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平均速度{学生用)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01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考点精讲+练习学生版+解析版)
实验01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考点精讲【设计与进行实验】1.2. 实验器材及其作用:小车、长木板、木块、金属片、刻度尺、停表(或秒表).(1)刻度尺的作用(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2)停表(或秒表)的作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3)斜面的作用(使小车获得下滑的动力)(4)金属片的作用(使小车终点始终在同一位置,控制小车运动的路程)3.实验装置①安装要求:倾角过大,会导致小车滑行速度太快,面的倾角;4.小车运动距离:从“车头到车头”、或从“车尾到车尾”的距离;5.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每次测量时,止开始下滑;6. 小车运动过程中的运动状态判断:从斜面顶端到底端的过程中小车受非平衡力作用做加速直线运动,小车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7.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刻度尺要估读;【交流与讨论】8.误差分析:(实验误差主要来自于时间测量产生的误差)③小车没有从静止开始下滑,9.小车运动状态的判断:10.增大小车平均速度的方法:增大斜面的倾斜程度;11.小车从起点、中点分别下滑的评估:①上半程、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不等于全程的平均速度;具体关系为:上全下v v v >>,②下半程平均速度计算方法:212133t t s s t s v --==下,不能从中点开始下滑,原因是从中 点由静止下滑所测时间不等于下半程时间;12.能量转化情况:小车运动过程中,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机械能减小(转化为内能)。
【例1】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 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照片如图所示.(1“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2)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 s 拍摄一次,并测得s AB =5 cm ,s BC =15 cm ,则小球在BC 段的平均速度为,小球在AC(3(4)小球在AD段运动过程中,经过时间t AD中点时的速度为v1,经过路程s AD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2(选填“>”“<”或“=”).(5)实验过程中,由于小球的运动时间较短,不便于计时,(选填“陡”或“缓”)的方式,增加小球的运动时间,达到便于测量时间的目的.(6(7)完成上述实验后,某同学在斜面底端放置了一个小木块,想继续探究小球的动能与速“相同”或“不同”)的高度由静止释放,可若再探究小球的动能与质量的关系,他应将质“相同”或“不同”)的高度由静止释放,这样做的目的是(8)实验中,对于如何获取小球下半程s3的平均速度v3,下列方法最好的是(C)A. 小球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B到C所用的时间t3与路程s3,计算得到v3B. 小球从A点由静止释放,经过B点开始计时,到达C点后测得时间t3,再测量路程s3,计算得到v3C. 不测量,利用已有数据求得t3=t1-t2,s3=s1-s2,再计算得到v3【例2】物理实验课上,某实验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测量过程中小车在A、B、C 三个位置的情形及其对应的时刻.(1(2)“直接”或“间接”)测量.(3(4(5)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v1,AB段的平均速度为v2,BC段的平均速度为v3,它们“加速”“匀速”或“减速”)运动.(6)s AB,t AB,则v AB(7)实验中,由于计时不熟练,小车过了A“偏大”或“偏小”).(8)某同学为了测量小车在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在B点释放小车,测出小车滑到C点的距离和时间来计算下半程的平均速度,这种测量方法正确吗?为什么?若不正确,请写出正确的(9(10)实验结束后,有同学发现不同的同学测量出的平均速度不同,实验01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考点精练一.选择题1.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图中方框内的数字是小车到达A 、B 、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时:分:秒]。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引言:在物理学中,测量平均速度是一项基础实验。
通过测量物体在一定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我们可以计算出其平均速度。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并通过数据分析,深入理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实验目的:1. 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方法;2. 理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探讨可能的误差来源。
实验材料:1. 一条直线跑道;2. 一个计时器;3. 一个测量长度的工具;4. 一个物体(如小球)。
实验步骤:1. 在跑道上选择一个起点和终点,并使用测量工具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2. 将物体放置在起点,并准备计时器;3. 开始计时,同时将物体推动并让其运动到终点;4. 停止计时,并记录下物体运动所用的时间;5. 重复以上步骤多次,以获得更准确的数据。
实验数据:在本实验中,我们进行了5次实验,并记录下每次实验的数据如下:实验次数距离(米)时间(秒)1 10 22 10 2.53 10 2.24 10 2.35 10 2.1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每次实验物体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速度 = 距离 / 时间。
根据公式,我们可以得到每次实验的平均速度如下:实验次数距离(米)时间(秒)平均速度(米/秒)1 102 52 10 2.5 43 10 2.2 4.54 10 2.3 4.35 10 2.1 4.8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每次实验得到的平均速度都在4米/秒左右,说明物体的运动速度比较稳定。
误差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来源。
首先,测量距离的工具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导致测量结果不够准确。
