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的写作生涯
海明威
主要人物 桑提亚哥或圣地亚哥 ( Santiago ) 马洛林或马诺林 (Manolin)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 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 实在太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 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一再 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 一条脊骨。
1961年7月2日清晨,海明威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为自 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句号。 然而,为什么这样一位令人羡慕的作家竟在获奖六年之后, 却用猎枪结束了自己62岁的生命。而其《老人与海》中的主 人公原型富恩斯特,一个清贫的渔民,却能享年104岁。为 什么一个拥有了一切的人选择了死亡,而一个一无所有的人 却选择了活着?
创作思想
之
硬汉形象指具有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性格,面 对暴力和死亡,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都表现出一种 从容、镇定的意志力,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 桑提亚哥的名言 “一个人并不是生下来就给打败的, 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 所表现的 即是这种“硬汉”形象的精神境界。 这种独特的人物形象深刻体现在《印第安营地》、 《五百万》、《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作 品中。
•《非洲的青山》Africa's castle peak •《太阳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 •《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 •《第五纵队· 西班牙大地》The fifth columns, Spain the earth •《曙光示真》True at First Light •《不固定的圣节》A Moveable Feast •《过河入林》Across the River and into the Trees •《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 •《危险的夏天》Dangerous summer •《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 •《伊甸园》the Garden of Eden •《死在午后》Die in the afternoon •《岛在湾流中》Island in the Gulf Stream in •《有钱人和没钱》A rich man and no money •《乞力马扎罗的雪》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海明威简介hemingway
汇报人:日期:•海明威生平•海明威作品•海明威的文学风格•海明威的影响与评价目•海明威的创作哲学•海明威与当代文学录海明威生平011899年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的橡树园镇。
1917年,他从高中毕业,进入堪萨斯市的《星报》当一名见习记者。
1918年,他辞去记者一职,并尝试加入美军,但因视力缺陷导致体检不及格,只被调到红十字会救伤队担任救护车司机。
早年生活1921年,在《星报》发表了第一首短篇小说《在密执安北部》。
1923年,他离开《星报》,再到《明星报》,与朵金丝·帕瑟共事。
1925年,在《大西洋彼岸评论》杂志上发表了短篇小说《在我们的时代里》大部分作品。
1926年,他离开《明星报》,到了加拿大的多伦多,在《多伦多星报》任记者。
1927年,他与哈德莉·理察逊结婚,移居佛罗里达州和古巴,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
1928年,他离开古巴去巴黎,与司各特·菲兹杰拉德相会。
1929年,发表了《永别了,武器》,这部长篇小说标志着他的思想和艺术进入了成熟阶段。
010203041940年,他与费雯·丽结婚;同年,因其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在战时写了许多有关第三世界的正义言论;此期间作品创记录的达到多部。
1950年,他到非洲狩猎,这时他患上了肝炎和糖尿病;这期间他曾以侨民身份辗转于摩洛哥、西班牙和瑞士之间。
1961年7月2日,他在爱达荷州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62岁。
晚年生活海明威作品02《乞力马扎罗的雪》《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世界之都》《春意》《雨里的猫》《白象似的群山》《杀人者》《医生追求富有的女人》《检举》《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有钱人和没钱人》《过河入林》《伊甸园》02《曙光示真》03《午后之死》《海流中的岛屿》《非洲的狩猎》《危险的夏天》《海明威书信集》《海明威回忆录》《流动的圣节》散文及回忆录海明威的文学风格031 2 3避免使用冗余和修饰语直接、客观地描述现实强调简练、明了的表达方式简洁明快自然主义01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准确描绘02关注社会底层人物和生活状态03揭示社会现实的阴暗面意识流通过描述人物意识流动的手法,展现人物复杂的情感和思想变化内心独白与意识流结合将两种手法相结合,更加深入地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内心独白通过角色内心独白的方式,展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思想变化内心独白与意识流海明威的影响与评价04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凭借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荣誉。
海明威的介绍
1、寓言体小说
小说的寓意至少包含两层:一是人在同外界势力 的斗争中总逃避不了失败的命运,不管这种外界 势力是战争、自然灾害、战场上的敌人还是运动 场上的对手。在作品中,大海就是人生的角斗场, 马林鱼是强者,鲨鱼则是邪恶的力量,人生就是 一场拼杀,结果早已注定。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 总免不了面对失败,这部小说同样展示了命运悲 剧这一主题。二是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在失败 面前能够坚持,要有勇气,保持尊严。老人想: “你是个打渔的”,打渔要有打渔的优胜风度, 不容侵犯。
3、海上“冰山”
如《老人与海》中的一段描写:
“陆地上面的云彩现在像是巍峨的山峦似的升到
上空去,海岸只剩下长长的一条绿色的线,背后 是一丛淡青色的小山。现在水是深蓝色的了,深 得几乎变成了紫色。他低下头朝水里望去,看见 深蓝色的水里纷纷筛出红色的游动的小生物,和
太阳幻成奇异的光辉。” 画面干净、简洁而鲜活。
2、“硬汉子”典型
桑地亚哥是一个典型的海明威式的英雄形象。海 明威在30年代以后发表的一些短篇小说中描写一 些拳击师、斗牛士、猎人,他在这些来自下层的 人物身上塑造了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敢于 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子”性格,无论在怎样 危难困苦的逆境中,他们都保持着人的尊严和勇 气。桑地亚哥就是这种“硬汉”性格的发展与升 华。他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英雄:他孤傲离群, 崇拜强力 ,老人在与鲨鱼进行的惊心动魄的搏斗 中,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完美地体现 了“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 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思想。
(四)打不败的“硬汉子”
