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苏武传》的作者班固,理解苏武的历史地位和贡献,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忠于职守的品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苏武传》原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

2. 分析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体会其人格魅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古代礼仪和文化背景。

2. 深入剖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历程。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苏武传》原文及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2. 学生预习《苏武传》,了解文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班固和《苏武传》的背景。

1.2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苏武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原文,理解文意。

2.2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言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4.1 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4.2 教师深入剖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历程。

5. 情感体验5.1 学生朗诵《苏武传》片段,感受文中爱国情怀。

5.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谈谈如何向苏武学习,做忠诚的爱国者。

6. 课堂小结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

6.2 学生课后作业:熟写《苏武传》原文,深入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7.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教师推荐其他有关苏武的文献或文学作品,如《汉书·苏武传》、《苏武牧羊》等,供学生课后阅读,进一步了解苏武的事迹和形象。

2. 影视欣赏:推荐学生观看以苏武为主角的影视作品,如《苏武牧羊》、《苏武传》等,感受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苏武传教案7篇

苏武传教案7篇

苏武传教案7篇文言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囊萤夜读》。

3.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体会人物美好的学习品质。

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说说你们知道哪些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牛角挂书)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两则古人刻苦学习的动画片。

(视频播放动画片《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篇文言文。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囊萤夜读》。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第一则)1.人物简介:车胤(yìn)(约333年—401年),字武子,湖北公安县人。

东晋大臣。

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后为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逼令自杀。

2.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正音正字。

3.出示要求学生会认的字,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恭(gōng)勤(qín)焉(yān)4.出示要求学生会写的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囊萤恭勤博贫焉点拨:“囊”,上中下结构;“恭”,部首是“”,不要错写成“水”或“氺”。

“勤”左下是两横、一竖一提,不要写作一横、一竖、一提。

5.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既正确、流利,又有节奏。

(1)朗读提示: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2)自己读,同桌互读。

三、讨论,理解文言文大意1.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学,再小组讨论。

教师明确要求:(1)默读文言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难懂的词语或句子。

预设:(1)得:买得起。

盛:装。

以夜继日:与我们今天常用的成语“夜以继日”的意思相同,都是指用夜晚的时间接上白天的时间,日夜不停地学习,该成语出自《庄子·至乐》中的“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

苏武传(实用教案)

苏武传(实用教案)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第一章:苏武传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苏武传》的作者班固以及其历史背景。

2. 掌握《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和大意。

3. 理解苏武传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1. 作者班固及历史背景。

2. 《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和大意。

3. 苏武传的重要地位。

教学难点:1. 作者班固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 苏武传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苏武传》概述。

2. 参考书籍:关于班固和《苏武传》的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1. 介绍作者班固的历史背景及其在汉代的地位。

2. 简述《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和大意。

3. 分析苏武传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作业:1. 阅读《苏武传》。

2. 写一篇关于苏武传的读后感。

第二章:苏武传的文学特色教学目标:1. 分析《苏武传》的文学特色。

2. 理解并欣赏班固的文学才华。

3. 掌握《苏武传》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1. 《苏武传》的文学特色。

2. 班固的文学才华。

3. 《苏武传》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1. 《苏武传》的文学特色分析。

2. 班固的文学才华的评价。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苏武传》的文学特色。

2. 参考书籍:关于班固和《苏武传》的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1. 分析《苏武传》的文学特色。

2. 评价班固的文学才华。

3. 讲解《苏武传》的写作技巧。

作业:1. 阅读《苏武传》,分析其文学特色。

2. 写一篇关于班固的文学才华的短文。

第三章:苏武传的主题思想教学目标:1. 理解《苏武传》的主题思想。

2. 分析苏武传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3. 掌握《苏武传》中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苏武传》的主题思想。

2. 苏武传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3. 《苏武传》中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1. 《苏武传》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2. 苏武传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苏武传》的主题思想。

2. 参考书籍:关于班固和《苏武传》的参考书籍。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大全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大全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大全这篇文章按苏武一生经历的主要关节,大致可以划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开头两小节,写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

