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星衍生平传记研究的史料学考察

合集下载

国学入门书籍_国学入门应该看哪些书

国学入门书籍_国学入门应该看哪些书

国学入门书籍_国学入门应该看哪些书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自“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小编整理了国学入门书籍_国学入门应该看哪些书,希望能帮助到您。

国学入门书籍_国学入门应该看哪些书(甲)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〇《论语》、《孟子》《论语》为两千年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

《孟子》自宋以后势力亦与相埒。

此二书可谓国人内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学者熟读成诵。

即不能,亦须翻阅多次,务略举其辞,或摘记其身心践履之言以资修养。

《论语》、《孟子》之文,并不艰深,宜专读正文,有不解处方看注释。

注释之书,朱熹《四书集注》为其生平极矜慎之作,可读。

但其中有堕入宋儒理障处,宜分别观之。

清儒注本,《论语》则有戴望《论语注》,《孟子》则有焦循《孟子正义》最善。

戴氏服膺颜习斋之学,最重实践,所注似近孔门真际,其训诂亦多较朱注为优,其书简洁易读。

焦氏服膺戴东原之学,其《孟子正义》清儒诸经新疏中为最佳本,但文颇繁。

宜备置案头,遇不解时或有所感时则取供参考。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乃戴氏一家哲学,并非专为注释《孟子》而作。

但其书极精辟,学者终须一读。

最好是于读《孟子》时并读之,既知戴学纲领,亦可以助读《孟子》之兴味。

焦循《论语通释》,乃摹仿《孟子字义疏证》而作,将全部《论语》拆散,标举重要诸义,如言仁,言忠恕……等,列为若干目通观而总诠之,可称治《论语》之一良法,且可应用其法以治他书。

右两书篇页皆甚少,易读。

陈澧《东塾读书记》中读《孟子》之卷,取孟子学说分项爬梳,最为精切。

其书不过二三十页,宜一读以观前辈治学方法,宜于修养亦有益。

〇《易经》此书为孔子以前之哲学书。

孔子为这注解,虽奥衍难究,然总须一读。

吾希望学者将《系辞传》、《文言传》熟读成诵,其《卦象传》六十四条,则用别纸抄出,随时省览。

后世说《易》最近真者,吾独推焦循。

其所著《雕菰楼易学》三书(《易通释》、《易图略》、《易章句》),皆称精诣。

近六十年来的辽金史学研究

近六十年来的辽金史学研究

辽金史研究辽金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较为特殊的一个时期,辽金政权是由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和女真为主建立的,因此反映这两个政权历史的辽金史学也颇具民族特色,是中国史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

本文试就1949年以来辽金时期史学的发展作简要综述。

一、关于辽金史学的综合研究1.中国史学史著作对辽金史学的研究从史学史的角度对辽金史学作综合的研究,重要的成果主要有如下几部:金毓黻的《中国史学史》(1957年商务印书馆修订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重印本)对辽金史学的研究包括在第六章《唐宋以来设馆修史之始末》和第七章《唐宋以来之私修诸史》之中。

金毓黻先生肯定了辽金两朝的史学成就,包括《辽实录》、《金实录》和金朝所修的《辽史》等。

刘节的《中国史学史稿》(中州书画社1982年出版)共分十九个专题,其中有“辽金元明史学概观”专题。

作者虽然认为辽金的史官制度与宋代大体相同,史学派别也没有什么特点,却也表列了辽金实录的修订情况,并简要介绍了辽金两朝官府所修史书。

宋衍申主编、汪受宽副主编的《中国史学史纲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在其《封建史学的鼎盛》一章里讲了宋辽金元史学,其中作了这样的评述:“辽、金、元三朝史学,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到鼎盛期所体现的多民族史学吸收融合的一部分。

”该书有关辽金史学,不仅剖析了两朝修史制度的因革,而且在记述《辽史》、《金史》编修过程时,简述了辽金官修和私修史书以及野史笔记的情况,指出辽金与元朝史学承继唐宋史学的传统和丰富中国史学内容的民族特色。

瞿林东先生所著《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出版)有关辽金史学集中于第五章《历史意识与史学意识的深化———宋辽金史学》。

作者以《辽金史学的民族特色及其对多民族国家历史文化的认同》为标题分六个方面(辽代史学的民族特色、辽代史学在政治活动中的作用、辽代史学与民族融合、金代史学与科举考试、纂修实录和编撰《辽史》、金代末年的史学成就)比较系统地探讨了辽金的史官制度、史学活动、史学与政治的关系,以及史学的成就,突出强调了辽金史学的时代特点,即民族特色和对多民族国家历史文化的认同。

《历史研究》的注释规范

《历史研究》的注释规范

《历史研究》的注释规范(2007-05-17 13:53:01)转载▼虽然注释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但是体现了学术严谨,是从事学术不可不注意的。

--------------------------------------------------------------------------------为了便于学术交流和推进本刊编辑工作的规范化,在研究和借鉴其他学术期刊有关规定的基础上,我们对文献引证标注方式进行了修订,并将从2002年第1期开始执行。

现特此公布其主要内容,敬请作者参照执行。

一普通图书引证内容及顺序为:①责任者与责任方式;②书名;③卷册;④出版者与出版时间;⑤版本;⑥页码。

(一)责任者与责任方式1、责任者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团体、组织、机构。

责任者无法确定时,用“佚名”表示。

2、责任方式有多种,如果是撰著,在姓名之后加冒号表示;如果是“编”、“主编”、“编著”、“整理”“校注”等其他责任形式,直接跟书名,不空格,不加冒号。

如:朱汉国:《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顾潮编著《顾颉刚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3、两个或三个责任方式相同的责任者,用顿号隔开;有三个以上时,只取第一责任者,其后加“等”字,如:徐寿凯、施培毅校点《吴汝纶尺牍》,黄山书社,1990年。

许毅等:《清代外债史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

4、责任方式不同的责任者,用逗号分开;译著的翻译者及古籍的点校者、整理者等可放在书名之后。

如:严修自订,高凌雯补《严修先生年谱》,齐鲁书社,1990年。

A . 施阿兰:《使华记(1893---1897)》,袁传璋、郑永慧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

欧阳兆熊、金安清:《水窗春呓》,谢兴尧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

(二)书名1、书名的副标题应一并标注;如书名较长,再次引证时,可用简称,但须在首次标注时注明。

2、书名中原有的补充说明等文字,应放在书名号内,如: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人民出版社,1983年。

