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苏州市 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模拟试卷有答案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2分)最早通过实验研究光的色散现象的物理学家是()A.伽利略B.开普勒C.牛顿D.惠更斯2.(2分)下列估测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正常人的体温是39℃B.中学生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0.1s C.某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70dm D.中学生的步行速度约为1.4m/s3.(2分)微信有“声音锁”功能。
如图所示,主人只要对着手机屏幕读出上面显示的一串数字,微信就能自动解锁登录,但其他人读出这串数字,微信则无法解锁。
“声音锁”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A.响度B.音调C.音色D.声速4.(2分)小明将眼镜放入如图所示的清洗机中,按下按钮,一段时间后,眼镜被清洗干净。
这是应用了()A.超声波B.次声波C.红外线D.紫外线5.(2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描绘了一幅阐述运动相对性的完美画卷,诗中的意境如图所示。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我们说舟中人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A.白帝B.江陵C.两岸D.轻舟6.(2分)“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关于节气中的物态变化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雨水时节雨的形成——汽化B.白露时节露的形成——液化C.霜降时节霜的形成——凝固D.大雪时节雪的形成——熔化7.(2分)中国古籍《淮南万毕术》中记载的现象:“取大镜高悬,置水盆于其下,则见四邻……”,如图所示。
下列现象中与其原理相同的()A.桥的倒影B.日晷C.水球成像D.雨后彩虹8.(2分)道前街是苏州赏秋的首选之地,自从实行“落叶不扫”后,沿马路一侧的几百株银杏,黄叶灿然,一地碎金,如图所示,从物理学角度分析,银杏树叶()A.折射出黄色的光B.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C.吸收了黄色的光D.表面发生了漫反射9.(2分)如图是“智慧苏州”云端摄像头拍摄到的交通违章情况。
八年级上册苏州物理期末试卷练习(Word版 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苏州物理期末试卷练习(Word版含答案)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时,同学们做了以下实验.(1)小华同学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了抽气机的玻璃罩内,如图1所示,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会发现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
如果把空气又逐渐通入玻璃罩内,将会发现_________,此实验说明_______。
(2)小丽等同学利用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①当小丽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________,通过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
②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_________。
③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小丽同学采用:先将音叉离开乒乓球一定距离后敲击音叉,然后再靠近乒乓球,观察现象;小刚同学采用:先将音叉贴紧乒乓球,然后再敲击音叉,观察现象。
你认为哪位同学的操作合理?________。
理由是______。
【答案】声音的响度逐渐增大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乒乓球被弹起跳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将不易观察到的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弹起小丽小刚的做法分不清是音叉振动让乒乓球跳动起来,还是敲击音叉的人的动作让乒乓球跳动起来【解析】【分析】【详解】(1)[1][2]随着玻璃罩内空气的逐渐减少,声音响度逐渐减小,如果把空气逐渐通入玻璃罩,声音响度会逐渐增大。
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3][4]用小锤敲击音叉时,既能听到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跳动,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5]实验中利用乒乓球把音叉不易观察的微小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明显振动;[6][7]小丽同学先敲击音叉,然后将音叉再靠近乒乓球,若乒乓球振动,则能证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小刚先将音叉贴紧乒乓球,然后敲击音叉,若乒乓球振动,则分不清是因为人敲击使球振动,还是音叉引起球的振动。
所以小刚的操作不合理。
2.小丽同学在观察小提琴、二胡等乐器的弦振动时猜想: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高低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
初中物理 江苏省苏州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模拟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xx 学校xx学年xx学期xx试卷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xx题xx题xx题总分得分一、xx题评卷人得分(每空xx 分,共xx分)试题1:正确估测物理量,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三男生小明同学与自己身体相关的物理量进行了估测,下列估测合理的是()A.正常体温为100℃ B.自身质量约为45kgC.跑步的速度约为50m/s D.手指甲宽度约为1nm试题2:如图所示,能正确描述匀速直线运动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图象是()A. B. C.D.试题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下列对钟声的解释,错误的是()A.人根据音调判断是钟发出的声音B.人根据音色判断是钟发出的声音C.钟声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D.钟声是由钟振动产生的试题4: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A.山 B.船 C.房屋 D.河岸试题5:如图所示的四种物理现象属于汽化的是()A.春天冰雪融化B.水烧开时冒出“白气”C.秋天霜打枝头D.用干手器将手烘干试题6:人站在竖直放置的穿衣镜前4m处,若人向镜移动1m,则此过程中像的大小变化及移动后人离像的距离为()A.变大 6m B.变大 5m C.不变 6m D.不变 8m试题7:下列情景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A.手影游戏 B.看到不发光的物体C.池水变“浅”了 D.激光引导掘进方向试题8:某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f,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图所示,先后使烛焰位于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关于a,b,c,d四点的成像情况,他归纳出下列说法,其中错误的是()A.烛焰位于a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B.烛焰位于c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C.烛焰位于b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D.烛焰位于d点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试题9:a,b两个实心物体的体积与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a物质的密度比b的大B.b物质的密度是2×103kg/m3C.b物质的密度是a的2倍D.a,b的密度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有关试题10:如图所示,由不同物质制成的甲、乙两种实心球体积相等,此时天平平衡,则制成甲、乙两种球的物质密度之比()A.3:5 B.5:3 C.2:1 D.3:1试题11:在模拟近视眼的实验中,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较远的位置,如图所示,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此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的像清晰,在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该将光屏()A.远离透镜 B.靠近透镜C.靠近透镜和远离透镜都可以 D.保持在原来的位置试题12: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运动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让小车从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下运动,关于小车通过前半段路程s1、后半段路程s2和全程s的平均速度的判断,正确的是()A.小车通过s1的平均速度最大B.小车通过s2的平均速度最大C.小车通过s1的平均速度大于通过s的平均速度D.小车通过s2的平均速度小于通过s的平均速度试题13:甲、乙、丙三个正方体,边长之比为1:2:3,质量分别为3g、24g、36g,已知它们是同一材料制成的,但有一个是空心的,则空心的正方体是()A.甲 B.乙 C.丙 D.无法判断试题14:如图所示,物体甲的长度为cm,停表乙的示数为s.试题15:在物理学中,我们用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铜仁到大龙的高速公路长大约60km,客车行驶的时间大约50min,则客车的平均速度大约是m/s.试题16:雅西高速公路在靠近村庄的公路两旁安装有高大的隔音板,这是在减弱噪声.在城市某些街道旁安装用如图的标志,这是在减弱噪声.试题17: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固体的熔化实验图象,固体甲第6分钟的状态是,由图象可知甲乙两种固体的区别是.试题18: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之间发生折射的光路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空气在界面的侧,折射角的大小是,此过程中还有部分发生了反射,反射角的大小是.试题19:如果长时间看手机、玩电子游戏,容易造成眼睛近视.矫正近视眼,应该佩戴镜片是透镜的眼镜.试题20:一物体的质量是2.7×104kg,体积为10m3,则其密度为kg/m3,合g/cm3,若把该物体切去一半,则剩下部分的密度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试题2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像.试题22:请在图中画出光线AO的折射光线和BC的入射光线.试题23:如图所示,将一平面镜斜放在装有水的水槽中,有一束光线垂直射向水面,请画出这束光线在水中行进、最后射出水面的光路图.试题24:学习了光学知识后.李红对有关探究实验进行了回顾和思考:(1)如图甲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装置;将一可沿ON折转的白色硬纸板ABCD 放置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可在ABCD平面内看到反射光线.实验中使用可折转的硬纸板.除了能呈现光路外,另一个目的是探究.如图乙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装置;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实验中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成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从而确定像的,同时,比较了像和物的关系.试题25: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1)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在组装过程中需要先调整的是(选填“A”或“B”)部分.当水的温度加热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水沸腾后几分钟为止.记录数据如下表: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温度/℃90 94 96 98 98 98 98第1min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水的温度是℃,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3)请根据上表中数据在丙图中画出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图象.(4)撤掉酒精灯后,水不会立刻停止沸腾,原因是.试题26:小明妈妈为家里自酿了很多红葡萄酒,小明想知道自酿葡萄酒的密度.于是和学习小组的同学们一起利用天平、量筒进行测量.他们的操作如下:(1)将天平放在上,游码拨至标尺左端处,并调节天平平衡.用天平测量空烧杯的质量,如图甲是小明测量过程中的情景,他的错误是.纠正错误后,测得空烧杯的质量是41.6g.(3)取适量的葡萄酒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葡萄酒和烧杯的总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其总质量为g.(4)将烧杯中的葡萄酒全部倒入量筒中(如图丙所示),则量筒中葡萄酒的体积是cm3.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葡萄酒的密度是g/cm3.(5)分析上述方法,测出葡萄酒的密度会偏(选填“大”或“小”).试题27: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0s,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m/s 的速度行驶100s.求:(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试题28:有一只容积为3×10﹣4m3的瓶内盛有0.2kg的水,一只口渴的乌鸦每次将一块质量为0.01kg的小石子投入瓶中,当乌鸦投入了25块相同的小石子后,水面升到了瓶口.(g取10N/kg),求:(1)瓶内水的总体积;瓶内石块的总体积;(3)瓶内石块的密度.试题1答案:B解:A、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不符合实际;B、成年人的质量在60kg左右,中学生的质量比成年人小一些,在45kg左右.符合实际;C、中学生跑步的速度在15km/h=15×m/s≈4m/s左右.