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9课《我和我的家》名师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和我的家》优质课 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和我的家》优质课 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和我的家》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和我的家》是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主人公与家人之间的亲情故事,通过家庭成员间的互动,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体会到亲情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这个故事,旨在让学生认识家庭,理解家庭关系,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小学,对家庭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家庭关系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他们对亲情的感受很直接,容易受到家庭氛围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生活实例和互动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家庭关系,培养家庭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家庭,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感受亲情,懂得珍惜家庭。

3.引导学生树立家庭责任感,学会关爱家人。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家庭,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感受亲情。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感,学会关爱家人。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家庭关系,培养家庭责任感。

2.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以情促知,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图片,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呈现和讨论。

2.准备角色扮演的道具,让学生在互动活动中更好地投入。

3.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情境,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家庭,让学生对家庭有初步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课文内容,让学生跟随主人公的经历,感受家庭的温暖。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体会亲情。

4.巩固(5分钟)小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角色扮演中的感受,进一步理解家庭关系。

5.拓展(5分钟)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关爱家人,如何在家庭中履行自己的责任。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9课《我和我的家》课堂实录(第一课时)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9课《我和我的家》课堂实录(第一课时)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9课《我和我的家》课堂实录(第一课时)部编版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课堂实录第9课《我和我的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懂得自己与父母血脉相依。

2、初步懂得家的构成,知道家庭成员间的称呼、关系。

教材分析通过教材学习,应该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家,懂得因为有了父母长辈辛苦付出的爱,才会有自己幸福的生活。

而家人的支持、帮助正是激励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因素。

帮助学生从家人对自己的关爱中了解到“家人爱我,我也要爱家人”。

“我和我的家”通过主题活动,旨在让学生懂得自己与父母血脉相连;让学生了解家庭中各个成员间的关系,相互间的称呼及简单的家庭构成。

学情分析家是学生最亲切、最自由的生活环境,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与锻炼,一年级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校生活的规则和行为规范,他们努力从幼儿园小朋友成为合格小学生。

可是不少学生在学校各方面表现很好,在家里却判若两人,这主要涉及家庭教育及孩子的家庭责任感等原因。

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家庭有了初步的概念,但概念比较模糊,除父母外,家庭亲人之间的关系不太清楚。

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厘清亲属间的关系,让学生知道家是一个人的避风港湾,也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家庭生活是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因为有了父母、长辈辛苦付出的爱,才会有自己幸福的家庭生活。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亲人的爱,并学会关爱自己的家人。

教学难点知道家庭成员间的称呼,厘清亲属之间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1)PPT课件(2)课前和家长保持信息沟通,了解学生出生时的一些故事,以便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

教学过程活动一:我来到我家导语:孩子们,欢迎老师给你们上课吗?今天我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学习小伙伴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吧!他叫“聪聪”,今年跟你们一样也上一年级。

今天老师来上课的路上啊,听到聪聪和几个小朋友在谈论得特别开心。

你们想知道他们在交流什么吗?出示任务:出示ppt,呈现教科书第34页提供的一幅儿童在一起相互讲述、交流自己出生时给全家带来喜庆的情景。

小学道德与法治 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

小学道德与法治 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

(3)感受家庭的幸福,体验家的自豪,逐步理解和传承家风。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找到自己与家人之间的相似之处,认识到家人对我们的影响。

难点:
讲述家人的故事,感受家庭温暖,学着关心家人。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环节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先和大家看一个视
频,一边看一边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播放视频:
《基因太强大,一看就知道亲生的十对
明星父子》
提问:你从他们的长相中发现了什么?
观看视频,并思考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用直观的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对明星父子相貌相似的疑问。

环节二:找“影子”
【我身上有家人的“影子”】
(1)展示图片:你的眼睛真像你妈妈。

提问:你有听过类似的话吗?
(2)相貌相似:
①请你展示一下你和家人的合照,让小组成员帮忙找一找,你和爸爸妈妈哪里长得相似呢?
①请在小组里挑选一位与家人最相似的同学,并分享合照给大家看看。