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总目

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总目

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总目第一卷第一号民国12年1月出版发刊宣言 01 石鼓为秦刻石考马衡 20 火祆教入中国考陈垣 30 音译梵书与中国古音钢和泰 50 国语问题之厯史的研究沈兼士 60 萧梁旧史考朱希祖 83 郑樵著述考顾颉刚 99 五代监本考王国维 142 近日东方古言语学及史学上之发明与其结论伯希和著王国维译 149 附录:伦敦博物馆敦煌书目罗福苌 163 记新发现的石器时代的文化袁复礼 191 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重要纪事 195●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一卷第二号民国12年4月出版清太宗天丛四年(1630)伐明以七大罪誓师谕摩尼教入中国考陈垣 4哥戈鱼虞模古读考汪荣宝 42 科学的古史家崔述胡适 66 郑樵传顾颉刚 110 萧梁旧史考(完) 朱希祖 134 郑樵著述考(完) 顾颉刚 154 释“皇”汪荣宝 188 附录: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重要纪事●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一卷第三号民国12年7月出版图像:汉熹平石经论语(尧曰)残石魏正始石经尚书(无逸,君)残石魏正始石经春秋(僖公,文公)残石魏正始石经尚书(多士)残石魏正始石经春秋(文公)残石论文:十八世纪喇嘛文告译释钢和泰 01 原始中国语试探潘尊行 20实验四声变化之一例刘复 40守温三十六字母排列法之研究刘复 58读汪荣宝“歌戈鱼模古读考”书後林玉堂 72答马斯贝罗论切韵之音珂罗倔伦林玉堂译 82对于‘死’‘时’‘主’‘书’诸字内韵母之研究珂罗倔伦徐炳昶译 106汉熹平石经论语尧曰篇残字跋马衡 112魏正始石经残字跋罗振玉 116高邮王怀祖先生训诂音韵书稿序录王国维 128跋补抄文澜阁书六种单不庵 134附录:摩尼教残经一、二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重要纪事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启事二则●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一卷第四号民国12年12月出版图像:宴台金源国书碑华夷译语中女真语音义论文:元西域人华化考上编陈垣 22 第一绪论 22第二儒学编 28第三佛老编 55第四文学编 73甲骨文字之发见及其考释容庚 102 西夏国书说伊凤阁 122 宴台金源国书碑考罗福成 134 韦庄的秦妇吟王国维 140 书式古堂书画汇考所录唐韵後王国维 148 附录:金文编序容庚巴黎图书馆敦煌书目罗福苌译国学季刊第一卷索引●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二卷第一号民国14年12月出版图像:戴东原先生手抄春酒堂诗集戴东原先生篆书楹联论文:戴东原的哲学胡适 5 戴东原年谱魏建功 129 戴震说的理及求理的方法容肇祖 159 附录: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报告(民国13年1月1日至13年5月31日)国学季刊编辑委员会启事国学周刊第一期至第八期目录索引●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二卷第二号民国18年12月出版戴东原对於古音学的贡献马裕藻 3 永历大狱十八先生史料评朱希祖 35 明季杭州读书社考朱倓 59 中国上古铜兵考(上篇) 陆懋德 85 古阴阳入三声考魏建功 97 魏书源流考李正奋 161 清内阁所收明天启崇祯档案清摺跋朱希祖 181 汉敦煌太守裴岑破北匈奴纪功碑跋尾吴其昌 187●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二卷第三号民国19年9月出版汉十二世著纪考朱希祖 3 明沈宠绥在语音学上的贡献刘复 17 欧洲学者对於匈奴的研究姚从吾 43 明季南应社考朱倓 147 关於研究古音的一个商榷敖士英 195 蒙新旅行之经过及发现黄文弼 229●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二卷第四号民国19年12月出版汉唐宋起居注考朱希祖 3 阴阳入三声考魏建功 15 匈奴语言考方壮猷 67 纳兰性德年谱张任政 115汉初正朔考敖士英 165 清初东南沿海迁界考谢国桢 171●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三卷第一号民国21年3月出版图像:敦煌石室存残刻本韵书影片八页论文:竺道生与湼槃学汤用彤 3(1)大乘湼槃经之翻译 4(2)湼槃大本之傅译 5(3)湼槃大本之修改 8(4)竺道生事蹟 11(5)竺道生之著作 21(6)晋末宋初之研究湼槃者 23(7)顿悟渐悟之争 23(8)谢灵运事蹟年表 26(9)存神之论 29(10)佛性常住之说 31(11)竺道生佛性当有论 33(12)法身无义与应有缘义 41(13)佛无净土义及善不受报义 43(14)一阐提皆得成佛义 45(15)顿渐分别之由来 48(16)三乘与顿悟 49(17)十地与顿悟 50(18)竺道生顿悟与三乘十地 52(19)竺道生之顿悟义 54(20)谢灵运述道生顿悟义 58(21)慧观唽悟义 61(22)宗炳主渐悟 65(23)竺道生之门下 66(25)刘虬述渐悟义 67记汉“居延笔”(西北科学考察团短篇论文之一)马衡 69 高昌疆域郡城考(西北科学考察团短篇论文之一)黄文弼 75 郑延平王受明官爵考朱希祖 89释“一”刘复 115 唐宋雨系韵书體制之演变(敦煌石室存残五代刻本韵书跋)魏建功 135 王石臞先竽韵谱合谱合韵谱遗稿跋陆宗达 173附录:燕下都发掘报告傅振伦 185 国学季刊第二卷索引●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三卷第二号民国21年6月出版图像:汉熹平石经(书序)残字刘端临先生遗像论文:天坛所藏编钟编磬音律之鉴定刘复 6 鞑靼起源考方壮猷 8 陆法言切韵以前的几种韵书(敦煌本王仁[日旬]切韵韵目小注吕静夏侯咏阳休之李季节杜台卿五家韵目分合考释) 魏建功 24 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重印新学伪经考序方国瑜标点本) 钱玄同 60 刘端临先生年谱刘文兴 138●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三卷第三号民国21年9月出版图像:辽碑九种(跋尾附)新疆雅尔崖出土陶器兽形足盆论文:辽碑九种跋尾(附印图後) 孟森 6 中原音韵研究(研究所国学门研究生成绩) 赵荫棠 30 (附)审查书钱玄同 32 “兽形足”盆形像考释(西北科学考查图短篇论文之一) 黄文弼 132 北平方音析数表刘复 144●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三卷第四号民国21年12月出版论文:建州卫地址变迁考孟森 3 热河契丹国书碑考厉鼎煃 25 西汉时代的日晷刘复 35 中国古音研究上些个先决问题魏建功 73 清史稿应否禁锢之商榷孟森 153 附录:跋乾隆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抄本胡适巴黎图书馆敦煌书目罗福苌国学季刊第三卷索引●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四卷第一号民国23年出版图像:寿县所出铜器论文:寿县所出铜器考略唐兰 27 晋公??考释唐兰 37令矢彝马叙伦 41 作册令尊及作册令彝铭考释唐兰 47 王稻上书太平天国事考谢兴尧 57明北族列女传张鸿翔 77●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四卷第二号民国23年出版论文:老子化胡说考证(本校研究生成绩)王维诚 2 上太平军书的黄畹考罗尔纲 128宋许州长史孙君墓志铭跋尾孟森 157 ●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四卷第三号民国23年出版论文:明列皇殉国后记孟森 2 徐夢莘攷陈乐素 58 校勘学方翠¤胡适 98读故宫本王仁昫《刊缪补阙切韵》书后厉鼎煃 112敦煌本王仁煦《刊缪补缺切韵》跋蒋经邦 118 ●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四卷第四号(刘白林纪念号)民国23年出版传记:(随遗著编次)中华民国故国立北京大学教授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刘先生行状魏建功 20 故国立北京大学教授刘君墓志周作人 36白涤洲传魏建功 125林成章先生遗著编後记魏建功 275林君成章事略张秀民 280论文:中小字典序刘复遗著 2 黟县方音调查录 38 记事魏建功方言同音字辑录舒耀宗方言同音字发音胡?方言同音字记音刘复白涤洲魏建功方音音素之整理魏建功汉字标音方法之演进白涤洲遗著 90 诗同文比义林成章遗著 129●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五卷第一号民国24年出版论文:时节日晷说明书常福元 4 读太平经书所见汤用彤 10 清代堂子所祀邓将军考孟森 42 说阿保机时代的汉城姚从吾 56 陈常匋[“父”下为“缶”]考唐兰 84 读金器刻识马叙伦 88 高本汉方音字典序 B.Karlgren著赵元任译 104说文解字之传本周祖谟 116附录:孙星衍平津馆重刊宋本说文解字校勘记周祖谟陶刻孙本说文解字正误周祖谟●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五卷第二号民国24年出版论文:明末清初耶苏会士的儒教观及其反应陈受颐 2 释居卢訾仓黄文弼 68新嘉量五量铭释厉乃骥 76 陈子昂年谱罗庸 90齐民要术的田器及主要用法陶希圣 124王石臞先生韵谱合韵谱稿后记陆宗达 134附录:十韵汇编叙例罗常培皮鹿门先生传略皮名举●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五卷第三号民国24年出版论文:颜李学派的程廷祚胡适 2 ‘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沈兼士 48论切韵系的韵书魏建功 66记徐松遣戍事陈垣 146 龚定庵思想之分析钱穆 156 补明儒东莞学案容肇祖 178杨万里的生卒年月储皖峰 204关於“尾右甲”卜辞唐兰 210 ●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五卷第四号民国24年出版论文:杭世骏三国志补注与赵一清三国志注补郑天挺 2 释法瑶汤用彤 110“商鞅量”与“商鞅量尺”唐兰 120 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朱光潜 128书清世祖赐建言词臣牛黄丸令引疾事孟森 156 宋人使辽语录行程考傅乐焕 166论篆隶万象名义周祖谟 196附录:国学季刊第五卷索引●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六卷第一号民国25年出版论文:多尔衮称皇父之臆测郑天挺 2 清太祖由明封龙虎将军考孟森 16关中入声变读的原因和程序白涤洲遗箸 26大徐本说文反切的音系严学宭 46艺风堂金石文字目讹误举例罗尔纲 146附录:故国立北京大学教授刘君碑铭蔡元培慧琳一切经音义引用书索引跋陆宗达编辑慧琳《一切经音义引用书索引》工作经过一戴明扬慧琳《一切经音义引用书索引》凡例戴明扬编辑慧琳《一切经音义引用书索引》工作经过二陆宗达●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六卷第二号民国25年出版论文:唐代俗讲之科范与体裁孙楷第 2 昆仑所在考唐兰 54戴本水经注所举脱文衍文孟森 72 记姚立方礼记通论钱穆 90净影八识义述韩镜清 108 整理张居正传记材料的杂论两篇陶元珍 142 王若虚申锴 154●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七卷第一号 1950年7月出版论文:西征小记向达 3 释蚯蚓名义兼辩朐忍二字形声俞敏 29 柏梁台诗考证游国恩 49 千顷堂书目考王重民 69 群书会元截江网与续资治通鉴长编金毓黻 93 汉代丁中、廪给、米粟、大小石之制杨联升 101 沈阳故宫新发现的明代史料金毓黻 107 河西考古简报(上) 阎文儒 117 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纪事 143●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七卷第二号 1951年7月出版论文:中国奴隶社会郭沫若 3藏汉系语言研究法李方桂 15唐写本经典释文残卷五种跋罗常培 27 故宫完整本王仁朐刊缪补缺切韵续论之甲魏建功 61 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藏朝鲜金石拓片目录 123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工作总结(一九五零年七月至十二月) 135 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展览说。

