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与诗文化---黄河的文学表达
初中地理《黄河》说课稿
民间传说和艺术作品中的黄河
黄河在中国民间传说和艺术作品中有着 广泛的影响。如《大禹治水》、《黄河 大合唱》等都是与黄河相关的著名传说
和艺术作品。
黄河也是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的重要题 在中国的传统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中,
材之一,许多诗人墨客都留下了赞美黄 黄河也是一个常见的表现主题,艺术家
河的壮丽诗篇,如李白的《将进酒·君 们通过表现黄河的奔腾不息和气势磅礴
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等。
来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05
当代黄河治理与保护策略
治理原则和方法
治理原则
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以水资源节约集 约利用为重点,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加强生态流量管控,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 节约集约转变。
治理方法
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工程措施包括修建水库、堤防、河道整 治等;非工程措施包括加强水资源管理、推进水权制度改革、加强水土保持等。
黄河的水文特征
如水量、含沙量、结冰期 等;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包括水土保持、水利工程、 水资源利用等;
学生掌握情况分析
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 描述黄河的流域概况 和水文特征;
少数学生对于黄河在 中国历史与文化中的 地位和影响理解不够 深刻。
部分学生对于黄河的 治理与开发措施有一 定了解,但还需深入;
下一步教学计划安排
06
跨学科知识融合与应用
地理学科知识与历史、政治等跨学科联系
01
地理与历史
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其流域内分布着众多古代文化遗址。通过地
理与历史学科的结合,可以深入探究黄河流域的文明起源、发展和演变。
02
地理与政治
黄河的治理和开发历来是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议题。通过地理与
7中国的黄河长江(母亲河)
都江堰(四川成都)
长江的水利设施
三峡工程(湖北宜
昌三斗坪)
葛洲坝水电站
葛洲坝与三峡工程P59阅读卡
三峡工程位于湖北宜昌三斗坪
在长江上游
三峡工程
葛洲坝
上海 湖口
重庆 宜宾
宜昌
三峡工程的作用:防洪、发电、航运
长江三峡的位置
它位于长江上游,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 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
(重庆和湖北交界处)
长江发生涝灾的原因是什么?
自然原因:夏季普降暴雨
长江下游,河道弯曲,不利于泄洪 人为原因: 上游: 滥砍滥伐森林
中游: 围湖造田 下游:不合理的占用河道
防洪是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
解决的主要措施: 1、上游:植树造林 2、中游:退耕还湖 3、下游:加固江防大堤、疏浚河道
项目 发源地 长度 地位 河段 分界点 著名峡谷
都发源于青藏高原;都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
项目
黄河
长江
青藏川 云渝鄂 湘赣皖苏沪 11个
青藏高原-云贵高 原-四川盆地-长 江中下游平原 雅砻江、岷江、嘉陵 江、乌江(上流)、 汉江、洞庭湖水系 (湘江、沅江)、鄱 阳湖水系(赣江) (中游)
流 经 青川甘宁内 省 区 秦晋豫鲁 9个 流经主 要地 形
二、长江 1、特征:“黄金水道”--水能资源丰富(峡谷多、 落差大、江阔水深),船运便利 2、防洪灾: 1) 原因:((自然原因)长江水系发达,干支流处 于季风区,同时进入汛期;(人为原因)人为地滥砍滥 伐,围湖造田,不合理的占用河道 2) 措施: ①上游:植树造林 ②中游:退耕还湖 ③下游:加固江防大堤、疏浚河道 疏通河道. 3、长江的水利枢纽: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 葛洲坝 4、长江的作用 ①灌溉耕地②航运发达③发电(水能资源丰富)
黄河文化
甘肃自东到西,黄河两岸曾经都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从仰韶文化的代表秦安大地湾、临洮马家窑到嘉峪关魏晋墓等所出土的大量各式各样的彩陶制品,不仅再现了黄河文化的灿烂夺目,更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
因此在市内黄河岸边的某一合适地段修建一处简易古朴、仿远古时期的彩陶展览馆,将甘肃境内出土的彩陶复制品集中展示。
在展馆内再设一个“陶坊”,让游客在了解彩陶文化历史演进的同时,又吸引游客自己动手制作陶器。
可以在第一次来时做泥胚,第二次来烧结,而后把自己制作的成品带回家做永久的纪念品,寓教、寓做、寓乐,想必是一项很吸引人的旅游项目。
况且此类“陶坊”已在外地流行,我们何不借鉴外地“陶坊”的经验,结合我们省内丰富多彩的彩陶文化而发扬光大呢!在160多万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类活动遗址中,人们找到了被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万年前的山西蓝田人类遗址中,人们找到了多处碳末堆积。
从那以后,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的臂湾里繁衍生息。
直到6000年前,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样一片绿野间狩猎采集,度过了华夏文明的金色童年。
在黄河沿岸,可以追寻到我们的祖先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场所,如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始祖轩辕黄帝诞生地、伏羲陵以及邻近众多姓氏发源地,从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的古代重镇三门峡,千年古都格阳,商城郑州,宋都开封等,这里都是黄河文化的具体表现,解读着中国历史的兴衰.从三门峡的虢国兵马坑,宝轮寺塔、黄河古栈道、中流砥柱,函谷关,太初官、秦赵会盟台;洛阳牡丹甲天下,龙门石窟,关林.白马寺、古墓博物馆;郑州商城遗址、中岳庙少林寺、宋陵;开封宋都龙亭、大相国寺、清明上河园,岳王庙等.每个景区景点都散发着它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我们真实地领略到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远古的地质运动与黄河的形成在地球岩石圈不停的运动之中,华北地台大约在17亿年以前隆起了。
