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2)化学反应限度中两个实验的讨论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习题)2.1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2
[问题解决Ⅰ]为什么增加高炉的高度不能减少CO的浓度?(1) 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考虑减少CO的浓度?[问题解决Ⅱ]因为改变条件要改变反应进行的快慢,改变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还可能改变反应进行的程度,试分析采取哪些措施可以提高煤的燃烧效率?[总结]化学反应限度的涵义、影响因素及研究化学反应限度的实际意义。
教学后记课后习题基础达标一、单项选择题1.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的时候,就达到了“化学平衡”。
下列关于化学平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含量)保持不变;②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整个反应处于停滞状态;③化学平衡状态是在给定条件下化学反应所能达到或完成的最大限度。
A.只有① B.只有①② C.只有①③ D.①②③2.能说明可逆反应2A(气)+B(气) C(气)+2D(气)在一定条件下已达到平衡的事实是( )。
A.容器中总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B.容器内A、B、C、D四者共存C.A、D消耗速率相等 D.C、D生成速率相等3.在一定温度下,2 L密闭容器内,反应2NO(气)+O2(气) 2NO2(气)体系中,n(NO)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时间/min 0 1 2 3 4 5n(NO)/mol 0.020 0.010 0.008 0.007 0.007 0.007A.3 min B.1 minC.2 min D.0 min4.对于在密闭容器中、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可逆反应N2(气)+3H2(气)2NH3(气),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各物质体积分数相等 B.c(NH3)保持不变C.各物质浓度相等 D.c(NH3)∶c(N2)∶c(H2)=2∶1∶35.可逆反应2SO2+O22SO3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反应的限度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SO2完全转化为SO3 B.SO2、O2与S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2 C.反应混合物中,SO3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 D.消耗2 mol SO2的同时生成2 mol SO3 6.在一定温度下,反应A2(气)+B2(气) 2AB(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苏教必修2化学专题二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教案
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第2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知识与技能]认识可逆反应的进行有一定和限度。
[过程与方法]1.通过打比方,举出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可逆反应的限度问题。
2.通过具体的实验,帮助学生领悟可逆反应的限度是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化学的视角认识自然、环境、能源和社会的关系。
重点可逆反应的限度问题。
难点运用实验探究方式,认识可逆反应的限度是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化学反应速率问题,我们现在知道了,对于同一个化学反应,条件不同,反应速率不同。
我们来回忆一下:什么是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是什么?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那么对于现实生产生活中,一个反应仅仅控制反应的速率是否就可以了呢?我们现实生活中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冬天取暖的煤炉中煤炭怎样来让它发挥最大限度释放出最多的热能?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课题—化学反应的限度问题。
【新课】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一、化学反应的限度为了引进这个限度的概念,我们先看这样的一个试验实验2-7实验步骤向3~4 mL1 mol/L的CaCl2溶液中滴入1 mol/L的Na2SO4溶液实验现象白色混浊化学方程式CaCl2+ Na2SO4=CaSO4↓+ 2NaCl离子方程式Ca++ SO42-=CaSO4↓小组讨论交流向上述反应后的清液中滴入适量1 mol/L的Na2CO3溶液会出现什么现象对于实验现象提出的假设,说明理由假设:仍有白色混浊现象理由:反应没有完全进行到底实验证明你的假设现象:仍有白色混浊现象化学方程式CaCl2+ Na2CO3=CaCO43↓+ 2NaCl。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2-1-2化学反应的限度 课程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限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化学反应的限度”一课内容在初中阶段,高一必修1的课程中均没有涉及。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很多化学反应都是有一定限度的,限度是广泛存在的以及让学生初步建立起平衡的思想,为高二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的化学平衡的建立、化学平衡常数、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的学习进行知识储备。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高一必修1中已学过一些可逆反应,如,二氧化碳和水反应、氯气和水反应、工业上合成氨反应等。
而经过高一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很多学生已经具备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路。
这些无疑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三、教学思路通过回顾已学过的可逆反应,让学生归纳可逆反应的特征;通过对可逆反应相关实验的探究,让学生聊可逆反应是有一定限度的;通过对可逆反应反应过程中数据的分析,让学生建立起化学平衡的概念。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可逆反应存在一定的限度;能描述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能根据平衡的简单特征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可逆反应相关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数据和图像的处理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以及成功后的喜悦。