不符合实际;D、中学生手指甲的宽度在1cm=107nm左右.不符合实际.故选B.试题2答案:C解:A是s﹣t图象,图线平行于时间轴,物体静止.不符合题意;B是s﹣t图象,图线是一条弯曲的直线,物体做变速运动.不符合题意;C是v﹣t图象,图线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符合题意;D是v﹣t图象,图线是一条弯曲的直线,物体的速度增加,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不符合题意.故选C.试题3答案:A解:AB、不同材料的物质发声结构不同,所以钟发出的声音音色与其它的物质发声的音色不同,所以客船上的人是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故A错误,B正确;C、钟声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的,故C正确;D、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故D正确.故选A.试题4答案:B解:分析题意可知,题中的研究对象是“山”,它的运动状态是“向船尾跑去了”,即山在“运动”.A、若以山本身为参照物,那它只能是静止的,而且一般是不能选研究对象为参照物,故A错;B、以船为参照物,船与山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而且船向前行,以船为参照物,山在“后退”,故B正确;C、以房屋为参照物,山与房屋的位置没有发生了变化,山是不动的,故C错;D、以河岸为参照物,山与河岸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山是不动的,故D错.故选B.试题5答案:D解:A、春天冰雪融化是固态变为液态的熔化现象.不符合题意;B、“白气”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不符合题意;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不符合题意;D、用干手器将手烘干,手表面的水吸收热量汽化成为水蒸气.符合题意.故选D.试题6答案:C解:(1)人站在穿衣镜前4m处,镜子里的像距镜面也是4m,若人向镜子靠近1米,此时人到镜面的距离是4m﹣1m=3m,物像等距,此时像到镜面的距离也是3m,人与镜中的像距离为3m+3m=6m.镜中的像始终与物体等大,因此不管靠近镜面还是远离镜面,镜中的像不变.故选C.试题7答案:C解:A、手影游戏,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不符合题意;B、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属于反射现象,不符合题意;C、池水变“浅”了,是水底反射的光折射进入空气造成的,属于折射现象,符合题意;D、激光引导挖掘机前进,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不符合题意.故选C.试题8答案:C解:(1)烛焰位于a点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故A正确;烛焰位于b、c两点时,物距大于焦距小于二倍焦距,都成倒立放大实像,但b点位置距离透镜大于c点位置,因此在c 点屏上出现的实像比在b点出现的实像大,即最大,烛焰位于c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故B正确、C错误;(3)烛焰位于d点时,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故D正确.故选C.试题9答案:B解:由图象可知,当V a=V b=2×10﹣3m3时,m a=1kg,m b=4kg,则a、b的密度分别为:ρa===0.5×103kg/m3,ρb===2×103kg/m3,∴ρa<ρb,即a物质的密度最小,且b物质的密度是a物质密度的4倍,故AC错误,B正确;∵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a、b的密度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无关,故D不正确.故选B.试题10答案:D解:由天平平衡可知,天平左右两侧的质量相等,根据公式m=ρV可得,2ρ甲V+ρ乙V=ρ甲V+4ρ乙V,整理得ρ甲:ρ乙=3:1.故选:D.试题11答案:B解:凸透镜相当于人眼的晶状体,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光线发散,此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光线会提前会聚,为使光屏上的像清晰,在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将光屏靠近透镜移动.故选B.试题12答案:B解:小车由静止释放,在重力、支持力、摩擦阻力作用下,沿斜面做加速运动,是变速运动.小车沿斜面做加速直线运动,所以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最小,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最大,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居中,所以小车通过s2的平均速度最大,小车通过s1的平均速度最小,故A错误,B正确.小车通过s1的平均速度小于通过s的平均速度,故C错误;小车通过s2的平均速度大于通过s的平均速度,故D错误.故选:B.试题13答案:C解:甲、乙、丙三个正方体它们的边长分别为1cm,2cm,3cm.则它们的体积分别为:V甲=(1cm)3=1cm3,V乙=3=8cm3,V丙=(3cm)3=27cm3,它们的密度分别为:ρ甲===3g/cm3,ρ乙===3g/cm3,ρ丙==≈1.3g/cm3,不相同的是丙,所以可以肯定丙是空心的.故选:C.试题14答案:解:(1)1cm=10mm;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根据图中显示,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mm,木块的长度是3.80cm;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5min和6min之间;大盘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盘指针在37.5s,因此秒表读数为5min37.5s=5×60s+37.5s=337.5s.故答案为:3.80;337.5.试题15答案:解:(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客车行驶时间:t=50敏=5060s=3000s;通过的路程:s=60km=60×1000m=6×104m;v===20m/s.故答案为:速度;20.试题16答案:解:在靠近村庄的公路两旁安装有高大的隔音板,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城市某些街道旁安装用如图的标志,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答案为:传播过程中;声源处.试题17答案:解:由图象知,乙在整个过程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熔点,是非晶体;甲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48℃不变,所以甲是晶体,熔点为48℃;从第4min到第8min处于熔化过程,是固液共存态;故答案为:固液共存;甲有熔点,乙没有熔点.试题18答案:解:由图知:光线从左侧射向右侧,所以左侧光线是入射光线,右侧光线是折射光线;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折射角,图中所示折射角是90°﹣55°=35°,如图所示;已知入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是30°,所以入射角为90°﹣30°=6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知,反射角也是60°;图中可以看出,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这是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的过程,即左侧是空气,右侧是玻璃.故答案为:左;35°;60°.试题19答案:解:近视眼是由于人眼的晶状体变凸,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故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发散,即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故答案为:凹.试题20答案:解:物体的密度ρ===2.7×103kg/m3=2.7g/cm3;因为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无关,不随质量和体积的改变而改变,所以物体的质量变小,其密度不变.故答案为:2.7;不变.试题21答案:解:先根据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端点A、B在平面镜中的像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图所示:试题22答案:解:对于凹透镜,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指向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试题23答案:解:①先画出光线垂直射入水中,此时光线方向不变.②接着画光在平面镜上的反射:先画法线,然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③最后画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先画法线,然后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试题24答案:解:(1)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将白色硬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这样可以使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硬纸板上呈现;实验中使用可折转的硬纸板,除了能呈现光路外,通过向后折硬纸板,观察现象来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过程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既能看到蜡烛A的像,也能看到代替蜡烛A的蜡烛B,当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时,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从而便于比较物像大小.故答案为:(1)垂直;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位置;大小.试题25答案:解:(1)由于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需先根据酒精灯固定B的高度;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示数为92℃;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温度/℃90 92 94 96 98 98 98 98由表格中数据知,水在沸腾过程中保持98℃不变,所以水的沸点是98℃,在沸腾过程中温度虽然保持不变,但要不断吸热;(3)根据表格中数据描点连线作出水沸腾的图象;(4)撤掉酒精灯后,石棉网有余热温度高于水的沸点,对水继续加热.故答案为:(1)B;92;98;(3)见上图;(4)石棉网有余热温度高于水的沸点,对水继续加热.试题26答案:解:(1)把天平放到水平台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由图甲可以看出,在测量的过程中,调节平衡螺母,这是错误的.(3)用天平称量葡萄酒和的总质量时,砝码总质量是50g+20g+10g=80g,游码对应的刻度值是1.6g,所以读数为80g+1.6g=81.6g.(4)由甲图知,量筒的分度值为5ml,所以葡萄酒的体积为40ml,即为40cm3.又因为烧杯的质量为41.6g,所以葡萄酒的质量为81.6g﹣41.6g=40g.葡萄酒的密度为:ρ===1g/cm3,(5)当将烧杯中的葡萄酒倒入量筒中时,烧杯壁上会附着着一定量的葡萄酒,从而使体积测量的数值偏小,这样得出的密度值就偏大.故答案为:(1)水平台;零刻度线;在测量过程中调节平衡螺母;(3)81.6;(4)40;1;(5)大.试题27答案:解:(1)由速度公式v=得:s1=v1t l=8m/s×500s=4000m,s2=v2t2=20m/s×100s=2000m,则s=s1+s2=4000m+2000m=6000m;t=t l+t2=500s+100s=600s,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v===10m/s.答:(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为4000m.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10m/s.试题28答案:解:(1)由ρ=可得,水的体积:V水===2×10﹣4m3;因为石块的体积和水的体积和等于瓶的容积,所以石块的总体积:V=V瓶﹣V水=3×10﹣4m3﹣2×10﹣4m3=1×10﹣4m3;(3)石块的密度:ρ===2.5×103kg/m3.答:(1)瓶内水的总体积为2×10﹣4m3;瓶内石块的总体积为1×10﹣4m3;(3)瓶内石块的密度为2.5×103kg/m3.。
江苏省苏州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及参考答案
江苏省苏州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2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让寒山寺声名远扬,诗句中客船里的人听到的钟声主要是通过什么介质传播到人耳的()A.客船B.水C.空气D.地面2.(2分)以下与中学生相关的物理量估测最合理的是()A.中学生的正常体温约为38℃B.中学生跑完50m用时约3sC.普通中学生步行速度约为5m/sD.头发丝的直径约为70μm3.(2分)我国的诗词歌赋中有许多蕴含丰富的热学知识的句子,下列对其解释正确的是()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B.“秋城海雾重,职事凌晨出”﹣﹣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C.“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D.“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4.(2分)生活中能经常见到各种光现象,下列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是()A.花窗漏影B.水中倒影C.雨后彩虹D.树荫下的光斑5.(2分)苏州街头有一个会说话的交通警示产品,名为“路口智能语音警示柱”。
它在行人绿灯亮起的时候开启语音提示“绿灯亮起请通行”;在红灯状态下,开启检测模式,当检测到行人闯红灯行为时,语音播报提示“红灯亮起请勿通行”。
检测模式下检测器检测到的是()A.红外线B.紫外线C.超声波D.激光6.(2分)拙政园附近,有一家玻璃工艺店,他们可以在室温下用一个管子插入加热熔化后的玻璃中,不停的转动和吹气,使料泡不断胀大,再用手工工具塑造出各种造型。
