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气相色谱实践》第四章-速率理论

合集下载

第4节 速率理论

第4节 速率理论

丁黎
中国药科大学色谱分析课程
无扩散阻碍
(2)扩散系数 DG
B 2 DG
DG :试样组分分子在气相中的扩散系数
扩散系数:数值上等于浓度梯度为1,在单位时间 里扩散通过单位面积的物质量,扩散系数的单位 为(cm2· s-1)。 DG 值越大则扩散越快。
丁黎
中国药科大学色谱分析课程
T DAB
k (1 k )2 与
k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关系曲线
中国药科大学色谱分析课程
丁黎
2
液膜厚度df
• Cl 和 df2 成比例关系,所以液膜厚度略 有增加,就会使 Cl 明显的增加,从而 使色谱峰明显加宽。
丁黎
中国药科大学色谱分析课程
3
液相扩散系数DL
固定液粘度小 DL Cl 有利于提高柱效
丁黎
丁黎 中国药科大学色谱分析课程
(1)影响固定液中传质阻力项Cl的因素
1 2 3
容量因子k
液膜厚度df 液相扩散系数DL
丁黎
中国药科大学色谱分析课程
1
容量因子 k
k <1时,k/(1+k)2随 k 的增加而增加
k =1时,k/(1+k)2=0.25(最大值) k >1时,k/(1+k)2 随 k 增加迅速下降 k >2后,有利于 Cl 的降低
Van Deemter方程将理论板高和流动相流速联 系在一起,并表达了被分离组分在柱中的纵向 扩散和传质阻力与理论板高的定量关系。
丁黎 中国药科大学色谱分析课程
速率理论
H A B u Cu
A-涡流扩散项 B-纵向扩散项(分子扩散项 ) C-传质阻力项 u-载气的平均流速 • 当u一定时,A、B、C 三项越小,峰越锐, 柱效越高;反之,则峰展宽增大,柱效 降低。

色谱基本理论b速率理论

色谱基本理论b速率理论
ωsm是一常数,它与颗粒微孔中被流动相所占据部分 的分数及容量因子有关。
液液色谱中固定相传质阻力系数(Cs)可用下式 表示:
Cs
sd
Ds
2 f
综上所述,对液液色谱的Van Deemter方程式可表达为:
2Dm d sm d s d H 2d p ( )u u Dm Dm Ds
LC板高极小值比GC的极小值小一个数量级以上,说明 液相色谱的柱效比气相色谱高得多;LC的板高最低点 相应流速比起GC的流速亦小一个数量级,说明对于LC,
为了取得良好的柱效,流速不一定要很高。
(2)分子扩散项和传质阻力项对板高的贡 献(见图18S3)
5.固定相粒度大小对板高的影响
图 18S4 固定相粒度对板高的影响是至 关重要的。实验表明不同粒度, H - u 曲 线也不同(见图18S4): 粒度越细,板高越小,并且受线速度影 响亦小。这就是为什么在 HPLC 中采用细 颗粒作固定相的根据。当然,固定相颗 粒愈细,柱流速愈慢。只有采取高压技 术,流动相流速才能符合实验要求。
对于填充柱,气相传质阻力系 数Cg为
dp 0.01k Cg 2 Dg (1 k )
2 2
式中k为容量因子。由上式看出,气相传质阻力与填充物 粒度则的平方成正比、与组分在载气流中的扩散系数见成 反比。 因此,采用粒度小的填充物和相对分子质量小的气体(如 氢气)做载气,可使Cg减小,提高柱效。
液相(气液色谱的固定相)传质 阻力系数Cl为
Cl 2 k 2 3 Dl (1 k ) d2 f
由上式看出,固定相的液膜厚度df薄,组分在液相 的扩散系数Dl大,则液相传质阻力就小。降低固定液的 含量,可以降低液膜厚度,但k值随之变小,又会使C1增 大。当固定液含量一定时,液膜厚度随载体的比表面积 增加而降低,因此,一般采用比表面积较大的载体来降 低液膜厚度,但比表面太大,由于吸附造成拖尾峰,也 不利分离。虽然提高柱温可增大Dl,但会使k值减小,为 了保持适当的Cl值,应 CdDm / u B CdDm

《现代气相色谱实践》第十一章-气相色谱法的温度和平均载气线速度的控制

《现代气相色谱实践》第十一章-气相色谱法的温度和平均载气线速度的控制

第十一章气相色谱法的温度和平均载气线速度的控制一气相色谱法的温度控制⒈柱温的控制⒉进样器气化温度的控制⒊检测器温度的控制二气相色谱法中平均载气线速度的控制⒈怎样获得范·第姆特曲线⒉确定实用最佳平均载气线速度第十一章气相色谱法的温度和平均载气线速度的控制11-1第十一章气相色谱法的温度和平均载气线速度的控制在“第三章溶剂效率和塔板理论”中我们曾讨论过有关固定相的溶剂效率。