通过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五、教学重难点: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及平衡状态的特征六、教学过程:【情境1】化学史话:高炉炼铁的主要反应是Fe2O3 + 3CO =2Fe + 3CO219世纪后期,炼铁工业成为英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但当时人们发现炼铁高炉所排出的高炉气中含有相当量的CO,会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
学生思考:为什么高炉气中会含有大量的CO,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回答:可能是CO过量,未参加反应的CO排入到大气中;由于铁矿石是固体,也可能是CO气体和Fe2O3接触不充分导致反应不完全造成的……设问:那么如何使铁矿石和CO气体接触更加充分?这样做真的能解决这一问题吗?史料展示:当时英国部分工程师认为,这是由于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不长所造成的,于是在英国耗费了大量资金建造了一个高大的炼铁高炉,以增加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
苏教版必修2《化学反应限度》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化学反应限度》的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一)课标要求《课程标准》中对本部分内容提出的教学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有快慢之分,化学反应有一定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高中化学教学参考化学2》28页指出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知道什么是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
限于学习时间,依据课标规定,不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对化学平衡作简单计算,不要求学习化学平衡移动等内容。
(二)知识内容从学生熟知的氯水成分引入可逆反应的概念,可逆反应的表示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使学生认识物质发生反应是有一定限度的,就是以往认为进行得比较完全的化学反应体系中,仍然有未反应的反应物存在,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对可逆反应概念的理解,同时,可以帮助学生领悟到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在不断深化的。
因此,必须要做好这个实验,理解实验的设计原理。
本节内容是对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的深化、理解与应用,在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的变化,从而建立和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
(三)苏教版教材的主要特点苏教版必修2教材中将此部分知识分解为必修部分(化学2)和选修部分(化学反应原理)。
在苏教版必修2中知识要求和难度都降低了。
教材内容更简洁、易懂,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科学实验方法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都有一定的限度(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2.从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初步理解化学平衡,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某反应物和生成物可以在反应体系中共存,理解反应进行有一定限度,并能解释一些简单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探究”“交流研讨”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2.通过交流与讨论分析氮气与氢气合成氨气的反应原理,结合图表,形成化学平衡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观察,图表分析,结合数学知识,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可逆反应的限度问题,符合认识论中从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规律。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2.1.2化学反应的限度说课讲稿
必修 2 化学反响速率与反响限度化学反响的限度讲课稿一、教材剖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化学反响限度的观点,是初次在必修课程的学习中出现。
化学反响限度属于化学反响原理范围,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响特色和进度的入门性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础性知识。
2.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1.认识可逆反响、化学反响限度的含义。
2.经过实验认识到化学反响都有必定的限度。
(二)过程与方法:1.重视培育学生实验设计操作能力,提升实验技术。
2.经过图像剖析使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参加化学科技活动的热忱,培育其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可以对与化学相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3、教课要点、难点教课要点化学反响限度的观点教课难点化学反响限度的实质原由及外面特色二、教课背景剖析1.知识基础:化学反响速率的影响要素2.知识特色:理论性强,需要学生有较高的抽象逻辑推理能力3.学生基础:学生在这以前缺乏近似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经历三、教课方法1.教法:充足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按“启迪、指引、实验”的教课模式进行实验教课。
充足利用图像剖析法,将抽象的事物直观化,便于研究反响限度的实质。
2.学法:在实验中查验真谛,由浅入深,一步步发掘事物的实质。
