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提问或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小说?小说有哪些特点?2. 教师简要介绍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二)阅读与讨论1. 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3.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4. 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分析小说1. 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方面分析小说;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细节,挖掘其深层含义;3. 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分析,分享分析成果;4. 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拓展与延伸1. 针对小说中的某个问题或主题,进行拓展阅读;2. 学生撰写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3. 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情况,评价其参与度;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小说的理解程度;3. 分析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个人分析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小说的分析能力;4. 拓展能力:通过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方式,评价学生的拓展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2.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拓展能力;4.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初三语文教案:麦琪的礼物

初中初三语文教案:麦琪的礼物

初中初三语文教案:麦琪的礼物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情感;2.掌握小说文学语言的基础知识,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3.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培养学生的感情、情感和责任心。

教学重点1.掌握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情感;2.理解小说中表现出的人情事故和人生哲理;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感受和理解小说。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感情和情感,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小说中表现出来的人性;2.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他们能够理解人生哲理并投身于社会建设。

教学时间安排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需要3个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1.介绍小说《麦琪的礼物》的作者和简要情节;2.阅读第1-10页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小说中的主人公麦琪和其他人物的特点;3.分组讨论,探讨小说中表现的事件对人物形象和情感的影响;4.布置课外阅读。

第二课时1.学生介绍阅读的内容和感受;2.阅读第11-20页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情节发展;3.分组讨论,探讨小说中表现的人物关系和情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感受和理解小说;4.布置课外阅读。

第三课时1.学生介绍阅读的内容和感受;2.阅读第21-30页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中的人生哲理;3.分组讨论,探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人情事故和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感情和情感、责任心;4.总结本单元的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本单元教学将采用课堂讲解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在课堂上,我们将引导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情节发展,探讨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内容。

在课外阅读方面,我们将鼓励学生对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进行深入的感受和理解,并编写阅读心得体会。

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将采用以下方式进行。

1.对学生的小组讨论进行评分,评估他们是否能够对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进行深入的理解;2.对学生的阅读心得进行评分,评估他们是否能够感受和理解小说中表现出来的人性和情感;3.对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生哲理进行总结和表述的能力进行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课本小说教案【篇一: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材解读与阅读教学设计】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材解读与阅读教学设计金堂官仓白马学校廖东新课标的实施,新课程的推行,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更新,更是教学理念的革新。

体现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那就是具体的教学行为的转变。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内在基础,教学行为是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形式。

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发展上并非同步,存在着不均衡性。

所以,我们在革新教学理念的同时,也得深入研究教学行为的转变,不然又会回到耗时低效的老路上去。

其实,我觉得任何改革,不外乎是通过调整、代谢、转变来适应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只能遵守,而无法改变。

教学改革亦不例外,不论是教学内容的更换,教学理念的革新,还是教学行为的转变,都是为了寻找、发现、遵循“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学生学习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科本身的规律。

有时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一些著名特级教师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教学设计,至今仍发着熠熠光彩,叫人如醉如痴、欲罢不能,他们总能在教改的大潮中驾波驭澜,应裕自如,这正是他们牢牢抓住了规律的结果。

改革不是全盘推翻,重新再来,它里面有很多永远不变的东西。

教学改革就是在协调、平衡、处理着这对“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中不断发展的。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也是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

同时,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

可见,一节课不仅展示的是一位教师的教学功底、教学艺术、教学风格及文化底蕴,而且展示的是一位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人格魅力。

“弱水三千,吾只取一瓢饮。

”下面我就从教师最主要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谈起。

我给我的汇报起了一个题目:跳起快乐的心灵舞蹈——课标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跳起:点明了教师的职业任务和特点,也隐含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编剧、导演、教练,而非演员——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

快乐:实是当今语文应该追求的一种高境界。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心灵发育成长的快乐,感受思想出炉、开锋、削金断玉的快乐,享受美丽的心灵的远游的快乐??心灵:语文是“一门植根于人的和民族的心性与精神的精神之学,是教育之学。

母语教育根本上就是精神教育。

”(韩军)她是作用于的人的心灵的学问。

舞蹈:语文学习,她曼妙多姿、载歌载舞,她是优雅端庄的交际舞,她是她是激情四射的迪斯科,她是粗犷豪放的腰鼓表演??我将从“精选切入、亮点重敲、巧妙设问”几个方面,并结合一些典型的课例,汇报我的一些感受和理解。

