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
第一单元绪论1、洪堡创立了地理学研究中的因果原则,综合原则和比较原则。
2、下面关于实证主义的说法错误的是()A、实证主义是在经验基础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B、实证主义在地理学的计量与理论革命中盛行C、实证主义就是举实例D、实证主义不是对经验的简单归纳3、以下概念中最能体现近代英国地理学研究特点的是()A、小区域研究B、第二自然C、或然论D、管治4、文化地理学派认为,人文地理学应当主要研究(人文景观)5、以下关于方法论的论述,错误的又()A、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B、方法论是一个哲学概念,是以世界观为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性原则C、方法论就是研究方法的集合D、方法论是普遍适用于各门具体社会科学并起指导作用的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总和6、以下不属于美国对近代地理学发展贡献的是()A、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B、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C、索尔的《人类地理学的目的》D、哈特向的《地理学的性质》7、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是(德国)8、(法国学派)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9、以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学派中,()主张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的理论为基础,分析不同阶层的活动空间特点和规律。
A、文化地理学派B、激进主义地理学C、计量地理学派D、人文主义地理学派10、以下关于人文地理学研究价值的论述,正确的是()A、服务于地方生态文明建设B、服务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转移研究C、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D、服务于都市景观的规划设计11、以下属于人文地理学研究中代表性方法论的包括:()A、经验主义B、实证主义C、人文主义D、结构主义12、以下描述中,能体现地理学研究特色的有()A、重视对地球的研究B、关注地球表面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C、只要涉及地点的研究就是地理学研究D、关注空间关系和空间过程13、根据约翰斯顿的理论,以下属于“一横一纵”中纵向研究的有()A、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B、地形对人类建筑格局的影响C、地方文化精神与地方建筑格局的关系D、文化扩散中的冲突与整合14、以下能体现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特点的陈述包括()A、强调我向思维B、注重主体性C、重视定量研究D、强调感悟性15、以下关于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有()A、理论与哲学方法论更趋多元化B、研究内容趋于社会化C、研究方法更为强调定量研究D、研究成果更有益于服务社会发展16、以下学者中,属于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的有()A、赫特纳B、施吕特尔C、索尔D、哈特向17、以下学者中,属于文化景观学派的代表人物的有()A、赫特纳B、施吕特尔C、索尔D、哈特向18、以下属于我国古代地理学家的贡献主要有()A、《禹贡》、《山经》B、《徐霞客游记》C、《玄奘西游记》D、大量地方志19、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所谓的“后现代转向”,其特征包括:A、知识和信息成为社会的新的组织原则B、福特主义的大规模生产和消费方式逐渐被全球化的生产所替代C、推崇高度概括性的理论D、强调事物或事件在某些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中才会出现20、以下研究中属于“一横一纵”中“一横”的有:()A、梯田的耕作形式与地形的关系B、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与传统文化保护C、餐饮网点的空间分布D、游牧经济与游牧民族竞技体育活动的关系21、翰斯顿是在《地理学的性质》一书中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概括为“一横一纵”。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解读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解读一、人口地理学1.人口分布与密度:研究人口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分布情况,以及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量。
2.人口迁移:研究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流动,包括城市化、农村人口流出、劳动力流动等。
3.人口增长与控制:研究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及如何进行人口控制。
二、城市地理学1.城市发展与形态:研究城市的历史发展、城市结构和城市形态的演变。
2.城市功能与区位:研究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功能,以及城市选择一些区位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城市规划与管理:研究如何规划城市的发展,如何进行城市的管理和改造。
三、农业地理学1.农业区位与农作物分布:研究农业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区位选择,以及不同地区的主要农作物类型。
2.农业发展与农业生产方式:研究农业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对地理环境的要求和影响。
3.农村地域规划与农村发展:研究如何规划农村地域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四、工业地理学1.工业区位与产业结构:研究工业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区位选择和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
2.工业发展与城市化:研究工业化进程对地理环境和城市化的要求和影响。
3.工业区域规划与产业集群:研究如何规划工业区域和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力。
五、交通地理学1.交通网络与区位选择:研究不同交通网络对地理环境的要求和不同地区的区位选择。
3.交通规划与交通管理:研究如何规划交通网络和进行交通管理,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总结起来,人文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和交通地理学等。
通过研究这些知识点,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为地理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支持和参考。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地理学?当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2.地理学研究核心:人地关系研究。
3.地理学的性质: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二元论的科学观,是综合的两类科学、相结合的独立科学系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科学”。
4.地理学传统的科学体系:传统地理学是单一层次的,或者说平面的。
一般的说,仅从学科研究的性质特征分为系统地理学、区域地理学、数理地理学三大类。
局限于理论层次。
5.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区域分布、空间差别、形成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研究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6.人文地理学科特性:社会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7.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①人地关系的传统②区域研究的传统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8.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①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
a.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
b.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c.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②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③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