随后它持续抬升,形成中国范围内最早而且面积最大的一块古陆。
黄河史—浅读黄河的文化和精神
浅读黄河的文化和精神每当提及黄河,眼前流淌过那一江的九曲十八弯,以一个文科生的视角,更多看到的不是河床的沉淀,也不是水质的分析,而是由母亲河孕育千百年来文化的韵味和不灭的精神。
黄河既是一条自然的河,又是一条文化的河。
一部黄河史,不只记述了黄河的自然变迁,还应当阐明黄河的文化内涵。
黄河在漫长的岁月中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我们的华夏儿女,而华夏儿女同样在漫长的岁月中为黄河贯注了精气与灵魂。
而我有幸,在壹零年秋冬之际,走近《黄河史》,在导师的讲解与课下的漫读中,一点点品味,浅读黄河的文化和精神。
浅读,读到我们的祖先在大河之滨的发展史。
百万年来,在黄河流域,偎依着这条大河形成了一个民族、一个社会。
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当黄河刚刚由内陆封闭的湖盆开始沟通连贯为一条大河的时候,我们的祖先猿人几乎同时开始告别攀援和爬行的生涯,直立着走上历史舞台。
从“西侯度人”、“蓝田人”到“山顶洞人”、“仰韶人”,先民们就是沿着这一进化的阶梯,一步步走入文明社会。
从“火的利用”、“野兽的驯养”、“谷物的种植”、“陶器的发明”到“文字的出现”、“铁器的普及”、“水利的兴修”、“城池的修筑”⋯⋯这一系列人类文明的累积,无不蕴含着黄河水孕育着的生机。
从尧、舜、禹、夏到宋、元、明、清又无一不是在黄河水系辐射的扇面上化人化出、兴衰枯荣。
从“安邑”、“阳翟”、“曲阜”、“朝歌”到“咸阳”、“长安”、“洛阳”、“开封”,这些历史名城无一不是连缀在黄河或其支流之上的颗颗明珠。
从“孔孟儒教”、“老庄道家”到“佛门禅宗”、“李杜文章”,这些精神之花无一不是开放在黄水浸漫过的土地上。
这些构成了黄河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思想的丰富内涵。
浅读,读到黄河的骨肉和性格,读到独特的黄河精神。
黄河较之世界上其它河流,最大的特点是“善决、善徙、善淤”,这决定了它的两重性:既可泛滥冲刷尽千顷良田,又可在迁徙中淤积下万里沃土。
它既是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又是吞噬新生儿女的暴君;它反复无常、横行无忌地折磨着两岸的人民,又慷慨大度、无私奉献地赐福给流域的生灵;它给一个民族带来数不尽的灾难,又给这个民族生发出无限的生机,它给一个国家带来过称雄世界的富庶,又给这个国家带来了令人震惊的贫穷,它给一个民族造成了长时期的愚昧,也给这个民族创造了出类拔萃的智慧⋯⋯黄河不但在其功能上具有二重性,黄河人对黄河的接受也是双向乃至多向的:有被动的承袭,也有积极的反拨;有正面的冲突,也有负面的补正;有虚意的应酬,也有虔诚的敬畏;有真心的赞美,也有无奈的诅咒······因素是多方面的,渠道是多方面的,方式是多方面的,效果是多方面的,但核心总也离不开“黄”:“黄水”、“黄土”、“黄风”、“黄种人”、“黄袍”、“黄帝”、“黄帝陵”,就这样,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
专题单选 语言表达-三年(2020-2022)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新高考通用
专题单选语言表达-三年(2020-2022)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新高考通用专题07 1单选语言表达【2022】一、选择题1.(2022·浙江·高考真题)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共青团始终与党同心、跟党奋斗,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把忠诚书写在党和人民事业中,把青春播撒(sǎ)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把光荣镌(juàn)刻在历史行进的史册里。
B.作为联动不同地市、辐(fú)射全省的大形文化活动,宋韵文化节将逐步成为讲好浙江故事、展现浙江精神的重要窗口,成为解读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zài)体。
C.有些微短剧利用了模(mó)式化的内容结构,在人们的日程中炮(páo)制出“空闲时间被我利用”的错觉,给用户营造了添加“工业糖精”的饕餮幻境,压缩了人们的想象空间。
D.水中的精灵使出浑身解(xiè)数与捕鱼人捉谜藏——鱼儿转身逃之夭夭,虾儿躲开悄(qiǎo)无声息,螃蟹诡谲钻进石缝,黄鳝狡猾来去无踪……但还是留下了蛛丝马迹。
2.(2022·浙江·高考真题)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杭州亚运吉祥物裸眼3D宣传片,生动展示了足球、帆船、电竞三个运动场景,是实现亚运吉祥物的“破屏出圈”,带给观众身临其境体验的重要技术。
B.肺鱼也是一种重要的“活化石”,其化石的记录在整个地史时期都有较好的保存,肺鱼身体结构的变化连续地展现出它们由海洋到陆地淡水环境。
C.职业教育法的颁布旨在提升职业教育认可度为目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职业教育保障制度和措施,更好地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D.全球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达国家和地区都积极进行绿色能源、低碳产业和清洁技术的布局,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新赛道。
【2021】3.(2021·浙江·高考真题)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各种春菜在田间地垄悄然探出头,娇弱的身子轻轻摇曳(yì),而稚嫩的豌豆尖更是惹人喜爱,叶子清澈通透如翡翠薄片,茎上嫩须迎风轻颤(chàn),引逗着人们去采撷。
黄河诗词作文模板初中生
黄河诗词作文模板初中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诗人为她写下了美丽动人的诗句。
黄河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描绘了黄河的壮美景色,也反映了古人对黄河的深厚感情。
下面就为大家提供一篇黄河诗词作文模板,供初中生参考。
第一段,介绍黄河。
黄河,位于中国大陆,是中国第二长河,也是中国的母亲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七个省区,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古人对黄河有着深厚的感情,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词。
第二段,描述黄河的壮美景色。
黄河有着壮丽的景色,她的水势汹涌,波涛汹涌,气势恢宏。
在黄河上游,有着巍峨的群山,碧波荡漾的湖泊,还有着峡谷的险峻。
在黄河中游,有着广袤的平原,金黄的麦田,还有着绿草如茵的牧场。
