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小叶杨人工林土壤碳氮分布特征

合集下载

黄土高原天然林区森林类型碳密度及其变化研究

黄土高原天然林区森林类型碳密度及其变化研究
2.2.1生物量计算—丁—瑶床1万焉■———————蕊西广百万万广百万——矿
本文对乔木层的地上部分生物量进行 估算采用方精云等16湛】计算我国不同森林 类型生物量的回归方程。其回归方程为:
B=aV+b (1)
式中:B为每公顷生物量,V为每公顷蓄积量,a和b为参数。各森林类型参数见表1。 2.2.2森林碳储量的计算
..…
O.5【1
91,国内学者也采用这个系
1986
数峪6,12,t41。
3实验结果
3.1不同森林类型的碳储量、碳 密度及其动态变化 由表2可以看出,1997年较 1986年森林总面积变化不大, 总计增加0.74hm2,总增长率为 0.0043%。除柏木和桦木合计,平均Sum/Average
1.325×lo 1.769×10
很大程度的减少(分别为83.85%和92.82%)外,其余各森林类型的嗵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杨
树面积鬯增.等警謦量快,达83・1:4置,
该林场森林总碳储量比1987 年减少9。64%。但是,比较各个森 林类型可以看出,11年间碳储量减 少部分集中在柏木和桦木,分别为 59.00%和94.62%。而栎树、杨树、 油松、杂木类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其中,杂木类增加比例最大,为 68.9%,其次是杨树为65.17%,栎树 为16.78%,油松为2.1
第八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分6:森林与气候
黄土高原天然林区森林类型碳密度及其变化研究14
赵鹏祥1
李卫忠1张会儒2
2中国林科院资源信息所,北京100091)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杨凌712100
摘要本文选择黄土高原天然林——黄龙山林区的菜家川林场为研究对象,依据1986年和1997年两期森

黄土高原典型流域“自然-人工”植被对土壤表层碳分布的影响

黄土高原典型流域“自然-人工”植被对土壤表层碳分布的影响

黄土高原典型流域“自然-人工”植被对土壤表层碳分布的影响张祎;李鹏;马田田;刘晓君;时鹏;徐国策;苏远逸【摘要】黄土高原大规模退耕还林(草)对土壤有机碳会产生显著影响.相比总有机碳,土壤活性有机碳对区域微环境变化响应敏感,且能灵敏地反映土壤质量变化情况.为了探讨黄土高原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有机碳(SOC)及土壤活性有机碳的主要组分土壤颗粒态有机碳(POC)、微生物量碳(MBC)和易氧化有机碳(EOC)的影响,本研究以王茂沟流域3种主要植被类型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活性有机碳组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土壤有机碳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杏树、油松、玉米;②同种植被类型下,0~10 cm土层POC含量均高于10~20 cm土层;微生物活动集中分布在10~20 cm土层;杏树与坝地玉米10~20 cm土层EOC含量高于0~10 cm土层,油松0~10 cm土层EOC含量高于10~20 cm土层;③坝地玉米SOC含量低于油松与杏树SOC含量,土壤活性有机碳中的EOC含量对土壤SOC含量的高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The large scal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soil organic carbon in the Loesspared with soil organic carbon,soil active organic carbon is highly sensitive to changes of microenvironment and could be cited as a sensitive indicator for changes in soil quality.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ypes on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and the main soil active organic carbon components POC,MBC and EOC in the-Loess Plateau,and three vegetation types in the Wangmaogou watershed are selected as research subjects.Soil samples in 0~10 cm and 10~20 cm layers are collected to measure SOC and active organic carboncomponents.The results show that:① The SOC densities from large to small in turn are:Apricot,Chinese pine,Dam land corn.② The POC content in 0~10 cm are higher than that in 10~20 cm layer with the same vegetation type;the microbial activitie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soil layer of 10~20 cm;the soil EOC contents of 10~20 cm layer in dam land corn and apricot land are higher than that of 0~10 cm layer.In Chinese pine land,on the contrary,the EOC content in 0~10 cm layer is higher than that in 10~20 cm layer.③ The SOC content in dam land corn is much less than that in Chinese pine and apricot land,with the EOC contents having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the SOC pool.【期刊名称】《西安理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33)004【总页数】7页(P443-449)【关键词】土壤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作者】张祎;李鹏;马田田;刘晓君;时鹏;徐国策;苏远逸【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陕西西安 710048;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陕西西安 710048;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陕西西安 710048;江西农业大学林学院,江西南昌 330045;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陕西西安 710048;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陕西西安 710048;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陕西西安 710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21+.2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燥,降雨量较少,植被稀疏,加之人类活动对土地不断扰动加剧了水土流失,致使该区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1]。