在那一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在气固色谱法中样品中各组分的分离依赖于各组分在固体固定相上吸附系数的差异,以及在气液色谱法中样品中各组分的分离依赖于各组分在液体固定相上分配系数的差异,并且这些组分的吸附系数或者分配系数都是温度的函数。

由于这一原因,对一个我们要用来进行分离分析样品的气相色谱法而言,色谱柱中的固定相既然是决定样品中各组分是否能分离的关键,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控制柱温的高低对于样品中各组分的分离是显得如此地重要了。

当然,在一个特定的气相色谱法中,除柱温对样品的分离极为重要外,进样器和检测器的温度控制也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在气相色谱法中,样品必须先成为气体状态才能被系统中的载气携带着通过色谱柱进行分离。

如果样品本来就是气态的,当然可以不成问题地引入载气的气氛中;但如果样品是液态或固态的,它们就必须被加热到成为气态才能进入载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求进样器不单纯地是一个样品引入系统,而且还要能起到一个可加热到高温的样品气化器的作用,这样就产生了样品需要被加热到多高的温度才能气化,是否会在过高的温度下发生分解、分子重排、热聚合和焦化等问题,总之,我们应该对进样器中样品的气化温度进行控制;此外,由于分解和分子重排有时与金属的催化作用有关,而通常进样器总是用金属材料制成的,因此,如何在进样器中避免样品蒸气与金属材料接触也是进样工作中的一个课题。

我们还通过“柱的理论和制备技术”和“气相色谱检测器”这两章了解到仅管在不引入样品的情况下,柱中所含的固定相的表面实际上也会有相当的固定液的蒸气压,这些固定液的蒸气将随载气一起进入检测器中,它们不单会在火焰电离检测器中那样形成基始电流而使基线抬高,并且在检测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还有被冷凝在检测器中的可能,从而造成检测器内部被严重污染。

仪器分析-速率理论

仪器分析-速率理论

速率理论方程式的偶合式
H=(1/A+1/Cgu)-1+B/u+Clu A’= (1/A+1/Cgu)-1为偶合项 已被普遍接受
操作条件对柱效的影响
u/cm.s -1
载气线速度(流速)的影响
最佳流速: 最佳流速:u=(B/C)1/2 实用最佳流速: 实用最佳流速:比最佳流速更快 A与流速无关 与流速无关 B/u:当流速小时,对H的大小起主导作用 :当流速小时, 的大小起主导作用 Cu:当流速大时,对H的大小起主导作用 :当流速大时, 的大小起主导作用
速率理论
速率理论是1956年荷兰学者 年荷兰学者Van Deemter 速率理论是 年荷兰学者 等提出, 等提出,因此又称作范第姆特方程 运用流体分子规律研究色谱过程中产生色 谱峰扩展的因素, 谱峰扩展的因素,导出了理论塔板高度与 流动相线速度的关系, 流动相线速度的关系,揭示了影响塔板高 度的动力学因素
4. 色谱相关术语
关于色谱峰 关于保留值 关于分配平衡
关于色谱峰的术语
峰 标准偏差σ 峰高 峰面 积
半峰宽
峰宽
基线
峰底宽、半峰宽及标准偏差三者的关系为 峰底宽、半峰宽及标准偏差三者的关系为: W=4σ,Wh/2=2.354σ 拖尾峰 伸舌峰 鬼峰、 鬼峰、假峰 畸峰 峰底 基线漂移 基线噪声 谱带扩张
− C0 C= ⋅e 2π ⋅ σ ( t −t R ) 2 2σ 2
峰高正比于进样量C 当 t=tR 时 , C=Cmax , 峰高正比于进样量 0 , 是 峰 高定量的理论基础 的理论基础。 高定量的理论基础。 越大, 越大。 当n越大,柱效越大,Cmax/ C0越大。即保留时间 越大 柱效越大, 一定时,塔板数越多,峰越高。 一定时,塔板数越多,峰越高。 Cmax反比于 R,tR小,Cmax大, 保留时间小的组分 反比于t 峰高且窄。 峰高且窄。 tR大 ,Cmax小 , 保留时间大的组分峰 低且宽。 低且宽。