①小小展示台:展示合照。

(3)性格
①展示课本图片:我的脾气有点急和我做事很认真。

①提问:他们是在哪些方面和家人相似呢?
①回答:性格相似。

(4)小阅读:我和弟弟。

①这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①“我”像谁呢?有哪些方面相似?
①小讨论:请你根据故事和自己的生活经回忆、思考。

展示合照,相互交换,讨论。

思考。

讨论我们与家人的其他相似之处。

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我和我的家》名师教案人教部编版

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我和我的家》名师教案人教部编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家庭责任感”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在家中承担了哪些责任?”、“如何帮助家人解决问题?”等。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家庭和谐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与家人沟通、解决家庭矛盾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家庭成员间如何互相尊重、理解和关爱。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b.学生的家庭责任感:教师可以通过分享一些家庭责任感的实例,如帮忙做家务、照顾弟妹等,让学生体会到为家庭付出的快乐和成就感。
c.家庭问题的解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沟通,遇到家庭问题时,与家人共同商讨,寻求解决方案。如家庭中发生争吵时,要学会冷静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倾听他人的意见,共同化解矛盾。
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我和我的家》名师教案人教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我和我的家》为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第四章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
1.认识家庭:让学生了解家庭的概念,认识到家庭是由父母、兄弟姐妹等亲人组成的。
,并了解他们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
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学会为家庭做出贡献。
4.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了解家庭成员间的权利与义务,遵循家庭规范,维护家庭和谐。
5.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家人共同面对家庭问题,共同解决困难,促进家庭关系和谐发展。

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第9课《我和我的家》第2课 人教(新版)

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第9课《我和我的家》第2课 人教(新版)

《我和我的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我和我的家》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课。

本课分两课时教学,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我来到我家”和“我的家人”两个栏目,旨在对学生进行家庭关系的启蒙,初步建立对家庭关系的法律认知。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我身上有家人的‘影子’”和“家人的故事”两个栏目,我将课堂教学主题定位为:在认识家人的基础上了解家人,引导学生感受自己与家人的深厚情感,爱自己的父母长辈。

仔细剖析这两个栏目,我们可以发现,前者旨在从外貌、性格、爱好和做事习惯等方面,引导学生明白自己与家人血脉相依的亲情关系;后者旨在从了解家人的故事以及家人的工作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加深对家人的了解,学习关心家人。

二、学情分析我们面对的孩子基本上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被父母长辈们捧在手心里,整天享受家人无尽的关爱,却很少甚至不懂得去关爱家人。

通过第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家人,树立了家的意识,形成了积极的家庭关系体验。

因此,第课时应该着重引领学生从多角度进一步了解家人,感受自己与家人的深厚情感,产生家庭认同感,学会爱自己的家人。

三、教学目标.利用照片,通过猜、找、指、说、演、画等方式,找到自己与家人在外貌、性格、爱好、待人等方面的相似之处,初步了解自己的家人,感受家人间血脉相依的亲情关系。

.借助课前调查单了解家人的性格、爱好、特长等,进一步加深对家人的了解,增进与家人间的联系。

.通过分享家人的故事,感受家人间的快乐和温馨,感知“我有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增强家庭观念,产生家庭认同感。

四、教学重难点从外貌、性格、爱好等多个角度进一步了解家人,产生家庭认同感。

五、教学流程活动一:忆家人的称呼.找家人师:小朋友来找一找他们的家人。

.小猪佩奇介绍家人。

.回顾旧知:上节课我们也认识了家人,说说你有哪些家人?活动二:找家人的“影子”(一)外貌小“影子”.猜家人。

师:小朋友们,老师这里有一位学生家人的照片,看,这是谁的家人?(盲猜),老师给学生一点提示继续猜,最后揭晓答案。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9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9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9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9我和我的家》教材,主要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家庭的关系,体会到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家庭的关系、家庭的温暖、家庭成员的责任等。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家庭观念,对家庭成员有基本的了解。

但是,对于家庭的关系、家庭成员的责任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进行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

2.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让学生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3.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增进学生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家庭的关系和家庭成员的责任。