第二部分共十一小节,写苏武在匈奴遇到意外情况而被扣留及后被放回的经过。

第三部分为最后四小节,写苏武返汉以后受尊宠的情形。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大全一[ 教学目标 ]① 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读懂文章,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②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本文精心剪裁,组织文章和对比衬托,凸显形象的写作技巧。

③ 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

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简介班固及《汉书》班固( 32 ——92 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

东汉著名的史学家。

《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

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

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

语文教案:苏武传(精选11篇)

语文教案:苏武传(精选11篇)

语文教案:苏武传(精选11篇)语文教案:苏武传 1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汉书》,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识。

2、分析文中的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提高翻译能力。

3、认识苏武的忠贞守节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学习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高尚品格。

重点: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难点: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苏武传》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故事,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匈奴,是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的民族。

秦末汉初以来,匈奴首领以其控弦之士30余万,东败东胡,西逐月氏,北服丁灵,使“诸引问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下袭扰。

汉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山,只能屈辱和亲。

后经过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后,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被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

汉武帝后期,战争虽时有发生,但规模已远不如以前。

汉朝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双方遂有互派使者以示亲善的举动。

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着对方的虚实。

苏武出使匈奴,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二)作者简介: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后任兰台令,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写成《汉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其作品《汉书》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除《汉书》外,班固还是一个出色的赋作家,他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在他身体力行地提倡散体大赋上,其代表作《两都赋》是以两都(长安、洛阳)为题材的作品中规模宏大、别具特色、成就突出、影响最大的一篇,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创作,被《文选》列为第一篇。

《苏武传》教案(通用8篇)

《苏武传》教案(通用8篇)

《苏武传》教案(通用8篇)《苏武传》教案篇1(6712字)【学习目标】1.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2.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

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武,汉武帝派去出使匈奴的使者。

《苏武传》通过叙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后,与匈奴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颂扬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归纳总结本课的重点文言词汇、语法知识。

二、精讲点拨归纳总结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句意: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句意: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句意:掘野鼠、收草实来吃。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句意: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

5.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句意: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6.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句意:法令随时变更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句意: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

8.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句意: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决:通“诀”,诀别。

句意: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10.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苏武传教案10篇

苏武传教案10篇

苏武传教案10篇苏武传教案1【学习目标】1.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到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2.分析悲剧产生的根源,感受《窦娥冤》悲剧的美学价值3.概括该剧的主题【重点难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知识积累】1.词类活用A.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屈节辱命(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B.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C、名词活用等(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4)武能纺缴,檠弓弩 (、檠:名词做动词,结、用檠矫正弓弩)(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2.特殊句式:A.倒置句(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5)何以复加(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B.判断句(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课堂探究】学生活动一:理清情节脉络,给各部分添加小标题学生活动二:__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__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学生活动三:李陵劝降对苏武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__里个性鲜明的其他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优秀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优秀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教材是《苏武传》,它选自《汉书·苏武传》,主要讲述了汉使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并企图软化他,迫使他投降,但苏武不辱使命,历经磨难,持节不屈,最终回到了汉朝的故事。

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苏武勇敢、坚贞、忠诚、爱国的形象,展示了他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苏武传》的主要内容,把握苏武的形象特点。

2. 学习并运用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苏武传》的主要内容,把握苏武的形象特点。

难点:学习并运用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讲述苏武的故事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苏武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苏武的形象特点。

3. 讲解分析:对文章进行逐段解析,分析苏武的形象,讲解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4.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苏武形象的理解,以及阅读文言文的感受。

5. 课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苏武传》板书内容:1. 苏武的形象特点2. 文言文阅读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苏武传》的内容,简要概括苏武的形象特点。

答案:苏武的形象特点是勇敢、坚贞、忠诚、爱国。

2. 作业题目:请举例说明你在阅读文言文时运用的心解技巧。

(1)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含义;(2)根据上下文,推测未知词义;(3)分析句子结构,把握文章逻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苏武传》,让学生了解了苏武的英勇事迹,提高了他们的古文阅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讨论交流环节,部分学生对苏武形象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苏武传》优秀教案