9.如何判断一个问题是否属于人文地理问题?判断原则:一横加一纵,“一横”指人文事物的空间分布。
“一纵”指人文事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不同层次的文化要素之间的纵向关系。
凡是不涉及空间分布和空间过程的问题,均不是人文地理学的问题。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①人文事物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区可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细节课本P24)②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扩散分为扩展扩散与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又可分为:a.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人文地理学概论答案
《人文地理学概论》期末复习要点1、地理学名称的由来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人文地理学创始人代表人物:拉采尔3、人地关系“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拉采尔4、人地关系“适应论”的代表人物适应论是人们对其周围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一定区域内的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协调”思想,即人类需要主动地、不断地适应于环境对人类的限制,而这种“适应”,实际上是一种不断的调整,是人类有意识地对人地关系的协调。
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巴罗斯5、人地关系“和谐论”的代表人物人地关系:是适应论,协调论的继续。
和谐是指矛盾双方配合得非常默契,又称和睦英国学者罗士培提出“协调”思想6、人地关系的“挑战与应战”学说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对文明的起源提出了“挑战和应战”、“逆境美德”、“中庸之道”三原则7、地理科学的三大原则因果原则、综合原则、范围原则(比较原则)8、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区域学派:认为区域和区域差异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哈特向9、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10、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异同点1、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1)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2)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是横向的(3)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常以新物种取代旧物种实现,而文化的取代是原文化群体接受新的文化(4)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同2、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不同之处(1)二者在其发展过程中,既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又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2)两者都在演化中,都是通过新的性状和新的文化的产生而实现其变化以增强其适应性(3)在新的取代旧的过程中,都是通过竞争与选择而实现的(4)在竞争与选择过程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11、文化传播和扩散的形式1、扩展扩散(1)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2024年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理基础知识1.地理学的定义及分支:地理学是研究地球空间格局、地球自然环境和人地关系的综合科学。
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主要分支。
2.地球的构造和地壳运动:地球由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组成,地壳分为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
地壳运动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地震、火山和地质褶皱等。
3.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地形、水系、气候、植被和土壤等要素,它们相互作用形成地球的自然环境。
4.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洪涝、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重大影响。
(二)人地关系及其规律1.人口与发展: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迁移和人口结构等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政策密切相关。
2.城市与城市化: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规模、城市结构、城市生活与环境问题等。
3.农业与农村发展:农业生产技术、农业区位、农业结构与农村发展等。
4.工业与工业区位: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要求、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等。
5.交通与交通发展:交通的地理意义、交通网络与交通区位、未来交通技术与发展等。
(三)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1.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资源评价和保护、农田水利和土地利用规划等。
2.水资源: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水环境问题和水资源管理等。
3.能源资源: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能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4.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种类、分布和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矿产资源产业链等。
5.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环境污染与治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践等。
(四)区域发展1.经济地理: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经济地域联系与区域经济合作等。
2.人口地理:人口迁移和人口分布的规律、人口与发展的关系、人口政策等。
3.城市地理:城市化进程与城市体系、城市发展的区域差异和城市规划等。
4.农村地理: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和农村规划等。
5.地缘政治与区域合作:地缘政治影响和国际地缘战略、区域经济合作与一带一路倡议等。
人文地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人文地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具有显著的影响,而人类活动也对地理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中,气候和地形等自然环境因素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热带雨林地区由于气候潮湿多雨,植被茂密,对人类定居和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在这样的地区,人们往往过着游牧、狩猎和采集为主的生活方式,而农业发展相对较少。
另外,地球上的沙漠地区由于干旱的气候条件,缺少水资源,对人类的定居和生产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在这样的地区,人们往往过着游牧为主的生活方式,而农业发展相对较少。
除了气候和地形等自然环境因素外,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也对人类活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地球上的石油、天然气、煤矿等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基础,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
例如,中东地区因为石油资源的丰富,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能源供给的重要地区。
而资源匮乏的地区,由于生产成本较高,经济发展较慢。
