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学设计1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一章,主要介绍了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对极地地区的认识和利用。
本章内容较为丰富,包括极地地区的概况、南极洲和北极洲的自然环境、极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等方面。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极地地区的重要性,增强对极地资源的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极地地区这一较为特殊的地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逐步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学生对于环保意识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极地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掌握南极洲和北极洲的基本情况,认识极地资源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极地资源的保护意识,提高他们对环保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2.难点:极地资源的开采和保护。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极地地区的情况。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极地地区的特点和问题。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极地地区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相关问题,准备小组讨论的主题。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产生兴趣,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介绍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让学生对极地地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针对南极洲和北极洲的自然环境,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汇总7篇
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汇总7篇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汇总7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教案模板参考,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二)教学难点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三、教学突破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
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和周围的环境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教学准备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件等。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一)冰雪覆盖的地区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十章 极地地区》教案_11
人教版七年级第二册第十单元《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极地地区二、设计理念通过创设情境、读图分析、合作探究和游戏竞答等方式组织教学,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化解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1、运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图,说出两极地区的位置及范围,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2、运用图文资料,对比说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初步形成求真求实、热爱科学的态度3、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学情分析极地地区是本册课本的最后一章,学生通过前面区域地理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读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基本的地理现象,并且明白了区域地理的基本学习方法,明白了各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的联系,这是有利于学习的方面。
但由于极地地区离我们较远,我们对极地地区的了解不是太多,加上七年级的学生求知欲望比较强烈,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所以教师可以提供充足的图文资料,创设情境,降低难度,必要时加以正确的引导。
五、重难点和关键重点:两极的位置及范围;极地自然环境的特殊性难点: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关键:通过读图对比分析,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有效攻克重难点知识。
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学生准备:做好课前预习八、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展示有关南北极的照片,让学生对极地的神秘与美丽产生向往,有想亲自去体验的冲动,从而设计极地游,导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旅行前准备教师讲述:旅行前,要先确定路线,就要知道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
学生活动:参考课本第92~93页地图,自主完成学案练习,从而认识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
【让学生利用学案进行自主学习,锻炼了读图能力以及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人教版】七年级下地理《第十章 极地地区》优质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地理《第十章极地地区》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下地理《第十章极地地区》是学生在中学阶段首次接触极地地区的知识,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以及极地保护等方面。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生动地展示了极地地区的独特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极地环境的保护。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球上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地理知识,对气候、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有一定的了解。
但极地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对学生而言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来逐步了解和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环境的保护意识,关注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2.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生物适应性以及极地保护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造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好与极地地区相关的图片、视频、图表等资料。
2.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准备:提前分组,准备讨论和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极地地区的美丽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极地地区有哪些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关于极地地区的哪些知识?”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板书,呈现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 极地地区(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第1课时)》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初步了解,为他们以后学习更多关于极地地区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极地地区这一特殊的地域,他们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课文和参与讨论等方式,逐步建立起对极地地区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课文和参与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保护极地地区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
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图片观察法、阅读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
2.准备课文和相关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3.准备案例分析题,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加深对极地地区的认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对极地地区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和相关阅读材料,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和句子,加深对极地地区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材料,找出极地地区的特点。
然后,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是学生在学习了世界地理基础知识后,进一步了解地球两极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内容。
本章主要包括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独特之处,增强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对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极地地区的特殊性和人类活动对极地环境的影响,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极地地区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关爱自然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极地地区的特殊性和人类活动对极地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创设极地地区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极地地区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素材。
2.教学素材:收集极地地区的相关资料,如新闻报道、科研论文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对极地地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学设计2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极地地区》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本章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理解极地地区对全球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极地地区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但对于极地地区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建立起对极地地区的认识。
同时,学生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也有一定的了解,可以通过实例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2.理解极地地区对全球环境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活动对极地地区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2.极地地区对全球环境的重要性。
3.人类活动对极地地区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对全球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极地地区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极地地区的情况。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对全球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教学案例:准备相关的极地地区实例,用于课堂分析。
3.教学视频:准备相关的极地地区视频资料,用于课堂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极地地区》。
