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海之争
中国南海、东海海权之争
(1)中国主张有关各方在南沙问题上 采取克制、冷静和建设性的态度。 (2)中国高度重视南海国际航道的安全畅通。
(3)南海问题是中国与有关国家间的问题。
三沙市人民政府
三沙市碑
美丽的南沙之一
美丽的南沙之二
美丽的南沙之三
美丽的南沙之四
美丽的南沙之五
我海军在南海多兵种实兵实弹演练
2、越南带头在南海抢占地盘,不断加强政治造势。
钓鱼岛群岛地图
图为反映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并利用钓鱼岛 的文献——陈侃《使琉球录》(1534年)。
1562年,明朝驻防东南沿海的最高将领胡宗宪与地理学家郑若曾编纂的 《筹海图编》,将钓鱼岛等岛屿编入“沿海山沙图”,作为中国领土列 入中国的防区,是中国对钓鱼岛实行有效管辖的最早记载之一。
周煌《琉球国志略》
香港保钓船上的保钓人士登岛插国旗
北京时间8月17日19时50分许,首批7名中国公民搭乘 的航班飞抵香港国际机场,顺利返回香港。
7月11日清晨,中国渔政船进入钓鱼岛海域
9月15日,北京,数百人在日本使馆外抗议日本 “购买”钓鱼岛,宣示钓鱼岛主权。
9月15日,西安、青岛、长沙等多个城市 发生了多起民众的保钓示威行动。
(一)南海的历史
太平岛上的主权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岛屿被占领 海域被划分
资源被掠夺
(三)南海问题的各方主张
1、中国坚持和平发展方针,对内建设
和谐社会,对外倡导和谐世界。
早在1984年小平同志就提出了两个选项:
“一个办法是我们用武力统统把这些岛收回来; 一个办法是把主权问题搁置起来,共同开发。”
3、菲律宾政府极力谊染“中国威胁论”, 诬蔑中国“推行海上霸权主义”。 4、马来西亚利用与南海接触面宽的优势,
东海问题
《军事理论》综合作业我国东海方向海洋权益斗争的严峻形势、国家举措、个人思考1.严峻形势问题本质:中日专属经济区界线的划分之争。
历史背景:中方考虑到存在争议,为了维护两国关系,一直没有在争议的海域进行资源开采活动。
中国在东海开采的“春晓”等油气田全部在日本单方面提出的“日中中间线”中国一侧。
而日方却于2004年7月开始在东海中日争议海域单方面进行海底资源调查,又在2005年4月决定授权民间公司在东海所谓“中间线”以东进行试开采。
争端起因:中日东海争端的起因源于日本自2004年5月起对中国开发"春晓气田"的反应逐步升级后导致的结果。
2004年5月27日,日本《东京新闻》记者和杏林大学教授平松茂雄乘坐飞机对我国东海天然气开采设施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
第二天起,此二人就开始在上连日刊登报道和述评,大肆渲染我国"企图独占东海海底资源",在日本引起不小的风波。
随后日本各大媒体纷纷介入,政府方面也成立了"海洋权益相关阁僚会议",鼓动日本企业同中国争夺海洋能源。
军事争斗:在本世纪之前,关于中日海上军事争斗方面的信息很少有公开披露。
进入本世纪以后,关于中日海上军事争斗的报道不断增加,尤其是在东海的摩擦日渐增多。
2003年11月12日,中国潜艇首次浮起展旗通过大隅海峡,被日本航空队侦察机发现并进行跟踪监视一事在日本掀起轩然大波。
特别是从2010年发生“9。
7”渔船事件和2012年日本“非法购岛”闹剧之后,中日钓鱼岛领上争端升温,日、美以中国占领钓鱼岛为假想进行多次"夺岛"演习。
与此同时,日本为投桃报李,不时派出军舰和飞机,为在东海进行非法活动的美国海军海洋监视船护航,为此,日本军舰还曾经与对美船进行跟踪监视的中国海监船舶发生对峙和纠纷。
困难形式:中国在维权方面并不占优势,甚至可以说是困难重重。
我们的处境归纳起来,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岛礁被占领,资源被掳夺,权益被侵犯,形势空前严峻。
中日东海之争钓鱼岛问题
自1980年在东海首次钻探龙井一号井成功以来,中国已在"西湖凹陷"钻井30口,其中20口获高产工业油气流。
经过这20多年的勘探,中国目前已在"西湖凹陷",开发出了平湖、春晓、天外天、断桥、残雪、宝云亭、武云亭、和孔雀亭等8个油气田。此外,还有玉泉、龙井、孤山等若干大型含油气构造。
居于中国所应该领有的合理合法的区域。
海岛所示,是日本冲绳列岛;ﻫ大陆所示,是中国海岸;绿线所示,是中国主张的大陆架延伸原则下的主权范围,直到深达2900米的冲绳海槽;
ﻫ红线所示,是日本方面主张的日本200海里范围;ﻫ褐线所示,是中国200海里范围;
ﻫ蓝线所示,使日本方面主张的中日中间线;
洋红色方块,则是标志了此次问题中心的春晓油田的所在位置。
按照日本的观点,A归中国,B+C归日本;按照中国的观点,A+B+C都是中国的;
要注意的是,这里探讨的是海底部分的分配,而不是上面所覆盖水域及其资源的分配;那才是EEZ划界要讨论的对象。无论是中国观点,还是日本观点,春晓油田都在中国的控制范围内。ﻫ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我们可以看到,已经建成的平湖油气田明显在这条中间线中国一端;
而这次导致日本方面抓狂的春晓油气田,也在这条线中国一端(距离中间线5km);ﻫ这样的话,按理来说日本方面就没有资格说三道四的,
因为中国方面的做法没有任何出界的地方。
日方认为,储藏在东海海底的油气资源,按照他们所定的"中间线"方案,大部分石油都储藏在中间线日本一侧的海底;而中国方面抢先进行开采,会像吸管一样,不仅吸干中间线中国一侧储藏的石油,还会顺势把日本一侧储藏的资源也一并吸走,从而造成日本国家利益的损失.......云云据此,日本媒体和"精英们"要求日本官方尽快采取措施,与中国争抢这块"海底石油蛋糕";日本方面认为大部分石油都储藏在日本一侧的海底,而中国方面抢先进行开采,会像吸管一样,不仅吸干中间线中国一侧储藏的石油,还会把另一侧储藏的资源也吸走。(吸管效应)
中日东海之争是中日第二次海战序幕
中日东海之争是中日第二次海战序幕
为什麽这样说,首先看美国的最高利益是什麽,继续保持现在在世界的地位,决不允许有对这种地位动摇的力量产生。动摇美国地位得力量是谁?日本和中国。
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随着经济的强大必然要求政治和军事的强大,入常就是最好的例证,如果日本的这种经济强盛的势头保持下去,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必然对美国够成威胁,更重要的是,美国曾经给日本投过两颗原子弹的历史恩仇,一旦日本有机会成为世界的主宰者,他首先就是要和美国清算这笔历史帐,所以,对美国威胁最大的因素就是日本的崛起。如何遏制日本的崛起?纵容和鼓励日本发动一场消耗国力的战争。
