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二课件--第3章 3.3 3.3.2 两点间的距离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二 课件: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二 课件: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答案] (1)C (2)C
[ 解析] 1 点为(3,1). 12 (2)分别令 x=0,求得两直线与 y 轴的交点分别为:- m 和- 12 m m 6. 3 ,由题意得- m =- 3 ,解得 m=±
3x+4y-5=0 (1)联立方程组 3x+5y-6=0
1 x= ,解得 3 ,故交 y=1
求平面上两点间距离
已知 A(a,3)和 B(3,3a+3)的距离为 5,求 a 的值.
[ 思路分析]
[ 解析]
2
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列方程解得 a 的值.
∵|AB|= a-32+3-3a-32=5,
8 即 5a -3a-8=0,∴a=-1 或 a=5.
[ 规律总结]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与两点的先后顺序无关, 也就
是说公式既可以写成 |P1P2| = x2-x12+y2-y12 ,也可以写成 |P1P2|= x1-x22+y1-y22,利用此公式可以将有关的几何问题 转化为代数问题进行研究. 在直角坐标系中,我们求线段的长度时,常常使用两点间的 距离公式.
已知点 A(3,6),在 x 轴上的点 P 与点 A 的距离等于 10,则点 P 的坐标为________.
A1x+B1y+C1=0 l2 平行时,方程组 A2x+B2y+C2=0
解的个数是 (
)
A.0 C.2
B.1 D.无数个
[答案] A [解析] 当l1∥l2时,直线l1与l2无公共点,故方程组无解.
3.已知 M(2,1)、N(-1,5),则|MN|=_______.
[ 答案]
[ 解析]
1.两条直线 l1:2x-y-1=0 与 l2:x+3y-11=0 的交点坐标 为 ( ) A.(3,2) C.(-2,-3) B.(2,3) D.(-3,-2)

高中数学《第三章直线与方程3.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3.3.4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310PPT课件

高中数学《第三章直线与方程3.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3.3.4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310PPT课件
③当P点在直线l上时,有Ax0+By0+C=0, d=|Ax0+A2B+y0B+2 C|=0,适合公式.
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已知两条平行直线 l1:Ax+By+C1=0,l2:Ax+By
|C1-C2| +C2=0(C1≠C2),则 l1 与 l2 之间的距离为 d A2+B2

