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三候

合集下载

二十四节气72候

二十四节气72候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2月2-5日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2月18-20日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3月5-7日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3月20-22日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4月4-6日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4月19-21日立夏:夏季的开始。

5月5-7日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5月20-22日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6月5-7日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6月21-22日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7月6-8日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7月22-24日立秋:秋季的开始。

8月7-9日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8月22-24日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9月7-9日秋分:昼夜平分。

9月22-24日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10月8-9日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10月23-24日立冬:冬季的开始。

11月7-8日小雪:开始下雪。

11月22-23日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12月6-8日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12月21-23日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1月5-7日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1月20-21日72候一月(正月)立春:初候,东风解冻;阳和至而坚凝散也。

二候,蛰虫始振;振,动也。

三侯,鱼陟负冰。

陟,言积,升也,高也。

阳气已动,鱼渐上游而近于冰也。

雨水:初候,獭祭鱼。

此时鱼肥而出,故獭而先祭而后食。

二候,候雁北;自南而北也。

三候,草木萌动。

是为可耕之候。

二月惊蛰:初候,桃始华;阳和发生,自此渐盛。

二候,仓庚鸣;黄鹂也。

三候,鹰化为鸠。

鹰,鸷鸟也。

此时鹰化为鸠,至秋则鸠复化为鹰。

春分:初候,玄鸟至;燕来也。

二候,雷乃发声。

雷者阳之声,阳在阴内不得出,故奋激而为雷。

三候,始电。

电者阳之光,阳气微则光不见,阳盛欲达而抑于阴。

其光乃发,故云始电。

三月清明:初候,桐始华。

二候,田鼠化为鴽,牡丹华;鴑音如,鹌鹑属,鼠阴类。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歌及解释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歌及解释
芳菲三月报清明,梧桐枝上始含英;
田鼠化鴽人不觉,虹桥始见雨初晴;
「清明」之称来自淮南子的「八风」。这八风自冬至日算起,分别是「条风、明庶风、清明风、暴风、凉风、阊阖风、不周风、广莫风。」清明正是清明风,也就是东南风吹起的时候,暖风会带来丰沛的雨水。至于清明被订为节气,则是迟至战国时代的事。
清明第一候「桐始华」是指此时开白桐的小花满山盛放。
「立夏」在二十四节气解作「宽作万物,使生长也」。立夏在中国的阴阳学说认为这是阳气最盛的时期。「立夏」之后会因阴阳转化而盛极生阴。
立夏第一候「蝼蝈鸣」指出昼伏夜出的蝼蝈,因为感应到微弱阴气而鸣叫。
第二候「蚯蚓出」是指蚯蚓阴曲而阳伸之运动,感应阳气渐盛而群起出土。
第三候「王瓜生」是指一种华北特产的药用爬藤植物,在立夏时节快速攀爬生长,于六、七月更会结红色的果实。三候同时指出所有至阴柔之物,同时发生。比喻这一个时候君子应该从微少处观察,有没有小人在暗暗地生长,不应该满足现状。
榖雨第二候是「鸣鸠拂其羽」,鸠是指斑鸠。此时,斑鸠不仅鸣叫,更拍动羽翼四处飞翔,提醒农人不要忘了农事之故。
第三候「戴任降于桑」,戴任又名戴胜,是一种头顶有冠毛的黄白斑纹小鸟,会飞到黄河至长江流域一带,戴任鸟常栖息于农家常种植的桑树与麻树之中。
立夏四月始相争,知他蝼蝈为谁鸣;
无端坵蚓纵横出,有意王瓜取次生;
第二候「雷乃发声」与第三候「始电」应相联一起同参。雷乃声、电乃光,雷电本是一体,今人认为古人不知光速音速有别,其实非也。先闪电后打雷,因为今人知道光速快过音速。如果古人不知,第二候应该为「始电」.
第三候应该为「雷乃发声」。现在先雷后电,难道古时的闪电是先行雷后闪电吗?所以古时一定知道先闪电后打雷。古人认为阳先行,阴始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以雷为阳之气,以电为阴之质。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歌及解释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歌及解释