书名出处——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人约翰·多 恩的布道诗:
“谁也不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
人都似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成整个陆地。/如 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掉,/欧洲就会缺其一 隅。/这如同一座山岬,/也如同你的朋友和你 自己。无论谁死了,/我都觉得是我的损失,/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因此,绝不要探问丧
文学巨匠海明威的生平
文学巨匠海明威的生平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是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他以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他的早年生活、文学成就和个人经历等方面介绍文学巨匠海明威的生平。
一、早年生活海明威于1899年7月21日出生在美国伊利诺斯州的奥克帕克小镇。
他的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则是一位音乐教师,他从小就接触到了文化和艺术。
海明威的童年时光充满了冒险和探索的乐趣,他喜欢在田野和森林中探险,并从中汲取了大量的灵感。
二、文学成就海明威以精简独特的写作风格而著称,他的作品流露出强烈的现实主义和欧洲现代主义风格。
他的第一部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于1926年出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随后,他又陆续出版了一系列重要作品,如《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
海明威的作品主题广泛而且复杂,涉及战争、爱情、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邪恶,以及人们应对困境和挑战的勇气和决心。
海明威的笔触简练而富有力量,他善于用短句和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复杂的情感和意象。
三、个人经历海明威的个人经历也影响了他的写作风格和题材选择。
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担任志愿军,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死亡的阴影。
这段经历使他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荒谬和人类的脆弱,成为他作品中无法回避的主题之一。
此外,海明威还喜欢冒险和旅行,他到过许多国家和地区,从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到西班牙的斗牛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这些旅途成为他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他通过对不同文化的观察和体验,丰富了自己的思想和创作内涵。
海明威是一个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和真理的作家,他对人类命运和存在的思考贯穿于他的作品中。
他的文学巨匠地位不仅体现在他的艺术成就上,更体现在他对现实的敏锐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上。
总结海明威是一位文学巨匠,他的作品为后世的作家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通过他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丰富多样的生平和深刻的思想。
无论是他的童年冒险经历、战争阴影还是广泛的旅行经历,都对他的作品产生了重要影响。
外国文学家海明威
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 它拴在船边。但许多鲨鱼立刻前来抢夺他的 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 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武器。结果,大鱼仍难 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地拖 回一副鱼骨头。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从 梦中去寻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以忘却残酷 的现实。
他已经在海里走了两个多钟头。这时他又看见 了两条凶残的鲨鱼。它们来了。一条鲨鱼转了 一个身,就钻到船底下看不见的地方,它把那 条死鱼一拉又一扯,老头儿感觉到船在晃动。 另一条鲨鱼用它一条缝似的黄眼睛望着老头儿, 然后飞快地游到船跟前,张着半圆形的大嘴朝 死鱼身上被咬过的部分咬去。在它那褐色的头 顶和后颈上。在脑子和脊髓相连的地方,清清 楚楚地现出了一条纹路,老头儿就用绑在桨上 的刀子朝那里攮进去,又抽出来,再攮进它的 猫似的黄眼睛里。鲨鱼放开了它咬的死鱼,从 鱼身上滑下去,死去的时候还吞着它咬下的鱼 肉。
他感觉到已经在湾流中行驶,看得见沿岸 那些海滨住宅区的灯光了。他知道此刻到了 什么地方,回家是不在话下了。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 败。”
《老人与海》是现代美国小说作家海明威创 作于一九五二年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作者 生前 发表的最后一部小说。它一经问世,便 在国际上应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当时的文学 界掀起了一阵“海明威热”。它再次向人们 证实了海明威作为二十世纪美国杰出小说家 的不可动摇的地位和卓越的功绩。这篇小说 相继获得了一九五三年美国普利策奖和一九 五四年诺贝尔文学奖。
人物简介
欧内斯特· 米勒尔· 海明威(1899—1961), 美国小说家。他于1899年生于芝加哥附近的 一个医生家庭,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曾 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担任驻欧洲记者, 并以记者身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 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抑郁,1961 年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 (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 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美国作家海明威传记
美国作家海明威传记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是20世纪上半叶最具影响力的美国作家之一,他以雄辩而简洁的文风、真实而深入的情感描写而闻名于世。
海明威的作品充满了对战争、爱情和人性的思考,他的文字以独特的风格和深度打动着无数读者。
本文将为您带来海明威的传记,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位伟大的作家。
1. 早年生活海明威于1899年7月21日出生在伊利诺伊州的奥克公园。
他的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则是一名音乐教师。
在青少年时期,海明威对体育和野外活动充满了热爱,这段经历成为他后来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2. 成为作家的道路在一战期间,海明威作为一名志愿者参军,他的战地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创作。
他曾在《永别了,武器》等作品中详细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善恶。
战争给予了他新的视角和灵感,也使他更加坚定地走上了成为作家的道路。
3. 经典作品与文学风格海明威以其独特的文风和风格成为文学界的翘楚。
他的作品常常以简洁而雄辩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思考。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和《在战争中死去》等。