.
3.l1与l2之间的距离公式是如何推导的? 提示:在直线l1上任取一点P(x0,y0),则Ax0+By0=- C1.点P到直线l2的距离为d=|Ax0+AB2+y0B+2C2|= |CA1-2+CB2|2.
6--3
故所求的直线方程分别为 y-2=-3(x-6)和 y+1=- 3(x+3),即 3x+y-20=0 和 3x+y+10=0.
【解后反思】 通过数形结合思想和函数思想与方法, 根据题中的已知点不动,而两条平行直线可以绕点转动,我 们很容易直观感受到两条平行直线间距离的变化情况,从而 求出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的范围.
4
2 .
1.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几种特殊情况 (1)点 P(x0,y0)到 x 轴的距离 d=|y0|; (2)点 P(x0,y0)到 y 轴的距离 d=|x0|; (3)点 P(x0,y0)到与 x 轴平行的直线 y=a(a≠0)的距离 d =|y0-a|; (4)点 P(x0,y0)到与 y 轴平行的直线 x=a(a≠0)的距离 d =|x0-a|.
【解】 方法1:设所求直线的方程为5x-12y+C=0. 在直线5x-12y+6=0上取一点P0(0,12), 点P0到直线5x-12y+C=0的距离为 d=|-512+2×-12+12C2|=|C1-3 6|. 由题意,得|C1-3 6|=2. ∴C=32或C=-20. ∴所求直线的方程为5x-12y+32=0或5x-12y-20=0.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课件(7)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课件(7)
|P1P2| x2y2.
精品PPT
【微思考】 当A,B两点在坐标轴上时,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AB|距离还 适用吗? 提示:适用,因为两点间的距离公式适用于平面内任意两点.
精品PPT
【即时练】 求下列两点间的距离. (1)A(-2,5),B(-2,-5). (2)A(3,4),B(2,-1). (3)A(0,0),B(3,4).
1 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 ( ) 2
A.-6k-2 C.-5k1
22
B.-1k0 6
D. k1 2
精品PPT
(2)过l1:3x-5y-10=0和l2:x+y+1=0的交点,且平行于l3:x+2y-5=0
的直线方程为
.
(3)求经过点(2,3)且经过l1:x+3y-4=0与l2:5x+2y+6=0的交点的 直线方程.
精品PPT
【解析】(1)正确.若点A(a,b)在直线l:Ax+By+C=0上,则一定 有Aa+Bb+C=0. (2)正确.交点在两条直线上,所以交点坐标同时满足两条直线的 方程,故一定是这两条直线方程组成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 种说法正确. (3)错误.两点间距离公式对求任意两点间的距离都适用. 答案:(1)√ (2)√ (3)×
(2)结论:|P1P2|=__P _1_P 2 __ ___x _2 _ __x1 __2_ __y _2_ _y _1_2 ____.
(3)特例:点P(x,y)到原点O(0,0)的距离|OP|=__________.
x2 y2
精品PPT
1.判一判(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若点A(a,b)在直线l:Ax+By+C=0上,则点A的坐标一定适合直 线l的方程. ( ) (2)若两直线相交,则交点坐标一定是两直线方程所组成的二元 一次方程组的解. ( ) (3)当A,B两点的连线与坐标轴平行或垂直时,两点间的距离公 式不适用. ( )

高中数学必修二课件:3.3.2 两点间的距离(共30张PPT)

高中数学必修二课件:3.3.2  两点间的距离(共30张PPT)
新课引入
国际油价不断上涨,为了节约成本,很多航空公司都在调 整航线,如果把城市看成坐标系上的点,那么如何计算出两点 间的距离呢?本节,我们共同研究——两点间的距离.
3.3.2 两点间的距离
设疑自探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两点间距离公式
两点间距离公式的应用 用坐标法证明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
建立如图所示直角坐标系,以下底AB中点O为坐 标原点,以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所在直线为y轴建 系,在等腰梯形ABCD中,CD∥AB. 可设A(-a,0),B(a,0),D(-b,c),C(b,c),
用坐标法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 三边的一半.
用坐标法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 三边的一半. [分析] 以第三边所在直线为 x 轴,并以其中点为原点 建立坐标系,利用斜率相等证明平行,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 证明长度关系.
小结
学科班长总结本节课内容及同学们的表现, 评出优秀的个人和小组。
练习
一条线段的长是 5 个单位,它的一个端点是 A(2,1),另一 个端点 B 的横坐标是-1,则点 B 的纵坐标是( A.-3
[答案] D
)
B.5
C.-1 或-3 D.-3 或 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练习
求证: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求证: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已知△ABC 的顶点坐标为 A(7,8)、B(10,4)、C(2,-4),则 BC 边上的中线 AM 的长为________.
[答案] 65
练习
若A(2, 3), B (1, 1), 点P (a,2)是AB 的垂直平分线 上一点,则 a -9 2
练习
已知点A(1,2),B(3,4),C(5,0),求证:△ABC是等腰 三角形.