立春正月春气动,东风能解凝寒冻;土底蛰虫始振摇,鱼陟负冰相戏泳;「立春」是春时地第一天,「立」有见地意思,也表示着往者过而来者续,冬天过了春天接续到来,因此春夏秋冬四时之始都被冠以「立」.因为立春地时候北斗七星指向东方,因此东方被认为是春天地方位;立春第一候是「东风解冻」,东风送暖,化解了大地冰封已久地寒冻.第二候是「蛰虫始振」,「蛰」是隐藏地意思,指潜伏在地下地众小虫都自冬眠中苏醒过来.第三候是「鱼陟负冰」,引用夏小正地句子,陟是上升地意思,鱼儿因为水温渐暖,就竞相浮游到水面,但水中仍有未溶解地碎冰,在岸上观看,就如同鱼儿背负着冰块在水中游动.半月交得雨水后,獭祭鱼时随应候;候雁时催归北乡,那堪草木萌芽透. 「雨水」顾名思义是春寒多雨水地意思,也就是夏小正「农及雪泽」这句所说明,春雨润泽后,空气中水蒸气增加,并有充沛地雨水,农田已经可以准备耕种了.雨水第一候是「獭祭鱼」源于夏小正,形容水獭捕捉到鱼后将捕获地鱼排列在岸边展示,看似先祭拜一番后再食用.第二候是「候雁北」,此时南方天气已热,候鸟雁自南向北飞,从中国南部等地迁至中国地东北方或是西伯利亚,飞回原先居住地地方.古人观察雁候鸟是认为候鸟是随着阴阳之气而往来,其实候鸟只能够适应某一种地气候罢了.第三候是「草木萌动」,这是表示阴阳交泰万物生长地时机.天地万物出现生机,草木也纷纷萌芽生长.惊蛰二月节气浮,桃始开花放树头;鸧鹧鸣动无休歇,崔得胡鹰化作鸠;「惊螫」传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其息化为风,其声化为雷,秋冬之际,雷藏身土中,春天农人耕种,雷破土而出,轰然作响,即是春雷,在惊蛰时分,天地阴阳气接触频繁、闪电不绝,春雷初响,惊醒了仍在蛰伏地万物,不论益虫害虫全部活动起来,脱离了蛰伏地状态.在农耕方面,正是须加施追肥地时期,杂粮作物开始种植.惊蛰第一侯是『桃始华』,桃花地花芽在严冬时蛰伏,于春暖时开始盛开.第二侯是『仓庚鸣』.「仓庚」指地是黄鹂鸟,仓表示「清」而庚表示「新」,黄鹂鸟于此时振翅高飞,一鸣惊人,宣告春天己到人间.第三侯是『鹰化为鸠』.鹰每年二、三月飞返北方繁殖,已经不见迹影.只有斑鸠或布榖飞出来,古人以为春天地斑鸠是由秋天地老鹰变化出来地,故作此候.比喻万物从新开始.春色平分纔一半,向时玄鸟重相见;雷乃发声天际头,闪闪云开始见电. 「春分」最早在尧典中被称为「日中」,在礼记中被称为「日夜分」,两种称呼都显示了在这一天是昼夜等分地.春分第一候是「元鸟至」,夏小正则以「玄鸟来降」形容此候.元鸟或玄鸟是指燕子.燕子是春分来,秋分去地候鸟.燕子飞到家地屋檐下筑巢,开始准备哺育下一代,代表吉祥之兆.第二候「雷乃发声」与第三候「始电」应相联一起同参.雷乃声、电乃光,雷电本是一体,今人认为古人不知光速音速有别,其实非也.先闪电后打雷,因为今人知道光速快过音速.如果古人不知,第二候应该为「始电」.第三候应该为「雷乃发声」.现在先雷后电,难道古时地闪电是先行雷后闪电吗?所以古时一定知道先闪电后打雷.古人认为阳先1 / 7行,阴始动.以雷为阳之气,以电为阴之质.芳菲三月报清明,梧桐枝上始含英;田鼠化鴽人不觉,虹桥始见雨初晴;「清明」之称来自淮南子地「八风」.这八风自冬至日算起,分别是「条风、明庶风、清明风、暴风、凉风、阊阖风、不周风、广莫风.」清明正是清明风,也就是东南风吹起地时候,暖风会带来丰沛地雨水.至于清明被订为节气,则是迟至战国时代地事.清明第一候「桐始华」是指此时开白桐地小花满山盛放.第二候「田鼠化为鴽」是指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避暑,取而代之地是喜爱阳气地鴽鸟,则开始出来活动.以田鼠为至阴之物,以鴽鸟为至阳之物;比喻阴气绝而阳气渐盛.第三候「虹始见」,虹就是天上地彩虹,说明清明时节多雨故而彩虹常见.雨后阳光比喻君子守得云开现月明,并有成果.三月中时交谷雨,萍始生遍闲洲渚;鸣鸠自拂其羽毛,戴胜降于桑树隅. 「榖谷雨」顾名思义是「雨生百榖,春雨可贵」地意思,旨在提醒农民时雨将降,不要误了农事.榖雨第一候是『萍始生』,萍是浮萍,为绿色藻类,榖雨时雨水丰沛,浮萍也随之大量繁殖,随水飘浮而生,被认为是节气指标之一,所以成为榖雨地第一候.因为浮萍含丰富蛋白质及有机物质,是农家重要地饲料.榖雨第二候是「鸣鸠拂其羽」,鸠是指斑鸠.此时,斑鸠不仅鸣叫,更拍动羽翼四处飞翔,提醒农人不要忘了农事之故.第三候「戴任降于桑」,戴任又名戴胜,是一种头顶有冠毛地黄白斑纹小鸟,会飞到黄河至长江流域一带,戴任鸟常栖息于农家常种植地桑树与麻树之中.立夏四月始相争,知他蝼蝈为谁鸣;无端坵蚓纵横出,有意王瓜取次生;「立夏」在二十四节气解作「宽作万物,使生长也」.立夏在中国地阴阳学说认为这是阳气最盛地时期.「立夏」之后会因阴阳转化而盛极生阴.立夏第一候「蝼蝈鸣」指出昼伏夜出地蝼蝈,因为感应到微弱阴气而鸣叫.第二候「蚯蚓出」是指蚯蚓阴曲而阳伸之运动,感应阳气渐盛而群起出土.第三候「王瓜生」是指一种华北特产地药用爬藤植物,在立夏时节快速攀爬生长,于六、七月更会结红色地果实.三候同时指出所有至阴柔之物,同时发生.比喻这一个时候君子应该从微少处观察,有没有小人在暗暗地生长,不应该满足现状.2 / 7小满瞬时更叠至,闲寻苦菜争荣处;靡草千村死欲枯,微看初暄麦秋至;小满顾名思义还不到最满地时候,盛夏之前地「小满」是最好地一刻,阳气满极就会盛极而衰.因此对种植小麦地中国北部而言,小满时麦粒虽未成熟,但已粒粒盈满,在南方则指水稻已达抽穗期,小满亦可称水田地水已盈满.『四月干卦,谓之满,言阳气已满』小满第一候是「苦菜秀」,苦菜是一种可食用地野菜,已经枝叶繁茂,可供采食.第二候「靡草死」,指一些枝叶细软在阴冷潮湿季节生长地植物,受不了夏阳地火气都枯死了.第三候「麦秋至」经过十天到第三候地时间,原来已盈满但未熟地麦粒,已经成熟.因为只有麦子在初夏即成熟可收,其余百谷都在秋季收成熟而进行收获,此时等于是小麦秋收之时节.芒种一番新换豆,不谓螳螂生如许;鵙者鸣时声不休,反舌无声没半语.「芒种」时,在长江流域经常有低气压地形成,带来连绵地雨水,现在所谓地梅雨季节.在此时地雨水有助五榖类地农作物.芒种也带来风调雨顺,丰收地预兆.芒种第一候是「螳螂生」,螳螂于深秋产卵,小螳螂感应到了此时阴气渐强而破壳而出.芒种第二候是「鵙始鸣」,鵙是指伯劳鸟,古人也认为伯劳鸟是感受到阴气而开始鸣叫地,这是一种十分刺耳刮噪地叫声.芒种第三候是「反舌无声」,能学各种鸟鸣叫地反舌鸟,感应到五月阴气微生而不叫了.或者是另外一些雀鸟此时不再发声鸣叫了.比喻小人开始当道,阴气渐强,君子大人等不再发言.夏至纔交阴始生,鹿乃解角养新茸;阴阴蜩始鸣长日,细细田间半夏生;「夏至」在尧典中称为「日永」,夏小正称为「时有养日」,并且有很长一段时间被称为「日长至」.夏至正是阳极之至,所谓盛阳覆盖其上,而阴气始起于下,喜阴地生物开始滋生,而喜阳地生物逐渐衰弱.夏季之极,白昼最长,夜间最短.夏至第一候「鹿角解」,鹿角有艮象,是属阳性地山兽,因阳气已盛极而衰,鹿角就开始脱落.夏至第二候「蝉始鸣」是夏天最重要地声音之一.夏蝉又叫「知了」,雄蝉都会鼓翼而鸣.夏至第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野生药草,因为在夏日之半生长而得半夏之名.小暑乍来浑未觉,温风时至褰帘幙;蟋蟀纔居屋璧诸,天崖又见鹰始挚. 暑为温热之气,古人认为积存土地里地热气一直都潜伏在土地中,到小暑时热力才开始慢慢地散发出来.「小暑」表示暑气尚未极致,接下来地「大暑」才是暑气之极.小暑第一候「温风至」指四方均感受到温热地风,暑气吹至,热气逼人.第二候「蟋蟀居宇」源于诗经七月篇中关于蟋蟀活动地「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用地八月正是夏历地六月,这时候蟋蟀开始自田野逐渐移入庭院.比喻小人阴气者,他们地活动范围不单只在郊野,已经在宫廷中活动了. 第三候地「鹰始鸷」指幼鹰由老鹰带领,从鸟巢中飞出来,开始学习飞行博杀猎食地技术.比喻君子看见小人势强,现在应该积极培育后辈,卷土重来.3 / 7大暑虽炎犹自好,且看腐草为萤秒;匀匀土润散溽蒸,大雨时行苏枯槁. 大暑乃是一年当中最热地日子,也所谓「最热三伏天」.大暑至之后三十天称为三伏.「伏」有隐藏地意思,也就是说在大暑期间,人们要用隐蔽伏居地方法来避盛暑之热.大暑第一候「腐草为萤」,因为萤火虫产卵在落叶与枯草之间,经幼虫,蛹而至成虫,在盛夏孵化而出.古人地生物知识缺乏,所以以为萤火虫在此时由腐草所变化而生.第二候为「土润溽暑」,此时土壤内湿气潮润,天气也湿热难耐,这种蒸郁地热天也是最难过地.第三候为「大雨时行」,当早上地湿热之气升至对流云层,在高空遇冷,常在午后降下大雨,雨势大但是下雨地时间不长,雨后可以稍稍纾解一些暑气.大火西流又立秋,凉风至透内房幽;一庭白露微微降,几个寒蝉鸣树头;「立秋」是秋天之始,代表夏去秋来,禾谷成熟,作物收成地季节.立秋第一候「凉风至」经过大暑地大雨,暑气渐消,凉风已经由热带吹来地热风改为西太平洋吹来地台风.立秋第二候「白露降」是指立秋之后早晚温差渐大,夜间湿气接近地面,在清晨形成白雾,未凝结成珠,有秋天地寒意.立秋第三候「寒蝉鸣」与夏至第二候「蝉始鸣」相呼应.在秋天叫地蝉称为寒蝉,寒蝉感应到阴气生而开始鸣叫.一瞬中间处暑至,鹰乃祭鸟谁教汝;天地属金始肃清,禾乃登堂收几许;「处暑」也就是暑气到此时开始退去,「处」有「退」有「止」地意思.这时炎热地天气到此为止,暑气开始退去,真正开始秋凉.秋作玉米开始播种,二期稻作进入分蘗盛期.气温仍高,虫类易生,故应注意防治.处暑第一候是「鹰乃祭鸟」,老鹰猎捕后先陈列出来,像祭拜为牠牺牲地猎物.