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斐波那契数列到黄金分割

合集下载

斐波那契数列和黄金分割的关系

斐波那契数列和黄金分割的关系

斐波那契数列和黄金分割的关系
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密切相关。

黄金分割是将一条线段分成两个部分,使其中一部分和全长之比等于另一部分和这部分之比,即(a+b)/a=a/b。

这个比例值大约是1.618。

斐波那契数列也有类似的特征,即每个数与它前面的数的比值都趋近于黄金分割比例值。

例如,3/2≈1.5≈1.618/1;5/3≈1.666≈1.618/1.在斐波那契数列中,相邻两个数的比值已经趋近于黄金分割比例值,而随着数列的不断增长,这个比值会越来越接近黄金分割比例值。

因此,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有着紧密的关系。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黄金分割与斐波那契数列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黄金分割与斐波那契数列

黄金分割与斐波那契数列
把一条线段分割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之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之比,其比值是一个无理数,取其前三位数字的近似值是0.618。

由于按此比例
设计的造型十分美丽,因此称为黄金分割,也称为中外
比。

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数字,我们以0.618来近似,
通过简单的计算就可以发现:
1/0.618=1.618
(1-0.618)/0.618=0.618
这个数值体现在诸如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艺
术领域,在管理、工程设计等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
用。

"斐波那契数列"指的是:1、1、2、3、5、8、13、21、34、55、89、144、…这些数被称为"斐波那契数"。

特点是除前两个数(数值为1)之外,每个数都是它前面两个数之和。

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有什么关系呢?经研究发现,相邻两个斐波那契数的比值是随序号的增加而逐渐趋于黄金比的。

即f(n)/f(n-1)-→0.618…由于斐波那契数都是整数,两个整数相除之商是有理数,所以只是逐渐逼近黄金比这个无理数。

当我们继续计算出后面更大的斐波那契数时,就会发现相邻两数之比确实是非常接近黄金比的。

不仅如此,随便选两个整数,然后按照斐波那契数的规律排下去,两数之比也是会逐渐逼近黄金比的。

从斐波那契数列到黄金分割

从斐波那契数列到黄金分割

从斐波那契数列到黄金分割在数学史上,斐波那契数列和黄金分割是十分有名的。

它们不但有丰富的数学含义,还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哈佛大学一位符号学专家兰登,在巴黎出差期间的一个午夜接到紧急电话,赶到卢浮宫博物馆后,得知年迈的馆长在博物馆里被人杀害。

人们在馆长的尸体旁,发现了一串难以捉摸的数字13-3-2-21-1-1-8-5。

馆长的孙女奈芙是一位颇有天分的密码破译专家,她意识到这是祖父在向她传达信息。

奈芙将数字从小到大排列,也就是1-1-2-3-5-8-13-21,她发现,这就是斐波那契数列的前几项。

后来,在开启祖父的银行保险柜时,试了好多密码都不成功,但试了这串数字就打开了。

奈芙和兰登经过调查后发现,一连串的线索就隐藏在达·芬奇的艺术作品中。

这些线索被画家巧妙地隐藏起来。

兰登在无意中发现,已故馆长竟然是郇山隐修会的重要成员。

郇山隐修会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组织,其成员包括牛顿、雨果与达·芬奇等多位历史名人。

兰登的直觉告诉他,他和奈芙是在寻找一个石破天惊的历史秘密……近年畅销全球的小说《达·芬奇密码》这就是“达·芬奇密码”的来由。

《达·芬奇密码》是一本宗教题材的历史小说,也包含很多数学和科学方面的内容,近年来极为畅销。

斐波那契数列的故事对于斐波那契数列的发现者斐波那契,我们并不陌生,他是第一位研究印度和阿拉伯数学理论的欧洲人,对把印度和阿拉伯数学引入欧洲做出了很大贡献。

列昂纳多·斐波那契是意大利人,生于1170年,卒于1240年。

斐波那契的籍贯是比萨,所以还被人称做“比萨的列昂纳多”。

小时候,由于父亲被派驻到非洲,斐波那契就在非洲接受教育,并在一个阿拉伯老师的指导下研究数学。

在欧洲和小亚细亚四处游历后,斐波那契回到比萨定居。

1202年,他完成了巨著《计算之书》(Liber Abaci),斐波那契数列便是出自这本著作,它来自一个“兔子繁殖”问题。

第一位研究印度和阿拉伯数学理论的欧洲数学家斐波那契。

黄金分割的正确计算方法

黄金分割的正确计算方法

黄金分割的正确计算方法黄金分割是一种美学比例,被广泛运用于艺术、建筑、设计等领域。

它是指一条线段,被分为两部分,使整体部分与较小部分的比例等于较小部分与较大部分的比例。

黄金分割的比例约为1:1.618,被认为是最具美感的比例之一。

在许多艺术作品和建筑设计中,设计师们都会运用黄金分割来达到更加和谐美观的效果。

那么,如何正确计算黄金分割呢?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黄金分割的正确计算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黄金分割的比例是1:1.618。