2.呈现(15分钟)利用PPT,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同时结合教学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极地地区的情况。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类活动对极地地区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是关于地球两极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本章教材旨在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理解极地地区对全球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对极地地区的探索和保护。
教材包括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特点、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但对于极地地区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
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通常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片来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极地地区的保护有一定的兴趣,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特点、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关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气候特点、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保护。
2.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对全球环境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特点、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保护等内容进行讲解。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极地地区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阅读法:让学生阅读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讨论法:分组讨论极地地区的保护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2.图片: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图片。
3.资料:关于极地地区的保护措施、人类活动等方面的资料。
4.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和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图片,引发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极地地区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讲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特点、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展示相关资料和图片,让学生对极地地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是关于地球上最极端的地区——极地地区的介绍。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等方面。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在极地地区的活动和挑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关于地球的基础知识,包括地球的构造、地理位置等。
他们对地球的各个地区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极地地区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地图等,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并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极地地区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2.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3.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2.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
2.讨论法:分组讨论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实践活动:模拟极地考察,加深对极地地区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极地地区的相关资料和案例。
3.准备实践活动所需的道具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图片,引发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介绍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包括南极和北极的位置、气候、冰川、海洋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南极的科研考察、北极的石油开采等,进行讨论,并展示讨论成果。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巩固,强调极地地区的重要性和保护意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在极地地区的活动和贡献,如南极科考站的建设、北极黄河站的建设等。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案4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案4一. 教材分析《极地地区》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本章内容较为丰富,包括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植物动物、科学考察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极地地区的独特之处,提高对极地地区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差异,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
但极地地区作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来进一步了解。
同时,学生对于极地地区的保护意识相对较弱,需要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植物动物、科学考察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图片等方法,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植物动物、科学考察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对生物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极地地区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习。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极地地区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讨论法:分组讨论极地地区的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极地地区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用于展示和观察。
2.准备极地地区的相关知识资料,用于讲解和分发。
3.准备问题讨论表格,用于分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图片,激发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植物动物、科学考察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独特之处。
3.操练(15分钟)分发极地地区的相关知识资料,让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同时引导学生观察极地地区的图片和视频,加深对极地地区的认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 极地地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一、极地地区概述.定义:极地地区主要包括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两大区域,这些地区以严寒的气候为主要特征。
.重要性:极地地区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气候、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影响。
二、南北极地理位置.南极: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四周被南冰洋包围,是一个冰雪覆盖的大陆。
.北极:位于地球的最北端,主要由北冰洋及其周边陆地组成,包括欧亚大陆、北美大陆等。
三、气候特点与成因.气候特点:极地地区气候极端寒冷,风速大,降水少且以雪为主。
.成因:由于纬度极高,接收的太阳辐射量少;冰雪反射阳光,导致地表进一步降温;同时受极地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形成寒冷干燥的气候。
四、生物种类与适应性.生物种类:极地地区生物种类相对较少,但具有独特的适应性。
如企鹅、北极熊、海豹等。
.适应性:极地生物通过特殊的生理和行为方式来适应极端寒冷的环境,如厚实的脂肪层保暖、冬眠、集群等。
五、资源分布与开发.资源分布:极地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渔业资源等。
.资源开发:在开发极地资源时,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
六、环境保护与意义.环境保护:极地地区生态系统脆弱,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因此,保护极地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意义:保护极地环境有助于维护全球气候稳定、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福祉。
七、极地探险与科学考察.极地探险:极地探险活动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展示人类勇气和智慧的重要方式。
.科学考察:通过科学考察,人类可以深入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八、极地地区与人类关系.科学研究:极地地区为科学家提供了研究地球气候、生态、地质等领域的天然实验室。
.气候影响:极地地区的气候变化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旅游资源:极地地区的独特景观和生物吸引了众多游客,成为旅游胜地。
总结:极地地区作为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来说既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又面临环境保护的挑战。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课前准备 ( ( 一) )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分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科学考察和极地保护在行动三个标题,文中贯穿始末的主线是寒冷。
寒冷是由于两极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正是由于极度严寒,使得两极都成了冰雪覆盖的地区,也因而造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等。
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
而这些又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对两极地区开展考察活动,而开展考察活动的前提是要各方和平利用、共同保护两极的生态环境。
由于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的全球意义。
因此,在进行《极地地区》的教学中也应该从这方面入手,突出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强调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因此,本节是对人地和谐关系主题的突出和升华,更是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宣传。
突出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强调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 ( 二) ) 、学情分析从知识储备看,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依赖到自主的过渡期,理性思维不断增强,已经初步具备分析和整合地图信息的能力,并且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如:图表、文字材料能够利用已经学过的区域地理的知识,探寻出极地地区的区位因素。