也可能小暑时学习猎捕地鹰已经可以捕得猎物.第二候是「天地始肃」,天地肃杀之气渐起,所以古人常在这一个时节进行处决犯人,谓之「秋决」,也就是顺天地肃杀之气,藉此告诫人们秋天是不可骄盈,要谨言慎行,反省收敛.第三候是「禾乃登」,黍、稷、稻、粱(大粒地小米或高粱)等榖类到处暑已经成熟可以收成了,古时农民还有会趁此把成熟地禾谷呈献给天子.无可奈何白露秋,大鸿小雁来南洲;旧石玄鸟都归去,教令诸禽各养羞. 「白露」这个时节,在早晚温差甚大,空气中地水蒸气因为天候转凉附着在易散热地物体上,凝结成露水.而秋天五行属金,金地颜色是白,故而称秋露为白露.「白露风,寒露雨」天气已渐秋凉,逐渐开始刮起南风了.白露第一候「鸿雁来」相对应于雨水第二候地「鸿雁北」,秋天时鸿雁自北方飞向南方,以避寒冬.第二候「元鸟归」相对应于春分第一候地「元鸟至」,燕子春去秋来,于秋天自南方飞回北方.「鸿雁来」、「鸿雁北」与相对「元鸟归」、「元鸟至」,鸿雁在白露由北方南来,而燕子则开始南飞乃阴阳之气互相交换. 第三候是「群鸟养羞」,「羞」古同「馐」,即是说群鸟储存食物过冬,同时许多鸟都有地换羽行为,开始换上丰满地冬羽,准备冬天地来临.自入秋分八月中,「秋分」在尧典上称为「宵中」,与春分地「日中」一样日夜等长,从这一天起日间缩短,夜间增长,天气也渐渐冷起来.二期水4 / 7雷始收声敛震宫;蛰虫坏户先为御,水始涸兮势向东;稻已达齐穗期,早熟稻进入成熟期.秋分第一候是「雷始收声」,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以后阴气逐渐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第二候「蛰虫坯户」坯是指细土,众多小虫都已经穴藏起来了,还用细土封实孔洞以避免寒气侵入.第三候「水始涸」在华北地区春夏季降雨较丰沛,而到了秋天水气开始干涸,夜间无云,河川流量也开始变小.在中秋即有赏月、祭月地习俗.寒露人言晚节佳,鸿雁来宾时不差;雀入大水化为蛤,争看篱菊有黄花;寒露,二十四节气解上说「露水先白而后寒」,阴气渐盛,秋凉而成白露,秋冷而成寒露,水点凝成之露珠,寒露之后天气更冷就是霜降了.水稻已进入黄熟期,白柚开始上市.寒露第一候「鸿雁来宾」,指鸿雁南下期间长,同一种地候鸟也会有先来后到;寒露第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传说中鸟雀于深秋潜入大水(大水指地是海) ,而蛤(蛤是指蛤蜊类地贝壳) 地条纹色泽又与雀鸟近似,在深秋天寒时节,蛤类会大量繁殖,故以为是雀鸟所化.寒露地第三候「菊有黄华」黄色地菊花在秋天绽放,古时文人墨客于此时尝蟹赏菊,更是成为当时秋季地盛事.「霜降」在二十四节气解上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霜、露始凝也;降、伏也”到了霜降时,天地间阴气更重,故而露水凝结成霜.休言霜降非天意,豺乃祭兽班时意;草木皆黄落叶天,蛰虫咸俯迎寒气;霜降第一候「豺乃祭兽」,豺是似狗地动物,豺捕到了野兽后,先陈列出来,似祭拜一番再食用.七十二候中用了「獭祭鱼」「鹰乃祭鸟」及「豺乃祭兽」三「祭」,代表了天地间可潜入水者(獭),可飞上天者(鹰)及地上走兽(豺)三者,在时间上跨越了春、夏、秋三季.第二候是「草木黄落」深秋后万物生长速度减慢,而且水分少,常绿植物地叶片,会转为枯黄而后掉落.第三候是「蛰虫咸俯」,咸俯是垂头不动地样子,指各种过冬地小虫在其藏身之处不食也不活动地现象,静静地进入冬眠.谁看书来立冬信,水始成冰寒日进;地始冻兮折裂开,雉入大水潜为蜃;「立冬」,「冬」有「终」地意思,正是一年地尾声,秋天正式远离,冬天初现.经过一年地辛劳,历经寒暑,体力衰弱,须进补以恢复元气故民间习俗于此时进补.此时水稻收获已结束,田间开始种植冬季里作或绿肥作物.立冬第一候「水始冰」,此时中国北部天气已经寒冷,水泽开始结冰,冰面尚薄开始结冰.第二候「地始冻」,指土壤中地水分因天冷而凝冻,连带使得土壤变硬地现象.第三候「雉入大水为蜃」,蜃是大蛤,雉比雀大,与寒露第二候「雀入大水为蛤」相似,在冬天时节,蜃类会大量繁殖,故以为是雉所化.逡巡小雪年华暮,虹藏不见知何处;「小雪」指地是天气变寒,已经开始下初雪,因为是初雪,雪势不大.小雪第一候是「虹藏不见」,天虹出现是因为天地间阴阳之气交泰之故,而此时阴气旺盛阳气隐伏,天地不交,所以虹也藏起5 / 7天升地降两不交,闭寒成冬如禁锢;来了.第二候是「天气上升地气下降」,阳气回到天上,阴气降到地下,因此天地不通,万物寂然.第三候是「闭塞成冬」,由于天地之气闭塞,一切显得毫无生机.纷飞大雪转凄迷,鹖旦不鸣马肯啼;虎始交后风生壑,荔挺出时霜满溪. 「大雪」即是大雪纷飞地意思,此时大陆高气压占优势,北风自西伯利亚南下,带来大雪地季节.大雪第一候「鹖鴠不鸣」,鹖鴠是一种鸟,亦称寒号虫,是一种冬季仍会号叫地鸟,但到了「大雪」时节也感受到天寒地冻、天地冷肃之气氛而停止鸣叫了.第二候是「虎始交」,阴气盛极将衰,在此所以充满阳刚之气老虎开始求偶行为来表示阳气将开始萌动.第三候「荔挺出」,指一种叫荔地蔺草,在仲冬之月万物均为雪所覆盖地时候,独独生长露出地表地现象.短日渐长冬至矣,蚯蚓结泉更不起;渐渐林间麋角解,水泉摇动温井底;「冬至」冬至在尧典中称为「日短」,表示这天白天最短,是古代认为一年中最重要地一天,冬季到了一半.夏小正称为「时有养夜」,表示这天夜最长,冬至可能是中国最早被订定出地节日.冬至第一候「蚯蚓结」此时蚯蚓仍交缠成结状,缩成一团在土里过冬.第二候「糜角解」,糜和鹿相似而不同种,鹿是山兽属阳,糜是喜爱水泽地阴兽,夏至时鹿感受阳气渐退而解角,糜则是在冬至时感受阴气渐退而解角;冬至第三候「水泉动」,深埋于地底之水泉,阳气引发,水仍可流动未完全结冻.去岁小寒今岁又,雁声北乡春去旧;鹊寻枝上始为巢,雉入寒烟时一雊. 「小寒」对应于「小暑」,在节气上以「冬」「雪」「寒」表示不同冷地程度,愈后面表示愈冷,冷气积久了就成寒.天地间积聚地冷气要开始散放出来了,真正严寒地冬天正要开始,此时冰最坚,不易溶化可耐久藏,所以古时地凌官都在此时凿冰藏冰.农作物栽培上应适时做好防寒措施.小寒第一候「雁北乡」,古人认为候鸟中雁是顺阴阳气而迁移地,有些雁已经开始往北飞,认为此时阳气已经发动,雁群启程自南方开始往北飞回故乡.第二候「鹊始巢」鹊就是喜鹊,鹊喜阳性,感到阳气动而开始筑巢,准备孕育第二代.第三候「雉鸲」,鸲是鸣叫地意思,与雉鸡啼叫一样,表现冬至后地阳气萌动.一年时尽大寒来,鸡始乳兮如乳孩;征鸟当权飞厉疾,泽腹弥坚冻不开;「大寒」为一年中严寒之极点,自冬至后第三十六日地大寒也有所谓「四九夜眠如露宿」之称,表示严寒之极.古人此时正忙着准备过年,鲜花、年柑等为新春应景之物.秧田须覆盖塑料布或不织布保温大寒第一候是「鸡乳」,母鸡开始孵育小鸡.大寒第二候是「征鸟厉疾」,征鸟是指凶猛有攻击性地鸟类,如老鹰、隼等猛禽,因受到饥寒交迫之苦,仍遨翔于天际,展现杀伐地本能追捕猎物.6 / 7第三候是「水泽腹坚」,此时寒冷已极,河川地水结冰直透到水底,形成又厚又硬地冰块. 五朝一候如麟次,一岁从头七十二;达人观此发天机,多少乾坤无限事.7 / 7。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歌及解释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歌及解释
无可奈何白露秋,大鸿小雁来南洲;
旧石玄鸟都归去,教令诸禽各养羞。
「白露」这个时节,在早晚温差甚大,空气中的水蒸气因为天候转凉附着在易散热的物体上,凝结成露水。而秋天五行属金,金的颜色是白,故而称秋露为白露。「白露风,寒露雨」天气已渐秋凉,逐渐开始刮起南风了。
白露第一候「鸿雁来」相对应于雨水第二候的「鸿雁北」,秋天时鸿雁自北方飞向南方,以避寒冬。
榖雨第二候是「鸣鸠拂其羽」,鸠是指斑鸠。此时,斑鸠不仅鸣叫,更拍动羽翼四处飞翔,提醒农人不要忘了农事之故。
第三候「戴任降于桑」,戴任又名戴胜,是一种头顶有冠毛的黄白斑纹小鸟,会飞到黄河至长江流域一带,戴任鸟常栖息于农家常种植的桑树与麻树之中。
立夏四月始相争,知他蝼蝈为谁鸣;
无端坵蚓纵横出,有意王瓜取次生;
第三候的「鹰始鸷」指幼鹰由老鹰带领,从鸟巢中飞出来,开始学习飞行博杀猎食的技术。比喻君子看见小人势强,现在应该积极培育后辈,卷土重来。
大暑虽炎犹自好,且看腐草为萤秒;
匀匀土润散溽蒸,大雨时行苏枯槁。
大暑乃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日子,也所谓「最热三伏天」。大暑至之后三十天称为三伏。「伏」有隐藏的意思,也就是说在大暑期间,人们要用隐蔽伏居的方法来避盛暑之热。
第二候是「蛰虫始振」,「蛰」是隐藏的意思,指潜伏在地下的众小虫都自冬眠中苏醒过来。
第三候是「鱼陟负冰」,引用夏小正的句子,陟是上升的意思,鱼儿因为水温渐暖,就竞相浮游到水面,但水中仍有未溶解的碎冰,在岸上观看,就如同鱼儿背负着冰块在水中游动。
半月交得雨水后,獭祭鱼时随应候;
候雁时催归北乡,那堪草木萌芽透。
第二候「靡草死」,指一些枝叶细软在阴冷潮湿季节生长的植物,受不了夏阳的火气都枯死了。
第三候「麦秋至」经过十天到第三候的时间,原来已盈满但未熟的麦粒,已经成熟。因为只有麦子在初夏即成熟可收,其余百谷都在秋季收成熟而进行收获,此时等于是小麦秋收之时节。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歌及解释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歌及解释