这个比例是由斐波那契数列推导而来的,也称为黄金比例。

在计算黄金分割时,我们可以使用以下两种方法,几何法和代数法。

几何法是最直观的计算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画线段的方式来得到黄金分割点。

具体步骤如下:1. 首先,我们需要有一条线段AB,我们要将其按照黄金分割比例分成两部分。

2. 我们在线段AB上选取一个点C,使得AC/AB=1/1.618。

3. 连接点C和B,得到线段AC和线段CB,这样就完成了黄金分割。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直观地得到黄金分割点,适用于手绘、设计等方面。

除了几何法,我们还可以使用代数法来计算黄金分割点。

代数法是通过数学计算来得到黄金分割点的具体坐标。

具体步骤如下:1. 假设线段AB的长度为x,我们要求得黄金分割点的坐标。

2. 根据黄金分割的定义,我们可以列出方程x/(x+y)=1/1.618,其中y为线段AC的长度。

3. 解方程得到y=1.618x,然后就可以得到线段AC和线段CB的长度,从而得到黄金分割点的坐标。

通过代数法,我们可以精确地得到黄金分割点的坐标,适用于数学计算、程序设计等方面。

综上所述,黄金分割的正确计算方法包括几何法和代数法两种。

通过这两种方法,我们可以得到黄金分割点,从而运用在艺术、设计、建筑等领域中,创造出更加和谐美观的作品。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方法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黄金分割,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数学文化之旅------神奇的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

数学文化之旅------神奇的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

神奇的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石家庄二中南校区孟柳比萨的列奥纳多,又称斐波那契(Leonardo Pisano ,Fibonacci, Leonardo Bigollo,1175年-1250年),中世纪意大利数学家,是西方第一个研究斐波那契数的人,并将现代书写数和乘数的位值表示法系统引入欧洲。

列奥纳多的父亲Guilielmo(威廉),外号Bonacci.因此列奥纳多就得到了外号斐波那契(Fibonacci,意即filius Bonacci,Bonacci之子)。

1202年,他撰写了《算盘全书》(Liber Abacci)一书。

他是第一个研究了印度和阿拉伯数学理论的欧洲人。

他的父亲被比萨的一家商业团体聘任为外交领事,派驻地点相当于今日的阿尔及利亚地区,当时仍是小伙子的列奥纳多已经开始协助父亲工作,因此得以在一个阿拉伯老师的指导下研究数学。

他还曾在埃及、叙利亚、希腊、西西里和普罗旺斯等地研究数学。

于是他就学会了阿拉伯数字。

他是西方第一个研究斐波那契数的人,并将现代书写数和乘数的位值表示法系统引入欧洲。

主要著作有《算盘书》《几何实践》《花朵》《平方数书》斐波那契在《算盘书》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兔子问题:一般而言,兔子在出生两个月后就具有了繁殖能力,一对兔子每个月能生出一对兔子,如果兔子都不死,那么一年后能有多少对兔子?拿新出生的一对兔子研究:第一个月兔子没有繁殖能力,两个月后生下一对小兔总数共有两对;三个月后,老兔子生下又一对,因为上一轮的小兔没有繁殖能力,所以总数是三对;…………..1,1,2,3,5,8,13,21,34,55,89,144……依次类推下去,你会发现,它后一个数等于前面两个数的和。

在这个数列中的数字,就被称为斐波那契数。

2是第3个斐波那契数。

斐波那契数列还满足一下特点:1.任一项的平方数都等于与它相邻的两项乘积相差12.相邻的4个数,内积与外积相差13.前一项与后一项的比大约是0.6184.后一项比前一项大约是1.618经研究发现,相邻两个斐波那契数的比值是随序号的增加而逐渐趋于黄金分割比的。

奇妙的裴波那契数列和黄金分割

奇妙的裴波那契数列和黄金分割

奇妙的裴波那契数列和黄金分割“斐波那契数列”的发明者,是意大利数学家列昂纳多斐波那契(Leonardo Fibonacci,生于公元1170年,卒于1240年。

籍贯大概是比萨)。

他被人称作“比萨的列昂纳多”。

1202年,他撰写了《珠算原理》(Liber Abaci)一书。

他是第一个研究了印度和阿拉伯数学理论的欧洲人。

他的父亲被比萨的一家商业团体聘任为外交领事,派驻地点相当于今日的阿尔及利亚地区,列昂纳多因此得以在一个阿拉伯老师的指导下研究数学。

他还曾在埃及、叙利亚、希腊、西西里和普罗旺斯研究数学。

斐波那契数列指的是这样一个数列:0,1,1,2,3,5,8,13,21这个数列从第三项开始,每一项都等于前两项之和。

它的通项公式为:(1/ 5)*{[(1+ 5)/2]^n - [(1- 5)/2]^n}(又叫“比内公式”,是用无理数表示有理数的一个范例。

)【 5表示根号5】很有趣的是:这样一个完全是自然数的数列,通项公式居然是用无理数来表达的。

【该数列有很多奇妙的属性】比如:随着数列项数的增加,前一项与后一项之比越逼近黄金分割还有一项性质,从第二项开始,每个奇数项的平方都比前后两项之积少(请自己验证后自己确定)1,每个偶数项的平方都比前后两项之积多(请自己验证后自己确定)1。