在黄河下游,有着广阔的河口湿地,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
这些景色都给诗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发了他们创作诗词的灵感。
第三段,举例黄河诗词。
古代诗人在面对黄河时,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句。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登高望远,远眺黄河的壮美景色。
还有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黄河上游山水的壮美景色的赞美。
这些诗句都描绘了黄河的美丽景色,也反映了古人对黄河的深厚感情。
第四段,总结。
黄河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描绘了黄河的壮美景色,也反映了古人对黄河的深厚感情。
这些诗句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黄河诗词的传统,让更多的人了解黄河的壮美景色,感受古人对黄河的深厚感情。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黄河诗词,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母亲河,也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描写黄河有关的诗句
描写黄河有关的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描写黄河有关的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黄河诗句有哪些描写黄河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李白《赠裴104》黄河远上白云间,1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9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际刘禹锡·唐《浪淘沙》描写长江的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2.黄河的诗句王维《使至塞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欲渡黄河冰塞川,浪淘风簸自天际刘禹锡·唐《浪淘沙》渡黄河诗河流迅且浊。
荒畴余故塍,1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1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描写黄河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 李白《赠裴104》黄河远上白云间,1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大漠孤烟直。
《渡黄河诗》河流迅且浊。
不覩人行迹。
斗酒10千恣欢谑。
松舟才自胜,黄河之水天上来,书向壁中留。
天高不行问。
请君为我侧耳听。
浪淘沙9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际。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黄河诗歌崔曙吾友东南美。
与君歌1曲。
黄河诗歌崔曙吾友东南美,昔闻登此楼。
人随川上逝,书向壁中留。
严子好真隐,谢公耽远游。
清风初作颂,暇日复销忧。
时与文字古,迹将山水幽。
已孤苍生望,空见黄河流。
描写黄河的作品
描写黄河的作品黄河,位于中国,是中国五大河流之一,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
黄河起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宁、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七个省区,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自古以来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
黄河的流域河岸辽阔,流经的省区众多,该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遗迹都与黄河密切相关。
因此,许多文学作品都描写了黄河,凸显了它的壮美和独特之处。
首先,有一首古诗《黄河大合唱》。
这首诗是郁达夫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创作的,表达了对黄河的崇敬和敬意。
这首诗描绘了黄河阔如天,奔腾激荡的场面,提醒人们要铭记黄河的地位和意义。
其次,小说《黄河大合唱》。
这是由大作家贾平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黄河的流域为背景,讲述了河南农村的故事。
小说以黄河为背景,通过描写流域上下游的人们的生活和命运,展现出黄河带给人们的希望、挑战和改变。
此外,还有一部纪实文学作品《黄河青岛》。
这是作家王洪慧创作的一部纪实文学作品,讲述了她在黄河流域青海省沿岸的居住和生活经历。
通过真实的描写和细腻的笔触,作者向读者展示了黄河流域的美丽和神奇之处。
除了文学作品,还有一些音乐作品也描绘了黄河。
例如,黄河钢琴协奏曲是中国著名作曲家黄河(郭建春)在1970年代创作的一首管弦乐作品。
这首曲子通过乐曲的旋律和变化,勾勒出黄河的壮丽景象,将其呈现给听众。
总体来说,黄河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河流之一,自古以来就扮演着重要角色。
文学作品通过各种形式描写了黄河的壮美和独特之处,使人们对黄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这些作品,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黄河的壮丽景色,也可以了解到黄河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重要意义。
诗歌地理坐标黄河华韵
诗歌地理坐标黄河华韵
黄河,一条波澜壮阔的河流,自上古以来便滋润着我国的大地,成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在这片沃土上,滋生出丰富的黄河文化,诗歌便是其中璀璨的瑰宝。
黄河诗歌以其独特的地理特色,展现了中华民族坚毅不屈的精神风貌。
从《诗经》中的《河广》到近现代的诸多诗篇,黄河始终是诗人笔端的灵感源泉。
黄河诗歌通过描绘河流的自然景观,反映了我国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土地的热爱。
同时,黄河诗歌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记忆,见证了我国历史的沧桑变迁。
黄河华韵,是指在黄河流域形成的优美诗歌风格。
