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地理七上《天气与气候》同课异构教案 (2)

合集下载

天气与气候-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

天气与气候-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

天气与气候-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教材选自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通过“气候与天气”一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天气和气候,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本章教材在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者的教学理念,通过启发式教学、归纳法等方式,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中形成概念和规则,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二、教学目的1.了解气候和天气概念,并能区分它们之间的不同;2.掌握主要的气象现象和气候类型;3.能够用简单的气象工具观测天气,并作出简单的判断;4.能够了解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其关系;2.能够用简单的气象工具观测天气,并作出简单的判断;3.了解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将其联系和区分;2.掌握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2.讲授法;3.实验探究法;4.归纳法。

五、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 教学内容:1.什么是气候和天气,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天气的观测方法和气象工具;3.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4.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教学步骤:(1)热身我们每天看到的,如阳光、风、雨、雪、霜等都是气象现象,除此之外,还有些大型气象现象,比如台风、龙卷风等,你们都知道是什么吗?(2)导入气象现象是自然界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先来看看气候和天气的关系是什么?(3)探究1.让学生参加气象仪器展示,观察各种气象仪器的使用方法和特点;2.利用自制的气象仪器,观察天气变化及其影响;3.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4)讲解1.了解并归纳天气和气候的概念;2.结合气候类型的特征,向学生介绍不同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5)练习1.向学生展示天气预报,并让学生尝试自己预报天气;2.制定针对不同气候类型的应对措施。

天气与气候教案

天气与气候教案

天气与气候教案教案:天气与气候一、知识目标:1. 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2. 掌握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因素;3. 理解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2. 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提问:“你们觉得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2. 让学生简单阐述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步骤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展示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天气是指某一时刻、某一地点的大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大气压力等;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天气状况的统计结果。

”2. 请学生一一回答:“天气和气候的区别是什么?”步骤三:因素分析(15分钟)1. 带领学生讨论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因素,包括地理因素、大气运动、水汽等。

2. 指导学生详细解释每个因素是如何影响天气和气候的。

步骤四:实例探究(15分钟)1. 分组让学生选取一个城市,调查该城市的天气、气候和影响因素。

2. 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调查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和讨论。

步骤五:归纳总结(10分钟)1. 学生总结天气和气候的定义以及区别;2. 归纳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因素。

五、巩固练习: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答以下问题:1. 试解释为什么云南的气候比较湿润?2. 哪些因素会导致某个地方天气的变化?3. 为什么同一天,不同地区的天气会有所不同?六、拓展延伸: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气象学中常用的天气现象,如台风、冰雹等,并对其进行简单介绍。

七、课堂小结:回顾本课学到的内容,再次强调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区别以及影响因素。

八、家庭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一周内的天气变化情况,并对所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 教案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 教案

《天气与气候》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2.知道卫星云图上不同颜色的含义,认识并记住一些常用的天气符号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什么是天气及天气的特点;学会简单的看图识天气。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1.气候与天气的区别气候定义指某一地区的多年平均天气状况。

气候与天气的区别下面几句话,哪些是描述天气的?哪些是描述气候的?2.天气预报查询天气预报的途径活动(1)通常,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天气信息,了解天气变化?电视、互联网、电话、短信、广播、报纸等。

视频:天气预报。

(2)了解常用的天气预报符号。

(3)了解卫星云图3.关注空气质量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洁净的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从早到晚,随着工农业生产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大量有害物质被排放到空气中,使空气受到污染。

空气污染物的种类空气污染物的种类有很多。

过去,我们更多地关注烟尘及有害气体的排放;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越来越重视对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与监测。

什么是可吸入颗粒物?有什么危害呢?阅读:可吸入颗粒物及其危害。

通常,我们把直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称为可吸入颗粒物,又称为PM10。

这些微小到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的污染物,尤其是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PM2.5,可被直接吸入呼吸道、支气管和肺泡,而且这些物质在空气中滞留的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因而成为人体健康的“隐形的杀手”。