色谱分离相关术语以及速率理论

色谱分离相关术语以及速率理论
提供分子量和结构信息。
联用优势
03
色谱技术与质谱技术的联用能够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
,提高复杂样品中目标组分的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检测灵敏度要求高
随着分析物种类和浓度的 降低,检测灵敏度成为高 效液相色谱技术的瓶颈。
仪器成本高
高效液相色谱仪器结构复 杂,价格较高,限制了其 在一些实验室和科研机构 的应用。
超临界流体色谱的发展趋势
广泛应用
超临界流体色谱在天然产 物、药物、环境等领域的 应用逐渐增多,成为一种 重要的分离分析手段。
分离度
总结词
分离度是指相邻两组分在色谱柱上的分 离程度,是衡量色谱分离效果的重要参 数。
VS
详细描述
分离度决定了相邻两组分在色谱柱上的分 离程度。如果两组分的保留时间接近,分 离度就会降低,导致色谱峰的重叠,影响 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提高分离度是 色谱分析的关键。
峰形
总结词
峰形是指色谱峰的形状,反映了组分通过色谱柱时的动力学行为。
生态毒理学研究
色谱分离技术可用于生态毒理学研究中,通过分离和鉴定环境中的 有毒物质,了解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
饮用水和废水处理
色谱分离技术可用于饮用水和废水处理过程中,去除有害物质和提 高水质。
05 色谱分离的挑战与发展趋 势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面临的挑战
01
02
03
样品分离难度大
对于某些性质相似或极性 相近的组分,高效液相色 谱分离效果有限,需要更 高效的分离手段。
详细描述
峰形是色谱分析中重要的参数之一,它反映了组分在色谱柱中的扩散、传质和相互作用等动力学行为。理想的峰 形应该是对称、尖锐且无拖尾的,这样可以提高色谱分析的分辨率和灵敏度。

速率理论在色谱实践中的应用

速率理论在色谱实践中的应用

速率理论在色谱实践中的应用
色谱是一种分离技术,可以将混合物根据其有机性和离子性的特性分成单独的组份。

色谱的常用方法有层析色谱、气相色谱和乳液色谱等。

现今,色谱理论研究中,质量移动
比和迁移速率理论是色谱分离的两个重要的概念。

质量移动比(K′)是单体分离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它可以定义为相同浓度下分离物分
离移动的比率。

对分离性能的重要意义在于,物质之间的质量移动比越大,分离效果越好,而质量移动比又与色谱填料的自由能、离子作用和填料溶液拟合度有关。

在色谱分离中,
研究质量移动比时,可以通过改变参数来改善物质间的质量移动比,以达到较高的分离效果。

此外,迁移速率理论也是色谱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物质在填料溶液中
移动的速度。

一般情况下,物质在色谱填料溶液中,会采用气体、液态、电解质等形式,
这些物质在溶液中的迁移速率是不一样的,从而影响色谱分离的效果。

如果研究迁移速率时,对溶液的填料的比例进行改动,即可改善物质在色谱填料溶液中的迁移速率,实现更
好的分离效果。

综上所述,质量移动比和迁移速率理论是一种重要的色谱理论,它可以为色谱分离实
践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

色谱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溶剂组分和填料比例等参数进
行调整,使物质之间的质量移动比和迁移速率增加,从而取得良好的分离效果。

气相色谱分析速率理论

气相色谱分析速率理论

气相色谱分析速率理论速率理论是从动力学观点动身,按照基本的试验事实讨论各种操作条件(载气的性质及流速、固定液的液膜厚度、载体颗粒的直径、色谱柱填充的匀称程度等)对理论塔板高度的影响,从而说明在色谱柱中色谱峰形扩张的缘由。

其可用范第姆特(Van Deemter)方程式表示。

范第姆特等人认为使色谱峰扩张的缘由是受涡流蔓延、分子蔓延、气液两相的传质阻力的影响,因而导出速率方程式或称范氏方程:式中λ—固定相填充不匀称因子; dp—载体的平均颗粒直径,Gm; γ—载体颗粒大小不同而引起的气体蔓延路径弯曲因子,简称弯曲因子; Dg—组分在气相中的蔓延系数,cm2/s; k—分配比; df—固定液在载体上的液膜厚度,cm; Dl—组分在液相中的蔓延系数,cm2/s; u—载气在柱中的平均线速度,cm/s。