在加热过程中,玻璃的温度随时间变化,下列图象最能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是()A.B.C.D.7.(2分)如图,将一把钢尺斜插在水中,我们看到水中的尺发生了“偏折”,反映这一现象的光路图是()A.B.C.D.8.(2分)用镜头焦距不变的照相机给某同学拍照时,底片上成一清晰的半身像,现要改拍全身像,则应()A.照相机远离该同学,镜头向前调节B.照相机远离该同学,镜头向后调节C.照相机靠近该同学,镜头向前调节D.照相机靠近该同学,镜头向后调节9.(2分)在“探究敲击铜管发声的频率与管子长度、直径关系”的实验中,小明选取管壁厚度相同,长度和直径不同的三根铜管,将它们用细线竖直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如下表:根据小明的实验数据()编号长度/cm直径/cm频率/Hz120.50 1.52131231.00 2.001284348.50 2.50656A.只能得出频率随长度增加而减小的结论B.只能得出频率随直径增加而减小的结论C.选项A和B的结论都不能得出D.选项A和B的结论都能得出10.(2分)如图所示,小明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物理书封面上的“物理”字样,不可能看到()A.B.C.D.11.(2分)一名蹦极运动员从高处竖直下落,在此过程中先向下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直到最低处,若以运动员为参照物,地面的运动情况是()A.地面在靠近,先做加速、后做减速运动B.地面在靠近,先做减速、后做加速运动C.地面在远离,先做加速、后做减速运动D.地面在远离,先做减速、后做加速运动12.(2分)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小球在水平面上同向直线运动的s﹣t图象,选项中是甲、乙小球运动过程中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照片的一部分,与上述s﹣t图象吻合的照片是()A.B.C.D.二、填空题(共11小题,每空1分,共30分)13.(4分)如图所示,体温计示数是℃;A刻度尺的分度值是cm,测得木块的长度是cm,合m。
江苏省苏州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2)
江苏省苏州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模拟试卷(2)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8分)1.(2分)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声音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声音又逐渐变大,这个现象说明()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B.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C.空气阻断了声音的传播D.玻璃罩阻断了声音的传播2.(2分)每个人心跳的声音都是独一无二的,科学家提出可据此区分不同的人。
这主要利用声音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振幅3.(2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主动利用科技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
如图所示的四幅图片场景,是人们应用物理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几种做法,其中主要是用来降温的是()A.景区喷雾B.人造雪景C.撒盐融雪D.人工降雨4.(2分)对以下各图解释正确的是()A.寒暑表测得某地的气温是11℃B.海波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C.刚剥开包装纸的雪盖会冒“白气”,这是升华现象D.游泳后从水里出来感觉冷,因为身上的水蒸发吸热5.(2分)“影”是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如做光学游戏的“手影”、留下美好记忆照片的“摄影”、幻灯机射到屏幕上的“投影”、湖岸景色在水中形成的“倒影”等,如图所示,它们与物理知识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手影﹣﹣平面镜成像B.摄影﹣﹣凸透镜成像C.投影﹣﹣光的反射D.倒影﹣﹣光的折射6.(2分)如图是潜望镜的示意图,观察者通过该潜望镜看到的物体的像的情况是()A.同实际物体上下、左右关系都是一致的B.同实际物体上下、左右关系都是相反的C.同实际物体的上下关系是一致的,而左右关系是相反的D.同实际物体的上下关系是相反的,而左右关系是一致的7.(2分)如图所示是一束光由空气进入某透明物质时,在界面上发生的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O可能是入射光线B.OB可能是折射光线C.OC必定是反射光线D.BO必定是入射光线8.(2分)室内游泳池上方离水面6m处有一盏灯,从池边看到灯在水中的倒影正好贴在池底上,则池中水的实际深度应()A.小于6m B.等于6m C.大于6m D.无法判定9.(2分)如图是某人眼睛看物体时的成像示意图。
江苏省苏州市物理初二上学期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江苏省苏州市物理初二上学期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C.声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是声音产生的基本原理,所以A选项正确。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为声音的传播是依靠介质中的粒子振动来传递的,没有介质就无法传递振动,所以B选项错误。
C:由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真空中没有介质,所以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C 选项错误。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受温度的影响,一般来说,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就越快。
在15∘C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才是340m/s,如果温度不是15∘C,则声速将不是340m/s,所以D选项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
2、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B.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C.我们能``听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声音的响度不同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水中快本题主要考查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声音的特性。
A选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的说法是错误的,故A错误。
B选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这是声音产生的基本原理,故B正确。
C选项:我们能“听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因为不同人的音色(即声音的品质和特色)是不同的,与响度无关,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故C错误。
D选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因此,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水中慢,故D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C.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本题主要考查声音的传播以及声音的产生。
苏州市八年级上册期末物理模拟试卷(2)(有答案)【最新】.doc
江苏省苏州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模拟试卷(2)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8分)1.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声音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声音又逐渐变大,这个现象说明()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B.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C.空气阻断了声音的传播 D.玻璃罩阻断了声音的传播2.每个人心跳的声音都是独一无二的,科学家提出可据此区分不同的人.这主要利用声音的()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3.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主动利用科技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如图所示的四幅图片场景,是人们应用物理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几种做法,其中主要是用降温的是()A.景区喷雾B.人造雪景C.撒盐融雪D.人工降雨4.对以下各图解释正确的是()A.寒暑表测得某地的气温是11℃B.海波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C.刚剥开包装纸的雪盖会冒“白气”,这是升华现象D.游泳后从水里出感觉冷,因为身上的水蒸发吸热5.“影”是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如做光学游戏的“手影”、留下美好记忆照片的“摄影”、幻灯机射到屏幕上的“投影”、湖岸景色在水中形成的“倒影”等,如图,它们与物理知识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手影﹣平面镜成像B.摄影﹣光的反射C.投影﹣凸透镜成像D.倒影﹣光的折射6.如图是潜望镜的示意图,观察者通过该潜望镜看到的物体的像的情况是()A.同实际物体上下、左右关系都是一致的B.同实际物体上下、左右关系都是相反的C.同实际物体的上下关系是一致的,而左右关系是相反的D.同实际物体的上下关系是相反的,而左右关系是一致的7.如图所示是一束光由空气进入某透明物质时,在界面上发生的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0可能是入射光线B.OB可能是折射光线C.OC必定是反射光线D.B0必定是入射光线8.室内游泳池上方离水面6m处有一盏灯,从池边看到灯在水中的倒影正好贴在池底上,则池中水的实际深度应()A.小于6m B.等于6m C.大于6m D.无法判定9.如图是某人眼睛看物体时的成像示意图.则他的眼睛类型及矫正需要选用的透镜分别是()A.近视眼凸透镜B.近视眼凹透镜C.远视眼凸透镜D.远视眼凹透镜10.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下列哪个光学器材的成像原理与其相同()A.投影仪B.照相机C.放大镜D.近视眼镜11.如图是甲、乙两辆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的小车的s﹣t图象,由图象可知()A.7~20 s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0~5 s时间内,乙车的速度比甲车的速度大C.第10 s时,甲、乙两车速度相同D.经过5 s,甲车通过的路程比乙车大12.某次体育考试评分标准规定:1 000m长跑的满分成绩为3min 34s.小明参加考试时,前500m的平均速度为6m/s,后500m的平均速度为4m/s,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5 m/sB.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4.8 m/sC.小明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6 m/sD.小明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小速度为4 m/s13.小明用同一个相机给同一个古塔拍了四张照片,拍摄下列哪张照片时镜头伸出最长()A.B.C.D.14.位于沿江大道旁的商业大厦建有室外观光电梯,乘客在随电梯上升时,能透过玻璃欣赏到美丽的湘江风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B.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C.以乘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D.以乘客为参照物,地面是向上运动的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7分)15.(1)如图1所示,左手用力击鼓,右手放在鼓面上,会感到鼓面振动,鼓面振动停止后,不再听到鼓声,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2)如图2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罩内闹钟的铃声逐渐减弱,最后听不到铃声,这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16.控制噪声污染是很多城市的重要举措.居民小区禁止汽车鸣笛是从处减弱噪声;城区街上安装了如图所示的噪声监测装置,该装置显示了噪声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17.如图是草叶上出现的露珠,露珠的形成是现象,形成的过程中需要(选填“吸”或“放”)热,透过露珠可以看到草叶放大的叶脉,这是光的现象.18.小红正对着平面镜,当平面镜平行于小红左右移动时,以小红为参照物,像是(选填“运动”或“静止”)的,此过程中像的大小.19.我们在树荫下乘凉,发现地面上有很多圆形光斑,这是由于光的形成的太阳的像.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树叶是由于光射到树叶上时,发生了的缘故.我们的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机,它的晶状体和角膜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镜.20.在水边拍摄的照片上,建筑物在水中的“倒影”看起比建筑物本身“暗”一些,主要是因为建筑物反射的光射到水面时,有一部分发生了进入水中;拍摄该照片的照相机镜头相当于透镜,这种透镜对光线具有作用,可用矫正(填“近”或“远”)视眼.21.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选填“可逆”或“不可逆”)的.矫正近视眼的一种方法是戴一副由(选填“凸”或“凹”)透镜片做的眼镜.22.如图所示白纸上画了两个箭头(图甲).用玻璃杯装半杯水放在白纸前(图乙).人眼观察到位于下方的箭头发生了变化,那是因为玻璃杯下半部相当于一个,使下方箭头成缩小的像(建填“实”或“虚”),这种成像原理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有(写一种).23.图甲是2011年4月10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8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的发射场景.图乙为监控系统先后间隔2s拍摄到的火箭点火后竖直向上作直线运动时所在位置的照片,已知火箭的总长度为52m,在照片上已按一定比例标示出刻度,在这2s内火箭向上运动的路程为m,火箭的平均速度为m/s.24.两辆汽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时出发,其位置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甲车的速度为m/s,当t1=50s时,甲、乙两车相距m.25.如图是苹果下落过程中拍摄的频闪照片,相机每隔0.1s曝光一次.由此可判断苹果的运动是(填“匀速”或“变速”)运动.照片上A与B的间距,所对应的苹果的实际运动路程为69cm,则苹果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m/s.三、解答题(共45分)26.请将下面左侧列出的各种现象在右侧找出对应的物理知识,并用直线连起.例如:射击瞄准时要做到“三点一线”━━━━━━━━光的直线传播27.