出土史料与唐修《晋书》相关问题再考察

出土史料与唐修《晋书》相关问题再考察

出土史料与唐修《晋书》相关问题再考察
张峰
【期刊名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44)4
【摘要】长期以来,学界关于《晋书》编纂的起始时间与撰人问题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近年来出土的《薛元超墓志》《辛玄驭墓志》与《卢承基墓志》所载信息,不仅有助于对《晋书》编纂的起始时间作出合理的解读,而且可以据此勘察《旧唐书》对《晋书》撰人记载的缺漏,解决《新唐书》对《晋书》撰人的误判等问题。

由此启迪我们,中国史学史之研究,尤其是对中古史学的探讨,应将着眼点从原来聚焦传世文献扩大到出土史料,进而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中古史学的发展脉络。

【总页数】6页(P387-391)
【作者】张峰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历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61
【相关文献】
1.新出土石刻史料与李德裕相关问题探索
2.肉死象之白骨:唐修《晋书》中小说史料的"细节"意义
3.西安韦曲出土唐《王怜墓志》探赜——兼谈西魏重臣王思政家族相关问题
4.碎叶出土残碑再考--唐伊犁道行军相关史事蠡测
5.汉语名量词的产生和“数+量+名”结构形成的再考察及相关思考——以出土文献为基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艺术史学史研究导论

中国艺术史学史研究导论

中国艺术史学史研究导论(讲义提纲)笫一讲绪论第一节艺术的基本概念1 艺术的传统语义2 艺术与美术3 艺术与图像第一节中国艺术史学史研究的对象1 史实、史料、史法史学与史学史2 中国艺术史学史的历史性质和理论性质第二节中国艺术史学史研究的准备1语言学 (字学、音韵、训诂) 和文献学 (目录、校雠、版本)2 金石学、考古学和书画鉴定学3 史学及史学理论4 西方艺术史学第二讲史学第一节古代中国艺术史学的状况与特征1.上古及中古时代以礼制和宗教文化为中心的艺术观念a.礼制艺术礼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示”部:“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豊”部:“豊,行礼之器也。

”郑玄注《仪礼·士冠礼》:“今文禮作醴”。

《汉书·地理志》:“酒禮之会”。

今人王国维《释禮》据甲骨文豊字:“此诸字皆像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禮以玉”。

以礼治为核心,由礼制、礼学、礼书、礼典、礼教、礼仪、礼乐、礼器构成的文化秩序聚合体。

礼学与儒学:“周公制礼”与孔子删述礼书和以仁入礼。

“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礼书,为礼学核心。

《周礼》又名《周官》,上古官制汇编,战国时成书,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篇,“冬官”佚,西汉河间献王刘德以“考工记”补入。

《仪礼》又名《士礼》,传为周公所制,为“六经”中“礼经”,应为孔子及弟子所编,共十七篇,分“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丧服”、“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

《礼记》,成书于汉代,为孔弟子“七十子后学者”著作,西汉戴圣辑四十九篇,分“曲礼”、“王制”、“礼器”、“中庸”、“大学”、“明堂位”、“乐记”等,涉及后儒对“礼”的义理、制度及制图、制器观念。