例如,非洲大陆由于自然资源相对缺乏,成为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除了自然环境因素外,人文地理学还研究人类社会的经济、社会、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地利用、城市化、农业发展、环境污染等方面。
在地球的大部分地区,人类都进行了土地的开垦和利用,这些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在城市周围的土地上建设了大量的建筑,大量的水泥和钢筋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加速了水土流失、增大了洪水的频率。
另外,农业开发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了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等。
因此,人文地理学要重点关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治理措施。
城市化的进程和农业的发展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不断增加。
城市化进程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人文地理学》必背的知识点
《人文地理学》必背的49个知识点1、自给农业与商品农业是相对而言的,判断时要注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密集农业与商品农业之间联系密切,资金密集型农业和技术密集型农业一般属于商品农业,但劳动密集型农业大部分属于自给农业。
2、人类对自然因素利用改造的前提是不违反自然规律。
温室大棚农业一般出现在纬度较高地区和冬季;热带地区一般不会发展温室大棚农业,因为热量非常丰/.、•,S。
3、修建梯田是有前提的,一般适合在坡度比较小的地区,所以并不是所有山区都可以通过修建梯田来改造自然条件。
4、季风水田农业属于自给农业,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但并不是所有属于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亚洲国家商品率都低,机械化水平都低,如泰国的商品率就较高,日本的小型机械化程度也非常高。
因此,分析问题时要根据具体信息进行,防止脱离材料盲目归类。
5、水稻种植业分布地区需要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但并不是绝对的。
如果某地降水稀少,但地表水资源丰富,能够发展灌溉农业,则它可以发展水稻种植业,如我国河西走廊。
6、混合农业是按生产对象划分的。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虽然与澳大利亚和西欧混合农业相差甚远,但仍然属于混合农业。
7、工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并不是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如采矿工业受自然(资源)条件影响较大。
8、不同指向型工业的区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只要能获得经济利益,市场指向型_E 业也可以靠近原料地,如高档家具厂;原料指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市场。
所以分析工业区位时要用发展的观点。
9、劳动力素质并不专指劳动者的文化程度,也包括劳动者的经验和熟练程度。
10、注意区分电子工业和电子装配工业,前者是技术指向型工业,后者是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11、新兴工业可分为劳动力密集型(意大利的东北部及中部地区)和技术密集型(美国“硅谷”),并非特指技术密集型工业。
12、传统工业和高技术工业对交通条件要求都较高,但前者侧重于运量大的水运、铁路运输等方式,后者侧重于速度快、效率高的航空运输等方式。
人文地理主要知识点总结
人文地理主要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人类地球是人类活动的舞台。
地球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球的形状、大小、自转、公转、赤道和子午线等地理要素对人类定居、移民、生产和文化活动产生了影响。
地球上的人类活动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比如,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农作物种植方式、居住方式、服装食物等均有所不同;而低纬度地区气候炎热,农作物生长丰富,居住方式和文化的特征也有所不同。
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不同的地形地势条件决定了人类活动的类型和方式。
比如,山地地区交通不便,土地利用受限;平原地区地势开阔,适合农业生产等。
二、人口与城市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人口的数量、结构、分布和迁移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是人类集聚的地方。
城市的发展与人口增长、工业化、商业化、资本积累、信息交流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城市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也成为了人文地理的研究内容。
在人文地理的研究中,我们需要了解城市的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规律,城市的社会文化、经济结构与空间结构、城市的功能与地位等。
三、聚落与农业聚落是人类生活与生产的基本单位。
聚落的分布与形态是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之一。
不同的聚落类型和分布特点反映了不同的地区环境、资源利用和人类活动的规律。
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经济活动。
农业种植方式、农田布局、水利建设、农作物种植与养殖、农业技术等都是人文地理的研究内容。
四、交通与通讯交通是连接世界各地的纽带。
交通网络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了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人文地理的研究也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交通运输方式、交通网络的组织与发展等。
通讯技术的发展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类社会结构。
在人文地理的研究中,我们需要了解通讯技术的发展对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五、文化与意识形态人类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地区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文地理的研究中,我们也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特征、传统风俗、语言、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人文地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人文地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关注人类如何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相互适应,并且探讨这种关系对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在人文地理学的学习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是必考的,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它们对人类的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它们决定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居住形态和交通运输方式等。
人文因素包括人口、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活动范围和方式。
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的活动会对地理环境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例如,人类的农业活动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人类的工业活动排放了大量的废气和废水,影响了空气和水质。
这些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化与乡村发展1.城市化的概念和特点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它伴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功能的扩展和城市结构的变化。
城市化的特点包括人口集聚、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和交通便利等。
2.城市化对乡村发展的影响城市化对乡村发展有着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一方面,城市化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另一方面,城市化也会导致农村人口流失,农业劳动力减少,乡村经济衰退和农村社会问题的加剧。