《苏武传》优秀教案

其他人物形象塑造及作用
01
匈奴王
匈奴王的形象塑造突出了其凶狠、残暴、狡诈的特点,与苏武的忠诚、
威武、贫贱不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苏武的高尚品质。
02 03
李陵
李陵的形象塑造展现了其矛盾复杂的心理,既有对汉朝的忠诚和对苏武 的敬佩,又有对匈奴的畏惧和对自身处境的无奈,这种矛盾心理使得李 陵的形象更加真实、立体。
情感饱满 文章在叙述中融入深厚的情感色彩,如对苏武的赞美、对 李陵的同情等。这种情感饱满的表达方式使文章更具感染 力,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
06
知识拓展与延伸思 考
相关历史背景知识拓展
汉朝与匈奴的关系
阐述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冲突, 为理解《苏武传》中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提供历史依据。
课程安排与时间
课程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导入、文本细读、小组 讨论、课堂展示和总结五个环节。
时间安排
本课程计划用时两课时,第一课时进行 导入和文本细读,第二课时进行小组讨 论、课堂展示和总结。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内容概述
《苏武传》是一篇以记人为主,叙事、 议论、抒情相结合的传记文。
文章以时间为经,以事件和人物为纬,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通过讲述苏武出 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最终不辱使命、 得以归汉的故事,展现了苏武的高尚品
03
人物形象塑造及特 点
苏武形象塑造及性格特点
忠诚不渝
贫贱不移
苏武在匈奴十九年,始终坚守汉朝使 臣的身份和使命,即使遭受种种磨难 和诱惑,也从未动摇过对汉朝的忠诚。
苏武在匈奴期间,生活极其艰苦,但 他始终保持着高尚的气节和情操,不 为五斗米折腰,不因贫贱而失节。
威武不屈

《苏武传》教案省级优秀3篇

《苏武传》教案省级优秀3篇

《苏武传》教案8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2.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三、德育渗透目标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学生活动的设计1.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教案:《苏武传》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课《苏武传》。

本文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体现了他坚定不移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武的爱国精神。

3. 学习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武的爱国精神。

难点:学习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教具:PPT、视频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播放PPT,展示苏武传的插图,引导学生关注苏武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苏武的爱国精神。

3. 合作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教师巡回指导。

4. 精讲点拨: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武的爱国精神。

5. 实践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在学习、生活中体现爱国精神。

六、板书设计:苏武传出使匈奴坚守节操历尽艰辛不辱使命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对苏武传的记忆。

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阅读《苏武传》,学生了解了苏武的爱国精神,但在实践拓展环节,学生对如何在学习、生活中体现爱国精神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引导和培养。

拓展延伸:1. 让学生收集其他历史人物的爱国故事,进行交流分享。

2. 组织一次以“爱国精神”为主题的作文比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武传,主要涉及苏武出使匈奴、坚守节操、历尽艰辛、不辱使命等事迹。

这些内容是学生理解苏武爱国精神的基础,需要重点关注。

教学设计苏武传五篇

教学设计苏武传五篇

教学设计苏武传五篇第一篇:教学设计苏武传苏武传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

2、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教学难点:评价传主价值意义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了解班固及《汉书》的有关知识,整理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进行文言知识检测;用加小标题的形式疏通情节,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来审视作品人物形象,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评价其积极意义。

3、在学习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于国家、个人于社会的思考认识。

一、导入由“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导入,心灵的抉择决定了生命的坚强与脆弱,高贵与卑贱。

二,品味、鉴赏1、研习三、四自然段问题一:你如何评价苏武的自杀行为?(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国家的荣誉,“见犯乃死,重负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充分体现了苏武以民族尊严为重的气节,表现出他以死殉国的决心。

问题二:面对苏武的自杀行为,周围人各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你如何理解这些反应?“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苏武坚贞的民族气节、高尚的爱国情操惊天动地,真正的英雄能赢得所有人的尊重。