这种风格融合了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历史传承,成为中华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河华韵以其深厚的文学价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诗人。
在现代社会,黄河华韵仍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在当代,如何欣赏和传承黄河诗歌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首先,我们要了解黄河诗歌的地理背景和历史渊源,深入挖掘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
其次,通过阅读、写作、讲座等多种形式,推广黄河诗歌,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
最后,要将黄河诗歌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以此激发诗人创作新的佳作,为现代诗歌创作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黄河诗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珍视并传承这一地理标志性的文化符号。
黄河的美景描写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黄河的美景描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黄河,中国的母亲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流。
它源于青海的巴颜喀拉山脉,穿越九个省区,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孕育了数千年的中国文明和灿烂的历史遗产。
黄河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文化遗产和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而闻名于世。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详细描述黄河美景的描写,并探讨黄河在中华文化中的意义和影响。
文章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引言、黄河的美景描写、描述黄河的壮丽景色、黄河在中华文化中的意义和影响以及结论。
1.3 目的本文旨在向读者全面介绍黄河美景,展示其壮丽与迷人之处。
通过深入了解黄河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我们将更好地认识到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资源所负有的责任和使命。
此外,我们还将展望黄河未来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以引起人们对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措施的重视。
感谢您的关注和阅读,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描述黄河的美景描写。
2. 黄河的美景描写:2.1 自然景观:黄河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流经多个省市,形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
首先是黄河峡谷,这是黄河最雄伟壮观的地方之一。
巍峨险峻的山脉与波涛汹涌的黄河交相辉映,给人一种壮丽而恢弘的感觉。
其次是黄河流域水乡风光,这里有着丰富多样的水系和湖泊,碧波荡漾间倒影着青山绿树,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画卷。
还有黄河湿地自然景观,在这里可以欣赏到绵延起伏的芦苇草原、翠绿的湖泊和各种珍稀鸟类,在阳光下呈现出一片迷人而宁静的景色。
2.2 文化遗产:除了自然景观外,黄河还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位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文明摇篮" ,身处其中让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黄河河畔,人们可以探索到许多古代文化遗址,如兴隆山石窟、龙门石窟等。
这些古代建筑和艺术作品见证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2.3 生态环境保护:黄河是中国最重要的水资源之一,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事实上,由于多年以来过度开发、人类活动污染等原因,黄河流域面临着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唐代诗歌中的黄河书写
艺术Art黄河黄土黄种人2023.12(下)道:“凛凛严霜节,冰壮黄河绝。
”深秋时期的边塞万物冰封,连澎湃奔腾的黄河也被寒气冰冻,但出征边塞的部队依然直面风霜迎难而上,军容整肃地向敌人发起冲击。
整首诗歌以黄河边塞一带的雄奇之景作为线索,突出了军旅生活的艰难困苦,表达了诗人从军为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虽然收复失地是振奋人心的大喜事,但悲惨的战争背后也隐藏着大量戍边战士的牺牲。
例如诗人常建在《塞下曲》中所写:“黄河直北千余里,冤气苍茫成黑云。
”昔日和平年代黄河的雄伟壮观已经远去,取而代之的是由不幸牺牲的战士内心深处的冤气所组成的朵朵黑云。
此时的黄河之景中凝结了战士们的愤懑、亲人的哀思以及对已逝之人的感伤。
恢宏大气的沿岸之景隋唐时期,大运河开凿以后五大水系得到贯通,此时的黄河逐渐成为连接各个地区水路运输的纽带,越来越多的诗人开始借助“渡河”这一方式外出观赏美景,黄河沿岸的恢宏大气之景也成了他们诗歌创作的灵感源泉。
例如,王维在《渡河到清河作》中写道:“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
”他独自来到黄河边扬帆行舟,浩瀚无垠的河水一望无际,好似延伸到天涯,而回头遥望自己的故乡已经杳无踪影,只剩下洪波浩渺连接着片片云霞。
诗人行舟之路上视野开阔,心旷神怡,将黄河沿岸壮观的磅礴之景描绘得活灵活现。
诗人高适在《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中写道:“南登滑台上,却忘河淇间。
”诗人从自己的隐居地南渡黄河前往梁宋地区,在浩瀚无垠的河道上遥望着河两岸翠绿的竹林和河水交相辉映;孤独的城楼和遥远的山丘遥遥相对,恢宏大气的黄河沿岸之景隐喻了诗人对前途未卜的迷茫和对亲友久别的感慨之情。
唐代诗歌中黄河意象的寓意纵观唐代诗歌中的黄河意象,有时威武雄壮、气贯长虹,有时无边无际、意境深远,有时澎湃大气、凶险难越。
唐代诗人借黄河表达不同的情感。