海明威独特的句式和对话方式,以及对细节的准确描述,使他成为现代派文学的代表之一。
4. 私人生活与后期事业海明威的创作事业并不仅限于文学作品,他还是一名资深记者。
他经常以第一线的视角报道重大事件,并以深入报道和追求真相为己任。
然而,海明威的个人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的婚姻多次失败,也陷入了酗酒和抑郁的困境。
尽管如此,他依然保持着对创作的热情,并继续创作了一系列经典作品。
5. 海明威的遗产与影响海明威以其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独特的写作风格,成为了20世纪文学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许多后来的作家,并为现代小说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名字也成为了文学荣誉的象征,被广泛地引用和纪念。
总结:海明威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美国作家,他的作品和个人经历深深地打动着无数读者。
他的文风简洁而雄辩,真实而深入地揭示了战争、爱情及人性的本质。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积累之硬汉海明威
提起海明威大家会想到什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名篇《老人与海》?可以被毁灭但不可被打败的硬汉形象?他如电报一般简短凝练的语言风格?一起走近海明威了解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领略他不屈斗争、对抗荒诞的硬汉精神。
NO.01海明威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于1899年7月21日出生于奥克帕克,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写作和战争,是贯穿海明威一生的两个关键词。
写作从初中开始,海明威就为两个文学报社撰写文章,从此笔耕不辍。
高中毕业之后,18 岁的海明威没有选择进入大学,而是进入《堪城星报》当记者,从此正式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
从此以后,海明威在写作的雄关漫道上大步前进,先后创作了《太阳照常开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震撼文坛的中长篇小说。
战争海明威的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岁的海明威不顾父亲反对,辞去记者之职,毅然奔赴战场,在红十字会救伤队担任救护车司机。
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纷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记者随军行动,并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明威立即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艇,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为消灭敌人提供情报。
1944年,海明威随同美军去欧洲采访,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受重伤,但痊愈后仍深入敌后采访。
也许,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写下的“人不是生而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毁灭他,但打不败他。
”恰恰是他最真实的、最准确的自我写照。
NO.02不甘平庸华中师范大学的文学院杨建教授曾经如此评阶海明威:“一个害怕生命在平凡中悄悄溜走的男人。
”海明威,不甘于过平庸的生活,不愿日复一日过重复单调的生活,终其一生在激烈的战斗和惊险的冒险之中获取极致的生命体验,并将这种独特而雄浑的生命体验熔畴进自己的创作之中。
战争爆发后,他毅然辞去了记者的工作,不顾父亲的竭力反对,奔赴战场,捍卫正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意大利战场上身负重伤,还在重机枪扫射的火网下把另一个重伤员背到包扎所。
海明威及其创作
三、海明威的创作特色: 1、“迷惘的一代”——“迷惘”的文学主题。 是对战后一代美国青年厌恶、恐惧战争,却又找不 到出路而痛苦迷惘的集中反映。 2、“硬汉子”——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坚强刚毅、勇敢正直,无畏地面对痛苦和死亡,在 绝境中依然不失人的尊严,在命运重压下仍保持优 雅的风度。 3、 “冰山”风格——独特的形式美。
四、《老人与海》简析
1、故事梗概:
2、人物形象—— 桑地亚哥
桑地亚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 宽厚仁慈、充满爱心、坚强不屈、勇往直前。 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命 运,桑提亚哥能保持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 风度。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硬汉子”。
3、桑提亚哥奋斗和拼搏的意义: 桑提亚哥通过自己的奋斗和拼搏表达了这
7、举枪自杀 —— 伤痛纠缠,坦然赴死
二、 创作 1923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三个短篇和十首 诗》,随后发表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 ——以简练的文体风格和带有孤独感的人物形象 开始引起文学界的关注 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 (1926年) ,奠定 海明威的文坛地位,他被看成 “迷惘的一代”的 代表作家。 第二个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 (1927 年) ,开始塑造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硬汉子” 形象。 《永别了,武器》 (1929年) ,再次表达反战 和”迷惘“的主题。
5、象征意义: 作品中的形象具有很强的象征意蕴: 马林鱼象征人生的理想。 鲨鱼象征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 大海象征变化无常的人类社会。 狮子则为勇武健壮,仇视邪恶,能创造奇迹的象 征。 桑地亚哥则是人类中的勇于与强大势力搏斗 的“硬汉子”代表,他那捕鱼的不幸遭遇象征 人 类总是与厄运不断抗争。
思考题
30年代前期先后发表《午后之死》(关于 斗牛的专著)、短篇小说集《胜者无所得》和 非洲狩猎札记《非洲的青山》 。 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 《丧钟为谁而鸣》 (1940)——塑造摆脱迷 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 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
海明威的写作生涯
一、引言:欧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与乔治·奥威尔、惠特曼等许多欧美作家一样,海明威也是记者出身,且是参加过一战、二战和西班牙内战的战地记者。
虽然在海明威本人看来为报社和杂志写稿最初是为了获得经济保障和取得参战资格等现实需要,他曾说过:“记者工作对作家是‘一种日常性的毁灭’”。
不过事实上,记者职业生涯不仅为海明威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而且也造就了其独特的写作形式和语言特点,战地记者的经历也练就了他的硬汉风格。
二、早期的文字训练在文体形成中的体现。
海明威早期的新闻实践主要是1917年-1920年,这期间他的主要经历有:1917-1918年4月,海明威中学毕业,进《堪萨斯星报》当实习记者,周薪十五美元。
1920年12月,结识《多伦多星报》(The Toronto Daily Star)和《多伦多星报周刊》(The Toronto Star Weekly)的编辑,答应做自由撰稿人。
1920年12月,为精装月刊《合作联社》做助理编辑,主要是编写广告宣传文字,周薪四十美元。
海明威在《堪萨斯星报》做实习记者的半年中受到了初步的文字训练,该报对记者的“文体要求”主要有:“要写短句,第一段要短”,这其实在说消息的导语;“用陈述句,叙述要有趣味”,“不要用陈旧的形容”,“要正面说,不要反面说”等等。