2.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家庭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家庭的关系和责任。

2.游戏教学法:通过家庭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家庭的温暖和责任。

3.谈话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谈话,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家庭的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家庭的关系和责任。

2.家庭情境卡片:准备一些家庭情境卡片,用于设置具体的家庭情境。

3.家庭游戏道具:准备一些家庭游戏道具,用于家庭游戏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家庭的关系。

例如:你们的家庭有哪些成员?家庭成员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情况,教师总结家庭的关系,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家庭的关系和责任。

例如:父母与孩子、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责任。

同时,教师结合具体实例,解释家庭的关系和责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家庭情境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家庭的关系和责任。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9课《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9课《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9课《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和我的家》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家庭的定义,认识到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了解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家庭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可能对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逐步深化对家庭和家庭责任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定义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和家庭责任感。

3.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维护家庭和谐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家庭定义的理解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2.家庭责任感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家庭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家庭的重要性,认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讨论家庭成员的角色和责任。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法律知识维护家庭和谐。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家庭情境材料。

2.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准备课件和教学道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家庭图片,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家庭的情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各种家庭情境,如父母照顾孩子、孩子帮助父母做家务等,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家庭的重要性,认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家庭成员的角色和责任,分享自己的家庭经验。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家庭和家庭责任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法律知识维护家庭和谐。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责任感。

9《我和我的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1

9《我和我的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1

《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详案适用教材版本:统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9课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的第三单元第9课,主要讲述家庭的重要性和作用,以及如何维护家庭的和谐。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激发他们对家庭的热爱和关注,让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家庭活动,促进家庭和睦。

学情分析:小学一年级学生已经开始学习道德与法治,但他们的认知水平还比较低,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实践活动来深入理解和体验。

此外,学生对家庭的观念和认知也有一定的差异,有些学生的家庭可能比较单一,有些学生可能来自不同的家庭类型。

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体验到家庭的温暖和重要性。

教学目标:1、了解家庭的重要性,明确家庭的作用和意义。

2、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珍惜家庭。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学会关心和爱护家人。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家庭的作用和意义。

2、培养学生感恩之心,珍惜家庭。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学会关心和爱护家人。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

2、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教学准备:课件、课本、小黑板、彩色笔、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5分钟)老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家有哪些人呢?家人都有什么样的角色?”学生回答:“有爸爸妈妈,还有我。

”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回答:“爸爸妈妈都有什么职责呢?他们平时都会做些什么呢?”学生回答:“爸爸会工作挣钱,妈妈会照顾我们和做饭。

”老师出示一张家庭合照,并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到这张照片了吗?这是一家人,他们在干什么呢?”学生回答:“在拍照。

”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回答:“这些人是一家人,他们都住在一起,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老师出示一张幸福家庭的图片,并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到这张图片了吗?这个家庭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学生回答:“他们在一起很幸福。

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9 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

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9 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

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9 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教材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为主要目标,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本课《我和我的家》旨在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以及家庭中的亲情和责任,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通过游戏和活动来学习。

对于家庭,他们有一定的认知,但缺乏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体验家庭的关系和责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以及家庭中的亲情和责任。

2.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珍惜亲情,主动承担家庭责任的意识。

3.引导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家庭的关系和结构2.家庭中的亲情和责任3.如何与家人沟通,增进感情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和体验家庭的关系和责任。

2.互动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情感。

3.游戏教学法:通过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家庭的亲情和责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故事和实例,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家庭的关系和责任。

2.准备图片和视频,用于展示不同的家庭结构和亲情。

3.准备游戏和活动,用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家庭的亲情和责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家庭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关系和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不同的家庭结构和亲情,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庭的多样性。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个家庭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家庭的亲情和责任。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游戏中的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体会家庭的关系和责任。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和我的家》优质课 教学设计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和我的家》优质课 教学设计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和我的家》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和我的家》是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主人公和家人的日常生活,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关爱。

教材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学校,对于家庭的概念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但是对于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可能理解不够深刻。

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大部分学生乐于分享自己的家庭生活,对于家庭中的亲情关系有强烈的感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家庭的概念,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对家庭成员的关爱和尊重,增强家庭责任感。