有的轿车的观后镜是用平面镜做成的,而有的又是用凸面镜做成的,请说明其各自的优点是什么?28.如图所示,发光点S发出一条射向水面的光线,在水面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光线经过P点.请在图中作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及大致方向的折射光线.29.2008年北京奥运会比赛主要场馆﹣﹣国家游泳馆,因其形状而被称为“水立方”,如图,“水立方”外层膜结构采用ETFE材料,质地轻巧,透光性好,跟玻璃相比,它可以透进更多的阳光和空气.“水立方”的外膜用什么颜色更能节能吗?设计者要考虑“水立方”馆内光线和夏天的室温.设计者做了几组实验.实验一:对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什么决定进行了如下的探究.先后用不同颜色的膜对着不同颜色的光进行观察.得到的结果如表一所示.表一:透明物体的颜色由表一可以得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决定的;实验二:用不同的颜色膜材料ETFE做大棚实验综合上述信息,你认为膜的颜色用色更好.30.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冰的熔化特点”的实验.(1)装有碎冰的烧杯直接放置在空气中,不用酒精灯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烧杯均匀受热,而且冰的温度升高较(选填“快”或“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为了使烧杯内各部分受热均匀,还需要进行的操作是.(2)实验中,应始终注意观察烧杯中冰的变化,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其中,由图(乙)可读出第1min时温度计的示数是℃.(3)根据下表数据,在图(丙)中画出这段时间内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以看出,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31.如图是小明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在平面镜上放置一块硬纸板,纸板由可以绕ON转折的E、F两部分组成.(1)要使入射光和其反射光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你认为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选填“垂直”或“不垂直”).实验时,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反射.(2)小明让一束光沿AO贴着纸板E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F上会看到反射光OB的径迹.三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实验所测得数据如表所示.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结论并不一致.请你分析小明测量实验数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是.“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请你评估小明的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32.小明所在小组用一个未知焦距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他们按要求进行观察和测量,并将观测情况记录在表中:可知此凸透镜的焦距为cm(2)仿照表格,写出实验序号2中像的性质为,实验序号4中像距的大小为cm.(3)一位同学将远视眼镜放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移动光屏的位置,直至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取走远视眼镜,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时要使屏上的像变清晰,应向(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光屏或将蜡烛(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4)实验时,蜡烛越烧越短,你将看到屏上的像向(填“上”或“下”)移动.(5)实验过程中,用黑纸将凸透镜遮掉一半,像的形状(填“变化”或“不变”),但像的亮度将(填“不变”“变亮”或“变暗”).(6)小明将蜡烛由距此透镜90cm处移至距透镜120cm处的过程中,在光屏上所成的像与透镜间的距离均约为cm.因为.33.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1)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8.40cm,则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m/s.(2)小组间交流时,发现不同小组测得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不同.①请你猜想影响最大速度的因素可能是(写出一个因素).②为了验证你的猜想,简要的做法是.34.火箭筒发射后0.6s击中坦克,又过了2.4s听到爆炸声.问:(1)击中时坦克距发射点多远?(2)火箭筒的发射速度是多少m/s?合多少m/h?(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江苏省苏州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模拟试卷(2)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8分)1.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声音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声音又逐渐变大,这个现象说明()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B.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C.空气阻断了声音的传播 D.玻璃罩阻断了声音的传播【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用传声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解答】解: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传声的介质逐渐减少,所以听到声音逐渐减小,推理得出,把空气抽净,即玻璃罩内是真空时不能听到声音,得出结论为:真空不能传声.逆向思考:传声就不能真空,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选:A.2.每个人心跳的声音都是独一无二的,科学家提出可据此区分不同的人.这主要利用声音的()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考点】音色.【分析】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解答】解: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每个人心跳的声音都是独一无二的,科学家提出可据此区分不同的人.这主要利用声音的音色.故选:C.3.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主动利用科技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如图所示的四幅图片场景,是人们应用物理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几种做法,其中主要是用降温的是()A.景区喷雾B.人造雪景C.撒盐融雪D.人工降雨【考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熔点和凝固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解答】解:A、景区喷雾,是因为水雾变为水蒸气的过程是汽化,汽化是吸收热量的,需要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周围空气温度降低,故A符合题意;B、人造雪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需要放出热量,故B不符合题意;C、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积雪上洒盐水是掺有杂质,积雪的熔点降低,即熔点低于当地温度,使雪熔化,交通方便,故C不符合题意;D、人工降雨,是干冰(固体二氧化碳)迅速的吸热升华成二氧化碳,使周围的温度降低,部分水蒸气液化成水滴,部分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形成降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4.对以下各图解释正确的是()A.寒暑表测得某地的气温是11℃B.海波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C.刚剥开包装纸的雪盖会冒“白气”,这是升华现象D.游泳后从水里出感觉冷,因为身上的水蒸发吸热【考点】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蒸发及其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分析】(1)寒暑表的示数在量程的范围内,且分度值为1℃,可根据这两点读出此温度计的示数;(2)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体现在熔化图象中就是有个温度不变的过程;非晶体熔化时温度也在不断上升,体现在熔化图象中就是温度没有一个不变的过程,一直都是在上升;(3)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4)熔化、汽化、升华吸热,凝固、液化、凝华放热形成.【解答】解:A、由图知:寒暑表的最小刻度值是1℃,液面在零刻度以下,因此该温度计的示数是﹣9℃;故.A错误;B、根据图象可知,物体的温度是上升的,并且有一段时间此物质温度是不变的,故此物质是晶体,这段温度不变的过程就是晶体在熔化,此图象是海波的熔化图象,故B错误;C、冰棒周围的“白气”是由其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D、从游泳池中出的人感觉更冷是因为身上的水蒸发,而蒸发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故D正确;故选D.5.“影”是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如做光学游戏的“手影”、留下美好记忆照片的“摄影”、幻灯机射到屏幕上的“投影”、湖岸景色在水中形成的“倒影”等,如图,它们与物理知识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手影﹣平面镜成像B.摄影﹣光的反射C.投影﹣凸透镜成像D.倒影﹣光的折射【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分析】各种影的形成都与光的传播有关,本题要把手影、摄影、投影、倒影道理弄清,知道其光学原理.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解释这几种“影”形成的原因.【解答】解:A、手影是影子,光在沿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的光照不到的暗区叫影子,故A错误;B、摄影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透镜是光的折射原理,故B错误;C、投影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故C正确;D、岸上的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故D错误.故选:C.6.如图是潜望镜的示意图,观察者通过该潜望镜看到的物体的像的情况是()A.同实际物体上下、左右关系都是一致的B.同实际物体上下、左右关系都是相反的C.同实际物体的上下关系是一致的,而左右关系是相反的D.同实际物体的上下关系是相反的,而左右关系是一致的【考点】平面镜的应用.【分析】首先要弄清潜望镜的原理,是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反射的光,照射到潜望镜上面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下面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人的眼里,人就能从低处看见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解答】解:由平面镜成像特点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远处的景物反射的光,照射到潜望镜上面这块平面镜上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光线再反射到下面这块平面镜上,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下面这块平面镜对称,所以观察者通过该潜望镜看到的物体的像,同实际物体上下、左右关系都是一致的.故选A.7.如图所示是一束光由空气进入某透明物质时,在界面上发生的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0可能是入射光线B.OB可能是折射光线C.OC必定是反射光线D.B0必定是入射光线【考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解答】解:ABC、如果A0是入射光线,则OC为反射光线,OB为折射光线,而折射光线与法线重合,故ABC错误;D、如果B0是入射光线,则OC为反射光线,OA为折射光线,并且遵守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故D正确.故选D.8.室内游泳池上方离水面6m处有一盏灯,从池边看到灯在水中的倒影正好贴在池底上,则池中水的实际深度应()A.小于6m B.等于6m C.大于6m D.无法判定【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分析】(1)游泳池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2)由于光的折射,人看到的池底比真实位置变浅.【解答】解:如图所示:由于水面是平面镜,灯离水面6m,水中灯的像离水面也是6m,而人看到的池底是折射形成的虚像,比真实的池底偏高,由题意可知池底的像离水面6m,所以池底离水面的距离大于6m.故选C.9.如图是某人眼睛看物体时的成像示意图.则他的眼睛类型及矫正需要选用的透镜分别是()A.近视眼凸透镜B.近视眼凹透镜C.远视眼凸透镜D.远视眼凹透镜【考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分析】近视眼成因:远处物体反射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近视眼.近视矫正方法,需佩戴凹透镜.远视眼成因,远处物体反射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造成的.远视矫正方法,需佩戴凸透镜.【解答】解:近视眼成因: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近视眼.近视矫正方法,需佩戴凹透镜.由此可知:此图是近视眼示意图,应戴凹透镜眼镜;故选B.10.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下列哪个光学器材的成像原理与其相同()A.投影仪B.照相机C.放大镜D.近视眼镜【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分析】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物距等于像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一般用求凸透镜的焦距;物距小于像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解:观察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是照相机的原理.