那什麽是一场关于中国的可控的战争,就是中国与日本的海战。中国与日本的海战为什麽是可控的战争,首先海战不涉及大量的人员伤亡,战争不会无限制的升级到核战争的阶段。其次是交战的一方经济不能支持战争的时候,就会宣布退出战争,而不会发展成为全面的战争,就象英阿之战一样。发展海军力量是要靠经济的支撑,一旦中国和日本为这场海战做准备,将消耗两国的经济实力,两国经济相对于美国来说就要倒退至少十年,这才是美国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战略思想。
中国是近二十年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如果允许中国经济再增长二十年的话,中国将会在经济总量上和美国平起平坐,并且在这二十年中,中国将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将会成为一个完全面向大海的国家,在世界事务中和美国平等对话,
这是美国决不允许看到的情形。那麽美国如何遏制中国?第一,阻止中国完全面向大海。因为中国一但完全面向大海,就会以全球的眼光看世界,以一种世界和平的维护者的身份来处理国际事务,台湾就是阻挡中国面向大海视线的最好屏障,所以保持台湾的现状才能阻止中国面向大海。第二,阻止中国经济的发展。美国用经济政治的手军事冲突,因为这种军事冲突将很难控制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所以,美国需要一场关于中国的可控的战争,这样可以消耗中国的经济军事力量,阻止中国解决台湾问题,最大限度的遏制中国的发展。
中日东海之争的国际法分析
Legal Sys t em A nd Soci et y鱼塑I』鱼垒金三!!!竺!三望型。
i。
釜——隧圜中日东洛之争的国际法分析赖镜华摘要申日两国在东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问题上主张各异,对有关国际法的理解也有明显分歧。
本文试结合《联合国海洋公约法》的有关内容,对中日东海之争论背景、争论焦点、钓鱼岛问题及解决措施作简要的分析与评论。
关键词东海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中间线原则中图分类号:D9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2-189.02海洋里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海底资源的不断开发,新的“蓝色圈地运动”应运而生。
一、东海资源东海的价值在于其管辖海域的丰富资源。
除了渔业资源外,各国最为看重的是存在于岛屿所辖海域中的石油、天然气、矿产等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
中国地质学界泰-"t-李四光生前预言,中国油气资源的未来在东海。
上个世纪60年代末以来,在东海发现了巨大的海底石油蕴藏。
据了解,东海的油气储藏量达77亿吨,相当于黑海油田的储存量,有望成为第二个中东。
二、争论焦点“专属经济区”还是“大陆架”?由“春晓油气田”引发的争端,主要源于中日两国所主张的东海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的分歧,包括专属经济区划界问题、大陆架的划界问题以及划界问题上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专属经济区既不同于领海,也不同于公海,指的是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其宽度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超过200海里。
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享有勘探和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和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资源的权利。
大陆架则包括沿海国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因此沿海国对大陆架具有初始的、天然的和排他性的特殊权利。
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的外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的距离。
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在200海里内是一个重叠区域,沿海国的权利也有重叠。
中国海域争端
中国海域争端作者:来源:《读天下》2012年第10期1973年12月,召开了第三届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会议于1982年12月结束,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公约规定:沿海国家拥有12海里领海主权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权利,以及对大陆架资源的权利。
这个空间,对于刚刚面向海洋的中国来说,是一笔莫大的财富,但也因诸多海岛遭人抢占而频遭波折。
南海之争:中国南海主要构成为西沙、东沙、中沙和南沙四个部分。
其中西沙以及中沙由中国大陆实际控制;东沙由中国台湾地区实际控制;南沙由230多个大小岛礁组成,领土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管辖属中国海南省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但除南沙最大岛太平岛由中国台湾地区实际控制,另有8个岛屿由中国大陆实际控制外,其余主要岛屿基本被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侵占。
其中,越南占据的最多,至少占据了南沙群岛中的29个岛屿,1982年将南沙群岛编为长沙县,归属庆和省;另将西沙群岛编为黄沙县,归属广南省。