4.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对比“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看看发现什么?【总结】我国东西跨经度多、南北跨纬度多,离海洋远近不一,内部具有复杂的地形,造就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七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是哪里,为什么?【总结】7月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内部。

粤教地理七上《天气与气候》同课异构教案

粤教地理七上《天气与气候》同课异构教案

气候【教学目标】1.阅读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认识气候的特点,体会世界各地区的气候差异及复杂多样。

2.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地区,认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3.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4.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掌握世界气候类型的差异及其分布规律。

2. 世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知识如何指导生活实践。

【教学方法】探究活动【课前准备】1. 学生在课前分小组绘制好新加坡、阿斯旺、雅典、伦敦、莫斯科、雅库茨克等城市的降水柱状图和气温曲线图,收集一些这些城市的建筑、服饰、自然风景图片等。

2. 教学课件:展示教学过程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

前面我们学习了“多变的天气”这节内容,通过学习大家知道天气预报的作用,并养成了喜爱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那么请同学们说一说今天的天气如何?二、新课学习(一)、世界主要气候类型2、气候类型的差异(1)、世界气候类型多样[ 过渡 ] 刚才大家说的很好,世界各地的气候不一样。

存在地区差异。

比如,在北京进入寒冷冬天的时候,有的地方刚要进入炎热的夏季。

而且类型也多样,比如,有的地方终年炎热,有的地方终年寒冷,有的地方四季分明,有的地方雨水充沛,有的地方久旱不雨,异常干燥。

大家看了课本提供的“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可以了解到世界气候类型多样,不下 10 种。

[ 引导深入 ] 世界气候类型是多样的,大家今后到国外留学、旅游、工作,那时你就不能按照北京的气候来安排生活了,所以为了以后出国作好准备,现在我们就来一次模拟出国活动。

了解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

(2)、世界气候的分布[ 活动设计 ] 活动内容是这样的:按小组抽签去国外留学或旅游(签上注明了什么时候去,逗留的时间,去的地方。

小组抽到签后进行讨论,首先弄清楚这个地方在哪个大洲,位于世界地图什么位置,对应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判断是什么气候类型,再利用所给的降水、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然后从图中分析出气温、降水的特点,确定气候类型的特点,按照气候类型的特点,大致决定准备选取衣服、选取生活中与气候有关的日常必备物品,并想象出自然景观是什么样的,这些都从发给你的资料中挑选出来,如果材料上没有,自己写上。

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

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

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掌握气温、降水、风力等天气要素的测量和表示方法。

(3)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体验,学会描述天气现象。

(2)运用地图和图表,分析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3)运用气象工具,实际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变化的意识,提高环保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区别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天气与气候的变化,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阐述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 举例说明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第二课时:气温的测量与表示1. 导入:提问气温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

2. 讲解气温的测量工具(温度计)和测量方法。

3. 学习摄氏度、华氏度等气温表示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第三课时:降水的测量与表示1. 导入:提问降水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降水量。

2. 讲解降水的测量工具(雨量器)和测量方法。

3. 学习降水量的表示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第四课时:风力的测量与表示1. 导入:提问风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风力变化。

2. 讲解风力的测量工具(风力计)和测量方法。

3. 学习风力等级的表示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第五课时: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世界气候的多样性。

2. 讲解气候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

3. 学习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观察世界气候分布图。

三、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天气与气候概念、测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的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检查学生对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的掌握。

四、教学资源1. 课件、教案、教材。

2. 气象工具(温度计、雨量器、风力计)。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天气和气候》教案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天气和气候》教案

《天气和气候》教案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3章第三节河头中学叶锦莲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收集各种信息能力、读图析图能力(2)培养学生各种技能及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也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养成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懂得天气与我们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增进学生之间积极参加学习活动的情感。