如果你看到有这样一个题目:某人把一个8*8的方格切成四块,拼成一个5*13的长方形,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什么64=65?其实就是利用了斐波那契数列的这个性质:5、8、13正是数列中相邻的三项,事实上前后两块的面积确实差1,只不过后面那个图中有一条细长的狭缝,一般人不容易注意到。

如果任意挑两个数为起始,比如5、,然后两项两项地相加下去,形成5、、、、、3、、、等,你将发现随着数列的发展,前后两项之比也越来越逼近黄金分割,且某一项的平方与前后两项之积的差值也交替相差某个值。

如果所有的数都要求是自然数,能找出被任意正整数整除的项的此类数列,必然是斐波那契数列的某项开始每一项的倍数,如4,6,10,16,26 (从2开始每个数的两倍)。

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

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

我们可以在鹦鹉螺的外壳发现这样的螺线
所谓黄金三角形是一个 等腰三角形其底与腰的长 度比为黄金比值。我们若 以底边为一腰作一等腰三 角形则此三角形亦为一黄 金三角形,如下图。图中 三种不同长度的线段,其 中次长的线段(蓝色)与 最长的线段(红色)比是 黄金比例,最短的线段 (绿色)与次长线段(蓝 色)也是黄金比例。
1 5 ,其正根为 x 2
5 1 x 0.6180339 0.618 2 A B
小段 大段
3.黄金矩形
定义:一个矩形,如果从中裁去 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矩形的宽与长 之比,与原矩形的一样(即剩下的矩形与 原矩形相似),则称具有这种宽与长之比 的矩形为黄金矩形。黄金矩形可以用上述 方法无限地分割下去。
Fn Fn1 Fn2 , n 2.
每月大兔对数 Fn 排成数列为: 0,1,1,2,3,5,8,13,21,34,55,89,144,
•••
4
定义:若一个数列,前两项均等于1,而从 第三项起每一项是其前两项之和,则称该数列
为斐波那契数列。即:
1 , 1 , 2 , 3 , 5 , 8 , 13 , … …
(1)人体各部分的比Fra bibliotek肚 脐:
印堂穴:
(头—脚)
(口—头顶)
肘关节: (肩—中指尖) 膝 盖: (髋关节—足尖)
(2)著名建筑物中各部分的比
如埃及的金字塔,高(137米)与底边长 (227米)之比为0.629
雅典的帕德侬神庙 (Parthenon at Athens) 庄严、宏伟,被认为 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有 人认为它之所以显得那么和谐, 是因为这个建筑符合黄金比。
Field daisies have 34 petals

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

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

称这样的分数为“连分数”。
24
上述连分数可以看作是 x 1
1 x
中,把 x
的表达式反复代入等号右端得到的;例如,
第一次代入得到的是
x 1 11 1 x
反复迭代,就得到Βιβλιοθήκη 述连分数。25x1
1
1 1
1
1
1
1
上述这一全部由1构成的连分数, 是最简单的一个连分数。
26
通常,求连分数的值,如同求无理数的 值一样,我们常常需要求它的近似值。
5 1 2
1 2
1 1 2( 5 1) 5 1
5 1 51
2
1
1 5 1 1
1 1
2
1 5 1
2
1 5 1 2
2
33
反复迭代,得
5 1 2
1
1
1 1
1
1
1
1
34
它竟然与我们在上段中研究的连分数
一样!因此,黄金比的近似值写成分数表
达的数列,也是,1, 1 , 2 , 3 , 5 ,
12 3 58
解答
11
1月 1对 2月 1对 3月 2对 4月 3对 5月 5对
解答
12
1月 1对 2月 1对 3月 2对 4月 3对 5月 5对 6月 8对
解答
13
解答
1月 1对 2月 1对 3月 2对 4月 3对 5月 5对 6月 8对 7 月 13 对
14
解答
可以将结果以列表形式给出: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112358
1,则大段= x ,小段= 1 x 。
故有 x 1 x , x2 x 1 0
1x
解得 x 1 5 ,其正根为

斐波那契与黄金分割

斐波那契与黄金分割

斐波那契比萨的列奥纳多,又称斐波那契(Leonardo Pisano ,Fibonacci, Leonardo Bigollo,1175年-1250年),意大利数学家,西方第一个研究斐波那契数,并将现代书写数和乘数的位值表示法系统引入欧洲。

目录1人物背景2数列3质数4重要作品1人物背景家庭列奥纳多的父亲Guilielmo(威廉),外号Bonacci(意即「好、自然」或「简单」)。

因此列奥纳多就得到了外号斐波那契 (Fibonacci,意即filius Bonacci,Bonacci之子)。

威廉是商人,在北非一带工作(今阿尔及利亚Bejaia),当时仍是小伙子的列奥纳多已经开始协助父亲工作。

于是他就学会了阿拉伯数字。

学习有感使用阿拉伯数字比罗马数字更有效,列奥纳多前往地中海一带向当时著名的阿拉伯数学家学习,约于1200年回国。

1202年,27岁的他将其所学写进计算之书(Liber Abaci)。

这本书通过在记帐、重量计算、利息、汇率和其他的应用,显示了新的数字系统的实用价值。

这本书大大影响了欧洲人的思想,可是在三世纪后印制术发明之前,十进制数字并不流行。

(例子:1482年,Ptolemaeus世界地图,Lienhart Holle在Ulm印制)成就列奥纳多曾成为热爱数学和科学的腓特烈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的坐上客。