1该报所提倡的简洁有力的文风,被海明威自然地融入到日后的文学创作中去。
提到海明威的风格,大多数人首先谈到他写的句子通常较短,因为中国学生最头疼的就是英语的从句嵌套着从句,而海明威的句子与我们印象中的英语不一样。
贝茨将其概括为“他以谁也不曾有过的勇气把英语中附着于文学的乱毛剪了干净”,乱毛指的就是形容词。
2就连他的景物描写都有别于巴尔扎克那种把伯爵夫人礼服的花边、样式连篇累牍地描写方法。
例如:我们穿过森林,上了路,绕过一块高地,只见前面绿油油的一大片平原,绵延起伏,路的尽头是黑黝黝的山峦。
海明威——精选推荐
第八节海明威一、生平和创作厄纳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20世纪美国小说家,他所创作的独具风格的作品具有世界影响。
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于伊利诺伊斯州芝加哥附近的橡树园镇。
他的父亲是医生。
小时候,海明威经常随父外出行医及捕鱼打猎,对游泳、钓鱼、拳击、踢球有特殊爱好,同时也练就了他强健的体魄和刚强的性格。
母亲是位虔诚的教徒,喜爱艺术,她经常带孩子们去芝加哥看画展。
海明威自幼受到音乐和美术的熏陶。
这对他日后的创作有很深刻的影响。
1917年,海明威在中学毕业前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海明威报名参战,因眼疾未能如愿。
同年10月,他担任了堪萨斯市《星报》见习记者。
严格的新闻写作训练,为形成他简洁、明快、活泼的写作语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8年,海明威作为救护车队的中尉,到意大利前线参战,被炮击受伤,住院治疗三个月,医生从他身上取出277块弹片。
意大利政府授予他军功奖章、银质奖章和勇敢奖章各一枚,但战争给他的心灵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同时也为他后来创作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提供了素材。
1919年冬,海明威任《多伦多明星报》驻巴黎记者,结识旅居巴黎的美国著名女作家斯泰恩、诗人庞德和爱尔兰小说家乔伊斯。
在他们的鼓励与帮助下,海明威于1922年开始在《大西洋月刊》等杂志上发表作品。
1923年他的第一本集子《三个短篇和十首诗》、1924年的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和1926年的长篇小说《春潮》相继出版。
在这些作品中,这位年轻的小说家初显他叙事艺术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有的作品如《印第安营地》等,后来成为世界公认的短篇名作。
1926年发表的《太阳照样升起》是海明威获得声誉的第一部重要长篇小说。
作品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群青年人迷惘、苦闷的精神状况。
小说的叙述者兼男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是在巴黎工作的美国记者,在战争中负伤而失去了性爱能力。
他爱上了女主人公英国姑娘勃雷特·艾希利,但是两人无法结合。
2023年高考作文写人素材积累:海明威
2023年高考作文写人素材积累:海明威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以其简练而有力的写作风格和对战争、爱情等主题的深入探讨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老人与海》、《丧钟为谁鸣》等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海明威在20世纪上半叶,通过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极简主义的写作风格,深深地影响了许多后来的作家。
海明威的生平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于1899年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奥克帕克市。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深受家庭的教育影响。
他的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则是一位音乐家,这两个不同领域的家庭成员的融合,培养了海明威独特的文学触觉。
海明威年轻时就曾在一家报社任职,从事记者工作。
这份工作给了他机会接触各种社会人士,了解不同的人生故事,丰富了他的作品素材。
海明威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体验融入到他的作品中,为读者呈现出一片真实而生动的画面。
海明威以其对战争的描写而闻名,他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担任志愿军的工作。
他切身体验了战争的残酷和无常,这些经历成为他后来创作的来源。
他的作品《酒吧消亡》、《冰山上的世界》等都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荒谬和人性的脆弱。
除了战争,海明威的作品还探讨了爱情、友谊和冒险等主题。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男子气概和对自由的追求,这与他的人生态度息息相关。
他酷爱狩猎、钓鱼和航海,这些经历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大自然,并从中获得创作灵感。
他的作品《老人与海》讲述了一位年迈的老渔夫在一次钓鱼中艰难与巨大鱼类的较量,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激烈斗争。
海明威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决心的人。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热情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用简练的句子和凝练的描写,将人们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作品启发了无数的读者,让他们对生活有了新的见解。
在2023年的高考作文中,我们可以借鉴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和主题来丰富自己的作文素材。
我们可以通过对社会人士、战争、爱情以及自然等方面的观察和思考,来塑造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老人与海》作者简介
《老人与海》作者简介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Miller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
父亲是医生和体育爱好者,母亲从事音乐教育。
6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从小酷爱体育、捕鱼和狩猎。
中学毕业后曾去法国等地旅行,回国后当过见习记者。
第一次大战爆发后,他志愿赴意大利当战地救护车司机。
1918年夏在前线被炮弹炸成重伤,回国休养。
后来去加拿大多伦多市星报任记者。
1921年重返巴黎,结识美国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诗人庞德等。
1923年发表处女作《三个短篇小说和十首诗》,随后游历欧洲各国。
192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初获成功,被斯坦因称为“迷惘的一代”。
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巨著《永别了,武器》的问世给作家带来了声誉。
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猎。
1935年写成《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说。
1937年发表了描写美国与古巴之间海上x私活动的小说《有钱人和没钱人》。
西班牙内战期间,他3次以记者身份亲临前线,在炮火中写了《第五纵队》,并创作了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
他曾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斗争。
1941年偕夫人玛莎访问中国,支持我国抗日战争。
后又以战地记者身份重赴欧洲,并多次参加战斗。
战后客居古巴,潜心写作。