3.引导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家庭的概念,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

2.难点: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感,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家庭的重要性。

2.情感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在分享家庭生活的过程中,感知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图片、视频等。

2.准备课堂活动所需的小组讨论工具,如卡片、贴纸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首关于家庭的歌曲,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家庭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述课文《我和我的家》,让学生了解主人公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与家人沟通,增进感情。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让学生分享自己与家人之间的感人故事,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家庭亲情的认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家庭做贡献,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9课《我和我的家》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9课《我和我的家》

人教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9课《我和我的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山西省孝义市青年路小学学情分析:1、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会对称呼直系亲属,但他们对亲属关系及称呼没有具体的概念,因此,我从学生具体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回忆自己正月走访亲戚的过程,逐步梳理上升到理性的关系网。

2、孩子们平时也经常听长辈讲家人的故事,但他们并不知道长辈给他们讲故事的目的,因此,我采取课前调查了解学生讲故事情况,指明学生示范、引领的方向;课中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深入小组了解、点拨、引导交流方向,做到指名汇报时心中有数,从而掌控课堂。

学习目标:1、能说出父母直系亲属的称呼。

2、能讲出家人及直系亲属的1到3个故事。

3、感受家的幸福,体验家的自豪,逐步理解和传承家风。

重点难点:目标2、3学习过程:《我的家人》一、直接导入,提出问题1、孩子们,年味已经慢慢变淡,谁来说说今年正月里你到谁家或谁到你家走过亲戚?(追问:你是怎么称呼他们一家的?他们和父母是怎样的关系?)2、你还去过谁家?或者谁还来过你家?二、教师小结,反馈练习1、看来同学们不但在课堂是表现踊跃,善于动脑,而且在家庭当中也是懂礼貌,很注重与亲戚的来往,下面,老师考考大家,看谁不但在生活中会应用,课堂上也会回答。

2、出示课件:家庭关系图抽生上台粘贴,让生修正,说理由。

《家人的故事》三、指生示范,明确导向1、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不仅知道了家人与亲属之间的关系,而且知道如何称呼。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定经常听家人或亲属讲他们以前的故事,谁来讲一个关于他(她)的故事呢?(2---3名)2、小结:发生在家人身上的故事好多好多,我们可以讲他们工作中的故事,可以讲他们小时候的故事,还可以讲他们的兴趣爱好……四、小组合作,准备汇报1、请同桌互相讲故事,把你家人的故事讲给同桌听,看谁讲的又多又好。

2、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指导。

五、汇报展示,理解传承学生汇报:1、时间方面2、兴趣特长3、工作方面4、品质方面5、性格方面6、言行举止7、为人处世六、课堂总结,提升意识你有一个家,我有一个家,我们都有一个幸福、快乐的家,相信同学们在感受幸福、体验自豪的同时能够走出更好的自我。

最新部编版人教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9课 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精品获奖完美优秀实用教案

最新部编版人教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9课 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精品获奖完美优秀实用教案

前言: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第9课我和我的家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家”的含义,知道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家庭成员间的称呼、关系。

2.通过讲述家庭生活中的亲情故事,培养表达能力和组织语言能力。

3.通过了解家庭成员的构成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成员的工作、爱好和习惯,萌发对家人的敬爱之情。

4.通过访问,了解家人的工作、爱好、习惯,产生对家人的敬爱之情;通过讲述亲情故事,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

教学重难点:1、重点:感知“家”的含义,知道家庭成员的构成、称呼、关系,了解家人的工作、爱好、习惯。

2、难点:通过讲述亲情故事,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幻灯片、音频资料(如歌曲《可爱的家》《让爱住我家》)。

学生准备:与家人在一起的合影照片、家庭录像、反映家庭生活的图片。

教学过程:一、聆听歌曲,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

(播放歌曲《可爱的家》)教师引导学生给这首歌曲取名字。

学生听歌曲并给歌曲取名字。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拨: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家,我们的家庭可爱、温馨、美丽。

