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一本解决方案新课标版2017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专题20环境保护
(经典)2019-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11.2 湿地等生态问题学案
专题湿地等生态问题【知识精析】一、湿地1.湿地资源问题及产生原因(1)问题:天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生态功能和效益下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
(2)产生原因: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入手。
①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
②人为原因: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湖沼消亡的过程。
湿地消亡的人为因素见下表:2湿地形成原因:湿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现举例如下所示:(1)三江平原地区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
(2)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化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地表水不易下渗。
(3)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3.不同类型湖泊萎缩的原因及危害湖泊作为一项重要的湿地资源,由于所处区域特征不同,外流湖与内流湖面积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也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1)外流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洞庭湖为例):(2)内陆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咸海为例):4.湿地的生态效益5.湿地的保护措施(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2)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
(3)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4)营造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制条件。
(5)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
二、荒漠化1.荒漠化的含义及类型2.荒漠化的成因(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而人为因素大大加速了土地荒漠化这一过程的发展,并且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具体分析如下:3.结合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分析其治理措施三、水土流失1.水土流失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水土流失指在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下,土壤受到侵蚀(破坏、磨损、散、搬运、沉积的过程)的现象,一般在坡耕地、放牧的荒山荒坡、沟壑等三种土地产生这种生态环境问题。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题型突破--客观题:答题技巧
高考场景再现
(2017海南卷)云南元阳位于横断山脉南部,当地著
名的哈尼梯田是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族人民种植的红米
稻是经过长期耕种、筛选的特色品种,稻米色泽暗红,
富含多种营养元素,品质优良。1980年以后,为了提
高粮食产量,当地逐渐推广种植杂交水稻。左下图示意
目前当地三种发展类型村落的农作物种植结构。
1.1980年以后,当地红米稻面积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
素是( )
A.市场
B. 技术
C. 资金
全国通用*题型突破(2023)
二、解读高考命题专家
抓题干关键信息,一举歼灭 ①高考客观题,以一段文字材料或图表为背景,设计出2—3题,背景材料往往是解题 需要的已知条件或解题的指导语。 ②各个试题相互关联,一旦审题失误或考虑欠妥,可能造成一组试题全错,损失惨重。 ③高考客观题命题者为了提高考试的可信度和区分度,往往提高选择题的迷惑性。
③高考赋分制度:新高考有多种组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选 科。不同组合的学生,可能会报考同一大学、同一专业。为了平衡学科试题难度差异 造成的不公,增大题目难度,能有效降低原始分,拉开赋分档次,利于选拔思维能力 强、创新能力强的学生,确保能者上位。
全国通用*题型突破(2023)
一、解读高考地理难度
(2017·课标全国Ⅱ)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
2020届高考地理课标版二轮复习训练题:考前主题练(小题练)九、关注物联网与经济发展
九、关注物联网与经济发展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鼓励电商平台和出口企业通过建设海外仓布局境外物流体系,助力中国商品走向海外。
海外仓是指建立在海外的仓储设施,企业将商品批量发送至国外仓库,可实现该国本地销售,本地配送,境外消费者直接线上完成购物。
目前我国海外仓主要建在欧美发达国家。
下图示意“海外仓的运作流程”,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2019福建泉州毕业质检)影响海外仓空间布局的最主要因素是()A.原料与土地B.政策与文化C.资金与技术D.市场与交通答案D结合材料信息,海外仓空间布局必须考虑当地市场需求和交通条件,以实现快速的货物配送。
2.(2019福建泉州毕业质检)电商平台通过建设海外仓可直接()A.扩大销售市场B.降低仓储费用C.提高配送效率D.绕过关税壁垒答案C结合材料和上题分析,电商平台建设海外仓后,境外消费者可直接线上完成购物,本地配送,提高了货物的配送效率。
3.(2019福建泉州毕业质检)海外仓配送的商品一般()A.热销且利润高B.销售周期长C.需求量较小D.新鲜易变质答案A结合目前海外仓建设区域及配送时效要求推测,海外仓配送的商品一般具有热销且利润高的特点。
据微信大数据分析,2017年春节期间,全国微信红包收发总量突破460亿个。
下图为“省际红包单向流量前五位省份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4.省际红包单向流量最大的是()A.京→冀B.闽→川C.桂→黔D.粤→湘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省区空间分布状况。
读图分析可知,广东发向湖南的红包流量最大。
5.省际红包单向流量较多的甲省()A.地形以平原为主,种植业发达,古称“天府之国”B.气候受地形影响较大,冬季气温较同纬度偏低C.峨眉山—乐山、青城山—都江堰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D.靠近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多地质灾害答案D读图知甲省为四川省,四川东部地形平坦,种植业发达;四川西部为川西高原,不利于发展种植业。