对国泰民安的期盼黄河途经黄土高原裹挟了很多泥沙,因此,黄河水多是处于浑浊的状态。
而黄河变清之时,便被古人认为是吉祥如意的征兆和国泰民安的象征。
大运河 +诗词
大运河+诗词一、大运河简介大运河,起源于春秋时期,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运河,全长近1800公里。
它贯穿我国华北平原,连接了海河、黄河、长江和淮河四大水系,成为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代表之一。
大运河不仅是一条水利通道,更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底蕴。
二、大运河与诗词的渊源自古以来,大运河就是文人墨客描绘歌颂的对象。
他们以运河为背景,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大运河的美丽风光,还传达了对国家、民族、家乡的深厚感情。
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黄河的壮美景色,也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三、著名诗词作品欣赏1.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2.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四、大运河诗词创作技巧1.抓住特点:在创作大运河诗词时,要充分展现运河的地理特点、风光景色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2.情感真挚:以真挚的情感描绘大运河,表达作者对家乡、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
3.善用修辞:结合诗词的韵律美,巧妙运用比喻、拟人、对仗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五、结语大运河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诗人墨客们用诗词记录了运河的美丽风光和深厚底蕴。
通过欣赏和学习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大运河的历史与文化,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诗词中自然景观的意象与文化内涵分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诗词中自然景观的意象与文化内涵分析引言古代中国的诗词作品常常以自然景观为素材,通过对山川河海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本文将围绕"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一经典诗句展开讨论,并深入分析其中蕴含的意象与文化内涵。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来历与背景这一经典诗句出自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其描述了壮丽的山川和宏伟的河川。
在唐朝盛世时期,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是贯穿中国大地的重要水系,这些壮丽的景色成为了当时文人墨客最喜欢描写的题材之一。
意象解析白日依山尽"白日依山尽"中呈现了美丽而庄重的意象。
白天阳光逐渐西斜而下,映照在山峰之间,形成静谧的景色。
这一景象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让人感觉到时光的宝贵和珍贵。
黄河入海流"黄河入海流"则展现出浩渺壮阔的画面。
黄河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之一,其奔腾不息、绵延到海洋的气势给人以震撼。
描绘黄河入海意味着宇宙万物都要回归于大自然,体现了生命循环和宏伟自然力量。
文化内涵解读自然与人文的交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将自然界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了中国古代诗词中追求自然与人文融合的审美观念。
这种审美思想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即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看待。
生命与时间的关联"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也寓意着生命与时间不断流转。
白日西斜象征着时间不可逆转的流逝,而黄河奔腾入海则展示着自然界中生命力量的持久和循环。
这种生命与时间的交错关系使人们反思生命的短暂与宏大自然力量的永恒。
大气磅礴、壮丽凛然整句诗独特鲜明的意象呈现让人感到雄奇壮美之感。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大自然壮丽景观中所蕴含的力量和威严,进一步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美和宏伟的追求。
结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一经典诗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在意象和文化内涵上激发了读者无限遐想。
古诗词中黄河的雅称
古诗词中黄河的雅称
黄河,这个名字颇具神秘色彩,它不仅是中国长江系系统中最重要的水系,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和传统文明存在的根源之一。
黄河,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国人心中的宝藏,流传了无数岁月,在中华文明演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现在依然深植于中华民族的意识中,而在古诗词中,也有不少描写黄河的雅称。
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壮大,诗人有时会把黄河比作彩虹,勾画出令人感动的景色,赞叹其博大精深。
比如曹操《七律青莲》中,曹操赞美青莲的美丽,抑或将之比作黄河:“安能著此芳草,敌淮水青莲。
”
除此之外,有时诗人还会将黄河比作一位母亲,赞美其伟大恩慈和慈祥无私。
例如屈原《离骚》诗中,屈原赞叹母亲的殊途可贵,比喻黄河的恩慈势力:“母夜黄河沙,恩慈无私渊。
”
同时,诗人也常把黄河比作朋友,认为它可以默默而持久地给人带来勇气、宽容和力量。
比如李白《行宫》诗中,他将黄河称作“凭谁守旧?护国安危谁?把慰契力,送给友谊江。
”
另外,诗人把黄河比作爱情的真爱,认为它可以抚慰心灵,给人带来甜蜜和美满。
例如,李白《怨情》诗中,他将黄河流淌的水比作真爱:“把君思量,尚如黄河清。
”
此外,在唐诗宋词中,黄河也常被比作众多神话人物。
例如李白《秋夜忆舍弟》中,他写道:“思君如黄河长,到处有支节。