其次,计时器的精确性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此外,物体的运动方式(如滚动、滑动等)也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误差。
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使用更精确的测量工具进行距离测量;使用更精确的计时器进行时间测量;在实验过程中尽量减小物体的运动方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例题)(解析版)含答案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1章 《机械运动》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架解一、测量平均速度实验(间接法):1.实验原理:tS v;2.实验器材: 刻度尺、停表、小车、斜面、挡板; 3.实验步骤:(1)使斜面保持一定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 1;(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挡板的时间t 1;(3)根据测得的S 1和t 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1;(4)将挡板移至S 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 2所用的时间t 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2。
4.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具体测量过程和记录表格:得出的结论: 小车从斜面滑下是越滑越快;【例题1】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装置如图所示,将小车从斜面上端A 点由静止释放到达B 点,用电子表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图中方框内的数字是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的原理是 ;(2)小车在下落的过程中,受 (选填“平衡力”或“非平衡力”)作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km/h ;(3)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4)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 (选填“大”或“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测量 。
(5)如果在实验中,先释放了小车,才开始计时,那么测得的平均速度会 (选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1)v=st;(2)非平衡力;0.72;(3)小于;(4)小;时间;(5)偏大。
【解析】解:(1)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路程及对应的时间,该实验的原理是v=st;(2)由题意可知,小车是由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而且运动过程中没有维持匀速直线运动。
所以小车不是处于平衡状态,故小车不是受平衡力的作用;由图示知,小车通过的全部路程为0.5m+0.5m=1.0m,所用的时间为5秒,所以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st =1m5s=0.2m/s=0.72km/h;(3)由图示知,上半程和下半程的路程都是0.5m,但通过上半程所用的时间为3s,下半程所用时间为2s,所以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4)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并减小测量时间造成的误差,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较长,测出的时间误差较小。
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报告范文_实验报告_
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报告范文篇一: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指导老师:实验目的:练习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速度=距离s用符号表示V=时间t实验器材:木块木板小车刻度尺秒表实验过程: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完好。
2、按课本23页图1.4-1组装器材。
3、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小木板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了路程s1,填入表格中。
4、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小木板的时间t1,填入表格中。
5、根据测得的s1和t1,利用公式算出小车通过全车的平均速度v16、将小木板移至斜面中部,测出小车到小木板的距离s27、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2。
篇二: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学校班级实验日期年月日同组人一、实验名称:测量平均速度二、实验目的:1.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小车在斜坡各段的平均速度,验证小车在斜坡滑下是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
2巩固刻度尺和秒表的使用。
三、实验原理:v=s/t四、实验器材:停表、木板、小车、刻度尺、金属片、木块五、需要测量的物理量:路程s和时间t六、实验步骤:1.将木块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
2.将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s1,用停表测量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1=s1/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中部,重复上述过程,进行第二次测量。
5.利用s1—s2=s3,t1—t2=t3,求出v3。
6.收集数据的表格:路程S1=S2=S3=S1-S2=运动时间平均速度t1=t2=t3=t1-t2=V1=V2=V3=八、结论:小车在半程运动的速度快。
(填“前”或“后”)。
人教版初中物理讲义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学生版+教师版)
人教版初中物理讲义第一章《机械运动》(学生版)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一、要点梳理1.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目的: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 t测量器材:________、________2.实验步骤:(1)使斜面保持____________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1。