1952年,《》问世,深受好评,翌年获普利策奖。
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卡斯特罗掌权后,他离开古巴返美定居。
因身上多处旧伤,百病缠身,精神忧郁,1961年7月2日用枪自杀。
海明威去世后发表的.遗作,主要有:《岛在湾流中》(1970)和《伊甸园》(1986)。
他那独特的风格和塑造的硬汉子形象对现代欧美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物影响: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海明威简介
海明威简介小说家。
1899年7月21日生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附近的奥克帕克村。
父亲是医生,母亲爱好艺术。
1917年10月进堪萨斯市《星报》担任见习记者,报社提出“用短句”、“用生动活泼的语言”等要求,使他受到初步的文字训练,对日后形成他简练的文体产生了影响。
1918年5月参加志愿救护队,担任红十字会车队的司机,在意大利前线身受重伤。
1919年初回到家乡,练习写作。
1921年去多伦多任特写记者。
数月后去欧洲担任《星报》驻欧记者。
1924至1927年任赫斯特报系的驻欧记者。
海明威驻欧期间一直坚持写作。
通过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介绍结识了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r Stein)和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
斯泰因鼓励他写作,并开导他如何写得精练和集中。
192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包括寓言、诗歌和短篇小说。
1923年出版第一个集子《三个短篇和十首诗》。
1924年在巴黎出版另一个集子《在我们的时代里》(In Our Time),包括18个短篇。
次年同名的集子于美国出版,包括13篇短篇小说和夹在各篇故事之间的16篇插章。
1926年发表了他第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英国版题名《节日》,1927)。
小说描写战后一批青年流落欧洲的生活情景,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青年一代的幻灭感。
斯泰因曾经对海明威等人说过:“你们都是迷悯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
”海明威把这句话当作小说的一句题辞。
由于小说写出这一代人的失望情绪,《太阳照样升起》成了“迷悯的一代”的代表作。
1927年海明威回到美国,发表第二部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其中著名的有《打不败的人》、《五万大洋》和《杀人者》。
海明威在这些小说里创造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硬汉性格”。
这类人物形象对后来美国通俗文学产生了影响。
海明威
• 《死在午后》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 分之一露出水面。” ——《死在午后》
海 明 威
“冰山原则”: 这是海明威提出的文学创作原则,作家以冰山 为例,形象地说明了他的创作方法,即用简洁的 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作者自己的感受和 思想最大限度地隐藏在形象之中,使感情充沛却 含而不露,思想深沉却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 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通过鲜 明的形象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并且运用象 征手法将抽象的思想变成具体的物象,再让读者 从具体的物象激发经验想象和情感,而发掘出其 中的意蕴。
1923
1923
• 《太阳照样升起》
* 是海明威的成名作、“迷惘的一代”的宣言和代表作; * 描述巴恩斯、勃瑞特等五个被“一战”伤害、痛苦、 空虚、迷惘的青年为医治心灵创伤从巴黎来到西班 牙、又失望而归的故事。 牛西 斯班 山牙 风比 光利
西班牙斗牛
• 《没有女人的男人》: * 塑造了一群为尊严、荣誉而拼搏的 “硬汉”的形象。
《老人与海》
(一)情节内容:
桑提亚哥坚持出海——捕杀大鱼——苦斗群鲨
《老人与海》 (1990 美国) 剧照
(二)思想主题
1、“硬汉”主题——桑提亚哥体现 了作者心目中人类应有的品质; 2、宗教主题——桑提亚哥身上有 耶稣的影子; 3、自然主题——桑提亚哥与大海 的关系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双重 关系。
《老人与海》 (1990 美国)剧照
(三)象征意义 小说的主题是“英雄与环境”,象征了人在与外界环境斗 争中不可避免的失败命运。其中老人代表人类,他体现了 人类进取的精神,大海则象征着外界环境,鲨鱼代表着恶 势力。 其次,作品具有宗教的象征意味,桑地亚哥是基督的化身。 第三,桑地亚哥与马林鱼的关系象征了艺术家同他的杰作 之间的关系,捕鱼过程象征了艺术创作的过程。 最后,桑地亚哥还是作家本人的象征。 (四)艺术特色 1、塑造孤独的主人公形象时很好地运用了内心独白的手法; 2、象征形象富于动作性,深藏着感情; 3、描写情景交融,尤其善于缘情写景; 4、体现了典型的海明威式的文体风格——简洁、紧凑、明 朗,语言清澈、坚实、凝练。
小说家海明威的简介
小说家海明威的简介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小说家海明威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说家海明威的简介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小说家。
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
海明威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凭借《老人与海》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
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失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
小说家海明威的创作经历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树园镇一个医生的家庭,他的父亲酷爱打猎、钓鱼等户外活动,他的母亲喜爱文学,这一切都对海明威日后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不少的影响。
中学毕业后,海明威在美国西南的堪萨斯《星报》当了6个月的实习记者。
这家报馆要求新闻报道简捷明快,海明威在《星报》受到了良好的训练。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明威怀着要亲临战场领略感受战争的热切愿望,加入美国红十字会战场服务队,投身意大利战场。
一天夜里,他被炸成重伤,中的炮弹片和机枪弹头多达230余块。
他共做了13次手术,换上了一块白金做的膝盖骨。
大战结束后,海明威被意大利政府授予十字军功奖章、银质奖章和勇敢奖章,获得军衔。
伴随荣誉的是他身上237处的伤痕和赶不走的恶魔般的战争记忆,他身上至死还留下一些无法取出的弹片。
海明威一生
12 海明威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旅行和 写作,他在古巴、西班牙和美国的不 同地方都有住所
13 他的健康状况一直不好,患有多种 疾病,包括肝炎、糖尿病和高血压
14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海明威住在爱 达荷州,他在那里进行钓鱼和狩猎活 动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海明威住在爱达荷州,他在那里进行钓鱼和狩猎活动
晚年与逝世
19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海 明威的健康状况持续恶 化
20 1961年7月2日,他在爱达荷州用猎枪 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62岁
21 海明威的逝世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和哀 悼,他的作品继续受到读者的喜爱和 评论家的赞赏
22 他被安葬在爱达荷州克 利尔菲尔德的橡树岭公 墓
他被安葬在爱达荷州克利尔菲尔德的橡树岭公墓
感谢您的耐心指导,您辛苦了!