因其叔父戴德辑有“礼记”,所以分称为《小戴礼记》和《大戴礼记》。

近代中国新式学堂藏书史研究述评

近代中国新式学堂藏书史研究述评

收稿日期:2023-07-07作者简介:崔璐(1992 ㊀),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员㊂∗本文系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 全民数字素养教育中图书馆的作用机制及供给差异研究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2YJC870017;也系2023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十四五 规划共建课题 一带一路 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文化传播研究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23GZGJ262㊂近代中国新式学堂藏书史研究述评∗崔㊀璐(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广东广州㊀510006)摘㊀要:近代中国新式学堂藏书史作为中国图书馆史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其史料整理㊁发展史研究㊁个案研究一直被学术界关注㊂文章梳理了近代中国新式学堂的藏书史,提出通过系统调查与梳理近代中国新式学堂藏书史料㊁全景式研究近代中国新式学堂藏书发展史㊁注重近代中国新式学堂藏书区域史研究㊁多维度挖掘近代中国新式学堂藏书活动等措施,全面拓展近代中国新式学堂藏书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㊂关键词:近代中国;新式学堂;藏书史中图分类号:G250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3-1588(2023)08-0087-031㊀背景㊀㊀中国藏书史研究历来为学术界所重视,并有丰硕的研究成果㊂19世纪末,叶昌炽发表‘藏书纪事诗“,开启了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研究的热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逐渐形成体系,并日臻完善㊂20世纪80年代至今,一些有影响力的史学著作相继问世,如:许碚生的‘古代藏书史话“,李希泌㊁张椒华的‘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后)“,傅璇琮㊁谢灼华的‘中国藏书通史“,任继愈的‘中国藏书楼“,谢灼华的‘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以及韩永进的‘中国图书馆史“等,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图书馆史研究的学科内容㊂在以往文献中,学者们的研究多集中在中国官府藏书㊁私家藏书㊁书院藏书及寺观藏书等方面,对新式学堂藏书史研究关注得不多㊂㊀㊀新式学堂藏书作为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时代的特殊性㊂新式学堂藏书勃兴原因的外部因素和内在理路㊁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关系,以及其在洋务运动㊁维新变法㊁清末新政等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等诸多问题,对于研究近代中国图书馆史至关重要,值得深入探讨㊂2㊀近代中国新式学堂藏书的史料整理㊀㊀新式学堂藏书是近代图书馆运动的产物,有其具体历史背景:发轫于洋务运动的兴起,发展于戊戌变法时期,在清末新政时期达到鼎盛㊂关于近代中国新式学堂藏书的历史资料,早在清末时期就有许多报刊资料可以考证,内容主要涉及新式学堂的藏书情况㊁开办公告及相关章程等㊂最早见报的是1880年‘万国公报“刊载的‘续同文馆题名录:翻译书㊁书阁藏书“,记载了同文馆书阁藏书种类及数量[1]㊂此后,1897年‘集成报“刊登‘南洋公学章程“,规定 公学设一图书院 [2];1902年,‘北洋官报“刊登了‘学务要闻:京师大学堂藏书楼章程“[3];1905年,‘江西官报“发表‘函告:洪崖学堂藏书记“[4];1914年,‘申报“刊登‘改设万木草堂之呈请“,记述了万木草堂被封及其藏书散失的情况[5]㊂㊀㊀至现代,李希泌㊁张椒华编著的‘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后)“,对近代中国新式学堂藏书史料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㊂该书收录了‘同文馆书阁藏书“(清光绪十三年)的主张㊁‘江南储才学堂购备中国各种书籍“‘湖州崇实学堂广购图78第43卷第8期河南图书馆学刊2023年8月㊀籍“,以及‘京师大学堂“购书章程等一系列史料[6]㊂另外,吴晞的‘从藏书楼到图书馆“㊁袁咏秋和曾季光的‘中国历代国家藏书机构及名家藏读叙传选“也对新式学堂藏书史料进行了整理和收录[7,8]㊂3㊀近代中国新式学堂藏书发展史研究㊀㊀当前,学术界有关近代中国新式学堂藏书发展史的研究尚未有专著出版,相关理论成果多散见于图书馆史著作中㊂例如,严文郁编著‘中国图书馆发展史:自清末至抗战胜利“,专设了 学堂图书馆之附设 章节,用以介绍湘省时务学堂藏书楼㊁京师大学堂藏书楼㊁广雅书院藏书楼的附设情况,同时阐述了清政府颁布各类学堂章程对新式学堂附设图书馆的行政规定[9]㊂吴晞编著的‘从藏书楼到图书馆“和任继愈主编的‘中国藏书楼“,回顾了中国古代藏书楼的近代化转变以及新式图书馆思想的形成和实践,同时着重阐述了最具影响力的一批学校图书馆的创设,如最早的学校图书馆同文馆书阁以及天津北洋西学学堂藏书室㊁京师大学堂藏书楼等,介绍了其藏书活动,并分析了这些新式学堂藏书的历史与现实意义[10,11]㊂此外,程千帆㊁徐有富编写的‘校雠广义㊃典藏编(修订本)“也对近代中国学校图书馆进行了介绍,包括同文馆书阁㊁京师大学堂藏书楼㊁南洋公学藏书楼的创设[12]㊂2017年,由韩永进主编的第一部真正意义的中国图书馆通史‘中国图书馆史“问世,其中近代图书馆卷将近代中国新式学堂藏书进行了更清晰的历史分期,划分为维新变法㊁清末新政等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阐述[13]㊂除了通史㊁断代史系列著作,另有董乃强主编的‘中国高校师范图书馆史“,该书以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和优级师范学堂图书室为代表,阐述了高校师范图书馆史的萌生过程,同时提及其他各省新式学堂藏书,如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藏书楼㊁两广优级师范学堂藏书楼㊁四川通省师范学堂图书室的创设情况等[14]㊂㊀㊀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嬗变主要以公共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为主线㊂近代学校图书馆运动的发展是在近代中国教育改革和西方图书馆思潮两种力量的影响下发生的,具有鲜明而独特的特点㊂由于近代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影响力较大,因此上述通史类图书馆史著作更偏重于近代公共图书馆运动的研究,对于近代学校图书馆仅择取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新式学堂藏书进行阐述,对整体中国近代新式学堂藏书发展史的研究不够充分,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与研究㊂4㊀近代中国新式学堂藏书的个案研究㊀㊀最早对近代中国新式学堂藏书进行个案研究的是湖南省‘文艺志“编写组,1980年该编写组撰写‘湖南学堂㊁学会藏书楼的兴起“,介绍了湖南学堂㊁学会藏书楼兴起的背景㊁藏书来源及借阅章程[15],是目前我国唯一一项研究某区域新式学堂藏书史的学术成果㊂近年来,新式学堂藏书史研究逐渐引起学术界重视,其中尤以对京师大学堂藏书楼的研究最为显著,学者对其研究比较集中,如:姚伯岳发表的‘在古籍编目中发现京师大学堂藏书楼的源头“‘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图书馆)记略“‘京师大学堂第一座藏书楼原址小考“‘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图书馆)历任负责人考述“等文章多角度揭示了京师大学堂藏书楼的情况[16-19];邢慧玲的‘京师大学堂藏书楼首任提调李昭炜行实考略“㊁何玲的‘被人遗忘的关于京师大学堂藏书楼的三个章程“等也是围绕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展开的研究[20,21]㊂㊀㊀其他新式学堂藏书个案研究内容涉及藏书处名称考证㊁藏书类型㊁来源等㊂例如,苏全有的‘万木草堂藏书考“介绍了广州万木草堂藏书来源㊁利用效果及流向[22];顾烨青的‘通艺学堂首次使用 图书馆 之名考“考察了张元济在馆名的选择上经历了从 藏书楼 藏书馆 到 图书馆 的变化过程[23];张根华的‘清末福建教育办学中的日文藏书研究“研究了福州东文学堂与全闽师范学堂的日文藏书缘由㊁管理㊁类型㊁基本特征㊁传承历史㊁特色与价值等[24];胡彩云的‘福州东文学堂及其藏书“介绍了福州东文学堂的藏书种类以及其与学堂开设课程的关系,并考察了其藏书的流变与传承[25]㊂5㊀后续研究思路5.1㊀系统调查与梳理近代中国新式学堂藏书史料㊀㊀相关资料显示,截至1912年,中国各级各类新式学堂总数已达8万余所[26]㊂浩浩荡荡的新学运动直接推动了新式学堂藏书的发展,各地的新式学堂都附设了藏书处所,藏书数量相当可观㊂近代中国新式学堂藏书的历史资料散见于报刊㊁专著㊁地方史志等文献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亟待学术界进行全面搜集与整理㊂此外,学术界还可通过历史资料对近代中国新式学堂藏书的附设情况进行全88崔璐:近代中国新式学堂藏书史研究述评∗面梳理,包括创设年代㊁藏书机构名称㊁藏书数量㊁藏书种类㊁藏书来源㊁借阅规章等,为进一步展开深入研究奠定基础㊂5.2㊀全景式研究近代中国新式学堂藏书发展史㊀㊀近代中国新式图书馆发轫于西方传教士的在华藏书活动,在此思潮影响下, 睁眼看世界 的有识之士逐渐认识㊁接纳了西方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方法,从而自主创办新式图书馆㊂近代新式学堂藏书是基于新式图书馆理念推动产生的时代产物,具有过渡性和特殊性特征,其肇端是洋务派创办的京师同文馆书阁,随后全国各地新式学堂藏书蔚然成风㊂近代中国新式学堂藏书是在教育改革和西方图书馆思潮的碰撞与交融中发展起来的,体现了国人筚路蓝缕的图强探索㊂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新式学堂藏书都演变成为近现代学校图书馆,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与现实意义㊂当前,我国学术界亟须对近代中国新式学堂藏书的勃兴缘由㊁发展流变㊁历史意义等展开多维度㊁全面㊁深入的研究,系统调查与全面梳理近代中国新式学堂藏书史料,全面勾勒其形塑过程和历史走向㊂5.3㊀注重近代中国新式学堂藏书区域史研究㊀㊀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波澜壮阔的变革,区域史研究能够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时代背景㊁社会风貌㊁风土人情等㊂晚清时期举国上下开展新式学堂运动,不同区域的新式学堂及藏书都有其独特的地方特点和文化属性,具有极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㊂随着图书馆区域史研究的日渐繁荣,学术界应扩大对区域的新式学堂藏书史的研究,以促使该学科领域的研究更加丰富和全面㊂5.4㊀多维度挖掘近代中国新式学堂藏书活动㊀㊀近代中国人才辈出,许多新式学堂的创设者㊁管理者,如李鸿章㊁张之洞㊁康有为㊁梁启超㊁张元济等,身兼政治家㊁实业家㊁教育家㊁出版家㊁藏书家等多重身份,推动了近代中国新式学堂藏书运动的发展,对近现代中国图书馆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㊂因此,学术界以人物为中心,结合时代背景,多维度挖掘新式学堂藏书创设者㊁管理者的藏书纪事活动㊁藏书思想与藏书贡献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㊂参考文献:[1]㊀续同文馆题名录[J ].万国公报,1880(587):3-5.[2]㊀南洋公学章程[J ].集成报,1897(12):10-15.[3]㊀学务要闻:京师大学堂藏书楼章程[J ].北洋官报,1906(6):12-13.[4]㊀张树芬.函告:洪崖学堂藏书记[J ].江西官报,1905(19):40-42.[5]㊀改设万木草堂之呈请[J ].申报,1914(3):7.[6]㊀李希泌,张椒华.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后[M ].北京:中华书局,1982:85-106.[7][10]㊀吴晞.从藏书楼到图书馆[M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39-72,131-139.[8]㊀袁咏秋,曾季光.中国历代国家藏书机构及名家藏读叙传选[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72-75.[9]㊀严文郁.中国图书馆发展史:自清末至抗战胜利[M ].台北:枫城出版社,1983:12-16.[11]㊀任继愈.中国藏书楼[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1550-1564.[12]㊀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㊃典藏编(修订本)[M ].北京:中华书局,2020:142-144.[13]㊀韩永进.中国图书馆史(近代图书馆卷)[M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37-62.[14]㊀董乃强.中国高等师范图书馆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6-40.[15]㊀湖南省‘文艺志“编写组.湖南学堂㊁学会藏书楼的兴起[J ].湘图通讯,1980(2):42-43.[16]㊀姚伯岳.在古籍编目中发现京师大学堂藏书楼的源头[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6):103-108.[17]㊀姚伯岳.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图书馆)记略[J ].图书馆,2018(12):46-51.[18]㊀姚伯岳.京师大学堂第一座藏书楼原址小考[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8(1):90-96.[19]㊀姚伯岳.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图书馆)历任负责人考述[J ].图书馆论坛,2020(4):94-100.[20]㊀邢慧玲.京师大学堂藏书楼首任提调李昭炜行实考略[J ].图书情报研究,2015(2):88-92.[21]㊀何玲.被人遗忘的关于京师大学堂藏书楼的三个章程[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6):106-110.[22]㊀苏全有.万木草堂藏书考[J ].图书馆论坛,2012(3):70-74.[23]㊀顾烨青.通艺学堂首次使用 图书馆 之名考[J ].国家图书馆学刊,2019(2):87-93.[24]㊀张根华.清末福建教育办学中的日文藏书研究[J ].三明学院学报,2016(3):80-85.[25]㊀胡彩云.福州东文学堂及其藏书[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0(1):91-95.[26]㊀王笛.清末近代学堂和学生数量[J ].史学月刊,1986(2):109-112.(编校:徐黎娟)98崔璐:近代中国新式学堂藏书史研究述评∗。