故选B.11.如图是甲、乙两辆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的小车的s﹣t图象,由图象可知()A.7~20 s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0~5 s时间内,乙车的速度比甲车的速度大C.第10 s时,甲、乙两车速度相同D .经过5 s ,甲车通过的路程比乙车大【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分析】(1)在s ﹣t 图象中,和时间轴平行的线段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2)在s ﹣t 图象中,一条过原点的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图象读出甲乙两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可比较出两车的运动速度;(3)由图知,两车在10s 末相遇,此时乙处于静止状态,甲还在运动.(4)根据图象读出5s 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解答】解:A 、乙车在7~20s 内的图象是一条和时间轴平行的直线,所以乙车处于静止状态,故A 错误;B 、由图象看出两车在0~5s 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两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相同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小于乙车通过的路程,所以v 甲<v 乙,故B 正确;C 、由图象看出两车在10s 末相遇,此时乙处于静止状态,甲还在匀速运动,二者速度不相同,故C 错误;D 、由图象看出甲车在5s 末的路程10m ,乙车在5s 末的路程15m ,所以在5s 末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故D 错误.故选B .12.某次体育考试评分标准规定:1 000m 长跑的满分成绩为3min 34s .小明参加考试时,前500m 的平均速度为6m/s ,后500m 的平均速度为4m/s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5 m/sB .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4.8 m/sC .小明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6 m/sD .小明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小速度为4 m/s【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分析】(1)由平均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小明的运动时间;(2)由速度公式求出小明的平均速度.【解答】解:(1)小明跑前500m 的时间t 1===s ≈83.3s ,跑后500m 的时间t 2===125s ,(2)小明1000m 跑总时间t=t 1+t 2=83.3s +125s=208.3s=3min28.3s ,全程平均速度v===4.8m/s ,(3)题目中没有告诉小明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大、最小速度,也无法计算.故选B .13.小明用同一个相机给同一个古塔拍了四张照片,拍摄下列哪张照片时镜头伸出最长( )A.B.C.D.【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分析】要解决此题,首先知道照相机是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制成的.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成实像时的动态变化规律是: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解答】解: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成的像越大,此时的物距越小.由图可知,D图最大,则拍摄D图照片时时,镜头伸出最长.故选D.14.位于沿江大道旁的商业大厦建有室外观光电梯,乘客在随电梯上升时,能透过玻璃欣赏到美丽的湘江风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B.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C.以乘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D.以乘客为参照物,地面是向上运动的【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分析】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要先选择一个参照物,分析被研究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变化,就运动了,如果没变化,就静止.【解答】解:A、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位置不断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A不正确.B、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位置不断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B不正确.C、以乘客为参照物,电梯位置没有变化,所以是静止的.故C正确.D、以乘客为参照物,地面位置不断变化,所以是向下运动的.故D不正确.故选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7分)15.(1)如图1所示,左手用力击鼓,右手放在鼓面上,会感到鼓面振动,鼓面振动停止后,不再听到鼓声,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如图2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罩内闹钟的铃声逐渐减弱,最后听不到铃声,这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名师精编】苏州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模拟试卷(1)(有答案)
江苏省苏州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模拟卷(1)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下列估测值中最接近实际的是()A.正常人脉搏跳动的频率为90次/秒B.适合人们洗澡的热水温度约为70℃C.一元硬币的面积约为4.5 mm2D.教室门的高度约为2m2.为提高全体市民的防空安全意识,我市每年都要进行防空警报演练.为了使警报声传的更远,应该提高警报声的()A.音调B.响度 C.音色 D.频率3.人耳能感受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人耳无法听到超声波和次声波,原因是()A.超声波的频率小于20 H,次声波的频率大于20 000 HB.超声波的频率大于20 000 H,次声波的频率小于20 HC.超声波的频率和次声波的频率都大于20 000 HD.超声波的频率和次声波的频率都小于20 H4.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通常会发生变化.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判断正确的是()A.初秋的早晨,草叶上出现的晶莹剔透的露珠属于熔化现象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是液化现象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是汽化现象D.初冬树上的霜是凝固现象5.如图是宿迁地区某天天气预报的信息图片,关于图片中信息的解释正确的是()A.预报的最低气温读作“摄氏零下1度”B.全天气温不会高于2℃C.雪的形成过程中会放出热量D.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6.荣成烟墩角鹅湖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上万只天鹅每年冬季成群结队悄然降临,栖息越冬,这期间有大批的摄影爱好者云集于此,如图是一名摄影爱好者所拍的照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天鹅在水中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实像B.天鹅在水中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C.当发现天鹅没有全部进入照相机取景框内时,摄影者应远离天鹅并将镜头后缩D.当发现天鹅没有全部进入照相机取景框内时,摄影者应靠近天鹅并将镜头前伸7.已知玻璃的折射率大于空气的折射率,当一束激光AO由空气斜射入平行玻璃砖的上表面,经两次折射后从玻璃砖的下表面射出,下列所作的四个折射光路图中,可能正确的是()A.B.C.D.8.小明同学骑自行车沿新华大街自西向东运动,看到两面的高楼不断向西运动.能正确说明高楼向西运动,是以下面哪个物体为参照物的()A.小明同学的自行车B.对面驶的公共汽车C.新华大街D.天上飞过的小鸟9.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A.B.C.D.10.如图所示是两个并排而且深度相同的水池,一个装水,另一个未装水.在两池的中央各竖立着一只长度相同且比池深略高的标杆.当阳光斜照时就会在池底形成杆的影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未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B.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C.装水的池中标杆没有影子D.两池中标杆影子长度相同11.用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如图)可快速登录网页,访问网络数据,当手机扫描二维码时()A.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B.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一倍焦距以内C.二维码是光D.二维码中黑色部分反射光,白色部分吸收光12.如图所示是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是远视眼,应佩戴凹透镜矫正B.甲是远视眼,晶状体折光能力较弱C.乙是近视眼,应佩戴凸透镜矫正D.乙是近视眼,晶状体折光能力较弱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13.如图所示,甲图说明发声的物体在;乙图中的游泳者在水下能听到岸上的音乐声,说明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中传播;丙图中小白兔能分辨出叫门的不是外婆,是根据声音的判断的.14.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一木块的边长,就工具的分度值而言,刻度尺(填字母)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刻度尺(填字母)不正确.使用方法正确的刻度尺所测木块的边长为cm.15.填写下列数据的单位,使其符合实际情况.(1)我国著名运动员刘翔在雅典奥运会110m栏决赛中夺冠的平均速度约为8.54.(2)一本八年级(上)物理课本的厚度约为6.16.做“水的沸腾”实验时,若用同一热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中图线a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1)仅增加水的质量,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对应(填图中a、b、c或d)(2)仅增大液面气体压强:则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对应(填图中a、b、c或d)17.甲、乙两个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向西做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如图所示.以甲为参照物,乙向做直线运动,经过6s甲乙两物体相距m.18.重庆高速路网全面推行区间测速以,车辆超速行驶得到了一定遏制.如图所示,一辆小汽车进入测速路段后,乘客发现测速提示牌往后退,他是以为参照物.测速设备测得小汽车在通过9.45m的测速区间用时270s,其平均速度为m/h.根据该路段限速100m/h的规定,该车驾驶员受到了相应处罚.19.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自投影仪的光通过镜头形成一个(“正立”或“倒立”)、放大的实像,为使我们能在前方屏幕上看到像,在镜头的上方安装了一个平面镜,它的作用是.20.当摄影师用一台镜头焦距固定的照相机给全班同学照完合影后,接着又给小明同学照半身像,这时摄影师应该(填“增大”或“减小”)照相机镜头和小明的距离,同时(填“增大”或“减小”)镜头到底片的距离.三、作图题(每小题3分,共12分)21.根据如图中的入射光线作出相应的折射光线.22.如图所示,在练功房里,小红同学利用平面镜帮助矫正舞蹈姿势.画出她的脚上B点的光线经过平面镜后进入人眼A点的光路图.23.如图所示,潜水员眼睛在水下A点处,B点有条小鱼,C点有只小鸟,请作出潜水员观察鱼、鸟的光路图.24.光学黑箱中有焦距都是4cm的凸透镜和凹透镜各一只,凸透镜主光轴CC′如图所示.一条光线对准凸透镜焦点射入黑箱,折射后对准凹透镜焦点方向射去,经凹透镜折射后从黑箱射出.请完成箱内完整的光路(画出凸透镜、光线、凹透镜的主光轴和焦点).四、实验探究题(共24分)25.家用电冰箱主要用于冷藏或冷冻食品.(1)利用电冰箱制成的冻豆腐有许多孔洞,这是因为冷冻时,豆腐中的水发生(填物态变化名称).(2)某天,小刚同学惊奇地发现,放在冷藏室内下部的酸奶盒表面上有冰,而放在上部的同种酸奶盒表面无冰,为什么呢?他猜想:冷藏室内上部温度高,下部温度低.①为了验证猜想,小刚需要的器材是温度计,实验方案是:.②夏天,家里立式空调制冷时,为了使整个房间达到较好的制冷效果,你应该调节出风口叶片,(向上/向下)吹出冷风.26.某实验小组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1)为了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小安同学让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会聚成一点,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cm.(2)如图乙所示,把该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当把发光物体放在光具座上15cm位置时,移动处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人们利用这个原理制成了.(3)当把发光物体放在光具座上45cm位置时,移动处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此时将发光物体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1cm,则所成像的大小会(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7.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这种运动只在没有空气的空间才能发生,在有空气的空间,如果空气阻力相对物体的重力比较小,可以忽略,物体的下落也可以近似地看作自由落体运动.