四、设计思想教课中先由“科学史话——炼铁高炉尾气之迷”下手,激发学生求知欲,而后以制备SO3 的实验数据,进一步激发学生认知与事实的矛盾矛盾,经过实验使学生明确大部分的化学反响有必定的限度,再经过数据和设置一些问题,用图像剖析法揭露均衡状态的特色,最后解决“炼铁高炉尾气之迷”五、教课流程(一)创建情境炼铁高炉尾气之谜(二)列举事实,提出疑问某工厂实验室研究在加入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将10molSO2 与 5molO2 混淆进行反响,测得数据列表以下时间(min)物质的量010203040506070浓度 (mol/L)SO21075 3.52111 O25 3.5 2.5 1.7510.50.50.5 SO3035 6.58999从这一表格中,你获得什么启迪?1.在实质反响中,反响物可否按相应的计量关系完整转变为生成物呢?2.反响后的物质构成是什么?结论:化学反响不可以按计量数完全反响,反响有必定的限度。
关于化学反应限度演示实验的进一步探究
关于化学反应限度演示实验的进一步探究作者:李军来源:《化学教与学》2016年第11期摘要:苏教版《化学2》“探究化学反应限度”的实验,最后向上层清液试样中滴入 3滴KSCN溶液,溶液略显红色,明显弱于预期。
怎样才能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作者通过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得知:随着加入的FeCl3溶液用量的逐渐增大,最终所得上层清液中Fe3+的浓度也逐渐增大,实验的现象也随之越来越符合预期。
随后提出对本实验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材;化学反应限度;实验探究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1-0094-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1.033一、问题的发现在进行人教版《化学2》“化学反应限度”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可逆反应、化学反应限度概念,笔者借用了苏教版《化学2》“探究化学反应限度”的实验,组织学生进行了分组实验,学生兴趣盎然,课堂评价和课后反馈也显示出宏观表征的强化确实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也有美中不足之处,不少学生在向经过萃取后的上层清液试样中加入硫氰化钾溶液后,并没有明显的血红色产生,部分学生出于对硫氰化钾试剂的条件反射,勉强给出了溶液中含有铁离子的结论,也有学生认为试剂可能因放置较久而失效,从而使得实验现象不够明显。
事实上,将实验中使用的硫氰化钾溶液滴加到少量氯化铁试剂中,立即有明显的血红色产生,说明试剂并未变质。
那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为此,笔者对该实验进行了一次深入探究。
二、科学探究1. 猜想与假设首先将该实验过程全景还原,先向5mL 0.1mol/L KI溶液中滴加6滴0.1mol/LFeCl3溶液,充分振荡后静置片刻,溶液变为棕黄色,实验现象符合预期,说明有I2生成,此时发生反应2Fe3++2I-[⇌]2Fe2++I2。
再向反应体系中加入2 mL 四氯化碳萃取I2以免对后继步骤产生颜色干扰,充分振荡静置后,下层液体呈紫红色,上层液体呈浅棕色,也达到了实验预期。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2.1.2 化学反应限度 教案设计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化学反应限度一、教学设计总体思路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化学反应的两大基本特征即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及伴随发生的能量变化的基础上,从另一个角度研究化学反应,是对前两节内容的拓展和完善。
它探讨人类面对具体的化学反应要考虑的两个基本问题: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反应限度的影响。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特征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有关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完整而又合理的知识体系。
本节教材为三课时,第一课时为化学反应的速率,第二课时为化学反应的限度,第三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本节课重点讨论第二课时。
2.学习目标分析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化学平衡的含义,认识化学平衡的特征;知道当一定的外界条件改变时,有可能发生化学平衡的移动。
3.学情分析初步了解可逆反应,对化学反应速率有一定认识,知道影响化学发应速率的因素,能够正确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会对数据进行基本的处理,并能够基本概括出数据所蕴含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认识化学反应的进行是有一定限度的,化学平衡是相对的。
2.了解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新知的学习,通过讨论等方法归纳总结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和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四、教学难点: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和本质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六、教学过程设计板书:化学反应限度一、可逆反应1、定义:在相同条件下,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称之为可逆反应。
2、特点:双向性同时性共存性二、化学平衡:1、定义: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的浓度与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一种表面静止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
2、特征: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等: v(正)=v(逆)(是化学平衡状态的本质)。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2册 专题6 第一单元 第2课时 化学反应的限度
2NH3,假设该反应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
(1)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变化时,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提示 因容器的容积不变,而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改变,则无论平衡与否,混
合气体的密度均不变,不能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2)根据上面问题,分析哪些物理量能够作为合成氨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
提示 压强、浓度等随着反应进行而变化的物理量,如果不再变化,则说明
如:
mA(g)
起始
a
转化
mx
平衡
a-mx
+
nB(g) ==pC(g)+qD(g)
b
0
0
nx
px
qx
b-nx
px
qx
关于某组分的体积分数的计算
体系中 A 的物质的量
A 的体积分数=
体系中总的物质的量
×100%
