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第四章(第33课时)复习与小结(1)
数学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人教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知识点讲解对数函数及其性质1.对数函数的概念(1)定义:一般地,我们把函数y =log a x (a >0,且a ≠1)叫做对数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2)对数函数的特征:a x 的系数:1a x 的底数:常数,且是不等于1的正实数a x 的真数:仅是自变量x判断一个函数是否为对数函数,只需看此函数是否具备了对数函数的特征.比如函数y =log 7x 是对数函数,而函数y =-3log 4x 和y =log x 2均不是对数函数,其原因是不符合对数函数解析式的特点.【例1-1】函数f (x )=(a 2-a +1)log (a +1)x 是对数函数,则实数a =__________.解析:由a 2-a +1=1,解得a =0,1.又a +1>0,且a +1≠1,∴a =1.答案:1【例1-2】下列函数中是对数函数的为__________.(1)y =log(a >0,且a ≠1);(2)y =log 2x +2;(3)y =8log 2(x +1);(4)y =log x 6(x >0,且x ≠1);(5)y =log 6x .解析:答案:2.对数函数y =log a x (a >0,且a ≠1)的图象与性质(1)图象与性质a >10<a <1图象性质(1)定义域{x |x >0}(2)值域{y |y R }(3)当x =1时,y =0,即过定点(1,0)(4)当x >1时,y >0;当0<x <1时,y <0(4)当x >1时,y <0;当0<x <1时,y >0(5)在(0,+∞)上是增函数(5)在(0,+∞)上是减函数谈重点对对数函数图象与性质的理解对数函数的图象恒在y 轴右侧,其单调性取决于底数.a >1时,函数单调递增;0<a <1时,函数单调递减.理解和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关键是会画对数函数的图象,在掌握图象的基础上性质就容易理解了.我们要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2)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解析式y =a x (a >0,且a ≠1)y =log a x (a >0,且a ≠1)性质定义域R (0,+∞)值域(0,+∞)R过定点(0,1)(1,0)单调性单调性一致,同为增函数或减函数奇偶性奇偶性一致,都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3)底数a 对对数函数的图象的影响①底数a 与1的大小关系决定了对数函数图象的“升降”:当a>1时,对数函数的图象“上升”;当0<a <1时,对数函数的图象“下降”.②底数的大小决定了图象相对位置的高低:不论是a >1还是0<a <1,在第一象限内,自左向右,图象对应的对数函数的底数逐渐变大.点技巧对数函数图象的记忆口诀两支喇叭花手中拿,(1,0)点处把花扎,若是底数小于1,左上穿点渐右下,若是底数大于1,左下穿点渐右上,绕点旋转底变化,顺时方向底变大,可用直线y =1来切,自左到右a 变大.【例2】如图所示的曲线是对数函数y =log a x 的图象.已知a,43,35,110中取值,则相应曲线C 1,C 2,C 3,C4的a 值依次为()A 43,35,110B 43,110,35C .43,,35,110D .43110,35解析:由底数对对数函数图象的影响这一性质可知,C 4的底数<C 3的底数<C 2的底数<C 1的底数.故相应于曲线C 1,C 2,C 3,C 4,43,35,110.答案:A点技巧根据图象判断对数函数的底数大小的方法(1)方法一:利用底数对对数函数图象影响的规律:在x 轴上方“底大图右”,在x 轴下方“底大图左”;(2)方法二:作直线y =1,它与各曲线的交点的横坐标就是各对数的底数,由此判断各底数的大小.3.反函数(1)对数函数的反函数指数函数y =a x (a >0,且a ≠1)与对数函数y =log a x (a >0,且a ≠1)互为反函数.(2)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之间的关系①原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是其反函数的值域、定义域;②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 =x 对称.(3)求已知函数的反函数,一般步骤如下:①由y =f (x )解出x ,即用y 表示出x ;②把x 替换为y ,y 替换为x ;③根据y =f (x )的值域,写出其反函数的定义域.【例3-1】若函数y =f (x )是函数y =a x (a >0,且a ≠1)的反函数,且f (2)=1,则f (x )=()A .log 2xB .12xC .12log xD .2x-2解析:因为函数y =a x (a >0,且a ≠1)的反函数是f (x )=log a x ,又f (2)=1,即log a 2=1,所以a =2.故f (x )=log 2x .答案:A【例3-2】函数f (x )=3x (0<x ≤2)的反函数的定义域为()A .(0,+∞)B .(1,9]C .(0,1)D .[9,+∞)解析:∵0<x ≤2,∴1<3x ≤9,即函数f (x )的值域为(1,9].故函数f (x )的反函数的定义域为(1,9].答案:B【例3-3】若函数y =f (x )的反函数图象过点(1,5),则函数y =f (x )的图象必过点()A .(5,1)B .(1,5)C .(1,1)D .(5,5)解析:由于原函数与反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 =x 对称,而点(1,5)关于直线y =x 的对称点为(5,1),所以函数y =f (x )的图象必经过点(5,1).答案:A 4.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对数函数的解析式及函数值对数函数的解析式y =log a x (a >0,且a ≠1)中仅含有一个常数a ,则只需要一个条件即可确定对数函数的解析式,这样的条件往往是已知f (m )=n 或图象过点(m ,n )等等.通常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设出对数函数的解析式f (x )=log a x (a >0,且a ≠1),利用已知条件列方程求出常数a 的值.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对数函数的解析式时,常常遇到解方程,比如log a m =n ,这时先把对数式log a m =n 化为指数式的形式a n =m ,把m 化为以n 为指数的指数幂形式m =k n (k >0,且k ≠1),则解得a =k >0.还可以直接写出1na m =,再利用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化简1nm .例如:解方程log a 4=-2,则a -2=4,由于2142-⎛⎫= ⎪⎝⎭,所以12a =±.又a >0,所以12a =.当然,也可以直接写出124a -=,再利用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得11212214(2)22a ---====.【例4-1】已知f (e x )=x ,则f (5)=()A .e 5B .5eC .ln 5D .log 5e解析:(方法一)令t =e x,则x =ln t ,所以f (t )=ln t ,即f (x )=ln x .所以f (5)=ln 5.(方法二)令e x =5,则x =ln 5,所以f (5)=ln 5.答案:C【例4-2】已知对数函数f (x )的图象经过点1,29⎛⎫⎪⎝⎭,试求f (3)的值.分析:设出函数f (x )的解析式,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出.解:设f (x )=log a x (a >0,且a ≠1),∵对数函数f (x )的图象经过点1,29⎛⎫⎪⎝⎭,∴11log 299a f ⎛⎫== ⎪⎝⎭.∴a 2=19.∴a =11222111933⎡⎤⎛⎫⎛⎫==⎢⎥ ⎪ ⎪⎝⎭⎝⎭⎢⎥⎣⎦.∴f (x )=13log x .∴f (3)=111331log 3log 3-⎛⎫= ⎪⎝⎭=-1.【例4-3】已知对数函数f (x )的反函数的图象过点(2,9),且f (b )=12,试求b 的值.解:设f (x )=log a x (a >0,且a ≠1),则它的反函数为y =a x (a >0,且a ≠1),由条件知a 2=9=32,从而a =3.于是f (x )=log 3x ,则f (b )=log 3b =12,解得b=123=5.对数型函数的定义域的求解(1)对数函数的定义域为(0,+∞).(2)在求对数型函数的定义域时,要考虑到真数大于0,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若底数和真数中都含有变量,或式子中含有分式、根式等,在解答问题时需要保证各个方面都有意义.一般地,判断类似于y =log a f (x )的定义域时,应首先保证f (x )>0.(3)求函数的定义域应满足以下原则:①分式中分母不等于零;②偶次根式中被开方数大于或等于零;③指数为零的幂的底数不等于零;④对数的底数大于零且不等于1;⑤对数的真数大于零,如果在一个函数中数条并存,求交集.【例5】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y =5(2x -1)(5x -4);(3)y =.分析:利用对数函数y =log a x (a >0,且a ≠1)的定义求解.解:(1)要使函数有意义,则1-x >0,解得x <1,所以函数y =log 5(1-x )的定义域是{x |x <1}.(2)要使函数有意义,则54>0,21>0,211,x x x -⎧⎪-⎨⎪-≠⎩解得x >45且x ≠1,所以函数y =log (2x -1)(5x -4)的定义域是4,15⎛⎫⎪⎝⎭(1,+∞).(3)要使函数有意义,则0.5430,log(43)0,x x ->⎧⎨-≥⎩解得34<x ≤1,所以函数y =的定义域是3<14x x ⎧⎫≤⎨⎬⎩⎭.6.对数型函数的值域的求解(1)充分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和图象是求函数值域的常用方法.(2)对于形如y =log a f (x )(a >0,且a ≠1)的复合函数,其值域的求解步骤如下:①分解成y =log a u ,u =f (x )这两个函数;②求f (x )的定义域;③求u 的取值范围;④利用y =log a u 的单调性求解.(3)对于函数y =f (log a x )(a >0,且a ≠1),可利用换元法,设log a x =t ,则函数f (t )(t ∈R )的值域就是函数f (log a x )(a >0,且a ≠1)的值域.注意:(1)若对数函数的底数是含字母的代数式(或单独一个字母),要考查其单调性,就必须对底数进行分类讨论.(2)求对数函数的值域时,一定要注意定义域对它的影响.当对数函数中含有参数时,有时需讨论参数的取值范围.【例6-1】求下列函数的值域:(1)y =log 2(x 2+4);(2)y =212log (32)x x +-.解:(1)∵x 2+4≥4,∴log 2(x 2+4)≥log 24=2.∴函数y =log 2(x 2+4)的值域为[2,+∞).(2)设u =3+2x -x 2,则u =-(x -1)2+4≤4.∵u >0,∴0<u ≤4.又y =12log u 在(0,+∞)上为减函数,∴12log u ≥-2.∴函数y =212log (32)x x +-的值域为[-2,+∞).【例6-2】已知f (x )=2+log 3x ,x ∈[1,3],求y =[f (x )]2+f (x 2)的最大值及相应的x 的值.分析:先确定y =[f (x )]2+f (x 2)的定义域,然后转化成关于log 3x 的一个一元二次函数,利用一元二次函数求最值.解:∵f (x )=2+log 3x ,x ∈[1,3],∴y =[f (x )]2+f (x 2)=(log 3x )2+6log 3x +6且定义域为[1,3].令t =log 3x (x ∈[1,3]).∵t =log 3x 在区间[1,3]上是增函数,∴0≤t ≤1.