高中数学必修二课件--第3章 3.2 3.2.2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高中数学必修二课件--第3章 3.2 3.2.2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B )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2课件
难点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1.直线的两点式方程由点斜式方程导出.从两点式方程
y-y1 x-x1 = 中,可以看出 x1≠x2,y1≠y2,即直线斜率不存在 y2-y1 x2-x1
(直线方程为 x=x1)或斜率为 0 时(直线方程为 y=y1),不能用两 点式. 2.若把两点式化为(y-y1)(x2-x1)=(x-x1)(y2-y1),就可以 利用它求平面内过任意两点的直线方程.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2课件
3.2.2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1.过 P1(-1,-3),P2(2,4)两点的直线的方程是(
B )
y-3 x-1 A. = 4-3 2-1 y-4 x-2 C. = 3-4 1-2
y+3 x+1 B. = 4+3 2+1 y+1 x+3 D. = 2+1 4+3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2课件
法较为简便.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2课件
2-1.直线 l 过点(1,2)和第一、二、四象限,若直线 l 的横截
距与纵截距之和为 6,求直线 l 的方程.
解:设直线 l 的横截距为 a,由题意可得纵截距为 6-a, x y ∴直线 l 的方程为a+ =1. 6-a ∵点(1,2)在直线 l 上, 1 2 ∴a+ =1, 6-a
故所求的直线 l 为 y=8(x-3),即 8x-y-24=0.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2课件
解法二:设 l1 上的点 A 的坐标为(x1,y1), ∵P(3,0)是线段 AB 的中点, 则 l2 上的点 B 的坐标为(6-x1,-y1),
x =11 1 3 2x1-y1-2=0 ∴ ,解得 6-x1+-y1+3=0 y1=16 3
4x0+y0+6=0 所以 -3x0+5y0-6=0

高中数学 第三章 3.3.33.3.4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课件 新人教A版必修2

高中数学 第三章 3.3.33.3.4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课件 新人教A版必修2
第一页,共25页。
填一填·知识要点、记下(jì xià)疑难 点
1.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 点P0到直线l的距离,是指从点P0 到直线l的垂线段P0Q的长度,其中Q是垂足 .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0(x0,y0)到直线l:Ax+By+C=0 的距离为d=|Ax0+A2B+y0B+2 C| .
第三页,共25页。
研一研·问题探究(tànjiū)、课堂更 高效
探究点一 点到直线的距离 问题1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是什么?
答 已知点P1(x1,y1),P2(x2,y2),则|P1P2|= x2-x12+y2-y12.
问题2 什么是平面上点到直线的距离? 答 如下图,P到直线l的距离,是指从点P到直线l的垂线段PQ 的长度,其中Q是垂足.
|Ax0+By0+C1| A2+B2
.又Ax0+By0+C2=0,即Ax0+By0=-C2,∴d=
|CA1-2+CB22| .
小结 若两条平行直线l1:Ax+By+C1=0,l2:Ax+By+C2= 0(C1≠C2),则l1,l2间的距离为d= |CA2-2+CB1|2.
第十二页,共25页。
研一研·问题(wèntí)探究、课堂更高 效
例2 已知直线l1:2x-7y-8=0,l2:6x-21y-1=0,l1与 l2是否平行?若平行,求l1与l2间的距离. 解 l1 的斜率 k1=27,l2 的斜率 k2=261=27.因为 k1=k2, 所以 l1∥l2. 先求l1与x轴的交点A的坐标,容易知道A的坐标为(4,0). 点A到直线l2的距离d=|6×4-622+1×2102-1|=32353=12539 53. 所以l1与l2间的距离为12539 53.
3.两条平行直线l1:Ax+By+C1=0与l2:Ax+By+C2=0之间的

高中数学第三章直线与方程3.3.1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3.3.2两点间的距离课件新人教A版必修

高中数学第三章直线与方程3.3.1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3.3.2两点间的距离课件新人教A版必修
A.x+3y=0