由于北部高大山脉对冬季风的阻挡,冬季四川盆地气温比同纬度地区偏高;峨眉山—乐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但青城山—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四川靠近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边界(消亡边界),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019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三篇命题人高端特供热点靶向高考第一部分传统文化与地理小专题1美食与地理课件
重庆火锅,既是一种美味佳肴,又是一种烹饪方式,也是饮食文化的一个内 容。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烫,二是鲜,三是味适众口,四是“啥都 敢吃”,五是乐在其中,六是四季皆宜,七是方便随意。一般人通常只是冬天吃 火锅,而重庆人总是四季吃火锅。重庆是中国的三大“火炉”之一,夏天山城的 气温高达 38 ℃,但火锅店里仍然食客盈门,手摇扇子,边吃西瓜,边烫火锅。 成都人也不顾三伏天的暑热, 一群群地挤进火锅店中, 后背吹电扇, 前胸烤火锅, 吃得很过瘾。其实,吃过夏日锅的人才明白,烫食火锅,大汗一出,几杯扎啤、 饮料下肚,浑身通泰,神清气爽,令人有飘飘然之感。究其原因,不少人解释为: 一是气候阴湿多雾, 吃火锅以驱湿气; 二是以热抗热, 以热驱热, 求得一身爽快。
第三篇
命题人高端特供 第一部分
热点靶向高考
传统文化与地理
小专题一 美食与地理
微点一 雪域高原的美味 糌粑是藏族牧民传统主食之一。“糌粑 ”是炒面的藏语译音,它是藏族人 民天天必吃的主食,在藏族同胞家作客,主人一定会给你双手端来喷香的奶茶 和青稞炒面,金黄的酥油和奶黄的“曲拉”(干酪素)、糖叠叠层层摆满桌。青藏 高原由于海拔高、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机质积累,青 稞、豌豆颗粒饱满,营养丰富。糌粑是将青稞和豌豆洗净、晾干、炒熟后磨成 的面粉,食用时用少量的酥油茶、奶渣、糖等搅拌均匀,用手捏成团即可。它 不仅便于食用、营养丰富、热量高,很适合充饥御寒,还便于携带和储藏。
由于糌粑吃法简单,携带方便,很适合游牧生活。牧民们出远门时腰间总 要挂一个糌粑口袋,饿了就从口袋里抓把糌粑吃;有时,他们从怀里掏出个木 碗,装些糌粑,倒点酥油茶,加点盐,搅拌几下,抓起来就吃;有时,边吃糌 粑,边喝酥油茶。 酥油茶是用熬成后的砖茶水、 盐巴和酥油(类似黄油, 是从牛奶中提炼出来) 制成的。打酥油茶是在一个特制的酥油桶内,用一种活塞式的棍轴在桶内上下 冲击、搅打,使水、油交融而成。打好以后,将酥油茶倒入茶壶内,置于文火 之上,可以全天饮用,不会变凉。倒茶时向一个方向摇动茶壶,随喝随倒。酥 油茶不仅可以滋补身体,提神解渴,还能产生热量,御寒充饥,是高寒地区的 最佳饮料。如有客人到访,家庭的主妇就会端出清香可口的酥油茶,恭恭敬敬 地捧到客人面前。客人不能轻易拒绝,至少要喝上三碗,喝得越多,就会被认 为越懂得礼貌。
2019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传统文化与地理小专题2服饰与地理课件
微点四 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地区。因此,民族服饰多种多样,因 他们的生活、生产方式、文化因素而各不相同。彝族不同支系服装各异,有其 独特的文化渊源,凉山地区彝族男子保存着古代遗风,他们在头顶前脑门蓄一 绺长发,象征男性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彝族俗称“天菩萨”,川、滇大小凉 山彝族男子喜爱用青布或蓝布包裹头部,并在前额处扎出一长锥形结,以表示 英勇威武的气概,习称“英雄结”。大小凉山山势险峻气候寒冷,当地彝族群 众故用毛毯护身,俗称“擦尔瓦”。擦尔瓦是用羊毛织成的披衫,有白、灰、 青等色,上部用羊毛绳缩口,下部缀有须。制作一条擦尔瓦,往往要用几个月 时间,彝族人的擦尔瓦一年到头不离身,白天御风寒、夜晚当被盖。
答案
(1)地处亚热带地区,纬度较低,距冷空气源地远 (且有山岭阻隔),
不易受冷空气影响, 冬季温和, 故“冬暖”。 地势(海拔)较高, 夏季凉爽, 故“夏 凉”;A 地距海近,受海洋的调节作用较强,气温年较差小。 (2)该地区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破碎,平原面积小,耕地比重小;且 地形起伏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薄,导致种植业比重小;地形多种多样,有 利于开展多种经营,实行立体农业。 (3)“封建头”:地处沿海地区,惠安女在海边劳动,戴斗笠围巾可以遮挡 风沙、防日晒;“节约衫、民主肚”:纬度低,温度高,短衫凉爽;短衫便于 劳作,挑石、补网都很方便,又可避免劳作时弄脏衣边衣袖;“浪费裤”:宽 裤便于涉海,打湿易干。
第三篇
命题人高端特供 第一部分
热点靶向高考
传统文化与地理
小专题二 服饰与地理
微点一
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地处中高纬地区,气候较为寒冷,人们冬天常穿皮衣,除毛皮具 有良好的防御保暖性能外,更因当地自然条件不宜植棉,而在严寒气候条件下, 兽类的皮毛长得特别丰厚,保暖防寒性能好。例如:大兴安岭一带的鄂伦春族, “食肉寝皮”是鄂伦春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在长期的游猎生活中,鄂伦春人独 具匠心创造了极富民族特色的毛皮服饰文化,他们的服饰,上至帽子,下至鞋 袜,乃至各种寝具、生活用品,都多用毛皮为原料,因为“林海雪原”为他们 提供了熊皮等兽类皮毛。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在乌苏里江 畔的赫哲族人以捕鱼、兽为生。因此,他们的衣服多由鱼皮制成。
2020年高考大纲内容与变化
2020年高考大纲内容与变化2020年现有高考体系的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说明不再修订,参考2019年版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说明。
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也不再制订考试大纲。
疫情背景下的高考之“变”变化一:考纲取消,命题无范围、更灵活2019年末,教育部考试中心宣布。
现有高考体系的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说明不再修订,参考2019年版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说明。
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也不再制订考试大纲。
有人担忧,“取消划重点,整本书都成重点”。
一、未实施高考综合改革省份2020高考大纲和说明(除浙江、上海、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外的其他所有省份,也包括广东、河北、辽宁、江苏、湖南、湖北、福建、重庆8省市的2020届考生)1.高考大纲(沿用2019版)仍使用《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和《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
上述考纲既是2020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考命题的参考,也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20年参加高考的考生复习备考的参考。