从而要求y =[f (x )]2+f (x 2)在区间[1,3]上的最大值,只需求y =t 2+6t +6在区间[0,1]上的最大值即可.∵y =t 2+6t +6在[-3,+∞)上是增函数,∴当t =1,即x =3时,y max =1+6+6=13.综上可知,当x =3时,y =[f (x )]2+f (x 2)的最大值为13.7.对数函数的图象变换及定点问题(1)与对数函数有关的函数图象过定点问题对数函数y =log a x (a >0,且a ≠1)过定点(1,0),即对任意的a >0,且a ≠1都有log a 1=0.这是解决与对数函数有关的函数图象问题的关键.对于函数y =b +k log a f (x )(k ,b 均为常数,且k ≠0),令f (x )=1,解方程得x =m ,则该函数恒过定点(m ,b ).方程f (x )=0的解的个数等于该函数图象恒过定点的个数.(2)对数函数的图象变换的问题①函数y =log a x (a >0,且a ≠1)――----------------→向左(b >0)或向右(b <0)平移|b |个单位长度函数y =log a (x +b )(a >0,且a ≠1)②函数y =log a x (a >0,且a ≠1)――---------------→向上(b >0)或向下(b <0)平移|b |个单位长度函数y =log a x +b (a >0,且a ≠1)③函数y =log a x (a >0,且a ≠1)―----------------―→当x >0时,两函数图象相同当x <0时,将x >0时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函数y =log a |x |(a >0,且a ≠1)④函数y =log a x (a >0,且a ≠1)――----------------------------------------→保留x 轴上方的图象同时将x 轴下方的图象作关于x 轴的对称变换函数y =|log a x |(a >0,且a ≠1)【例7-1】若函数y =log a (x +b )+c (a >0,且a ≠1)的图象恒过定点(3,2),则实数b ,c 的值分别为__________.解析:∵函数的图象恒过定点(3,2),∴将(3,2)代入y =log a (x +b )+c (a >0,且a ≠1),得2=log a (3+b )+c .又∵当a >0,且a ≠1时,log a 1=0恒成立,∴c =2.∴log a (3+b )=0.∴b =-2.答案:-2,2【例7-2】作出函数y =|log 2(x +1)|+2的图象.解:(第一步)作函数y =log 2x 的图象,如图①;(第二步)将函数y =log 2x 的图象沿x 轴向左平移1个单位长度,得函数y =log 2(x +1)的图象,如图②;(第三步)将函数y =log 2(x +1)在x 轴下方的图象作关于x 轴的对称变换,得函数y =|log 2(x +1)|的图象,如图③;(第四步)将函数y =|log 2(x +1)|的图象,沿y 轴方向向上平移2个单位长度,便得到所求函数的图象,如图④.8.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大小两个对数式的大小比较有以下几种情况:(1)底数相同,真数不同.比较同底数(是具体的数值)的对数大小,构造对数函数,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大小.要注意:明确所给的两个值是哪个对数函数的两个函数值;明确对数函数的底数与1的大小关系;最后根据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判断大小.(2)底数不同,真数相同.若对数式的底数不同而真数相同时,可以利用顺时针方向底数增大画出函数的图象,再进行比较,也可以先用换底公式化为同底后,再进行比较.(3)底数不同,真数也不同.对数式的底数不同且指数也不同时,常借助中间量0,1进行比较.(4)对于多个对数式的大小比较,应先根据每个数的结构特征,以及它们与“0”和“1”的大小情况,进行分组,再比较各组内的数值的大小即可.注意:对于含有参数的两个对数值的大小比较,要注意对底数是否大于1进行分类讨论.【例8-1】比较下列各组中两个值的大小.(1)log31.9,log32;(2)log23,log0.32;(3)log aπ,log a3.141.分析:(1)构造函数y=log3x,利用其单调性比较;(2)分别比较与0的大小;(3)分类讨论底数的取值范围.解:(1)因为函数y=log3x在(0,+∞)上是增函数,所以f(1.9)<f(2).所以log31.9<log32.(2)因为log23>log21=0,log0.32<log0.31=0,所以log23>log0.32.(3)当a>1时,函数y=log a x在定义域上是增函数,则有log aπ>log a3.141;当0<a<1时,函数y=log a x在定义域上是减函数,则有log aπ<log a3.141.综上所得,当a>1时,log aπ>log a3.141;当0<a<1时,log aπ<log a3.141.【例8-2】若a2>b>a>1,试比较log a ab,log bba,log b a,log a b的大小.分析: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或图象进行判断.解:∵b>a>1,∴0<ab<1.∴log a ab<0,log a b>log a a=1,log b1<log b a<log b b,即0<log b a<1.由于1<b a <b ,∴0<log b b a <1.由log b a -log b ba=2log b a b ,∵a 2>b >1,∴2ab>1.∴2log b a b >0,即log b a >log b b a.∴log a b >log b a >log b b a >log a ab.9.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解对数不等式(1)根据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当a >0,且a ≠1时,有①log a f (x )=log a g (x )⇔f (x )=g (x )(f (x )>0,g (x )>0);②当a >1时,log a f (x )>log a g (x )⇔f (x )>g (x )(f (x )>0,g (x )>0);③当0<a <1时,log a f (x )>log a g (x )⇔f (x )<g (x )(f (x )>0,g (x )>0).(2)常见的对数不等式有三种类型:①形如log a f (x )>log a g (x )的不等式,借助函数y =log a x 的单调性求解,如果a 的取值不确定,需分a >1与0<a <1两种情况讨论.②形如log a f (x )>b 的不等式,应将b 化为以a 为对数的对数式的形式,再借助函数y =log a x 的单调性求解.③形如log a f (x )>log b g (x )的不等式,基本方法是将不等式两边化为同底的两个对数值,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来脱去对数符号,同时应保证真数大于零,取交集作为不等式的解集.④形如f (log a x )>0的不等式,可用换元法(令t =log a x ),先解f (t )>0,得到t 的取值范围.然后再解x 的范围.【例9-1】解下列不等式:(1)1177log log (4)x x >-;(2)log x (2x +1)>log x (3-x ).解:(1)由已知,得>0,4>0,<4,x x x x ⎧⎪-⎨⎪-⎩解得0<x <2.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x |0<x <2}.(2)当x >1时,有21>3,21>0,3>0,x x x x +-⎧⎪+⎨⎪-⎩解得1<x <3;当0<x <1时,有21<3,21>0,3>0,x x x x +-⎧⎪+⎨⎪-⎩解得0<x <23.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20<<1<<33x x x ⎧⎫⎨⎬⎩⎭或.【例9-2】若22log 3a ⎛⎫ ⎪⎝⎭<1,求a 的取值范围.解:∵22log 3a ⎛⎫ ⎪⎝⎭<1,∴-1<2log 3a <1,即12log log log 3a a a a a <<.(1)∵当a >1时,y =log a x 为增函数,∴123a a <<.∴a >32,结合a >1,可知a >32.(2)∵当0<a <1时,y =log a x 为减函数,∴12>>3a a .∴a <23,结合0<a <1,知0<a <23.∴a 的取值范围是230<<>32a a a ⎧⎫⎨⎬⎩⎭,或.10.对数型函数单调性的讨论(1)解决与对数函数有关的函数的单调性问题的关键:一是看底数是否大于1,当底数未明确给出时,则应对底数a 是否大于1进行讨论;二是运用复合法来判断其单调性;三是注意其定义域.(2)关于形如y =log a f (x )一类函数的单调性,有以下结论:函数y =log a f (x )的单调性与函数u =f (x )(f (x )>0)的单调性,当a >1时相同,当0<a <1时相反.例如:求函数y =log 2(3-2x )的单调区间.分析: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函数y =log 2(3-2x )是由对数函数y =log 2u 和一次函数u =3-2x 复合而成,求其单调区间或值域时,应从函数u =3-2x 的单调性、值域入手,并结合函数y =log 2u 的单调性考虑.解:由3-2x >0,解得函数y =log 2(3-2x )∞设u =3-2x ,x ∞∵u =3-2x ∞y =log 2u 在(0,+∞)上单调递增,∴函数y =log 2(3-2x )∞∴函数y =log 2(3-2x )∞【例10-1】求函数y =log a (a -a x )解:(1)若a >1,则函数y =log a t 递增,且函数t =a -a x 递减.又∵a -a x >0,即a x <a ,∴x <1.∴函数y =log a (a -a x )在(-∞,1)上递减.(2)若0<a <1,则函数y =log a t 递减,且函数t =a -a x 递增.又∵a -a x >0,即a x <a ,∴x >1.∴函数y =log a (a -a x )在(1,+∞)上递减.综上所述,函数y =log a (a -a x )在其定义域上递减.析规律判断函数y =log a f (x )的单调性的方法函数y =log a f (x )可看成是y =log a u 与u =f (x )两个简单函数复合而成的,由复合函数单调性“同增异减”的规律即可判断.需特别注意的是,在求复合函数的单调性时,首先要考虑函数的定义域,即“定义域优先”.【例10-2】已知f (x )=12log (x 2-ax -a )在1,2⎛⎫-∞-⎪⎝⎭上是增函数,求a 的取值范围.解:1,2⎛⎫-∞-⎪⎝⎭是函数f (x )的递增区间,说明1,2⎛⎫-∞- ⎪⎝⎭是函数u =x 2-ax -a 的递减区间,由于是对数函数,还需保证真数大于0.令u (x )=x 2-ax -a ,∵f (x )=12log ()u x 在1,2⎛⎫-∞-⎪⎝⎭上是增函数,∴u (x )在1,2⎛⎫-∞-⎪⎝⎭上是减函数,且u (x )>0在1,2⎛⎫-∞- ⎪⎝⎭上恒成立.∴1,2210,2a u ⎧≥-⎪⎪⎨⎛⎫⎪-≥ ⎪⎪⎝⎭⎩即1,10.42a aa ≥-⎧⎪⎨+-≥⎪⎩∴-1≤a ≤12.∴满足条件的a 的取值范围是112a a ⎧⎫-≤≤⎨⎬⎩⎭.11.对数型函数的奇偶性问题判断与对数函数有关的函数奇偶性的步骤是:(1)求函数的定义域,当定义域关于原点不对称时,则此函数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当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时,判断f (-x )与f (x )或-f (x )是否相等;(2)当f (-x )=f (x )时,此函数是偶函数;当f (-x )=-f (x )时,此函数是奇函数;(3)当f (-x )=f (x )且f (-x )=-f (x )时,此函数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4)当f (-x )≠f (x )且f (-x )例如,判断函数f (x )=log )a x (x ∈R ,a >0,且a ≠1)的奇偶性.解:∵f (-x )+f (x )==log )a x -+log )a x )=log a (x 2+1-x 2)=log a 1=0,∴f (-x )=-f (x ).∴f (x )为奇函数.【例11】已知函数f (x )=1log 1axx+-(a >0,且a ≠1).