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速度的测量》参考教案1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教案标题:平均速度的测量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并能够正确计算平均速度。
2. 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和步骤。
3. 能够应用平均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计算器、实验器材(例如:计时器、测量距离的工具等)、白板、黑板笔、教学投影仪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计算器。
教学过程:步骤1:引入概念(10分钟)1.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速度的概念,解释平均速度的概念:在一段时间内,物体移动的总距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2. 教师通过实际例子(例如:汽车行驶、运动员赛跑等)说明平均速度的应用场景和重要性。
步骤2:计算平均速度的方法(15分钟)1. 教师提供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平均速度。
2. 教师解释计算平均速度的公式:平均速度 = 总距离 / 总时间,并通过示例演示计算过程。
3.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练习,计算不同场景下的平均速度。
步骤3: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25分钟)1. 教师介绍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步骤和所需实验器材。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测量。
3.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测量,并记录所用时间和移动的总距离。
4. 学生利用计算器计算出测得的平均速度,并填入实验报告中。
5.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与其他组进行比较和讨论。
步骤4:应用平均速度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平均速度的概念解决。
2. 学生个别或小组讨论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
3. 学生展示并解释他们的解决方案,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步骤5: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几个关键问题,检查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反馈。
拓展活动:学生可以尝试设计自己的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平均速度,并比较结果。
他们还可以应用平均速度的概念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如计算机器人的行进速度、飞机的平均速度等。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篇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1.4测平均速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教涟源市伏口镇漆树中学一、教材分析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四节,这一节是学生分组实验课,教学设计一个课时。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
启下: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二、学情分析尽管初二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但学生在知识层面已经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快慢用平均速度来描述。
在能力层面上学生已具备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路程。
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难点:组织实施教学目标。
五、教学准备乒乓球、斜面、木块、小车、金属片、停表六、教法与学法教法:启发式教学法与实验探究法。
学法:大胆猜测,探究实验,互相交流,积极思考,合作学习。
七、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演示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1.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1.4节《测量平均速度》。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学习使用测量工具(如米尺、秒表)测量物体的路程和时间。
3. 掌握计算物体平均速度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掌握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均速度公式的运用,以及如何准确测量物体的路程和时间。
2. 教学重点: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米尺、秒表、计时器、交通工具模型等。
2. 学具:学生手册、笔记本、铅笔、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校园内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校车等)的运动,思考如何测量它们的平均速度。
2. 讲解平均速度的概念:解释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走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公式为v=s/t。
3. 示范测量物体路程和时间:使用米尺和秒表测量教具(如小车)的路程和时间,展示计算平均速度的过程。
4. 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路程和时间,计算它们的平均速度。
5.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课后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平均速度公式的运用。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检测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公式:v=s/t2. 测量物体路程和时间的步骤:a. 使用米尺测量路程b. 使用秒表测量时间c. 计算平均速度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小明骑自行车上学的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已知路程为2000米,时间为10分钟(600秒)。
答案:v=2000m/600s≈3.33m/s2. 题目:计算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已知路程为500公里,时间为3小时。
测量平均速度初中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如秒表、卷尺等)进行速度的测量。
3. 能够运用平均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测量工具的使用。
教学难点:1. 平均速度的计算。
2. 测量工具的精确使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秒表、卷尺等测量工具。
3. 实际场景图或视频(如跑步、骑车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实际场景图或视频,如跑步、骑车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些运动物体的速度?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介绍平均速度的概念: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走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2. 讲解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平均速度 = 总路程 / 总时间。
3. 举例说明如何计算平均速度,并引导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运动方式(如跑步、骑车等)。
2. 每组设计一个实验,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3. 学生使用秒表、卷尺等测量工具,进行实验测量。
4. 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平均速度。
四、总结与拓展(15分钟)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 教师总结实验结果,强调测量工具的使用注意事项。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测量精度?4. 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速度的概念解决。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强调测量工具的使用重要性,提醒学生注意测量精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场景的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运动物体的速度,进而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
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在总结与拓展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测量精度,并运用平均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测量平均速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平均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 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3. 实际操作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实际操作。