其中,“文科考试大纲”含语文、汉语、数学(文)、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七科;“理科考试大纲”含语文、汉语、数学(理)、英语、物理、化学、生物七科。
2.考试大纲的说明(沿用2019版)仍使用《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和《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理科)》是“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配套图书。
两本考试说明可供2020年全部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试卷(全国卷)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兵团)使用,也可供自主命题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参考。
3.试题分析(2020年有重大修订)在考纲和说明不变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明确高考内容改革的方向,提醒2020届考生关注新题型、新动向,教育部考试中心对2020年版高考试题分析将进行全面修订,对2019年各科高考试题分考查目标、解题思路、试题评析、失误防范等几个层次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阐述高考对考生能力、素质的要求。
2017年高考改革最新方案全文
2017年高考改革最新方案正式版出台了吗?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全文内容是怎样?据了解,《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于9月4号正式颁布。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的具体内容。
2017年高考改革新方案全文如下:1、高考命题杜绝繁难偏旧,基本以2013年的试题难度为标准;2、2016年,英语将正式退出新高考(也就是6月7、8两天将没有英语考试),但是学生的会考成绩计入高考总分(A等100分,B等85分,C等70分),学生可以多次报考会考,最终以最好成绩为准;3、在2016年之前,高考英语分值逐年降低:2015年,英语120分,相应的,语文将提高到180分;2016年,英语100分(会考),语文提高到200分;4、除了少数民族加分政策以外,其它加分政策都将取消;5、志愿填报也有微调:考前填报,但从明年开始执行平行志愿,第一志愿可以同时报2个,第二志愿可以同时报3个。
2017年英语分降语文分增,2016年,高考文史类、理工类总分均为750分。
语文(文理同卷)180分,数学(文)150分,数学(理)150分,文科综合320分,理科综合320分。
英语文理同卷,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
英语满分100分。
据了解,语文学科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充分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注重考查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发挥语文学习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
分值将由150分提高到180分。
数学学科要注重基本的数学能力、数学素养和学习潜能的考查,强调通性通法,注意数学应用,考查学生分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考试分值仍然为150分。
英语学科要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回归到学科应有的位置上,突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及课标的基本要求,降低英语学科分数在高考招生中的权重。
考试分值由150分降低到100分。
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三年内有效。
2019-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世界地理 第一单元 世界地理概况(第1课时)陆地和海洋课时作业
2019-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世界地理第一单元世界地理概况(第1课时)陆地和海洋课时作业一、选择题读下图,回答1~3题。
1.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太空使者——加加林说,从太空看地球是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水球”。
这是因为世界上海陆面积之比约为( )A.1∶1 B.7∶3C.3∶1 D.3∶22.关于①大洲和最大的大洋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大洲分布在最大的大洋的东岸B.①大洲和最大的大洋不相邻C.①大洲和最大的大洋之间是北冰洋D.①大洲和③大洲之间是最大的大洋3.图中各大洲中只濒临两大洋的是( )A.①②③④B.③⑤⑥⑦C.②④⑥⑦D.②③④⑦解析:第1题,地球表面海洋约占71%,陆地约占29%。
第2题,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它位于最大的大洲——亚洲与北美洲之间。
第3题,读图可知,亚洲、北美洲、南极洲均濒临三大洋。
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均濒临两大洋。
答案:1.B 2.D 3.C读南半球的海陆分布图,完成4~5题。
4.①②③所在的大洲分别是( )A.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B.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C.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D.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5.④⑤⑥三个大洋排序正确的是( )A.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B.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C.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D.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解析:根据南极洲周围的海陆分布和陆地轮廓特点等,可确定离南极大陆最近的大洲是南美洲,南美洲东部④是大西洋,②是非洲,其东部⑤是印度洋,③是澳大利亚大陆(大洋洲),其东部⑥是太平洋。
答案:4.B 5.B读沿23°26′纬线所作地形剖面图,回答6~7题。
6.图中大陆东、西两侧濒临的大洋分别是( )A.大西洋、太平洋B.太平洋、印度洋C.印度洋、大西洋D.太平洋、大西洋7.图中的高大山脉为( )A.落基山脉B.安第斯山脉C.大分水岭D.喜马拉雅山脉解析:正确解答该题的思路为:答案:6.A 7.B下图是为了了解地壳的平均厚度而绘出的各大陆面积和平均高度的关系图,读图完成8~9题。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经验交流定稿
01
36题(3)针对塞内加尔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12分)
6月12日
6月13日