范氏方程可简化为下式:式中,A为涡流蔓延项;为分子蔓延项;Cu为传质阻力项。

范氏方程的研究如下。

(一)涡流蔓延项(A) A=2λdp (8-17) 涡流蔓延项也称多流路效应项。

它与填充物的平均颗粒直径dp有关,也与填充不匀称因子λ有关,即填充愈匀称、颗粒愈小,则塔板高度愈小、柱效愈高。

涡流蔓延的方向垂直于载气流淌方向,所以也称径向蔓延或多路效应。

它与载气的性质、线速度、组分的性质、固定液用量无关。

但是当填充物颗粒大小不一,且颗粒粗壮,填充又不匀称,则会造成色谱峰形扩展,8-43。

图8-43 涡流蔓延引起峰形扩展暗示图图中三个起点相同的组分,因为在柱中通过的路径长短不一,结果三个质点不同时流精彩谱柱,造成了色谱峰的扩展。

(二)分子蔓延项(B/u) B=2γDg (8-18) B称分子蔓延系数,它与组分在气相中的蔓延系数Dg,填充柱的弯曲因子γ有关。

对于空心柱γ=1,对于填充柱,因为颗粒使蔓延路径弯曲,所以γ 1,常用硅藻土载体γ=0.5~0.7。

分子蔓延也叫纵向蔓延,这是基于载气携带样品进入色谱柱后,样品组分形成浓差梯度,因此产生浓差蔓延,因为沿轴向蔓延,故称纵向蔓延(图8-44)。

简述色谱基础理论中的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

简述色谱基础理论中的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

简述色谱基础理论中的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塔板理论是由以下四个假设构成的:1、在柱内一小段长度H内,组分可以在两相间迅速达到平衡。

这一小段柱长称为理论塔板高度H。

2、流动相(如载气)进入色谱柱不是连续进行的,而是脉动式,每次进气为一个塔板体积(ΔVm)。

3、所有组分开始时存在于第0号塔板上,而且试样沿轴(纵)向扩散可忽略。

4、分配系数在所有塔板上是常数,与组分在某一塔板上的量无关。

(3分)速率理论:是由荷兰学者范弟姆特等提出的。

结合塔板理论的概念,把影响塔板高度的动力学因素结合进去,导出的塔板高度H与载气线速度u的关系:H?A?B?Cuu其中:A 称为涡流扩散项,B 为分子扩散项,C 为传质阻力项涡流扩散项A 气体碰到填充物颗粒时,不断地改变流动方向,使试样组分在气相中形成类似“涡流”的流动,因而引起色谱的扩张。

由于A=2λdp ,表明A 与填充物的平均颗粒直径dp 的大小和填充的不均匀性λ有关,而与载气性质、线速度和组分无关,因此使用适当细粒度和颗粒均匀的担体,并尽量填充均匀,是减少涡流扩散,提高柱效的有效途径。

分子扩散项B/u 由于试样组分被载气带入色谱柱后,是以“塞子”的形式存在于柱的很小一段空间中,在“塞子”的前后( 纵向) 存在着浓差而形成浓度梯度,因此使运动着的分子产生纵向扩散。

而B=2rDg r 是因载体填充在柱内而引起气体扩散路径弯曲的因数( 弯曲因子) , D g为组分在气相中的扩散系数。

分子扩散项与 D g 的大小成正比,而 D g 与组分及载气的性质有关:相对分子质量大的组分,其 D g 小, 反比于载气密度的平方根或载气相对分子质量的平方根,所以采用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载气( 如氮气) ,可使 B 项降低, D g 随柱温增高而增加,但反比于柱压。

弯曲因子r 为与填充物有关的因素。

传质项系数Cu C 包括气相传质阻力系数 C g 和液相传质阻力系数 C 1 两项。

所谓气相传质过程是指试样组分从移动到相表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试样组分将在两相间进行质量交换,即进行浓度分配。

速率理论

速率理论
H A B Cu u
式中u为流动相的线速度;A,B,C为常数,分别代表涡流扩散 项系数、分子扩散项系数、传质阻力项系数。
现分别叙述各项系数的物理意义。
1.涡流扩散项A
在填充色谱柱中, 当组分随流动相向 柱出口迁移时,流 动相由于受到固定 相颗粒障碍,不断 改变流动方向,使 组分分子在前进中 形成紊乱的类似 “涡流”的流动, 故称涡流扩散,形 象地如图18S1所示。
Dg:试样组分分子在气相中的扩散系数(cm2·s-1)
(1)存在着浓度差,产生纵向扩散;
(2) 扩散导致色谱峰变宽,H↑(n↓),分离变
差; (3) 分子扩散项与流速有关,流速↓,滞留时
间↑,扩散↑;
(4) 扩散系数:Dg ∝(M载气)-1/2 ; M载气↑,
B值↓。
3.传质阻力项Cu 动画演示
由于气相色谱以气体为流动相,液相 色谱以液体为流动相,它们的传质过程 不完全相同,现分别讨论之
ωsm是一常数,它与颗粒微孔中被流动相所占据部分 的分数及容量因子有关。
液液色谱中固定相传质阻力系数(Cs)可用下式表 示:
Cs