(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__________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和t1,利用公式v=st,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挡板移至斜面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3.常见机械运动的图象: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速直线运动二、重点解读一、测量平均速度实验【例题1】如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 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1)小球在做________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3)小球在____________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二、匀速直线运动图象描述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有两种,路程—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
【例题2】如图是某汽车通过一平直公路时记录的v–t图象,甲、乙、丙、丁四个过程中,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甲B.乙C.丙D.丁【例题3】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 sB.4 s~8 s内,甲、乙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C.0 s~8 s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D.8 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三、同步练习一、基础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9分)1.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A.甲与乙B.甲与丙C.丙与丁D.乙与丙2.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的路程s与运动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汽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的是()A.ab段B.bc段C.cd段D.de段3.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分析可知()A.v甲=0.6 m/s,v乙=0.4 m/sB.经过6 s两小车一定相距6.0 mC.经过6 s两小车一定相距4.8 mD.经过6 s两小车可能相距2.4 m二、实验题(每空1分,共10分)4.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________。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单
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完好无损,按图组装器材。
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
要通过的路程s
1,;用停表测小车通过s
1
的时间t
1
,填入表格。
根据
测得s
1和t
1
利用公式v=s/t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
1。
3、测出斜面上半程的距离s
2和小车运动时间t
1
,填入表格,根据测
得s
2和t
1
算出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v
1。
4、利用s
2=s-s
1
,t
2
=t-t
1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下半程时的路程s
2
和时间
t 2 ,并算出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
2。
注意事项:1、测量路程是务必记得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本实验误差的主要来自于时间的测量,实验正式开始之前要多练
习秒表的使用直到熟练操作,以减小误差。
1.4 测量平均速度(考点解读)(学生版)
1.4 测量平均速度(考点解读)(原卷版)1、速度公式及其应用(4)应用:a:火车完全在桥上所走路程=桥长-车长;b: 火车过桥经过的路程=桥长+车长。
a.出租车的速度表示车辆行驶过程中的行进速度,指针指示的数值就是该时刻的速度值,采用的单位为km/h;b.里程示数窗表示该车行驶的总路程,某段时间的路程就等于这段时间内两个示数的差;c.出租车票据上给出的上车、下车时间间隔为车行驶时间,里程就是这段时间内出租车通过的路程.利用这些信息,可以解决与出租车有关的多种问题。
2、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速度有正负,正代表速度是增加的,负代表速度是降低的!非匀变速运动呢就是速度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不固定!(2)平均速度是指在某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反映的是某段路3、测量“小车平均速度”实验 (1)实验器材:小车、斜坡(长木板)、小木块、金属片挡板、刻度尺、停表(秒表); (2)实验原理:ts v =; (3)实验步骤:步骤①选材,将所需要器材准备好,置于水平桌面;步骤②记录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步骤③组装斜面(将小木板垫于长木板一头,使长木板形成斜面);步骤④小车试滑(调整斜面倾斜度,使小车下滑速度不能过快,便于测量时间);步骤⑤实验开始,使小车多次在斜面上段滑到下端,记录时间,时间的平均值为小车运动的时间t 。
步骤⑥利用公式ts v =求出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步骤⑦整理器材。
【考点1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典例1-1】(2022秋•西安期末)为了践行“绿色环保”理念,甲、乙、丙三人从同一地点A 沿同一道路同时同向出发,最终都到达地点B 。
甲骑自行车以30km/h 的速度匀速前进,乙以5m/s 的速度跑步匀速前进,丙以每分钟通过0.6km 的速度驾驶电瓶车匀速前进则( )A .甲先到达B 地 B .乙先到达B 地C .丙先到达B 地D .三人同时到达B 地【典例1-2】(2023春•霍邱县期中)一列长为200m 的火车,以20m/s 的速度通过600m 长的大桥。
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