6月13日 下午 ~ 6月20日
制定、学习评分细则是保证阅卷公正、提高阅卷效率的关键环节。对主观题的每一问,评分细则都给出了详细的评分标准和补充说明。评分细则是经过调研高考命题人、问询高中教师、试批汇总问题等一系列环节不断修改、完善、补充才最终确定的,细则确定之后,任何阅卷员不能对标准随意更改或变通, 不搞学术争论,不给感情分、心软分。阅卷领导小组对阅卷员提出要求是:标准统一,宽严适度,给分有理,扣分有据。正是因为严格评分标准,保证了阅卷的公平和一卷双评的吻合度。(研究生在阅卷中不关注高考题是如何设问的,他们只研究评分细则) 阅卷组长、质检老师密切关注每位阅卷员的阅卷数据统计:进度、平均分,吻合度等。阅卷组长随时会“约见”阅卷员,纠正阅卷偏差,补充阅卷要求,保证阅卷工作有效、有序进行。
4.4-4.6清明节 备课:第二组(崔) 第五周文综命题:宋桂芝 周测命题:栗端震 公开课:靳燕雷
附表一:教学进度、时间及教研安排表
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A
B
——高考地理网上阅卷交流
2014年山东高考网上阅卷
感受高考阅卷 把脉二轮复习
一、 2014年山东高考试题特点及其变化
1、2014年山东高考变化趋势
二
3.16—3.22
专题二:地球运动 专题三:大气运动
(新课标)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前刷题练专题2图表提升类突破3地理统计图表课件
2013年
26 894 16 610 10 284
2014年
27 395 16 821 10 574
2015年
27 747 16 884 10 863
1.2011~2015年我国( )
A.农民工总量增速在波动上升
B.农民工总量的增速等于本地农民工增速
C.本地农民工的增速快于外出农民工增速
D.农民工总量的增速慢于外出农民工增速
2.常见地理结构统计图
典图展示
读图指导
(1)看图例,读数据:结合图例,对应结构图中所反映内容之间的关系,尤其要注 意图中数值是绝对值还是百分比,图示柱状(扇形)体中各个构成项目的含义。 (2)看数值,定范围:观察不同地理事物的数值大小、比例高低,特别注意每种地 理事物的范围(即归纳出各地理事物的构成特点)。 (3)看变化,找联系:对比观察柱状、扇状、曲线等数据载体的变化特征,分析相 互之间的联系。 ①地理数据随坐标的变化特征; ②不同图示地理事物的变化特征。
[新题速递] 国家统计局2016年4月28日发布的《2015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称,2015 年农民工总量为27 747万人,比上年度增加352万人。读表(单位:万人),完成1 ~2题。
农民工总量 外出农民工 本地农民工
2011年
25 278 15 863 9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5
2012年
26 261 16 336 9 925
3.地理统计图表
[典图探究] 1.常见地理坐标统计图
典图展示
读图指导
(1)看坐标:看纵横坐标表示的地理要素,注意坐标轴上的数据单位,有时反映绝 对量,有时反映百分比,有时则反映变化量。 (2)看变化。 ①观察图中纵坐标反映的地理要素随横坐标的时空变化关系(数量、强弱、增减 等),关注低值点、高值点、转折点、相交点以及设定的标准值点等。 ②观察图中地理事物的数值特点,如曲线的陡直变化、柱状的高低变化、不同事 物之间的比例结构等。 (3)看关系:观察图中不同地理要素间的数据差异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4)析原因:根据纵横坐标之间的关系,或几个数据之间的增减关系,分析其中的 地理过程及主要原因。
专题13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高频考点
【解析】5.净化空气属于调节服务
功能,D正确;农林产品属于物质
产品,A错误;科普教育属于文化
服务,B错误;休闲旅游属于文化
服务,C错误。所以选D。
考点二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高考解密】
6. 该公园GEP高的主要原因是( A. 土壤肥力高 B. 科研价值高
)
命题点01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典例01
C. 森林面积大 D. 纬度跨度大
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 性。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 的意义。
全球 (2023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17-18.湿地的生态修复 变暖 (2022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28(2)碳关税
与国 (2021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5.全球性问题
学科素养:
家安 (2020年7月浙江高考真题)10-11.温室气体
【答案】(2)煤炭开发利用,释放温室气体,增加 碳排放,增强大气温室效应;露天开采煤炭,破 坏植被,减少碳汇,加剧气候变暖现象。
【解析】(2)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即化石 燃料燃烧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进入到大气 圈,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煤 炭开采会破坏地表,导致地表植被破坏,植 被的光合作用减弱,固碳能力下降,加剧了 全球变暖,形成恶性循环。
命题点01 全球变暖 3、全球变暖的影响: (2)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③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考点一 全球变暖与国家安全·【技巧解密】
命题点01 全球变暖 4、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
考点一 全球变暖与国家安全·【技巧解密】
命题点01 全球变暖 5、碳达峰和碳中和:
考点一 全球变暖与国家安全·【技巧解密】
考点二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技巧解密】
命题点一 自然保护区 3.自然保护区内部分区:
2020高三地理高考备考计划
2020高三地理高考备考计划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2020高三地理高考备考计划》的内容,具体内容:考试是对所学知识的大检阅,考前复习的质量是决定考试成绩的关键。
考前复习与平时的学习相比,是查缺补漏、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时间、主次分明地进行复习的过程。
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一起来看看吧。
...考试是对所学知识的大检阅,考前复习的质量是决定考试成绩的关键。
考前复习与平时的学习相比,是查缺补漏、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时间、主次分明地进行复习的过程。
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一起来看看吧。
(一)1、一轮复习目标: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巩固,学科基础能力过关。
自然地理: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
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技巧,熟记规律原理的内容,并体验其形成过程。