sd
2 f
Ds
综上所述,对液液色谱的Van Deemter方程式可表达为:
H

2d p

2Dm
u


(
m
d
2 p
Dm


sm
d
2 p
Dm


s
d
2 f
Ds
)u
该式与气液色谱速率方程的形式基
四.载气流速与柱效——最佳流速
载气流速高时: 传质阻力项是影响柱效的
主要因素,流速,柱效。 载气流速低时:

速率理论解释气相与液相

速率理论解释气相与液相

速率方程现在分为气相色谱速率方程和液相色谱速率方程H=A+B/u+Cu式中,H--塔板高度,cm;A--涡流扩散项,cm;B--纵向扩散系数,cm2/s;C--传质阻抗项系数,s;u--载气的线速度(u≈L/t0),cm/s。

影响色谱分离效果(理论塔板数,也对应塔板高度)的因素:1)涡流扩散(eddy diffusion).当色谱柱内的组分随流动相在固定相颗粒间穿行,朝柱出口方向移动,如果固定相颗粒不均匀,则组分在穿行这些空隙时碰到大小不一的颗粒而必须不断的改变方向,于是在柱内形成了紊乱的"湍流"流动使流经障碍情况不同的流路中的分子到达柱出口,而使谱带展宽。

涡流扩散使色谱展宽的程度可以表示为:A=2 λ dp Ldp :固定相平均颗粒直径λ:填充不均匀因子L:柱长固定相颗粒大小是影响涡流扩散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颗粒细,有利于填充均匀,但颗粒太细会增加柱的阻力,使渗透性变坏,颗粒间空隙大小不一致,涡流扩散也越严重.涡流扩散于组分,流动相性质以及线速度无关.减少涡流扩散的方法是选择细而均匀的颗粒,采用良好的填充技术和尽可能使用短柱.GC填充柱常用填料粒度一般在0.1mm~0.mm,HPLC常用填料粒度一般为3~10 um,最好3~5um,粒度分布RSD≤5%。

但粒度太小难于填充均匀(λ大),且会使柱压过高。

对于毛细管柱,无填料,A=0。

2)分子扩散(molecular diffusion).又称纵向扩散。

由于组分的加入,在柱的轴向上形成溶度梯度,因此当主分以"塞子"形式随流动相流动的时候,以"塞子"状分布的分子自发的向前和向后扩散。

这种由溶度梯度引起的其方向沿着轴向进行的的扩散,称为分子纵向扩散,其谱带展宽。

展宽程度可以表示为:B/u=2λDmL/uu为流动相线速度。

分子在柱内的滞留时间越长(u小),展宽越严重。

在低流速时,它对峰形的影响较大。

仪器分析速率理论

仪器分析速率理论
理论上说k越小柱效越高,实际不可取
在液相传质阻力相中,k ↑ ,Cl先↑, 后↓当k=1时,
最大。 希望k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通过改变柱温,固定相,
柱型参数等可实现。
第32页,此课件共37页哦
柱温的影响
间接影响、十分复杂
对k影响,对扩散系数影响,从而对柱效 产生影响,但影响情况难以判断
第33页,此课件共37页哦
对色谱柱的填充提供理论指导
液膜厚度df:从柱效角度考虑,液膜越薄, 柱效越高(根据速率方程),但允许的进 样量减小。固定液与担体的配比一般在 5:100-25:100之间,但现在更低配比的固 定相也应用广泛。
更重要的是:不同沸点的物质,应采用不同配
比的固定相。
第35页,此课件共37页哦
影响谱带扩张的其他因素
第11页,此课件共37页哦
柱效n(塔板数)
由流出曲线方程导出:
n 8 ln 2 (tR)2 5 .5(4 tR)2 1(t6 R )2
Y 1 /2
Y 1 /2
Y
H=L/n
n是峰相对展宽的量度
n是柱效的量度
n是常数时,Y与tR 成正比 n越大,h越小,表明组分在柱中达到的分配平衡次
数越多,对分离越有利,但还不能预言各组分有被
第28页,此课件共37页哦
对柱型研究和发展的影响
B=0? 溶质在液体中的扩散系数DL≈10-5cm2/s 溶质在气体中的扩散系数Dg≈10-1cm2/s DL 《 Dg 当采用液体作流动相时 B→0 液体作流动相时可用更细的固定相,A ↓ HPLC柱效比GC要高2~3个数量级
第29页,此课件共37页哦
非线性分配色谱 载体表面活性吸附中心造成的拖尾 柱外效应
色谱柱外引起色谱峰扩展的因素:如进样系 统及进样方式、系统连接管、检测器死体积, 检测器响应时间常数等因素引起的谱带宽展。