(1)为了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物理学习研究小组(一)提出了如下猜想:猜想一: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的材料有关;猜想二: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猜想三: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下落的高度有关.为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小组同学用6个金属球做了一系列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为了验证猜想一,应比较实验序号为、和的实验数据;分析可知,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的材料(选填“有关”或“无关”).②为了验证猜想二,应比较实验序号为和的实验数据;分析可知,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的质量(选填“有关”或“无关”).③为了验证猜想三,应比较实验序号为和的实验数据;分析可知,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下落的高度(选填“有关”或“无关”).(2)物理学习研究小组(二)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让质量相等的铁球和纸团同时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他们发现两者下落时间不相等,原因是:.28.大军和小明在鱼缸边玩耍,鱼儿被吓跑了.小明认为是他们的动作吓跑了鱼,大军却提出是他们发出的声音惊走了鱼儿.请你设计一个方案帮助他们作出判断.五、解答题(共24分)29.如图是甲、乙两位同学(甲骑车、乙跑步)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线.(1)根据图象你能够获得哪些合理的信息?(至少写两条)信息一:;信息二:.(2)图中两条线的交点表示此时甲同学运动的与乙同学相等.(3)根据图中数据,请你自编一道有关速度、路程和时间的计算题并求解.30.小星利用节假日到上海去看望奶奶,他到镇江火车站看到列车运行时刻表的一部分如下表所示,他比较了特快T131和动车组“和谐号”D413的运行时间后,决定乘坐动车组“和谐号”D413前往上海.若两列车均正常运行,试问:(2)动车组“和谐号”D413从镇江到上海的运行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多少米/秒?合多少千米/时?31.在兵器工业中,子弹射出的速度是衡量枪械性能的指标之一.有一种运用“旋转法”测子弹速度的方法,如图所示.在电动机转轴上固定两个间距为20cm的薄塑片,电动机以300转/秒匀速转动,枪械正对塑片水平射击,子弹穿越时的阻力不计.对一般步枪测试,子弹在两塑片之间飞行的这段时间内,塑片旋转不超过两圈.现对子弹速度在200m/s以上的某型号步枪进行测试,子弹先后射穿两塑片的弹孔位置如图中A、B.求:(1)子弹在两塑片之间飞行的这段时间内,塑片可能转过的角度.(2)子弹在两塑片之间飞行的可能时间.(3)该型号步枪子弹飞行的速度.32.阅读下面的短文潜艇的“耳目”﹣﹣﹣﹣声呐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观察,而只能依靠声呐进行探测,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H~30H之间,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可以形成较指向性.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反射回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请回答以下问题:(1)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H到H.(2)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发出的声波信号在10s内接收到经B潜艇反射回的信号,且信号频率不变,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1是.(设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m/s)(3)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控潜艇B,突然接到潜艇B反射回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且测出潜艇B 的速度是20m/s,方向始终在潜艇A、B的连线上,经一分钟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2为.(4)在月球上能否用声呐技术测量物体间的距离?为什么?答:、因为.江苏省苏州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模拟卷(1)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下列估测值中最接近实际的是()A.正常人脉搏跳动的频率为90次/秒B.适合人们洗澡的热水温度约为70℃C.一元硬币的面积约为4.5 mm2D.教室门的高度约为2m【考点】时间的估测;温度;长度的估测.【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解答】解:A、人正常情况下心脏接近1s跳动1次,频率在1H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B、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在40℃左右,不可能达到70℃,故B不符合实际;C、一元硬币的半径在10mm左右,面积在S=πr2=3.14×(10mm)2=314mm2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D、中学生的身高在165cm左右,教室门的高度比中学生身高大一些,在200cm=2m左右,故D符合实际.故选D.2.为提高全体市民的防空安全意识,我市每年都要进行防空警报演练.为了使警报声传的更远,应该提高警报声的()A.音调B.响度 C.音色 D.频率【考点】响度.【分析】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物体振幅有关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根据这个内容,对本题进行分析.【解答】解:因为相同响度的声音,距离越远,听到的声音的响度越小,说明响度与离声距离有关.例如:当我们听不清某个人说话的声音时,总是强调对方要“大点声”,就是要求对方说话时响度大;同理,为了使警报声传的更远,应该提高警报声的响度.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3.人耳能感受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人耳无法听到超声波和次声波,原因是()A.超声波的频率小于20 H,次声波的频率大于20 000 HB.超声波的频率大于20 000 H,次声波的频率小于20 HC.超声波的频率和次声波的频率都大于20 000 HD.超声波的频率和次声波的频率都小于20 H【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分析】人耳听不到超声和次声,超声是指高于20000H的声音,次声是指低于20H的声音.根据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定义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因为超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 H,次声波的频率小于20 H,而人耳的听觉范围是在20H到20000H之间的声音.所以,人耳听不到超声波和次声波.故选B.4.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通常会发生变化.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判断正确的是()A.初秋的早晨,草叶上出现的晶莹剔透的露珠属于熔化现象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是液化现象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是汽化现象D.初冬树上的霜是凝固现象【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解答】解:A、初秋的早晨,草叶上出现的晶莹剔透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是水变成水蒸气发生了汽化现象;故B错误;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是酒精变成酒精蒸气发生了汽化现象;故C正确;D、初冬树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树木发生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现象;故D错误;故选C.5.如图是宿迁地区某天天气预报的信息图片,关于图片中信息的解释正确的是()A.预报的最低气温读作“摄氏零下1度”B.全天气温不会高于2℃C.雪的形成过程中会放出热量D.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考点】温度;液化及液化现象;生活中的凝华现象.【分析】①常用温度的计量单位是℃,读作“摄氏度”;②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都需要放出热量;③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解答】解:A、预报的最低气温是﹣1℃,读作负1摄氏度或零下1摄氏度.此选项错误;B、全天最高气温是3℃.此选项错误;C、雪是云层中的水蒸气凝华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冰晶,形成过程会放出热量.此选项正确;D、雨是云层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此选项错误.故选C.6.荣成烟墩角鹅湖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上万只天鹅每年冬季成群结队悄然降临,栖息越冬,这期间有大批的摄影爱好者云集于此,如图是一名摄影爱好者所拍的照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天鹅在水中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实像B.天鹅在水中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C.当发现天鹅没有全部进入照相机取景框内时,摄影者应远离天鹅并将镜头后缩D.当发现天鹅没有全部进入照相机取景框内时,摄影者应靠近天鹅并将镜头前伸【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分析】(1)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镜成像特点;正立等大的虚像.(2)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照相机照相时底片上的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解答】解:(1)天鹅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等大的虚像,故AB错误;(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因此当发现天鹅没有全部进入照相机取景框内时,即底片上的像变小些,摄影者应远离天鹅并将镜头后缩,故C正确、D错误.故选C.7.已知玻璃的折射率大于空气的折射率,当一束激光AO由空气斜射入平行玻璃砖的上表面,经两次折射后从玻璃砖的下表面射出,下列所作的四个折射光路图中,可能正确的是()A.B.C.D.【考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分析】光由空气通过玻璃砖要发生两次折射,第一次由空气斜射进入玻璃砖,第二次由玻璃砖斜射再进入空气,两次均符合折射定律.【解答】解: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折射光线比入射光线更靠近法线;当光线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要远离法线.选项ACD错误.故选B.8.小明同学骑自行车沿新华大街自西向东运动,看到两面的高楼不断向西运动.能正确说明高楼向西运动,是以下面哪个物体为参照物的()A.小明同学的自行车B.对面驶的公共汽车C.新华大街D.天上飞过的小鸟【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解答】解:A、以小明同学的自行车为参照物,路两面的高楼与自行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路两面的高楼是向西运动的,故A正确;B、对面驶的公共汽车是向西运动的,以公共汽车为参照物,路两面的高楼与公共汽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路两面的高楼是向东运动的,故B错误;C、以新华大街为参照物,路两面的高楼和新华大街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路两面的高楼是静止的,故C 错误;D、以天上飞过的小鸟为参照物,路两面的高楼和天上飞过的小鸟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由于天上飞过的小鸟的方向不确定,所以路两面的高楼运动的方向是不确定的,故D错误.故选:A.9.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A.B.C.D.【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分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和时间的图象就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由此可知A和B都是错误的;由题干中的图可知:甲和乙同时同向运动,相同的时间内,乙运动的路程长,乙的运动速度就大;我们可以在C和D的图象中,找出相同的时间,看谁运动的路程长,从而得出甲和乙的正确图象.【解答】解:由题干中的图象可知:乙比甲运动的速度大.A、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运动的路程是不变的,表示甲乙是静止的,故A错误;B、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运动的路程是不变的,表示甲乙是静止的,故B错误;C、在横轴上找一点,表示时间相等;做纵轴的平行线,可以发现乙的运动路程长,说明了乙运动快,故C正确;D、运用上面的方法,可以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甲的运动路程长,速度大,故D错误.故选C.10.如图所示是两个并排而且深度相同的水池,一个装水,另一个未装水.在两池的中央各竖立着一只长度相同且比池深略高的标杆.当阳光斜照时就会在池底形成杆的影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未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B.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C.装水的池中标杆没有影子D.两池中标杆影子长度相同【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如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等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并且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解答】解:没有装水的情况下,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在杆的左面会形成杆的影子;对于装水的情况说,从杆的顶端射的光线到达水面处会发生折射,在水中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即折射光线比沿直线传播的情况更靠近杆,因此此时影子的长度会变小.