2. 教学难点: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数据的处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2. 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3.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测量数据,解决问题。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测量工具(如尺子、计时器等)。
3. 实践场地。
4. 练习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平均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3. 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讲解并演示测量工具的使用过程。
4. 实际操作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测量并计算平均速度。
5. 数据处理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测量数据,解决问题。
七、课堂小结:八、作业布置:1. 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九、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十、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六、教学策略的实施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场景下的速度概念,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速度的意义。
2. 分组讨论:在讲解完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操作。
3. 实际操作:安排学生在实践场地进行测量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
七、课程的拓展与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平均速度,还有哪些速度的概念(如瞬时速度、平均速率等)?2. 讨论:如何运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交通规划、运动训练等?八、教学评价的设计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平均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掌握平均速度的测量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实验测量和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和测量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进行实验测量,准确计算平均速度。
三、教学准备实验器材:计时器、测量长度的器具(如尺子、测量汽车行驶距离用的测量线等)实验材料:一辆玩具小车、直线跑道或轨道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入物体的速度概念,让学生回答什么是速度,速度的单位是什么,加深学生对速度的理解。
2.导入新知(10分钟)介绍平均速度的概念和定义:平均速度是物体在段时间内移动的总距离与相应时间间隔的比值。
公式为:平均速度=总距离/总时间。
通过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3.实验操作(2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每组2-3人,每组配备一辆玩具小车、计时器、直线跑道或轨道,测量小车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
(2)让每组学生选择一个平坦的跑道,如走廊,设置起点和终点。
先测量出小车在一段固定时间内的位移,再根据位移和时间计算出平均速度。
(3)每组测量3次,取平均值作为结果,并将实验结果进行记录。
4.实验总结和讲解(15分钟)(1)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与其他组进行对比和讨论。
(2)讲解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出小车在一段时间内的总位移,再根据总位移和时间计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
5.拓展练习(10分钟)(1)出示其他相对复杂一些的实验场景,让学生以同样的方式测量并计算出平均速度。
(2)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推理,并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小车在不同的位置上运动速度是否一样?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关系等。
6.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进行小结点的梳理,确保学生对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测量过程有清晰的认识。
初中测平均速度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测平均速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平均速度的概念,理解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数据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方法3. 数据分析及结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平均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的应用。
2. 难点: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方法及数据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速度的概念,进而引入平均速度的学习。
2. 讲解平均速度讲解平均速度的定义,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给出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进行解释。
3. 实验演示演示如何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讲解实验步骤、注意事项。
4. 学生动手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探讨实验结果。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及观察能力。
3. 数据分析:评价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数据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平均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记录数据,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在数据分析环节,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在课堂讲解方面仍有待提高。
今后教学中,要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测量平均速度教案编辑专员: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测量工具的使用。
教学难点:1. 平均速度的计算。
2. 测量工具的精确使用。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测量工具(如秒表、卷尺等)。
3. 实验器材(如自行车、跑道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交通工具(如汽车、自行车等)运动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些交通工具的运动速度?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总结并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平均速度的定义: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走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2. 讲解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平均速度= 总路程/ 总时间。
3. 举例说明如何运用测量工具(如秒表、卷尺等)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测量工具测量自行车的平均速度。
2.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平均速度。
3.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平均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教师点评学生表现,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一个实际案例,如运动员跑步的平均速度计算。
2. 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初中
教案: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2. 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如米尺、秒表)来测量物体的路程和时间。
3. 能够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并能够进行数据的处理和表达。
教学重点:1. 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
教学难点:1. 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区分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2. 精确地测量路程和时间。
教学准备:1. 米尺、秒表等测量工具。
2. 实验材料(如自行车、行人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讨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运动情况,如骑自行车、跑步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物体的速度。