注意:(1)转化量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成比例。(2)这里a、b
可指物质的量、浓度、体积等。(3)对反应物而言,平衡时的量=起始的量-
<c(Y2)<0.4 mol·L-1,0<c(Z)<0.4 mol·L-1。故A项符合题意。
思维建模极值转化法判断反应的限度
(1)方法:先假设反应物完全转化为生成物,求出c(反应物)的最小值和c(生成
物)的最大值;再假设生成物完全转化为反应物,求出c(反应物)的最大值和
c(生成物)的最小值,最后讨论分析。
C.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D.C的百分含量达到最大值
)
答案 B
解析 化学平衡的标志是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C的生成速率是
正反应速率,C的分解速率是逆反应速率,A项达到平衡;A、B、C各物质的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教案7(苏教版必修2)
题
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
二.化学反应的限度
课时分配
本课(章节)需1课时
本节课为第1课时
为本学期的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可逆反应的进行有一定和限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打比方,举出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可逆反应的限度问题。
2.通过具体的实验,帮助学生领悟可逆反应的限度是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
强调同一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减少量和生成物的增加量即转化量与方程式的计量数是成正比的。
[板书]②同一反应中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不一定相同,但表示的意义相同。
③同一反应中各物质的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计量数之比。
即:对于反应aA+bB==cC+dD
有v(A)︰v(B)︰v(C)︰v(D)=a︰b︰c︰d
④固体或纯液体,其浓度可视为常数。因此不用固体或纯液体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过渡]不同的化学反应有着不同的反应速率,这说明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首先取决于反应物自身的性质。如物自身的性质
[过渡]那么在反应物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即同一化学反应,改变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即:对于反应aA+bB==cC+dD
有v(A)︰v(B)︰v(C)︰v(D)=a︰b︰c︰d
2.化学反应速率首先取决于反应物自身的性质
3.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的温度越高,反应速率也越大。加入催化剂能显著地增大反应速率。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即相当于增加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加快。
课题
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
高一化学苏教版2教案:专题2第一单元第三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含解析
第三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整体设计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都有一定的限度,即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2)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知道当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状态会被破坏.2。
过程与方法(1)从课前进入实验探究,从熟悉到陌生,从物理变化到化学变化,让学生从感性上由浅入深,了解平衡存在的普遍性,并且从实验现象抽象出有关概念和原理,完成思维的跨越.(2)通过对氮气与氢气合成氨的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利用图表分析处理数据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氮气与氢气合成氨的实验数据的分析,结合数学知识,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可逆反应的限度问题,符合认识论中从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找出数据间的联系,并从中抽象出化学规律。
教学重点1。
化学平衡的含义及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内在联系。
2。
学会用实验数据进行总结、概括从而得出结论。
教学难点1。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2.化学平衡中的图象问题。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烧杯、硫酸铜晶体、水、玻璃棒.教学过程知识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的一些应用与相关计算。
它描述的是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但是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反应进行的快慢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既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快地转化为生成物,同时又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生成物。
对化学反应而言,还存在一个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大多数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并不能进行到底,大多数反应都是可逆反应,可逆反应有一定的限度。
导入新课[演示实验]把一块缺角的CuSO4晶体放入CuSO4饱和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实验现象(课前做)。
我们在初中就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CuSO4饱和溶液中应该已不能再溶解CuSO4晶体。
可在这个实验中,不规则的CuSO4晶体却有了规则的几何外形,说明以前所学的不溶是否意味着溶解停止?没有停止。
因为此时,一方面硫酸铜晶体表面的铜离子、硫酸根离子不断地离开晶体表面,扩散到水里去;另一方面溶解在水中的铜离子、硫酸根离子不断地在未溶解的硫酸铜晶体表面聚集成晶体。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关于苏教版(必修2)化学反应限度中实验的讨论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关于苏教版(必修2)化学反应限度中实