(1)求函数f (x )的定义域;(2)判断函数f (x )的奇偶性;(3)求使f (x )>0的x 的取值范围.分析:对于第(2)问,依据函数奇偶性的定义证明即可.对于第(3)问,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去掉对数符号,解出不等式.解:(1)由11xx+->0,得-1<x <1,故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1,1).(2)∵f (-x )=1log 1ax x -+=1log 1a xx+--=-f (x ),又由(1)知函数f (x )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函数f (x )是奇函数.(3)当a >1时,由1log 1a x x +->0=log a 1,得11xx+->1,解得0<x <1;当0<a <1时,由1log 1ax x +->0=log a 1,得0<11xx+-<1,解得-1<x <0.故当a >1时,x 的取值范围是{x |0<x <1};当0<a <1时,x 的取值范围是{x |-1<x <0}.12.对数型函数模型的实际应用地震震级的变化规律、溶液pH 的变化规律、航天问题等,可以用对数函数模型来研究.此类题目,通常给出函数解析式模型,但是解析式中含有其他字母参数.其解决步骤是:(1)审题:弄清题意,分清条件和结论,抓住关键的词和量,理顺数量关系;(2)建模:将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利用数学知识,求出函数解析式模型中参数的值;(3)求模:求解函数模型,得到数学结论;(4)还原:将用数学方法得到的结论还原为实际问题的结论.由此看,直接给定参数待定的函数模型时,利用待定系数法的思想,代入已知的数据得到相关的方程而求得待定系数.一般求出函数模型后,还利用模型来研究一些其他问题.代入法、方程思想、对数运算性质,是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精髓.【例12】我国用长征二号F 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把人送上太空并进行太空漫步的国家(其中,翟志刚完全出舱,刘伯明的头部和手部部分出舱).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条件下,假设火箭的最大速度y (单位:km/s)关于燃料重量x (单位:吨)的函数关系式为y =k ln(m +x )-k )+4ln 2(k ≠0),其中m 是箭体、搭载的飞行器、航天员的重量和.当燃料重量为-1)m 吨时,火箭的最大速度是4km/s .(1)求y =f (x );(2)已知长征二号F 型运载火箭的起飞重量是479.8吨(箭体、搭载的飞行器、航天员、燃料),火箭的最大速度为8km/s ,求装载的燃料重量(e =2.7,精确到0.1).解:(1)由题意得当x =(-1)m 时,y =4,则4=k ln[m +-1)m ]-k ln()+4ln 2,解得k =8.所以y =8ln(m +x )-)+4ln 2,即y =8ln m xm+.(2)由于m +x =479.8,则m =479.8-x ,令479.888ln479.8x=-,解得x ≈302.1.故火箭装载的燃料重量约为302.1吨.。
2024年高中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中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数与代数1. 数的分类与性质- 自然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复数的概念和性质。
- 数轴上的数、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数的大小关系与比较。
2. 整式的加减运算- 代数式的加减运算规则,整式的加减运算的性质。
- 合并同类项、移项、去括号等整式的化简。
3. 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与性质,解方程的基本思想。
-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与方法,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
4. 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其解集表示法。
-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与方法,求不等式方程的解集。
5. 分式与分式方程- 分式的概念与性质,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 分子分母有理式的化简与约分,解分式方程。
第二章:图形与几何1. 点、线、面及其性质- 点、线、面的概念与性质,画出点、线、面的方法。
- 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与性质,画出直线、射线、线段的方法。
2. 角及其分类- 角的概念与性质,角的度量单位和角度的加减运算。
- 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平角。
3. 三角形及其分类- 三角形的概念与性质,三角形的分类及其特殊性质。
- 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
- 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公式及其应用。
4. 相似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与性质,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条件。
- 相似三角形的黄金分割问题,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
- 相似三角形的周长、面积、中线、角平分线的比例关系。
5. 平行线与比例-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平行线的性质与用途。
-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定理,平行线分面积成比例的定理。
6. 圆与圆的性质- 圆的定义与性质,圆周率和圆上点的性质。
- 弦与弧的关系,弧长和扇形的面积公式。
第三章:函数与方程1. 函数的概念与表示-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函数的表示及其表示法。
- 自变量、因变量与函数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2. 一元二次函数- 一元二次函数的定义与性质,一元二次函数图像的特点。
高一数学小结复习北师大版必修4
高一数学小结复习北师大版必修四【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必修四小结复习 二、学习目标1、通过实例,学习三角函数及其基本性质,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具有周期变化规律的问题中的作用;2、了解向量丰富的实际背景,理解平面向量及其运算的意义,能用向量语言和方法表述和解决数学和物理中的一些问题,发展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运用向量的方法推导基本的三角恒等变换公式,由此出发导出其他的三角恒等变换公式,并能运用这些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
三、知识要点1、任意角——将一条射线绕着它的一个端点旋转并规定了旋转方向(沿着逆时针方向为正方向)所形成的图形,有正角、负角和零角之分;2、弧度制——规定:长度等于半径的弧所对的圆心角为1弧度,记作:1rad 。
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在坐标系中,利用角的终边上任意一点的坐标来定义;4、三角函数线与诱导公式——借助三角函数线推导诱导公式5、三角函数图像与性质——通过函数线作图、变换作图(平移、伸缩、对称)6、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平方关系、商数关系7、函数) sin(ϕω+=x A y 的图像与性质——观察参数ϕω,,A 对函数图像变化的影响; 8、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与基本概念——物理学背景;向量、相等向量、相反向量、共线向量、零向量、单位向量等;9、向量的线性运算——加、减、数乘10、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与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是建立向量坐标平面的理论依据;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11、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应用——求线段长度与夹角;证明垂直关系12、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由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和角公式与差角公式,进而导出积化和差公式、和差化积公式、二倍角公式、半角公式 四、考点解析与典型例题 考点一:求角 例1、已知]13,3[,21sin ∈-=x x ,求x 的值。
【解】由题意,ππk x 26+-=或Z k k x ∈+-=,ππ265。
因为]13,3[∈x ,故619465672656234661126ππππππππππππ=+-==+-==+-==+-=x x x x 或或或。
高一数学必修四知识点总结(实用3篇)
高一数学必修四知识点总结第1篇立体几何初步(1)棱柱: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3)棱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②侧面是梯形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4)圆柱: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xxx的几何体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高一数学必修四知识点总结第2篇人教版数学必修四知识点一1.正弦、余弦公式的逆向思维对于形如cos(α-β)cos(β)-sin(α-β)sin(β)这样的形式,运用逆向思维,化解为:cos(α-β)cos(β)-sin(α-β)sin(β)=cos[(α-β)+β]=cos(α)2.正切公式的逆向思维。
数学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数学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摘要:一、前言二、集合与元素1.集合的定义2.集合的表示方法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三、集合的运算1.集合的并集2.集合的交集3.集合的补集4.集合的差集四、集合的子集与真子集1.子集的定义2.真子集的定义3.子集与真子集的关系五、集合的幂集1.幂集的定义2.幂集的运算六、总结与展望正文:一、前言数学必修一第四章主要介绍了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以及集合的一些基本运算。
集合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具有广泛的应用,如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领域都有涉及。
因此,学好集合知识对提高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集合与元素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互异的元素组成的整体。