2、师:我们都有一个家,你家里有几口人?你长得像谁?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发言。

师小结:我们同学中有的长得像妈妈,有的长得像爸爸,还有的长得既像妈妈又像爸爸,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二、共同交流,了解家庭1、聊一聊“我的家人”师: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在家里有很多我们的家人,你的家里还有谁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我的家人”。

(出示教材第35页的两棵大树)师:你的家里还有谁?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追问。

追问1:你的家人里有姑妈(姨妈)吗?她是你爸爸(妈妈)的什么人?追问2:你的家里有伯伯吗?他是你爸爸的什么人?追问3:你们家乡把爸爸的哥哥叫做什么?追问4:为什么伯伯、大爷都是爸爸的哥哥呢?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回答问题。

最新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 9 课《我和我的家》名师课堂实录

最新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 9 课《我和我的家》名师课堂实录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课堂实录及名师点评第9课《我和我的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2.了解一些简单的传统中国家庭的伦常关系。

3.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自己的父母长辈。

教学过程:环节1:我来到我家师:同学们,昨天,大家都回到家里,请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谈了你们出生时的故事。

现在,请大家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学生在组内交流。

)师:通过交流,同学们有没有感受到,你们每一个人的出生,对你们的父母、长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学生回味家人讲述的自己出生时的家庭故事,感受自己的出生对家庭的重要意义,感受家人对自己到来的悦纳。

)师:我注意到,刚才大家在交流的时候,出现了很多关于家人的称谓,你们都了解这些称谓吗?这些称谓都与你们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点评:这一环节的主题是通过了解“我”的到来给家里带来的喜悦,体会“我”的出生对家庭的重要,提升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和自信心,进而引导学生产生对和谐家庭关系的积极期待。

环节2:我的家庭树师:刚才我们听了同学们的家庭故事,每个家庭中都有好几口人,同学们也都知道怎么称呼自己的家人。

但是,大家是不是知道自己与他们的血缘关系呢?请看一看教材第35页的家庭树。

你们会填吗?(学生填写,教师在一旁相机指导。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家庭称谓歌》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教师指导学生边听歌边结合教材中的家庭树,学习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

) 师:为了让大家能更好地了解不同家庭成员的称谓,让我们来表演一个小小的课本剧吧。

这里是课本剧《家庭大聚会》,请以小组为单位,设置情境,分角色扮演不同的家庭成员。

看哪个小组表演得生动。

点评:在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填写家庭树,让他们尝试了解家庭成员的各种称谓,搞清楚各种家庭关系。

学生一定会遇到困难,这时,让大家去听录音,一起唱《家庭称谓歌》,这都有助于学习准确的家庭称谓。

唱完《家庭称谓歌》之后,学生往往只能暂时记住一些关于家庭成员称谓的知识,记得快忘得也会快。

9我和我的家名师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doc

9我和我的家名师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doc

第三单元我爱我家第9课我和我的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己与家人之间的血脉关系,能正确地称呼家人。

(2)感受自己与家人的深厚情感,爱自己的父母长辈。

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与家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试着去了解家庭的每一个成员。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正确地称呼家人。

难点:用实际行动爱自己的父母长辈。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节课安排的是我和我的家,讲述了我来到我家、我的家人、我身上有家人的“影子”和家人的故事。

课本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一个小例子介绍“我”出生给家人带来的欢乐;第二部分通过家庭树的方式来说明家庭成员Z间的关系;第三部分我身上有家人的“影子”讲述了遗传、家人对自己相貌、脾气急性格的影响;最后一部分讲述了家人的故事。

同时,课本还放置了“我和弟弟”绘本插画故事,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

课文以图片加文字的方式呈现,充分照顾了i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展开拓展。

2.学情分析(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启发式、演示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情境导入。

1.展示:多媒体课件。

2.引入: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

你是怎样來到自己的家的?你的到来给家人带来了什么?你的家人有哪些呢?你身上有哪些家人的“影子”呢?你的家里有哪些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我和我的家》來聊一聊吧!学生听老师的导入,并思考老师在导入过程屮所提的问题,尤其让学生注意导入涉及儿个问题。