故选A.11.用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如图)可快速登录网页,访问网络数据,当手机扫描二维码时()A.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B.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一倍焦距以内C.二维码是光D.二维码中黑色部分反射光,白色部分吸收光【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光.【分析】凸透镜成像时,物距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解答】解:A、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故A正确;B、照相机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制成的,因此,“扫入”二维码时镜头和二维码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故B错误;C、二维码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故C错误;D、当扫描黑白相间的条纹时,黑色条纹吸收所有光线,故黑色条纹不反射色光,而白色条纹能够反射所有色光.故D错误;故选A.12.如图所示是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是远视眼,应佩戴凹透镜矫正B.甲是远视眼,晶状体折光能力较弱C.乙是近视眼,应佩戴凸透镜矫正D.乙是近视眼,晶状体折光能力较弱【考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分析】(1)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使远处物体射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由此可以确定哪一个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2)远视眼的晶状体较薄,会聚能力较弱,看近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远视眼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解答】解:甲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弱,所以甲图表示了远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的会聚点前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会聚一下,因此带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凸透镜矫正.乙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强,所以乙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的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发散一下,因此带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矫正.综上所述,只有选项B说法是正确的.故选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苏州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模拟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8分)1.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声音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声音又逐渐变大,这个现象说明()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B.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C.空气阻断了声音的传播D.玻璃罩阻断了声音的传播2.每个人心跳的声音都是独一无二的,科学家提出可据此区分不同的人.这主要利用声音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振幅3.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主动利用科技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如图所示的四幅图片场景,是人们应用物理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几种做法,其中主要是用降温的是()A.景区喷雾B.人造雪景C.撒盐融雪D.人工降雨4.对以下各图解释正确的是()A.寒暑表测得某地的气温是11℃B.海波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C.刚剥开包装纸的雪盖会冒“白气”,这是升华现象D.游泳后从水里出感觉冷,因为身上的水蒸发吸热5.“影”是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如做光学游戏的“手影”、留下美好记忆照片的“摄影”、幻灯机射到屏幕上的“投影”、湖岸景色在水中形成的“倒影”等,如图,它们与物理知识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手影﹣平面镜成像B.摄影﹣光的反射C.投影﹣凸透镜成像D.倒影﹣光的折射6.如图是潜望镜的示意图,观察者通过该潜望镜看到的物体的像的情况是()A.同实际物体上下、左右关系都是一致的B.同实际物体上下、左右关系都是相反的C.同实际物体的上下关系是一致的,而左右关系是相反的D.同实际物体的上下关系是相反的,而左右关系是一致的7.如图所示是一束光由空气进入某透明物质时,在界面上发生的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0可能是入射光线B.OB可能是折射光线C.OC必定是反射光线D.B0必定是入射光线8.室内游泳池上方离水面6m处有一盏灯,从池边看到灯在水中的倒影正好贴在池底上,则池中水的实际深度应()A.小于6m B.等于6m C.大于6m D.无法判定9.如图是某人眼睛看物体时的成像示意图.则他的眼睛类型及矫正需要选用的透镜分别是()A.近视眼凸透镜B.近视眼凹透镜C.远视眼凸透镜D.远视眼凹透镜10.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下列哪个光学器材的成像原理与其相同()A.投影仪B.照相机C.放大镜D.近视眼镜11.如图是甲、乙两辆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的小车的s﹣t图象,由图象可知()A.7~20 s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0~5 s时间内,乙车的速度比甲车的速度大C.第10 s时,甲、乙两车速度相同D.经过5 s,甲车通过的路程比乙车大12.某次体育考试评分标准规定:1 000m长跑的满分成绩为3min 34s.小明参加考试时,前500m的平均速度为6m/s,后500m的平均速度为4m/s,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5 m/sB.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4.8 m/sC.小明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6 m/sD.小明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小速度为4 m/s13.小明用同一个相机给同一个古塔拍了四张照片,拍摄下列哪张照片时镜头伸出最长()A. B.C.D.14.位于沿江大道旁的商业大厦建有室外观光电梯,乘客在随电梯上升时,能透过玻璃欣赏到美丽的湘江风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B.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C.以乘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D.以乘客为参照物,地面是向上运动的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7分)15.(1)如图1所示,左手用力击鼓,右手放在鼓面上,会感到鼓面振动,鼓面振动停止后,不再听到鼓声,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2)如图2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罩内闹钟的铃声逐渐减弱,最后听不到铃声,这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16.控制噪声污染是很多城市的重要举措.居民小区禁止汽车鸣笛是从处减弱噪声;城区街上安装了如图所示的噪声监测装置,该装置显示了噪声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17.如图是草叶上出现的露珠,露珠的形成是现象,形成的过程中需要(选填“吸”或“放”)热,透过露珠可以看到草叶放大的叶脉,这是光的现象.18.小红正对着平面镜,当平面镜平行于小红左右移动时,以小红为参照物,像是(选填“运动”或“静止”)的,此过程中像的大小.19.我们在树荫下乘凉,发现地面上有很多圆形光斑,这是由于光的形成的太阳的像.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树叶是由于光射到树叶上时,发生了的缘故.我们的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机,它的晶状体和角膜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镜.20.在水边拍摄的照片上,建筑物在水中的“倒影”看起比建筑物本身“暗”一些,主要是因为建筑物反射的光射到水面时,有一部分发生了进入水中;拍摄该照片的照相机镜头相当于透镜,这种透镜对光线具有作用,可用矫正(填“近”或“远”)视眼.21.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选填“可逆”或“不可逆”)的.矫正近视眼的一种方法是戴一副由(选填“凸”或“凹”)透镜片做的眼镜.22.如图所示白纸上画了两个箭头(图甲).用玻璃杯装半杯水放在白纸前(图乙).人眼观察到位于下方的箭头发生了变化,那是因为玻璃杯下半部相当于一个,使下方箭头成缩小的像(建填“实”或“虚”),这种成像原理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有(写一种).23.图甲是2011年4月10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8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的发射场景.图乙为监控系统先后间隔2s拍摄到的火箭点火后竖直向上作直线运动时所在位置的照片,已知火箭的总长度为52m,在照片上已按一定比例标示出刻度,在这2s内火箭向上运动的路程为m,火箭的平均速度为m/s.24.两辆汽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时出发,其位置x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50s时,甲、乙两车相距m.甲车的速度为m/s,当t125.如图是苹果下落过程中拍摄的频闪照片,相机每隔0.1s曝光一次.由此可判断苹果的运动是(填“匀速”或“变速”)运动.照片上A与B的间距,所对应的苹果的实际运动路程为69cm,则苹果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m/s.三、解答题(共45分)26.请将下面左侧列出的各种现象在右侧找出对应的物理知识,并用直线连起.例如:射击瞄准时要做到“三点一线”━━━━━━━━光的直线传播27.有的轿车的观后镜是用平面镜做成的,而有的又是用凸面镜做成的,请说明其各自的优点是什么?28.如图所示,发光点S发出一条射向水面的光线,在水面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光线经过P 点.请在图中作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及大致方向的折射光线.29.2008年北京奥运会比赛主要场馆﹣﹣国家游泳馆,因其形状而被称为“水立方”,如图,“水立方”外层膜结构采用ETFE材料,质地轻巧,透光性好,跟玻璃相比,它可以透进更多的阳光和空气.“水立方”的外膜用什么颜色更能节能吗?设计者要考虑“水立方”馆内光线和夏天的室温.设计者做了几组实验.实验一:对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什么决定进行了如下的探究.先后用不同颜色的膜对着不同颜色的光进行观察.得到的结果如表一所示.表一:透明物体的颜色①由表一可以得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决定的;实验二:用不同的颜色膜材料ETFE做大棚实验②综合上述信息,你认为膜的颜色用色更好.30.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冰的熔化特点”的实验.(1)装有碎冰的烧杯直接放置在空气中,不用酒精灯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烧杯均匀受热,而且冰的温度升高较(选填“快”或“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为了使烧杯内各部分受热均匀,还需要进行的操作是.(2)实验中,应始终注意观察烧杯中冰的变化,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其中,由图(乙)可读出第1min时温度计的示数是℃.(3)根据下表数据,在图(丙)中画出这段时间内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4)由图象可以看出,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选填“变化”或“不变”)31.如图是小明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在平面镜上放置一块硬纸板,纸板由可以绕ON转折的E、F两部分组成.(1)要使入射光和其反射光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你认为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选填“垂直”或“不垂直”).实验时,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反射.(2)小明让一束光沿AO贴着纸板E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F上会看到反射光OB的径迹.三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实验所测得数据如表所示.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结论并不一致.请你分析小明测量实验数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是.(3)三次实验中,总能在纸板上观察到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由此小明得出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请你评估小明的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32.小明所在小组用一个未知焦距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他们按要求进行观察和测量,并将观测情况记录在表中:(1)由序号3可知此凸透镜的焦距为cm.(2)仿照表格,写出实验序号2中像的性质为,实验序号4中像距的大小为cm.