一、精选切入: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即教师引领学生开始阅读文本的角度、方式、方法。

教师对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

好的切入点使课堂衍生着意外和精彩,使师生享受着解牛析薪般的快感。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文本的不同特点,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十一种切入方式:㈠小“题”大做:题目往往是作者的“精心制作”,渗透携带了众多的信息“密码”。

所以我们可以在这个“小题目”上做“大文章”。

1.重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初步感悟,综合多方面的理解,重新为课文拟定一个标题,并结合课文阐述理由。

有时还可以同原标题对比,从而又可能寻到一个新的深入赏析点。

在这一阅读活动中,学生的思维经过了一个或多个“摄入(视觉、听觉)——加工(理解、整合、概括)——输出(口头表达)”的历练过程。

而“输出”的信息——标题,势必渗透了对教师来说最可贵的课程资源——学生的初读感受,这些感受或深刻或肤浅、或准确或偏颇、或全面或片面,而每一次校正、点拨、再重拟,无不是对文本的再解读。

如同学对《麦琪的礼物》重拟的标题有:“爱”、“爱的馈赠”、“无用而珍贵的礼物”、“最美的意外”等。

很明显,前两个标题准确地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后两个标题则从情节出发,其中“无用而珍贵的礼物”用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侧重对线索的评价,“最美的意外”侧重对巧妙构思的评价。

至此,学习这篇小说要解决的两个目标——爱的主题和巧妙的情节——均由学生自己提出。

接着教师只需三言两语的过渡,便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深入探究了。

2.添加:为有标题的课文加副标题,为没有标题的课文加标题,并且根据课文说明理由。

如学生在句式“一个_________的故事”提示下,为鲁迅的《风筝》加了这样的副标题:“一个记忆深处的故事”、“一个关于亲情的故事”、“一个让人心动令人落泪的故事”、“一个虽发生于儿时但成年也难忘的充满自责内疚之情的故事”??再如学生为李商隐的《无题》添加的标题:“不尽的思念”、“爱”、“思”、“思念“边声”、“将军泪”等。

在对文言诗文“读读背背、了解大意”的要求背景下,应该把诗词赏析到什么程度为合适?这种借助标题进行的提纲挈领的、教师相机点拨深化旨在促进学生自主感悟的阅读活动,我们认为是深浅适中、浓淡相宜的。

3.质疑:抓住标题特别是悬念式标题进行质疑,不仅会为课文教读提供恰当的切入点,而且会提升阅读能力。

如《你一定会听见的》,学生提出如下问题:你一定会听见什么?为什么你一定会听见?怎样做才能会听见?这三个紧紧围绕标题提出的问题,恰恰是文章陈述的当然也是教师必须带领学生解决的三个问题。

再如《不朽的失眠》,学生很容易提出的问题就是:失眠是很痛苦的,为什么作者说它“不朽”呢?教师便让学生带着这种阅读期待读书,学生便很快准确地抓住了小说的主旨。

4.分解:有些标题信息量很丰富。

如果把它比作一颗种子,那么文章就应该是由这颗种子长成的大树。

对这样的标题宜用“分解印证法”,使标题成为解读文章的一把钥匙。

如《夏天也是好天气》:师:请同学们一起说,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是——(生大声齐说课题:夏天也是好天气。

)师:如果有人说夏天不好,那么你读这个标题时,哪个字要读重一点?生:(齐说)“好”字。

师:一起试一遍。

(学生齐读课题,重读“好”字。

)师:如果人们说春天、秋天都是好天气,而你要说夏天也是好天气,那么读这个标题时,应将哪个字的音读得长一点?生:(齐说)“也”字。

师:请试读一次。

(学生齐读课题,将“也”字读得长一点。

)师:我们可以再来读一次,将上面两次读的体会结合起来。

(学生齐读课题,“也”字拖长,“好”字读重。

)师:好,咱们下面就来领略一下夏天好在哪里。

请大家朗读课文,大声地读起来。

(板书:朗读,说“理解”的话)气,好在??”比如说: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太阳不肯回家去。

各人自说自讲,并在书上作记号。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踊跃发言)师:夏天也是好天气,它好在哪里?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话。