三、区域发展与经济差距1.区域发展的概念和类型区域发展是指不同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差距。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区域发展划分为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中间地区等。
2.经济差距的原因和影响经济差距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地理环境、资源禀赋、政策支持等。
经济差距的存在会导致资源的不均衡分配、社会不公平和社会问题的加剧。
四、文化地理与地域文化差异1.文化地理的概念和研究内容文化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和地域文化差异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二、填充题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开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神的意志决定和生产关系决定论。
3、在我国研究比拟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经济地理问题、人口地理问题、文化地理问题和政治地理问题。
4、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对立统一和空间布局。
5、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地理环境。
6、人地关系研究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人地关系论论是人文地理学的根底理论。
7、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人地相关论论。
8、现代国外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计量革命〞和“行为革命革命〞。
9、我国建国初期人文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阶段。
10、人文地理学具有区域性性、综合性性和社会性性。
三、名词解释1.现代地理学:地理学系统,三大子系统,五大圈层,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2.二元论:自然地理二元论:地理学是纯粹的自然科学,不包括研究人文现象的人文地理学。
经济地理二元论:经济地理研究应从经济部门为出发点,抛弃自然地理空间根底。
3.人地关系适应论:人地关系的本质是适应,即人对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适应性。
4.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开展变化及形成原因的科学。
5.人地关系:人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6.人地相关论:人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是积极因素;人地互为因果。
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人文现象是社会现象;人文现象时间开展即变化。
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人类利用环境的范围和强度不断扩大;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能力不断加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不断加强。
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人地关系包括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人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关系,内含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新的科学理论:和谐论、人地共创论新的方法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协调论、耗散结构。
人文地理23个核心考点总结
人文地理23个核心考点总结人文地理是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范围广泛且内容丰富。
以下是人文地理的23个核心考点的总结:1.人口迁移与城市化: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人文地理中最重要的考点之一、包括人口流动的原因、影响和模式,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等。
2.人口增长与发展: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人文地理的重要研究内容。
包括人口增长的原因、趋势和影响,以及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破坏之间的关系。
3.民族与文化:民族和文化是人文地理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包括民族群体的形成、分布和保护,文化传统的传承和保护,以及民族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4.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是人文地理的研究重点。
包括城市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城市规划的原则、方法和实践,以及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和协调。
5.区域发展与区域差异:区域发展和区域差异是人文地理研究的重要方向。
包括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差异,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6.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人文地理的一个重要分支。
包括城市地理环境、城市结构和城市功能等方面的研究。
7.农业与农村地理学:农业和农村地理学是人文地理的重要方向。
包括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地理特征,农业与农村发展之间的关系。
8.旅游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是人文地理的一个重要分支。
包括旅游发展的影响和问题,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及旅游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9.城乡差距与农民工问题:城乡差距和农民工问题是当前社会热点问题。
包括城乡发展差距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农民工问题的影响和解决途径。
10.消费地理学:消费地理学是人文地理的一个新兴方向。
包括消费行为的地理特征和规律,消费地理环境的变化和影响。
11.城市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城市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是人文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包括城市社会的组织结构、社会分层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城市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
人文地理学重点整理
人文地理学重点整理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1.人地关系: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球表层空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改造和适应等。
2.文化地理学:研究人类文化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包括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
3.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空间的形成、功能和变化,包括城市居民的分布、经济活动等。
4.农业地理学:研究农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包括土地利用、农业生产方式等。
5.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等。
6.人口地理学:研究人口的分布、迁移和组成等,包括人口数量、结构和空间分布等。
二、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1.空间分析:通过地图、图表等方式对地理空间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揭示人类活动的地理规律。
2.地理信息系统(GIS):运用计算机技术和地理定位信息对地理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分析和可视化呈现。
