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同步作业课件:4.3 线段的长短比较(共23张PPT)
合集下载
4.3线段的长短比较课件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
A
BC
(2)线段间的和、差关系 AC-AB=BC
BC<AC
AC-BC=AB
线段的和与差
BC+AB=AC
若线段c的长度是线段a,b的长度的和(差),称线 段c是线段a,b的和(差)
练一练
根据图形填空:
AB D
C
1、AC= __A_B__ + ___B_C__
2、(如图)增加一个D点,则, AC= __A_B__+ _B__D__+ _D__C__
(1)如图1,线段AB和CD的大小关系是AB < CD; (2)如图2,线段AB和CD的大小关系是AB > CD; (3)如图3,线段AB和CD的大小关系是AB = CD.
问题3:
如图,线段AB和AC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线段AC与线段
AB的差是哪条线段?你还能从图中观察出其他线段间的和、差
关系吗? (1)大小关系 AB<AC
综合练习
1、按图填空
●
●
●
●
●
A
CE
D
B
1)、AB=A( C )+(CE )+( ED )+( DB) 2)、AE=(AB )-( ED)-( DB) 3)、AC+CD=(AB )- BD 4)、CE+EB-ED=(CE )+( DB )
5)、AE+E( D )=A( B )- DB=AC+( CD)=AD
A
BC
D
解:∵ 点C是线段AD的中点
∴AD=2AC=10
∴AB=AD-BD =10-6 =4cm
即 线段AB的长是4cm
5、已知B是线段AC上一点,AB=4cm,BC=3cm. 如果 O是线段AC的中点, 求线段OB的长。
数学沪科版七年级(上册)4.3线段的长短比较(共27张PPT)
PP
[解析] 在MN上任选一点P,它到A,B的距离即
线段PA与PB的长,结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求. 解:连接AB,交MN于点P,则这个货站应建在点P处.
新知探究
归纳总结
(1)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概念描述的是数量,而 不是图形,指的是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而不 是线段本身.
(2)在解决选择位置、求最短距离等问题时, 通常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课堂小结
比较线段大小的方法 比较线段的长短 线段的和、差及中点
度量法 叠合法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课堂小测
先画出图形, 有两种情况 1.已知线段AB=6 cm,在直线AB上画线段AC= 2 cm,则BC的长是__4_c_m_或__8_c_m__.
2.如图,M、N把线段AB三等分,C为NB的中点, 且CN=5 cm,则AB=___3_0____cm.
二 线段的和差及线段的中点
合作探究
已知: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如果AB=a, 线段BC=b.那么AC与AB,BC之间有何关系?
a
b
A
B
C
线段AC为线段AB与线段BC的和.
记作
AC=AB+BC=a+b
新知探究
已知:点C在线段AB上,如果AB=a, 线段BC=b.那么AC与AB,BC之间有何关系?
9 2
x-4x=
2x =2.
解得x=4.
所以AD=9x=36(cm).
新知探究
(2)AB∶BE.
解:AB=2x=8cm,BC=3x=12cm. 由线段的和差, 得BE=BC-CE=12-2=10(cm). 所以 AB∶BE=8∶10=4∶5.
方法总结:在遇到线段之间比的问题时,往往 设出未知数,列方程解答.
[解析] 在MN上任选一点P,它到A,B的距离即
线段PA与PB的长,结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求. 解:连接AB,交MN于点P,则这个货站应建在点P处.
新知探究
归纳总结
(1)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概念描述的是数量,而 不是图形,指的是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而不 是线段本身.
(2)在解决选择位置、求最短距离等问题时, 通常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课堂小结
比较线段大小的方法 比较线段的长短 线段的和、差及中点
度量法 叠合法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课堂小测
先画出图形, 有两种情况 1.已知线段AB=6 cm,在直线AB上画线段AC= 2 cm,则BC的长是__4_c_m_或__8_c_m__.
2.如图,M、N把线段AB三等分,C为NB的中点, 且CN=5 cm,则AB=___3_0____cm.
二 线段的和差及线段的中点
合作探究
已知: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如果AB=a, 线段BC=b.那么AC与AB,BC之间有何关系?
a
b
A
B
C
线段AC为线段AB与线段BC的和.
记作
AC=AB+BC=a+b
新知探究
已知:点C在线段AB上,如果AB=a, 线段BC=b.那么AC与AB,BC之间有何关系?
9 2
x-4x=
2x =2.
解得x=4.
所以AD=9x=36(cm).
新知探究
(2)AB∶BE.
解:AB=2x=8cm,BC=3x=12cm. 由线段的和差, 得BE=BC-CE=12-2=10(cm). 所以 AB∶BE=8∶10=4∶5.