菲律宾占据南沙群岛岛礁数量仅次于越南,并于1978年把南沙群岛北部(即所谓的卡拉延群岛)作为一个特别单独市,命名为卡拉延市。
此外,马来西亚、文莱等国也占据南沙群岛部分岛礁,但未见编入行政序列的文字。
东海之争:在东海,侵犯中国国家利益的主要是日本。
目前,就东海划界问题,中日之间存在较大的分歧,其中最大的争议就是钓鱼岛问题。
钓鱼列岛位置在距温州市约356千米、福州市约385千米、基隆市约190千米。
钓鱼列岛周围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5个台湾本岛面积。
1972年,美国将钓鱼列岛的行政管辖权交给日本,被划为冲绳县石垣市。
针对日美再三挑衅我钓鱼岛主权行径,自1970年代开始,华人组织的民间团体曾多次展开宣示主权的“保钓运动”;2012年1月,外交部就日右翼分子登上钓鱼岛表明严正立场,中国政府捍卫钓鱼岛领土主权的决心坚定不移。
另外,韩国在东海也与中国有争议,争议海域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
黄海之争:目前,就黄海海域划界问题,中国与韩国之间存在较大的分歧。
中日东海争端涉及钓鱼岛主权
中日东海争端涉及钓鱼岛主权引言中日东海争端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之间在东海地区的领土争议问题。
其中,涉及到的重要争议地区包括钓鱼岛,它被中方称为钓鱼岛,而日方称之为尖阁列岛。
这些岛屿位于东海,周围环境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因此双方都对其主权问题十分关注和争议。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日东海争端涉及钓鱼岛主权的背景、起因、各方立场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等内容。
背景钓鱼岛(尖阁列岛)位于中国福建省东北约358公里,其主要由钓鱼岛、北钓鱼岛、南钓鱼岛、观音崖以及一些其他岩礁组成。
这些岛屿及其周边海域被认为是丰富的渔场,同时还有潜在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因此,中日两国对这个地区的主权问题产生了争议。
起因中日东海争端的起因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当时,石油资源逐渐成为全球能源的宝贵之物,引发了各国对能源资源的争夺。
钓鱼岛及其周边海域被认为可能存在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这引起了中日两国的关注。
此后,中日两国开始对钓鱼岛主权进行争夺。
1992年,钓鱼岛被日本政府宣布为国有领土。
中方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并称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
此后,中日两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摩擦不断升级,呈现出一种持续性的争端状况。
各方立场中方立场中国政府坚持认为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这一立场始终如一。
中国指出,在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历史记录中,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一直属于中国管辖范围。
此外,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岛屿具有独立的经济区划,因此中方主张应该按照国际法保护自己的权益。
日方立场日本政府则坚称钓鱼岛是其固有领土,这一立场未曾改变。
日本政府声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在19世纪末从中国控制下划归日本。
此外,日本政府还指出,钓鱼岛是一个人烟稀少的无主岛屿,因此符合国际法上“占据并以有效控制方式行使主权”的要求。
国际社会立场国际社会对中日东海争端持多样化的立场。
有些国家倾向于支持中国的立场,认为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另一些国家则倾向于支持日本,主张钓鱼岛是日本的领土。
中日东海问题现状分析
中日东海问题现状分析摘要:中日东海问题由来已久,近年来则愈演愈烈,双方争议的焦点在划界的原则和钓鱼岛的主权问题上,双方至今未通过协商谈判达成协议。
本文通过对中日东海之争的现状进行梳理,并以此分析其中的中美日关系,对中日之争进行深入探究。
最后,本文提出几点解决中日东海争端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东海问题划界争端钓鱼岛问题中美日关系中国和日本隔海相望,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两国具有包括鉴真大师六次东渡日本、口本遣隋使和遣唐使频繁来华等在内的2000多年的友好交往史。
中口之间的交往和交流通过海上通道实现的不在少数,东海成了双方路邻友好的纽带和见证。
但是,自甲午中日战争以来,中日关系急剧下滑,尤以二战以来中日矛盾更加激化。
直至今日,中日关于历史、边界、经济、军事等各种纠纷依旧频繁,如今的东海,中日之争狼烟四起,成了双方海洋权益争夺的战场和角力场。
东海恰似一滴水能折射出中日关系的好坏,反映出两国关系疏密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双边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领域的发展。
一、中日东海之争的表现21 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权益一旦成为国家核心利益的一部分,各国重视海洋的程度与日俱增,海洋权益争斗愈演愈烈。
中日在东海的海洋权益斗争也并不例外,两国在东海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争斗由来已久,冲突时有发生,而且正在向不利于两国关系正常发展的方向蔓延。