3.区位理论和中心-边缘理论:研究地理空间上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和地位,揭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
4.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社会和文化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变化,关注地理环境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5.地理心理学:研究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感知、态度和行为,揭示人地关系的心理机制。
6.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对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三、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1.城市发展与规划:研究城市的起源、发展、布局和规划,关注城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变化。
2.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农业生产、农村社会和农村经济的变化,关注农村地区的城乡差距和农民问题。
3.旅游与文化遗产:研究旅游业的发展和影响,关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及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利用。
4.人口与移民:研究人口的分布、数量和结构,关注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5.社会与文化地理:研究社会和文化现象在地理空间的表现和变化,关注地理环境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6.城乡差距与区域发展:研究不同地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差异,关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人文地理学复习要点
人文地理学复习要点1.人地关系理论:人地关系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人地关系理论主要包括环境决定论、环境响应论和人地相互作用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自然环境主导人类社会发展;环境响应论强调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地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的关系。
2.人类聚落与城市化:人类聚落是指人们集中居住、从事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地区。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对人类聚落和地理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包括人口集中、土地利用变化、资源消耗等方面。
3.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研究人类的文化现象及其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传播。
文化地理学主要包括语言、宗教、习俗、艺术等方面的研究。
文化地理学的核心理念是地域性和空间扩散。
4.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空间结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
重要的研究内容包括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分异、社会空间结构等。
城市地理学对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5.农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研究农业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资源利用等。
农业地理学对农村发展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6.工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研究工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重要研究内容包括工业区位选择、工业集群形成与发展、工业用地利用等。
工业地理学对工业布局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7.交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研究交通运输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重要研究内容包括交通网络、交通流量、交通组织等方面。
交通地理学对交通规划和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8.旅游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重要研究内容包括旅游资源分布、旅游地开发与管理、旅游环境影响等。
旅游地理学对旅游业发展和地区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9.思想流派与学说:人文地理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思想流派和学说,如环境决定论、理性规划、地域科学等。
了解这些思想流派和学说对于理解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人文地理学》备考复习重点
《人文地理学》备考复习重点第一篇:《人文地理学》备考复习重点《人文地理学》备考复习重点一、单选题1、地理学代表人物。
2、扩散类型的应用。
3、种族分布。
4、古文明分布(文化特殊性)。
二、多选题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
2、近代德国地理学流派的主要地理学家。
3、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4、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哲学方法论。
三、填空1、民族具有的共同特征。
(共同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2、民俗的特性。
(地域性、时代性、民族性、社会性、相对稳定性、传统与变异性)四、名词解释1、文化2、形式文化区3、适度人口(要先解释人口容量的概念)五、判断题(主要以各个地理流派、地理学家经典理论论述为重点)六、简述题1、中国人文地理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2、在人文地理学发展过程中,提出过哪些主要理论。
(人地关系论的七个学说)3、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以课件上的内容为主)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5、世界人口分布的一半特征。
(10点)6、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七、论述题1、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论述尼罗河古文明形成的优越条件。
2、人地关系论的基本思想,举例说明人地关系。
3、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4、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稠密的原因。
(自然、经济、政治三方面)5、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重大意义。
(6点)6、民工流的成因、特点及利弊。
7、从狩猎到农耕的变化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伟大创新。
(7点)八、读图题1、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示意图,分析其特点与原因。
(分5阶段)2、世界人口增长趋势放缓图,分析原因。
(6个)3、建国后中国人口变化图。
(分6个阶段,分析其原因及特征)第二篇:《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全)109012009006第一章绪论第1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一)现代地理学1、地理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
2、三个不同的阶段:1)古代地理学,从地理思想的萌芽直到19世纪上半叶为止,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2)近代地理学,从世界上设置大学地理讲座或地理系开始(德国1874年设置地理讲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3)现代地理学,二次世界大战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更加深化。
地理期末考试重点知识总结