重点、难点:记住各天气符号的含义,学会看简易天气预报图二、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天气预报视频、学生自制天气符号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游戏教学、角色扮演四、教学过程1、播放视频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播放一期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激发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引导提问: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什么节目,平时同学们都有关注天气预报吗?收看天气预报给我们提供什么信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途径可以了解天气预报?(学生自由讨论发言)了解天气预报的途径:看电视、听广播、上网、看报纸、手机短信、打电话等过渡:同学们都说得很好,通过天气预报节目我们可以了解本地或其他某个地区在未来时期内的天气变化情况,以便于为我们日常生活、生产、出行等活动做好准备,天气和气候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确又常被我们忽略,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天气和气候。

2、小组合作探究(我合作我快乐)教师提出要求:全班分成六个小组,小组内成员进行合作学习讨论,完成书本P78探索活动中的问题。

判断哪些句子描述天气?哪些句子描述气候?并通过阅读书本内容说说是怎样区分天气和气候的。

小组自由举手发言,先对句子做出判断,然后说说是依据什么来判断的。

教师总结:(多媒体播放不同天气的图片)就像我们看到的这组图片中的现象,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大气的风雨、阴睛、冷热等变化状况,天气的变化是比较大的,如:早上还是万里晴空,中午确倾盆大雨。

天气与气候教案

天气与气候教案

天气与气候教案教案标题:天气与气候教案目标:1. 学习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了解它们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2. 掌握天气描述词汇,能够有效地描述不同类型的天气。

3. 了解不同气候区域的特征以及主要的气候类型。

4. 培养观察天气和气候变化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5.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1. 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2. 天气描述词汇。

3. 不同气候区域的特征和主要气候类型。

教学准备:1. PPT或白板、标记笔。

2. 天气图表、天气记录表。

3. 天气和气候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天气图表等引发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认知和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天气和气候之间的区别,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内容讲解(15分钟)1. 介绍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

让学生通过举例子形式理解两者的差异。

2. 教师利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天气,并引导他们描述这些天气的特点和影响。

活动实践(20分钟)1. 学生分小组进行学习活动,每个小组组长分发天气记录表,其他组员观察当天的天气情况并记录。

2. 每个小组根据天气记录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记录。

3.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汇报,汇报当天的天气情况和他们的观察结果。

拓展延伸(1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世界各地不同气候区域的地图和图片,介绍不同气候的特征和主要的气候类型。

2. 学生参与讨论,比较不同气候类型对当地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影响,了解为何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气候。

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天气与气候的重要性和区别。

2. 学生反馈自己对天气和气候的理解和收获。

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气候类型,写一篇短文介绍该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对当地居民的影响。

2. 要求学生在未来一周中每天观察并记录当天的天气情况,并在下节课前交作业。

备注:此教案适用于中学或更高阶段的学生。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教案 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教案 中图版

第三节天气与气候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使学生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简易天气预报图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天气预报节目,讨论当地天气情况,学会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养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自然现象,初步建立起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正确认识。

2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的自然课、语文课以及日常生活中(如,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由于不同学生的观察积累素养不同,还有原有的知识浅显,甚至有所混淆(如类似的天气符号和风力风向符号的辨别),所以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辨析与操练以落实清楚。

当前七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为主体,并向逻辑思维转换的过程。

因此,应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互动合作,积极动脑、解决问题,形成逻辑判断和推理能力。

且学生由于生性活泼,所以课堂形式不宜单调。

本节课以竞赛为主的教学活动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做好组织教学,利于他们的协作与探究。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各种天气现象,学会收听、收看天气预报。

教学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1、导入如果明天是周日,你想到外地的旅游景点去玩,那你会不会关注当地的天气?我们是怎么知道明天的天气的?能否和老师说一下,你主要是通过哪些方途径?活动2【导入】2、暖场播放天气预报的音乐,启示放在新闻联播后的黄金时间播出可见它与我们生活多么密切。

活动3【活动】3、组织竞赛要想像央视的主持人宋英杰、杨丹那样,播好全国性的天气预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有过硬的地理知识,还要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成为央视的气象先生和气象小姐。