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921年,他成为《多伦多星报》的记 者,并在此期间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
7
1923年,他搬到巴黎,开始为《大 都市》和《太阳报》等报纸工作
8
在巴黎期间,他与格特鲁德·斯泰因、 菲茨杰拉德和其他"迷惘的一代"作家
建立了友谊
在巴黎期间,他与格特鲁德·斯泰因、菲茨杰拉德和其他"迷惘的一代"作家建立了友谊
海明威一生
早年生活
1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年 7月21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奥
克帕克
2
他的父母是克拉伦 斯·E·海明威和伊丽莎
白·霍布森
3
海明威在芝加哥和密歇 根州的弗里蒙特长大
4
他喜欢户外运动,如钓 鱼、狩猎和拳击
他喜欢户外运动,如钓鱼、狩猎和拳击
职业生涯
5
海明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担任了红十字会的救护车司机
海明威美国作家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海明威美国作家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美国作家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是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也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他以深刻的洞察力、简练的风格和独特的写作技巧,塑造了许多与其自身经历相似的男主人公,创作出一系列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使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文学沙漠中的绿洲”。
一、海明威的生平与作品海明威于1899年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奥克帕克,他的父亲是一名医生。
在少年时期,他就表现出对探险和冒险的兴趣,这也成为了他后来创作的重要源泉。
海明威曾参加过一战,作为红十字会救护车司机的他亲身体验了战争的残酷,这些经历也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海明威的作品常常以独特的雄性主义风格为特点,他擅长使用简洁的语言和短句,以及一些富有象征意义的形象来表达世界的深意。
他的著作多以战争、爱情、人生哲学等主题为中心,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包括《老人与海》、《丧钟为谁而鸣》、《太阳照常升起》等,这些作品都为他赢得了广泛赞誉与读者的喜爱。
二、写作风格与主题海明威的写作风格独树一帜,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
他的作品极简而不简单,通过省略和剪裁,他将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内心矛盾浓缩到最精华的部分。
他的文风朴实而不造作,用词简练却意味深长,他以极度的经济性将核心信息传达给读者,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来体会与思考。
海明威的作品主题多样,其中对人生、死亡和英雄主义的思考是他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描写了许多在困境中崛起的英雄,展示了他们在艰难环境下的勇敢和坚毅。
同时,他对人性的挖掘也是他作品的一大特色,他常常揭示人性的丑陋和脆弱,以及人们在压力下的真实本性。
三、海明威的荣誉与影响由于其卓越的写作才能和独特的风格,海明威赢得了20世纪最富声望的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
他获得这一殊荣的作品是《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以对人生的深刻探索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而闻名于世。
海明威用故事中的老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的斗争来表达人与命运的对抗,以及勇敢面对生活不确定性的态度,这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文学硬汉”的一生
在文学界,提到“海明威”这个名字,恐怕大家早已如雷贯耳。
你或许读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曾因那个在大风大浪中顽强抗争的老人而备受鼓舞。
但你真正了解这位作家吗?你知道他到底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吗?“不务正业”的小时候1899年的夏天,海明威出生在美国芝加哥一座叫奥克帕克的小镇。
小海明威喜欢阅读故事书、模仿漫画中的小动物。
母亲对他的期望很高,希望儿子在音乐或绘画等艺术方面能有所发展,而海明威却继承了父亲的爱好——打猎、钓鱼和露营。
海明威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有山有水,居住的农舍就在森林和湖泊旁边,喜欢亲近自然无可厚非,但难免令母亲失望。
不过,谁说打猎、钓鱼就不能和艺术挂钩呢?海明威将自己从渔猎中获得的人生体验写进文学作品,并以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当然,这都是后话。
在此之前,海明威还经历过一段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历练。
成为战地救伤员高中时期的海明威文科优秀、长相帅气,还是体育健将,算是学校里的“完美男神”。
不过他非常叛逆,即使成绩很好,也不愿像其他学霸一样考入大学,而是选择直接就业。