验的讨论
赵小生
【期刊名称】《化学教与学》
【年(卷),期】2016(000)002
【摘要】苏教版(必修2)化学反应限度知识点中演示实验的设置到现在的版本已经出现5种版本,对于第5次变动,无论是反应的选择、试剂的选择、还是试剂使用量的选择都进行了调整,细微之处显真知,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总页数】2页(P86-87)
【作者】赵小生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高级中学江苏苏州 2151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8
【相关文献】
1.苏教版必修2"化学反应限度"中的实验改进
2.苏教版必修2《化学反应限度》的教学设计
3.探讨高中化学理论课教学趣味性的途径——以苏教版必修2“化学反应限度”教学为例
4.苏教版(必修2)化学反应限度中两个实验的讨论
5.苏教版必修2《化学反应限度》的教学设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2学案:专题2 第一单元 第二课时 化学反应的限度 Word版含解析
第二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课标要求]1.认识可逆反应的特征。
2.认识化学反应的限度。
3.知道化学平衡的含义及特征,会判断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
1.可逆反应的“二同一不完全”:可逆反应中,正、逆两个反应是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的,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
2.化学平衡状态的含义及“五字特征”:(1)含义: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当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五字特征”——逆、等、动、定、变。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两大直接依据”:(1)v(正)=v(逆);(2)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变化。
可逆反应1.FeCl3溶液和KI溶液反应程度的探究(1)实验现象及结论实验步骤现象结论①向KI溶液中滴加FeCl3溶液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褐色有碘单质生成②向①的溶液中滴加苯,振荡、静置液体分层,下层呈浅绿色,上层呈紫红色Fe3+被还原成Fe2+,I-被氧化成I2③取②的下层溶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呈血红色下层溶液中含有Fe3+(2)反应实质由实验可知,反应物Fe3+(I-过量条件下)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Fe2+),即Fe3+与I-发生的反应是有一定限度的;Fe3+与I-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2I-2Fe2++I2。
2.可逆反应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
其特征为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只能进行到一定程度,反应有一定限度。
1.2H2+O2点燃,2H2O和2H2O通电,2H2↑+O2↑是可逆反应吗?提示:不是,因为可逆反应必须是在同一条件下正、逆反应同时进行。
2.新制氯水中存在哪些分子和离子?由此判断氯气与水的反应能不能进行到底?提示:新制氯水中存在Cl2、H2O、HClO分子,存在H+、Cl-、ClO-和OH-离子。
氯气与水的反应不能进行到底。
3.把1 mol N2和3 mol H2充入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最终可以生成2 mol NH3吗?提示:不能;因为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故不能生成2 mol NH3。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专题2第一单元 2.1.2 化学反应限度 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课名化学反应的限度课时 1 年级高一学习者分析学生基本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会区分可逆反应和不可逆反应,会分析可逆反应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能很好的理解化学反应限度的意义,但学生的抽象思维不强,应用能力不高,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会比较困难。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限度的存在,了解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知道达到化学反应限度的特征。
(3)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的重要性和方法。
2.能力目标:(1) 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化学平衡与反应限度,并用得到的结论去指导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原因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
(2)通过同组合作实验和全班共同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交流分享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措施重点:化学反应限度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限度的因素。
难点:化学反应限度的本质原因及外部特征。
教学准备教师教案一份学生导学案一份 ppt多媒体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活动设计活动目标媒体使用及分析【合作探究、精讲点拨】讨论二:化学反应限度1、什么是化学平衡状态?2、化学平衡状态如何建立?3、什么是化学反应的限度?4、化学平衡状态如何判断?件下,可逆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变化,达到一种表面静止的状态2、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化学反应开始时,反应物浓度最大,正反应速率最大,生成物浓度为零,逆反应速率为零。
反应进行中,反应物浓度逐渐减小,正反应速率减小,生成物浓度增大,逆反应速率增大。
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3、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状态是可逆反应达到的一种特殊状态,是在给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转化率,任何可逆反应在给定条件下的进行程度都有一定的限度。
苏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化学反应限度
判断化学平衡的重要依据!