”更有陆游《游黄河》中,他将黄河比作神龙:“黄河万里洪,宽容把万物养。
”
从上面可以看出,古诗词中的黄河,有彩虹般的美丽,有母亲般的恩慈,有朋友般的友谊,有爱情般的真情,更有神龙般的伟大力量,历久弥新,一直被中国人以深厚的爱情所缅怀。
以黄河为主题的诗歌
以黄河为主题的诗歌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自古就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黄河曾经孕育出无数的文化和文明,同时也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与挑战。
以下是以黄河为主题的诗歌,希望能够让你重新认识这条伟大的河流,感受它的磅礴和壮阔。
一、黄河泛舟黄河泛舟,心灵自由。
风吹草低,浪荡天涯。
河水滔滔,奔腾澎湃。
千里万里,尽在舟下。
岸边群山,烟雾缭绕。
红色的夕阳,照耀山河。
河水在舟下,潺潺作响。
一切尽在眼前,皆因黄河。
二、湄公河与黄河大地水系,湄公河与黄河。
南北相连,文化交汇。
湄公河流淌,乘着秋风。
黄河奔腾,巍峨壮阔。
诗歌骏马,历史悠久。
众生如梦,水滴成河流。
三、黄河壮丽景象黄河壮丽,自古为名。
千里水波,澎湃涌荡。
群山环抱,万物生长。
黄河万年,流动不息。
河畔古道,草木葱茏。
城镇村庄,历史悠久。
四、黄河的悲歌黄河奔腾,波涛汹涌。
削岸磨床,浊泥淤塞。
泥沙淤积,堤坝涌裂。
洪水泛滥,人民流离。
黄河的悲歌,神州悲壮。
防汛治理,保平安稳。
五、黄河的传说黄河的传说,历久弥新。
女娲捏泥,重现河源。
河神巨蟒,横渡漆黑。
大禹治水,黄河好汉。
古人留下,丰富传说。
黄河翻腾,不断书写。
六、黄河的珍品黄河的珍品,天地之精。
玛瑙舍利,黄金透明。
石印玉器,璧玺逼真。
壶口瀑布,雄伟壮观。
黄河一洗,一泻千里。
珍品于水,千古不贬。
七、黄河之夜黄河之夜,星光璀璨。
河水流淌,灯火辉煌。
大漠孤烟,苍茫天际。
银河万丈,夜深人静。
黄河之夜,人生短暂。
舟车往来,生命牵绊。
黄河之夜,思绪万千。
八、黄河的命运黄河的命运,兴衰与荣。
缘起肇源,刎颈之交。
流淌千古,灰飞烟灭。
付出沉重,酬回丰盈。
伟大的黄河,谱写人类。
恒昌不变,生生不息。
九、黄河的红色记忆黄河的红色记忆,民族精神。
大渡河畔,红军长征。
黄河入海,彰显魂灵。
艰难而进,英勇而行。
革命先辈,永远铭刻。
红色记忆,人民心灵。
十、黄河的未来黄河的未来,美好与光明。
河畔建设,繁华之景。
文明铸锤,不断进取。
绿色生态,永续经营。
黄河的诗句和故事
黄河的诗句和故事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黄河的诗句和故事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黄河的故事和诗句有什么浪淘沙 9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际。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 传奇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1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似乎1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
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那时候,宁夏不是1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1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1块田能灌上黄河水。
传奇,牛首山上住着几户回回和汉人,他们人老几辈在山底挑水,在山头上种地。
老老小小忙个不停,却吃不饱,穿不暧,天长日久,谁也受不了这种熬煎。
有1年,1个710开外的老回回,名叫尔德,在山上开了1个瓜果园,种了些黄瓜。
他每天起早贪黑,到黄河里去挑水浇黄瓜,肩膀压肿了,脚底起皮了,细心地务育着黄瓜,黄长得又嫩又甜。
这1回尔德老汉累了,躺在菜园门上睡着了。
他刚睡熟,就梦见天空飘来1朵白云,慢慢地,那白云变成了1个白胡子阿訇,抖动着银色的胡须,对尔德老说:“今日有两场大风,你要留意。
中午是1场黄风,能把黄瓜吹蔫;后晌有1场黑风,能使黄瓜蒂落。
不管有多大的风,你都不要把黄瓜摘下来。
尔德老汉惊醒1看,不见了白胡子阿訇,却见北面黄风弥天盖地,霎时刮到牛首山来了。
尔德老汉细细瞅着黄瓜,果真1个个蔫了,他心里特别难受,1年的血汗白费了,可1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话,就没有动。
到了后晌,1股黑风过,吹得山摇地动,树叶落下1层又1层。
尔德老汉1看,黄瓜快要落地,他气得摘掉了1个又蔫又小的黄瓜用劲扔进了黄河。
黄河立刻断了1条线。
像神仙用刀切过1样,清清晰楚地观察了河底,尔德老汉往下猛扑时,河水“哗”地1下又并拢了。
老汉又累又饿,坐在河岸上,眨刺眼睛,金花乱舞,晕晕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这时,尔德老汉又听见那位白胡子阿訇说“这黄瓜就是制服黄河的钥匙,它可以叫黄河断流,也可叫黄河听人的话。
刘禹锡描写黄河的诗
刘禹锡描写黄河的诗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情感饱满而著称。
他的诗歌中最为著名的一首诗就是《黄鹤楼》。
而在这首诗中,刘禹锡也曾经描写了黄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和欣赏这首诗中的黄河呢?首先,我们可以从刘禹锡写黄河的诗句中寻找一些线索,比如,刘禹锡在诗中写道“楼观玩青眼,云来润白襟”,这里的“白襟”指的就是黄河,“云来润白襟”则是形容黄河流水清澈、清爽宜人。
而诗中的“楼观玩青眼”,则是将人们的视线拉向黄河的远景,表现出黄河延绵壮阔的景象。
另外,在诗中,刘禹锡还写到“烟波江上使人愁,策杖踟蹰不想愁”,这里的“江上”其实也可以解读成黄河,因为黄河就是一条连接山东和陕西的巨大水系。
这里的“烟波”则是形容黄河中的水波,波光粼粼,美不胜收。
同时,在《黄鹤楼》一诗中,刘禹锡还提到了黄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比如,“登楼望天涯,想象多壮怀”,这里的“天涯”主要指的是黄河源头的青海地区,而诗句中的“壮怀”则是笔者对古人往事的拟想和憧憬。
再比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里的“隔江”指的是黄河南岸的地区,而商女则是指商朝时期的歌女,曾经在这片烟波浩渺的大地上演绎着各种爱情和神话故事。
总体来说,刘禹锡的黄河诗歌是表现出对黄河自然景象的赞美和对黄河文化历史的探索。
他的诗歌娓娓道来,既有诗情画意的展现,也有沉思哲学的探讨。
他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到黄河这个海纳百川的大主题中,从而展现出了作家深刻的思想和文学素养。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结合刘禹锡的其他作品,来进一步理解和欣赏他的黄河诗歌。
比如,《陋室铭》中的“味道自苦寒,遂知松柏质”,就是对黄河上游山区的自然环境的描写。