方法总结:在遇到线段之间比的问题时,往往 设出未知数,列方程解答.
数学沪科版七年级(上册)4.3-线段的长短比较ppt
当堂练习
1.如图,由AB=CD可得AC与BD的大小关系正确 的是( C )
A.AC>BD B.AC<BD C.AC=BD D.不能确定
2.已知M是线段AB的中点,①AB=2AM;②BM
=1/2AB;③AM=BM;④AM+BM=AB.上面四
个式子中,正确的有( D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课堂小结
比较线段的长短
比较线段大小的方法 线段的和、差及中点
度量法 叠合法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七年级数学上(HK) 教学课件
第4章 直线与角
4.3 线段的长短比较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当堂练习
课堂小结
学习目标
1.了解比较线段长短的两种方法. 2.了解线段的和差及中点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计 算.(重点、难点) 3.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以及两点间距 离的概念.(重点)
导入新课
情境引入
有一根长木棒,如何从它上面截下一段, 使截下的木棒等于另一根短木棒的长?
填一填
如图,点A、点B、点C、点D四点在同 一直线上,那么:
A
BC D
AB+BC = _AC_ AD-CD =_AC_ BC= AC -AB = BD- CD ;
说一说
如何找到一条绳子的中点呢?
问题:描述一下线段中点的概念呢?(对照图形)
中点定义
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和BM,
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
例2 如图,B、C两点把线段AD分成2∶3∶4的三 部分,点E是线段AD的中点,EC=2cm,求:
(1)AD的长; (2)AB∶BE.
解:(1)设AB=2x,则BC=3x,CD=4x,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4.3《线段的长短与比较》【课件】(共19张PPT)
1.比较各个图中线段AB与CD的长度 C
D
A
B
(1)
2.如图,C、D是线段AB上不同的两点,那么:
A
B
C
D
(2)
(1)AC=_A_D_-CD, BD=__B_C-CD; (2) AC=_A__B-BC, BD=_B__A-AD;
AC
D
B
(3) AB=_A_C_+_D__B+_C__D.。
一起小结
AB>EF
AB<MN
•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1.8.2921.8.29Sunday, August 29, 2021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12:16:1812:16:1812:168/29/2021 12:16:18 PM •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1.8.2912:16:1812:16Aug-2129-Aug-21 •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12:16:1812:16:1812:16Sunday, August 29, 2021
例2、如图②,下列说法不能判断点C是线段
的中点的是( C ) A
C
B
( A)AC=CB
( B)AB=2AC
(C)AC+CB=AB
图②
( D)2CB=AB
例3、AB=6cm,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是 线段CB的中点,求线段AD的长。
A
C
D
B
解: 因为C为线段AD的中点,所以AC=BC=3cm, 又因为D是BC的中点,所以CD=DB=1.5cm, 又因为AD=AC+CD,所以AD=4.5cm 答:线段AD的长等于4.5cm。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 数学 课件 4.3 线段的长短比较
(1) (2)
a
b a
(3)
b
a
b
提示我们,
有时眼见不
一定为实
线段的和差
a
●
A AB =a
b
●
●
B
C
BC=b
a
●
A
AB =a
b
●
●
DB
DB=b
线段的和差表示的是线段 长度的和差
线段AB 如图,
AC就是a与b的和
AC=a+b
AD就是a与b的差
AD = a - b
如图,C,D是线段AB上不同的两点
,那么:
4.3 线段的长短比较
复习
1
有几个端 向几个方向延伸 能否度量
、
点
直无线
两个方向无 限延伸
不可度量
1射个线
向一方无限延伸 不可度量
2线个段
不可延伸
可度量
2、直线的基本事实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3、直线的性质
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猜一猜:
(1) (2)
a
b a
b
(3)
a
b
线段的比较: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1.线段的两种比较方法:叠合法和度量法
。 2.线段的和与差。
3.线段的中点概念及表示方法,中 点的确定,线段的有关计算。 4.线段的基本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5。.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 线段的长度。
作业:P141 练习 1,2,3,4
96.其实有些事是并不一定要去戳破的,隔着这层膜,也许,可能是比面对面好得多。 82.当你想要放弃的时候,想想当初为什么要开始。 1、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所以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和独立的意识。 —— 佚名 40.知识给人重量,成就给人光彩,大多数人只是看到了光彩,而不去称量重量。 20、生活中可能就是这种情况。小时候,我感到非常自豪,以至于长大后我可以改变世界。但是当我长大后,我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 情,无论您多么努力,都无法改变,但是您必须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