中学时期,海明威曾为两家文学报社撰写文章。
高中毕业后,他便主动到报社应聘,当上了《堪萨斯城星报》的记者,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在报社工作的半年间,海明威接受了新闻记者行业的专业训练,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
每天跑新闻的海明威像同龄青年一样热血沸腾,他不顾父母的反对,辞掉了稳定的工作,应征入伍,投入欧洲战场。
虽然他的左眼有先天性视力缺陷,当不了正式军人,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成为一名红十字会的战地救伤员。
文/纸 月 绘/李 鹏十分漫话谁是艺术家 嘿嘿,我从小就是这么“放荡不羁爱自由”!◎ 童年时期的海明威◎ 经历了战争洗礼的海明威 当我参加上一次的大战时,我是一个可怕的笨蛋。
◎ 参军后的海明威战场上,海明威第一次目睹惨烈的战争场面,他被震慑住了。
但他并没有退缩,在德军的炮轰之下,他一次次开着救护车运送物资和伤员。
《老人与海》作者海明威的生平简介
《老人与海》作者海明威的生平简介《老人与海》作者海明威的生平简介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海明威的这部《老人与海》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很高的价值,那么,写出这部作品的海明威,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老人与海》作者海明威的生平简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作家和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
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
,是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
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创作风格朴实海明威有着出色的语言驾驭能力,他常以最简单的词汇表达最复杂的内容,用基本词汇、简短句式等表达具体含义,用名词、动词来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丝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直观文学艺术要表现情感,但情感却是依靠事物的外观透视出来的,越是对事物外观的直接描摹,越能产生强烈的视觉真实性,越能拉近读者与作家的距离。
海明威用高度清晰的视觉化语言,将视觉、嗅觉、听觉等感官印象付诸语言,写出了事物的形状、颜色、味道等,以直接的物象表现宇宙与生命。
含蓄情感海明威有自己特殊的艺术风格,他强调写作的客观性与主题思想的隐晦含蓄,反对作者直接出场对人物进行评说与暗示,他常用含蓄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用有限的形式表达无尽的内涵,因而,他的小说在外观不动声色,但内在情感却是丰厚炽热。
“冰山原则”是海明威的创作原则,他坚持认为应该从繁杂的社会生活中撷取最有特征的情节,将自己的思想情感隐藏起来,按照“冰山原则”留下八分之七的空间让读者思考与揣摩。
对话从叙事的方式来看,海明威的小说的对话是“展示”,而不是“讲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与乔治·奥威尔、惠特曼等许多欧美作家一样,海明威也是记者出身,且是参加过一战、二战和西班牙内战的战地记者。
虽然在海明威本人看来为报社和杂志写稿最初是为了获得经济保障和取得参战资格等现实需要,他曾说过:“记者工作对作家是‘一种日常性的毁灭’”。
不过事实上,记者职业生涯不仅为海明威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而且也造就了其独特的写作形式和语言特点,战地记者的经历也练就了他的硬汉风格。
二、早期的文字训练在文体形成中的体现。
海明威早期的新闻实践主要是1917年-1920年,这期间他的主要经历有:
1917-1918年4月,海明威中学毕业,进《堪萨斯星报》当实习记者,周薪十五美元。
1920年12月,结识《多伦多星报》(The Toronto Daily Star)和《多伦多星报周刊》(The Toronto Star Weekly)的编辑,答应做自由撰稿人。
1920年12月,为精装月刊《合作联社》做助理编辑,主要是编写广告宣传文字,周薪四十美元。
海明威在《堪萨斯星报》做实习记者的半年中受到了初步的文字训练,该报对记者的“文体要求”主要有:“要写短句,第一段要短”,这其实在说消息的导语;“用陈述句,叙述要有趣味”,“不要用陈旧的形容”,“要正面说,不要反面说”等等。
1该报所提倡的简洁有力的文风,被海明威自然地融入到日后的文学创作中去。
提到海明威的风格,大多数人首先谈到他写的句子通常较短,因为中国学生最头疼的就是英语的从句嵌套着从句,而海明威的句子与我们印象中的英语不一样。
贝茨将其概括为“他以谁也不曾有过的勇气把英语中附着于文学的乱毛剪了干净”,乱毛指的就是形容词。
2就连他的景物描写都有别于巴尔扎克那种把伯爵夫人礼服的花边、样式连篇累牍地描写方法。
例如:
我们穿过森林,上了路,绕过一块高地,只见前面绿油油的一大片平原,绵延起伏,路的尽头是黑黝黝的山峦。
《太阳照常升起》
又如:“那年夏天,我们住在村庄上的一栋房子里,望得见隔着河流和平原的那些高山。
”《永别了,武器》
他写环境,用了“只见”、“望得见”这些词,这表明他以读者的心理去考虑,为了怕读者厌倦而没有用“有些什么”,让读者所读正是作者所见。
海明威本人用“冰山原理”总结了他的文体。
他把自己的写作比作海上漂浮的冰山,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只是海面上的八分之一,而八分之七在海面以下。
3什么该省去,什么该浮在水面上让读者看到?这不禁让我想到魏老师在讲出镜记者时举的一例,他说在汶川地震的现场,战士们正在挖掘废墟,一记者在采访的头一句话是:“请问你们现在正在干什么?”这个问题之所以没意义就在于画面镜头已经告诉观众他们在干什么了,记者应该搜集大家所不了解的信息。