立春正月春气动,东风能解凝寒冻;土底蛰虫始振摇,鱼陟负冰相戏泳;「立春」是春时的第一天,「立」有见的意思,也表示着往者过而来者续,冬天过了春天接续到来,因此春夏秋冬四时之始都被冠以「立」。

因为立春的时候北斗七星指向东方,因此东方被认为是春天的方位;立春第一候是「东风解冻」,东风送暖,化解了大地冰封已久的寒冻。

第二候是「蛰虫始振」,「蛰」是隐藏的意思,指潜伏在地下的众小虫都自冬眠中苏醒过来。

第三候是「鱼陟负冰」,引用夏小正的句子,陟是上升的意思,鱼儿因为水温渐暖,就竞相浮游到水面,但水中仍有未溶解的碎冰,在岸上观看,就如同鱼儿背负着冰块在水中游动。

半月交得雨水后,獭祭鱼时随应候;候雁时催归北乡,那堪草木萌芽透。

「雨水」顾名思义是春寒多雨水的意思,也就是夏小正「农及雪泽」这句所说明,春雨润泽后,空气中水蒸气增加,并有充沛的雨水,农田已经可以准备耕种了。

雨水第一候是「獭祭鱼」源于夏小正,形容水獭捕捉到鱼后将捕获的鱼排列在岸边展示,看似先祭拜一番后再食用。

第二候是「候雁北」,此时南方天气已热,候鸟雁自南向北飞,从中国南部等地迁至中国的东北方或是西伯利亚,飞回原先居住的地方。

古人观察雁候鸟是认为候鸟是随着阴阳之气而往来,其实候鸟只能够适应某一种的气候罢了。

第三候是「草木萌动」,这是表示阴阳交泰万物生长的时机。

天地万物出现生机,草木也纷纷萌芽生长。

惊蛰二月节气浮,桃始开花放树头;鸧鹧鸣动无休歇,崔得胡鹰化作鸠;「惊螫」传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其息化为风,其声化为雷,秋冬之际,雷藏身土中,春天农人耕种,雷破土而出,轰然作响,即是春雷,在惊蛰时分,天地阴阳气接触频繁、闪电不绝,春雷初响,惊醒了仍在蛰伏的万物,不论益虫害虫全部活动起来,脱离了蛰伏的状态。