黄土高原草地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黄土高原草地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土样调查方法: 土壤有机碳的研究, 一般都是 [911 ] , 调查 100 cm 深度的有机碳含量 在每个样地的 15 个采样点中随机选 3 个样点 ( 作为重复 ) 采用土 20 ~ 40 、 40 ~ 60 、 60 ~ 钻法分五层分别采取 0 ~ 20 、 80 、 80 ~ 100 cm 土样, 分别标号装袋, 带回实验室分 每个样 地 挖 一 个 土 壤 剖 面 以 测 定 各 层 土 壤 的 析,
第 49 卷 第 1 期 2012 年 1 月




Vol. 49 , No. 1 Jan. , 2012
ACTA PEDOLOGICA SINICA
黄土高原草地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刘 伟
1, 2
*
程积民
1
高 阳
3
程 杰
3
梁万鹏
3
( 1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陕西杨凌 712100 ) (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 ) ( 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陕西杨凌 712100 )
不同草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
of grasslands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four types
*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 — —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 ( XDA05050202 ) 、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 KZCX2 - YW - 149 ) 、 点实验室基金项目 ( 10502 - Z8 ) 、 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项目( KZCX2 - YW - 441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 项目( 2007CB106803 ) 资助 通讯作者, Email: gyzcjm@ ms. iswc. ac. cn 作者简介: 刘 mail: lwmax@ 163. com 伟( 1985 —) , 男, 河南信阳人,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恢复生态学研究。E收稿日期: 2010 - 09 - 06 ; 收到修改稿日期 : 2010 - 11 - 27

黄河三角洲典型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黄河三角洲典型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黄河三角洲典型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
量特征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主
要受土壤类型、植被种类、气候条件、土地利用历史和管理措施等多种因素影响。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典型特征:
1. 土壤有机碳(SOC):由于人工林生长过程中不断积累生物残体和根系分泌物,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对较高。

同时,湿地生态系统如黄河三角洲地区具有较高的水分条件,有利于有机物质的保存,因此其表层土壤通常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

2. 土壤氮(N):在人工林中,尤其是快速生长的树种,可能会出现氮素相对较低的现象,因为树木生长迅速会大量吸收土壤中的氮元素。

但通过施肥等人为管理措施,可以适当补充土壤中的氮素。

3. 土壤磷(P):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土壤一般属于盐碱土或滨海湿地土壤,磷素可能存在一定的固定问题,导致有效磷含量偏低。

人工林种植期间,如果缺乏有效的磷肥管理
和补充,可能导致土壤有效磷供应不足,从而限制植物生长。

4. 碳氮比(C:N):根据不同的林分类型和管理方式,人工林土壤的碳氮比可能有所变化。

一般来说,随着林木生长,土壤碳含量增加而氮含量相对减少,可能导致C:N比值上升,但这与具体的管理措施及植物种类密切相关。

5. 碳磷比(C:P):在黄河三角洲这样富含有机质但有效磷可能相对较低的环境中,土壤碳磷比可能较高,表明磷可能是制约该区域人工林生产力的重要营养元素。

具体到不同人工林类型(如杨树林、刺槐林、柽柳林等)和不同发育阶段的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需要通过实地采样分析以及长期监测研究来获取详细数据。

黄土高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有机碳和黑碳的储量及意义

黄土高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有机碳和黑碳的储量及意义

黄土高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有机碳和黑碳的储量及意义涂夏明;周家茂;曹军骥;韩永明;沈振兴【期刊名称】《地球环境学报》【年(卷),期】2017(008)001【摘要】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研究三种不同利用方式的表层土壤样品(0—20 cm),分析其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简称SOC)和黑碳(black carbon,简称BC)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储量变化及意义.研究表明,黄土高原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和黑碳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玉米地8.01 g?kg?1和1.01 g?kg?1,林地6.80 g?kg?1和0.59 g?kg?1,未利用地5.01 g?kg?1和0.43 g?kg?1,有机碳和黑碳的含量均为玉米地最高,未利用地最低;耕地和自然土壤表土有机碳储量分别为0.796 Pg和0.710 Pg,表土黑碳储量分别为0.0858 Pg和0.0730 Pg,耕地相对于自然土壤有机碳和黑碳的储量分别增大12.1%和17.5%;说明黄土高原耕地是一个碳汇,起着固定碳的作用;采用推荐的管理实践活动和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能够增加土壤碳储量,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抵消部分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页数】7页(P65-71)【作者】涂夏明;周家茂;曹军骥;韩永明;沈振兴【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西安 710061;上海伊尔庚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上海 200433;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西安 710061;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西安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院,西安 710049;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西安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西安 710049【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7种不同林农土地利用类型残体的有机碳储量 [J], 李正才;徐德应;杨校生;傅懋毅;孙雪忠;奚金荣2.黄土高原子午岭油松林管理方式对黑碳和颗粒有机碳积累的影响 [J], 肖朝霞;王金成;刘建新;王鑫3.青海湖流域六类土壤表土有机碳黑碳含量特征及其储量 [J], 胡卫国;曹军骥;韩永明4.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 [J], 王宪帅;黄从德;王勇军5.黄土高原人工沙棘林恢复阶段土壤黑碳、颗粒有机碳的积累 [J], 王鑫;王金成;刘建新;毛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千阳县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千阳县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千阳县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辛文杰;苏印泉;朱铭强;胡瑞瑞;刘艳;黄帅【摘要】通过对黄土高原千阳县不同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的研究,为千阳县人工造林和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依据。