马原将“冰山理论”概括为“经验省略”,他颇有些饶舌似地解释为:“他知道大家都知道的东西你不说大家也会知道,他就说大家不知道的东西,结果大家还是都知道了。
”4这点突出表现在《永别了,武器》中被海明威改写了39遍的那段,(也是研究海明威的学者们都提到的一段):
我往房门走去。
1
董衡巽:《海明威传》浙江文艺出版社第7页
2贝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319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3
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三联书店版
4马原:《小说》,《文学自由谈》,1989年第一期
“你现在不可以进来。
”一个护士说。
“不,我可以的。
”我说
“目前你还不可以进来。
”
“你出去。
”我说。
“那位也出去”
这段文字是写的是“我”的妻子凯萨琳死后我的表现,作者没写“我”如何绝望和伤心,即使前面生离死别时也只写和妻之间的对话,一句内心独白也没有,但“我”的情绪郁积已久,在与护士的争执中爆发。
我短短的几句话比大段的心理描写来得更有冲击力。
读完这段读者已知道房里有两个护士的事实,以及我悲痛的心情,所以说海明威省去的东西读者在读完后还是知道了。
三、“冰山原理”对新闻写作的启示
梁衡先生说过:“文学吸引人的魅力在于,一是它通过语言来表现,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二是它诉诸形象,是形象艺术;三是使用典型手法,有极强的表现力。
而新闻写作也离不开这三点,于是新闻与文学便有了相似之处。
”他说新闻为了增强自己的表现力,无疑地也常向文学借鉴语言,借鉴锤字炼句的功夫。
5
海明威运用“冰山理论”的写法,既是来源于他早年当记者写报道时的文字训练,也为新闻写作提供了一种方法上的借鉴。
这启示我们,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尤其在写电视新闻稿件时,要注意镜头语言已经呈现给观众的信息,要考虑到观众的认知规律。
不要喋喋不休地配上画面内已有的内容作为画外音,也不要为了调动观众的情绪而拼命地煽情,要相信观众的理解力,这才是真正地尊重观众。
四、后期的战地记者经历
海明威是将个人传奇的经历和等身的著作相结合的作家,可以说他首先是个军事高手,是个斗牛、猎狮子和捕大旗鱼的爱好者,然后才是记者和作家。
他作为战地记者的经历主要有:1922-1923年,赴巴黎,为《多伦多星报》担任驻欧记者,报道欧洲时局和生活。
在此期间,采访了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会议,采访名记者林肯·斯蒂芬斯、墨索里尼、希土战争及洛桑和平会议。
1933-1936年,为《老爷》杂志(Esquire)写散文通讯,在此期间常去古巴捕鱼,第一篇通讯为《古巴来信》。
同在《老爷》杂志发表的有通讯《在蓝色的海上》,内容即为小说《老人与海》的原型,以及小说《非洲的青山》和《乞力马扎罗的雪》。
1937-1939年,去纽约与“北美报业联盟”(The American Newspaper Alliance)订立合同,采访西班牙内战的通讯稿每篇一千美元,电讯稿每篇五百元。
此期间与J.伊文思合拍纪录片《西班牙大地》,发表剧本《第五纵队》和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1941年,代表《午报》(PM)、《柯里尔》(collier’s)杂志访问中国,先后采访宋庆龄、周恩来、蒋介石,发表通讯《海明威说日俄条约未能阻止俄国帮助中国》、《海明威说中国需要飞行员和飞机在空中打击日本》等。
6
1944年,二战期间与《柯里尔》签约去伦敦报道英国皇家空军的战斗。
如果说一战带给他的是挥之不去的失落感幻灭感写《太阳照常升起》的话,那么在他之后的作品中更多的表现出了与世界抗争的硬汉形象,(在《老人与海》中达到顶峰)。
这样从“迷惘的一代”到积极入世的姿态的转变,从在西班牙内战中的表现可窥见一斑。
如前所述,海明威是代表“北美报业联盟”赴西报道战事的。
在和J.伊文思合拍纪录片《西班牙大地》时,他把镜头对准战场,经常去前线拍镜头。
为了赶拍政府军的反攻场景,他们天没亮就赶到司令部,跟在政府军坦克和步兵后,边躲闪炮击边取景拍摄。
他扛着笨重的摄
5
梁衡《梁衡文集卷六》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30-135页
6参考自董衡巽《海明威传》浙江文艺出版社第178-185页
影机,告诉伊文思站在什么方位取景,或居高临下,或摸到敌人阵地前面。
之后又为之写解说词并亲自配音。
并在卡内基音乐厅内发表“法西斯主义是一派谎言”的演讲稿介绍此片。
他批评美国国务院用禁运武器给共和政府的办法来结束西班牙内战,希望罗斯福总统支持西班牙共和政府,谴责英国首相张伯伦对法西斯政权的姑息养奸的行为。
再赴马德里时,战事进一步恶化,弗朗哥军队已控制北部沿岸各省,占领全国三分之二的土地。
与之同行的马修斯这样形容他们艰苦的采访:“有四次我们边开车边写,一口气工作了二十四小时,有一次工作了四十四小时。
”
五、硬汉的写作风格对记者职业的启示
西班牙内战是以民主政府的失败,弗朗哥的上台为结局的。
海明威自己也对于他们无法挽回败局深感无奈,他说,作家就是要写作,打仗的事他无能为力了。
即便如此,海明威亲历了战争,成为历史不偏不倚的见证人,甚至还挑战了当权者,做了记者该做的事,这让我们感到一股悲壮的力量。
面对西班牙内战复杂的局面,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也写到了这是一场打不赢的战争。
他说:“战争太复杂了,我们明白,战争是件坏事,但一旦打起来,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打胜——然而我们没有打胜。
”
学习新闻的学生都理想成为一个出色的记者,像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一样惊爆政治丑闻将尼克松赶下台,像爱德华·默罗那样将麦卡锡打倒,新闻媒体真的有足够的力量冲破体制的封锁吗?正如老人一定能够打败大鲨鱼吗?用海明威的一句格言就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也就是说,重要的不在于最终结果是胜利与否,重要的是要保持海明威式的战斗姿态,担当起监督体制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