全面梳理中日东海之争的种种表现,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即划界争议,资源争夺,岛屿争端以及军事争斗。
一是划界争议。
中日东海至今尚未划界,主要是双方在划界主张上存在着严重分歧。
中方一贯主张大陆架自然延伸的原则,日方则提出以“中间线”平分东海的主张,而且强调要“一线两划归”。
日方认为大陆架制度已经被专属经济区制度所吸收,中日东海划界只要适用专属经济区制度即可,这样可以避免日方在划界上处于地理不利国地位的缺陷,不用在两国是否都拥有东海共同大陆架问题上纠缠不清了。
中方当然不接受、不承认日方提出的以所谓“中间线”划界的主张。
中国东海问题研究
中国东海问题研究中国与周边国家在东海问题上的争端虽然复杂但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大类。
然而,相关各方在享有个别主权和管辖权的基础上仍坚持采取极端措施。
I-三大争端游戏规则、政治活动、安全问题等是东海问题上三大类争端的特点,导致了40年来紧张不安的局面。
其中,中国于1974年和1988年及1995年分别侵占了越南黄沙群岛和永署礁(英文: Fiery Cross Reef)。
东盟出台联合声明后,中国已经接受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领土和管辖权争议,不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的原则。
当中国与越南合作的国际石油公司施加压力以及2009年3月阻止美国Impeccable测量船在海南岛附近海域的活动时,东海争端再次升温。
2009 年7月,美国副助理国务卿Scot Marciel先生在向美国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汇报时表示,从2007年夏天开始,中国已经要求美国及其他外国石油公司停止同越南伙伴在东海进行的石油开采活动,否则他们在中国的业务将面临严重后果。
因此,2010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蕊克林登(Hilary Clinton)在越南举行的东盟地区论坛上发表讲话时提出美国在东海有国家利益。
目前,中国是涉及东海所有争端的国家,而且从2009年开始中国在东海争端问题上立场变得更加强硬。
主权。
东海主权争端主要是岛屿主权与海域管辖权之争。
涉及的国家有中国,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台湾和文莱。
[3] 中国1992年出台了“领海与毗连区法",宣布其对东海的东沙(英文:Pratas)群岛、黄沙(越南文:Hoàng Sa, 英文:Paracels Islands)群岛、中沙(英文:Macclesfield Bank)群岛与长沙(越南文:Trường Sa,英文:Spratly Islands)群岛拥有主权。
目前,中国还宣称其对U型线的主权,但对这九段线的定义却模糊不清。
管辖海域。
中国搬出来的理由是U型线以内的海域是中国的内海,更是中国的领海。
从“东海之争”看中国大国之略
( ) 一 关系到丰富的海底资源归谁所属
虽然 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 因为国土面积 但
洋学院的地质学教授埃默里 ( O.me 和 日本东海大学教授新野 狭小 , K. E  ̄) 资源十分贫乏, 能源 自给率不足 2 %, 0 若再扣除燃料需要进 口
弘 ( i s i o 通过对 二战期间 日美潜艇在钓鱼 岛海域收集到的 Hr h Ni ) o i n 的核能, 自给率不足 6 %。因此, 东海 的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对 日本
“ 默 里 报 告 ”。该 报 告 明确 提 出 “ 台 湾 与 日本 之 间 的这 片 浅 海 海 埃 ) 在
( ) 二 关系到钓鱼台群 岛的主权归属 问题 中日两国关于大陆架划界的不 同主张 , 直接影响到钓鱼台群岛的
域将来也许会成为一个世界规模 的产油区” 虽然在这之前 中日两国 。
主权归属, 按照大陆架 自 然延伸原则, 那么钓鱼 台群岛位于我 国大陆
、
什 么是中日东海之争
东海 问题并不是 中日两 国的新问题 , 东海问题 由两部分组成 : 一 方面是钓鱼 岛主权归属 问题 : 另一方面是东海划 界问题。 两者之 间紧
争执。东海大陆架如何划界, 不仅涉及大陆架所有权 的归属问题 , 更
密联系 , 但又不完 全相 同 中国政府从两 国友好 的大局出发, 主张“ 搁 关系到其丰富的海底资源归谁所有, 因此, 斗争尤其尖锐。
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 量起到大陆边的外缘 的距离不到二百海
里, 则扩展到二百海里 的距离。第 7 ” 6条第 6款“ 在海底洋脊上 的大陆
据有关部门对东海 的实际勘测和估算 , 东海油田蕴含石油 2 0 5 亿吨,
东海含油量可供我国用 8 0年。丰 富的海底资源让 日本分外眼红, 所 以一直企图根据“ 中间线” 原则分一杯羹。
中国东海之争
从国际法角度论中日东海争端近年来,中日东海问题作为中日两国之间悬而未决的争端,时时泛起波澜,威胁着两国间的关系。
中日两国世代为邻,出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两国的双边关系一直阴晴不定,而现今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又为中日关系增添了新的变数。
2004年起日本对中国开发"春晓气田"突然发难,指责中国在主权范围内正常的海洋资源勘探,侵犯了日本的海洋权益。
尽管中国方面一贯认为中日专属经济区的界线应该在冲绳海槽,但考虑到存在争议,为维护两国关系,中国方面一直没有在争议海域进行资源开采活动。
鉴于东海划界问题的争议不仅涉及两国各自的国家主权,而且牵涉到重大的经济利益,因而我国对于这一问题,一贯主张双方应该通过谈判加以解决,多次强调"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解决东海问题的正确选择。
截至目前,中日之间已举行了七轮东海问题磋商,双方确认了把东海作为"合作之海"的方针,明确了维护东海局势稳定的重要性,也就各自共同开发的方案坦诚地交换了意见,尽管两国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但双方仍表示今后将继续保持磋商的进程。