于2012年在黄土高原千阳县调查了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刺槐Robinia pseudoacai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荒地4种样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表明:在调查的0~80 cm土层范围内,土壤有机碳含量为毛白杨(4.83 g·kg-1)>荒地(3.55 g·kg-1)>刺槐(3.48 g·kg-1)>侧柏(3.42 g·kg-1),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各人工林在0~30 cm土层范围内,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密度变化差异显著(P<0.05),而在30~80 cm土层范围内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

采用不同的树种进行植树造林、植被恢复,有利于土壤碳汇含量的增加,研究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利用毛白杨人工造林优于其它树种。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of plantations (Robinia pseudoacaia, Populus tomentosa, Platycladus orientalis) and wasteland, and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were investigated in Qianyang county loess plateau in 2012,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s for the recovery of artificial afforestation and ecological syst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investigated range of 0~80 cm soil layer,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sof four kinds of sample plots ranked from big to small as follows:P. tomentosa(4.83 g·kg-1)>wasteland(3.55 g·kg-1)>blac k locust (3.48 g·kg-1)>arborvitae (3.42 g·kg-1);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depth,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of the forests gradually reduced;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and soil density differences in 0~30 cm soil layer of theplantations were significant (P<0.05), while that in 30~80 cm soil layer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Using different tree species for afforestation and vegetation restoration was propitious to increase the soil carbon content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poplar plantation were betterthan other forest species in the Loess plateau.【期刊名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5页(P66-69,78)【关键词】土壤有机碳;有机碳密度;垂直分布;碳储量;千阳县【作者】辛文杰;苏印泉;朱铭强;胡瑞瑞;刘艳;黄帅【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56森林生态系统贮存了陆地生态系统76%~98%的有机碳,对大气中CO2浓度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科学家的关注[1]。

黄土高原区优良乡土树种小叶杨栽培技术

黄土高原区优良乡土树种小叶杨栽培技术

黄土高原区优良乡土树种小叶杨栽培技术摘要:小叶杨为深根性阔叶树种,根系发达,耐旱、耐寒,适应性较强。

木材轻韧,结构细致,纤维品质较好,可供建筑、家具、胶合板、火柴杆、造纸等用。

也是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四旁”绿化的主要树种之一。

通过长期实践,研究总结出其育苗、造林方法技术,对这一植物在子午黄土高原繁殖和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叶杨生物特征造育技术1、基本特性1.1 形态特征小叶杨为落叶乔木,属杨柳科、杨属植物,其变种有垂枝小叶杨、秦岭小叶杨等。

树高15m~25m,大者胸径1m以上。

树冠开展,通常为阔卵形,树皮灰褐色,老树皮粗糙,具沟裂。

小枝光滑,红褐色,后变为黄褐色,长枝棱线明显。

叶形变化大,菱状倒卵形,菱状卵圆形或菱状形,长3cm~12cm,宽2cm~8cm,上面淡绿色,下面苍白色,边缘有细钝齿。

萌生枝上叶常为倒卵形,先端短尖。

雌雄异株,果序长达15cm,蒴果小,无毛,熟后2瓣裂或3瓣裂。

花期4月~5月,果熟期5月~6月。

1.2 生物学特性小叶杨为深根性阔叶树种,根系发达,耐旱、耐寒,适应性较强。

在海拔1000m~3000m之间均可生长,尤以河谷地带生长良好。

在子午岭林区山沟、河边、阶地、梁峁上都有分布。

它木材轻韧,结构细致,纤维品质较好,可供建筑、家具、胶合板、火柴杆、造纸等用。

也是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四旁”绿化的主要树种之一。

2、育苗小叶杨育苗可采用播种育苗或扦插育苗。

2.1 播种育苗2.1.1 采种5月中下旬果实成熟后,以果实变黄、部分果实吐白絮时及时采收。

采回的果实摊放在室内蓆子或水泥地上晾晒,厚5cm,每日翻动5次~6次,2d~3d果实全部裂嘴后,用竹条或柳条抽打脱粒。

细筛精选,去杂,即得纯净种子。

2.1.2 种子储藏一般当年采种当年育苗,随采随用,尽可能避免采用隔年种子,若暂时不播,需采用密封贮藏法储藏。

方法为:将充分干燥到4%~5% 含水量的种子置于玻璃瓶、陶瓷容器中,加盖后用蜡密封,并在容器中放入木炭、草木灰或氯化钙等干燥剂。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带草本植物叶片与土壤碳氮分布特征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带草本植物叶片与土壤碳氮分布特征
Abstract: 【Objectives】The vegetat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is strongly affected by hydrothermal conditions. The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from the southeast to the northwest shows a zon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ransition from forest to grassland. Four typical vegetation belts (forest belt, forest−grass belt, grassland belt and grassland−desert belt)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 of the Loess Hilly Region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in herbaceous plant leaves and soil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belts. The results coul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predicting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lants,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3 College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nxi 712100, China; 4 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China )