GCMS基础理论

GCMS基础理论

BP-10
HR-10
Rtx-1701
SPB-1701
CP Sil 19 CB
Rtx-200
CP Sil 43 CB
HR-225
Rtx-225
BP-20
HR-20M
ALLOY-CW
StabilwaxDA
Stabilwax
Nukol
Supecolwax-10 Carbowax 20M
CP Wax 58 CB, FFAP-CB
Porous Layer Open Tubular
多孔层开口柱
Wall Coated Open Tubular
管壁涂渍开口柱
毛细管柱管材
熔融石英 – 合成高纯石英
外表面涂覆聚酰亚胺 内表面经化学处理
不锈钢
用于高温分析 最不易断裂 内表面经特殊处理
固定相
大多数固定相为聚合物
聚硅氧烷(Polysiloxanes, silicones) 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s, PEG)
每天都要进行老化吗?
视仪器基线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老化以及老化时间。
色谱柱分离效率评价
色谱柱效率:峰尖
评价:理论板高(HETP)、理论塔板数(N) 对策:将Van Deemter 各因素优化
选择性:峰的分离度
评价:分离因子或分离度 对策:选择极性相当的固定相
峰的对称性:吸附现象
评价:拖尾因子 对策:色谱柱进一步老化
MS基础知识
MS流程图
样品
进样系统
GC进样 直接进样
离子源 真空系统
质量分析器
检测器 数据处理
直接进样方式 DI
为什麽MS需要高真空
❖ 提供足够的平均自由程 ❖ 提供无碰撞的离子轨道 ❖ 减少离子-分子反应 ❖ 减少背景干扰 ❖ 延长灯丝寿命 ❖ 消除放电 ❖ 增加灵敏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速率理论一范·第姆特(Van Deemter)方程二戈莱(Golay)方程三范·第姆特(Van Deemter)曲线四色谱柱和色谱操作参数的调整和统一⒈涡流扩散项(A项)中参数的调整和统一⒉气相分子扩散项(B项)中参数的调整和统一⒊气相传质阻力项(C项)中参数的调整和统一g项)中参数的调整和统一⒋液相传质阻力项(Cl五在气相色谱法中样品的分离第四章速率理论4-1第四章速率理论在第三章中我们已经宏观地讨论了柱的溶剂效率和塔板理论。

在溶剂效率方面,我们讨论了样品组分(以下简称“组分”)在指定固定液上的分配系数K,它决定了组分在色谱柱上的相对保留值α,且组分的分配系数K和相对保留值α均为温度的函数;在塔板理论中,我们利用克莱格二项式分布的多级萃取过程来解释组分在色谱过程中的色带展宽,并由此引出了柱效率的概念,以及可以用理论塔板数或有效理论塔板数来评价柱效率的高低。

根据有效理论塔板数N的计算式可知,这说明色带的展宽与色谱柱的有效理论塔板数的平方根是成正比的。

在线性分布等温线理想色谱法中,我们基于如下假设:①色谱柱内的所有各点的分配都相等;②载气的流速是均匀的;③在两相内都不存在样品组分分子(以下简称“组分分子”)的轴向分子扩散;④两相间的平衡在瞬间完成,不存在质量传递阻力。

从宏观上考虑,除由于柱顶端到柱尾部间存在的压差使载气流速不可能在柱中保持一致外,其它的假设似乎都能成立;但是,从微观的方面考虑,以下这些现象都是影响柱分离效率的因素:首先,由于柱管本身的长度、内径以及固定相对载气流动的阻力,整个色谱柱内都存在着压力梯度,即沿柱的方向从柱顶端到柱尾部的载气压力将逐点下降,同时沿此方向的载气流速和载气分子的线速度却在逐点升高(见图4-1示意)。

图4-1色谱柱内的压力梯度对载气流速的影响此外,在柱管管壁,特别是在毛细管柱的涂有固定液液膜的管壁上,载气分子的线速度将由于摩擦阻力而减速,而沿柱管中心流动的载气分子因较少这种阻力而移动得相对地较快,这种“莱4-2现代气相色谱实践曼流动”(Laminar flow)使柱管壁对柱管中心产生压差(图4-2)。