基本过程:理清概念—掌握法则—熟记基本原理—变式训练。
这块教学内容较难,教学时应从易至难递进,不能在难度上一步到位;人文地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特别对区位因素的分析,老师可以对每一类型的区位因素构建模式,学生先记忆强化模式,再结合似实例进行具体分析。
同时注重回答问题的基本方式方法。
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关训练。
要明确学生掌握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训练目标,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
复习时间安排具体如下:7.1——9.30复习中国地理10.1——111地图,等值线和地球11.1——12.1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2.1——12.10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差异12.10——12.20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12.20——1.1人口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1.1——1.10城市空间结构变化1.10——2.10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2.20——3.1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3.1——3.5区域可持续发展及地理信息技术3.5——3.15旅游地理和自然灾害2、二轮复习目标: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能力提高,实现综合能力突破。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区域生态建设和流域综合开发(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区域生态建设与流域综合开发一、选择题黑河中游湿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在黑河流域乃至河西走廊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湿地的恢复和保护问题,相关部门调查了该地区恢复利用(利用与管理)、恢复保护(隔离保护管理)和自然恢复三种典型恢复方式对植被的影响,研究表明,物种丰富度随干扰强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
下图为自然湿地(作为参考湿地)和三种湿地不同恢复方式对植被生长的影响调查结果。
据此回答1~3题。
1.与自然恢复相比,人工恢复方式有利于提高植被盖度,主要原因可能是该方式( )A.能够满足水源需求B.生态环境较好C.群落抗干扰能力强D.物种丰富2.恢复保护方式物种丰富度最低,原因是( )A.土壤水分差B.缺乏优势物种C.受干扰程度低D.植被稀疏3.根据三种不同恢复方式对植被盖度和物种丰富度的综合分析,以下做法对湿地恢复能够达到较好效果的是( )A.建立栅栏隔离保护B.建设旅游景点,并进行浇灌、栽种等管理方式C.人为不参与管理的自然恢复D.禁止大型动物踩踏、干扰答案 1.A 2.C 3.B解析第1题,据材料可知,黑河中游湿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水源是限制性因素。
与自然恢复相比,人工恢复方式有利于提高植被盖度,主要原因可能是该方式能够满足水源需求。
故选A。
第2题,物种丰富度是物种多样性测度指数之一,它主要是测量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物种数目以表示生物的丰富程度。
据材料“研究表明,物种丰富度随干扰强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可知,恢复保护即隔离保护管理,因隔离所以受外界干扰较少,因此物种丰富度最低。
故选C。
第3题,据图分析可知,恢复利用即利用与管理方式植被盖度和物种丰富度都较高,因此应利用和管理湿地。
故选B。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明确了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下图为“我国扶贫攻坚主战场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4~5题。
4.扶贫攻坚主战场主要分布在( )A.地势第三级阶梯B.东部季风区C.内流区D.东部经济地带5.有关精准扶贫措施合理的是( )A.大兴安岭南麓山区打造商品粮基地B.罗霄山区防治土地盐渍化C.西藏自治区发展灌溉农业D.六盘山区可实施生态移民答案 4.B 5.D解析第4题,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读图,我国扶贫攻坚主战场只有大别山区和罗霄山区两个主战场位于第三级阶梯,A错;我国季风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彦喀拉山-冈底斯山,扶贫攻坚主战场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只有新疆南疆三地州、西藏自治区、四省藏区三个主战场位于非季风区,B对;我国季风气候区主要是外流区,非季风气候区多为内流区,C错;我国东部经济带包括了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等省市,图中扶贫攻坚主战场仅燕山-太行山区战场的部分地区属于河北,其他战场均为中部经济带或西部经济带,D错。
完整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计划与教学进度安排
完整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计划与教学进度安排高三地理一轮复计划与教学进度安排一、指导思想为了保证高三地理学科的复效果,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地理课程标准,并仔细分析近几年高考题,尤其是新课标卷。
我们需要广泛收集关于高考的信息,以考试动向为依据,以年级组、教研组的教学计划和方针为指导,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我们需要立足基础,构建知识网络,面向低、中档题抓训练,注重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同时,我们需要梳理知识,从微观上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广度。
二、复进度自2017年8月30日至2018年2月31日,教学内容包括节假日约26周,每周5课时130课时。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和地图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和地图8.30第一讲:地球重点:经纬网图中方向的判断、两点间距离的计算、最近航线的判断、两个日界线的应用、区时计算。
8.31—9.5第一讲:地图重点:地图上方向的判断、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判读、计算、综合应用。
9.6—9.11第二讲: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结构太阳对地球的影响重点:地球的普通性、特殊性,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9.12—9.13第一次月考9.14--9.20第三讲:地球的运动重点: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特征、黄赤交角及影响、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