地理期末考试重点知识总结一、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地理学是对地球表面范围与格局、地球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人文科学,它包括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地理学、现代地理学和当代地理学三个阶段,其中现代地理学又分为定量地理学和模拟地理学两个流派。
二、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是一颗略带扁球体,由地球内部的地幔、地核与地壳组成。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回旋丘级,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三、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地球自转轴自西向东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即24小时。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即大约365天。
四、地球的地理坐标系统地理坐标系统用于表示地球上的任意一个点的位置。
经度表示东西方向的角度,经线与本初子午线重叠,以东西为正负;纬度表示南北方向的角度,纬度最大为90°,以赤道为0°,南半球为负值,北半球为正值。
五、地球的尺度与地图投影地球的尺度包括地图比例尺和地球椭球体的尺度。
地图投影是为了将三维的地球表面投影到二维平面上而进行的一种转换方法,包括等角投影、等积投影和等距投影等多种方法。
六、地球的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某地区长期气象要素的统计结果,包括气温、降水、气压、风向等要素。
气象是研究气象要素和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地球的气候受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形、洋流与大气环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七、地球的水文与水循环水文是研究地表水与地下水在地球表层的分布、流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水循环是自然界中水在地球各圈层之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八、地球的岩石与地质地质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和地质过程以及地球历史演化的科学。
地质可以分为现在地质、历史地质和动力地质等不同类型。
地球的岩石由熔岩、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组成。
九、地球的地貌与地形地貌是在外力和内力作用下,地球表面地形的形成与变化,包括高原、平原、山地和丘陵等地形类型。
人文地理学 期末复习重点
五、城市化机制: 1、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在决定性力量;2、农业生产力的 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3、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4、第三产业是 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5、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和延缓城市化进程;6、土 地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是城市化的牵引机制;7、技术市场建设是城市化的提 升机制。 六、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 (1)城市地域结构:中心商务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零售商业区、 文化区、混合职能区、郊区。(2)城市地域结构模型:1、同心圆模型(中 心商务区、过渡带、工人家庭带、中产阶级住宅带、通勤带)2、扇形模型; 3、多核模型。 一、语言的产生及本质属性: (1)产生:劳动—后肢直立行走—肺部种声带得到发声—发出声音 劳动—获得食物—增加营养—促进人类意识和思维发展 (2)本质属性:1、社会性(语言中语音和语义的结合是由社会决定、 语言依赖于社会,社会也同样需要语言、语言的学习要于社会中的各种事件 结合在一起)2、交际性(交际工具)3、工具性。 二、汉语的形成与发展:(1)北方方言:占汉语方言区的3/4,使用人口占汉语 人口的70%,包括长江以北地区,长江南岸九江以东,镇江以西的沿江地带, 湖北,云贵川大部分地区,以及广西西北部,湖南的西南角。(2)吴方言: 在南方各方言中历史最悠久,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浙江大部分地区。 (3)湘方言:湖南大部分地区以及广西东北部(4)粤方言:广东中部,西 南部和广西东南部。(5)闽方言:分布于福建、广东的潮汕地区以及台湾省 的绝大部分地区。(6)赣方言:江西北部和中部。(7)客家方言:粤东、 粤北、闽西、赣南。
一、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 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研究对象的特定内核:1、注重区域和空间这一研究主线,(空间是物质对 象的一种秩序)2、人地关系的传统。 三、人文地理学学科特征:1、区域性,(1)人类活动表现出区域差异(2)人 文地理学注重区域特性的研究。2、社会性(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 会现象、活动、所以具有社会性。(2)影响社会现象形成和分布的因素主要 是人文因素,所以具有社会性。3、综合性、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综合性。 4、历史性。 一、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特征: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2、研究方向的 不断革新。3、现代地理学观察和收集资料、信息的手段有了根本性的变革。 二、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人文地理学(2)新中国 成立之后的人文地理学:1、1949至1978年处于停滞阶段(当时特殊的背景 强调经济地理)2、20世纪80年代是复兴阶段。3、20世纪90年代至今,发展 阶段a,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空前繁荣b,研究内容有了更多对中国实际问题的研 究。c,研究也有一些局限性(研究领域过于宽泛,带来了理论构建的困难, 研究层次有待深入,重地轻人) 展望未来:提高阶段,决策化、社会化、区域化、国际化、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重点
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它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情感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为标准扩展扩散: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这种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迁移扩散: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
某种文化下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
农业区位论: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首先创立。
城市职能(urban function):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及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城市化(urbanization):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人文景观,亦称为文化景观(culture landscape),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大都市带:城市体系的概念(urban system): 在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互相补充,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体系。
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赫特纳:德国地理学家,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析,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著作有《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2.拉采尔:德国地理学家,被称为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它为人生地理学或他创名的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导路线,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著作有《人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3.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