问题导入,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先思考,有助于集屮学生注意力,增强课堂学习效果。

1・我来到我家听妈妈说……本版块设置以活动为主,通过示例给学生示范,然后引导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讲述自己出生的故事,并通过英他同学的讲述,切实感受自己的出生给家人带来的欢乐。

探究新知课前先向自己的家人询问口C出生的相关事迹。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9课《我和我的家》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9课《我和我的家》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9课《我和我的家》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9课《我和我的家》,教材围绕“家”的主题,通过生动的故事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旨在让学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的阐述,又有实践的指导,适合一年级学生阅读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家庭有着天然的依赖和感情。

但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对家庭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对家庭责任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认识到家是人们的避风港。

2.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增强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3.引导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4.培养学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养成良好的家庭生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和家庭责任感。

2.难点:引导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谈话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4.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PPT、教学图片、视频等。

2.准备课堂活动所需道具和物品。

3.提前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为教学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温馨的家庭画面,引导学生思考:这幅画让你想到了什么?你对自己的家庭有什么样的感情?通过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感受,激发学生对家庭话题的兴趣。

新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9课我和我的家教案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9课我和我的家教案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9课我和我的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新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第9节课——我和我的家。

在本课中,学生将了解到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家庭传统文化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同时,本课还将学生们从小事做起,积极参与家庭中的活动,促进与家庭的亲密关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2.学生了解家庭传统文化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2.能力目标1.发掘家庭文化,为自己的成长提供有益营养;2.积极参与家庭中的活动,增进家庭的亲密关系。

3.情感目标1.热爱家庭,关心家人;2.培养家庭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1. 爱家的故事阅读在课堂上,老师将会为学生们讲述爱家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将会了解到家庭的重要性和亲密关系的重要性。

2. 家庭传统文化绘本阅读老师从图书馆里找到一本介绍中国家庭传统文化的精美绘本,学生们会在这个环节中了解到部分中国家庭传统文化,比如说过年、端午节等。

3. 家庭传统文化的分享在这一环节,学生们将会和家人一起探讨自己家庭中的传统文化,并分享给同学。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不同家庭的传统文化,受到启发,了解和理解家庭中的重要性和和谐,这也可以促进家庭之间的交流。

4. 自制家庭公告牌在此环节,老师为学生们分别分配一个主题(比如说校历、生日、家庭成员等),学生们需要和家人一起,制作出一个漂亮的家庭公告牌,用来记录一些家庭的重要庆祝活动,展现家庭的美好风貌和特色。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老师会通过爱家的故事引入本课程的主题,并让学生们自由思考自己对于家庭和家庭成员的认识和看法。

第二步:家庭传统文化绘本阅读老师为学生们展示一本家庭传统文化的绘本,让学生们自由阅读,感受书中所讲述的家庭故事。

第三步:家庭传统文化分享学生将会回家和自己家人一起探讨家中的传统文化,并以此为主题写一篇小短文,进行班级分享。

第四步:自制家庭公告牌学生将会按照自己和家人的主题,设计并制作家庭的宣传海报和个人的小贴纸。

【核心素养目标】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9课《我和我的家》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9课《我和我的家》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9课《我和我的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福是一个家庭团聚的纪念。

你家有全家福吗?你认识全家福照片上的所有人吗?他们都怎么称呼呢?3.图片+文本学习:介绍我的家人请拿出自己的全家福照片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人。

4.素材:介绍我的家人教学环节四:家人之间的称呼1.文本学习:到妈妈的妈妈家去做客,见到妈妈的姐姐,应该叫什么?这些关于家人的称谓,你们都了解吗?这些称谓都与你们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2.图片+文本学习:家人之间的称呼你家里都有哪些成员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外公外婆伯伯叔叔姨妈……3.图片+文本学习:家人之间的称呼(1)你的家里有伯伯吗?他是你爸爸的什么人?爸爸的哥哥(2)妈妈的兄弟,你应该叫什么?舅舅(3)爸爸的姐妹,你应该叫什么?姑姑4.图片+文本学习:家人之间的称呼下面是一幅不完整的“家庭关系示意图”,你能结合生活经验,把它补充完整吗?5.图片+文本学习:完成家庭结构图找找每一个人在家庭树中的位置,说说你的发现? 学习文本了解文本观看图片学习文本观看视频学习文本了解文本思考回答指名回答观看图片学习文本了解文本反思文本观看图片学习文本思考回答了解文本指名回答补充回答观看图片学习文本了解文本独立填写汇报交流指名汇报补充汇报集体订正观看图片学习文本亲人;拿出自己的全家福照片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人。