变 ⑤改变外界条件时,使V(正) 、V(逆)发生变化且V(正) ≠V(逆),化学平衡就会被打破,“发
生改变”,并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A 化学平衡
反应时间
化学反应限度
我来探究 二
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的特点:
逆
①化学平衡只存在于“可逆反应”中; ②化学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相等是 针对同一物质而言。
动 等 定 变
③平衡时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且大于0”; ④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恒定”;
判断化学平衡的重要依据!
思考: 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条件下,N2与H2发生可逆反应:N2 + 3H2
请依据P33图2-2回答以下问题。 一、描述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的变化趋势。 (1)、正反应速率不断减小,逆反应速率不断增大; (2)、在A点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不再变化。 二、试从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角度分析正反应速率和 (反应中温度、压强保持不变) 逆反应速率变化的原因。 正反应速率不断减小 - - 反应物浓度减小; 逆反应速率不断增大 - - 生成物浓度增大;
一、描述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的变化趋势。 在A点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不再变化。
反 应 速 率
2NH3
二、试从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角度分析正反应速率和 逆反应速率变化的原因。 不一定相等 在A点反应物、生成物浓度保持不变。
三、在A点反应是否停止进行? 在A点 生成=消耗,V(正)=V(逆),表现出“动态平衡”。
化学反应限度
我来探究 一
化学反应的限度
结论: 可逆反应“正反应”和“逆反应”都没有完全进行到底,具有一定的限度。
think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 章 编号 :10 — 6 9 ( 0 )0 — 0 5 0 0 5 62 2 8 10 7 — 3 0
中 图 分 类号 :G 3 . 9 624 7
文 献 标 识 码 :B
2 0 年9 ,浙 江省 决定 实 施 新课 程 改 革 .全 06 月 省 因此统 一采用针对 新课 程编 写 的教 科 书。其 中化
炭材料 ,后者 是碳 元素 ,两 者是截 然不 同 的两个 概
念 。比如 :作 为 一种 炭 材料 ,燃 烧就 化 为乌有 了 .
构 ,即不具 有点阵 结构 的非 晶质 固体物 质 。后来 的 研 究发现 ,过去认 为像炭 黑 、玻璃 炭 等典型 的非 晶
意味 着 这 种材 料 就 不 存 在 了 ;但 是 作 为一 种碳 元
分 称应该 一致 ,不能分 离 ,这是很 明显 的道 理 。笔 者 认 为 ,称 “ 定形 炭 ” 比称 “ 无 无定 形 碳 ” ,更 为
炭 的用 词有 必要 把握 以下 两点实 用性判 据 :
第 一 ,要 有碳 的元 素 意识 。 即凡 是 与碳 元素 、 碳 原子 有 关 的词语 ,一 律用 “ ” 碳 。如元 素碳 、化 学 碳 、仅 一碳 、B 一碳 、伯碳 、仲碳 、碳 的 同位素 、、 碳 素钢 、渗碳 、碳化 物 等 。 第 二 ,要有 炭石 墨 和炭 素材料 的意识 。即凡是
维普资讯
20 0 8年 . 1 第 期
问题 解 答 与 讨论
7 5