9.21—9.27第一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9.28—9.30第二讲: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全球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10.8—10.11第三讲: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及常见的天气系统10.12—10.14第四讲:气候类型及其判读10.15—10.18第五讲:水循环和洋流10.19--10.20第二次月考第三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0.21—10.24第一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四单元10.25—10.26第一讲: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0.27--10.30第二讲: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0.31—11.3第三讲: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11.4—11.7第一讲: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合理容量11.8—11.10第二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二单元城市与环境11.11-11.14,我们研究了城市空间结构的第一讲。
2017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7考点1 锋面系统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七天气系统考纲展示命题探究考点一锋面系统1锋面:冷气团与暖气团的交界面。
2锋面分类及其特征1.冷气团温度不一定低,暖气团温度不一定高冷气团和暖气团都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与该气团到达地区的温度相比较而言的。
2.锋面活动不一定都带来降水锋面经过时一定会带来天气变化,但不一定产生降水。
当暖气团比较干燥时,就不能形成降水。
锋面性质不同,产生的天气现象也不相同。
据此回答1~2题。
箭头指向表示气流运动方向1.甲、乙两图中,受锋面影响可能产生的天气现象是( )A.甲图中暖空气被迫抬升,形成降雨天气B.甲图中锋过境后出现升温、降压、晴朗天气C.乙图中暖空气主动爬升,形成阵性降水D.乙图中锋过境后狂风大作,出现短时雷暴天气答案 A解析由图可知,甲图中冷空气向暖空气移动,暖空气在锋面上被迫抬升(或由图中空气运动的箭头方向是相对的),判断该锋是冷锋,故A项正确,B项错误;乙图中暖空气向冷空气移动(或冷暖空气运动方向是一致的),冷空气在锋面下后退,判断该锋是暖锋,形成连续性降水,故C、D项错。
2.我国东部受甲图中锋面影响时,会出现的天气现象是()A.长江下游伏旱B.华北平原春旱C.北方寒潮D.江淮梅雨答案 C解析甲图为冷锋,北方寒潮是冷锋快速入侵造成的,故选C;长江下游伏旱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影响;华北春旱是受大陆气团影响;江淮梅雨是受准静止锋影响。
图中a为等温线,b为锋线且向偏北方向移动,虚线范围内为雨区。
读下图回答3~4题。
3.图示地区()A.位于北半球,b为冷锋B.位于北半球,b为暖锋C.位于南半球,b为冷锋D.位于南半球,b为暖锋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锋面系统的判读及根据气温变化定半球。
由文字材料可知“b为锋线且向偏北方向移动,虚线范围内为雨区”,所以雨区主要位于锋后;根据锋面系统的一般特点,冷锋降水通常在锋后,暖锋降水通常在锋前,故b为冷锋;冷锋是冷气团推动暖气团运动,该冷锋是向北移动,所以冷气团来自南方,向北移动,即气温北高南低,图示地区应该位于南半球,南半球南方纬度较高,气团温度较低。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地球表面形态(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地球表面形态一、选择题地形变是由于地质作用,地表产生变形的现象。
地形变速率是每年地表变形的幅度。
读我国区域地形变速率(mm/a)图,完成1-2题。
1.影响甲地地形变速率的主导因素是 ( )A.流水侵蚀B.板块运动C.火山喷发D.风力沉积2.根据图中信息可以推测乙地 ( )A.属于盆地地形B.岩层坚硬C.地表起伏大D.植被覆盖率高解析:1选B,2选C。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地形呈上升趋势,结合其所在位置可以判断其位于板块交界处,主要是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导致该地地势抬升。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地为虚线,且数值较大,则可以判断该地地面沉降较为明显,对于该地来说,岩层坚硬和植被覆盖率高会使得地表不易被侵蚀,而从图上信息看,地形无从判断;地表起伏大使得流水侵蚀作用强,容易导致地面沉降。
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B.乙丙甲C.丙乙甲D.丙甲乙4.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B.2C.3D.4解析:3选B,4选B。
第3题,乙为断层构造,其形成后,发生岩浆侵入,而甲层覆盖在丙层之上,说明甲是最后沉积形成的。
第4题,侵蚀面与其下岩层并不平行,说明下面的岩层发生弯曲从而形成褶皱构造,在图中可发现两处这种情况,说明形成褶皱的次数为2。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回答5--6题。
5.图1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B.由西向东倾斜C.由西北向东南倾斜D.由北向南倾斜6.该地区5 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 ( )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B.气候持续性变暖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D.地壳阶段性下沉解析:5选C,6选A。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②、③、④四条古海岸线大致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变化,④离现在海岸线最近,说明地势最低,因此古代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趋势是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地理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地理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地理学科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