2、研习第五自然段找两位同学分角色进行朗读问题一:卫律是如何劝降的?你对卫律有什么样的评价?卫律劝降,语言直露,惊心动魄。

首先以剑斩虞常和“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又“举剑拟之”,威胁无效,转以荣华富贵利诱苏武,活脱脱一副卖国求荣叛徒嘴脸。

《苏武传》优秀教案

《苏武传》优秀教案

《苏武传》优秀教案在教学工开展教学活动前,经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预备可以更好地按照详细状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节。

教案应当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拾的《苏武传》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武传》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学问与能力:控制和堆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精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办法:了解敬重史实的看法和对苏武的赞叹之情,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详情和对照手法的作用。

3、情感看法和价值观:学习传主的顽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心,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在教学办法上,以学生为主体,力图体现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支配三课时,借助多媒体。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确实,艰巨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好汉的本色。

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波及心灵的挑选。

在这样的挑选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芒的典范。

今日,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多媒体显示课题《苏武传》,老师讲解《苏武传》与《左传》中“传〞)二、整体感知1、学生串读课文,串读过程中正音、把握节奏。

(10段由10个学生来读,其余学生听读,留意是否正确,假如有误在读完一段后准时纠正)2、学生参考课下解释(解释很具体)自读并翻译,确认重点词义、句式,老师明确(多媒体显示)(一)句式堆积汉天子,我丈人行也(推断)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推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推断)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动)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宾语前置)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为降虏于蛮夷(介宾后置)单于子弟发兵与(之)战(省略句式)“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

〞老师引导学生沉下心阅读文字,亲近文字,为后面的解读铺垫。

《苏武传》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

《苏武传》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

《苏武传》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苏武传》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1《苏武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传奇故事之一,不仅情节引人入胜,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意义。

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选取和运用合适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探究这一文学之美,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种优秀的教学设计,适用于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的《苏武传》教学。

该教学设计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导入、阅读和思考、总结和拓展。

具体内容如下:一、导入在课堂上,首先需要将学生引入《苏武传》这一故事的背景及主要人物的介绍,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进一步了解该故事的历史背景、作者、创作时代等相关信息。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导入:1. 标题破解。

将《苏武传》的标题“苏武牧羊”展示在黑板或幻灯片上,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猜测和解释标题的意义。

2. 影片观看。

播放相关历史纪录片或讲解视频,介绍《苏武传》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该故事的好奇心和兴趣。

3. 问题启发。

教师出示一系列与《苏武传》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研究和回答,并引导他们进一步认识整个故事的脉络和关键点。

以上三种导入方式根据课堂情况进行灵活选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阅读和思考阅读和思考环节是教学设计的核心,也是学生掌握和理解《苏武传》知识的过程,因此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策略和细节。

1. 分组阅读。

将故事分为若干个部分,分配给小组阅读,由组员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理解和探究故事的内涵和价值。

2. 品读句子。

选取几个关键或有代表性的句子,让学生进行品读和解释,并对比与故事情节的关联。

3. 角色演绎。

要求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角色,表演相关场景,并通过表演的创作形式,深入地理解人物性格、行为、动机等方面的内容。

4. 探究主题。

通过讨论、写作、演讲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该故事所传递的主题和思想意义,例如“不屈不挠”“民族团结”等。

《苏武传》优秀教案

《苏武传》优秀教案

《苏武传》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班固及《汉书》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理解其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件和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体会其精神品质。

2、教学难点理解苏武坚守民族气节的意义,以及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坚守信念,不屈不挠。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这样的英雄人物——苏武。

他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坚守着对大汉的忠诚,展现出了非凡的气节和毅力。

让我们一起走进《苏武传》,去感受他的伟大精神。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1、班固(32 年—92 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

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2、《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汉高祖刘邦元年(公元前 206 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 23 年)间 230 年的史事。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检查预习情况,教师提问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学生回答。

(四)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文章主要记叙了苏武的哪些事迹?明确:出使匈奴、被扣幽禁、北海牧羊等。

2、苏武在这些事件中表现出了怎样的品质?(1)出使匈奴,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苏武不为所动,义正辞严地斥责卫律,表现出了他的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怀。