2

3
C. + =1
答案:C
1
3
1
D.y=- x+4
3
B.y=- x-12
)
S 随堂练习
UITANG LIANXI
首 页
1
J 基础知识 Z 重点难点
ICHU ZHISHI
HONGDIAN NANDIAN
S 随堂练习
UITANG LIANXI
2
2.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已知平面上两点 P1(x1,y1),P2(x2,y2)间的距离为|P1P2|,则
-1
2-1
=
-(-3)
,
2-(-3)
首 页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四
J 基础知识 Z 重点难点
ICHU ZHISHI
HONGDIAN NANDIAN
S 随堂练习
UITANG LIANXI
探究五
探究四坐标法的应用
将几何问题代数化,即用代数的语言描述几何要素及其关系,并最终解决几
何问题,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叫作坐标法(或解析法),通过这种方法,把点与
坐标、曲线与方程联系起来,实现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结合.
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时,关键要结合图形的特征,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坐标系建立的是否合适,会直接影响问题能否方便解决.建系的原则主要有
两点:
①让尽可能多的点落在坐标轴上,这样便于运算;②如果条件中有互相
垂直的两条线,要考虑将它们作为坐标轴;如果图形为中心对称图形,可考虑
ICHU ZHISHI
HONGDIAN NANDIAN
探究五
解:(1)设所求直线方程为 x+2y-2+λ(3x-2y+2)=0.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课件3.3.2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课件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课件3.3.2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课件
知识点——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P1 P2
x2 x2 y2 y1
2
2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公式推导】 已知平面上的两点P1 ( x1 , y1 ), P2 ( x2 , y2 ) , 如何求 P1 ( x1 , y1 ), P2 ( x2 , y2 ) 的距离P1P2 . 由图易知 P1Q N 1 N 2 x2 x1 P2Q M 1 M 2 y2 y1 ∴ P P 2 PQ 2 P Q 2 P P x x 2 y y 2 2 1 2 1 1 2 1 2 1 2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变式训练】 根据两点的距离公式 |PM|2 =(a-5)2+(2a-8)2=52, 即 5a2-42a+64=0, 32 解得 a=2或 a . 32 645 P , P(2,4)或 5 5 . y8 x5 所以直线PM的方程为 4 8 2 5 或 即4x-3y+4=0或 24x-7y-64=0.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典型例题】
以知点A(-1,2),B(2, 7 ),在x轴上求 一点,使 |PA|=|PB| ,并求|PA|的值. 解法一:设所求点P(x,0),于是有 由|PA|=|PB|得 x 2 2 x 5 x 2 4 x 11 解得 x=1. 所以,所求点P(1,0)且
所以所求点P的坐标为(1,0).因此
PA
1 2 0 2
2
2
2 2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变式训练】 在直线2x-y=0 上求一点P ,使它到点 M(5,8) 的距离为5,并求直线PM 的方程.
思路点拨: 求点的坐标,需要把点的坐标设出来,利用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进行计算.

2014-2015学年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二)配套课件第三章 3.3 3.3.1 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及两点间的距离

2014-2015学年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二)配套课件第三章 3.3 3.3.1 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及两点间的距离
栏 目 链 接
解析:易求直线 2x+3y+8=0 与 x-y-1=0 的 1 交点为(-1,-2),代入 x+ky=0 得 k=- . 2 答案:B

自 测 自 评
3.当 a 取不同实数时,直线(a-1)x-y+2a+1=0 恒 过一个定点,这个定点是( A.(2,3)
1 C.1,-2
栏 目 链 接
栏 目 链 接
答案:(1)3 (2) 5 (3) x2+y2

思 考 应 用
如何利用方程判断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解析:只要将两条直线 l1 和 l2 的方程联立,得方程
A1x+B1y+C1=0, 组 A2x+B2y+C2=0.
栏 目 链 接
(1)若方程组无解,则 l1∥l2; (2)若方程组有且只有一个解,则 l1 与 l2 相交; (3)若方程组有无数解,则 l1 与 l2 重合.
栏 目 链 接
答案:D

自 测 自 评
5. 以 A(5,5), B(1,4), C(4,1)为顶点的三角形是( A.直角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
栏 目 链 接
解析:|AB|=|AC|= 17,|BC|= 18,故△ABC 为 等腰三角形. 答案:B
) B.(-2,3) D.(-2,0)
栏 目 链 接
解析:将直线化为 a(x+2)+(-x-y+1)=0,故直线 过定点(-2,3). 答案:B