这些元素可以是数、图形、物体等。
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列举法、描述法和图示法等。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和不属于两种。
三、集合的运算1.集合的并集:对于两个集合A 和B,它们的并集是由所有属于A 或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记作A∪B。
2.集合的交集:对于两个集合A 和B,它们的交集是由既属于A 又属于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记作A∩B。
3.集合的补集:对于一个集合A,它的补集是由所有不属于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记作A"。
4.集合的差集:对于两个集合A 和B,它们的差集是由所有属于A 但不属于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记作A-B。
四、集合的子集与真子集1.子集的定义:对于一个集合A,如果B 是A 的元素之一,那么B 是A 的子集,记作BA。
2.真子集的定义:对于一个集合A,如果B 是A 的元素之一,且B 不等于A,那么B 是A 的真子集,记作BA。
3.子集与真子集的关系:真子集是子集的特殊情况,即如果B 是A 的真子集,那么B 一定是A 的子集。
五、集合的幂集1.幂集的定义:对于一个集合A,它的幂集是由A 的所有子集组成的集合,记作P(A)。
2.幂集的运算:幂集运算包括并集、交集和补集等。
六、总结与展望数学必修一第四章主要介绍了集合的基本概念、运算和子集等知识,这些知识为后续学习数列、函数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高一数学必修4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4知识点总结高一数学必修4知识点总结在我们的学习时代,说起知识点,应该没有人不熟悉吧?知识点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知识点对提高学习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
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一数学必修4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数学必修4知识点总结 1第一章三角函数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1、任意角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零角:不作任何旋转形成的角2、角的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终边落在第几象限,则称为第几象限角.第二象限角的集合为k36090k360180,k第三象限角的集合为k360180k360270,k第四象限角的集合为k360270k360360,k终边在x轴上的角的集合为k180,k终边在y轴上的角的集合为k18090,k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的集合为k90,k第一象限角的集合为k360k36090,k3、与角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为k360,k4、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5、半径为r的圆的圆心角所对弧的长为l,则角的弧度数的绝对值是l. r1806、弧度制与角度制的换算公式:2360,1,157.3. 1807、若扇形的圆心角为为弧度制,半径为r,弧长为l,周长为C,面积为S,则lr,C2rl,111Slrr2.228、设是一个任意大小的角,它与原点的距离是rr的终边上任意一点的坐标是x,y,则sin0,yxy,cos,tanx0. rrx9、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第一象限全为正,第二象限正弦为正,第三象限正切为正,第四象限余弦为正.10、三角函数线:sin,cos,tan.222211、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1sin2cos21sin1cos,cos1sin;2sintancossinsintancos,cos.tan12、函数的诱导公式:1sin2ksin,cos2kcos,tan2ktank.2sinsin,coscos,tantan. 3sinsin,coscos,tantan. 4sinsin,coscos,tantan.口诀:函数名称不变,符号看象限.5sincos,cossin.6sincos,cossin. 2222口诀:正弦与余弦互换,符号看象限.13、①的图象上所有点向左(右)平移个单位长度,得到函数ysinx的图象;再将函数ysinx的图象上所有点的横坐标伸长(缩短)到原来的1倍(纵坐标不变),得到函数ysinx的图象;再将函数ysinx的图象上所有点的纵坐标伸长(缩短)到原来的倍(横坐标不变),得到函数ysinx的图象.②数ysinx的图象上所有点的横坐标伸长(缩短)到原来的1倍(纵坐标不变),得到函数ysinx的图象;再将函数ysinx的图象上所有点向左(右)平移个单位长度,得到函数ysinx的图象;再将函数ysinx的图象上所有点的纵坐标伸长(缩短)到原来的倍(横2坐标不变),得到函数ysinx的图象. 14、函数ysinx0,0的性质:①振幅:;②周期:2;③频率:f1;④相位:x;⑤初相:. 2函数ysinx,当xx1时,取得最小值为ymin ;当xx2时,取得最大值为ymax,则11x2x1x1x2ymaxyminymaxymin22,,2.yASinx , A0 , 0 , T215 周期问题2yACosx , A0 , 0 , TyASinx, A0 , 0 , TyACosx, A0 , 0 , TyASinxb , A0 , 0 , b 0, T22yACosxb , A0 , 0 , b0 ,TTyAcotx , A0 , 0 ,yAtanx , A0 , 0 , TyAcotx, A0 , 0 , TyAtanx , A0 , 0 , T3第二章平面向量16、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数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有向线段的三要素:起点、方向、长度.零向量:长度为0的向量.单位向量:长度等于1个单位的向量.平行向量(共线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17、向量加法运算:⑴三角形法则的特点:首尾相连.⑵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特点:共起点.C⑶三角形不等式:ababab.⑷运算性质:①交换律:abba;abcabc②结合律:;③a00aa.ababCC4⑸坐标运算:设ax1,y1,bx2,y2,则abx1x2,y1y2.18、向量减法运算:⑴三角形法则的特点:共起点,连终点,方向指向被减向量.⑵坐标运算:设ax1,y1,bx2,y2,则abx1x2,y1y2.设、两点的坐标分别为x1,y1,x2,y2,则x1x2,y1y2.19、向量数乘运算:⑴实数与向量a的积是一个向量的运算叫做向量的数乘,记作a.①aa;②当0时,a的方向与a的方向相同;当0时,a的方向与a的方向相反;当0时,a0.⑵运算律:①aa;②aaa;③abab.⑶坐标运算:设ax,y,则ax,yx,y.20、向量共线定理:向量aa0与b共线,当且仅当有唯一一个实数,使ba.设ax1,y1,bx2,y2,其中b0,则当且仅当x1y2x2y10时,向量a、bb0共线.2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e1、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意向量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1、2,使a1e12e2.(不共线的向量e1、e2作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22、分点坐标公式:设点是线段12上的一点,1、2的坐标分别是x1,y1,x2,y2,当12时,点的坐标是x1x2y1y2时,就为中点公式。
数学高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数学高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高一数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在高一数学的第四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重要的数学知识点,包括函数与方程、数列与数学归纳法以及指数与对数。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函数与方程1. 函数的概念: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它将一个集合的元素映射到另一个集合的元素上。
通常用f(x)表示函数。
2. 一次函数: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ax+b,其中a和b为常数。
一次函数的图像为一条直线。
3. 二次函数: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ax^2+bx+c,其中a、b和c为常数。
二次函数的图像为一条抛物线。
4. 求解方程:通过等式两边进行等价变形,可以求解各种类型的方程,如一次方程、二次方程、绝对值方程等。
二、数列与数学归纳法1. 数列的概念:数列是一系列按特定规律排列的数的集合。
数列中的每个数称为项,用an表示第n个项。
2. 等差数列: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的相邻两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
其通项公式为an=a1+(n-1)d,其中a1为首项,d为公差。
3. 等比数列: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的任意两项之比都相等的数列。
其通项公式为an=a1*r^(n-1),其中a1为首项,r为公比。
4. 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数学命题的方法。
它分为两个步骤:基础步骤和归纳步骤。
三、指数与对数1. 指数的概念:指数是表示一个数乘以自身多少次的运算。
指数的几个重要性质包括指数相加法则、指数相减法则和指数的乘方法则。
2. 对数的概念:对数是指数的逆运算。
对数的几个重要性质包括对数的乘法法则、对数的除法法则和对数的换底法则。
3. 自然对数与常用对数:自然对数以e为底,常用对数以10为底。
自然对数的底数e约为2.71828,常用对数的底数为10。
4. 指数方程与对数方程:指数方程是含有指数的方程,对数方程是含有对数的方程。
求解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可通过换底公式、对数化指数等方法。
综上所述,高一数学第四章的知识点总结了函数与方程、数列与数学归纳法以及指数与对数。