(2)被扣幽禁,苏武受尽折磨,但始终坚守气节,宁死不屈。

《苏武传》教案二:如何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

《苏武传》教案二:如何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

《苏武传》教案二:如何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在教育中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非常重要,因为毅力是实现个人成长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也是《苏武传》所要传达的核心主题。

本文将介绍如何通过这个经典故事教育学生如何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

一、让学生了解故事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苏武传》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学生需要了解苏武当时承受的压力和挑战,以及他是如何坚持不懈的保持自己的理想和信仰的。

学生需要了解苏武的这种精神对他的人生和事业产生了什么影响,以及他如何通过坚韧不拔的毅力最终得到成功。

通过了解整个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毅力在成功中发挥的作用。

二、让学生了解毅力的意义学生需要了解毅力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举一些事实和例子,说明毅力在人生中的作用,让学生知道不仅在学业中,毅力也同样适用于实现个人成长和成功。

例如,学生可以了解到成功的企业家和领袖不仅需要才能,同时也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三、启发学生思考在教育中,教师需要启发学生思考。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你有没有遇到挫折,怎样去克服这些挫折?你需要哪些动机?你觉得苏武的经历给你启示了什么?问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思考他们自己的经验和挑战,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毅力去克服这些挑战。

这也为学生提供了思考自己人生的机会,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毅力的理解。

四、让学生感受毅力的力量让学生感受毅力的力量,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例来展示毅力的力量,例如成功故事、优秀领导人或运动员的经历等。

教师也可以和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克服挑战的方式和途径,以及他们最终获得成功的过程。

通过分享这些故事和经验,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毅力的力量,并激励学生去坚韧不拔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五、给予学生支持和鼓舞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支持和鼓励。

教师需要在学生面临挑战和困难时,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和建议。

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制定明确的目标,以及帮助他们制定行动计划和策略去实现这些目标。

此外,教师也需要对学生提供反馈和肯定。

高二语文下册《苏武传》教学设计三篇

高二语文下册《苏武传》教学设计三篇

【导语】《苏武传》是《汉书》中*出⾊的名篇之⼀,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不辱使命的事迹。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故事梗概。

3、积累⽂⾔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概,增强民族⾃豪感。

学法指导: 1、朗读课⽂,培养⽂⾔⽂阅读的语感。

2、概括整理:作者作品,内容要点,知识归类。

3、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具书,准确翻译⽂句。

4、思考探讨塑造⼈物的⽅法。

教学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学习本⽂塑造⼈物形象的技巧和⽅法。

课时安排3课时 *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堂: 汉代的“苏武牧⽺”故事⼴为传颂,千百年来,苏武已成为⼀名伟⼤的爱国英雄定格在⼈们⼼中,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九年,历尽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表现出崇⾼⽽⼜令⼈震撼的民族⽓节,有民歌《苏武牧⽺》唱道: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冰天,苦忍⼗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北海边。

⼼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如铁⽯坚。

夜在塞上时闻笳声⼊⽿痛⼼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发娘,盼⼉归,红妆守空帷。

三更同⼊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烂,⼤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碎胆共服汉德威。

下⾯,我们⾛进苏武,认识苏武,敬仰苏武。

板书《苏武传》。

⼆、快速阅读⼈教版配发资料《第⼆课堂》(第99页)和课⽂注释①,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

学⽣介绍,然后明确。

1.作者简介:班固(32-92),我国东汉史学家、⽂学家。

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后来继承⽗志,在⽗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被⼈诬告私改国史⽽被捕⼈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班固“潜精积思⼆⼗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范文苏武传教案(五篇)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范文苏武传教案(五篇)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范文苏武传教案(五篇) 关于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范文(推举)一1)课程名称:高二语文2)教材使用状况:《唐诗宋词选读》《现代散文选读》3)本学期周课时: xxx)规划教学时数: xxx1)课程教学主要目的要求:《唐诗宋词选读》:古代诗歌是古典文学中的精华。