图4-2沿柱管管壁出现的载气莱曼效应然而,上述载气流动的不均匀性会以几乎同等程度地影响所有的组分分子,因此对色带展宽的影响极小。

第二,在填充柱内由于充满固定相的颗粒,气体分子不能顺利地按轴向流动;而且担体的不规则形状使颗粒间隙的大小不一。

这种现实使载气分子和组分分子必须经过弯曲的途径流向柱尾,并且它们走过的路程也会长短不一,组分分子随载气在每个局部位置上紊乱地流动,最终使色带加宽,这种现象被称为涡流扩散,或称为“多路效应”(见图4-3)。

图4-3由于柱内载气流过不同途径引起的涡流扩散(或称为“多路效应”)第三,在载气中样品组分色带存在的样品组分浓度差以及在固定液中样品组分色带存在的样品组分浓度差,使样品组分分子向四周扩散。

分子扩散是色带展宽的第二个原因(见图4-4)。

第四,在溶解-挥发动态平衡中样品组分分子从气相进入液相,然后又从液相回到气相,组分分子在进入固定相时原来应该是垂直于固定相表面的,然而沿固定相表面流过的载气却会使组分分子沿固定相表面的水平方向移动,这样便使组分分子在达到气液界面或离开气液界面时成为矢量运动,于是使气相中参与气液平衡的样品组分分子与气相中整个样品组分色带的移动无法同步,这种现象被称为气相传质阻力。

另一方面,样品组分分子在进入液相后,必须不断克服固定液分子之间以及样品组分分子与固定液分子之间的分子间引力才能得以移动,这使样品组分分子较不容易进入液相,也不容易离开液相,即无法在瞬间完成平衡。

部分不能迅速进入液相的样品组分分子将随载气流动超前于样品组分色带;部分不能迅速回到气相的样品组分分子又会滞后于随载气向前移动的样品组分色带,这种现象被称为液相传质阻力。

气相和液相的传质阻力是引起色带展宽的第三个原因。

第四章速率理论4-3图4-4在柱内气、液相中组分分子的分子扩散和分配中的气、液相传质阻力由于上述三种引起样品组分色带展宽的原因,导致柱对样品组分的有效塔板高度增大,从而降低了柱效率。

一范·第姆特(Van Deemter)方程范·第姆特方程对气相色谱法的速率理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在1956年由荷兰化学家范·第姆特提出的,该方程概括了上面已提到过的、引起组分色带展宽的三种因素,即涡流扩散、分子扩散、液相传质阻力对有效塔板高度H的影响:式中A为涡流扩散项(即多路项),A=2λd P。

其中,λ=柱内固定相的不规则填充系数,它表示的是颗粒填充的不均匀性的程度;d p=担体的平均颗粒直径。

式中B为分子扩散项,B=2γD g。

其中,γ=柱内固定相的担体形状引起气相流动途径的弯曲因子,它对毛细管柱来说为1,对填充柱来说为0.5~0.7;D g=气相中组分分子的扩散系数,它与载气性质、组分性质、柱温、压力有关,在0.01~1 cm2/sec之间。

式中C l为液相传质阻力项,其中,8/π=假设固定液在担体表面呈球面状液膜时的常数;k=容量因子,k=K×V L/V G;d f=担体上涂盖的固定液液膜的厚度;D l=液相中组分分子的扩散系数,它与固定液的性质、组分的性质、柱温有关,在4-4现代气相色谱实践10-5~10-6cm2/sec之间。

式中u为载气平均线速度,u=L/t M(其中L为柱长;t M为死时间。

)因此范·第姆特方程可表达为:1956年提出的这个范·第姆特方程的特点是:⑴由于组分分子在液相中的分子扩散系数仅为气相中的万分之几,因此液相分子扩散项被忽略不计,未列入方程中。

⑵当时的色谱工作者更喜欢应用小的载气流速和大的固定相配比(因而在担体上有较厚的液膜),以便在热导检测器上获得较高灵敏度,在这种情况下气相传质阻力也被忽略不计;以后,随着检测器的发展及其灵敏度的改进,人们的注意力已转移到提高柱效率和快速分离方面,从而趋向于应用大的载气流速和小的固定相配比。

在以后的气相色谱技术的进展中,新的工作方式使气相传质阻力的影响变得较为突出,因此范·第姆特本人和戈莱(Golay)、戴斯惕(Desty)重新推导了速率理论,并改写了原来的范·第姆特方程,使成为:式中的C g为气相传质阻力项,其中,0.01=不同流速流动途径间组分分子扩散的比例常数。