这一个教学环节定位于引导学生认识家庭关系。

这一幅家庭结构关系图以树为背景,隐喻三代家庭关系:一个小家庭是由另外两个家庭中的成员结合而成的。

祖辈是家庭的根基,父辈是家庭的枝干,我辈是家庭的新叶。

顺应国家人口政策的变化,在我辈处画了两个空,为学生提供了留白空间。

可以根据自己班学生的情况,灵活调整家庭关系结构图中的内容。

家族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刚才我们的每一个答6.文本学习:一家人就像枝繁叶茂的树一样,每个人都很重要哟!7.图片+文本学习:和兄弟姐妹这样相处正确吗?(1)我给妹妹讲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课堂实录及名师点评
第9课《我和我的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2.了解一些简单的传统中国家庭的伦常关系。

3.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自己的父母长辈。

教学过程:
环节1:我来到我家
师:同学们,昨天,大家都回到家里,请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谈了你们出生时的故事。

现在,请大家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学生在组内交流。

)
师:通过交流,同学们有没有感受到,你们每一个人的出生,对你们的父母、长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学生回味家人讲述的自己出生时的家庭故事,感受自己的出生对家庭的重要意义,感受家人对自己到来的悦纳。

)
师:我注意到,刚才大家在交流的时候,出现了很多关于家人的称谓,你们都了解这些称谓吗?这些称谓都与你们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点评:这一环节的主题是通过了解“我”的到来给家里带来的喜悦,体会“我”的出生对家庭的重要,提升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和自信心,进而引导学生产生对和谐家庭关系的积极期待。

环节2:我的家庭树
师:刚才我们听了同学们的家庭故事,每个家庭中都有好几口人,同学们也都知道怎么称呼自己的家人。

但是,大家是不是知道自己与他们的血缘关系呢?请看一看教材第35页的家庭树。

你们会填吗?(学生填写,教师在一旁相机指导。

)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家庭称谓歌》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教师指导学生边听歌边结合教材中的家庭树,学习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

) 师:为了让大家能更好地了解不同家庭成员的称谓,让我们来表演一个小小的课本剧吧。

这里是课本剧《家庭大聚会》,请以小组为单位,设置情境,分角色扮演不同的家庭成员。

看哪个小组表演得生动。

点评:在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填写家庭树,让他们尝试了解家庭成员的各种称谓,搞清楚各种家庭关系。

学生一定会遇到困难,这时,让大家去听录音,一起唱《家庭称谓歌》,这都有助于学习准确的家庭称谓。

唱完《家庭称谓歌》之后,学生往往只能暂时记住一些关于家
庭成员称谓的知识,记得快忘得也会快。

这时,教师很有创意地设计了课本剧,让学生们进行表演,这就使得教学增加了趣味性。

学生在愉快的表演中,能很好地巩固刚刚学会的称谓。

这种做法值得提倡。

环节3:我身上有家人的“影子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家庭照片,看一看我们的身上有哪些地方能看到家人的“影子”。

生:我的眼睛像妈妈。

生:我的鼻子像爷爷。

生:我的脾气像爸爸。

师:我们的身上为什么会有家人的“影子”呢?
生1:因为我们是爸爸妈妈的孩子呀。

生2:因为我是爷爷的孙子啊。

师:那么,是不是我们身上所有的地方都像家人呢?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
点评: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注意环节间的衔接,一环扣一环地展开教学,使得学生能很流畅地思考。

这位教师还有一点特别值得赞扬的,就是提问:“是不是我们身上所有的地方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