这节课,老师想代表学校广播室从我们班同学中,选出我们学校的气象先生和气象小姐,还有两个优秀的气象工作小组,我想看看哪些同学能够胜任活动4【活动】4、竞赛活动与过程1、抢答:什么是天气,我们可以说今天的天气是多云,但能不能说今天的气候是多云,为什么?2、抢答下面是一则选自《河南日报》2014年9月10日我们省会郑州市的天气预报今明天气今天和明天多云转小雨,东南风,风力3~4级。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天气与气候》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天气与气候》优秀教学案例
3.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验报告、小论文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组织学生互评,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提高评价能力。
5.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长。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反映我国各地典型天气现象的图片,如北方的沙尘暴、南方的台风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天气的多样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掌握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使学生掌握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如气压、温度、湿度等,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常见的天气现象。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天气变化,预测短期天气趋势,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4.让学生了解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掌握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
5.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他们关注气候变化、保护环境,培养他们的责任感。此外,通过学习天气与气候知识,让学生学会尊重自然、珍惜资源,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实现了地理学科育人价值。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天气与气候》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初一地理上册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迎来了一个重要章节——《天气与气候》。这一章节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以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为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本教学案例将采用生活实例、互动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的天气现象,关注气候变化,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将以人性化语言引导学生,注重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和气候》优秀教学案例

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和气候》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课本内容,以实际天气现象为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从而深入了解天气与气候的特点、成因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此外,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升学科素养,培养他们关注自然、关爱地球的良好品质。本案例旨在实现知识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理,感受地理的魅力。
2.问题导向,培养思维能力
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本案例注重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探讨、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汇报、评价,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5.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气象图表等工具,进行地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天气与气候知识。
2.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思考、解决地理问题。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享,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
4.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3.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观察天气变化,掌握基本的气象观测方法,并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天气现象。
4.讲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如:“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活的影响。”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区,分析其气候类型、特点以及对生活的影响。
3.通过实地考察,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地理环境,感受天气变化,增强对天气与气候知识的直观认识。

人教地理七上《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同课异构教案 (2)

人教地理七上《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同课异构教案 (2)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目标:1.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教材分析重点: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和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难点: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教学方法问题解决式教学、发现教学法、地理迁移法教学准备学生每人一份学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组昆明的风光图片,请学生欣赏. 图片定格在昆明的一幢普通楼房上.通过一个“考眼力,找不同”的小活动,对比昆明和潍坊的楼房外观,设悬疑、提问题、导新课.板书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讲授新课从学生当天的着装入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自然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 我们把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日变化.板书时间变化日变化承转设问气温是如何测定的?怎样直观地反映气温一天的变化趋势呢?展示课件自制动画片《气温自述》,使学生了解气温的测定和气温日变化曲线图的绘制. 结合合肥的天气预报,学会阅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教师提问你感觉一天中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出现在什么时候?学生回答从生活实际出发,看图明确气温日变化规律.学习归纳一天的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天中最高气温减去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它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弯曲就明显.承转过渡请学生从四季服装的变化入手,明确气温不但在一天中有变化,在一年内也有变化.教师讲授我们把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年变化.板书年变化迁移学习能否用气温变化曲线图表示气温年变化规律呢?在学习绘制气温日变化曲线图的基础上,用同样的方法,利用学案提供的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学生活动分四个大组,分别画出悉尼、巴马科、合肥、格陵兰四地的年变化曲线图. 学生在绘制过程中,教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展示课件悉尼、巴马科、合肥、格陵兰四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学生活动读图分析:1、悉尼与其他三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有什么不同?2、每个地区的最高月气温和最低月气温的差值是否相同?结合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明确气温年较差的概念.3、它们分别属于哪几个温度带?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4、计算一下各地的年平均气温.承转过渡仅仅四个地区,气温就差异那么大. 说明气温不但存在时间变化,不同地区的气温也不同.板书空间变化教师提问用什么图来反映地球表面各地气温的高低呢?展示课件不带等温线的七大洲分布图.迁移学习通过回顾等高线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等温线的知识.教师提问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活动每四位同学为一学习小组,读图讨论发现成果.学习提示读图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参照学案上的友情提示辅助学习.学生活动学生交流本组的学习发现成果. 教师适当点拨提炼.归纳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对同一地点来说,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板书规律因素承转过渡设问题情景,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展示课件藏袍(动画),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教师提问你能用提供的地图解释这一衣着现象吗?承转过渡今天我们多是从衣和住的方面分析气温对生活的影响,你还能从其他方面说说吗?学生回答略归纳总结同学们在本节课中学会了什么?教给学生列知识结构.第二课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时间分布空间分布日变化年变化规律因素承转过渡其实,除了纬度,海陆,地势因素对气温产生影响外,人类活动也会影响气温的变化.例如,人类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全球气温异常升高,如果持续下去,人类会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展示课件播放一段美国科幻片《后天》电影剪辑,适度拓展,启发思考. 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 认知率达100%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利用率达100%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 投入率95%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认同率达100%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四、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 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五、笔记与板书提纲(一)降水与生活1、什么是降水2、降水量的测定(二)降水的季节变化(三)降水的分布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六、练习与拓展选题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七、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姓名略.八、反思与点评记录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 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 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 “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3.3《天气与气候》第二课时教案 中图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3.3《天气与气候》第二课时教案 中图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3.3《天气与气候》第二课时教案中图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别不同的天气符号。