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3.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20 环境保护1.(2016·浙江自选,12,10分)由于水资源短缺,我国华北平原大量开采地下水,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地下水漏斗,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
地下水漏斗指由于打井超采地下水形成的地下水位中间深、四周浅,如漏斗状的地下水位分布状况。
图1、图2分别为华北平原浅层和深层地下水漏斗分布区(阴影部分)示意图。
完成(1)~(3)题。
(1)根据华北平原地下水漏斗区的地理特征,可判断(单选,3分)( )①浅层地下水漏斗区地势相对较低②深层地下水漏斗区河流径流量丰富③浅层地下水漏斗区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④深层地下水漏斗区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浅层或深层地下水漏斗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单选,3分)( )A.浅层地下水漏斗致使河流干涸断流B.深层地下水漏斗造成深层地下水污染C.浅层地下水漏斗导致土地盐碱化D.深层地下水漏斗会引起土壤养分降低(3)地下水回灌是治理地下水漏斗的主要措施。
简述地下水漏斗区回灌用水的主要来源。
(4分)1.【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漏斗区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山麓地带、河流沿岸,深层地下水漏斗区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的平原,工农业用水量较大。
第(2)题,浅层地下水漏斗区靠近河流沿岸,河流补充地下水的水量过多,会使河流地上径流量减少甚至干涸断流。
第(3)题,地下水回灌的水源主要有当地降雨径流、当地河流或异地调水及经过净化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等。
【答案】(1)C(2)A(3)跨流域调水;利用雨水(夏季集中降水产生的多余地表水);利用中水(工业和城市污水无害化达标处理产生的水)。
2.(2015·课标卷Ⅱ,44,10分)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贵州省某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
农民在山上放牧、砍柴、找土种玉米。
当地农民反映,山上的土一年比一年薄,一发大水,土全被冲走了,玉米也被冲走了。
石头越来越多,最后连玉米也无法种了,生活越来越困难。
简述为改善环境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地政府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2.【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该地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
结合材料可知该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是土地石漠化严重,而石漠化的原因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等有密切关系,把握各种地理要素的关系,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
【答案】严格管理,恢复自然植被:将农业生产活动限制在适宜的地方;不适宜的地方实行严格保护措施,避免人类活动扰动土层,以逐步恢复自然植被。
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如选择免耕的农作物,改牲畜放养为圈养等,以避免农业活动过多扰动山地很薄的土壤层。
合理规划,控制人口数量:按环境承载能力规划人口,将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人口转移到较适宜的地区。
经济补贴措施:给农民适当经济补贴(包括粮食、商品、能源等),解决农民的生活用粮、用柴等问题,帮助农民开辟新的生计(如手工业、第三产业等),或以经济手段鼓励农民主动保护和恢复植被。
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通过实际情况的对比,使农民认识保护山坡、石间土层的重要性,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吸引社会力量:以优惠政策鼓励个人和企业参与保护和治理环境。
客土移植:将土壤资源丰富地区的土壤转移至该地区。
(每答出1项措施得2分。
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但本题满分不得超过10分。
)3.(2015·福建文综,40C,15分)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湿地面积的变化。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区域湿地面积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9分)(2)简述该区域保护湿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6分)3.【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可以看出湿地面积逐年减少,而伴随湿地面积减少的是人口的增多和耕地面积的增加。
由此可见,湿地的减少是人口增长带来的对耕地需求的增加和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及人类开发湿地的结果。
第(2)题,保护湿地的措施:一方面是非工程措施(加强保护湿地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等),另一方面是工程措施(恢复湿地,即退耕还湿地)。
【答案】(1)特点:湿地面积减少。
原因:由于人口增长,耕地需求增加;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建设用地需求量增大,促使人类大幅度开垦湿地。
(9分)(2)退耕还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应重视湿地保护;提高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
(6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4.(2015·海南地理,26,10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灌丛荒漠往往呈带状分布于山麓地带和绿洲边缘。
灌丛植物能够阻挡风沙,并将之固定在周边形成灌丛沙滩;但干旱加剧或者地下水位下降时,灌丛植物根系无法再获取水分就会死亡,最终形成流动沙丘。
下面上图示意某区植物分布,下图为灌丛沙堆景观。
简述绿洲边缘的灌丛沙堆在其不同发育时期对绿洲的影响,并提出灌丛荒漠生态保护措施。
4.【解析】“灌丛植物能够阻挡风沙,并将之固定在周边形成的灌丛沙滩”是早期灌丛的作用,而“灌丛……死亡”后,其所固定的沙在风力作用下移动,则“最终形成流动沙丘”,这是后期灌丛的影响。
“灌丛荒漠生态保护措施”结合教材中荒漠化的治理措施作答。
【答案】影响:灌丛沙堆早期具有固沙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绿洲;(3分)但如果灌丛死亡,则其早期固定的沙便成为沙源,为沙漠化提供物质基础,威胁绿洲。