新教材人教A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与题型方法总结 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新教材人教A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与题型方法总结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考纲要求】序号考点课标要求1指数函数①通过对有理数指数幂且为整数,且,实数指数幂含义的认识,了解指数幂的拓展过程,掌握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了解②通过具体实例,了解指数函数的实际意义,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了解③能用描点法或借助计算工具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掌握2对数函数①理解对数的概念,及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和常用对数理解②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能用描点法或借助计算工具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掌握③知道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了解3二分法与求方程近似解①结合学过的函数图象,了解函数零点与方程解的关系了解②结合具体连续函数及其图象的特点,了解函数零点存在定理,探索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思路并会画程序框图,能借助计算工具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了解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具有一般性。
掌握4函数与数学模型①理解函数模型是描述客观世界中变量关系和规律的重要数学语言和工具。
在实际情境中,会选择合适的函数类型刻画现实问题的变化规律。
理解②结合现实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利用计算公具,比较对数函数、一元一次函数、指数函数增长速度的差异,理解“对数增长”、“直线上升”、“指数爆炸”等术语的现实含义。
理解③收集、阅读一些现实生活、生产实际或者经济领域中的数学模型,体会人们是如何借助函数刻画实际问题的,感悟数学模型中参数的现实意义。
了解4.1 指数知识点总结4.1.1 次方根与分数指数幂一、次方根的概念与性质1.次方根(1)定义:一般地,如果,那么叫做的次方根,其中,且。
(2)次方根的性质①当是奇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次方根是一个负数。
这时,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
例如:,,。
②当是偶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这时,正数的正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负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
必修一数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数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数列的概念和构成1.数列是由一系列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数所组成的序列。
2. 数列的通项公式表示了数列中第n项与n的关系,通常用an表示第n项。
3.数列的构成包括确定首项和确定公差。
-首项:数列中的第一项,通常用a1表示。
-公差:数列中相邻两项之差,通常用d表示。
-等差数列:相邻两项之差相等的数列。
-等比数列:相邻两项之比相等的数列。
第二节: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 = a1 + (n-1)d,其中an表示等差数列的第n项,a1表示首项,d表示公差。
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 = (n/2)(a1 + an),其中Sn表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n = a1 * r^(n-1),其中an表示等比数列的第n项,a1表示首项,r表示公比。
4.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当r≠1时,Sn=(a1*(1-r^n))/(1-r)。
- 当r = 1时,Sn = na1第三节:利用通项公式求特定项和前n项和1.已知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利用公式求解特定项或前n项和。
2.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代入通项公式中的相关变量,解方程求得所需的特定项或前n项和。
第四节:求前n项和的特殊情况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Sn = (n/2)(a1 + an),其中an表示等差数列的第n项,a1表示首项,n表示项数。
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当r≠1时,Sn=(a1*(1-r^n))/(1-r)。
- 当r = 1时,Sn = na13.按规律改变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结果:-若数列每个项都乘以一个常数k,则前n项和也需要乘以k。
-若数列中的每两个相邻项交换位置,即将原数列逆序排列,则前n 项和不变。
总结:数列与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学中常用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必修一数学第四章主要介绍了数列的定义、构成以及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
高一数学-高一数学第四章(第33课时)复习与小结(1) 精品
课题:小结与复习(1)知识目标: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任意角的概念、弧度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概念、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关系、诱导公式;2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二倍角的三角函数;3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教学目的:1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2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并会利用与单位圆有关的三角函数线表示正弦、余弦和正切;了解任意角的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掌握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3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4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及恒等式证明;5会用与单位圆有关的三角函数线画出正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象,并在此基础上由诱导公式画出余弦函数的图象;理解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的意义;并通过它们的图象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性质;会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函数y=A sin(ωx+ϕ)的简图,理解A、ω、ϕ的物理意义;6会用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并会用符号arcsin x、arccos x、arctan x表示教学重点:三角函数的知识网络结构及各部分知识教学难点:熟练掌握各部分知识,并能灵活应用其解决相关问题德育目标:1渗透“变换”思想、“化归”思想;2培养逻辑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探求精神教学方法:引导式运用“整体化”教学思想,引导学生生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逐步认识授课类型:复习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一、本章知识与方法总结:知识结构知识纲要:(1)角的概念推广:①正角、负角、零角②终边相同的角(2)弧度制:①一弧度角的定义②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3)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①三角函数定义②定义域③三角函数线④三角函数值在各个象限的符号(4)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基本关系式、平方关系、商数关系、倒数关系(5)诱导公式,主要包括π±α,2π±α,2π±α,23π±α与α角三角函数间的关系(6)两角和与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7)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8)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①定义域②值域(包括最值)③奇偶性④周期性⑤单调性⑥函数的图象及作法方法总结:正确理解三角函数概念、图象和性质、课本要求的三角公式及其内在联系,是学习本章内容的基础。
高一数学第4章知识点归纳
高一数学第4章知识点归纳第4章数列的概念与数列的性质数列是指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一组数。
在高一数学的学习中,数列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很多数学问题的解法。
本章主要介绍了数列的概念、数列的性质以及数列运算等知识点。
一、数列的概念数列是由一系列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数所组成的序列。
数列可以看作是对一般函数的简化,它只涉及到自变量为正整数的情况。
数列的一般表示形式为{an}或者(a1, a2, a3, ...),其中an表示数列的第n个数。
二、数列的性质1. 公式与通项数列可以用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可以描述数列中的每一项与其下标之间的关系。
通项是指数列中的第n个数的一般表示形式。
通过得到数列的通项公式,我们可以方便地求出数列的任意项。
2. 递推关系数列中的每一项都与它前面的某些项有关,这种关系称为递推关系。
通过递推关系我们可以得到数列中的每一项,从而利用这些项进行数列的相关问题的求解。
3. 数列的有界性数列可以是有界的,也可以是无界的。
有界数列是指数列的所有项都在某个范围内变动的数列,无界数列则是指数列中的项无限地趋向于正无穷或负无穷。
4. 数列的单调性数列可以是单调增加的,也可以是单调减少的。
单调增加的数列是指数列的每一项都大于前一项,单调减少的数列则是指数列的每一项都小于前一项。
三、数列运算1. 数列的四则运算数列之间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这与我们在初中学习的四则运算是类似的。
对于两个数列进行加减乘除运算,我们只需要对相应的项进行对应的运算即可。
2. 数列的和与积数列的和指的是数列中所有项的和,数列的积则是指数列中所有项的乘积。
求数列的和与积可以通过数列的通项公式以及数列中项的个数来计算。
四、数列的应用1. 等差数列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之间的差值是相等的数列。
等差数列在数学中有很多应用,特别是在代数运算以及几何问题中经常会用到。