同时,在《太原行》中,刘禹锡也写道“桥下月流堕,河西石壁斜”,将黄河的水流和河岸的景象描写得十分绚烂多彩。
不过,无论我们如何欣赏和理解刘禹锡的黄河诗歌,我们最重要的还是要从中领悟到作家所强调的文学价值:文学作品应该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和历史之中,成为他们的人生经验、哲学思考和精神追求的延续和呈现。
关于黄河的现代诗
关于黄河的现代诗摘要:一、引言:描述黄河的壮丽景色和象征意义二、黄河的历史与文化:回顾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以及英雄故事三、黄河的哺育与滋养:强调黄河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发扬四、黄河的子民:表达对黄河流域人民的敬意和赞美五、黄河的未来:展望黄河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六、结尾:呼吁人们关爱黄河,保护母亲河正文:黄河,一条英雄的河流,穿越古今,滚滚向东。
它汇聚了中华儿女的英勇与坚韧,展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风貌。
站在高山之巅,望着黄河滚滚奔向东南,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不禁让人热血沸腾。
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里发源。
在这片沃土上,英雄辈出,一幅幅画卷演绎着传奇故事。
你用宽阔的臂膀拥抱着两岸儿女,用深厚的底蕴滋养着我们的民族。
在黄河的哺育下,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儿女茁壮成长。
他们勤劳、勇敢、智慧,将黄河的精神发扬光大。
他们如同黄河一样,奔腾向前,无畏困难,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着力量。
黄河,你是我们民族的屏障,用你那英雄的体魄守护着这片土地。
在你的怀抱里,人们收获了希望,书写了辉煌。
黄河,你的乳汁滋养着亿万生灵,你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
在新的时代,黄河的子民将继续传承你的精神,发扬你的伟大。
他们锐意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黄河,你是我们永远的精神支柱,你的光辉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
黄河,你的未来充满希望。
在国家发展的进程中,你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你描绘更加美好的明天。
最后,让我们共同呼吁,关爱黄河,保护母亲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背景与意义分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背景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一句出自《登鹳雀楼》的经典诗句。
这句诗描绘了
壮丽的自然景观,以及日月星辰间迅疾无阻的运行规律,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
化背景。
1. 历史背景
•这句诗创作于唐朝,由王之涣所作。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灿烂辉煌的时代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文化交汇最为活跃、社会发展最为稳定繁荣的时期之一。
•此时期盛行着壮美自然景观与丰厚人文底蕴相结合的艺术创作风格。
2. 自然意义
•白日依山尽:表达了大自然永恒变化的法则。
每天太阳从东方山脉升起,再渐渐西斜直至在西方山脉落下。
•黄河入海流:暗示了江河湖海水系贯通连续不断,如同水之经流一般,无法阻挡。
•这样的景象和规律呈现了自然界的壮丽和秩序,表达了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
3. 历史意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句诗把大自然中的壮丽景象映射到人类社会中。
•渗透着对宇宙、人生以及历史规律探索的智慧与思考。
•也寓意着当时唐朝文化的繁荣与稳定,以及中国统一和治理有序的局面。
4. 文化影响
•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和吟咏,并广泛传颂在中国文化中。
•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大道内圣外王, 和谐共治的核心价值观念。
•同时也被广泛应用在书画、音乐、影视作品等艺术形式中。
总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一句充满深意和哲理的经典诗句。
它既体现了自然界万物变化的规律性和壮丽景象,又折射出唐代社会发展繁荣和文化底蕴。
这句诗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成为人们对于和谐、稳定和宇宙规律追求的象征。
黄河颂文学常识
黄河颂文学常识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孕育了华夏文明。
它的浩浩荡荡、气吞山河的雄姿,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留下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
1. 诗歌:李白的《黄河远上白云宫》、王维的《黄河行》、高适的《游酆都》、白居易的《黄鹤楼》等,抒发了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2. 散文:老舍的《黄河》、冰心的《黄河亲娘》等描写了黄河的风貌及与人民的亲密关系。
3. 小说:张贯之的《黄河小钞》记录了黄河的治理历史,杨沫的《青铜时代》讲述了黄河流域的发展故事。
4. 戏曲:著名的黄河大合唱融入了多种戏曲曲艺形式,歌颂了黄河和人民的伟大精神。
5. 民歌:流传于黄河沿岸的民歌《黄河船夫曲》、《黄河谣》等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对河的崇敬之情。
黄河文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抒发了人民对伟大母亲河的热爱,凝聚了守护家园的坚强意志。
这些文学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系与诗文化
江河湖海的文学表达
水穿于地,腾于空,奔于山,历经种种,滋养万物,孕育蕴藉深厚的文化。
水势滔滔的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的消长荣枯明影响了巴比伦王国的兴盛亡衰,地中海沿岸的自然环境是古希腊文化的摇篮,流淌在东方的两条大河—长江与黄河,则滋润了蕴藉深厚的中华文化。
而无疑诗文化是中华文化长河中璀璨的明珠。
那么水系在诗文化中究竟起了怎样具体的作用呢?