在农耕方面,正是须加施追肥的时期,杂粮作物开始种植。

惊蛰第一侯是『桃始华』,桃花的花芽在严冬时蛰伏,于春暖时开始盛开。

第二侯是『仓庚鸣』。

「仓庚」指的是黄鹂鸟,仓表示「清」而庚表示「新」,黄鹂鸟于此时振翅高飞,一鸣惊人,宣告春天己到人间第三侯是『鹰化为鸠』。

二十四节气之白露物候三候是指

二十四节气之白露物候三候是指

二十四节气之白露物候三候是指二十四节气之白露物候三候是指一候鸿雁来:白露之后,对气候最为敏感的候鸟集体迁徙。

鸿雁开始从北方飞到南方。

二候玄鸟归:玄鸟特指燕子,燕子也要飞到南方去过冬了。

三候群鸟养羞:这个“羞”同“馐”,是美食。

养羞是指诸鸟感知到肃杀之气,纷纷储食以备冬。

白露节气有什么传统习俗祭祀禹王与大禹治水的传说有关,太湖畔的渔民称他为“水路菩萨”。

祭禹王的香会每年四期,其中清明、白露的春秋两祭规模最大,春祭6天,秋祭7天。

一般会举办唱戏演出活动,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之情。

酿五谷酒主要的原料是糯米和高粱,所以味道有点甜,一般流行于江浙地区,每年白露一到,家家皆用谷物酿酒,用以待客,也可以拿去出售。

喝白露茶由于气候刚好,所以适合饮茶,具有独特的甘醇清香味,尤其受老茶客喜欢。

这种茶的特点就是既不会苦涩,也不会显得太过脆嫩,可以多次浸泡。

2023年-2035年白露是几月几日2023年白露时间:9月8日05:26:31,农历2023年七月(大)廿四2024年白露时间:9月7日11:11:06,农历2024年八月(大)初五2025年白露时间:9月7日16:51:41,农历2025年七月(大)十五2026年白露时间:9月7日22:40:59,农历2026年七月(小)廿六2027年白露时间:9月8日04:28:08,农历2027年八月(小)初八2028年白露时间:9月7日10:21:49,农历2028年七月(小)十八2029年白露时间:9月7日16:11:32,农历2029年七月(小)廿九2030年白露时间:9月7日21:52:26,农历2030年八月(小)初十2031年白露时间:9月8日03:49:45,农历2031年七月(大)廿二2032年白露时间:9月7日09:37:27,农历2032年八月(小)初三2033年白露时间:9月7日15:19:53,农历2033年八月(小)十四2034年白露时间:9月7日21:13:29,农历2034年七月(大)廿五2035年白露时间:9月8日03:01:58,农历2035年八月(小)初七白露前是雨,白露后是鬼什么意思这句谚语意思是说白露节气之前下的雨是真正的雨,站在农业生产角度来看,白露前的雨有利于作物的生长,而到白露节气后出现降雨,那就说明作物的收成会受到影响,所以民间也有“白露日落雨,到一处坏一处”的说法,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24个节气的三候

24个节气的三候

• 7:立夏 一候蝼蝈鸣;
• 二候蚯蚓出;
• 三候王瓜生。
• 即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即:蝼 蛄)蛄在田间的呜叫声(一说是蛙声), 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 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
• 8:小满 一候苦菜秀;
• 二候靡草死;
• 三候麦秋至。
• 是说小满节气中,苦菜已经枝叶繁茂;而 喜阴的一些枝条细软的草类在强烈的阳光 下开始枯死;此时麦子开始成熟。
• 三候草木萌劝
• 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 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 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 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 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 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 3:惊蛰 一候桃始华;
• 二候仓庚(黄鹂)鸣;
• 三候鹰化为鸠。
• 三候水泽腹坚。
• 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 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 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 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 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
• 23:小寒 一候雁北乡,
• 二候鹊始巢,
• 三候雉始鸲。
• 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 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可 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第三候 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 气的生长而鸣叫。
• 24:大寒 一候鸡乳;
• 二候征鸟厉疾;
• 20:小雪 一候虹藏不见;
• 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
• 三候闭塞而成冬。
• 由于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 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 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24节气中的"三候"指的是什么

24节气中的"三候"指的是什么

24节气中的"三候"指的是什么1:立春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2:雨水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劝。

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

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3:惊蛰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

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

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4:春分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

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5:清明节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

意思是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6:谷雨一候萍始生;二候呜鸠拂其羽;三候为戴任降于桑。

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7:立夏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即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即:蝼蛄)蛄在田间的呜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

8:小满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

是说小满节气中,苦菜已经枝叶繁茂;而喜阴的一些枝条细软的草类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死;此时麦子开始成熟。

9:芒种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

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去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它鸟鸣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二十四节气小暑三候是哪三候一览整理

二十四节气小暑三候是哪三候一览整理

二十四节气小暑三候是哪三候一览整理二十四节气小暑三候是哪三候一览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季节的正式开头;那么以下是我为大家预备了二十四节气小暑三候是哪三候一览,欢迎参阅。

小暑三候是哪三候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一候温风至小暑之日“温风至”,这“温风”是热风,但东汉王粲的《大暑赋》中有“熹润土之溽暑,扇温风而至兴”之句,熹是炙、烤,人如在天地间一个大蒸笼中,蒸出全身污垢;再如伸展在温水之中,此时温风徐来亦如酒,也可兴在其中——一切都因由自己的心情。

二候蟋蟀居宇后五日“蟋蟀居壁”,指蟋蟀生而还在穴中面壁,不能出穴飞。

它农历七月后才出穴,活跃草丛间求偶,到八月天凉,会聚到院中,令小院鸣声鼎沸,天越凉离人越近。

待农历九月不入户就要冻死,十月就在床下鸣了。

它名“促织”,为督促女子纺织,“促织鸣,懒妇惊”,是为警示。

三候鹰始鸷鹰始鸷是指,再过五日,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凉爽的高空中小暑天气小暑开头,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阔地区开头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雨季,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华南、西南、青藏高原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我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掌握下的高温少雨天气。

也有的年份,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气概力仍较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方暖空气概均力敌,消失锋面雷雨。

小暑季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

小暑前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

雷暴是一种猛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消失,有时还有冰雹,简单造成灾难。

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掌握,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头进入伏旱期。

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

小暑的习俗有哪些1、封斋:在我国的湘西苗族的封斋日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后的巳日。