黄土高原小流域不同地貌下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黄土高原小流域不同地貌下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b sso fe e ttp g a y p sto sa d so e a p cs,4 a lspon sa e s l ce o c l c a l s a i fdi r n o o r ph o iin n l p s e t f 9 s mp e i t r ee t d t o l ts mp e e b y 0~1 m ,1 —2 m ,2 —3 m ,3 ~4 m a e .Th e u t h w h tt a aue o o l 0c 0 0c 0 0c 0 0 c ly r e r s ls s o t a he me n v l f s i
关键 词 : 土 高原 ; 黄 土壤 有机碳 ; 貌部位 ; 向 地 坡
中图分类 号 : 17 2 S5. 文献 标志 码 :A
The Dit i to s rbu i n Cha a t rsi s o i Or a i r o un r Di e e t r c e itc fSo l g n c Ca b n de f r n To g a y o m a lW a e s d n Lo s a e u po r ph f S l t r he s o e s Pl t a
39 0
黄 土高 原 小 流域 不 同地 貌 下 土壤 有 机碳 的分 布特 征
张晓 霞, 占斌 ,李鹏 , 益 李 种
( 西安理工大学 西北水资源 与环境 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 西 安 7 04 ) 陕 10 8

摘 要 :为 了研 究不 同地貌 部位 ( 峁坡 、 沟坡 、 峁顶 ) 不 同坡 向 ( 和 阴坡 、 阳坡 、 阴坡 、 阳坡 ) 土壤 半 半 对
西安 理工大学学报 Ju a o ia n e i f ehooy 2 1 )V 1 6N . or l f ’nU i r t o T cnlg (0 0 o. o 3 n X v sy 2 文章编 号 : 064 1 (0 0 0 -390 10 -7 0 2 1 )30 0 -5

黄土高原小流域不同地形下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黄土高原小流域不同地形下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黄土高原小流域不同地形下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李林海;郜二虎;梦梦;魏孝荣【摘要】研究了黄土高原小流域尺度塬面、坡地、沟道和梯田4种地形条件下土壤有机碳总量和活性组分的分布、储量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差异.结果表明,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和不同活性有机碳的变异系数介于32%-70%之间,表现出中到高度的变异特征.4种地形下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和储量以塬面土壤最高,沟道土壤最低,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降低程度随有机碳活性增强而增加.以塬面土壤为对照所获得的碳库管理指数可灵敏指示有机碳对地形条件的响应特征,中活性有机碳库管理指数的指示效果最好.研究结果可部分解释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地带性分布特征.【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3(033)001【总页数】9页(P179-187)【关键词】黄土高原;地形条件;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作者】李林海;郜二虎;梦梦;魏孝荣【作者单位】北京自然博物馆,北京100050;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100083;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100714;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北京10071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土壤有机碳是土壤中较为活跃的部分,其含量和动态在土壤质量演变和全球碳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土壤活性有机碳是指土壤中转化快、稳定性差,并对植物和土壤微生物活性较高的那部分有机态碳,它可用易氧化态碳、水溶性碳和微生物量碳等来表征[1-2]。

活性有机碳直接参与土壤生物化学转化过程,也是土壤微生物活动的能源和土壤养分循环的驱动力,在表征土壤质量方面有着重要意义[2-4]。

地形是成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但支配着地表和土壤中水热资源的重新分配,而且影响着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和强度,对土壤有机碳分布和储量有着深远影响。