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测量平均速度是一项常见的物理实验,它是通过测量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来计算出的。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
一、直接测量法直接测量法是最简单的一种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
它的步骤是先测量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再除以所用的时间,即可得到平均速度。
例如,我们可以用一个计时器来测量小车在10秒内行驶的距离,然后用测量的距离除以时间10秒,即可得到小车的平均速度。
二、间接测量法间接测量法是通过其他已知量来计算平均速度的方法。
其中一种常见的方法是使用速度计算器。
速度计算器可以通过测量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和所用的时间,自动计算出平均速度。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复杂的运动情况,例如曲线运动或变速运动。
三、图像分析法图像分析法是一种较为精确的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
它通过对物体运动轨迹的图像进行分析,得到物体在不同时间点的位置,然后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这种方法常用于研究物体的变速运动或非匀速运动。
四、多点测量法多点测量法是一种通过在物体运动轨迹上选择多个点进行测量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小误差,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例如,我们可以在物体运动的起点、终点以及中间选择几个点进行测量,然后根据这些测量结果计算出平均速度。
五、计算机模拟法计算机模拟法是一种利用计算机进行物理实验的方法。
通过在计算机上建立物体的运动模型,并输入物体的初始条件和外力等参数,可以模拟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
然后通过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可以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总结起来,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有直接测量法、间接测量法、图像分析法、多点测量法和计算机模拟法等。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实验情况,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测量。
在进行测量时,需要注意减小误差,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这些测量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八年级物理测量平均速度笔记
八年级物理测量平均速度笔记
一、平均速度的定义
平均速度是指在某段时间内,物体所通过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
用公式表示为:平均速度= 路程/ 时间。
这个公式是测量平均速度的基础。
二、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
1.选择合适的路程:选择一个合适的距离作为测量对象,可以使用直尺、卷
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2.计时:使用秒表或其他计时工具,记录物体通过所选路程所需的时间。
注
意要确保计时准确,避免误差。
3.计算平均速度:将所测得的路程和时间代入平均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得出
平均速度的值。
三、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1.确保测量工具准确:在进行实验前,要对所使用的测量工具进行检查,确
保其准确性。
2.控制变量:在实验过程中,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如物体
的质量、形状等。
3.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为了减小误差,可以进行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作为最
终结果。
四、平均速度的应用
平均速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交通领域,平均速度可以用来描述车辆或行人的移动速度;在工业生产中,平均速度可以用来评估生产效率等。
五、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习了如何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并了解了平均速度的定义、测量方法以及应用。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在实验过程中控制变量、确保测量工具准确等细节问题。
通过不断练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和应用。
学生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平均速度(精品)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使用220 V交流电源. 当电源频率为50 Hz时,每隔0.02 s打一次点.
工作原理:当接通电源、按下脉冲输出开关 时,计时器发出的脉冲电流经过放电针、墨 粉纸盘到纸盘轴,产生火花放电,于是在运 动的线带上就打出一行点迹.
(做笔记)
两种计时器的比较
类型 电磁打点计时器 比较
所用 电源
练习1.: 通过打点计时器得到的一条纸带上的点子不 均匀,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点子密集的地方物体的运动速度比较大 B.点子密集的地方物体的运动速度比较小 C.点子不均匀说明物体在做变速运动 D.点子不均匀说明打点计时器有故障 ( BC )
练习2.:一同学在使用打点计时器时,纸带上点不是圆 点而是一些短线,这可能的原因是( )
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小车的速度
例1.判断物体的运动规律
A B C D
x 平均速度 v t
Δx Δx Δx
0.08s 0.06s 0.04s
0 01
2
3 1
4
5
6
2
7
8
9 cm10
例2:如图所示是使用打点计时器得到的纸带, 纸带的左端先通过打点计时器,从点迹的分布情 况可以断定纸带的速度变化情况是______,若所 用电源频率为50 Hz,从打下A点到打下B点,共 16个点迹,历时______s,位移为______m.这段时 间内纸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
【解析】 由于纸带上各点之间的间隔先变大后变小,所以纸带运动速 度的变化情况是先变大后变小. 由 A 到 B,纸带运动的时间为 t 总=(n-1)T=(16-1)×0.02 s=0.3 s - 由图可知,纸带的位移 x 总=0.054 9 m=5.49×10 2m 5.49 纸带的平均速度为: v = x = ×10-2 m/s=0.183 m/s. t 0.3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第1.4课时测量平均速度(解析版)含答案