自 测 自 评
4.已知点 A(a,0),B(b,0),则 A,B 两点间的距离 为( ) A.a-b C. a2+b2 B.b-a D.|a-b|
3.掌握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及其推导过程,能
灵活运用此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2第3章 3.3 3.3.3 点到直线的距离、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2第3章 3.3 3.3.3 点到直线的距离、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3×-1+C2| 6 则 = ,即|C2-3|=6. 10 10
解得 C2=9 或 C2=-3.
所以正方形另两边所在直线的方程为 3x-y+9=0 和 3x-y
-3=0. 综上所述,正方形其他三边所在直线的方程分别为 x+3y+7=0,3x-y+9=0,3x-y-3=0.
17
14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2课件
例 4:两平行直线 l1 、l2 分别过 A(1,0),B(0,5),若 l1 与 l2 的距离为 5,求这两条直线方程. 错因剖析:易忽略 l1、l2 是特殊直线的情况,导致漏解.
|5+k| 正解: 设 l1 的方程为 y=k(x-1), 则点 B 到 l1 的距离为 2 k +1 5 =5,所以 k=0 或 k=12.
的思想使运算量减少.
13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2课件
3-1.过点 P(-1,2)引一直线,使它与点 A(2,3),B(-4,5)的 距离相等,求该直线的方程.
1 解:当直线与 AB 平行时,k=kAB=-3, 1 ∴直线的方程 y-2=-3(x+1),即 x+3y-5=0.
当直线过 AB 的中点时,AB 的中点为(-1,4), ∴直线的方程为 x=-1. 故所求直线的方程为 x+3y-5=0 或 x=-1.
由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公式,得
|C-6| 2= 2 2, 5 +-12
解得 C=32 或 C=-20.
故所求直线的方程为 5x-12y+32=0 或 5x-12y-20=0.
8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2课件
(1)求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可以在其中的
一条直线上取一点,求这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即把两平行
4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2课件
(2)∵直线 y=6 平行于 x 轴,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课件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课件
第三章 3.3 3.3.版 ·数学 ·必修2
互动课堂
第三章 3.3 3.3.2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A版 ·数学 ·必修2
●典例探究
求平面上两点间距离
已知 A(a,3)和 B(3,3a+3)的距离为 5,求 a 的值. [分析] 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列方程解得a的值. [解析] ∵|AB|= a-32+3-3a-32=5, 即 5a2-3a-8=0,∴a=-1 或 a=85.
第三章 3.3 3.3.2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A版 ·数学 ·必修2
坐标法的应用
△ABC 中,D 是 BC 边上的任意一点(D 与 B,C 不重合),且|AB|2=|AD|2+|BD|·|DC|.求证:△ABC 为等腰三角形.
[分析]
建立适当 的坐标系

设出各点 的坐标

根据已知中所 给的边与边之 间的关系
第三章 3.3 3.3.2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A版 ·数学 ·必修2
法二:∵kAB=3--1--11=-2,kAC=0-3--11=12, ∴kAB·kAC=-1, ∴AB⊥AC, ∴△ABC 是以 A 为直角顶点的直角三角形. (2)∵∠A=90°, ∴S△ABC=12|AB|·|AC|=5.
第三章 3.3 3.3.2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A版 ·数学 ·必修2
2 . 已 知 点 A(2k , - 1) , B(k,1) , 且 |AB| = , 则 实 数 k 等 于
()
A.±3
B.3
C.-3
D.0
[答案] A
[解析] 由题意得 2k-k2+-1-12= 13, 解得 k=±3.