目前在地形条件与有机碳关系方面的研究中,许多研究者比较了不同坡位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对坡地土壤有机碳的管理提供了比较充分的理论依据[5-9];还有学者研究了较大尺度空间上土壤有机碳的分布格局,并对大尺度区域有机碳变化特征进行了预测[10-16]。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分布特征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分布特征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分布特征董扬红;曾全超;李娅芸;李鑫;张宏;安韶山【期刊名称】《草地学报》【年(卷),期】2015(023)002【摘要】为探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土壤碳循环和有机碳库组分的影响,选取延河流域不同植被类型0~10,10~20cm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活性有机碳组分的研究,为土壤碳循环及植被恢复对有机碳库组分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森林区>草原区>森林草原区,其0~10 cm土层含量比10~20cm分别高61.43%,43.00%和34.65%;轻组有机碳森林区>草原区和森林草原区;可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均为森林区>草原区>森林草原区,其上层含量较下层分别增加51.21,56.63,20.65 mg·kg-1;2.34,--0.08,0.99g·kg-1.土壤活性有机碳表现为森林区最高,相对于森林草原区,草原区草本植被能显著提高活性有机碳含量,活性有机碳随土层深度增加其有效性降低.【总页数】8页(P277-284)【作者】董扬红;曾全超;李娅芸;李鑫;张宏;安韶山【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陕西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3.6【相关文献】1.秦岭辛家山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 [J], 王强;韩欢;耿增超;侯琳;和文祥;张彤彤;王志康2.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比较 [J], 杨满元;杨宁3.杭州湾湿地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分布特征 [J], 张文敏;吴明;王蒙;邵学新;姜小三;周斌4.西藏色季拉山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 [J], 周晨霓;马和平5.宁夏罗山典型植被类型的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研究 [J], 杨君珑;张学丽;曹兵;汪泽鹏;秦伟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土高原典型植物根际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和基础呼吸的影响

黄土高原典型植物根际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和基础呼吸的影响

黄土高原典型植物根际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和基础呼吸的影响一、本文概述黄土高原,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农业区,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活动对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根际,作为植物与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其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黄土高原典型植物根际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及基础呼吸的影响,以期为深入了解黄土高原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特性,优化农业管理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而言,本文将通过对比黄土高原典型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含量差异,分析根际效应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通过测定土壤基础呼吸速率,评估根际微生物群落活性及其对土壤碳循环的贡献。

本文还将结合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特点,探讨不同植物种类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基础呼吸的影响,以期揭示黄土高原植物与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生态学机制。

本文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深化对黄土高原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特性的认识,为优化农业管理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土壤微生物生态学领域的发展,为其他类似地区的土壤生态学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研究区域与材料方法本研究选择在中国黄土高原的典型区域进行,该区域位于北纬34°-40°,东经100°-114°,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

黄土高原是一个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其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为各种植物的生长提供了独特的环境。

植物选择:根据黄土高原的植物分布和生态特点,选择了若干种典型植物,包括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作为本研究的对象。

采样方法:在每个选定植物的根际土壤进行采样,采样深度为0-20厘米。

在每个采样点,我们设置了三个重复,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测定:采用氯仿熏蒸-K2SO4提取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采用氯仿熏蒸-NaOH提取-靛酚蓝比色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采用氯仿熏蒸-H2SO4提取-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MBP)。

黄土高原雨养区轮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影响因子

黄土高原雨养区轮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影响因子

黄土高原雨养区轮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影响因子黄土高原雨养区轮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影响因子引言: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黄土高原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在农田轮作系统中也存在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黄土高原雨养区轮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影响因子的研究,旨在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对策,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提供支持。

一、黄土高原雨养区轮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1. 甲烷(CH4)的排放特征: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主要由水稻田和其他湿地生态系统排放。

在黄土高原雨养区轮作农田中,以水稻田为主,故甲烷的排放量较高。

受气候、土壤和农业活动等因素的影响,黄土高原雨养区轮作农田的甲烷排放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年际变异性。

2. 二氧化碳(CO2)的排放特征: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气候变化主要归因于二氧化碳的排放。

黄土高原雨养区轮作农田的CO2排放主要来自于植物的呼吸和农业活动中化石燃料的燃烧。

CO2的排放受作物类型、施肥方法和土壤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3. 一氧化氮(N2O)的排放特征:一氧化氮是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主要来自于化肥的施用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等。

黄土高原雨养区轮作农田的N2O排放量与农田管理措施、土壤氮素含量和水分状况等密切相关。

二、黄土高原雨养区轮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因子1. 农业活动:农业活动是黄土高原雨养区轮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因素之一。

农田的灌溉、施肥等农业活动不仅会增加水稻田甲烷的排放量,还会影响二氧化碳和一氧化氮的排放。

2. 土壤条件:土壤是黄土高原雨养区轮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影响因子。

土壤有机质含量、氮素含量、土壤水分状况等会影响甲烷、二氧化碳和一氧化氮的排放。

3. 气候因素:气候因素是黄土高原雨养区轮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主导因素。

气温、降雨等气候要素会直接影响温室气体的产生与排放过程。

4. 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方式是黄土高原雨养区轮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因素。