课件8:第13课 《子夜》——吴老太爷进城

课件8:第13课 《子夜》——吴老太爷进城

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抗战时期, 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 了长篇小说《腐蚀》《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 国政协副主席。
作品: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 《追求》),长篇小说《子夜》《腐蚀》、《霜叶 红似二月花》、《锻炼》,短篇小说《林家铺子》、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抗 战时期,发表了长篇小说和剧本《清明前后》等。 评价: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 以及社会活动家。
@your name
合作交流
1.用“子夜”做小说的题目有何深意? 答案: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11时至凌晨1时。 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 来到。作者以此作书名,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30年代 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寓意是很深的。
2.“汽车发疯似的向前飞跑”“吴老太爷的车子便又 向前进。冲开了各色各样车辆的海……”“汽车是旋 风般向前进”。课文多次写到汽车的速度飞快,应如 何理解? 答案:作品中几次写到了20世纪30年代的“汽车”, “旋风般向前进”,强调一种速度和节奏,这是现代 人的感受,这种感受又和内心的焦虑交织在一起。 19世纪以后,由于工业文明的发展,使人好像处于
鸣心跳。
后来路过十字路口时,吴老太爷面对衣着时 髦的少妇,特别是“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只白 后 腿”,他联想到了“万恶淫为首”。最不能 来 容忍的是宝贝儿子竟然痴迷地欣赏时髦少妇, 吴老太爷受到了莫大的刺激,心似乎要爆裂, 心跳几乎要停止,简直要了他的老命。
最 让吴老太爷的感受达到了顶峰的是精神恍惚, 后 占据他意识的是儿子的眼光和女儿的声浪。
理清脉络
艺术特色
1.独具特色的景物和人物描写 本文采用了“陌生化”的手法,即按照人们第一次见 到某物的眼光和感受来描写它。通过第一次到上海 的老太爷的眼光,都市景观就显得分外光怪陆离、 摄人心魄:亮着灯光的窗洞竟成了“怪眼睛”;汽车 成了“小箱子”“长蛇阵似的”怪物;在红绿灯的指挥 下,突然,“怪物们”“静静地一动也不动”,男男女

高考历史题型演练提升——史学研究方法类

高考历史题型演练提升——史学研究方法类

训练5史学研究方法类1.王国维是研究甲骨文的早期重要学者,传世文献中关于商代世系的记载主要在《史记·殷本纪》中,王国维将甲骨文与《史记·殷本纪》及《三代世表》等互证,说明《史记》是一部信史,就是《山海经》之类不雅驯之作,其内容也不是毫无依据的。

王国维运用甲骨文中出现的商代先公先王与《史记·殷本纪》作比较,以甲骨文为标准,纠正了《史记·殷本纪》中的一些错误。

据此可知()A.史料的丰富推动史学研究不断拓展B.史论的更新取决于新史学研究方法C.文献记载需经甲骨文的印证才可信D.考古史料可以作为文献史料的佐证答案 D解析王国维用甲骨文和《史记·殷本纪》《三代世表》等互证,说明《史记》是信史,《山海经》的内容并非毫无依据;用甲骨文提供的史料与《史记》比较,纠正《史记》中的一些错误,他的研究可以用来说明考古史料可以作为文献史料的佐证,D项正确。

2.据《史记》记载,战国时田氏齐国的桓公陈午在位六年,战国魏国古书《竹书纪年》中记载陈午在位十八年,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青铜器“陈侯午敦”铭文记载了陈午继位的第十四年用各诸侯所献青铜为其先母铸造青铜器之事,由此得出的最佳认知是() A.《史记》的结论已成通论,不可质疑B.《竹书纪年》以战国人叙述战国事,接近史实C.“陈侯午敦”铭文是一手史料D.依据“陈侯午敦”铭文可知《史记》的记载存在纰漏答案 D解析根据题干“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青铜器‘陈侯午敦’铭文记载了陈午继位的第十四年用各诸侯所献青铜为其先母铸造青铜器之事”可知,“陈侯午敦”铭文属于一手史料,可靠性较高,而《史记》属于二手史料,二者的内容存在出入,说明《史记》的记载存在纰漏,故D正确。

3.东汉班固认为在周代“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先生认为:商代遗民在亡国之后沦落为执丧礼者,“儒”即西周人对此类人的蔑称,两种说法反映了()A.时代和个人因素直接影响史学论断B.王朝更替造成儒家社会角色的转变C.儒家在源流和功用上存在着多元性D.商周社会文化转型模糊了后人认识答案 A解析根据题意,在东汉和近代新文化运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班固和胡适作出了截然不同的对儒家思想的认识,故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时期不属于王朝更替时期,故B项错误;C 项的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题目中描述的是东汉时代背景下和新文化运动背景下对儒家思想的不同认识,故D项错误。

《国学书集》共1631部

《国学书集》共1631部

馆友“izimin”:您好!您的馆藏文章“《国学书集》共1631部”深受广大馆友的喜爱,于2013年4月16日进入“阅览室”频道的“历史/文化”下“古文/国学”类别的精华区。

360doc代表全体馆友感谢您的辛勤劳动和慷慨分享!360doc个人图书馆一、经部(62种)1、十三经(15种)春秋公羊传公羊高春秋谷梁传谷梁赤春秋左传左丘明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尔雅台湾教育部国语辞典版礼记论语孔子论语孔子英译本论语孔子定州汉墓竹简本孟子孟子尚书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孝经仪礼周礼周易群经之首2、十三经注疏(16种)春秋公羊传注疏公羊寿何休徐彦春秋谷梁传注疏范甯杨士勋春秋左传正义杜预孔颖达儒家十三经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圣经”尔雅注疏郭璞邢昺礼记正义郑玄孔颖达论语笔解韩愈李翱论语集注朱熹论语全解陈祥道论语注疏何晏邢昺孟子集注朱熹孟子注疏赵岐孙奭尚书正义孔颖达孝经注疏李隆基邢昺仪礼注疏郑玄贾公彦周礼注疏郑玄贾公彦经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统治者奉它们为治国周易正义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疏3、经学史及小学类(31种)大戴礼记戴德大学问王阳明大学章句孔子大学章句集注朱熹东坡易传苏轼全书以《四库全书》中的《东坡易传》为底本,参照韩诗外传韩婴这部《韩诗外传》既是关于《诗经》的重要著作,同陆氏易解姚士粦论语拾遗苏辙毛詩孟子私淑录戴震照旷阁钞本孟子字义疏证戴震深衣考误江永释名刘熙《释名》与《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历来说文解字许慎泰泉乡礼黄佐是书乃其以广西提学佥事乞休家居时所著,凡六卷。