2014-2015学年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二)配套课件第三章 3.3 3.3.2 点到直线的距离及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2014-2015学年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二)配套课件第三章 3.3 3.3.2 点到直线的距离及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思 考 应 用
2.已知直线 l1:3x+y-3=0,l2:6x+2y+1=0,l1 与 l2 是否平行?若平行,求 l1 与 l2 间的距离.
栏 目 链 接
解析:l1 方程可化为 6x+2y-6=0,l1∥l2,由两平行线 |-6-1| 7 10 间的距离公式得 d= = . 20 36+4栏 目 链 接 Nhomakorabea
(4)点到特殊直线的距离公式: ①点 P(x0,y0)到 x 轴的距离 d=|y0|; ②点 P(x0,y0)到 y 轴的距离 d=|x0|; ③点 P(x0,y0)在直线上时,d=0; ④P(x0,y0)到 x=a 的距离 d=|a-x0|; ⑤P(x0,y0)到 y=b 的距离 d=|b-y0|.
栏 目 链 接

跟 踪 训 练
3 1 1.在 y 轴上求与直线 y= x+ 的距离等于 3 的点的坐标. 4 4
3 1 解析:设点的坐标为(0,y),直线 y= x+ 可化为 3x 4 4 -4y+1=0, |1-4y| 故 d= =3. 5 7 即|1-4y|=15,∴y=4 或 y=- . 2
自 测 自 评
1.原点到直线 x+2y-5=0 的距离为( A.1 C.2 B. 3 D. 5
)
栏 目 链 接
|-5| 解析:d= 2= 5. 1+2 答案:D