从学习热情看,学生比较关注与这部分知识相关的地理现象,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 ( 三)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差异和资源状况等基础知识;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通过读图识图培养学生灵活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新课程提倡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以合作探究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努力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篇1:极地地区地理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3、理解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二)能力目标:1、学会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2、能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三)情感目标: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重点、难点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在以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思路根据教材内容,本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基础知识:两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和包括的范围,以及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第二部分介绍两极地区主要的自然资源;第三部分由于人类的到来必然对两极地区造成破坏,因此要保护极地地区。
教学过程展示“南极考察图片”,提问:“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地方?你们想不想去?”情境创设假如你是一位将要赴两极地区进行考察的科学家,你需要了解有关极地地区的哪些问题呢?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将全班每四个人分成一组,讨论派代表回答,回答最好的一组给予鼓励。
教师讲述首先需要对两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及自然环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展示图片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去掉极点)学生活动学生试着自己判断哪一幅是南(北)极地区;并且讨论归纳其不同特点:北极地区主要是海洋,周围被大陆所包围;南极地区主要是大陆,周围被海洋所包围。
学生活动在老师带领下,在北极地区图上找出北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和北极地区所包括的范围(注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地图跟平时所看到的不一样,这幅地图是从极点上空来看的,它有弧线和射线,弧线代表纬线,射线代表经线)板书 1、北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及范围教师小结位于地球最北端的北极地区,是指北纬66.5度以北的广大区域,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北美三洲的陆地和岛屿。
教师提问在图上,北极地区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北极点,它的时间如何?在这一点上每个方向都指向哪里?学生分组讨论这两个问题板书 2、北极点教师提示在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等,那么在经线相交的地方,时间该如何来计算呢?学生思考略情感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在极地工作的各国考察队员保留各自国家的地方时间,遇到外国人时一般不问:“现在几点了?”一位美国考察队员曾这样描述他们在极点举行垒球比赛的情形:“那只小小的垒球一会儿从今天飞到了昨天,一会儿又从昨天飞回今天。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主要介绍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本章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极地地区的知识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
2.难点: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和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极地地区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资料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让学生对极地地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针对极地地区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寻找答案。
例如:“极地地区有哪些独特的自然环境特点?”、“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有哪些?”等。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一个关于极地地区的任务。
例如:制作极地地区的手抄报、PPT等。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和措施,讨论交流,培养学生保护极地环境的意识。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案4
《极地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
(二)教学难点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东西两半球地图。
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外出旅游考察吗?如果我们一直往南或往北走最终会分别到达什么地方?学生探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讨论辨别:地球最南端、地球最北端;南极、北极;南极洲、北冰洋;南极地区、北极地区。
小结板书:第十章极地地区二、讲授新课假设提问:同学们,假如我们真要到两极地区旅游考察,那么,我们需要了解哪些有关问题呢?探讨小结: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列举(教师注意启发或提示)交流后,教师评价概括大家的意见:首先,需要知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
其次,需要了解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
第三,需要确定去两极地区考察的时间。
投影展示:课本P100图10.1“北极地区”和P101图10.2“南极地区”读图分析,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1)图的中心点是什么地方?(图10.1——北极点;图10.2——南极点)(2)图中呈放射状的一系列直线表示什么线?(经线)(3)图中的每一条纬线是如何分布的?(以极点为中心的一个个同心圆圈表示的是纬线,且越向中心,其纬度越高)(4)图中的方向是如何确定的?(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即图10.1——内北外南,顺西逆东;图10.2——内南外北,顺东逆西)(5)地球的自转方向在图中应如何标注?(图10.1呈逆时针方向;图10.2呈顺时针方向)(6)东西经度是如何确定的?(图10.1——面向南,0°经线的右侧为东经度,左侧为西经度;图10.2正好相反)(7)在北(南)极点,每一个方向都指向哪里?(在北极点每个方向都指向南;在南极点每个方向都指向北)(8)找出北(南)极圈,说明北(南)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案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案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主要介绍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极地地区的独特之处,增强对地球极端环境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极地地区的特殊环境和资源,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特点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地球极端环境,关注人类活动的可持续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
2.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极地地区的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极地地区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案例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激发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极地地区有哪些了解?”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介绍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基本知识。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自主总结极地地区的特点,教师点评并补充。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是关于地球上最为特殊的两个地区——南极和北极的介绍。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极地地区的独特之处,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极地地区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案例,生动地展示了极地地区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旨在激发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础知识,对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有一定了解。
然而,极地地区的特殊性使得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极地地区特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极地地区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2.难点:极地地区的特殊生态环境及其保护。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理解其特殊性。
3.讨论法:学生讨论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保护措施和我国在极地科学研究方面的贡献。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
2.图片和地图:极地地区的自然景观、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
3.案例:极地地区的保护措施、我国在极地科学研究方面的贡献等。
4.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激发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科学考察”和“极地保护在行动”三个标题,文中贯穿始末的主线是寒冷。
寒冷是由于两极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正是由于极度严寒,使得两极都成了冰雪覆盖的地区,也因而造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等。
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
而这些又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对两极地区开展考察活动,而开展考察活动的前提是要各方和平利用、共同保护两极的生态环境。
由于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的全球意义。
因此,在进行《极地地区》的教学中也应该从这方面入手,突出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强调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因此,本节是对“人地和谐关系”主题的突出和升华,更是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宣传。
突出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强调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储备看,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依赖到自主的过渡期,理性思维不断增强,已经初步具备分析和整合地图信息的能力,并且已经掌
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如:图表、文字材料……能够利用已经学过的区域地理的知识,探寻出极地地区的区位因素。
从学习热情看,学生比较关注与这部分知识相关的地理现象,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差异和资源状况等基础知识;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通过读图识图培养学生灵活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新课程提倡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以合作探究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努力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另一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难点:
①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②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查异。
③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2、多媒体展示教学法: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二、教学过程
(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