黄土高原南部侵蚀对不同土壤颗粒级碳氮分布的影响

黄土高原南部侵蚀对不同土壤颗粒级碳氮分布的影响

黄土高原南部侵蚀对不同土壤颗粒级碳氮分布的影响李光录;张胜利【期刊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7(035)008【摘要】为了探究黄土高原南部旱地土壤肥力降低的原因,在长期水土流失监测的基础上,采用土壤颗粒分级的方法,对黄土高原南部旱地土壤不同颗粒级有机碳、氮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土壤侵蚀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侵蚀性旱地土壤粘粒中的有机碳、氮含量最高,粉粒次之,沙粒最低,有机碳、氮主要分布在<50 μm的粘粒和粉粒中,分别占土壤总量的97.07%和85.25%;随农地土壤产沙量的增加,各颗粒级中的有机碳、氮含量呈减小趋势,土壤粘粒中的有机C/N逐渐增加,砂粒中的有机C/N逐渐减小;产沙量与土壤粘粒、粉粒和砂粒中的有机碳、氮含量间存在着显著和极显著的线性相关性.因此可以认为,黄土高原细小土壤颗粒的大量流失,是导致该区土壤肥力水平降低的根本原因.【总页数】5页(P146-150)【作者】李光录;张胜利【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1;S158.2【相关文献】1.黄土高原南部不同减氮模式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J], 董强;吴得峰;党廷辉;郭胜利2.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带草本植物叶片与土壤碳氮分布特征 [J], 李冬冬;方昭;杜好田;姚静;焦峰3.黄土高原旱地不同种植系统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碳氮分布的影响 [J], 魏艳春;马天娥;魏孝荣;王昌钊;郝明德;张萌4.紫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氮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J], 李华;蔡建军;巫翠华;张利利;袁岸;康永祥5.紫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氮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J], 李华;蔡建军;巫翠华;张利利;袁岸;康永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土高原不同乔木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溶解性碳氮的特征

黄土高原不同乔木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溶解性碳氮的特征

黄土高原不同乔木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溶解性碳氮的特征曾全超;李鑫;董扬红;李娅芸;安韶山【摘要】选取黄土丘陵区子午岭4种不同乔木林下的0-5 cm和5-20 cm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氯仿熏蒸浸提方法测定了微生物量碳氮、溶解性碳氮以及土壤的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乔木林下0-5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均表现为:辽东栎>侧柏>油松>刺槐,5-20 cm土层为:侧柏>辽东栎>油松>刺槐,说明不同乔木林对土壤表层和下层的微生物量有明显的影响.上层土壤溶解性碳(DOC)、溶解性氮(DON)大于下层土壤.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MBC/MBN)在4-8之间,MBC/MBN、MBN、MBC均表现为随着土层的深度逐渐降低的趋势.MBC与MBN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MBN、MBC与有机碳(SOC)、土壤全氮(TN)、MBC/MBN、溶解性碳与微生物量碳之和(DOC+ MBC)、溶解性氮与微生物量氮之和(DON+MBN)呈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DOC+MBC、DON+MBN比DOC、DON、MBC、MBN更能反映土壤微生物量与活性碳氮库.总体来说,人工刺槐林对土壤碳氮库的增加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相对于辽东栎和侧柏等天然次生林有一定的差距.【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5(035)011【总页数】8页(P3598-3605)【关键词】子午岭;不同乔木林;微生物碳氮;溶解性碳氮【作者】曾全超;李鑫;董扬红;李娅芸;安韶山【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杨陵71210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杨陵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杨陵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杨陵712100;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杨陵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杨陵712100【正文语种】中文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植被恢复是解决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之一[1]。

黄土高原杨树人工林的细根生物量与碳储量研究

黄土高原杨树人工林的细根生物量与碳储量研究

明显的季节节律, 细根生物量动态可反映林木生长发 。细根的动态过程
[1-2]
是目前国际上根系生态学的核心问题, 也是研究全球变 化背景下生态系统生产力及碳分配格局的核心环节 。 目前细根生长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已有深 入研究
[12-13]
, 但限于研究方法的差异和研究对象的复杂
[3]
性, 细根生物量的估算仍存在较大偏差, 对细根在生态 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还不能充分认知 。 中国森林碳汇主要来源于人工林的贡献 。杨树 是中国主要的速生丰产林树种之一, 种植面积已达世
seasonal variation, annual production and C stock of fine roots ( <2 mm) were investigated in a poplar (Populus tomentosa) plantation in Taiyuan using sequential soil coring method and litter bag technique. The results decreased with soil depth. Furthermore, fine root biomass showed a clearly seasonal variation, with the highest showed that fine root biomass at 0-40 cm soil depth was 241.8 g/m2, and the live fine root biomass was 168.0 g/m2, roughly accounting for 69.5% of the total biomass. Fine roots distributed mainly in 0- 10 cm soil layer and mortality was 98.2 g/m2. Annual fine root production was estimated to be 216.6 g/m2, and annual turnover rate pool was 39.6 g㊃C/m2 due to fine root mortality. Soil total N and soil water content were main factors controlling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fine roots, while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fine roots was closely related to soil water its C input to soil organic C pool. content and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Since our study site was located in Loess Plateau, lower fine root production in this study was primarily caused by soil water shortage, which also affected fine root turnover and Key words: poplar plantation; fine root biomass; vertical distribution; seasonal variation; C stock; soil factor occurring in August and the lowest in April. Annual decomposition of fine root was 35.3 g/m2, and annual was 1.29 times/a. Total C stock of fine roots at 0-40 cm soil depth was 97.4 g㊃C/m2, and annual input to soil C