学会正确使用天气述语。

2、学会识读卫星云图、城市天气预报图。

能力目标:1、培养读图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2、培养收集各种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天气及其影响,明确天气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并让学生养成趋利避害的观念。

2、培养学生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

3、学会寻找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引发兴趣,并将学会的知识用于生活。

教学重点:1、常见天气符号的识别。

2、学会识读卫星云图、城市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风力风向图标等的含义教学准备: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完成以下两个任务:1、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并注意预报了哪些方面的信息。

2、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天气与生活的关系的资料。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这是让每个中国人都备感自豪的大事。

让我们一起回顾让世人传为佳话的两个情景:10月12日,酒泉,“天降瑞雪,银装素裹;雪停天晴,成功发射!”。

10月17日,内蒙古主着陆场。

“轻风拂面,朗月当空;垂直着陆,自主出舱。

”真是天赐良机,天公作美啊。

因此,众多的评论都一致认为这次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天气预报对神六问天的成功所起的作用重要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章第三节天气和气候第二课时”。

打开书本P79页。

板书:第三章第三节天气和气候过渡;一般而言,人们比较常用的是看电视天气预报。

现在让我们来观看一则天气预报。

同学们仔细观察,思考:天气预报一般播报什么信息?如果你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你首先要掌握那些知识?活动:学生观看之后,交流。

过渡:现在,让我们先来学习一些天气预报的必备的知识。

1.认识卫星云图指图认识:绿色代表什么?(陆地);蓝色代表什么?(海洋);白色代表什么?(云区)。

一般而言,云越白,云层越厚,一般是阴雨区。

七年级地理上册 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同课异构教案2 新人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地理上册 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同课异构教案2 新人教版(2021学年)

陕西省石泉县七年级地理上册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同课异构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陕西省石泉县七年级地理上册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同课异构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陕西省石泉县七年级地理上册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同课异构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年级七年级科目地理任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授课类型新授课标依据1.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2.阅读世界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量分布特点3.运用气温和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4.用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本节教材是讲述本课主要内容有两部分:世界气温的变化,二是气温的分布.“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新课程实验教材《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内容。

气温的与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

从教材结构看,它是继续学习气温、降水和气候知识的基础。

从教材内容看,其实践性很强,安排了很多有气温的常识,。

教材通过大量与气温有关的读图、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了新课改下的新教育理念。

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在小学学习了一些地理知识,再加上对生活的体验,对气温知识有一些感性和理性认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困难。

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知识,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同课异构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同课异构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天气与气候年级七年级科目地理时间标题第三章天气与气候中心发言人成员一、课标要求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2.识别常用的天气预报符号,并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3.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4.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特点5.根据气温和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6.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二、教材分析本章内容既是上一章《地球和地图》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后,是今后将要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首次较系统接触世界地理知识中气候。