教学一、二单元,让学生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及唐宋诗词的特点,在此根底上把握理解、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与规律。

整体把握诗歌形象、借助诗歌的形象领悟诗歌的情感、观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感受诗歌的思想与艺术魅力。

提高鉴赏力量与审美情趣。

《现代散文选读》: 着眼于鉴赏陶冶”,“重在发挥想像和联想,注意情感和审美的体验”,通过现代散文的选读,培育阅读散文的兴趣,能从中外优秀现代散文中熟悉社会、理解历史、思索人生、感悟自然、陶冶情感、砥砺思想,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了解散文的一些一般性的文体学问,把握散文鉴赏的根本方法,提高阅读与理解作品的力量,对不同作家、作品以及作品的风格与艺术特色有肯定的推断力,并且能将自己的鉴赏心得与同学和教师沟通,学习写作散文评论与散文鉴赏文章;进—步理解散文的表达功能,把握散文写人、记事、写景、抒情、状物、谈论的根本方法与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构思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文体意识,进展散文写作;进一步提高审美推断水平和自主阅读的力量,独立进展课外散文的选择阅渎,开展探究性学习,对当代散文写作的现象有自己的见解,从而在散文阅读与写作方面形成肯定的根底。

《写作》:读写结合,读中悟写,写中促读,注意积存。

把思维力量的训练作为高中阶段读写训练的核心。

进一步提升记叙文写作水平,重点训练生动、形象、传神的细节描写,增加文采;鼓舞学生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力求文章立意高远。

谈论文写作是高二阶段的重心,训练中规中矩。

思想正确,观点明确;语言标准、文从字顺;构造完整、思路清晰。

2)教学重点、难点:《唐诗宋词选读》:1. 阅读古代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端详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赐予恰当的评价.。

人教必修4《苏武传》教案一等奖

人教必修4《苏武传》教案一等奖

人教必修4《苏武传》教案一等奖《人教必修4《苏武传》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人教必修4《苏武传》教案一等奖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必修4《苏武传》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掌握文中刻划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一、班固与《汉书》简介(略)二、苏武出使的背景简介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

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基本知识(一)句式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判断)2、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动)3、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4、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判断)5、见犯乃死,重负国。

(被动)6、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7、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判断)8、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宾语前置)9、为降虏于蛮夷。

(介宾后置)10、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宾语前置)11、引佩刀自刺。

(宾语前置)(二)词类活用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使动)其一人夜亡(名作状)宜皆降之(使动)惠等哭,舆归营(名作状)单于壮其节(意动)欲因此时降武(使动)反欲斗两主,观祸败(使动)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被动)空以身膏草野(名作动)(三)文言实词积累数:1、名词。

2024精选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2024精选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2024精选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苏武传》。

本课主要内容为汉使卫律说降苏武,苏武宁死不屈的故事。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苏武的爱国精神,学习他坚强不屈、不畏艰险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了解苏武的爱国精神,学习他坚强不屈、不畏艰险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受苏武的爱国精神。

3. 讲解课文: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如:苏武为什么宁死不屈?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5. 示例讲解: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式,并学会运用。

6. 实践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练习,巩固课堂所学。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苏武传板书设计:苏武宁死不屈爱国精神七、作业设计(1)苏武为什么宁死不屈?(2)课文中有哪些重点词语和句式?(3)苏武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为什么?2. 答案:(1)苏武宁死不屈是因为他热爱祖国,不愿背叛国家。

(2)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已在上节课讲解。

(3)苏武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因为他坚强不屈、不畏艰险,始终坚守信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其他有关爱国主义的文学作品,如《岳飞传》、《林则徐》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苏武传》。

课文主要讲述了汉使卫律说降苏武,苏武宁死不屈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传
一、导入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在这样的选择前,无数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进这样一位故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作者作品p192
三、读
四、梳理文言基础知识(同步作业)
五、全文结构(p142)
六、讲授课文
传记主人公:苏武(生平前140-前60年),80岁,写了19年,出使匈奴的19年,不是每年都写,侧重特殊变故时期(写传记并非列出人物的大事年表,写苏武作为使臣,面临特殊变故时期所表现的品质及言行举止),传记写作方法、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物的方法,班固作为史学家,但在写人物上有高超的技巧,苏武80年没有写太多,身世只用一句话:苏武,字少卿。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稍迁至栘中厩监。