欧洲数学在希腊文明衰落之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直到12世纪才有复苏的迹象。

这种复苏开始是受了翻译、传播希腊、阿拉伯著作的刺激。

对希腊与东方古典数学成就的发掘、探讨,最终导致了文艺复兴时期(15~16世纪)欧洲数学的高涨。

文艺复兴的前哨意大利,由于其特殊地理位置与贸易联系而成为东西方文化的熔炉。

意大利学者早在12~13世纪就开始翻译、介绍希腊与阿拉伯的数学文献。

欧洲,黑暗时代以后第一位有影响的数学家斐波那契(约1175~1240),其拉丁文代表著作《算经》、《几何实践》等也是根据阿拉伯文与希腊文材料编译而成的,斐波那契,即比萨的列昂纳多(Leonardo of Pisa),早年随父在北非从师阿拉伯人习算,后又游历地中海沿岸诸国,回意大利后即写成《算经》(Liber Abac·1202,亦译作《算盘书》)。

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最新)

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最新)

21
上一页 下一页 主 页 返回 退出
黄金分割大量地出现在绘画艺术中,并形成 了黄金分割学派,其中包括达· 芬奇、A.丢勒、G. 西雷特等许多画家. 15世纪和16世纪早期,几乎所有的绘画大师 都试图将绘画中的数学原理与数学和谐和主要目 的结合起来.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及其他许多艺 术家都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力图将数学应 用于艺术.
22上一页 下一页 主源自页 返回 退出例如,画家波提切利的名作“维纳斯的诞生”
女神维纳斯从爱琴海中浮水而出,花神、风神迎送左右的情形.画中也包 含了黄金分割. 23
上一页 下一页 主 页 返回 退出
达· 芬奇与黄金分割 达· 芬奇广泛研 究了人类身体的 各种比例,右面 一张图画的是他 对人体的详细研 究,而且图中标 明了黄金分割的 应用。这是一张 他为数学家L· 帕 西欧里的书《神 奇的比例》所作 的图解,该书出 版于1509年。
上一页 下一页 主 页 返回 退出
24
25
上一页 下一页 主 页 返回 退出
画中耶稣位于正中央,双手摊开,两臂与周围的空间形 成了 一大一小两个倒三角形。
26
上一页 下一页 主 页 返回 退出
未完成的作品《圣 徒杰罗姆》 (Saint Jerome), 该画约作于公元 1483年。在作品中, 圣徒杰罗姆的像完 全位于画上附加的 黄金矩形内。
34
上一页 下一页 主 页 返回 退出
螺线中的秘密
35
上一页 下一页 主 页 返回 退出
CD BC AB 0.618 . DE CD BC
36
上一页 下一页 主 页 返回 退出
古希腊帕提侬神庙是举世闻名的完美建筑,它的高和 宽的比是0.618.建筑师们发现,按这样的比例来设计 殿堂,殿堂更加雄伟、美丽;去设计别墅,别墅将更 加舒适、美丽.连一扇门窗若设计为黄金矩形都会显 得更加协调和令人赏心悦目.

波浪理论数学结构——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率

波浪理论数学结构——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率

波浪理论数学结构——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率斐波那契数列(Fibonacci sequence),又称黄金分割数列、因数学家列昂纳多·斐波那契(Leonardoda Fibonacci)以兔子繁殖为例子而引入,故又称为“兔子数列”,指的是这样一个数列:1、1、2、3、5、8、13、21、34、……在数学上,斐波纳契数列以如下被以递推的方法定义:F(1)=1,F(2)=1, F(n)=F(n-1)+F(n-2)(n>=3,n∈N*)在现代物理、准晶体结构、化学等领域,斐波纳契数列都有直接的应用,为此,美国数学会从1963年起出版了以《斐波纳契数列季刊》为名的一份数学杂志,用于专门刊载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黄金分割是指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整体部分的比值等于较小部分与较大部分的比值,其比值约为0.618。

这个比例被公认为是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因此被称为黄金分割。

1、波浪理论的推动浪,浪形为5(1、2、3、4、5),调整浪的浪型为3(a\b\c),合起来为8。

若把波浪细化,大的推动浪又可分为1、3、5浪为推动,2、4为调整。

a、c为推动,b为调整。

这样大的推动浪为5+3+5+3+5=21,调整浪为5+3+5=13,合起来为34。

若再进行更详细的浪形划分,大的推动浪为21+13+21+13+21=89,调整浪为21+13+21=55,合起来为144。

所以,波浪理论怎么细分,都精确在这个数列上:1、2、3、5、8、13、21、34、55、89、144、2332、这个数列就是斐波那契数列。

它满足如下特性:每两个相连数字相加等于其后第一个数字;前一个数字大约是后一个数字的0.618倍;前一个数字约是其后第二个数字的0.382倍;后一个数字约是前一个数字的1.618倍;后一个数字约是前面第二个数字的2.618倍;3、由此计算出常见的黄金分割率为(0.5和1.5外):0.191、0.236、0.382、0.618、0.809、1.236、1.382、1.618、1.764、1.809 4、黄金分割比率对于股票市场运行的时间周期和价格幅度模型具有重要启示及应用价值。