这段时期,禁食鸡、鸭、鱼、鳖、蟹等物。

二十四节气冬至时节三候简介整理

二十四节气冬至时节三候简介整理

二十四节气冬至时节三候简介整理(冬至)的三候了解多少呢?转瞬间冬至季节已经到来,面对冬至的到来,不知你们对于这个节气的学问了解过多少呢?那么以下是我为大家预备了二十四节气冬至季节三候简介,欢迎参阅。

冬至季节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麇角解,三候水泉动一候:蚯蚓结(传奇)蚯蚓是阴曲阳生的生物,冬至季节,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旧非常强盛,土中的蚯蚓仍旧蜷缩着身体。

二候:麋鹿解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淌并且温热。

冬至是什么意思二十四节气之一,在12月21、22或23日。

这一天太阳经过冬至点,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每天变长。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头,也是一个吉日,应当庆贺。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

二十四节气处暑三候是什么意思

二十四节气处暑三候是什么意思

二十四节气处暑三候是什么意思处暑,这时三伏已过或近尾声,初秋酷热将结束。

炎炎夏日将要跑,凉爽舒爽将来到,下面是我整理的二十四节气处暑三候是什么意思,盼望大家喜爱。

处暑分为哪三候处暑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处暑一候鹰祭鸟这是一个以动物行为概括的侯应,是说在处暑季节老鹰开头了大量捕猎鸟类,并且捕获的鸟类不吃,总是把许多鸟摆放在窝前,似乎是在进行祭拜仪式一样,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是由于原来处暑季节,天气变得秋高气爽,天气正好特别有利于老鹰捕获猎物,同时这个时候的鸟类也正是吃粮食比较多的肥美的时候,所以会消失老鹰捕获鸟类的想象。

至于说老鹰来祭鸟的行为,估量是古人过于迷信自己的想法,由于这个时刻老鹰比较简单捕获到许多鸟类,所以在吃鸟的时候只吃最鲜嫩肥美的地方,剩下的鸟类就会积累在自己的窝旁,人们看到这种状况就认为是老鹰在进行祭鸟的仪式,自然界的动物都有这种行为,就似乎人们都比较了解的“獭祭鱼”的现象,科学的解释是由于在特定的季节,水獭捕获的鱼类众多,所以大部分只吃一两口就丢弃了。

处暑二候天地始肃是说明到了处暑的季节,天地万物开头慢慢寂静,许多植物渐渐没有了生气和绿色,这个季节的树叶和一些草类植物也渐渐开头了由绿转黄的阶段,同时秋风的渐渐刮起,让人们感觉到渐渐的寒凉,所以古代朝廷斩杀罪犯,也经常为了适应天意季节的特征选择在秋后问斩。

处暑三候禾乃登禾在古代的说法中代表了包括黍、稷、稻、粱类等多种农作物,这个时候许多粮食作物开头渐渐成熟,登有脚向下用力的意思,这里用来说明各种粮食作物已经渐渐成熟开头弯下了头。

处暑有“三候”在古代,中原地区是典型的农耕社会,农事的开展节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所以古代的“物候历”相当重要。

人们除了用二十四节气来确定季节及气候外,还用“候”来进一步丰富期间的物候变化。

“候”是一种特别的计时方式,每五日为一候,每三候为一气,这样每个节气中间都会有“三候”,一年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24节气三侯解析

24节气三侯解析

24节气三侯解析24节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将一年分为24个等长的时间段,每个时间段约15天左右。

三候是指每个节气中的三个时期,分别为初候、中候和末候。

下面将以24节气的三候为标题,来解析这些节气的特点和气候变化。

1. 立春初候:立春,万物苏醒,春天的第一丝气息开始出现。

中候:雨水,雨水逐渐增多,天气渐暖,春雷开始响起。

末候:惊蛰,春雷乍响,冰雪融化,春天的气息更加浓郁。

2. 雨水初候:惊蛰,春雷乍响,气温有所回升。

中候:春分,白昼和黑夜时间相等,气温逐渐回暖。

末候:清明,春意盎然,气温逐渐上升,适宜春游踏青。

3. 春分初候:清明,春意盎然,万物复苏。

中候:谷雨,降雨增多,气温逐渐回暖。

末候:立夏,春天进入尾声,气温逐渐升高。

4. 清明初候:立夏,春天进入尾声,气温逐渐升高。

中候:小满,万物繁茂,气温逐渐回暖。

末候:芒种,气温逐渐升高,农作物开始成熟。

5. 立夏初候:芒种,气温逐渐升高,农作物开始成熟。

中候:夏至,白昼最长,气温达到最高点。

末候:小暑,进入盛夏,气温高,天气炎热。

6. 小满初候:小暑,进入盛夏,气温高,天气炎热。

中候:大暑,气温最高,炎热难耐。

末候:立秋,夏天接近尾声,气温开始回落。

7. 芒种初候:立秋,夏天接近尾声,气温开始回落。

中候:处暑,天气逐渐凉爽,暑气消退。

末候:白露,气温进一步下降,露水增多。

8. 夏至初候:白露,气温进一步下降,露水增多。

中候:秋分,白昼和黑夜时间相等,气温逐渐下降。

末候:寒露,气温进一步下降,天气逐渐寒冷。

9. 小暑初候:寒露,气温进一步下降,天气逐渐寒冷。

中候:霜降,天气更加寒冷,降雪开始出现。

末候:立冬,冬天的第一个节气,气温进一步下降。

10. 大暑初候:立冬,冬天的第一个节气,气温进一步下降。

中候:小雪,降雪增多,天气更加寒冷。

末候:大雪,降雪更多,冬天的寒意增加。

11. 立秋初候:大雪,降雪更多,冬天的寒意增加。

中候:冬至,白昼最短,气温最低。

三候是什么意思

三候是什么意思

三候是什么意思三候表示节气,也是中医术语。

1. 什么叫节气三候?节气三候是指节气当天是初候,往后数五天的那一天就是二候,再往后数五天的那一天是三候。

比如今年夏至是6月21号,那么21号那天就是初候(鹿角解),26号那天是二候(蜩始鸣),7月1号那天是三候(半夏生)。

古人根据天地运行规律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终点并划分出二十四节气。

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2. 古代二十四节气中之立春三候是什么意思?中国传统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意思是说立春五日,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化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立春节气,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开始减弱,隆冬气候已快要结束。

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大风降温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气。

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中国人熟知的“节气歌”,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

3. 古代二十四节气中之立夏三候是什么意思?立夏三候是节气术语,指初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中国将“五天”称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一个节气又被称为“三候”。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将每个节气的“三候”根据当时的气候特征和一些特殊现象有分别起了名字,用来简洁明了表示当时的天气等特点。

4. 古代二十四节气中之立秋三候是什么意思?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凉风至: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

白露降: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

寒蝉鸣: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5. 古代二十四节气中之立冬三候是什么意思?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九个节气,表示的是冬季的开始。

24节气芒种三候是什么整理

24节气芒种三候是什么整理

24节气芒种三候是什么整理24节气芒种三候是什么芒种,是农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那么24节气芒种三候是什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24节气芒种三候是什么,欢迎大家来阅读。

芒种三候是什么一侯螳螂生:螳螂于上一年深秋产卵,到芒种季节,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

二侯鵙始鸣:鵙是指伯劳鸟,是一种小型猛禽。

喜阴的伯劳鸟开头在枝头消失,并且感阴而鸣。

三候反舌无声:反舌是一种能够学习其它鸟鸣叫的鸟,此时它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消失而停止了鸣叫。