2. 等比数列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之间的比值是相等的数列。
等比数列在数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比例问题和指数函数中经常会用到。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归纳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归纳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高中数学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归纳篇1指数函数及其性质1、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叫做指数函数(exponential),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注意: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取值范围,底数不能是负数、零和1.2、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函数的应用】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把使成立的实数叫做函数的零点。
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的零点就是方程实数根,亦即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即: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交点函数有零点.3、函数零点的求法:求函数的零点:1(代数法)求方程的实数根;2(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4、二次函数的零点:二次函数.1)△>0,方程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2)△=0,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二重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3)△<0,方程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高中数学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归纳篇2(1)直线的倾斜角定义: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2)直线的斜率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表示.即.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当时,;当时,;当时,不存在.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注意下面四点:(1)当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2)k与p1、p2的顺序无关;(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3)直线方程①点斜式:直线斜率k,且过点注意:当直线的斜率为0°时,k=0,直线的方程是y=y1.当直线的斜率为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l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1,所以它的方程是x=x1.②斜截式:,直线斜率为k,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b③两点式:直线两点,④截矩式:其中直线与轴交于点,与轴交于点,即与轴、轴的截距分别为.⑤一般式:(a,b不全为0)注意:各式的适用范围特殊的方程如:平行于x轴的直线:(b为常数);平行于y轴的直线:(a为常数);(5)直线系方程:即具有某一共同性质的直线(一)平行直线系平行于已知直线(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c为常数) (二)垂直直线系垂直于已知直线(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c为常数) (三)过定点的直线系(ⅰ)斜率为k的直线系:,直线过定点;(ⅱ)过两条直线,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为参数),其中直线不在直线系中.(6)两直线平行与垂直注意:利用斜率判断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时,要注意斜率的存在与否.(7)两条直线的交点相交交点坐标即方程组的一组解.方程组无解;方程组有无数解与重合(8)两点间距离公式:设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个点(9)点到直线距离公式:一点到直线的距离(10)两平行直线距离公式在任一直线上任取一点,再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进行求解.高中数学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归纳篇3对数函数对数函数的一般形式为,它实际上就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
高一数学梳理第四章知识点
高一数学梳理第四章知识点第四章知识点梳理高一数学是学习数学的关键时期,而第四章是高一数学的重要章节之一。
本文将对第四章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一、集合论集合论是数学的基础概念之一。
在高一数学中,我们学习了集合的定义、表示和常见操作。
集合的定义是指将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对象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总体。
集合的表示方法主要有列举法和描述法。
对于集合的常见操作,包括交集、并集、差集和补集等。
二、函数与映射函数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
函数的定义是指两个集合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对应关系。
函数具有定义域、值域、对应规律和图象等重要属性。
对于函数的运算,我们学习了函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等基本运算法则。
在函数的图象上,我们可以观察到函数的增减性、奇偶性和周期性等特征。
三、集合与函数的应用集合与函数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通过集合和函数来描述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概率论中,集合和函数被用来描述随机事件的空间和概率分布。
在信息科学中,集合和函数可以用来描述数据的集合和处理过程。
在几何学中,集合和函数被用来描述图形的集合和变换规律等。
四、逻辑与命题逻辑是思维的规律,是我们认识世界和处理问题的基础。
在高一数学中,我们学习了逻辑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
逻辑的基本概念包括命题、联结词和条件语句等。
命题是陈述性语句,可以判断为真或为假。
联结词是连接命题的词语,包括“与”、“或”、“非”等。
条件语句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表达式,包括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我们学习了条件语句的判断、联结和推理等基本技巧。
五、数列与数列的应用数列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数学对象,常常出现在实际问题中。
数列是一种有序的数的集合,可以用一定的规律或公式进行描述。
我们学习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和运算法则。
等差数列是一个常数被加到前一项得到后一项的数列,等比数列是一个常数被乘到前一项得到后一项的数列。
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可以用数列来描述和解决一些有关数学和自然科学的问题。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前4章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前4章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中都会涉及到数学的知识。
高一阶段是数学学科的重要起点,而前4章是高一数学的基础知识点,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章:函数与方程函数与方程是数学中最为常见的概念之一。
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函数的定义、函数的性质以及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它将一个变量的值映射为另一个变量的值。
函数的图像是函数的可视化表达,可以通过函数的图像来观察函数的性质。
在这一章中,我们还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通过解方程,我们可以求出未知数的值,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数列与数列的极限数列是由一定的规律形成的一系列数的集合。
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数列的极限是数列中数值的变化趋势,通过对数列的分析可以得出数列的极限。
当数列的极限存在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求得极限的值。
四则运算法则和数列的极限存在一定的联系,通过对四则运算法则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列的极限。
第三章:三角函数三角函数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它在几何学、物理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三角函数包括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等,它们是角度的函数关系。
通过三角函数的定义,我们可以推导出一些常用的三角函数性质。
三角函数的图像是我们理解三角函数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观察三角函数的图像,我们可以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和对称性等特点。
第四章:向量与平面解析几何向量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向量空间中的一个元素。
向量可以表示大小和方向,并且可以进行加法和数乘运算。
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向量的定义、向量的表示以及向量的运算。
向量的运算包括向量的加法、减法、数量积和向量积等。
向量在平面解析几何中有广泛应用,通过向量的运算可以解决平面几何中的很多问题。