本章内容四节节: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这四节“世界的气候”,这一章的重点是多变的天气,难点是世界的气候。

教材安排了一组读图、绘图、填图活动,意在通过运用地图让生掌握这一重点内容。

三、学情分析本章内容既是上一章《地球和地图》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后,学习“天气与气候”,这一章是学生进入初中后首次较系统接触世界气候,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本节课采用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

因此要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对于本课的基础知识,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

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教师指导、课件播放、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乐于探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在带着目标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

四、教学目标(结合课标)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2.识别常用的天气预报符号,并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3.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分布图,会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4.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特点5.根据气温和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6.了解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7.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五、教学重点难点应对措施和思路教学重点重点:(1)识别常用的天气预报符号,并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2).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分布图,会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3).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特七大洲、.(4)根据气温和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1.运用多媒体演示,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商务星球地理七上《天气》同课异构教案 (2)

商务星球地理七上《天气》同课异构教案 (2)

第四单元第一节天气与生活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天气的含义,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术语.2.学会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初步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3.学会运用形象记忆及应用记忆的方法识记地理知识.4.在学生收看、分析天气预报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①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学会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②通过活动体会天气变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技能. 难点:①分析天气特征.②理解天气要素,如风向风力符号的表示【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天气符号卡片【教学过程】第一模块:课前热身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点击第一模块:课前热身展示一组各种各样天气现象的图片,如雨过天晴的草原、多云的海港、晴空万里的郊外、白雪皑皑的东北林区等. 问题:你能用正确的语言描述图片体现的天气现象吗?1.学生欣赏图片、并用正确的语言描述画面中体现的天气状况.2.学生描述上课时教室外的天气状况.创设情境,感受丰富多彩的大自然,贴近生活,激发兴趣.说明:“课前热身”也可采用以下方法:方法1 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海尔兄弟”主题歌开始,“打雷要下雨,下雨要打伞,天冷穿棉袄,天热扇扇子……”使学生产生兴趣,引入新课.方法2 用三国时期诸葛亮“趁浓雾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曹营”的故事引入.第二模块:合作探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点击第二模块:合作探究展示探究问题:天气有什么特点?天气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天气预报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呢?你会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吗?学生整体感知探究问题. 提出探究思路.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研究.进入下一级网页,点击“天气特征”再一次点1.展示材料:“七月的天孩子的脸”、“东边日出西边雨”、“暴雨前后”(可选择材料按钮,进入材料展示)2.教师适当补充“十里不同天”、“早穿皮袄午穿纱”体现的天气特点.1.学生阅读材料,相互讨论,分析天气的重要特点.明确天气特点是:①短时间②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不同.③同一地方不同时刻的天气有变化.2.从我们的生活感受,举例说明天气特点.一方面从感性材料入手,另一方面引领学生从生活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中感悟地理.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天气概念的内涵.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展示材料:“北京地区天气预报”,其显示文字:白天,多云转晴,1、讨论、分析这则天气消息传达了哪些具体内容?2.了解天气要素的含义.击“天气特征”降水概率20%,风向—北,风力—3、4级转5、6级,温度3\8度……教师重点解释风力风向的表示方法.3.说说天气的概念.明确: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说明:点击“多云转晴”、“降水概率”、“风向”、“温度”文字,课件将显示其含义.设问过渡天气是人们经常谈论和关注的话题,那么,天气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呢?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天气对自已的上学、参加活动、生活等方面的影响.结合生活体验,理论联系实际.点击“天气与人类”展示材料:一组天气与交通、生活、农业、军事、商业、工程建设等联系的信息资料.要求学生分析资料,进行选择.学生观看资料,简要分析资料,并进行抢答.说明:学生回答正确时,课件会显示:“祝贺你!你答对了”;否则将会出现:“再想一想”鼓励性词语.过渡天气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如何提前知道天气状况,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呢?讨论:了解天气预报的途径有哪些?学生回答,可能会说出许多的答案:看电视、看报纸、听电台广播、上网、打电话(121)等.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所以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 对日常生活有帮助,既开阔学生眼界,又活跃思维.