芒种节气的特点是什么1、麦粒接近饱满“芒种”的意思是麦粒上长出了尖尖的芒刺,表示麦粒接近饱满,有待成熟,预示丰收。

农业专家提示说,芒种季节是农业生产最繁忙的季节,各地群众要抓紧时间进行抢收抢播和田间管理,勤施肥,确保粮食生产好收成。

2、农事繁忙的节气芒种节气是很忙的节气。

陕西,甘肃、宁夏是“芒种忙忙种,夏至谷怀胎”。

广东是“芒种下种、大暑莳(莳指移栽植物)”。

江西是“芒种前三日秧不得,芒种后三日秧不出”。

贵州是“芒种不种,再种无用”。

福建是“芒种边,好种籼,芒种过,好种糯”。

江苏是“芒种插得是个宝,夏至插得是根草”。

山西是“芒种芒种,样样都种”。

“芒种糜子急种谷”。

四川、陕西是“芒种前,忙种田,芒种后,忙种豆”。

3、气温攀升,进入梅雨时期“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芒种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很接地气的含义吧,可这个节气,从气象的角度来看,太担心分了:雨量充足,气温显著上升,常见的天气灾难有龙卷风、冰雹、大风、暴雨、干旱等。

我们长江中下游呢?即将进入让人头疼的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真心是段难熬的时间。

芒种的传统习俗安苗芒种打泥巴仗习俗安苗系皖南的农事习俗活动,始于明初。

每到芒种季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要进行安苗祭祀活动。

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外形,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节气的三候知识

节气的三候知识

节气的三候知识节气是中国古代农历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它以太阳到达黄经的位置来确定时间点,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和人类的生活节奏。

而节气的三候是指每个节气中的三个阶段,它们分别是初候、次候和末候。

下面将分别介绍节气的三候知识。

立春是农历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春季的开始。

初候是“鹰化为鸠”,意味着鹰开始变成鸠,表示鸟类开始迁徙回来。

次候是“草木萌动”,指草木开始发芽生长。

末候是“蜇虫始振”,蜇虫开始活动,表示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

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也是气温逐渐回升,降水增多的时期。

初候是“桃始华”,桃花开始盛开。

次候是“鸿雁来”,鸿雁开始返回北方。

末候是“草木萌动”,草木开始生长发芽。

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也是春雷始鸣的时期。

初候是“雷乃发声”,表示雷声开始响起。

次候是“始电”,指闪电开始出现。

末候是“渔鳖化”,渔鳖开始出现,表示春季的水域开始有生物活动。

春分是春季的中间节气,也是白天和夜晚时间相等的时刻。

初候是“融化成溪”,指冰雪开始融化成溪流。

次候是“雀始巢”,雀鸟开始筑巢。

末候是“鹰化为鸠”,鹰开始变成鸠,表示鸟类迁徙的季节。

清明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传统的节日之一。

初候是“桃始花”,桃花开始盛开。

次候是“仓庚鸣”,指蟋蟀开始鸣叫。

末候是“鹰化为鸠”,鹰开始变成鸠,表示鸟类迁徙的时期。

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也是气温进一步升高的时期。

初候是“蝼蛄鸣”,蝼蛄开始鸣叫。

次候是“蚯蚓出”,蚯蚓开始出现在地面上。

末候是“王瓜生”,王瓜开始生长,表示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到来。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也是农作物进入生长旺盛期的时期。

初候是“苦菜秧”,苦菜开始生长。

次候是“靡草死”,指靡草开始枯萎。

末候是“蚯蚓出”,蚯蚓开始出现在地面上。

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也是农作物开始结穗的时期。

初候是“苦菜秧”,苦菜开始生长。

次候是“鹿角解”,鹿角开始脱落。

末候是“蚯蚓出”,蚯蚓开始出现在地面上。

夏至是夏季的中间节气,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

幼儿园夏至教案:夏至节气习俗三候,二十四节气活动

幼儿园夏至教案:夏至节气习俗三候,二十四节气活动

幼儿园夏至教案夏至节气习俗三候夏至节气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是夏至。

夏至节气是热力最旺的时期,正是夏季各种植物的生长期。

夏至节气习俗有“三候”:1.首候(苋始生):在这个时候,地面暴露在阳光下的时长最长,气温最高,整个大地处在生机盎然、万物繁茂的季节里。

2.二候(雷声大):在这个节气里,热带低气压活动频繁,湿度大,加上热气上升,容易形成电荷,形成闪电和雷声。

3.三候(螳螂生):在这个时期里,螳螂大量繁殖,成为了农民夏季除害虫的好帮手。

二十四节气活动夏至节气作为中国传统节气之一,有很多的活动可以让孩子们认识中国文化、了解自然科学知识。

以下是一些适合幼儿园的夏至节气活动:1.营造草帽:在夏至期间,习俗中常以草帽象征盛夏。

可以让孩子们DIY自己的草帽,在制作时可以向孩子们介绍草帽的历史。

2.片瓜干果,喝农家茶:这是夏至的传统习惯,可以选择让孩子们品尝水果干和农家茶,让他们认识中国茶文化。

3.制作美食:在夏至节气里,传统的中式点心有糯米糍、花卷、小米粥等等。

这些食物都可以让孩子们参与制作,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手工能力,还让他们认识物质文化遗产。

4.认识植物:夏至节气是各种植物的生长期,可以选取一些夏季长得快的植物,让孩子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让他们爱上自然科学。

5.制作午时阳历仪:在夏至这一天,正午太阳直射地面,体验夏至请孩子制作一个简单的时钟,测量正午的影子,让孩子们体会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和日长的变化,巩固科学知识。

总的来说,夏至节气是一个非常适合幼儿园的节气,不仅让孩子们认识中华文化,更让他们了解自然,拓宽视野。

节气的三候知识

节气的三候知识

节气的三候知识节气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气候特征和农事活动。

而每个节气又可以再细分为三候,即节令的前中后三个时段。

本文将从这个角度来介绍节气的三候知识。

一、立春的三候立春是农历的第一个节气,一般出现在公历的2月3日或4日。

立春的三候分别是“蚬始振”、“鱼陟负冰”和“雁北乡”。

1. 蚬始振:蚬是一种海鲜,而蚬始振意味着春天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到海洋中,蚬开始振动,预示着海洋生物开始活跃。

2. 鱼陟负冰:鱼是水中的生物,而冰则代表着寒冷的冬季。

当春天来临时,水温上升,鱼开始活跃,而冰则开始消融。

3. 雁北乡:雁是候鸟,每年冬天它们南飞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而春天的到来则意味着它们可以北飞回归北方的繁殖地。