首先水作为诗歌的文学对象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然而无论是《周南》里的《关雎》、《汉广》,《秦风》里的《蒹葭》,还是《魏风》里的《伐檀》、《卫风》里的《河广》,水都仅仅知识作为一种比兴的手段,而不是单纯的审美对象,这也是水系在诗文化中的第一个功能即比兴的功能。
这时候劳动生产力低下,一方面河流是人们生存的依靠,是人们的唯一选择,就如管仲所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
”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世间万物蓬勃生机的模样。
另一方面,风雨变幻莫测,河水暴涨等自然灾害有带着不可抵挡的姿态冲击人们的生活,人们也因此在感谢、歌颂河流的同时对水有一种畏惧心理。
最明显的体现莫过于在诗经中水既可以温柔的包含停留在它之中的生物,也可以狂暴的卷起风浪了。
随着生产力的慢慢提高,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水的畏惧
与崇拜到逐渐认识其特有的属性与阐发。
中国古诗中水观念更多的是由文人士大夫主导,而文人士大夫的观念则有更多的来源于此时诸子对水的阐发。
与水有关的诗中大多为山水诗,故水系在诗文化中的第二、三个功能即是山水诗的两大人文意义,一为隐逸文化,二为闲情文化。
隐逸文化可以追溯到老庄思想中的小国寡民,更甚至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而闲情文化则出自于儒家的孔孟思想。
在《论语先进篇》第二十五章中,孔子问及四个学生的理想时,只点评了曾皙“吾与点也”。
而曾皙的理想就是春天里与一帮人游泳、乘凉、唱歌。
孔子一生辗转漂泊周游列国如“丧家之犬”然而他并没有放弃,他的闲情更多体现在他的“智者乐水”中,他虽然没有明确说出水的本身属性与自己思想的关系,但我们可以从清人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征引《韩诗外传中》的话对水所象征的人所具有的种种品德来理解孔子对水的属性的阐发,“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间,似有智者;动而下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天命者;厉险致远,卒成不毁,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国家以宁,万事以平,品物以正,智者所以乐于水也。
” 自此后人对山水闲情更多的变成了对自己人格的关照和精神激励。
如果说在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中已经或隐或显地将文人山水情结的雏形建立起来,那么六朝则是对此的实践和完善时期。
中国文人真正自觉开始审美活动是在魏晋时期,汉末祸乱、三国
纷争,虽然统一于晋,但晋内部统治腐败,外部时常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和侵犯,生活急剧动荡,人心厌世,玄风为尚,在此情况下人们纷纷消极避世寻求心理安慰,于是隐逸之风与闲情之风大起。
这既是出于人本身对美的直觉追求也与“天人合一”思想一脉相承。
所谓山水体玄,正式人们所期望实现的对天地间至理的领悟结果,用自己的精神世界来完成对显示的超越,以求达到心灵澄澈、自由自在的超然状态。
无论是作为比兴手段还是隐逸功能、闲情功能,这三者都是水系在诗文化中的共同作用。
因为水系其本身的特征不同,它在水系中的功能又形成不同的诗文化。
根据下图我国古代水文化重点地域分布可发现诗文化主要体现在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及扬子江运河上。
下面就各个水系著名诗词为例做简要分析。
图1.我国古代水文化重点地域分布图1
黄河水系与诗文化
1汪德华,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黄河诗歌文化主要集中在陕西、山西、河南的黄河中游地区,包括支流渭河、洛河、伊水,是古代文化发源地。
如唐、虞文化兴于陕西西南部黄河的东岸、北岸,汾河两岸;夏文化兴于河南西部黄河的南岸,伊水、洛水两岸;周文化兴于山西东部黄河的西岸、渭水两岸。
故而黄河水系有一个很明显的其他水系都没有的意象功能即----母亲。
如《黄河二首》【唐】杜甫中的“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就表明了黄河作为母亲河养育人民的形象。
在描写黄河的古诗中最为出名的莫过于王之焕《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和《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而这两首诗中黄河的意象都是属于属性型水意象中的水的流动意象。
不过这种功能在黄河诗文化中表现的并不明显,而在长江水系与诗文化上表现突出。
黄河水系与诗文化的另一个意象特征就是阻碍功能。
从〈诗经〉里“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到〈渡黄河〉中“河流汛且浊,汤汤不可凌”再到〈黄河八韵寄呈圣俞〉中“河水激箭险,谁言航苇游?”都明确显示了黄河水系在诗文化中的阻碍功能,其实这也是由黄河本身汛急河广的水系特征所决定的。
长江水系与诗文化
长江水系主要包括嘉陵江、汉江、岷江、雅砻江、湘江、沅江、乌江和赣江及其周边的湖泊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湖。
长江上游地区流急滩多,航行险情大,特别是逆流而非常艰难,加上两岸高山峭壁,风景壮丽,历来为行人叹为观止。
歌颂三峡的诗文很多,其中最突出的是李白、杜甫的《早发白帝城》、《白帝城最高楼》,刘禹锡的《竹枝词》,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都描写三峡雄奇景色。
而长江中游由于江面开阔平静、山林奇特、风景优美,向来都是文人活动的重点范围,特别是在魏晋时期,名士多在此地游历。
出名的诗词是数不胜数,如黄鹤楼、岳阳楼的诗词与赋,赤壁的词、名篇佳作更是不胜枚举!所以长江的景色首先就使得长江水系在诗文化中作为单独的审美对象。
这也是其他水系所不能拥有的功能。
另外长江水系流程长就象挥之不去的情绪,所以更多时候长江也被作为思绪绵长的表征,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
扬子江运河与诗文化
扬子江指长江南京以下一段江面,运河文化所指的不是整个大运河地区,而是指扬州至镇江之内的一段,是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这里交通最繁忙,水文化也最发达,最具有代表性。
所以运河在诗文化中的功能就在于其沟通功能。
如我们熟悉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友人所乘之舟已从视线中消失,眼前的长江却流向天际,那正是孤帆远去的方向,茫茫江水,不正诗人传达牵连不断的离别之情的
沟通媒介么吗?“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
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李白《江夏行》)、“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陈与义《临江仙》),是水意象沟通意义更为直接的表现。
由此可见水系在诗文化中表达的作用还是相当重要的。
参考文献
唐宋诗美学与艺术论陶文鹏南开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论屈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山水趣谈郝润华,杨旭东中华书局
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 汪德华南东南大学出版社
诗经中华书局
(注:本文水系与诗歌关系具为自己分析,难免有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