点击“形成过程”天气预报是怎样“生产”出来的?播放课件:形成过程教师简介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观测-接收数据-处理资料、制图-分析判断-做出预报.学生观看天气预报过程简图:气象站—卫星—计算机—预报员—节目.学生在感性认识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同时,受到科学精神的教育.过渡假如没有播报员的说明,电视上出现的天气符号,你能明白其中的含义吗?点击“天气符号”播放课件:天气符号第一页:晴、阴、多云、小雪、中雪、大雪;第二页:小雨、中雨、大雨、暴雨、雷阵雨、雨夹雪;第三页:冰雹、雾、霜冻、沙尘暴学生观看课件,按页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 边观察边用手比划.图文合一. 可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其有意注意的时间延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易于理解、识记. 第三模块: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点击第三模块:学生活动认识卫星云图展示:卫星云图1.学生观看网页,学习卫星云图的基本知识.2.分析卫星云图哪些地方可能是晴天,哪些地方有雨或阴天?活动由认识卫星云图开始,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游戏“天气 1.分组讨论:如何识记天培养学生分工协作,团体符号抢答竞赛”展示:常用天气符号图引导学生通过分类、形象记忆熟悉天气符号. 气符号?熟悉常用天气符号.2.游戏:前后桌四人组成一个活动小组;一人出示符号卡片,另三人抢答.意识及表达能力.游戏还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小小天气预报员同学们,你想不想亲自当一回天气预报员?我们这里就给你这样一个机会.点击:“GO小小天气预报员”进入下一级网页学生模拟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播报课件显示出的城市天气状况.感受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此模块的总体设计思想:通过活动,学生能够看懂电视天气预报.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第四模块:延伸拓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点击第四模块:延伸拓展点击“实践探索”展示:巩固练习(详见课件)学生完成巩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习结果.点击“链接生活”最早的天气预报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斗争中总结出的丰富多彩1.观看网页,学生了解民间流传的天气谚语及其含义.2.课下收集几个天气谚语,了解它们的含义,并与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的民间天气谚语. (点击“天气谚语”可进入下一级网页,了解民间流传的天气谚语及其含义)请你收集几个天气谚语,了解它们的含义. 同学们交流,在以后的生活中注意观察、验证所收集的天气谚语在现在的准确性.析地理信息的能力.点击“链接网络”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我们可以从互联网上随时获得天气预报和气象知识. 进入“友情链接”中央气象台中国气象局中国科普博览学生观看网页内容.(有条件的学生进入友情链接)学生学习使用现代化手段,拓宽知识面.总结:本节主要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认识了常见的天气符合,知道了天气预报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天气与气候(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学案.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根据我国干湿状况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四个地区,我们黄石属于___.
2、我国降水存在___变化和___变化.
二、设问导读
师:分小组讨论完成,师生评议.
1、天气是一个地区___的大气状况,它是___在变化的.
2、气候是一个地区___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___.
3、卫星云图上___或___表示陆地,蓝色表示___,___表示云团. 云厚的地方一般是___.
三、自我检测
师:学生独立完成,点生公布答案,师生评议.
1、完成课本中87页“复习题”中的第二题.
2、卫星云图呈现蓝色,那么天气是___.
四、巩固练习
1、天气具有___(多变、稳定)的特点,天气所表述的是___(短、长)时的大气状况;气候是对___(短、长)时天气状况的概括,气候所表述的特点是___(多变、稳定)的.
2、2012年9月20日晨,某高速公路因大雾关闭路口,造成若干车辆不能上路,此事说明().
A.天气影响生产
B.天气影响交通
C.天气影响学习
D.天气影响战争
2、对照课本80页D图进行天气预报.
教学反思:
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 认
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
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
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
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 投入率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认同率达100%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
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
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
(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
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
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 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
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
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
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
律.
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
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
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一)降水与生活
1、什么是降水
2、降水量的测定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三)降水的分布
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姓名略.
八、反思与点评记录
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
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 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
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
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 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 “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