第1.4课时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原理:利用公式v =s t计算.实验器材:斜面、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等.实验方法:利用刻度尺测出物体通过的路程,利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则可利用公式v =s t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注意:斜面的坡度应该小一些.斜坡坡度越大,小车的速度越快,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越短,越不易计时,测量时间时的误差就越大,所以为了减小误差,应该减小斜面的坡度.知识点一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注意事项实验原理:ts v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刻度尺、停表。
实验时用 刻度尺 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 停表 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再用公式ts v =计算出小车在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①测量下车下滑时的平均速度;②探究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变化特点。
实验步骤:(1)如图,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
(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车头到金属片的距离s 1。
(3)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测出小车车头到金属片的距离s 2,然后测出小车由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2。
(5)记录实验数据并求出相应物理量。
分析与论证: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21v v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下半段路程的速度,从图中我们可看出下半段的路程213s s s -=,下半段的速度2121333t t s s t s v --==,三次平均速度的大小关系依次是:123v v v >>。
实验结论:小车在从斜面顶端下滑到底端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
2.注意事项(1)金属片的作用是什么?答:便于测量时间和让小车停止运动。
(2)斜面的坡度为什么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答:斜面坡度过小,小车可能达不到底部;斜面的坡度过大,记录时间不准确,导致实验误差大。
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报告
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测量物体在不同时间段或不同距离内的平均速度。
二、实验原理:
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三、实验器材:
刻度尺、秒表、小车、轨道、金属片。
四、实验步骤:
1. 将轨道放在水平桌面上,把小车放在轨道的一端,在轨道另一端放置金属片。
2. 用刻度尺测量轨道的长度s,并记录下来。
3. 让小车从轨道的一端自由滑下,用秒表记录小车从轨道一端滑到另一端所用的时间t。
4. 根据公式v=s/t,计算出小车在轨道上的平均速度,并记录下来。
5. 重复以上步骤3 次,取平均值作为小车在轨道上的平均速度。
五、实验结果:
1. 记录每次实验中轨道的长度s 和小车通过轨道所用的时间t。
2. 计算每次实验中小车的平均速度v,并将结果填入表。
六、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小车在不同轨道上的平均速度不同,轨道越长,小车的平均速度越慢。
七、误差分析:
实验中可能存在误差的原因有:
1. 测量轨道长度和时间时存在读数误差。
2. 小车在轨道上滑行时可能受到摩擦力的影响。
3. 实验中可能存在人为操作误差。
八、注意事项:
1. 实验时要保持轨道水平,以减小误差。
2. 测量轨道长度和时间时要仔细读数,避免误差。
3.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引言:在物理学中,速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描述了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
测量平均速度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平均速度,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测量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的位移,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并探究速度与时间、位移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1. 计时器或秒表2. 直尺或测量尺3. 平滑的水平地面4. 一块小物体(如小球或石头)实验步骤:1. 在平滑的水平地面上放置一块小物体,并将其固定在起始位置上。
2. 使用计时器或秒表,记录下物体开始运动时的时间。
3. 启动计时器或秒表,让物体自由运动一段时间。
4. 停止计时器或秒表,记录下物体停止运动时的时间。
5. 使用直尺或测量尺,测量物体运动的位移。
6. 根据测得的位移和时间,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7. 重复以上步骤,进行多次实验,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实验数据:实验1:时间(s)位移(m)0 01 22 43 64 8实验2:时间(s)位移(m)0 01 12 43 94 16实验结果:通过计算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物体的平均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随着时间的增加,物体的平均速度也增加。
2. 物体的平均速度与位移成正比。
位移越大,物体的平均速度也越大。
实验分析: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来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通过记录时间和位移,我们可以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这种实验方法简单易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速度与时间、位移之间的关系。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本实验中测得的是物体的平均速度,而不是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是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值,而瞬时速度则是在某一时刻的速度。