2. 提问:什么是速度?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走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2.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 时间。
3. 讲解如何使用测量工具来测量物体的路程和时间。
三、实验测量(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选择一个实验材料(如自行车、行人等),使用米尺测量其路程,使用秒表测量其时间。
2. 学生记录测量结果,并计算出平均速度。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数据处理和表达(10分钟)1. 学生将测量结果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出平均速度。
2. 学生用图表或文字形式表达测量结果,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回答问题:什么是平均速度?如何计算平均速度?2. 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瞬时速度。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测量过程,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在数据处理和表达环节,学生能够将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表达,提高了数据分析能力。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教案名称:平均速度的测量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如何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测量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物理规律,培养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2. 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如何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平均速度。
四、教学准备:实验器材:计时器、直尺、竖直杆。
实验物品:小球、长直道。
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1. 引入问题:同学们是否了解什么是速度?速度的大小如何量化?2.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小车在直道上匀速运动,我们如何知道它的速度?步骤二:示范实验1. 设计一个小球在竖直杆上下运动的实验,使小球运动的轨迹为竖直方向。
2. 示范使用计时器测量小球自顶端运动到底端的时间,并记录数据。
3. 示范使用直尺测量竖直杆的长度,并记录数据。
步骤三:实验操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实验器材。
2. 让学生自行测量小球自顶端运动到底端的时间,并记录数据。
3. 学生自行测量竖直杆的长度,并记录数据。
步骤四:数据处理1.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小球的平均速度。
2. 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组的数据,探讨平均速度与高度的关系。
步骤五:实验总结1.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了平均速度的测量方法,并理解了平均速度的概念。
2. 老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和方法技巧。
六、教学反思:通过该教案,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探索了平均速度的测量方法,并且理解了平均速度的概念。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培养了观察、实验和测量的能力。
同时,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学生也培养了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实例解释平均速度的定义,强调它表示的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2.实践作业: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观察并记录一个物体的运动过程,测量其平均速度,并撰写实验报告。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原理、过程、数据及结论。
3.提高作业:以下题目要求学生在理解平均速度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一辆自行车在平直道路上以10km/h的速度行驶,行驶过程中遇到一段上坡,速度降为8km/h,之后又回到平直道路,速度恢复到10km/h。求自行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给出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并结合实例解释各参数的含义。
3.实验测量平均速度:介绍如何使用刻度尺、秒表等工具进行实验操作,测量物体在一定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4.数据处理与分析:讲解如何处理实验数据,计算平均速度,以及如何分析实验结果。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内容包括:
-难点:如何将平均速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实用性的认识。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内容的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平均速度的概念。
-设计具有层次性的课堂练习,由浅入深地巩固学生对平均速度计算方法的掌握。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将平均速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学案
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一、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国际单位是______用符号______表示。
2.常用的时间单位还有_____和______等,分别用符号_______和_______表示。
3.1h=_______min=________s4. 如图3-4-1 是机械停表的实物照片。
(1)停表大表盘一周 量度的时间是__________,分度值是______ ;小表盘一周量度时间是_______,分度值是_____。
(2)图中停表所示的时间是_____。
二、平均速度的测量 1.在室外量出40m 的直线路程,每隔10m 作一记号,在各记号处各站一人记时,发令枪响,一同学开始起跑,各记时员同时记时,分别记下该同学经过他们记号处所用的时间,记录结果如表1所示,要求依据表1中的数据,填写表2中的各空表格。
表1表2史密斯的旅行史密斯先生计划驾驶汽车从芝加哥去底特律,然后返回.他希望整个往返旅行的平均速度为每小时6O 英里(1英里=1.609千米).在抵达底特律的时候,他发现他的平均速度只达到每小时3O 英里。
为了把往返旅行的平均速度提高到每小时60英里,史密斯在返回时的平均速度必须是每小时多少英里呢? 答案:求解这道令人困惑的小小趣题,并不需要知道芝加哥与底特律之间的距离。
在抵达底特律的时候,史密斯已经走过了一定的距离,这花去了他一定的时间。
如果他要把他的平均速度翻一番,他应该在同样的时间中走过上述距离的两倍。
很明显,要做到这一点,他必须不花任何时间便回到芝加哥。
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史密斯根本没有办法把他的平均速度提高到每小时6O 英里。
无论他返回时的速度有多快,整个旅行的平均速度肯定要低于每小时60英里。
如果我们为史密斯的旅行假设一个距离,事情便会容易理解一些。
比如说,假设往返旅程各为3O 英里。
由于他的平均速度为每小时3O 英里,他将用1小时的时间完成前一半的旅行。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1)
度是否相等?明确:不相等。
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不过,生活中我们所讲的某人步行速度是 1.1m/s,高速公路上汽车速度是30m/s,这也是平均速度,是一般而论的,并不要求指定时间或路程。
教师再次强调求解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三、课堂小结1、可以利用公式来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2、学习并掌握停表的使用方法。
3、能够测量正常步行、竞走和跑步的平均速度。
课后习题一、选择题1、关于平均速度,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 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B. 平均速度是用来精确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快慢的C. 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D. 平均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2、某同学从甲地到乙地,前200m以4m/s的速度步行,后1000m以10m/s的速度乘车,则该同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A、7m/sB、5m/sC、8m/sD、9m/s3、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m时,用了2s,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A.1.5m/s B.2m/s C.1m/s D.2.5m/s4、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规律,下图中表示同一运动规律的是:()A.甲图和丙图 B.甲图和丁图 C.乙图和丙图 D.乙图和丁图二、填空与实验题5、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图中a、b、c三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开始运动,则甲图中运动最快的是,其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是;乙图中运动最快的是,其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是第76.、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两电动小车在一条直线上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根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所示.(1)观察图可知,甲车通过0.6 m 的路程所用的时间是 s.(2)观察图可知,乙车运动1min 通过的路程 m.(3)比较图像可知,甲车的速度 乙车的速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7、小明和同学们利用棉线、刻度尺、秒表、火柴、一盘新蚊香、蚊香架等器材 测量蚊香燃烧的平均速度,他们设计了如下步骤,请你补充完整:(1) ;(2)将蚊香支在蚊香架上并点燃5min (即t 1),如图所示。