怎么说?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套话。

如此迅速的入题,十分巧妙地把学生带入了课文,似乎每一秒钟都用在了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上面。

由以上几种切入方法不难看出,从文章标题切入,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它使教读过程呈现由点及面、顺势铺开的破竹之势。

这一块思维的“小石头”,不仅会在学生的心湖上荡起层层涟漪,而且还可能会掀起思想的波涛,令学生如醉如痴,欲罢不能。

㈡求同索异:也就是运用比较法切入文本。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与旧课有很多联系(相同与不同)的课文,以及存在众多联系的多首诗歌。

如《南园》、《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己亥杂诗》这三首古诗,同样涉及爱国情怀的主题但又风格各异。

教师进行了如下设计:1.抄读:以句子为单位抄写下来。

2.口译: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求同:这三首诗有哪些共同点?爱国情怀是从哪些词句中传达出来的?(合作探究一)4.索异:这三首诗格调不同,情感的浓度也有差别。

这从哪些词句中可以感受出来?(合作探究二)5.寻因:三位诗人的这种情感缘何而来?请结合诗人的特殊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说明。

(合作探究三)我们认为,以上设计呈现了如下特点:1.不蔓不枝,提高了诗歌教读的效率。

这是逐首处理所不能企及的。

2.抄读、口译后,用三个拾级而上、逐层深入的问题引领学生三次合作探究,从言语入手钻研文本,在活动中建构起对诗句的理解,避免了驾空分析。

3.使整个课堂结构呈现清晰、简明、深刻的特点,似层层剥笋,渐入佳境。

由此可见,比较切入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层次阅读能力的方法。

㈢由果索因:抓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或由因求果,或由果索因,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拎起一两个句子、却能提纲挈领带动全文的赏析,可谓“小投入、大回报”。

如《老杨同志》:课文结尾说,阎家山的贫苦农民感到老杨同志“真是自己人”。

于是教师对学生说:“老杨同志来到阎家山仅仅半天时间,为什么那里的贫苦农民就感到他‘真是自己人’呢?”经过对课文的研读,学生认识到,老杨同志对广聚是不吃(不到广聚家吃饭)、不叙(不和他交谈)、不留情(当众顶撞他)。

而对老秦家等人是同吃、同叙、同劳动。

如鲁迅的《风筝》:板书标题后,教师问:“同学们都放过风筝吧?当时你们是什么心情?”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说:“可是有一个人,看到风筝就会感到悲哀。

他在《风筝》一文中写道‘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

”在学生讨论后,教师把这个大问题细化为三个小问题:为了什么事而悲哀?悲哀到什么程度?这样悲哀说明了什么?第一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小弟“最喜欢”和哥哥“嫌恶”的句子反复朗读、品味,穿插了鲁迅十六七岁前家里经历的两次重大变故的材料,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鲁迅以“有出息”来要求弟弟的良苦用心。

第二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美读,要求读出感情,用声音传达作者的心绪。

第三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并且穿插了一段对鲁迅先生真诚对待亲人的评述。

最后教师让同学以哥哥或弟弟的口气给对方说几句话,有些同学说得很感人。

我们认为,以上设计有如下特点:1.切入点的选择犀利、敏锐、有穿透力。

能迅速地持久地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能“穿透”课上45分钟,“穿透”课文所有段落,“穿透”每一个学生的思想。

㈣发现质疑:教读一篇课文,教师不作任何指导和暗示,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由学生畅谈收获、提出问题,然后由教师据教学目标筛选出要重点渲染的“收获”和解决的问题,以此作为切入点。

如《发问的精神》:导入新课后,教师布置学生自主学习十分钟,并提示注意记录收获、提出问题(包括最想问的问题和认为应该解决的问题)。

然后让学生参考这样的句式说话:①我发现——②我最想问的问题是——我认为应该解决的问题是——实践证明,被充分放开手脚后的学生的思维很活跃。

畅谈收获时,他们有的说:“我发现这又是一篇议论文,因为它论证了发问精神的可贵。

”教师就顺势问:“文中有表达这个意思的原句吗?”于是学生很快找到了中心论点。

有的学生说:“我发现这篇文章中的反问句很多。

”教师就贴着这位学生的发言说:“请画出所有的反问句,大声地读一读,然后想想作者为什么如此青睐这种句式?”于是,课堂里又书声琅琅,人声鼎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