漫谈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比

漫谈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比

漫谈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比(一)奇妙的斐波那契数列:斐波那契数列的由来是“兔子问题”。

从中总结的规律就是:(1)每个月小兔子数 = 上个月的大兔子数;(2)每个月的大兔子数 = 上个月的大兔子数 + 上个月的小兔子数;(3)每个月的大兔子数 = 上个月的大兔子数 + 上上个月的大兔子数。

1, 1, 2, 3, 5, 8, 13, 21, 34, 55,89,,144......即前两项是1, 1,后面的每一项是前面两项的和,这就是斐波那契数列。

提到数列,作为大学生,学过高等数学,很自然想到求极限。

所以,这里斐波那契数列后一项与前一项比值的极限就是二分之根号五减一,约等于0.618.这就是后面要说的黄金分割比。

递推公式为:发现斐波纳契数&&寻找斐波那契数列:1.自然中的斐波那契数:花基数(花瓣的数目),树杈的生长,菜花,松子,向日葵:顺时针方向的对数螺线,逆时针方向的对数螺线都是斐波纳契数。

更为惊人的是,顺时针方向的对数螺线和逆时针方向的对数螺线是两个相继斐波纳契数。

还曾经发现过一个更大的向日葵,顺时针对数螺线144条,逆时针对数螺线233条。

如下图:叶子的生长方式也是如此,对于许多植物来说,每片叶子从中轴附近生长出来,为了在生长的过程中一直都能最佳地利用空间(要考虑到叶子是一片一片逐渐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一下子同时出现的),每片叶子和前一片叶子之间的角度应该是222.5度,这个角度称为“黄金角度”,因为它和整个圆周360度之比是黄金分割数0.618033989……的倒数,而这种生长方式就决定了斐波那契螺旋的产生。

向日葵的种子排列形成的斐波那契螺旋有时能达到89,甚至144条。

这就是神秘的大自然!这些现象是植物生长动力学特性造成的。

相邻器官原基之间的夹角是一个特殊角,这使种子的堆积效率达到最高。

2.斐波那契数列的推广:首先,思考一下,斐波那契数列的前两项是1, 1,那可不可以是1,2呢?如果是1,2 的话,这就成了缺少第一项的斐波那契数列,即1, 2,3 ,5, 8,......,这不算是本质的推广。

斐波那契数列 黄金比例

斐波那契数列 黄金比例

斐波那契数列是一个数学序列,其中的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之和。

斐波那契数列的前几项通常写作: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 ……
黄金比例(或称黄金分割)是指两个数字的比值为黄金比例时,这两个数字之间的比值等于1:1.618,或者说是0.618:1。

黄金比例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美学比例,被认为是最优美的比例。

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比例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斐波那契数列中的数字满足黄金比例,即相邻两项的比值接近于1:1.618。

例如,当斐波那契数列的数字为8和13时,它们之间的比值为1.625,接近于黄金比例1:1.618。

斐波那契数列和黄金比例在计算机科学、艺术、建筑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例如,在计算机科学中,斐波那契数列常用于求解递归问题;在艺术中,黄金比例常用于设计美观的图形、作品;在建筑中,黄金比例常用于设计美观的建筑物和城市空间。

此外,斐波那契数列和黄金比例也被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

例如,可以使用斐波那契数列来求解股票投资的最优买入和卖出时机;黄金比例则常用于设计金融产品的风险收益比,使风险和收益得到最佳平衡。

黄金分割与斐波那契数列

黄金分割与斐波那契数列

第八讲 黄金分割与斐波那契数列一、 黄金分割1. 黄金分割的概念把一条线段分割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之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之比。

其比值是(√5-1):2,取其小数点后三位的近似值是0.618。

由于按此比例设计的造型十分美丽柔和,因此称为黄金分割,也称为中外比。

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数字。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J.Kepler )曾说“几何学有两大宝藏,其一为毕氏定理,其二为将一线段分成外内比。

前者如黄金,后者如珍珠。

”所谓将一线段分成“中外比(或称中末比或外内比)”,这是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公元前三世纪前后)里的说法:A straight line is said to have been cut in extreme and mean radio when, as the whole line is to the greater segment, so is the greater to the less.分一线段为二线段,当整体线段比大线段等于大线段比小线段时,则称此线段被分为中外比。

关于黄金分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已经研究过正五边形和正十边形的作图,因此现代数学家们推断当时毕达哥拉斯学派已经触及甚至掌握了黄金分割。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欧多克索斯第一个系统研究了这一问题,并建立起比例理论。

而《几何原本》是吸收了欧多克索斯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系统论述了黄金分割,成为最早的有关黄金分割的论著。

中世纪后,黄金分割被披上神秘的外衣,意大利数学帕乔利称之为神圣比例,并专门为此著书立说。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称之为神圣分割。