3.4《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
四、平均速度的测量教学目标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课前准备: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
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
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一)钟表在物理实验中,我们一般用停表、光电计时器来计时。
机械停表可以读到0.1s,而更高级的电子系统可以读到0.001s了,甚至1.0×10-6s或更小。
观察停表,各指针在转动时,每个刻度代表多少分钟?多少秒?设想一下,测量你正常行走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量?只要测量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即可(二)分组实验本次实验是学生在操场上以小组合作的行驶完成的,所以为了提高效率,之前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注意实验纪律,上好本节课。
1、明确实验内容和目的,知道自己的责任。
2、严格按照教师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
3、实验中要严肃认真,操作仪器要准确,记录数据要讲究实事求是。
4、要认真遵守实验纪律,注意爱护仪器。
5、每组安排好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避免挣抢。
动手能力强、细心、态度积极的学生和愿意被动接受的学生互相组合成组,合理搭配。
实验步骤:1、分组:每组至少5人或根据实际人数调整,不少于5人。
2、测距离:指导学生量出30m的路程,每隔10m做一记号,并站上一位记时员。
3、指导每组选出一名发令员,一名被测选手,一人负责记录。
4、一人测量完毕,按顺序轮换角色,被测同学也可竞走或跑步。
5、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计算出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篇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1.4测平均速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教涟源市伏口镇漆树中学一、教材分析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四节,这一节是学生分组实验课,教学设计一个课时。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
启下: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二、学情分析尽管初二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但学生在知识层面已经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快慢用平均速度来描述。
在能力层面上学生已具备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路程。
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难点:组织实施教学目标。
五、教学准备乒乓球、斜面、木块、小车、金属片、停表六、教法与学法教法:启发式教学法与实验探究法。
学法:大胆猜测,探究实验,互相交流,积极思考,合作学习。
七、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演示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新部编本1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测量平均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
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承上”是因为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
说“启下”是因为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体会间接测量物理量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
教材设计实验来巩固平均速度的知识,练习用停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选用的器材比较简单,只有木块、斜面和小车,通过在斜面的中间放上铁片,用来划分两段路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铁片时记录时间,两段时间之和就是小车在斜面上的总路程所通过的时间。
教材要求学生计算前半程和总路程的平均速度,应当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在计算中复习巩固解决物理计算题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体会说到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三、教学策略创设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例子,学生容易判断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也能猜想出物体速度是怎样变化的。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
教员活动内容
先生活动
内容
二次建构
时间分配
新知探求要突出主体
留意:测量小车经过的路程时,必需从末尾计时的车头〔或车尾〕量到计时完毕的车头〔或车尾〕,不可以从斜面的顶端量到斜面的底端或从车头量到车尾。
惹起先生留意
8分
稳固练习要"三性〞并举
1.一个物体沿平直公路运动,由运动起在10s内减速到20m/s,共运动了80m,该物体在10s内平均速度是〔 〕
教学过程设计
教员活动内容
先生活动
内容
二次构建
时间分配
导入精炼要有新意
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描画一些竞赛时计时的状况。同窗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求知道什么?需求什么工具来协助我们?
设疑激趣
思索
回答
5分
新知探求要突出主体
一、阅读课本并查阅资料,完成以下效果:
1.实验原理: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拟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假设有选择墨守成规地让先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先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如今,不少语文教员在剖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员费力,先生头疼。剖析完之后,先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形成这种事半功倍的为难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假设有目的、有方案地引导先生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诵,先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增强语感,增强言语的感受力。一朝一夕,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浸透到先生的言语看法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发明和开展。2.测量平均速度需求测量哪些物理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计算
回答:需要测量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v=s/t计算出即可
1、分组:每组至少5人
2、测距离
指导学生量出30m的路程,每隔10m做一记号,并站上一位记时员。
3、指导每组选出一名发令员,一名被测选手,一人负责记录。
4、一人测量完毕,按顺序轮换角色,被测同学也可竞走或跑步。
四、平均速度的测量
课题
平均速度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②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源自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教学难点
记时,绘制表格
实验材料
停表、卷尺、小红旗
教学方法
讲解、分组实验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提出问题
分组实验
数据处理
学生活动
四、讲评
观察停表:各指针在转动时,每个刻度代表多少分钟?多少秒?
一、测量正常行走、竞走和跑步的平均速度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课后作业
(1)写出实验报告
(2)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际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
教学反馈
备注
动手能力强、细心、态度积极的学生和愿意被动接受的学生互相组合成组,合理搭配。
每组安排好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避免挣抢。
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计算出平均速度。
表扬做实验认真、数据处理好的同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
设计表格,计算。
对实验中的问题可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
请你设计实验方案,并且实际测量,记录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