新本郑氏周易恵棟易传易童子问欧阳修此书设童子与师问对之语,以说《易脂。

卷一、卷二易纬辨终备易纬坤灵图易纬乾元序制记永乐大典本易纬是类谋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扬雄今传《方言》一书,据刘歆与扬雄书信往来及应劭所中庸章句子思中庸章句集注朱熹周易参同契魏伯阳周易集解李鼎祚周易略例王弼不只是一种解《易》的方法,而且具有更普遍的玄学周易郑康成注王应麟周易注王弼以玄理统易理,反映出贵无的本体论思想,使《周易子夏易传卜子夏二、史部(156种)1、正史(26种)北齐书李百药北齐书五十卷,作者唐李百药,内容记载了公元五三北史李延寿南史八十卷,北史一百卷,唐李延寿撰。

2022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单元研习任务

2022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单元研习任务

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RJ)
任务活动二 优秀的史传文学,往往围绕历史人物,选取恰切的历 史事实,既叙写人物生平,又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同时将史家对人物 的评价和对历史的态度蕴含其中。研读课文,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项完 成。
1.从本单元课文中提取有效信息,为历史人物屈原、苏武或李存 勖整理一份简略的人物年表;或根据《过秦论》的叙述,做一份秦的兴 亡简史。
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RJ)
时间
年龄
相关大事
“怀王悔不用屈原之策,以至于此,于是复 楚怀王十八年(前311) 42岁
用屈原。”再使于齐
楚怀王二十五年(前 304)
47岁 楚怀王再度采纳亲秦路线,屈原再被放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
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楚怀王三十年(前299) 54岁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
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RJ)
[示例一] 屈原年表:
时间
年龄
相关大事
楚宣王十七年(前353) 1岁 屈原出生
楚威王元年(前339) 15岁 屈原怀志高远,少年自励,有矫世远图之志
弱冠,行冠礼(男子进入成年礼),作“桔颂” 楚威王七年(前333) 20岁
而自勉
魏背盟约,趁楚丧,袭楚,破楚军于陉山、
怀王卒行。”
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RJ)
时间 顷襄王二年 顷襄王二十二年 (前277)
年龄 56岁
57岁 66岁 76岁
相关大事 屈原《离骚》。诗中讽刺公子兰。“令尹子 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顷襄 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怀王拘困死于秦。秦归丧于楚。楚人皆怜之, 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屈原作《招 魂》,招怀王魂 屈原屡作辞赋,讥刺时政。襄王怒,再逐放 屈原。远迁原于洞庭、湘中一带

传记:从历史到文学

传记:从历史到文学

即鸠集传记 , 增广异文” . 。这里的“ 传记 ” 虽然意义 比
史性 , 出了传记文学 的传记性观点。其实 , 提 传记性 较宽泛 , 指的是史料 , 但是 已经包括人 物传记在 内。
的说法也 比较模糊 , 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 到了唐代 、 代 , 宋 史书 中的书 目分 类 , 已出现 了“ 传
“ 传记” 一词最早 出现在《 史记 ・ 三代世表》 但 当时 中,
自己的写作 为 国家 、 主和朝廷 留下 永久 的记 忆。 君
[ 收稿 日 期】 1 — —1 0 2 10 4 8 [ 作者简介】 孙德喜(9 一 ) 男, 10 6 , 江苏淮安人, 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 博士。
论, 即传记文学究竟是属于历史 , 还是属于文学?或 解释经典 的文字 , 与注释意义相仿。南 朝梁代沈约
者说传记文学的根本属性是历史性还是文学性?有 的《 宋书 ・ 裴松之传》 称裴松 之“ 奉命 作《 国志注》 三 ,
的学 者 干脆 既 否 定 了它 的文 学 性 , 否 定 了它 的 历 又
古代许多传记都存在于史书之中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直到资治通鉴以及二十四史都有大量的传记作品而它们都属于历史着作其写作目的虽然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从根本上说都是为后世统治者提供历史经验教训从今天的意义上看都为我们的历史研究提供非常丰富翔实而又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成为史学家们研究的对象
2 1 年 6月 01 第 2 期
[ 关键词 ] 传记 ; 史属性 ; 文学 ; 历 传记 文学属性 ; 型 转 [ 中国分类 号] 801 K 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X — 7021) — 04 0 l) 74 ( 10 02 — 4 (9 0 2

于汝波——历代《孙子兵法》研究的内容特点

于汝波——历代《孙子兵法》研究的内容特点

于汝波——历代《孙子兵法》研究的内容特点于汝波——中国历代《孙子兵法》研究的内容和特点作者:于汝波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06年08月18日我国从古至今的《孙子兵法》研究,不断前进、拓宽和深化,逐步形成了一门有独立的研究对象,系统的研究内容,丰硕的研究成果,多样的研究形式,在社会实践中有重大应用价值的专门的学问。

探讨历代研究《孙子兵法》的内容及特点,多有可供今人借鉴之处。

(一)中国历代研究《孙子兵法》的内容分类中国历代研究《孙子兵法》的内容相当广泛,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目录类研究:即史书艺文志、经籍志、公私书目、引用书目等文献中关于《孙子兵法》的研究和记载。

其中又可分为纯目录性和解题性两类。

校勘类研究:即对《孙子兵法》文字进行校勘方面的研究。

此类内容多体现于《孙子兵法》不同版本中,但亦有专门论述。

注释类研究:即对《孙子兵法》加以训诂注解方面的研究。

民国以前的孙子书大量的属于此类。

其中又包括义注、考注、评注、断注、体注、集注、笺注、约注、详解、说注、句注、眉注、段注、页下注、篇末注等。

阐发类研究:即阐述发挥《孙子兵法》思想方面的研究,包括讲义、引类、参同、史证、概论、浅说、应用引伸等。

它们又可分为综合系统阐发和专题阐发、军事思想阐发和非军事思想阐发等不同类别。

应用类研究:将《孙子兵法》应用于军事、外交、管理等不同领域的研究。

翻译类研究:即将《孙子兵法》等文献译成现代汉语、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外国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

考证类研究:即对《孙子兵法》及其作者、成书年代等问题考证、辨伪等方面的研究。

传记类研究:即关于孙子生平事迹方面的研究。

辑佚类研究:即关于《孙子兵法》佚文考辨、辑录、注解等方面的研究。

近代以来,《孙子兵法》的研究内容又有所拓展。

概而言之,孙子兵法研究包括关于孙子其人其书的文献性研究、《孙子兵法》军事理论研究和《孙子兵法》非军事应用研究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关于孙子其人其书文献性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孙子兵法》作者及成书;《孙子兵法》版本流传;《孙子兵法》文字校勘;《孙子兵法》注释、通解及翻译;有关孙子文献的整理与编纂等。

传记类

传记类

传记类传记类史书是以人物为主的历史记载。

根据中国史学的发展来看,这一类记载到司马迁撰《史记》时已成熟,后世纪传体史籍也以“列传”一门分量为最多,大致不出《史记》范围,惟生卒年及历官次序较详而已。

传记大都隐恶扬善,尤其是唐宋以来文集所载的墓志(始于东汉蔡邕)大多为谀墓之文。

但生卒年、历官次序、亲友关系的记载较为可靠。

再从保存历史资料的角度看,这一类史籍的重要性也是要充分估计的。

传记类史料大体可分为四类:一、分类专书按历史人物的不同类型分类编篡。

如《列女传》、《高僧传》、《唐才子传》、《畴人传》、《高士传》、《文士传》等。

二、以朝代为主的传记按同一朝代编篡。

如《宋名臣言行录》、《元名臣事略》,宋明等朝《琬琰集》、《耆献类征》、《碑传集》等。

三、地方性传记按同一地区编撰。

如《陈留耆旧传》、《襄阳耆旧传》、《百越先贤志》、《浦阳人物记》,及各地方志中的人物传。

四、个人专传编篡形式有家传、年谱、别传等。

如《郑玄别传》、《华佗别传》、《赵云别传》、《王朗家传》、《邺侯家传》、《孔子年谱》等。

分类专书《列女传》八卷,汉刘向撰。

成书正当西汉成帝间赵飞燕姊妹嬖宠之时,意在讽谏。

北宋曾巩序云:“列古女善恶所以致兴亡者以戒天子,此向述作之大意也。

”《列女传》将列女分为七类叙述: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辨通、孽嬖除第七类外,大都有褒无贬,载述妇女事迹多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准则。