自 测 自 评
2.已知点 F 在 x 轴上,且到直线 x-y+2 2=0 的距 离为 3,则点 F 的坐标为________.
答案:3
栏 目 链 接

自 测 自 评
4.两条平行直线 3x+4y-2=0,3x+4y-12=0 之间的 距离为________.
栏 目 链 接
|-2+12| 10 解析:d= 2 2 = 5 =2. 3 +4 答案:2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3.3.2两点间的距离 课件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3.3.2两点间的距离 课件
| P1P2 | (x2 x1 )2 (y2 y1 )2
2、坐标法证明简单平面几何问题的步骤: 第一步:建立坐标系,用坐标表示有关的量; 第二步:进行有关的代数运算; 第三步:把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所几何关系。
小试牛刀
1.求下列两点间的距离: (1)A(6,0),B(-2,0) (2)C(0,-4),D(0,-1)
∴△A BC 为等腰三角形.
题组二 坐标法在平面几何的应用
例3.证明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平方和等于两条对角 线的平方和。
D
C
A
B
分析:首先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用坐标表示有关量,然后进行 代数计算,最后把代数计算的结果“翻译”成几何关系。
解:如图,以顶点A为坐标原点,AB所在直 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则有A(0,0)。
2.已知点P的横坐标是7,点P与点N(-1,5)间 的距离等于10,求点P的纵坐标。
因此,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平方和等于两条
建立坐标系,用坐 标表示有关的量。
进行有关的 代数运算。
把代数运算结果“翻 译”成几何关系。
注意:要认真体会适当建立坐标系对证明的重要性, 它可以简化计算。
课堂小结
1、平面内两点P1(x1,y1), P2(x2,y2) 的距离公式是:
y
P
o
x
| OP | x2 y2
精典题例
题组一 两点间距离公式的运用
例1. 若ABC的顶点为A(3,1)、B(-1,-2) 和C(-1,1),求其周长。
解:
AB (31)2 (1 2)2 5 BC (11)2 (2 1)2 3
AC (31)2 (11)2 4
∴ 周长=AB+BC+AC=5+3+4=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2课件
3.动点 P 到点(1,-2)的距离为 3,则动点 P 的轨迹方程 是( B )
A.(x+1)2+(y-2)2=9
B.(x-1)2+(y+2)2=9 C.(x+1)2+(y-2)2=3 D.(x-1)2+(y+2)2=3 0或8 4.若点 A(3,m)与点 B(0,4)的距离为 5,则 m=______.
因为|AB|2+|AC|2=|BC|2,
5,
所以△ABC 是以顶点 A 为直角顶点的直角三角形.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2课件
5 1-1.已知点 A(0,4)和点 B(1,2),则|AB|=____.
解析:|AB|= 1-02+2-42 = 5.
两点间距离公式的逆用 例 2: 试在直线 x-y+4=0 上求一点 P,使它到 M(-2,
-4),N(4,6)的距离相等.
解:∵点 P 在 x-y+4=0 上,∴P(a,a+4). ∵|PM|=|PN|,
∴ [a--2]2+[a+4--4]2 = a-42+a+4-62, 3 5 3 ∴a=-2,∴P-2,2.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2课件
2-1.已知点 M(x,-4)与 N(2,3)间的距离为 7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2课件
重难点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设点 P1(x1,y1),P2(x2,y2),则|P1P2|= x1-x22+y1-y22. 注意:(1)此公式与两点的先后顺序无关,也就是说公式也 可写成|P1P2|= x2-x12+y2-y12= x1-x22+y1-y22. (2)利用此公式可以将有关的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进行 研究.
又d-b≠0,故-b-d=c-d,所以-b=c,即|BO|=|OC|.
所以△ABC 为等腰三角形.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2课件
例 4:线段 AB∥x 轴,且|AB|=5,若点 A 的坐标为(2,1), 求 B 点的坐标.
错因剖析:忽视了距离是绝对值导致漏解. 正解:线段 AB∥x 轴,点 A 的坐标为(2,1),设点 B(x,1),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2课件
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正用 例 1:已知:△ ABC 的三个顶点坐标是 A(1,-1),B(-1,3),
C(3,0).求证:△ABC 是直角三角形.
证明:由已知,
|AB|= -1-12+[3--1]2=2 |AC|= 3-12+[0--1]2= 5, |BC|= [3--1]2+0-32=5.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2课件
3.3.2 两点间的距离
1.已知 A(1,a),B(2,3),且|AB|= 10,a=( D )
A.0 C.3 B.6
D.0 或 6
2.到 A(2,-3)和 B(4,-1)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方程是
( C )
A.x-y-1=0 C.x+y-1=0 B.x-y+1=0 x 的
解:由|MN|=7
2,得 x-22+-4-32=7
2,整理
得 x2-4x-45=0,解得 x1=9 或 x2=-5,
故所求 x 值为 9 或-5.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2课件
解析法的应用
例 3:已知 AO 是△ABC 中 BC 边的中线, 证明:|AB|2+|AC|2=2(|AO|2+|OC|2). 证明:如图1,以O 为坐标原点,BC 所在直线为x 轴,BC 的中垂线为 y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xOy. 设点 A(a,b),B(-c,0),C(c,0),由两点间距离公式得:
解:如图33,作AO⊥BC,垂足为O,以 BC 所在直线为 x
轴,以 OA 所在直线为 y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设 A(0,a),B(b,0),C(c,0),D(d,0).
因为|AB|2=|AD|2+|BD|· |DC|, 所以 b2+a2=d2+a2+(d-b)(c-d), 所以-(d-b)(b+d)=(d-b)(c-d). 图 33
|AB|= a+c2+b2,|AC|= a-c2+b2, |AO|= a2+b2,|OC|=c.
∴|AB|2+|AC|2=2(a2+b2+c2), |AO|2+|OC|2=a2+b2+c2. ∴|AB|2+|AC|2=2(|AO|2+|OC|2). 图1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2课件
3-1.△ABC 中,D 是 BC 边上任意一点(D 与 B、C 不重合), 且|AB|2=|AD|2+|BD|· |DC|.用解析法证明:△ABC 为等腰三角形.
由|AB|=5,故|x-2|=5,∴x=7 或 x=-3, 故 B(7,1)或 B(-3,1)为所求.
4-1.若 A(-2,-3),B(1,1),点 P(a,2)是 AB 的垂直平分线 9 -2 上一点,则a=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