一、中日东海争端的由来及双方立场(一)东海的地理情况东海是我国东部的一个边缘海,北起中国长江口北岸到韩国济州岛一线,南以广东省南澳岛到台湾省本岛南端一线同南海为界,东至日本琉球群岛,海域东西宽约300至500公里,南北长约1300公里,总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
东海的海底地形比较复杂,基本上可以分为两部分:西部为宽阔的大陆架,成为东海大陆架,占东海总面积的66.7%;东部为大陆坡。
东海大陆架是世界上最宽阔的大陆架之一,北宽南窄,平均水深72米,但是大部分海域的水深为60到140米,陆架外缘在水深120到200米处。
东海大陆架是我国大陆在海水下的自然延伸,直至冲绳海槽。
(二)中日东海争端的起因中日东海争端的起因源于日本自2004年5月起对中国开发"春晓气田"的反应逐步升级后导致的结果。
能源地缘政治的视角审视中日东海之争_0
能源地缘政治的视角审视中日东海之争中日东海争端由来已久,实质是中美日三方战后地缘政治博弈的战略问题。
从1970年代开始,围绕钓鱼岛的历史归属及其在东海大陆架划界地位、东海划界与能源合作等的谈判磋商等,展开了多年的斗争。
随着近年日本政府实施“购岛计划”,以及安倍政权上台之后的政策更为咄咄逼人,钓鱼岛争端有激化的趋势。
以能源地缘政治的视角来审视,中日东海之争背后表现的依然是能源资源之争。
但是,国际能源地缘政治合作的成功案例也给中日东海能源之争以突围的新思路。
一、东海钓鱼岛争端的地缘政治背景在国际关系学科中,地缘政治学是关于国际政治现象受制于地理的理论,是利用地理因素来为一国对外战略服务的理论。
《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关于国际政治中地理位置对各国相互关系如何影响的分析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则将geopolitics解释为“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传统的地缘政治学者一般认为,地缘政治学研究的是大国的强权政治与其实施的地理范围之间的关系,地缘政治学包括把外交战略与对资源做出的地理经济分析以及由于生活方式和环境 (定居、游牧、农业和航运)而引起的对外交态度的解释,从地理角度加以系统化。
从地缘政治视角来看,中日东海钓鱼岛争端是个“一体多面”的问题。
第一,从传统地缘政治角度来看,钓鱼岛对中日两国而言,都有历史认识和军事战略价值。
从历史起源来看,钓鱼岛作为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窃取于中国的领土,饱含了甲午战争以来中日关系的复杂因素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屈辱。
而日本坚持甲午战争期间明治内阁占领尖阁诸岛决议是日本政府的合法内阁决议,与中日战争毫无关系。
近年来,日本从小泉内阁开始,在东海钓鱼岛问题上坚持对华强硬,在包括参拜靖国神社、东海之争、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等一系列问题上,采取了对中国的敌视政策,使中日关系严重倒退。
东海油争、参拜靖国神社这些具体问题成为中日之争的核心议题。
从“东海之争”看中国大国之略
从“东海之争”看中国大国之略作者:彭韩铭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8期摘要东海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中日双方能够保持耐心,共同努力,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提法上早日取得进展。
在解决东海问题上,中方一贯主张双方应该通过谈判加以解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解决东海问题的唯一正确选择。
关键词东海问题共同开发大国战略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186-02经济全球化带来了许多全球性问题。
资源短缺逼迫人们去寻找新的资源。
于是,人们开始重新评估海洋的价值。
因为在广阔的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未开发资源。
因此占有更大面积的海洋,就意味着占有更多的资源。
在当今世界,形成这样一个规律,凡是有海洋争端发生的地方,几乎都是因自然资源而起。
在东海大陸架上蕴藏着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
近年来,我国在东海勘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先后发现了平湖、春晓、残雪、断桥、天外天等油气田和一批含油气构造。
根据有关部门对东海的实际勘测和估算,东海油田蕴含石油250亿吨,东海含油量可供我国用80年。
丰富的海底资源让日本分外眼红,所以一直企图根据“中间线”原则分一杯羹。
一、什么是中日东海之争东海问题并不是中日两国的新问题,东海问题由两部分组成:一方面是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另一方面是东海划界问题。
两者之间紧密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
中国政府从两国友好的大局出发,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作法是明智的。
(一)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钓鱼岛争端的正式爆发与上世纪60年代末关于钓鱼岛附近蕴藏有大量石油的“埃默里报告”的发表有关。
1961年,美国伍兹霍尔海洋学院的地质学教授埃默里(K.O.Emery)和日本东海大学教授新野弘(Hiroshi Niino)通过对二战期间日美潜艇在钓鱼岛海域收集到的海底资料进行研究,在《美国地质学会会刊》上发表了题为《东海和南海浅水区的沉积物》的研究报告,首次暗示这些地区(包括钓鱼岛附近)可能储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
中日东海海域的划分争议的面积是多少
中日东海海域的划分争议的面积是多少中日之间在东海大陆架划分的争议面积达到约三十万平方千米。
中日东海油气田之争源于中日专属经济区界线的划分之争。