(3分)措施:保护山地植被,增强水分涵养;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生态需水;禁止采伐灌木;采用草方格固定大型灌丛沙堆。
(每答出l项得2分,答出其中2项即可得4分。
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但总分不超过4分。
)5.(2014·课标卷Ⅱ,44,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球只有1 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
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余只,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
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
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5.【解析】鸟类迁徙途中不断死亡,既有饥饿、疲劳、天敌猎杀等自然原因,也有中毒、人类捕杀等人为原因。
针对饥饿、疲劳等自然原因,可通过人为增加其适宜生存的环境(湿地)等措施改善捕食和休憩条件;针对人为原因,则可通过治理污染、严禁猎杀、人为保护、宣传教育等措施来改善。
【答案】可能原因:迁徙路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等。
保护对策:在迁徙路线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与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
6.(2014·山东文综,45,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植被浅沟常布置在城市道路两侧、不透水地面的周边和大面积绿地内等处,可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其表面一般种草进行覆盖。
下图为植被浅沟示意图。
指出植被浅沟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6.【解析】城市硬化面积(道路、停车场等)的增加,阻碍了地上和地下之间的水体循环,会降低城市环境质量、增加城市雨涝等灾害。
植被浅沟在促进水循环、减轻内涝的同时,还能调节小区域气候环境等;浅沟覆有植被,同时也能起到净化雨水、调节小气候的作用。
【答案】收集雨水(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补充地下水(增加下渗);净化雨水;减轻城市内涝;调节小气候(美化环境)。
7.(2013·山东文综,34,10分)下图为我国华北某沿海地区景观剖面示意图,图中海岸为沙质海岸。
读图,回答问题。
(1)分别说明图中甲、乙、丙三处植被的主要生态功能。
(6分)(2)近年来,该地区的荒草地不断开垦为农田,指出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4分)7.【解析】第(1)题,甲地位于山区,植被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乙地是平原防风林,植被主要有防风固沙、削弱风力的作用;丙地位于沿海,植被主要有保护堤岸的作用。
第(2)题,我国华北地区将荒草地开垦为耕地,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耕地灌溉用水较多、蒸发旺盛,会导致盐分在地表积累而形成次生盐渍化;另外,农田废水还会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答案】(1)甲: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乙:降低风速、阻挡风沙;丙:固沙阻浪。
(2)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盐碱化;水污染。
(答出两点即可)一、环境问题的表现和成因1.表现:资源严重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全球环境恶化等问题。
2.成因: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人为原因更为主要,具体原因及危害表现如下:(1)全球气候变暖(2)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和危害(3)酸雨的成因和危害4.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二、可再生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及解决措施(1)降水稀少:①中东地区的国家,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等国家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终年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水资源严重短缺。
②中亚地区的国家,如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地处亚欧大陆内部,距海遥远,降水稀少,水资源严重短缺。
(2)地狭人稠:如新加坡等国家面积过小,没有一定规模的淡水河流与湖泊;人口稠密导致水资源消耗量大,加剧了淡水紧张。
2.土地资源退化的表现、原因及防治措施(1)土地退化的原因及措施(2)我国耕地的现状及解决措施由于人口数量过多,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
可再生资源是在被开发利用后能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经营再生,并能被人们利用的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等。
每一种可再生资源又有其独特的性质和特点,要充分利用和保护各种可再生资源,就必须对各类资源的具体特征充分理解。
即对每一种可再生资源都必须保护和促进更新,并加以充分合理的利用。
如果对其利用不合理就会出现各种生态环境问题。
三、能源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化石燃料(1)分布特征:很不均衡。
(2)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以煤炭为例)①开采:破坏地表、占地、废渣自燃、污染水土环境等。
②运输与存放:污染空气、水与土壤;占地、破坏景观,造成污染。
③利用:污染空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和酸雨形成。
(3)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2.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随着化石燃料濒临耗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优缺点归纳如下表:四、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 1.森林效益及保护2.草地破坏的成因、表现及危害3.湿地的价值和湿地减少的原因(1)湿地的含义世界《湿地公约》中规定: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6 m以内的海域。
(2)湿地的价值①经济价值——提供水资源、提供农副产品、水产养殖、航运、旅游观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