侧重写出使匈奴19年的艰辛历程,又抓住了19年中遇到意外之变时的品质。

(一)、学生齐读1、2段
分析苏武出使的背景、原因
(二)、苏武出使匈奴19年或者说80年最精彩的人生篇章,三件事:自杀·反劝降·牧羊
1、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学生齐读3、4段)
欲自杀→引佩刀自刺
自杀原因:见犯乃死重负国;屈节辱命
品格:国家利益至上、为国捐躯(苏武身份:使臣,手下叛乱,身为代表团团长,维护国家利益,以死全节)(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
自杀行为结果:(卫律)惊、(惠等哭、同伴)哭、(单于)壮
(为苏武人格魅力感染)
2、分角色朗读卫律劝降部分(5段)
劝降步骤:杀虞常、降张胜、吓苏武(杀鸡儆猴、威逼)→利诱
(品味苏武语言)
(大丈夫: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牧羊);此之为大丈夫)3、齐读7段李陵劝降部分(长期的精神折磨不成后)
李陵劝降层次:挑拨君臣关系(语言、个人、君:法令无常)、断绝亲情之念(语言)、宣扬叛徒哲学(不得归汉、人生短暂及时行乐)
(李陵与苏武关系:素厚、感情牌)同一环境的比对中,凸显人格魅力(张胜、卫律、李陵)
思考:先让李陵,再让卫律劝降?(人可过刀山火海,但经受不了孤独寂寞的折磨,更难过感情关;不屈服是铮铮男儿的气概。

但人往往会倒在长期的精神折磨之中,此时给一点温情,这种安排更能凸显人物品格。

苏武的语言:忠臣哲学,臣侍君如子侍父···,可看出苏武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的伟岸品格)难怪单于也为苏武的崇高气节折服(壮,想方设法让苏武投降),在周围人的比对中一个伟岸的人物形象诞生了。

4、思考:卫律劝降与李陵劝降有什么不同?品味苏武的答词p194
忠贞不渝、铮铮铁骨,难怪单于费尽心机想要让苏武屈服。

(壮:为苏武气节折服)
5、读第6段苏武牧羊部分
卫律威逼利诱不成→长期的精神折磨(幽禁流放,精神上摧垮苏武)(斗争方式:从求死到生存)(苏武想活下来为敌人奸计不能得逞,为维护国家尊严,活着比死更难)
茫茫北海之上是什么支撑苏武活下来?(杖汉节,卧起操持—一心向汉、满腔爱国热忱)
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原为祖国捐—陈辉
如果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苏武是“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话,那牧羊生活就是“贫贱不能移”,孟子曰:此之为大丈夫。

宋·陆游: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宋·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正是苏武形象的写照。

七、历经艰辛万苦,苏武回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祖国(学生读9、10段)
唐·杜牧: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八、拓展,面对如此形象,我们的感触。

学生谈(维护国家利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我们生活中的诱惑,不要把苏武离得太远,精神种在心中。

当我们面临网
络的诱惑,面临享受的诱惑(名牌),精神倦怠之时,应把苏武的精神扎根在内心深处(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坚持自己的信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苏武站在民族历史的风口浪尖,站在人格品格的高山之巅,用伟大的人格震撼中华民族的一代又一代,19年,人生当中有多少个19年,苏武用他的精神品质感召了所有后来人。

我们要把他的精神注入到血脉之中,为维护国家利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奋努力,你也会崇高和伟大。

班固和司马迁一样,在传记结尾写一段话评价苏武:孔子云:志士仁人,有杀生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人。

“使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对联:牧羊北海,满腔热血,感动塞外飞雪;
赤心归汉,一身正气,凛然枯草寒冰。

板书:
张胜

卫律(威逼利诱)→苏武←李陵(感情牌)

单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