但一般史籍于妇女事迹或疏于记载或肆意诬蔑,此书能搜集百余著名妇女之事,加以比较详尽的叙述,在传记史籍中应有一定的地位。

《高僧传》,十四卷,梁释慧皎撰。

编撰缘由,慧皎《序录》云:“自汉之梁,经历弥远,世涉六代,年将五百。

此土桑门含章秀起,群英间出,迭有其人,众家记录,叙载各异。

”诸家僧传、僧史,“各竞举一方,不通今古,务存一,不及余行。

或褒赞之下,过相揄扬;或叙事之中,空列词费,求之实理,无的可称;或复嫌以繁广,删减其事,而抗迹之奇,多所遗失削。

岑仲勉

岑仲勉
在中外史地研究方面、尤其是西北史地方面,出版有《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突厥集史》《中外史地考 证》等。在突厥史料的搜辑方面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好评。岑仲勉自40岁至75岁30余年间,全部史学著作约1000万 字,自1912年起发表论文180余篇,已刊专著18种,特刊专著2种。
主要作品
著作
论文
著作
1934年,岑仲勉发表了第一部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专著《法显传考释》(即《佛游天竺记考释》),这 部作品的发表代表了率仲勉在中国史学界的影响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1937年,岑仲勉在陈垣的推荐下,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史语所给岑仲勉的史学研究 提供了良好的资源,由于时代原因,他跟着史语所一起长期颠沛流离,辦转南京、长沙、云南等地。
1913年至1937年岑仲勉先后在上海江海海关、两广都司令部财政科工作,闲暇之余,岑仲勉开始了科学和 史学的研究工作,期间曾研究植物学,自20世纪20年代末期精力主要集中在西北史地和中外交通史。
1921年始,岑仲勉在史学界薪露头角,发表了四五十篇颇具水平的隋唐史和中外交通史文章于中山大学《史 学专刊》《辅仁学志》等国内知名学术刊物,较为代表性的如《新唐书突厥传疑注》《汉书西域传康居传校释》 《陈子昂及其文集之事迹》《李德裕会昌伐叛集编证上》《隋书州郡牧守编年表》等。当时正在清华大学执教的 陈寅恪评价说:“專君文读讫,极佩。此君想是粤人,中国将来恐只有南学,江淮已无足言,更不论黄河流域 矣。’’
岑仲勉著《隋唐史》反映了作者在隋唐史通论中的创见。如其中对李德裕﹑陈子昂、四镇的研究,新意迭出。 著有《元和姓撰四校记》《西周社会制度问题》《隋唐史》《突厥集史》《黄河变迁史》《岑仲勉学术论文集》 等。
概述图来源:
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星衍生平传记研究的史料学考察——以阮元《山东粮道渊如孙君传》为核心马振君孙星衍(1753~1818),字渊如,又字伯渊,号季逑①、薇隐、芳茂山人,小名喜。

江苏常州阳湖县人(今江苏常州市)。

乾隆五十一年(1786)丙午科举人,翌年连捷成一甲二名进士,由翰林院编修,仕至山东督粮道。

②著有《尚书今古文注疏》、《平津馆丛书》、《岱南阁丛书》、《孙渊如先生全集》等。

③孙星衍少以诗名,乾隆年间与洪亮吉、黄景仁、赵怀玉、杨伦、吕星垣、徐书受以诗才争胜,并称“毗陵七子”。

袁枚目其为“奇才”,并与结交。

后因自身志趣并受卢文弨、钱大昕等人影响,始将主要精力转移至学术研究方面,从此浸淫于目录、版本、校勘、辑佚、典藏、经学、小学、方志等众多领域,孜孜矻矻,终成一代大师。

对于这样一位造诣精深、交游广泛的人物,若欲做更深入的研究,编制更翔实的年谱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这就需要对前人所作的有关生平传记史料有全局把握。

那么,到目前为止,这样的资料有哪些?史料之间是否有传承因袭的关系?分别有什么价值与不足?本文就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谈一谈。

一、现存孙星衍生平史料概观搜索现存孙星衍的生平史料,最方便的工具是李灵年的《清人别集总目》,其中列出三十条传记资料(其中有两条为图像史料),基本囊括了现在能看到的资料。

现以表格形式列出主要的几部,以便更直观地考察史料产生的先后和可信度。

①王昶《湖海诗传》卷四十《孙星衍传》:“字渊如,号季逑,阳湖人。

乾隆五十二年殿试第二人及第,官山东粮道。

有《雨粟楼诗集》。

”②阮元《研经室集二集》卷三《山东粮道渊如孙君传》和张绍南撰、王德福续《孙渊如先生年谱》。

③江庆柏等纂《江苏艺文志·常州卷》,第507~532页。

④人物字号、生卒年皆引自江庆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

⑤孙星渊《孙渊如先生全集·平津馆文稿卷下·诂经精舍题名碑记》。

①来新夏《近三年人物年谱知见录》:“梁廷灿:《年谱考略》著录。

并按称:‘著者清张绍南,常州人。

王德福,江宁人。

嘉庆十六年渊如五十九岁以前为张撰,六十岁以后则王续成之’。

”上表未列那些二、三手资料③,因为这些资料皆各取所需转相传抄而来,且如断烂朝报,对研究传主生平毫无价值可言(书画类书中所收之书札和画作却有重要价值),故未予列入。

从表格统计情况可知,最早的生平传记文献出自传主的老师辈王昶、举人同年阮元、学生钱林、同里张绍南。

王昶的《湖海诗传》寥寥数语,虽信息准确,但实在不关痛痒。

钱林的《文献征存录》则大段引用孙星衍各时期之文,漫衍铺排,大概效仿《史记》以传传文之意,而叙生平之文字反淹没其中,难理头绪。

并且其文也不够准确,如云:“孙星衍,字渊如,又字季仇,阳湖人。

母梦星堕怀而生。

”而阮元《山东粮道渊如孙君传》云:“君生时,大母许大夫人梦星坠于怀,举以授母金夫人,比旦而君生。

”张绍南《孙渊如先生年谱》(以下简称“张《谱》)亦云:“生前夕,大母许太夫人梦星堕于怀,举以授金夫人,比旦生君,因以命名。

”言之凿凿。

可见即便如钱氏为孙诂经精舍时弟子,也会因听闻而误。

当然此处之误也可能是“大”字脱文造成的。

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错误,都应引起使用者的警惕:即使是一手资料(或同时代较为亲近之人所撰史料)也要慎重使用,多方比勘,方可使用。

统计结果表明,最有价值的是阮元的《山东粮道渊如孙君传》和张绍南的《孙渊如先生年谱》两种文献史料,所以,欲深研孙星衍的传记,须先深入研究阮文与张《谱》。

本文将对阮文作史料学考察。

二、阮元《山东粮道渊如孙君传》的初步探究。

(一)写作时间和性质。

这篇传记收在阮元的《研经室集二集》卷三中,此文写作时间,自然应该在《研经室集》刻成之前。

据《雷塘盦主弟子记》卷五:“(道光三年癸未六十岁,正月)是月,《研经室集》刻成。

”今传世《研经室集》共四集,乃同于此时刻成,故可定《山东粮道渊如孙君传》写作时间在道光三年(1823)之前。

而孙星衍卒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于是可定此文写于1818年到1823年之间。

通过上文表格考察,可见《清史列传》及《清史稿列传》都受到阮文影响,那么就有这样一个问题:阮元此文是否与国史馆有关系呢?换句话说,此文是否收入国史馆的《大臣列传》了呢?否则,为什么馆臣所写的传记那么多处与阮文相似呢。