4.精神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这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的思维过程和精神活动,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5.迁移扩散:6.人文地理学:7.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
7.人口构成:8.人口分布:9.清洁生产:10.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11.文化决定论:12.城市感知:13.第五产业:(1)第一产业:伐木业、捕捞业、采矿业;(2)第二产业:制造业(北美、欧洲、俄罗斯与乌克兰、日本等)(3)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业、电讯业、公用事业;(4)第四产业:为生产者服务的商业、保险业、法律服务、银行、广告、批发、零售、房地产等;(5)第五产业:向消费者或家庭提供服务的教育、行政管理、旅游娱乐、医疗卫生等。
14.文化景观:填空题:1.地理学研究的特点:2.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特定内核是什么:3.扩展扩散可以分为几种类型:A、接触扩散;B、等级扩散;C、刺激扩散。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系统中人文事象的分布和空间结构及其周围地理环境的相关学科。
2.人地关系:人地关系就是人类活动及其形成的人文事项与其赖依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3.地球表层系统:地球表层的范围为地表上下 15--20km,间距 30--40km。
地球表层系统的基本特征:①是人类的生活空间,地球表层系统不是抽象空间,是人类生活的空间,是人类活动舞台的空间,是人类活动的环境。
②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和区域差异。
③存在物质和能量的相互转化。
④要素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某一要素的变化可以波及其他要素乃至整个系统的变化,在相互作用中,人类处于主动地位,因此必须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系统保持一种有序的运作状态。
⑤是发展变化的,地球表层系统随时间的发展会不断发生变化。
4.区位:区位是人类活动及其形成的人文事项占据的场所,同时还有位置的含义。
5.区位论: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区位选择,并分析其成因和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6.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是指影响以致决定人文事项空间位置和组合关系的众多因子,亦称区位因素。
7.环境知觉: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
8.环境认知:环境认知是在环境知觉基础上人们对环境信息再现大脑后的认识。
9.地理物象: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应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像)。
它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
10.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一定地区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群体。
11.人口密度:人口数量与面积之比,比较密度(生理密度):单位农用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
12.人口自然增长:由于人口出生和死亡而引起的人口数量增减过程,称人口自然增长。
13.人口社会增长:由于人口迁移所造成的人口增长,又叫人口机械增长。
14.人口迁移(population migration) 人们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地点的迁居活动。
15.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居住地达一定时期(1 年左右)的迁移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地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A.古代地理学b.近代地理学c.现代地理学2、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的分类一般来说,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通常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
3、人文地理学的概念概念: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1)人地关系的传统(2)区域研究的传统(3)空间分析的传统5、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6、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A.社会性b.区域性c.综合性7、世界和中国最早的人文地理著作世界: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国:《禹贡》8、不同发展阶段人文地理学的代表人物古代地理学: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近代地理学:拉采尔、白兰士、白吕纳、赫特纳、哈特向、施吕特尔、索尔现代地理学:谢佛、加里森、阿努钦9、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10、胡焕庸线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线”。
1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或人文地理学对社会的主要贡献(1)对科学认知的贡献(2)社会实践方面对决策的贡献(3)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文化区的概念及其类型概念: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类型: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
2、文化扩散的两种类型、概念(1)扩展扩散: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2)迁移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化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文化传播到该地的过程。
3、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4、文化整合、文化景观的概念(1)文化整合: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2)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亦称为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5、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三个方面?(1)聚落型式(2)土地利用类型(3)建筑6、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反映在哪三个方面?(1)人对自然的崇拜阶段(2)人对自然的独立阶段(3)人对自然的利用控制阶段7、几种人地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适应论:一方面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另一方面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生态论:地理学是有关“人类生态学的科学”;环境感知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是有一定客观规律可寻的;文化决定论:在人地关系中,人是通过文化起作用的;和谐论:一方面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应用地理环境;另一方面要对已经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
8、汤因比“挑战与应战”学说的三个原则(1)挑战和应战(2)逆境美德(3)中庸之道9、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1)确定研究课题(2)制定研究计划(3)收集、整理资料(4)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5)分析研究(6)研究总结,成果评审10、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地理社会调查(2)科技文献资料法(3)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与新方法(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较和归纳第三章人口、人种和民族1、人口转变的概念:是指有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2、人口转变的主要理论(兰迪、诺特斯坦、布莱克的主要观点)1)兰迪提出了人口再生产类型随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而转变的观点。