当时,人们都还是称之为“中外比”,直到19世纪初,黄金分割这个名称才出现。

黄金分割在文艺复兴前后,经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受到了欧洲人的欢迎,他们称之为“金法”,17世纪欧洲的一位数学家,甚至称它为“各种算法中最可宝贵的算法”。

这种算法在印度称之为“三率法”或“三数法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比例方法。

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

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

两千年前,希腊数学家考虑如下问题:
设线段 AB ,
A
在 AB 上找一点 C , 使得
C
B
令 x AB AC, 于是有 xA C C B 1C B 11,
AC CB
AC AC x
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 x2x10.
该方程的根为
1 5 x1 2 ,
x2
1 2
5
.
大自然中数学美---黄金分割 黄金比


称为黄金分割数.
黄金矩形
a : b = 1 : 1.618…
b
a
2、黄金三角形
A
C
B
底与腰 或腰与底 之比为0.618的三角形,称为黄金
三角形.
黄金梯形:在等腰梯形中, 当上底边长与下底边长之比 为黄金比且上底边长正好与 两条腰长相等 此时下底边 长正好与两条对角线长相等 时,这个梯形就称为黄金梯 形,
a1 a2 1, an1 an an1, n 2, 3, 4,...
斐波那契数列
斐波纳契数列的性质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 ・・・
各項分别为前项的多少倍
后一项
前一项 的观察
1 < 1.5 < 1.6 < 1.6153 < 1.6176 < 1.6179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6180・・・
??
“十秒钟加数”的秘密
• 又例如:
右式的答案是: 610 11 = 6710
34 55 89 144 233 377 610 987 1597 + 2584 ????

斐波那契与黄金分割(优质课精品)

斐波那契与黄金分割(优质课精品)

13 8 5 3 2 1 1
26
斐波那契与数学题
例、下图是一个树形图的生长过程,依据图中
所示的生长规律,第8行的实心圆点的个
数是
21 .(迎春杯赛题)

菠萝表皮 斐波那契与开普勒堆叠定理、角谷定律
菠萝表皮 斐波那契与开普勒堆叠定理、角谷定律
其中三个方向是按等差数列 排列的: 0,5,10,15,20,…
斐波那契数列
兔子问题
—— 取自意大利数学家 斐波那契的《算盘书》 ( 1202 年)
南宋
岳飞
秦九韶 苏轼
(L . F i b on a c c i , 1 17 0 - 1 2 50 )
6
1202年,斐波那契在《算盘书》中收录了一个有趣的民间 数学问题——兔子问题,
假设有一对幼生兔子,要一个月才到成熟期,而一对成熟 兔子每个月会生一对兔子,一雌一雄,且所有的兔子都不病不 死,那么由一对幼生兔子开始,到第12个月会有多少对兔子呢?
一个楼梯共有10级台阶,规定每步可以迈一级 台阶或二级台阶,最多可以迈三级台阶。从地 面到最上面一级台阶,一共可以有多少种不同 的走法? 分析: 1级台阶,有1种; 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2级台阶,有2种
3级台阶,有4种
an3 an2 an1 an
4级台阶,有7种
5级台阶,有13种
1 , 1 ,2,3,5,8, 13 ,2 1 ,
黄金分割之所以称为“黄金”分割,是比喻这一 “分割”如黄金一样珍贵。黄金比,是工艺美术、建 筑、摄影等许多艺术门类中审美的因素之一。认为它 表现了恰到好处的“和谐” .
定义:底与腰(或腰与底)之比为0.618的三角形,称为黄金 三角形.
定义:一矩形,如从中 裁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 下的矩形与原矩形相似,则 称该矩形为黄金矩形。黄金 矩形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斐波那契数列到黄金分割在数学史上,斐波那契数列和黄金分割是十分有名的。

它们不但有丰富的数学含义,还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哈佛大学一位符号学专家兰登,在巴黎出差期间的一个午夜接到紧急电话,赶到卢浮宫博物馆后,得知年迈的馆长在博物馆里被人杀害。

人们在馆长的尸体旁,发现了一串难以捉摸的数字13-3-2-21-1-1-8-5。

馆长的孙女奈芙是一位颇有天分的密码破译专家,她意识到这是祖父在向她传达信息。

奈芙将数字从小到大排列,也就是1-1-2-3-5-8-13-21,她发现,这就是斐波那契数列的前几项。

后来,在开启祖父的银行保险柜时,试了好多密码都不成功,但试了这串数字就打开了。

奈芙和兰登经过调查后发现,一连串的线索就隐藏在达·芬奇的艺术作品中。

这些线索被画家巧妙地隐藏起来。

兰登在无意中发现,已故馆长竟然是郇山隐修会的重要成员。

郇山隐修会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组织,其成员包括牛顿、雨果与达·芬奇等多位历史名人。