(3)一位同学将远视眼镜放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移动光屏的位置,直至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取走远视眼镜,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时要使屏上的像变清晰,应向(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光屏或将蜡烛(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4)实验时,蜡烛越烧越短,你将看到屏上的像向(填“上”或“下”)移动.(5)实验过程中,用黑纸将凸透镜遮掉一半,像的形状(填“变化”或“不变”),但像的亮度将(填“不变”“变亮”或“变暗”).(6)小明将蜡烛由距此透镜90cm处移至距透镜120cm处的过程中,在光屏上所成的像与透镜间的距离均约为 cm.因为.33.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1)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8.40cm,则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 m/s.(2)小组间交流时,发现不同小组测得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不同.①请你猜想影响最大速度的因素可能是(写出一个因素).②为了验证你的猜想,简要的做法是.34.火箭筒发射后0.6s击中坦克,又过了2.4s听到爆炸声.问:(1)击中时坦克距发射点多远?(2)火箭筒的发射速度是多少m/s?合多少km/h?(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2016-2017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模拟试卷(2)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8分)1.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声音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声音又逐渐变大,这个现象说明()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B.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C.空气阻断了声音的传播D.玻璃罩阻断了声音的传播【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用传声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解答】解: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传声的介质逐渐减少,所以听到声音逐渐减小,推理得出,把空气抽净,即玻璃罩内是真空时不能听到声音,得出结论为:真空不能传声.逆向思考:传声就不能真空,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选:A.2.每个人心跳的声音都是独一无二的,科学家提出可据此区分不同的人.这主要利用声音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振幅【考点】音色.【分析】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解答】解: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每个人心跳的声音都是独一无二的,科学家提出可据此区分不同的人.这主要利用声音的音色.故选:C.3.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主动利用科技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如图所示的四幅图片场景,是人们应用物理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几种做法,其中主要是用降温的是()A.景区喷雾B.人造雪景C.撒盐融雪D.人工降雨【考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熔点和凝固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解答】解:A、景区喷雾,是因为水雾变为水蒸气的过程是汽化,汽化是吸收热量的,需要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周围空气温度降低,故A符合题意;B、人造雪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需要放出热量,故B不符合题意;C、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积雪上洒盐水是掺有杂质,积雪的熔点降低,即熔点低于当地温度,使雪熔化,交通方便,故C不符合题意;D、人工降雨,是干冰(固体二氧化碳)迅速的吸热升华成二氧化碳,使周围的温度降低,部分水蒸气液化成水滴,部分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形成降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4.对以下各图解释正确的是()A.寒暑表测得某地的气温是11℃B.海波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C.刚剥开包装纸的雪盖会冒“白气”,这是升华现象D.游泳后从水里出感觉冷,因为身上的水蒸发吸热【考点】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蒸发及其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分析】(1)寒暑表的示数在量程的范围内,且分度值为1℃,可根据这两点读出此温度计的示数;(2)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体现在熔化图象中就是有个温度不变的过程;非晶体熔化时温度也在不断上升,体现在熔化图象中就是温度没有一个不变的过程,一直都是在上升;(3)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4)熔化、汽化、升华吸热,凝固、液化、凝华放热形成.【解答】解:A、由图知:寒暑表的最小刻度值是1℃,液面在零刻度以下,因此该温度计的示数是﹣9℃;故.A错误;B、根据图象可知,物体的温度是上升的,并且有一段时间此物质温度是不变的,故此物质是晶体,这段温度不变的过程就是晶体在熔化,此图象是海波的熔化图象,故B错误;C、冰棒周围的“白气”是由其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D、从游泳池中出的人感觉更冷是因为身上的水蒸发,而蒸发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故D正确;故选D.5.“影”是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如做光学游戏的“手影”、留下美好记忆照片的“摄影”、幻灯机射到屏幕上的“投影”、湖岸景色在水中形成的“倒影”等,如图,它们与物理知识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手影﹣平面镜成像B.摄影﹣光的反射C.投影﹣凸透镜成像D.倒影﹣光的折射【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分析】各种影的形成都与光的传播有关,本题要把手影、摄影、投影、倒影道理弄清,知道其光学原理.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解释这几种“影”形成的原因.【解答】解:A、手影是影子,光在沿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的光照不到的暗区叫影子,故A错误;B、摄影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透镜是光的折射原理,故B错误;C、投影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故C正确;D、岸上的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故D错误.故选:C.6.如图是潜望镜的示意图,观察者通过该潜望镜看到的物体的像的情况是()A.同实际物体上下、左右关系都是一致的B.同实际物体上下、左右关系都是相反的C.同实际物体的上下关系是一致的,而左右关系是相反的D.同实际物体的上下关系是相反的,而左右关系是一致的【考点】平面镜的应用.【分析】首先要弄清潜望镜的原理,是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反射的光,照射到潜望镜上面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下面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人的眼里,人就能从低处看见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解答】解:由平面镜成像特点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远处的景物反射的光,照射到潜望镜上面这块平面镜上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光线再反射到下面这块平面镜上,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下面这块平面镜对称,所以观察者通过该潜望镜看到的物体的像,同实际物体上下、左右关系都是一致的.故选A.7.如图所示是一束光由空气进入某透明物质时,在界面上发生的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0可能是入射光线B.OB可能是折射光线C.OC必定是反射光线D.B0必定是入射光线【考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解答】解:ABC、如果A0是入射光线,则OC为反射光线,OB为折射光线,而折射光线与法线重合,故ABC错误;D、如果B0是入射光线,则OC为反射光线,OA为折射光线,并且遵守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故D正确.故选D.8.室内游泳池上方离水面6m处有一盏灯,从池边看到灯在水中的倒影正好贴在池底上,则池中水的实际深度应()A.小于6m B.等于6m C.大于6m D.无法判定【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分析】(1)游泳池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2)由于光的折射,人看到的池底比真实位置变浅.【解答】解:如图所示:由于水面是平面镜,灯离水面6m,水中灯的像离水面也是6m,而人看到的池底是折射形成的虚像,比真实的池底偏高,由题意可知池底的像离水面6m,所以池底离水面的距离大于6m.故选C.9.如图是某人眼睛看物体时的成像示意图.则他的眼睛类型及矫正需要选用的透镜分别是()A.近视眼凸透镜B.近视眼凹透镜C.远视眼凸透镜D.远视眼凹透镜【考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分析】近视眼成因:远处物体反射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近视眼.近视矫正方法,需佩戴凹透镜.远视眼成因,远处物体反射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造成的.远视矫正方法,需佩戴凸透镜.【解答】解:近视眼成因: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近视眼.近视矫正方法,需佩戴凹透镜.由此可知:此图是近视眼示意图,应戴凹透镜眼镜;故选B.10.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下列哪个光学器材的成像原理与其相同()A.投影仪B.照相机C.放大镜D.近视眼镜【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分析】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物距等于像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一般用求凸透镜的焦距;物距小于像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解:观察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是照相机的原理.故选B.11.如图是甲、乙两辆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的小车的s﹣t图象,由图象可知()A.7~20 s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0~5 s时间内,乙车的速度比甲车的速度大C.第10 s时,甲、乙两车速度相同D.经过5 s,甲车通过的路程比乙车大【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分析】(1)在s﹣t图象中,和时间轴平行的线段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2)在s﹣t图象中,一条过原点的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图象读出甲乙两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可比较出两车的运动速度;(3)由图知,两车在10s末相遇,此时乙处于静止状态,甲还在运动.(4)根据图象读出5s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解答】解:A、乙车在7~20s内的图象是一条和时间轴平行的直线,所以乙车处于静止状态,故A错误;B、由图象看出两车在0~5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两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相同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小于乙车通过的路程,所以v甲<v乙,故B正确;C、由图象看出两车在10s末相遇,此时乙处于静止状态,甲还在匀速运动,二者速度不相同,故C错误;D、由图象看出甲车在5s末的路程10m,乙车在5s末的路程15m,所以在5s末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故D错误.故选B.12.某次体育考试评分标准规定:1 000m长跑的满分成绩为3min 34s.小明参加考试时,前500m的平均速度为6m/s,后500m的平均速度为4m/s,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5 m/sB.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4.8 m/sC.小明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6 m/sD.小明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小速度为4 m/s【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分析】(1)由平均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小明的运动时间;(2)由速度公式求出小明的平均速度.【解答】解:(1)小明跑前500m的时间t1===s≈83.3s,跑后500m的时间t2===125s,(2)小明1000m跑总时间t=t1+t2=83.3s+125s=208.3s=3min28.3s,全程平均速度v===4.8m/s,(3)题目中没有告诉小明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大、最小速度,也无法计算.故选B.13.小明用同一个相机给同一个古塔拍了四张照片,拍摄下列哪张照片时镜头伸出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