总结法国人口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序列”。
①第一序列即原始阶段,特点是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率;②第二序列即中间过渡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两者较原始阶段低)和低自然增长率;③第三序列即现代阶段,先是死亡率持续下降、出生率却维持不变、人口增长加速,后是出生率也开始下降、自然增长率由高又转入低。
2)诺特斯坦发展了兰迪的理论,提出人口转变的概念,将蓝底的第三序列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高低高”阶段、过渡阶段和“低低低”阶段。
3)布莱克提出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①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处于静止状态;②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③后期扩张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至最快后减速;④低位静止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⑤减退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负增长状态。
3、人口转变的主要模式西北欧模式、日本模式、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印度模式4、适度人口的概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人口数量。
5、适度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6、人口分布、人口密度、农业人口密度、人类大陆的概念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
人口密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农业人口密度:是指一个地区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农业人口数量。
人类大陆:是指取消地图上的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人类密集区成为人类大陆。
7、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8、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P87-88 (论述题自己整理)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9、人口迁移的概念:通常人们处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叫做人口迁移。
10、人口迁移的机制解释迁移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另一类是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加在下面第一点后面)。
11、民族的概念、特征概念: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抵御、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特征:①共同语言②共同的地域③共同的经济生活④共同的心理素质12、世界民族的分布特征中国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菲律宾棉兰老岛的塔萨代族是人数最少的民族,人口仅24人。
全世界一亿以上人口的民族有7个,即汉人、印度斯坦人、美利坚人、孟加拉人、俄罗斯人、巴西人、日本人;一千万以上人口的民族有60个,包括比哈尔人、旁遮普人、爪哇人、朝鲜人、泰米尔人、埃及人、豪萨人、德意志人、意大利人、英格兰人、法兰西人、墨西哥人、哥伦比亚人等等;一百万以上人口的民族有200多个。
以上这些民族人口的总数超过了全球人口的96%,而在其余不到4%的人口中,却包括着1800多个民族。
13、举例说明民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P109-113(论述题自己整理)民居(建筑材料、建筑布局、建筑外形与内部特征)、饮食民俗、服饰民俗第八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1、语言的概念、语言产生的源泉、语言的两大组成部分概念:是指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
源泉:劳动两大组成部分:声音和意义2、语言的本质属性①社会性②交际性③工具性3、语言的社会功能①语言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②语言是人类认知交流的媒介③语言是人类开发智力的工具④语言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⑤语言是民族心理的寄托⑥语言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工具4、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最重要:英语最多:汉语5、世界上最大的语系、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系最大:印欧语系最多:汉—藏语系6、语言同化的概念:是指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放弃自己的语言而选用另一个民族的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包括自愿同化和强制同化两种。
7、语言传播的影响因素P249 (论述题自己整理)自然因素社会人文因素8、语言扩散的后果①新来语言取代当地的语言;②新来移民接收当地的语言;③新来移民带来的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④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⑤新来的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着环境条件变化形成新的语言;⑥多语言国家出现。
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1、宗教的概念宗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最大的特点是相信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一个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这个力量主宰着自然和人类社会。
宗教既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2、宗教按照据流传范围的分类(1)民族宗教;(2)国家宗教;(3)世界宗教;3、主要的民族宗教(1)犹太教;(2)印度教;(3)道教;(4)神道教;(5)耆那教;(6)锡克教。
4、主要的世界宗教(1)佛教;(2)基督教;(3)伊斯兰教;5、导致宗教传播的主要因素(1)移民;(2)传抪;(3)领土竞争;(4)宗教在空间的相互影响。
6、宗教在空间上的相互影响几种宗教交织分布在一个地区,相互之间的作用方式大致有下面几种:(1)公平共处;(2)竞争;(3)排斥。
7、世界宗教的主要分布区(1)基督教:遍及欧洲、美洲、亚洲北部大部分、南非、大洋洲等,是世界上信奉者最多的宗教,基督教中罗马天主教信奉者又最多,欧洲有大部分人口信奉此教,另外英国、爱尔兰北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芬兰、德国等是新教势力范围。
天主教:在拉美占统治地位,一些原始部落和受英、德殖民文化之外。
(2)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以及美洲,其中信奉者以西南亚与东南亚最多。
(3)佛教: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
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1、政治地理单元的概念虽然政治地理现象无处不在,但是任何政治地理现象都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具有诸如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的行为主体,而且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的。
这种在一定地理环境以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分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
有的地理学家称之为政治区,也有的称为政治空间组织。
2、政治地理单元的级别(1)国家的,即具有确定的人口和领土的主权国家(如美国、中国、英国等);(2)国际的,即由若干主权国家和区域性或全球性国家集团(北约、东盟、联合国等)组成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政治地理中称为全球政治地理格局;(3)国内级的,即一国内部的行政分区(如美国的州、县、市,中国的省、市、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