兰登的直觉告诉他,他和奈芙是在寻找一个石破天惊的历史秘密……近年畅销全球的小说《达·芬奇密码》这就是“达·芬奇密码”的来由。

《达·芬奇密码》是一本宗教题材的历史小说,也包含很多数学和科学方面的内容,近年来极为畅销。

斐波那契数列的故事对于斐波那契数列的发现者斐波那契,我们并不陌生,他是第一位研究印度和阿拉伯数学理论的欧洲人,对把印度和阿拉伯数学引入欧洲做出了很大贡献。

列昂纳多·斐波那契是意大利人,生于1170年,卒于1240年。

斐波那契的籍贯是比萨,所以还被人称做“比萨的列昂纳多”。

小时候,由于父亲被派驻到非洲,斐波那契就在非洲接受教育,并在一个阿拉伯老师的指导下研究数学。

在欧洲和小亚细亚四处游历后,斐波那契回到比萨定居。

1202年,他完成了巨著《计算之书》(Liber Abaci),斐波那契数列便是出自这本著作,它来自一个“兔子繁殖”问题。

第一位研究印度和阿拉伯数学理论的欧洲数学家斐波那契。

假定兔子在出生两个月后就有繁殖能力,一对兔子每个月能生出一对小兔子。

如果所有兔子都不死,那么一年后可以繁殖多少对兔子?第一个月小兔子没有繁殖能力,所以还是一对。

两个月后,生下一对小兔子,共有两对。

三个月后,老兔子又生下一对,因为小兔子还没有繁殖能力,所以一共是三对。

……于是,我们有:每月的兔子对数=上一月的兔子对数+该月新生的兔子对数=上一月的兔子对数+上上月的兔子对数。

也就是说,若记第n个月的兔子对数为F n,则F1=F2=1,且对n>2,有F n=F n-1+F n-2-,于是我们得到如下的斐波那契数列:1,1,2,3,5,8,13,21,34,55,89,144,233,377,610,987,…。

斐波那契数列就是从“兔子繁殖”这个问题中衍生出来的。

斐波那契数列并不是因为好玩才被引入的,它有许多极其重要的性质,否则不会受到后世数学家如此青睐。

最先使用斐波那契数列进行数学研究的人是19世纪的法国数学家卢卡斯(F.É.A.Lucas)。

卢卡斯以研究斐波那契数列而著名,他还发明了另一种类似的数列——卢卡斯数列。

卢卡斯的生平有些不寻常,他一开始在巴黎天文台工作,后来成为一名专业数学家,期间曾在陆军服役。

在法国科学进步协会的年度会议宴会上,一名侍者掉了一个餐盘,其中一块碎瓷片将卢卡斯的脸划破。

几天后,他就死于可能由败血症引起的严重皮肤感染。

黄金分割的来历一般地,我们称5-12=0.61803398……为黄金分割数。

黄金分割数的历史远比斐波那契数列来得悠久。

在古希腊,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就研究过正五边形和正十边形,这些正多边形与黄金分割关系极为密切。

他们还发现,音阶也跟黄金分割有关。

因此人们猜测,毕达哥拉斯学派已经了解了黄金分割方面的知识。

公元前4世纪,大数学家欧多克斯在研究比例问题时,也注意到了黄金分割。

正五角星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秘密标志,他们以该标志来相互识别。

公元前3世纪问世的堪称“数学第一书”的《原本》,也是第一部流传至今的提到黄金分割的著作。

在其第2篇中提到,分已知线段为两部分,使它与其中一条线段所构成的矩形面积等于另一条线段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在几何上就是将线段分成“中外比”,后来叫做“黄金分割”。

欧几里得在论述立体几何时,也不时提到黄金分割。

可见,当时的古希腊人已非常重视这个比例。

雅典有座大理石砌成的神庙,其中有一尊雅典娜神像,由象牙和黄金雕制而成,姿态优美。

研究发现,雕像从肚脐到脚底的距离与身高的比值约等于0.618。

芭蕾舞演员虽然身材修长,但该比值平均约为0.58,只有在踮起脚尖时才能提高这个比值,展现0.618的魅力。

报幕员在报幕时,往往不会站在舞台正中,而是站在舞台的黄金分割点上,以便给观众留下更协调的印象。

正五角星中也蕴含着黄金比:正五角星的每条边恰好被与之相交的另外两条边黄金分割。

首次将这种比例冠以“黄金”美称的是达·芬奇。

在“现代会计之父”帕乔利(L.Pacioli)的《神奇的比例》一书中,达·芬奇作了插图,雅典神庙里的雅典娜神像姿态优美。

还对各种图形中的黄金分割数作了精彩的描述。

比如,将3个黄金矩形对称地互相交叉,每个都与另外两个垂直,则这三个矩形的顶点恰好是一个正二十面体的12个顶点,也是一个正十二面体的各个面的中心。

稍后的德国著名科学家开普勒对黄金分割也极为着迷,他曾经说道:“几何学有两大财富:一个是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一个是按中外比划分一条线段。

第一大财富可称得上是黄金定理,第二大财富称得上是珍珠定理。

”最早明确使用“黄金分割”这一名称的是德国数学家M.欧姆(M.Ohm),他是发现电学欧姆定律的欧姆(C.S.Ohm)的弟弟。

在著作《纯粹初等数学》(1835年)中,他用“黄金分割”来表述中外比,后来这一称呼就逐渐流行起来。

20世纪中叶,美国数学家巴尔(M.Barr)给比率5+12起名为Φ(也有人写作φ,读作Phi),这是古希腊雕塑家菲迪亚斯(Phidias)名字的第一个字母。

但是,这一称呼并没有像π和e一样得到数学家的公认。

另外,也有不少人用τ表示黄金分割数。

在达·芬奇的名画《维特鲁威人》中,人体比例的确定也与黄金分割息息相关。

画名取自古罗马杰出的建筑师维特鲁威(Marcus Vitriivius Pollio)之名。

这位建筑师在他的著作《建筑十书》中曾盛赞人体比例和黄金分割。

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小说《达·芬奇密码》中,馆长临死前全身赤裸,把自己摆成画作《维特鲁威人》中的形象,为破案提供了线索。