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特征

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特征

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特征
唐志红;范以撒;廖永峰;文倩
【期刊名称】《中国水土保持》
【年(卷),期】2024()5
【摘要】为研究人工刺槐林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特征,以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林下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的碳(C)、氮(N)和微
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以及土壤碳、氮和MBC、MBN含量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表层(0~10 cm)土壤碳、氮含量平均值分别为6.14、0.67 g/kg,碳氮比为9.16;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87.59、25.17 mg/kg,碳氮含量比值为11.43;土壤微生物碳墒平均值为4.68%,土壤微生物氮墒平均值为3.8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碳、氮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含水率与土壤碳、氮含
量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总页数】4页(P55-58)
【作者】唐志红;范以撒;廖永峰;文倩
【作者单位】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林业工程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机械学院;河
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7
【相关文献】
1.黄土高原不同乔木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溶解性碳氮的特征
2.不同密度巨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量碳氮特征
3.氮沉降对长白山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
4.林分改造初期整地行为对土壤有机碳、氮和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5.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海黄土高寒区4种典型人工林树木叶片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

青海黄土高寒区4种典型人工林树木叶片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

青海黄土高寒区4种典型人工林树木叶片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温文杰;王冬梅【期刊名称】《林业科学》【年(卷),期】2022(58)1【摘要】【目的】探究青海黄土高寒区4种典型人工林树木(针叶和阔叶2种生活型)叶片的有机碳(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及其随生长季阶段(Ⅰ:5月15日—6月15日;Ⅱ:6月15日—7月15日;Ⅲ:7月15日—8月15日)和坡位的变化,为指导青海高寒森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野外采集华北落叶松、青海云杉、白桦和青杨4种树木叶片样品,室内测定叶片的OC、TN 和TP含量,通过正态性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邓肯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除趋势对应分析、冗余分析和蒙特卡洛置换检验,探究叶片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

【结果】4种树木叶片的OC、TN和TP含量平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591.84(571.19~605.67)、17.76(7.14~27.62)和1.47(0.81~2.65)g·kg^(-1),变异系数表现为TP>TN>OC;阔叶树叶片TN含量高于针叶树,阔叶树叶片TN和TP含量受生长季阶段的影响大于针叶树;4种树木叶片的C∶N(OC∶TN)、C∶P(OC∶TP)和N∶P(TN∶TP)平均值(变化范围)为38.87(26.04~97.73)、1042.97(667.53~1971.00)和28.32(18.87~51.50),变异系数表现为C∶N<N∶P<C∶P;阔叶树叶片C∶N和C∶P受生长季阶段的影响大于针叶树;除青海云杉外,其他3种树木叶片的TN和TP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生长季阶段和生活型均极显著影响树木叶片OC、TN和T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P<0.01),而坡位影响不显著(P>0.05)。