如果我们想要更准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使用更精确的测量方法,如使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来记录物体的位置和时间。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到了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和原理。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探究影响学生运动速度的因素实验目的:1.了解影响学生运动速度的主要因素;2.通过实验探究不同因素对学生运动速度的影响;3.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运动建议,促进身体健康。
实验材料:1.学生:共50名;2.跑步鞋;3.精确计时器;4.田径场。
实验过程:步骤一:分组准备我们将学生分为A、B、C、D四组,每组12人。
每组学生需要穿着相同的跑步鞋,并准备一件红色、印有“测量平均速度”字样的T 恤。
步骤二:实验设计我们选取了学生最常参加的运动项目——长跑,并设计了以下三种实验:1.相同距离,不同时间;2.相同时间,不同距离;3.不同距离,相同时间。
步骤三:实验进行在田径场上进行实验。
各组学生分别在相应的跑道上进行长跑。
我们要求学生以最少的次数到达终点,并记录他们的成绩。
步骤四:数据收集与统计每个学生进行了3次实验,我们将每个学生的平均成绩取平均值,得到每个组的中间值。
然后,我们对每个组的数据进行统计,得出每个因素对运动速度的影响。
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发现:1.相同距离,不同时间是影响学生运动速度的主要因素;2.相同时间是,不同距离是影响学生运动速度的主要因素;3.不同距离,相同时间是影响学生运动速度的主要因素。
结论: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学生最关心的运动速度是相同距离,不同时间;2.学生最不关注的运动速度是相同距离,相同距离;3.运动距离对运动速度有较大影响。
针对上述结论,我们为学生提出了以下运动建议:1.学生运动时,尽量缩短运动距离,以增加运动速度;2.教练员在训练学生跑步时,应重点练习相同距离,不同时间上的训练;3.研究者应继续研究不同距离对学生运动速度的影响,以便为学生提供更科学的运动建议。
测量中学生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中学生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平均速度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所跑过的距离除以所用的时间。
公式如下:平均速度(v)=距离(s)/时间(t)实验材料:1.计时器2.跑道3.测量用的长尺子或测量仪器4.中学生实验步骤:1.确定一条直线的跑道,长度为100米。
2.将计时器设置为可以精确计时的状态。
3.请一名中学生站在起点线上,并准备好发令枪。
4.接到发令枪声后,开始计时并记录下开始时间。
5.中学生全力冲刺到终点线,并记录下结束时间。
6.使用尺子或测量仪器测量出距离(s)。
7.使用计时器计算出所用时间(t)。
8.将测得的距离和时间代入公式,计算出平均速度(v)。
实验数据:例:距离(s)=100米时间(t)=11.5秒计算:平均速度(v)=距离(s)/时间(t)=100米/11.5秒≈8.7m/s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测得的中学生百米赛跑平均速度为约8.7m/s。
实验讨论: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测量了中学生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
实验结果显示,中学生的平均速度约为8.7m/s。
这个速度可以用来衡量中学生在运动时的表现和能力。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实验是在一个理想的情况下进行的,不同的中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体能、训练水平、跑道条件等。
因此,实验时应该保证尽量减少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
此外,我们可以进一步扩展实验,比较不同年龄段、性别和体能水平的中学生的平均速度,以便更全面地了解中学生的运动能力。
总结:本实验通过测量中学生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可以有效地评估中学生的运动能力。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使用简单的工具和设备计时和测量距离,通过计算得出平均速度。
这个实验可以帮助中学生了解自己的运动水平,并促进他们对健康和体育运动的兴趣。
实验设计教案:学生自主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设计教案:学生自主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学生自主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一、背景与意义平均速度是描述物体在一定时间内移动距离的速率,是物理中非常基础的概念之一。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学生在接触平均速度的概念时,通常需要进行实验测量来探究平均速度的本质含义,提高其对平均速度的认知水平和实验技能。
二、实验目标通过该实验,学生将实现以下目标:1.掌握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掌握平均速度的测量技巧;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测量技能以及实验设计能力;4.提高学生科学实验能力及其科学探究能力。
三、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小球在直线上沿着水平方向运动,从起点 A 到终点 B 移动的距离为 S,移动的时间为 t,求小球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平均速度是强烈依赖于时间和空间的物理量,具有向量的性质。
对于一段运动,物体从起点移动到终点的距离为 S,运动的时间为t,那么物体的平均速度 v 就可以用下列公式计算:v=S/t。
实验器材小球、直尺、计时器、平衡器、直线运动轨迹。
实验步骤1.分组讨论:学生首先要按照实验设计要求,分小组展开讨论,并讨论实验有关内容、实验步骤及条件。
2.实验测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采用小球在平稳的直线运动轨迹上进行测量,操作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小球初始位置及结束位置,并记录下小球运动过程中的时间,进而测量小球的平均速度。
3.实验分析:学生分析实验测量的数据,计算并比较小球在不同运动距离、时间等下的平均速度,探究平均速度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
四、实验设计的改进与展望1.实验难度的适应性:将实验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可以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水平。