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沿岸国可以从海岸基线开始计算,把200海里以内的海域作为自己的专属经济区。
专属经济区内的所有资源归沿岸国拥有。
中日两国之间的东海海域很多海面的宽度388海里,日本主张以两国海岸基准线的中间线来确定专属经济区的界线,即所谓的“日中中间线”。
但日方提出的中间线主张没有依据。
中方一直没有承认。
而东海海底的地形和地貌结构决定了中日之间的专属经济区界线划分应该遵循“大陆架自然延伸”的原则。
中方考虑到存在争议,为了维护两国关系,一直没有在存在争议的海域进行资源开采活动。
对于东海划界问题上的争议,中方一贯主张双方应该通过谈判加以解决,多次强调,“主权归我,合作开发” 是解决东海问题的唯一正确选择。
扩展资料:早在2004年4月,中日两国就曾就海权问题进行过磋商。
在当时磋商的多个问题中,中方进行了如下表述“尊重国际海洋法条约,但中国企业的开采行为完全是在中国领海内。
”同时还强调了“冲之鸟岛”仅是一块岩石的立场。
但产生东海之争的根源,是在于日本媒体的恶意炒作。
2004年5月27日,《东京新闻》记者和杏林大学教授平松茂雄乘飞机对正在兴建中的中国东海“春晓”天然气开采设施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随后几天题为《中国在日中边界海域兴建天然气开发设施》、《日中两国间新的悬案》等报道和评论在《东京新闻》上连续刊出。
其中充斥着“中国向东海扩张”、“中国企图独占东海资源”等煽动性文字。
而日本大小数百家网站立即进行了转帖,结果造成日本民众在这种恶性鼓动下产生了严重的不满情绪。
这种不满情绪伴随着2004年足球亚洲杯,中国球迷针对日本足球队的种种不理性举动的媒体报导而迅速在全日本民众中蔓延。
进而,日本媒体开始批评小泉政府“反应迟钝”、“损害国家利益”。
同时,一些有政治目的的政客和强硬势力也参与进来,要求小泉政府立即采取行动,“维护本国海洋权益”。
中日东海争端详解
领土主权与中日领海争端大家好:(15:00)下面,我将利用15分钟的时间,从这样三个方面讲述一下领土主权与中日的领海争端。
首先,讲第一个问题:中国领土主权与领海危机大家知道,领土主权是一个国家对其领土的管辖权、所有权和不可侵犯权,是具有排他性的最高权力。
国际关系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的领土主权一旦遭到破坏,其他主权也就难免遭受威胁,甚至还有可能导致一个国家的最终灭亡。
1.那么我国的领土主权状况如何呢?请看,中国国家领土主权,是以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作为中国的领土主权空间来定义的。
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完整版图,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些标记着红色区域的争议地区,我们与周边邻国在这些地区还存在着重大的领土主权纠纷,甚至还有大面积的中国领土长期以来被他们所占有。
近些年来,日本强化在我钓鱼岛的军事存在,菲律宾国会通过专项法案将我黄岩岛等划为已有,马来西亚总理登陆南沙弹丸礁宣示主权,越南政府更是提出了对南沙群岛的全部主权要求,还有美韩、美日不断在我黄海、东海海域实施军事演习等等。
可以说,中国的周边海域风不平、浪不静,甚至常常是风起云涌、波谲云诡。
环顾整个世界的领海主权纷争,从这张地图上相互交错的各国海洋要求控制线,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所处的东亚地区是世界上领海、经济专属区及大陆架争议最为激烈的地区。
2. 《海洋法》关于沿海国海洋权益的有关界定为清晰明了地搞清中日的领海争端问题,先让我们通过这张图示来认识一下《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海洋法》中涉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的几个概念。
这条线是海水退潮后的陆地边线,称做领海基线。
这以内的水域称为内水。
领海基线向外12海里以内的这些海域,就是我们所说的领海。
距领海基线12海里至24海里以内这12海里宽的水域,被称做毗连区。
毗连区向外到距领海基线200海里以内的海域,是专属经济区。
而大陆架,则是指沿海国领土自然延伸到海底的海床和底土,在其200海里内的范围可以说与专属经济区是一致的,向外最多可延伸到350海里。
东海问题ppt
钓鱼岛争端
1.随着美军对中国实施战略海洋的围堵,第一、第 二岛链的形成,钓鱼岛变得极其具有战略地位,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直接关系到中国的生死存 亡,直接关系到中国海军由近岸防御向蓝水海军 的转变,直接关系到中国是否能走出东海想太平 洋进军。 2. 石油价值1966年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经 过对包括钓鱼岛列岛在内的我国东部海底资源的 勘查,得出结论:东海大陆架可能是世界上最丰 富的油田之一,钓鱼岛附近水域可能成为“第二 个中东”,因此钓鱼岛主权的归属对于石油资源 日渐短却的中日两国都生命攸关,并更加激起日 本夺占钓鱼岛的野心。
从官方到民间钓鱼岛冲突一直断, 但是钓鱼岛一直属于中国的,而日 本的无理我们中国是坚决不干的。
钓鱼岛问题一直冲突不断,从官方到民间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 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 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 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 但是,日本方面无视大 量历史事实,竟声称钓 鱼岛为日本的“固有领 土”。日本政府购买钓 鱼岛,使钓鱼岛问题更 加复杂。
东海问题
中日争端
东海争端的焦点是划界原则和 钓鱼岛归属问题,中国主张以 大陆架原则划界,钓鱼岛是中 国固有领土,而日本提出中间 线原则并占有钓鱼岛。
划界分歧
1.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沿岸 国可以从海岸基线开始计算,把200海里以 内海域做为自己的专属经济区。经济区内 的所有资源归沿岸国所有。 2.中日两国之间的东海海域很多海面的宽度 都不足400海里。 3.日方提出的中间线主张没有依据。中方没有承认。