现代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S.Dali)的《最后的圣餐》,也是画在一个黄金矩形(长和宽之比为黄金分割数的矩形)上的。

在给人物定位时,达利还采用了另一些黄金矩形,而画作的顶端则是一个巨大的正十二面体的一部分。

达·芬奇的著名画作《维特鲁威人》。

1884年,蔡辛(A.Zeising)出版了一本经典德语著作《黄金分割比》。

作者认定黄金分割是所有比例中最富艺术感的一种,把黄金分割比看成是一切形态学(如人体)、艺术、建筑和音乐的基础。

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1753年,格拉斯哥大学的数学家西摩松(R.Simson)发现,随着数字的增大,斐波那契数列两数间的比值越来越接近黄金分割率,即随着n的无限增大,F n+1F n越来越接近于5+12;反之,F nF n+1以5-12为极限。

这提示我们,斐波那契数列是一个与黄金分割数关系异常密切的数列。

其实,斐波那契数列的通项公式为:F n=15[(5+12)n-(-5+12)n]原来它竟然是用黄金分割数表达的!18世纪中叶,著名数学家棣莫佛(A.de Moivre)和欧拉已经知道这个公式。

如果从中切掉一个正方形(边长等于原矩形的宽),剩下的部分仍是黄金矩形。

依此继续切割,就会得到越来越小的黄金矩形。

黄金矩形被这样切割后,矩形的一部分顶点恰好落在一条螺线上。

斐波那契数列与此相似,你可以用边长1的正方形做反向操作。

加上一个同样的正方形,得到一个新的矩形。

若不断在长边上添加正方形,新产生的长边就会遵循斐波那契数列,每一个比前一个的形状更为接近黄金矩形。

把黄金矩形不断切割后,矩形的一部分顶点恰好落在一条螺线上。

据说,德国一位名叫费希纳(G.Fechner)的心理学和物理学家,曾专门召开过一个“矩形展览会”,特地邀请了592位朋友到会参观,要求每位参观者在看完之后投票选出自己认为最完美的矩形,结果下面四种规格的矩形得票最多:5×8,8×13,13×21,21×34。

这些矩形的短边与长边之比均为斐波那契数列的相邻两项之比,很接近黄金分割数。

费希纳还测量了数以千计的窗框、扑克、书本等矩形物体,甚至还检测了墓地十字架的分隔点位置,发现它们的平均比例均接近黄金分割数。

科学家还注意到,自然界中很很多例子都和斐波那契数列或黄金分割有关。

例如,向日葵花盘和松果的螺线、种子发育和动物犄角的生长方式等。

开普勒和其后的一些数学家发现,如果把位于枝干或茎的同一方向上的最近两片叶子分别看成一个周期的开始和结束,在这个周期内的叶子数字为m,绕圈数为n,那么m与n都是与斐波那契数有关的数。

例如,榆树:n=1,m=2;山毛榉:n=1,m=3;樱桃、橡树:n=2,m=5(也就是说,每个周期有5片叶子,绕2圈才结束一个周期);梨树:n=3,m=8;柳树:n=5,m=13,这些数都是斐波那契数。

真是太神奇了!从向日葵的花盘里,我们也能看到斐波那契数列的踪迹。

现代建筑与斐波那契数列或黄金分割也有密切的关系。

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加拿大的多伦多电视塔都是根据斐波那契数列或黄金分割的原理来设计和建造的。

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8米,为了美化塔身,设计师巧妙地在上面设计了晶莹耀眼的上球体、下球体和太空舱。

从上球体到塔顶的距离与其到地面的距离之比大约是5:8,这样的比例使塔体看上去匀称挺拔。

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它的高和宽的比是0.618。

建筑师们发现,按这一比侧设计的殿堂,会显得更加雄伟、美丽。

位于以色列耶路撒冷的著名黄金分割雕塑,重达50吨。

在生活中的应用1939年,艾略特(R.N.Elliot)发现了斐波那契数列与股市的关系。

他提出著名的“艾略特波动原理”,指出股票的变化是一个个“小周期”的不断重复:牛市和熊市被最大的波动分成2(=1+1)部分;而第二波(较大的波动)中,牛市共有5个,熊市则有3个;第三波(中等大小的波动)中,牛市共有21个,熊市则有有13个;第四波(小波动)中,牛市、熊市分别有89和55个。

于是有人戏称,要想赚钱,还得弄懂斐波那契数列。

在股市波动里,人们也发现了斐波那契数列。

当然,关于股市与斐波那契数列的论述不一定绝对精确,但运用这一数列乃至分形来研究股票和金融市场的想法由来已久,也卓有成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