【结论】青海黄土高寒区青海云杉叶片C∶N和C∶P较高,N∶P较低,说明其生长较慢且更多受TN限制,要注意TN养分的补给。

黄土高原不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氮素矿化势的差异

黄土高原不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氮素矿化势的差异

黄土高原不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氮素矿化势的差异金发会;李世清;卢红玲;李生秀【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08(28)1【摘要】以采自于黄土高原差异较大的25个农田石灰性耕层土壤为供试土样,对黄土高原主要类型土壤中微生物量碳(Bc)、微生物量氮(BN)和氮素矿化势(NO)的差异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Bc、BN和NO在不同类型土壤间存在显著差异,由关中平原至陕北风沙区,BC、Bn和NO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以土垫旱耕人为土最高,简育干润均腐土最低,黄土正常新成土和干润砂质新成土居中:土垫旱耕人为土、简育干润均腐土、黄土正常新成土和干润砂质新成土等各土类平均BC分别为305.2μg·g-1,108.4μg·g-1,161.7μg·g-1和125.4μg·g-1,BN分别为43.8μg·g-1,20.3μg·g-1,26.0μg·g-1和30.6μg·g-1,NO分别为223μ·g-1,75μg·g-1,163μg·g-1和193μg·g-1.土壤氮素矿化速率(k)则以简育干润均腐土最大,干润砂质新成土最低,土垫旱耕人为土和黄土正常新成土居中:土垫旱耕人为土、简育干润均腐土、黄土正常新成土和干润砂质新成土的k分别为0.039w-1,0.044w-1,0.031w-1和0.019w-1.不同类型土壤BC、BN与NO的差异,主要与土壤形成过程、输入土壤的植物同化产物和土壤有机质的差异等有关,从较大尺度进一步证明了在黄土高原,土壤有机质是影响BC、BN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对分析黄土高原土壤生产力形成过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总页数】10页(P227-236)【作者】金发会;李世清;卢红玲;李生秀【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杨陵,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陵,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杨陵,712100;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杨陵,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陵,712100;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杨陵,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陵,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42;Q145;Q938;S154.1LS158.2【相关文献】1.黄土高原不同乔木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溶解性碳氮的特征 [J], 曾全超;李鑫;董扬红;李娅芸;安韶山2.黄土高原区不同植物凋落物搭配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J], 王春阳;周建斌;夏志敏;刘瑞3.秸秆与不同水平氮素配施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 [J], 贺永岩;武均;张仁陟;张世汉;郭万里4.石灰性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颗粒组成和氮矿化势的关系 [J], 金发会;李世清;卢红玲;李生秀5.黄土区不同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含量及其关系 [J], 汪文霞;周建斌;严德翼;马勤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层 土壤 碳 氮含 量 高于底层 土壤 , 且壤 土差异 较砂 土 更为 明显 , 且含 量也 高于砂 土 ; 3 ) 、 土壤 质 地 影响 土壤 中碳 氮元素 随 团聚体 的 分布 : 壤 土有机碳 氮的 分布取 决 于各 团聚 体有 机碳 氮 的分布 特征 , 而砂
土有机碳 氮的含 量取 决 q - <0 . 0 5 3 mm 团聚体 的有 机碳 氮含 量 , 有 机 碳 氮 的储 量 则 取 决 于 0 . 2 5 ~
Ab s t r a c t : Di s t r i bu t i o n pa t t e r ns a nd t he v a r i a t i o ns o f s o i i or g a ni c c a r bo n a nd n i t r og e n i n s o i l a g gr e g a t e s o f
t he s o t l a g gr e g a t e wa s pr i ma r y 1 e s s t ha n 0. 0 5 3 m m i n l o a m s o i l a n d b e t we e n 0. 2 5 0 a n d 0 0 53 i n s a n dy s o t l :
2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i l a n d Wa t e r C o n s e r v a t i o n,No r t h we s t A&F U n i v e r s i t y,Y a n g l i n g, S h a a n x i 7 1 2 1 0 0 ,C h i n a )
LI U Do ng '
( 1 .C ho n gq i ng Wat e r Re s o u r c e s a n d El e c t r i c En gi n e e r i n g Co l l e g e,Ch o n g q i n g 4 0 2 1 6 0,Ch i n a;
we s t e r n Ch i n a .T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e d t h a t , 1 )T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s o i l a g g r e g a t e wa s a f f e c t e d b y s o i l t e x t u r e 。
壤 及其 团聚体有 机碳 氮的含 量和储 量 , 分析 并探 讨 了土壤 有机 碳 氮的 分 布及 其 随 土壤 团聚体 的 变
化 特征 。结果表 明 : 1 ) 、 黄 土 高原 西部 地 区小叶 杨 林 土壤 团 聚体 的 分 布 受 土壤 质 地 影响 , 壤 土 以<
0 . 0 5 3 mm 团聚 体 为 主 , 而砂 土 以 0 . 2 5 0  ̄0 . 0 5 3 mm 团 聚 体 为 主 ; 2 ) 、 研 究 区 内 小 叶 杨 人 工 林 下 表
西 北 林 学 院 学报 2 0 1 5 ,3 0 ( 6 ) : 8 -1 4
J o u r n a l o f No r t h we s t F o r e s t r y Un i v e r s i t y
d o t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7 4 6 1 . 2 0 1 5 . 0 n o ni i pl a nt a t i on s we r e e xa mi n e d t hr ou gh t h e c ompa r i s o n o f t he c o nt e nt s a nd r e s e r v e s of or g a ni c
黄 土 高原 小 叶杨 人 工 林 土 壤 碳 氮 分 布 特 征
刘 栋
( 1 .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 重庆 4 0 2 1 6 0 ; 2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水土保持研究所 , 陕西 杨 陵 7 1 2 1 0 0 )
摘 要 : 以黄 土高原 西部 典 型 小叶杨人 工林 地 土壤 为研 究对 象 , 通 过 比较研 究 区 内不 同土层 中的土
c a r b on a n d ni t r o ge n i n s o i l s a n d a ggr e ga t e s i n di f f e r e n t s o i l l a ye r s o f t he p l a nt a t i o ns i n Lo e s s Pl a t e a u o f
0 . 0 5 3 mm 团 聚 体 的 有 机 碳 氮 储 量 。
关键 词 : 土壤 团聚 体 ; 土壤 有机碳 ; 土壤 全 氮 ; 黄 土 高原
中图分 类号 : S 7 1 4 . 2 文献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1 — 7 4 6 1 ( 2 0 1 5 ) 0 6 — 0 0 0 8 — 0 7
Di s t r i b ut i o n o f So i l Ca r b o n a n d Ni t r o g e n i n Po pul us s i mo n i i Pl a n t a t i o ns i n Lo e s s Pl a t e a 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