东海问题如何解决
关于东海之争,中国在维权方面并不占优 势,甚至可以说是困难重重。美国的舰船、 飞机频繁进入我管辖海域进行军事演练和 侦测活动,与此同时,还叫嚷要中国遵守 国际规则,保障它国的航行自由。日菲越 等国也一反常态不怕撕破脸皮,不顾一切, 不计后果,采取狼群战术、武装实控、蚕 食吞并等各种手段和形式,疯狂抢夺海洋 空间及其资源,严重侵犯我海洋权益。无 论大国小国,不论强国弱国,所有矛头都 指向中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国际法角度论中日东海争端近年来,中日东海问题作为中日两国之间悬而未决的争端,时时泛起波澜,威胁着两国间的关系。
中日两国世代为邻,出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两国的双边关系一直阴晴不定,而现今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又为中日关系增添了新的变数。
2004年起日本对中国开发"春晓气田"突然发难,指责中国在主权范围内正常的海洋资源勘探,侵犯了日本的海洋权益。
尽管中国方面一贯认为中日专属经济区的界线应该在冲绳海槽,但考虑到存在争议,为维护两国关系,中国方面一直没有在争议海域进行资源开采活动。
鉴于东海划界问题的争议不仅涉及两国各自的国家主权,而且牵涉到重大的经济利益,因而我国对于这一问题,一贯主张双方应该通过谈判加以解决,多次强调"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解决东海问题的正确选择。
截至目前,中日之间已举行了七轮东海问题磋商,双方确认了把东海作为"合作之海"的方针,明确了维护东海局势稳定的重要性,也就各自共同开发的方案坦诚地交换了意见,尽管两国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但双方仍表示今后将继续保持磋商的进程。
一、中日东海争端的由来及双方立场(一)东海的地理情况东海是我国东部的一个边缘海,北起中国长江口北岸到韩国济州岛一线,南以广东省南澳岛到台湾省本岛南端一线同南海为界,东至日本琉球群岛,海域东西宽约300至500公里,南北长约1300公里,总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
东海的海底地形比较复杂,基本上可以分为两部分:西部为宽阔的大陆架,成为东海大陆架,占东海总面积的66.7%;东部为大陆坡。
东海大陆架是世界上最宽阔的大陆架之一,北宽南窄,平均水深72米,但是大部分海域的水深为60到140米,陆架外缘在水深120到200米处。
东海大陆架是我国大陆在海水下的自然延伸,直至冲绳海槽。
(二)中日东海争端的起因中日东海争端的起因源于日本自2004年5月起对中国开发"春晓气田"的反应逐步升级后导致的结果。
2004年5月27日,日本《东京新闻》记者和杏林大学教授平松茂雄乘坐飞机对我国东海天然气开采设施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
第二天起,此二人就开始在《东京新闻》上连日刊登《中国在日中边界海域建设天然气开采设施》、《日中两国间新的悬案》等报道和述评。
⑴《东京新闻》对我国开发东海天然气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注",大肆渲染我国"企图独占东海海底资源",在日本引起不小的风波。
随后日本各大媒体纷纷介入,政府方面也成立了"海洋权益相关阁僚会议",鼓动日本企业同中国争夺海洋能源。
日本政府不仅提出了所谓的"吸管效应",认为如果中国在中日海域中间线附近开采油气,就不可避免地会像吸管一样"吸"走本属于日本的资源,并要求中方向日本提供相关的采掘数据;而且还在"卢沟桥事变"纪念日那天,从挪威花巨资租借了先进的海洋调查船,在数艘先导船的引导下来到距离"春晓气田"约50公里处的海域进行海底资源调查。
日益恶化的事态不仅使美国表示关注,而且还给我国海上对外油气开发合作带来了消极影响。
2004年9月28日,"春晓气田"项目的外方合作伙伴--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和优尼科石油公司宣布退出。
之后,中日两国围绕东海油气开发等问题的摩擦迅速升温。
(三)引发中日东海争端的原因一般认为引发中日东海争端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1.丰富的油气资源。
根据地质史学家的研究考证,东海在古时代曾经露出陆地,与我国大陆连成一片,形成沿海广阔的平原,在随后的地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由于受地球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东海地壳逐渐下沉,沉积在海底的地层形成了褶皱和断裂。
同时来自中国大陆的古黄河、古长江及其他中国古江河的大量沉积物受到台湾皱折带和闽浙隆起带的阻截而大量堆积于东海大陆架的凹陷带,形成稳定的具有丰富油气资源的构造盆地,非常有利于石油的生成积聚,因此东海海域是个蕴藏丰富的海底石油区。
有部分科学家分析认为,东海蕴藏着60-70亿吨的石油以及天然气,相当于黑海油田的储存量,可称为第二个中东。
⑵随着东海资源的不断开发,东海成了令周边国家垂涎三尺的黄金宝地,1968年联合国亚洲经济委员会通过对台湾海峡以北的海底资源的勘测,发现包括钓鱼岛群岛在内的广大东海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海底石油资源。
1969年,美国海洋学家埃默里等人所著的《东海和黄海的地质构造和水文特征》一文发表,⑶文中提出在东海存在着世界上最有希望的尚未勘探的海底石油资源,这对资源短缺的岛国日本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2.《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上获得通过,到1984年12月9日《公约》规定的签字截止日期时,有159个国家和实体签了字,我国政府也签署了该公约,至1993年11月16日,已有60个国家递交了批准书。
《公约》中规定,"本公约应自第60份批准书或加入书交存之后12个月生效",因此《公约》已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