在这四章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数学的基础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奠定了我们在高中数学中的基础,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必修一数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数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因此好好准备一份总结吧。
你想知道总结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必修一数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本初等函数有哪些基本初等函数包括以下几种:(1)常数函数y = c( c为常数)(2)幂函数y = x^a( a为常数)(3)指数函数y = a^x(a>0, a≠1)(4)对数函数y =log(a) x(a>0, a≠1,真数x>0)(5)三角函数以及反三角函数(如正弦函数:y =sinx反正弦函数:y = arcsin x等)基本初等函数性质是什么幂函数形如y=x^a的函数,式中a为实常数。
指数函数形如y=a^x的函数,式中a为不等于1的正常数。
对数函数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记作y=loga a x,式中a为不等于1的正常数。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之间成立关系式,loga ax=x。
三角函数即正弦函数y=sinx,余弦函数y=cosx,正切函数y=tanx,余切函数y=cotx,正割函数y=secx,余割函数y=cscx(见三角学)。
反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的反函数——反正弦函数y = arc sinx,反余弦函数y=arc cosx (-1≤x≤1,初等函数0≤y≤π),反正切函数y=arc tanx,反余切函数y = arc cotx(-∞学习数学小窍门建立数学纠错本。
把平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
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
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限时训练。
可以找一组题(比如10道选择题),争取限定一个时间完成;也可以找1道大题,限时完成。
这主要是创设一种考试情境,检验自己在紧张状态下的思维水平。
数学必修一第四章总结
数学必修一第四章总结数学必修一第四章主要介绍了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包括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以及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关系等内容。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二次函数的特点和应用,为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是二次函数的定义。
二次函数是指形如y=ax^2+bx+c的函数,其中a、b、c为常数且a≠0。
二次函数的图像为抛物线,开口方向由a的正负决定,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
二次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x=-b/2a对称,这条直线称为二次函数的对称轴。
第二节是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二次函数的图像一般由顶点和与x轴的交点确定。
顶点的横坐标为-x/2a,纵坐标为f(-x/2a)。
当a>0时,顶点为最小值点,当a<0时,顶点为最大值点。
根据抛物线的对称性,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确定其余的图像点。
二次函数的增减性和最值问题也是我们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第三节是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
对于一般的二次函数y=ax^2+bx+c,要确定其最值点,我们可以通过求解二次函数的导数来找到极值点。
当导数为0时,函数取得极值,且极值点的横坐标为x=-b/2a。
通过求解二次函数的导数,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二次函数的单调性。
第四节是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二次函数的图像与一次函数的图像的交点。
通过求解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交点,我们可以得到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当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有两个交点时,两个函数有两个实根;当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有一个交点时,两个函数有一个实根;当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没有交点时,两个函数无实根。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我们不仅能够掌握二次函数的基本定义和性质,还能够解决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以及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关系问题。
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物理学中,通过二次函数可以描述物体的运动轨迹;在经济学中,通过二次函数可以分析企业的成本和收益关系。
职高数学高一第四章知识点
职高数学高一第四章知识点第四章知识点一、函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它用来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
在数学中,常用字母y表示因变量,字母y表示自变量,函数可以用符号y = y(y)表示,其中y为函数名。
1. 定义和表示方法函数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示,包括用图像表示、用表格表示和用公式表示等。
- 图像表示:可以通过绘制函数的图像来表示函数。
- 表格表示:可以将自变量和对应的因变量值列成表格,便于观察函数的变化规律。
- 公式表示: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函数,例如y(y) = y^2表示一个关于y的平方函数。
2. 定义域和值域函数的定义域是指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值域是指函数的所有可能的因变量值的集合。
在确定函数时,需要明确定义域和值域。
3. 函数的性质函数具有一些基本性质,包括单调性、奇偶性和周期性等。
- 单调性:函数可以是递增的(单调递增)或递减的(单调递减),也可以是不变的(常数函数)。
- 奇偶性:函数可以是奇函数(关于原点对称)或偶函数(关于y轴对称),也可以是既不奇也不偶的。
- 周期性:某些函数具有周期性,在一个周期内函数的值呈现重复性。
二、基本函数和常用函数1. 基本函数基本函数是一些最基础的函数,包括常数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三角函数等。
- 常数函数:函数的值始终为常数,例如y = 3。
- 幂函数:函数的定义域为实数集,形式为y = y^y,其中y为常数。
- 指数函数:函数的定义域为实数集,形式为y = y^y,其中y为正常数且y≠1。
- 对数函数:函数的定义域为正实数集,形式为y= yyyy(y),其中y为正常数且y≠1。
- 三角函数:包括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等,函数的定义域为实数集。
2. 常用函数除了基本函数外,还有一些常用函数,如绝对值函数、分段函数、反函数等。
- 绝对值函数:函数的定义域为实数集,形式为y = |y|,表示自变量的绝对值。
- 分段函数:将定义域划分为不同的区间,每个区间使用不同的函数表达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小结与复习(1)知识目标: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任意角的概念、弧度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概念、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关系、诱导公式;2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二倍角的三角函数;3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教学目的:1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2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并会利用与单位圆有关的三角函数线表示正弦、余弦和正切;了解任意角的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掌握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3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4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及恒等式证明;5会用与单位圆有关的三角函数线画出正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象,并在此基础上由诱导公式画出余弦函数的图象;理解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的意义;并通过它们的图象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性质;会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函数y=A sin(ωx+ϕ)的简图,理解A、ω、ϕ的物理意义;6会用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并会用符号arcsin x、arccos x、arctan x表示教学重点:三角函数的知识网络结构及各部分知识教学难点:熟练掌握各部分知识,并能灵活应用其解决相关问题德育目标:1渗透“变换”思想、“化归”思想;2培养逻辑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探求精神教学方法:引导式运用“整体化”教学思想,引导学生生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逐步认识授课类型:复习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一、本章知识与方法总结:知识结构知识纲要:(1)角的概念推广:①正角、负角、零角②终边相同的角(2)弧度制:①一弧度角的定义②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3)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①三角函数定义②定义域③三角函数线④三角函数值在各个象限的符号(4)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基本关系式、平方关系、商数关系、倒数关系(5)诱导公式,主要包括π±α,2π±α,2π±α,23π±α与α角三角函数间的关系(6)两角和与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7)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8)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①定义域②值域(包括最值)③奇偶性④周期性⑤单调性⑥函数的图象及作法方法总结:正确理解三角函数概念、图象和性质、课本要求的三角公式及其内在联系,是学习本章内容的基础。