2.提高学生积极性:学生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应区分不同知识层次,了解实验的基本方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实验的测试方案,以发挥自主探究和创造能力。
3.完善实验设备:应根据不同实验项目的需要,进行设备的完善和更新,以保证实验的成功并提高实验的成果。
实验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掌握平均速度的测量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和科学实验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测平均速度》 知识清单
《测平均速度》知识清单一、平均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是描述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它等于物体运动的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简单来说,如果一个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走过了一段路程,那么这段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就是平均速度。
例如,一个人在 1 小时内走了 5 千米,那么他的平均速度就是 5 千米/小时。
二、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平均速度=总路程 ÷总时间。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测量出物体运动的总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总时间,然后将路程除以时间,就能得到平均速度。
三、实验器材要进行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通常需要以下器材:1、刻度尺:用于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
2、停表:用于测量物体运动的时间。
3、斜面:提供物体运动的路径。
4、小车(或其他运动物体):作为运动的主体。
四、实验步骤1、安装实验装置将斜面的一端垫高,使其形成一个一定角度的斜面。
在斜面的低端放置一个挡板,用于标记小车运动的终点。
2、测量路程用刻度尺测量出斜面的长度,作为小车运动的总路程 s。
3、让小车运动让小车从斜面的顶端自由滑下,同时按下停表开始计时。
4、记录时间当小车碰到斜面低端的挡板时,按下停表停止计时,记录小车运动的时间 t。
5、计算平均速度根据测量得到的路程 s 和时间 t,利用公式“平均速度=总路程 ÷总时间”,计算出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
6、多次测量为了减小误差,通常需要进行多次测量,然后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的测量结果。
五、注意事项1、斜面的坡度不宜过大或过小坡度过大,小车运动速度过快,不便于测量时间;坡度过小,小车可能无法自行下滑,或者运动速度过慢,测量误差较大。
2、测量路程和时间时要准确使用刻度尺测量路程时,要注意读数的准确性;使用停表测量时间时,要注意启动和停止的时机,尽量减小误差。
3、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通过多次测量,可以减小偶然误差,使测量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六、误差分析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可能会存在以下几种误差:1、测量路程的误差刻度尺的精度有限,以及测量时的读数误差,可能导致路程测量不准确。
专题01 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题(解析版)
【解析】
(1)设全程路程为L,则小车运动的距离sAC=L,sAB=L/2
由题知,所用的时间tAC=2.6s,tAB=t2=1.8s,
则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vAB=sAB/tAB=L/2/1.8=L/3.6
小车运动全程的平均速度:vAC=L/2.6
(2)将金属片放于B处固定,重复步骤上述过程,进行第二次测量,同时将AB之间的s2、t2和计算出的v2记于表格。
(3)利用s1-s2=s3,t1-t2=t3,算出BC之间的s3、t3,再用v3=s3/t3算出v3记于表格。
(4)比较v1、v2、v3的大小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5)收拾整理器材。
6.记录数据表格和结论;
(3)经测量,S1=0.9m,S2=0.4m,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的过程中,秒表记录如图所示,
则小车在S3上的平均速度是m/s。
【答案】(1)刻度尺;(2)较小;(3)0.5。
【解析】
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距离,题目中已经给出了秒表,因此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刻度尺;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
(4)在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小车到达C点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量的运动时间偏________.
【答案】(1)v=s/t(2)不是 (3)4.00 0.5 0.3 (4)大
【解析】(1)测量平均速度实验原理是v=s/t。
(2)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在相等的时间内,运动的路程不等,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由静止开始下滑.
(4)vBCvAC(填“>”、“<”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单
班级姓名实验日期年月日
一、实验原理:
二、实验目的:利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出物体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的。
三、实验器材:秒表、带刻度的木板、小车、弹簧片、木块、刻度尺
四、实验操作步骤及结论
1、检查器材,并将器材按装置图放置,把木板和木块组装成斜面(倾角控制在20度以内),小车放于斜面顶端A点,弹簧片固定在斜面下端C点,测出AC段的距离s1记录于表格中;让小车从斜面顶端自由滑下的同时开始计时;小车到达斜面底端停止计时,读出时间为t1 ,同样记录于表格中,利用公式v1=s1/t1计算出v1记于表格。
2、将金属片放于B处固定,重复步骤上述过程,进行第二次测量,同时将AB之间的s2、t2和计算出的v2记于表格。
3、利用s1-s2=s3,t1-t2=t3,算出BC之间的s3、t3,再用v3=s3/t3算出v3记于表格。
4、比较v1、v2、v3的大小从而得出实验结论:Array结论:小车在路程运动的速度快。
五、整理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