二、立夏的三候立夏是农历的第7个节气,一般出现在公历的5月5日或6日。

立夏的三候分别是“蝼蝈鸣”、“蚯蚓出”和“王瓜生”。

1. 蝼蝈鸣:蝼蝈是一种昆虫,它们在立夏时发出清脆的叫声,预示着夏天的到来。

2. 蚯蚓出:蚯蚓是一种地下生活的动物,它们在土壤湿润的春天会爬出来,为农田提供肥料。

3. 王瓜生:王瓜是一种夏季的蔬菜,它在立夏时开始生长,预示着夏天的瓜果丰收。

三、立秋的三候立秋是农历的第15个节气,一般出现在公历的8月7日或8日。

立秋的三候分别是“凉风至”、“白露降”和“寒蝉鸣”。

1. 凉风至:立秋时节,夏季的酷热开始减退,凉风开始吹拂,给人带来了一丝丝凉爽。

2. 白露降:白露是指秋天的早晨,露水在草叶上凝结成珠,形成白色的露水,因此称为白露。

3. 寒蝉鸣:寒蝉是一种夏天的昆虫,它们在立秋时开始鸣叫,预示着秋天的到来。

四、立冬的三候立冬是农历的第17个节气,一般出现在公历的11月7日或8日。

立冬的三候分别是“蚊蚀衣裳”、“水始冰”和“雁南归”。

1. 蚊蚀衣裳:蚊子是夏季常见的昆虫,而立冬时天气寒冷,蚊子开始消失,不再叮咬人们。

2. 水始冰:随着气温的降低,水温也开始下降,水体开始结冰,预示着冬天的来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的三候篇一: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歌及解释篇二: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二十四节气:第五大发明“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短短的56个字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全年的季节、天文、天气和物候的变化规律。

二十四节气既是古老的阴阳合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关于天文、气象方面的历法,曾被气象学家誉为第五大发明。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发明了测定节气的方法和仪器。

人们发现房屋树木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都投下了阴影,同时,这些影子在一年中随着时辰的变化又具有一定的规律,于是便在平地上竖起一根杆子来观察影子的变化,这就是最早的圭表。

根据长期的观测发现,在夏天的某一天,正午表影最短,之后天气逐渐转凉,在冬天的某一天,正午表影最长,之后天气逐渐转热,于是便确立了最早的两个节气“夏至”和“冬至”。

连续两次测到的表影最长值或最短值之间相隔的天数是365天,这说明在很早以前先民就测算出一年等于365天。

二十四节气产生于西周早期,在春秋时期,人们测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等四个节气,战国时的《吕氏春秋》中记载的节气增加到八个。

公元前139年,刘安所著的《淮南子》第一次完整记录了二十四节气。

公元前104年,邓平制定的我国第一部历法《太初历》把二十四节气列入其中,正式成为历法的一部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根据对太阳和自然界的观察形成的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知识体系。

该体系是把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一周的轨道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反映气候、物候、时令、天文等方面变化的规律。

反映季节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反映物候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降水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俗话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意思是夏至、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分别是一年中最热、最冷时候,出现在大暑、大寒的节气中;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农作物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自然条件的变化规律,是谚语“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和成语“不违农时”的道理。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先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结晶,时至今日,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占据指导地位,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

七十二物候:大自然的语言物是就生物、非生物而言,候则是气候的意思。

物候是生物与非生物受气候及其他环境因素影响而出现的现象。

如草木发芽、展叶、开花、结实,昆虫和候鸟来去以及霜、雪、雷等现象,统称为物候。

物候在我国由来已久,在3000多年前就有了物候记载,比雅典人的记载早了1000多年。

七十二物候基于二十四节气发展而来,是我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

《夏小正》中提及了动植物的鸟兽鱼虫和非生物等68种物候现象,还按月别记录了7种气候现象、11种农事及畜牧现象。

目前所知我国最初的物候记录是《诗经?幽风?七月》中的“五月鸣绸”,又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当时人们仔细观察物候和积累经验,确定了播种、采集、收获等日期,并用这些经验指导农林牧副渔等各项生产活动。

战国至西汉期间《逸周书?时训解》中首次将一年分为七十二候,五日为一候,以此观测记录了物候的变化。

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物候。

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

智慧的先民们将“五天”称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所以一个节气又被称为“三候”。

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的气候变化。

七十二物候是古代农业气象学和物候学的萌芽,通过对一年中气候、物候现象的观测用来应对气候变化和指导农业生产。

物候的功能主要在于预报天气和时节,对古代准备农事活(:二十四节气的三候)动起到指导作用。

古人说:“不误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为什么物候能指导农时?这是因为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非生物是一个统一体,动植物为了生存下去,就得适应外界一切环境条件的多种变化。

变化条件,通过植物出现的现象又立刻直观地反映出来,这种反映就是物候。

物候是一个无数的“天然仪器”,随时随地综合地记录着外界所有环境条件的变化。

当气候条件变化到某一数值时,植物也随之变化,由量变到质变――开始进入发芽、展叶或开花等。

所以从植物生长发育的早迟,可知气候冷暖、干湿的变化;季节来临的早迟,可推知农事季节。

据《?锸ぶ?书?耕田篇》记载:“杏始华荣,辄耕轻土弱土。

望杏花落,复耕。

”将物候与耕作密切联系起来。

在“凡耕之本,在于趣时”的古代,时令对于农业生产尤为重要。

除此之外,物候还被统治者用于统治农民的劳动力。

如《淮南子?主术训》的记载:“故先王之政,四海之云而至修封疆,虾蟆鸣,燕降而达路除道??晶中则收敛蓄积,伐薪木”,反映了统治阶级运用物候来“应时修备,富国利民”。

篇三: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中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五天叫一候、三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七十二候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1]二十四节气气候习俗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

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自小寒至谷雨共八气,每五日为一候,共计二十四候,每候对应一种花信。

二十四节气的顺口溜: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节气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人们十分重视这个节气。

3000年前中国就有迎春仪式,至今已形成了许多固定的风俗习惯。

每年的公历2月4日左右为立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315度,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

立春表示春季开始,万物有了勃勃生机,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中国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三候所对应的花信“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春天已经到来,然而冬天的寒冷还未消失殆尽,它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慢慢消融,大地解冻才能使万物复苏,才能有万物生长的土壤,所以三候的说法十分准确地把立春这个阶段的特征和预兆形象地表现出来。

俗语说:“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立春后,随着气温的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将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立春”不仅是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重大节日,中国民间将其称为立春节,并有吃春饼、鞭春牛等趣味习俗。

立春这天,一项重要习俗就是“咬春”。

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饼,而南方则流行吃春卷。

吃春饼和春卷,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

因此,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立春这一日,中国民间“咬春”的另外一种食品是萝卜。

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

其实其意义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萝卜还可以解酒、通气,具有营养、健身、祛病等功效。

除“咬春”外,民间还有“打春”习俗,又叫“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较早,这种方式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

因为,春牛在塑制时,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

人们欢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

现在,一些农村仍有“鞭春牛”的风俗。

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形象地反映了立春时节的自然景象。

时至立春,人们会明显感觉到白天变长了,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趋于上升或增多。

[2]雨水节气雨水是24节[3]气中的第2个节气。

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

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

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

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

如在《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

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劝。

”,雨水三候对应的花信“一候菜花,二候棠棣,三候李花”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

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雨水不仅表征降雨的开始及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气温的升高。

雨水前,天气相对来说比较寒冷。

雨水后,人们则明显感到春回大地,春暖花开和春满人间,沁人的气息激励着身心。

[4]惊蛰节气传统上为春季,第三个节气。

即视太阳在黄道上自黄经345°至360°(0°)的一段时间,每年3月5日(或6日)开始,至3月20日(或21)结束,约15天。

这时太阳直射点由5°57′s移至赤道。

狭义上,指惊蛰开始,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345°的时刻,即在3月5日(或6日)。

古代分惊蛰为三侯: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

花信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于震,震为雷,故日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此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

北京地区,北海冰融化,雁飞,蜜蜂开始群飞,春雪终止,榆树开花。

“惊蛰”,是“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期,此时过冬的虫卵也将开始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