1已知一个角的一个三角函数值,求这个角的其他三角函数值的方法; 2利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三角函数值的方法; 3已知一个角的一个三角函数值,求符合条件的角的方法; 4利用三角公式进行恒等变形的方法(变角、变次数、变函数名称、变运算关系等) 5证明角相等的方法和证明三角恒等式的方法; 6作三角函数图象的方法; 7三角函数图象变换的方法; 8研究三角函数性质的方法二、讲解新课:这一章的知识网络结构:最先,我们给出了三角函数的定义,包括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符号,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式,诱导公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以及它们的变形公式等等(主要是: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接下来,我们又共同探讨了它们的应用和性质主要是进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证明以及它们的综合运用具体内容:根据生产实际和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需要,我们引入了任意角的概念,并学这里规定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于是,弧长公式为:l=|α|r (其中l ′为弧长,r 为半径,α为圆弧所对圆心角的弧度数)之后,我们定义了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余割六种三角函数,它们都是以角为自变量,以此值为函数值的函数,其中,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尤为重要,进而我们根据定义又得到了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它们是进行三角恒等变换的重要基础,而后,我们又得到了五组诱导公式对于这部分知识,大家要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并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并学会利用与单位有关的三角函数线表示正弦、余弦和正切;另外需要了解任意角的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还要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sin 2α+cos 2α=1,α=ααtan cos sin ,tan αcotα=1,以及正弦、余弦诱导公式和角公式、倍角公式、差角公式:利用单位圆和三角函数的定义,借助平面内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我们最先得到了两角和的余弦公式,结合诱导公式,我们进而推导出两角和的正弦公式,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可得到两角和的正切公式,之后用-β代替β,便可推得一组差角公式α与β相等时,便又可推出一组倍角公式看来,和角公式C(α+β)是这些公式的基础,这些公式主要用于三角函数式的计算、化简与推导,它们在数学和许多其他学科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希望大家能熟练掌握,并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图象以及它们的主要性质:利用平移正弦线,可以比较精确地画出正弦函数的图象;利用正弦函数的图象和诱导公式,可以画出余弦函数的图象,可以看出在长度为一个周期的闭区间上有五个点(即函数值最大和最小的点以及函数值为0的点)在确定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图象的形状时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在精确度不太高时,我们常用“五点法”画正弦、余弦函数以及与它们类似的一些函数(特别是函数y =A sin(ωx +ϕ))的简图观察图象,可知它们的定义域、值域、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等,这部分知识,同学们要牢固掌握最后,关于三角函数的应用,还有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并学会用arcsin x ,arccos x ,arctan x 表示在掌握这些知识之余,还应注意到这一章大量运用了化归思想,这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它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把未知化归为已知,例如用诱导公式把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逐步化归为求锐角三角函数值——把特殊化归为一般,例如把正弦函数的图象逐步化归为函数y =A sin(ωx +ϕ),x ∈R ,(其中A >0,ω>0)的简图,把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化归为[0,2π]上适合条件的角的集合等 ——等价化归,例如进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恒等变形和证明三角恒等式三、讲解范例:例1 化简cos(313+k π+α)+cos(313-k π-α),其中k ∈Z 解法一: 原式=cos [k π+(3π+α)]+cos [k π-(3π+α)] =cos k πcos(3π+α)-sin k πsin(3π+α)+cos k πcos(3π+α) +sin k πsin(3π+α)=2cos k πcos(3π+α),(k ∈Z ) 当k 为偶数时,原式=2cos(3π+α)=cos α-3sin α 当k 为奇数时,原式=-2cos(3π+α)=3sin α-cos α 总之,原式=(-1)k (cos α-3sin α),k ∈Z解法二:由(k π+3π+α)+(k π-3π-α)=2k π,知 cos(k π-3π-α)=cos [2k π-(3π+α+k π)]=cos [-(k π+3π+α)]=cos(k π+3π+α) ∴原式=2cos(k π+3π+α)=2×(-1)k cos(3π+α) =(-1)k (cos α-3sin α),其中k ∈Z评述:原式=cos(k π+3π+α)+cos(k π-3π-α)=cos [k π+(3π+α)]+cos [k π-(3π+α)] 这就启发我们用余弦的和(差)角公式例2 已知sin(α+β)=32,cos(α-β)=51,求βαtan tan 的值 解法一:由已知条件及正弦的和(差)角公式,.7137303013sin cos cos sin tan tan 30725132sin cos 301325132cos sin 51sin cos cos sin 32sin cos cos sin =⨯==∴=-==+=∴⎪⎪⎩⎪⎪⎨⎧=-=+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得 解法二:(设未知数)令x =βαtan tan .111tan tan 1tan tan tan tan tan tan cos cos )sin(cos cos )sin(3101532)sin()sin(-+=-+=-+=-+==⨯=-+x x 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 解之得713tan tan ==x βα例3已知函数y =A sin(ωx +ϕ),x ∈R ,(其中A >0,ω>0)的图象在y 轴右侧的第一个最高点(函数取最大值的点)为M (2,22),与x 轴在原点右侧的第一个交点为N (6,0),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解法一:根据题意,可知4T =6-2=4 ∴T =16,∴ω=82π=πT 将点M 的坐标(2,22)代入y =22sin(8πx +ϕ), 得22=22sin(8π×2+ϕ) 即sin(4π+ϕ)=1 ∴满足4π+ϕ=2π的ϕ的最小正数解,即ϕ=4π 从而所求的函数解析式是y =22sin(8πx +4π),x ∈R 解法二:将两个点M (2,22),N(6,0)的坐标分别代入y =22sin(ωx +φ)并化简⎩⎨⎧=+=+0)6sin(1)2sin(ϕϖϕϖ得 ∴在长度为一个周期且包含原点的闭区间上,有⎪⎩⎪⎨⎧=+=+πϕϖπϕϖ622∴所求的函数解析式是y =22sin(8πx +4π),x ∈R 四、小结:通过本节学习,大家要系统掌握三角函数有关知识,并能灵活应用其进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证明,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等等五、课后作业:六、板书设计(略)七、课后记:数学公式变形要讲究“三有”数学公式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理解公式的内在本质,就要进行适当的变形,但要讲究“三有”,即:变之有用,变之有规,变之有益 1公式变形的目的最终应体现在其实用的价值,一个公式的等价变形往往有多种,教学中应择其有用的变形,以提高应用公式的效能 2数学公式变形的方法多种多样,揭示数学公式变形的一般规律对深化公式教学会有积极的意义由于公式中的字母可以代表数、式、函数等有数学意义的式子,因此可以根据需要对公式进行适当的数学处理,或代换,或迭代,或取特殊值等等 3公式变形不仅仅是标准公式功能的拓宽,而且在变形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数学思想和观点,充分体现数学公式的转化和简化功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公式的本质例如对于公式)tan(βα+=βαβαtan tan 1tan tan -+ 变形一:用-β代换β得到 )tan(β-α=βαβαtan tan 1tan tan ⋅+- 用α=45°代入得到)45tan(tan 1tan 1βββ+︒=-+ 变形二:当α=β时,tan2α=αα2tan 1tan 2- 当α=π时,tan(π+β)=tan β当α=2π时,用-β代换β时 tan(2π-β)=-tan β(用特殊值代入原公式是公式变形,发现新、旧公式之间关系所常用的办法) 变形三:tan(α+β+γ)=)tan tan tan tan tan (tan 1tan tan tan tan tan tan γβγαβαγβαγβα++--++ 由此引申为α+β+γ=k π(k ∈Z )⇔tan α+tan β+tan γ=tan αtan βtan γ (对原公式进行类比推广是一种常用公式变形的方法))tan(tan tan tan tan 1,)tan(tan tan 1tan tan )tan tan 1)(tan(tan tan :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变形四 (注意到原公式是涉及tan αtan β、tan α+tan β、tan(α+β)、1的一个方程,因此从方程观点出发进行变形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变形办法,由此产生逆变公式、整体变换公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