式中的C l为液相传质阻力项,其中,2/3=假设固定液在担体表面呈平面状液膜时的常数。

总结前述各项,改进前适用于小的载气流速和大的固定相配比操作方式的范·第姆特方程应为:改进后适用于大的载气流速和小的固定相配比操作方式的范·第姆特方程应为:在范·第姆特方程中,A项(涡流扩散或多路项)和B项(分子扩散项)被统称为“纵向扩散项”,C g项(气相传质阻力项)和C l项(液相传质阻力项)被统称为“传质阻力项”。

以后捷宁斯(Giddings)又认为涡流扩散项与气相传质阻力项有相互影响,因此提出A项应为“偶联的气相涡流扩散项”,即:第四章速率理论4-5从捷宁斯提出的A项中可以看出,当载气平均线速度u越大时,A项越接近于2λd p;当u越小时,A项的影响越趋近于零。

如果涡流扩散可以忽略(在毛细管柱时就是如此),则A项等于C g×u,即为气相传质阻力项。

于是,一个最合理的范·第姆特方程应该是用捷宁斯提出的A项来代替1956年提出的范·第姆特方程中的A项的这样一个方程;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很少有人愿意用如此麻烦的A项去解释范·第姆特方程,他们宁可使用最经典的范·第姆特方程去解决问题。

二戈莱(Golay)方程五十年代后期戈莱提出用毛细管柱代替填充柱可以使样品的组分分离得更好,随后即提出了专用于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的速率理论方程,即戈莱方程:式中r是毛细管柱的内半径。

戈莱认为在毛细管柱中并未填充颗粒状的固定相,固定液是被直接涂布在毛细管柱内的管壁上,因此在戈莱方程中去掉了A项。

在毛细管柱上,可以假设涂布于管壁上的固定液液膜是个均匀的平面。

在毛细管柱内的载气流动更接近莱曼流动。

由于载气在管壁上流动要比沿柱的中心慢,因此产生向中心部分的压差,于是在柱截面上载气的流动分布成为近似有规则的抛物线形。

综上所述,戈莱方程实际上成为以下形式:三范·第姆特(Van Deemter)曲线将塔板高度H对载气平均线速度u作图,就能得到如图4-5中所示的范·第姆特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曲线的最低点表示最小有效理论塔板高度,并从这点可找到最佳载气平均线速度u opt。

在曲线的最低点的左侧,曲线将很陡的上升,它表示当u越小时,塔板高度H将急遂增大,这意味着柱效率会随之急遂下降;在曲线最低点的右侧,曲线将缓慢地上升,并在达到一个载气平均线速度的极限值u lim后几乎成为一条直线。

沿u lim这一点作曲线的切线将相交于H轴,该点的H高度即为范·第姆特方程中A项对柱的有效理论塔板高度的影响。

在这里,根据A=2λd p和已知的担体颗粒直径可以很容易地算出λ值。

继续研究范·第姆特曲线将不难发现,在从这点到H轴的交点这段切线左侧的所有曲线下的区域为B项对有效塔板高度H的影响,这是组分分子在载气中的分子扩散造成的组分色带展宽。

当载气平均线速度u越小时,分子扩散系数与u的比值增大,于是组分的分子扩散就成为柱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载气平均线速度达到u lim时,D g/u比值趋近于零,组分分子扩散的影响几乎已可忽略不计。

切线右侧的所有曲线下的区域为C g和C l项对有效塔板高度H的影响,这里包括了参与溶解4-6现代气相色谱实践-挥发动态平衡的组分分子由于气相传质阻力和液相传质阻力而造成的组分色带展宽。

当载气平均线速度u越小时,整个组分色带的移动也越慢,组分分子有更充分的时间在两相间进行分配平衡,因此传质阻力相对地变小;当载气平均线速度越大时,C g项中的u/D g比值增大,这意味着载气中的组分分子由于快速流动的载气,难以通过分子扩散达到气液界面。

在载气平均线速度u较大的情况下,C l项的d f2/D l比值也会增大,于是快速流动的载气“等待”固定液中组分分子扩散平衡的时间就会相对地缩短,未参与平衡的组分分子更容易被载气带走而成为组分色带的前缘(这在毛细管柱色谱法中尤为严重),而从液相逸出的组分却因为整个组分色带随气相的快速前移而落后于色带。

从C g和C l项对有效塔板高度H影响来看,只有当载气平均线速度u=0时,即没有载气流动的情况下,气相和液相的传质阻力才会消失,柱管内的组分才能达到充分的气-液相平衡;随着载气的流动越快,传质阻力就越大,不易达到平衡的情况就越严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