《公约》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力量逐步壮大的背景下出台的,力图在占世界面积2/3的海洋建立一套全新的法律制度,客观上维护了第三世界国家的权益,也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
但《公约》在处理一些具体问题上,却可能给我国造成一定的困难,比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是指其领海以外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其宽度如果不足200海里,则可以扩展到200海里的距离。
由于大陆架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所以自该公约诞生之日起,各国之间关于大陆架划界的争端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近年来,陆地资源的急剧减少以及人类开发海底资源能力的不断增强,使得各国对大陆架的争夺日趋激烈。
然而由于东海海域大陆架最大宽度不足400海里,最小宽度仅为167海里。
因此,中日双方所主张的专属经济区就必然会出现部分重叠,加之我国一直主张东海大陆架作为我国领土的自然延伸,向东一直到达冲绳海槽,不受200海里之限,中日之间不共有大陆架。
因此,依据"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我国主张冲绳海槽中心线即为中日东海大陆架的天然分界线。
日本则认为中日为共同大陆架,冲绳海槽不过是紧密相连的中日大陆架之间的偶然凹陷,要求采用等距离方法划界。
日本正是在出现的这"两条线"上大做文章,有意模糊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区别,意欲扩大专属经济区,与中国强分大陆架资源。
二、中日东海争端的法理分析有关东海海洋权益的争议,从海洋法和国际司法判例来看,中国所提出的理由比日本充分,所依据的标准和所提出的主张也比日本更为合理。
这里我仅从国际法的角度对此进行一些分析:(一)自然延伸原则的国际法地位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自然延伸原则"是确定大陆架概念的基本原则。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 条第1款对大陆架作了如下定义:"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的外缘的距离不到200 海里,则扩展到200 海里的距离。
" 在大陆边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超过200 海里的任何情形下,沿海国可以按照《公约》第76 条第5 款规定的方式来划定大陆边的外缘:"不应超过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350海里,或不应超过连接2500公尺深度各点的2500公尺等深线100海里。
"另外,第76 条第10 款规定:"本条的规定不妨害海岸相向或相邻国家间大陆架界限划定的问题。
"从《公约》对大陆架所下的定义可以看出,公约为大陆架设定了两项确定权利的标准,即自然延伸和200海里距离。
在这一点中包含了两层意义:第一层是对国家的单方面行为而言的,国家可以采用自然延伸或距离标准中的任何一个标准来主张其大陆架权利范围,也就是说,自然延伸与距离标准是彼此独立的。
第二层是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而言的,两个标准中,自然延伸标准居于首要地位,而距离标准则处于从属地位,这是有坚实的法理依据的。
结合这一依据来看,虽然中国大陆距离冲绳海槽要远于日本,但从地理构造上说,冲绳海槽以西的大陆架和中国大陆是连为一体的,是大陆自然延伸的一部分。
因而中国最多可以享有东海350 海里大陆架,其位置可以达到冲绳海槽中央。
而200 海里的大陆架范围,其本身并不是绝对的,它是建立在"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的基础上的。
(三)等距离中间线原则的法理分析依据国际法,中日东海划界不适用等距离中间线原则。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第六部分,从第76条到第85条中,对大陆架做了详细的规定,其中没有提到等距离中间线,只是规定在国际法基础上协议划界,以便得到公平解决。
部分国家主张等距离中间线原则,认为相向国家的大陆架划界应以一条其每一点均与测算各国领海宽度的基线的最近点距离相等的界线为基准划定大陆架的疆界。
但等距离中间线原则无论从有关公约还是从国家实践、司法判例等各个方面都无法支持它是大陆架划界的一般国际法原则。
⑺因此,它不是法律规范,不具备法律效力,日本单方面主张等距离中间线,对中国没有任何法律约束力。
从公约中可以看出,等距离划界仅仅是一种划界方法,从来没有上升到真正的划界原则的高度,国际实践中早已将这种方法连同其他划界方法纳入了公平原则的具体办法中。
⑻也就是说,等距离中间线原则必须符合公平原则,否则就是不适用的。
而在划分东海大陆架的问题上,如果运用等距离中间线原则,就背离了公平原则和自然延伸原则,也不符合按岸线长度比例划分海域的国际惯例。
在中国迫切需要海洋资源的华东地区所得海域面积仅是冲绳地区所得的三分之一,按人均拥有海洋面积比较,相差了千倍这是极不公平的结果,因而在东海大陆架划界中等距离中间线根本不能考虑。
另外,就东海来说,中日海岸地理有着显著差别,这种差别构成排除中间线的一个重要情况。
东海西侧是中国的连续海岸线,长达3000多公里,其中仅杭州湾以南段即达900公里;东侧是日本零散岛屿的断续海岸线,从九州至琉球群岛仅1000多公里,岛间距离有的超过100海里,在北纬30°以南的地区,如果按照海岸的一般走向测算中日海岸线,其比例为64.3∶35.7。
⑼在这种不均衡的地理环境下,以中间线平分东海显然有悖公平原则。
此外,有一点不能不提,撇开等距离中间线原则来看日方提出的"吸管效应",我认为这一理论也是站不住脚的。
第一,1990年伊拉克侵略科威特所持就是这个理由,这一理论在国际社会已经站不住脚了;第二,东海大陆架是西高东低,油作为液体,即使流动,也是从中国这边往日本那边流,不可能倒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