如果是阮元为国史馆所撰,那么必然要收入《儒林传稿》中,检此书稿并未收此文,这说明此传不是为国史馆所撰。

下面进一步证实这一点。

①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凡例一》:“《清史·儒林传》创始于阮文达公,当时总裁即以私憾有所去取。

道光末年,复位,又非嘉庆时进呈原本。

光绪庚辰奏请派员续修,缪荃孙拟稿,仅存目录,全书则秘藏于家。

今《清史》虽成,尚未刊布,乃私撰此编,非敢云备征献,聊资检索而已。

”②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点校序言》。

③如吴修《昭代名人尺牍小传》、窦震《国朝画家笔录》、震钧《国朝书人辑略》、姚永朴《旧闻随笔》、朱汝珍《词林辑略》、易宗夔《新世说》、马宗霍《书林藻鉴》、李放《皇清书史》、阎蕙湘《国朝鼎甲征信录》、李玉棻《欧钵罗书画过目考》、周俊富《清代畴人传》等。

首先要提出几个问题:阮元是否任职国史馆?是否曾为国史馆撰稿?检《雷塘盦主弟子记》卷一:“(乾隆五十四年十二月前)充《万寿盛典》纂修官,国史馆武英殿纂修官。

”由此可知他确实曾任职国史馆,然不久散馆,故未暇修史。

卷四有云:“(嘉庆十五年庚午四十七岁)十月,大人自愿兼国史馆总辑,辑《儒林传》。

”又同卷:“(嘉庆十七年壬申四十九岁,九月)二十日,将纂办粗毕之《儒林传》稿本交付国史馆。

其《文苑传》创稿未就。

”这两则材料非常明确地给出了答案,即他在嘉庆十五年至十七年间主动承担了《儒林列传》的撰写工作。

这里要注意到他交稿的时间是嘉庆十七年(1812),此时距孙星衍去世尚有六年,这就弄清了此文为什么不在《儒林传稿》中的问题。

再看一则材料:“福谨案,家大人撰《儒林正传》、《附传》共百数十人,持汉学、宋学之平。

群书采集甚博,全是裁缀集句而成,不自加撰一字。

因馆中修史,例必有据,儒林无案据,故百余年来,人不能措手。

家大人谓群书即案据也,故史馆赖以进呈。

闻家大人出京后,馆中无所增改,惟有所删。

原稿抄存家笥,不应入集,人无由见。

然《二集》中有《蒋士铨传》一篇,集句之式,观之可想也。

”①由此段案语可知,阮元为国史馆所撰稿皆直录原书,以求信而有征,观其《研经室集二集》中的《蒋士铨传》可明其例,此文首云:“蒋士铨,字心余,一字苕生,号清容。

王昶《蒋君墓志》。

其先为钱氏,自浙江长兴迁江西铅山,始姓蒋。

翁方纲《蒋君墓志》。

”一一标注,可谓无一字无来处。

然而孙星衍传则与此截然不同,没有一处标明出处,这说明什么呢?答案只能是,此文不是为国史馆写的传稿,而是阮元给故去友人写的“墓志铭”。

现初步查孙星衍众交游之文集,未见有关的墓志铭、行状、哀诔之类,故可初步判断阮文乃纪念孙星衍的最早传记和“墓志铭”。

这样也就能解释表中所显示的后世的小传终不能超越阮文的原因了,就是它们多是直录或抄撮删改阮文而成。

虽然阮元此文没有呈入国史馆,但后来的馆臣大概也不会无视其存在而不加参考。

上面说到此文不是集句而成,那么,它的史料来源是什么呢?(二)史料来源。

首先,因为阮元与孙星衍乃多年挚友,且曾聘请孙作绍兴蕺山书院和诂经精舍主讲,故于传主所知必详,亲见亲闻,这是最为直接的材料来源之一。

二人同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考中举人,是为同年②。

后孙于第二年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而阮元于五十四年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两人同在京城,同任翰苑,故得常相交往。

阮元《研经室集四集》诗卷一有诗题为《(壬子)初秋,同孙渊如星衍、言皋云朝标同年游万泉寺、凉水河。

后数日,招同沈云椒少宰、那东甫彦成同年再游》,壬子即乾隆五十七年(1792)。

时孙星衍居琉璃厂,官刑部直隶司员外郎,而阮元时任詹事府少詹事,充文渊阁直学士。

孙曾助阮修《经籍纂诂》③。

公事之余,二人交往是很频繁的。

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孙星衍奉旨简放山东兖沂曹济、兼管黄河兵备道,而此时阮元为山东学政。

八月,孙赴职而先取道济南历下,人还在途,阮元先有《柬孙渊如同年,时初任兖沂曹道,尚未至山东》诗寄赠,孙也有《次韵荅阮芸台学使同年元柬招卽往厯下之什》诗答谢,此事张《谱》也记载颇详。

这样的唱和作品很多,不遑列举,这些都说明二人关系之密切不同寻常。

所以阮元于传主生平事迹所知必丰,故其采摘史料,不乏细节。

如叙孙星衍生之前夕大母梦星堕于怀一节,事涉神异,颇类小说家之谈资,此类大概即得之于平时之宴谈,非交情不深者能得之。

再如叙孙因治河务而欠坝工银四万五千两,他本可辩白,但①阮元《研经室集》一集卷二《拟国史儒林传序》后阮福按语。

②阮元《研经室集》二集卷三《山东粮道渊如孙君传》:“元与君丙午同出朱文正公之门,学问相长,交最密。

”又张《谱》:“(乾隆五十五年)阮公元时以考廉馆内城,与君尤密。

”③张鉴《雷塘盦主弟子记》卷一“(嘉庆三年八月)撰《经籍纂诂》一百十六卷成。

”下引张鉴按语云:“钱宫詹大昕序云:‘……公在馆阁,日与阳湖孙渊如、大兴朱少白、桐城马鲁陈相约分纂,抄撮群经,未及半而中辍。

”序见钱大昕《潜研堂集·文集》卷二十四《经籍纂诂序》。

最终承担下来,并说:“吾无寸椽尺土,然既兼河务,不能不为人受过也。

”揣此口吻,当是与如阮元等朋友谈论时语。

再如,对于孙星衍何时受聘主讲诂经精舍,阮传与张《谱》出现矛盾。

阮传云:“(嘉庆)六年四月,元抚浙,建诂经精舍于西湖之滨。

选督学时所知文行兼长之士读书其中,与君及王少司寇昶迭主讲。

”而张《谱》则将之隶于嘉庆五年,到底孰是孰非呢?检张鉴等人所撰《雷塘盦主弟子记》嘉庆六年下载明精舍此时建成,先后聘请王昶和孙星衍讲学其中。

又检清严荣撰《述庵先生年谱》卷二载,嘉庆四年,阮元抚浙,邀王昶主杭州敷文书院。

五年年底王辞职归里。

六年再受阮元之约至杭州,此年谱中言:“杭州书院有三:自敷文外,崇文则冯玉圃给事培,紫阳则御史孙君志祖。

又蕺山则孙渊如观察,诸暨则礼部郎中孙君嘉乐,皆先生门下士,浙人以为美谈。

夏初适课诸生《西湖柳枝词》……”由此段记载知王昶也是在嘉庆六年才主讲诂经精舍的。

再检孙星渊集《冶城挈养集》卷下《湖楼诂经》诗序云:“阮中丞元既延予主讲浙东,复建诂经精舍于孤山之北,集诸生之高才者讲学其中,属王少宼昶偕予迭主授经之席。

”这里的“主讲浙东”,乃指主讲绍兴蕺山书院而言,而主讲精舍,则在“复建诂经精舍”之后,即嘉庆六年。

如此则说明张《谱》之记述有误,盖其资料非亲见亲闻之故。

可以断言,亲见亲闻,乃此传资料重要来源之一。

其次,资料还来源于当时的公文与档案。

在传中叙孙星衍由刑部直隶司主事升任至刑部广东司郎中过程中所承办的一系列案件,叙述简约详明,可以断定其资料来源必为当时刑部分藏相关档案卷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