中学 、大学 的化 学 教材 历 来 都 有这 样 的叙 述 : “ 通常 称为无 定形 碳 的有 木 炭 、焦 炭 、活性 炭 、炭 黑等 。 ”不 赞 成称 “ 定 形 碳 ” 的人 的观 点 认 为 : 无 总 称与分称 相脱离 ,犯有 逻辑 上不 合理 的毛病 。既 然 所 有个 别 的 炭 素材 料 都 是 用 “ ” 字 来 加 以叙 炭 述 ,而在总称 上又是 用 “ ” 碳 ,这是 不符 合逻 辑 的。 如各种 人 的总称 是人 ,各种 人 的分称— — 大人 、小 人 、男人 、女人 、黄种 人 、 白种 人 、黑人 等 的分称 也都该 落实到 “ ”字上 。再 如树 的总称 是树 和树 人 木 ,那 各种 具 体 的树 也 应 该 叫 “ X ” X 树 ,如柏 树 、 松树 、樱 桃树 、李 树 、柳树 、白桦树 等 。即总称 与
4 5 41 . 0 - 3
只要 稍加 留心和 注意你 就会 发现 ,在 化学 教学
和 化 学用 书 中 ,对 碳 、炭 使 用混 淆 的 情 况 极 为 普 遍 。为 了尽快结 束 这种 混乱 局 面 ,笔者 以为对 碳 、
苏教版 ( 必修 2化学反应 限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两个 实验 的讨论 )
魏 巍
素” 的 区别
科 学 ,更 准确 。 随着 科学技术 的发 展 ,人 们 的认识 也有 了许 多 合 理 的变化 ,也 需要 我 们 去 了解 。对 于无 定 形 物
质 ,原来 是指那些 原子 和分 子 的排 列没 有周 期性结
“ 素 ” 中的 “ ” 炭 素 ,应 该是 指炭 的各种材料 或 素材 ,但 “ 素 ” 中的素 ,则是 指碳元 素 。前者 是 碳
从 根本上不赞 成无定 形碳 和无定 形 炭 的说 法 了 4 “ ” “ ”用词 的 实用性 判据 碳 炭
素 ”称谓 的歧 义成分 特别 大 ,在 没有 强烈 的元素 意
识背 景条 件下 ,建议 以少 用或 不用 “ 碳素 ”为好 。 参考 文献 :
【 1 】谢 振 声 . 代化 学 家郑 贞文. 学通 报 叩 . 8 ,1.0 近 化 1 7 1 . 9 5 【]成 会 明 译 . 术 语 辞 典 【 2 碳 日】 【 M】. 学工 业 出版 社 .05 化 20
素 ,燃 烧 的 结果 只是 改变 了这 种 碳 元 素 存 在 的形
式 ,而并 不是 说这种 元 素真 的不存 在 了。鉴于 “ 碳
质 材料也 是 结构 有 序 ( 程 有 序 )的微 晶 型材 料 , 短 而且 无定 形这一 名称 还容 易与 粉状 的 “ 定形 ”相 无
混淆 。故不希 望用 “ 无定 形” 这一术 语 。当然 也就
新 的知识 点及新 的课 堂实 验 ,化学反应 限度 就是其
中新 出现 的名词 之一 。 由于笔 者今年恰 好担任 高一 化学 的教学 任务 ,所 以我对 如何 教学 教材 中新 的知
识点 进行 了较 为认 真 的 、系统 的思考 ,对每个 新 出
学课 采用 的为江苏教 育 出版社 出版 的 《 通高 中课 普 程标 准实验教科 书一 化学 》教科 书 ( 以下 简称 “ 苏
( 波 中学 , 江 宁 波 宁 浙
35 0 ) 1 10
摘 要 :化 学 反 应 限 度 是 化 学新 教 材 引 人 的 一 个 新 的 知识 点 ,本 文对 苏 教 版 必 修2 有关 化 学 反 应 限 度 的两 个 实 中 验 的 可行 性 展开 了讨 论 ,并对 如何 进 行 反 应 限 度 的教 学谈 了相关 的教 学 体 会 。
与 炭 石 墨 、炭 素材 料 有 关 的词 语 ,一律 用 “ ” 炭 。
如 木炭 、煤 炭 、活 性 炭 、无 定 形炭 、焦 炭 、炭化 、
炭素材 料 厂 、炭 素工 艺 、炭渣 、骨炭 、炭纤 维 、炭
糊 、炭黑 、热解 炭 、炭棒 、生 物炭 、炭条 、玻 璃炭 等。 最 后还需 要 特别强 调指 出的是 “ 素 ”与 “ 碳 炭
教版 ”。这套 书除 了带给 一线教 师许 多新 的观念 之 )
外 ,还出现 了许 多 以前 中学化学 教科 书 中所没有 的
现 的化 学实 验都进 行 了验证 ,在 这里我 想与 同行探
讨 苏教 版 中化学反 应 限度 的两个 实验及 我对化 学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