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简介
塞罕坝导游词
![塞罕坝导游词](https://img.taocdn.com/s3/m/582782e3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0c.png)
塞罕坝导游词
欢迎来到塞罕坝!下面是一份简短的塞罕坝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北方的绿色明珠——塞罕坝!塞罕坝是中国最大的人工林,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沙地人工林。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片美丽的地方吧!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占地面积达到了近三千平方公里。
这里原本是一片贫瘠的沙漠地区,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人们成功地将这片荒漠变成了一个绿洲。
现在,塞罕坝每年吸纳了大量的游客,他们来这里欣赏自然风光,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
在塞罕坝,你可以看到广袤的绿色草原、茂密的针叶林和丰富多样的野生动植物。
这里的生态系统非常丰富,许多珍稀的动物和植物在这里找到了安身之所。
塞罕坝被誉为“东方瑞士”,因其壮丽的自然景观而闻名。
除了美丽的自然景观,塞罕坝还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和文化。
你可以参观塞罕坝纪念馆,了解这里的发展历程和人们的奋斗故事。
还可以欣赏到当地民间艺术表演,感受塞罕坝独特的文化氛围。
最后,我要提醒大家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
塞罕坝是人们共同的财富,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保护这片美丽的土地,让塞罕坝的绿色传奇继续延续下去。
谢谢大家的参观,祝大家在塞罕坝度过愉快的时光!。
塞罕坝事迹简介及颁奖词
![塞罕坝事迹简介及颁奖词](https://img.taocdn.com/s3/m/c77d5914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2d.png)
Thank you!
传承,是积累的力量。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第一代筚路蓝缕,功不可没,如 此丰功伟业,没有第二代第三代的日积月累,又何能久久为功,创下“按一米的株 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的奇迹?
塞罕坝颁奖词
传承,是开拓的力量。高海拔地区工程造林、森林经营、防沙治沙、有害生 物防治、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新一代造林人只有开拓得更宽、挖掘得更深, 才能传承好祖辈父辈的事业并发扬光大。
塞罕坝颁奖词
【颁奖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塞罕坝几代造林人,历时52年,成功栽种 112万亩人工林海,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20亿元。流逝的是岁月,不变的 是传承。
传承,是坚守的力量。国家交给第一代林场人的使命,被一代代后人坚守,奉 为铁律。无论林场经济如何兴盛,无论旅游事业多么红火,对第一代造奖词
塞罕坝事迹简介
新中国成立初期,塞罕坝是一片风沙肆虐的荒山秃岭。面对“风沙紧逼北京 城”的严峻形势,1962年,林业部建立了塞罕坝机械林场。
半个多世纪以来,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 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半个多世纪以来, 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荒漠上徒手种下112 万亩人工森林,将森林覆盖率提高至 80%。从1 棵树到112 万亩,从一大片荒漠变成一大片森林,塞罕坝人让世界看到 人类正在创造绿色文明的奇迹;半个多世纪以来,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精神感动中 国,感动了世界。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 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塞罕坝简介介绍
![塞罕坝简介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8596e85c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b6.png)
塞罕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乾 隆年间,当时满族、蒙古族等少 数民族在此狩猎游牧,后来逐渐 演变为塞外草原。
建设过程与成就
1962年,国家林业部决定在塞罕坝建设大型国营机械林场,以改变当地恶劣的自然 环境。
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塞罕坝已经从荒原变成了拥有百万亩人工林的海淀塞罕坝 。
这些人工林不仅为当地创造了丰富的生态效益,还为京津冀地区提供了重要的生态 屏障。
条件适宜,导致湖泊的形成。
山地景观
佛顶山景区内的山地景观是公园 内的一大特色景观,其形成原因 是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作用,加 上长期的风化和侵蚀作用,形成
了独特的地貌。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措施
旅游资源开发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内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可以进行多种旅游项目的开 发,如草原游、湖泊游、山地游等。
发展绿色产业: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如 生态旅游、绿色食品等,促进经济结构 调整和转型升级。
措施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通过加强森林资源 管理和保护,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生态系 统稳定性。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挑战应对
发展趋势预测
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可 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塞罕坝的生态 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经济也将实 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脆弱
由于历史原因,塞罕坝的 生态系统曾遭受破坏,导 致生态系统脆弱,容易受 到外界干扰。
水资源短缺
塞罕坝地区水资源短缺, 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造 成一定影响。
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与措施
目标: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 塞罕坝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
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 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生态和 经济发展用水需求。
阐述了塞罕坝精神的核心内涵,包括艰苦 创业、科学求实、绿色发展、无私奉献等 方面,为后续内容提供思想基础。
塞罕坝的例子
![塞罕坝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7c64ca7a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d8.png)
塞罕坝的例子
塞罕坝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人工林,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
在上
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这里曾经是一片荒漠沙地,环境非常
恶劣,每年的沙尘暴扰乱了整个北方地区的秩序。
为了治理这片荒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实施一项大规模的生态治理工程,将这里改
造成人工森林。
该项目于1978年正式启动,历经三十多年的艰辛努力,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目前,这里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0%,平均海拔高度达到900米以上,年降水量逾750毫米。
塞罕坝已经成为了一张
闻名世界的中国绿色名片,它极大地改善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还创
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了当地的发展。
而且,塞罕坝的成功还吸
引了世界各地的专家和学者,成为了一项研究生态治理的精品课题。
塞罕坝旅游景点
![塞罕坝旅游景点](https://img.taocdn.com/s3/m/36a404c1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54.png)
塞罕坝旅游景点
塞罕坝是中国北方著名的草原旅游景点,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
以下是塞罕坝的主要旅游景点:
1. 塞罕坝大草原:这里是塞罕坝最主要的景点,无边无际的草原给人开阔的感觉,可以进行野餐、观赏日出和日落等活动。
2.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这个大型国家森林公园有独特的森林景观,可以徒步或乘坐游览车深入森林中观赏大自然的美景。
3. 塞罕坝机械林场革命老区遗址:这个景点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老区,有纪念碑、纪念馆、展览等设施,以展示中国革命历史和精神。
4. 塞罕坝国家沙漠公园:这个公园位于塞罕坝草原的东南部,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固定沙漠,可以观赏沙丘、沙漠植被和奇特的沙漠地貌。
5. 塞罕坝杜鹃花园:这个花园是塞罕坝的一大亮点,拥有丰富的杜鹃花种类,每年春天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6. 塞罕坝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展示了塞罕坝的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成果,以及塞罕坝的文化和历史。
以上是塞罕坝的一些主要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塞罕坝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塞罕坝自驾游攻略
![塞罕坝自驾游攻略](https://img.taocdn.com/s3/m/f411fa62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4f.png)
塞罕坝自驾游攻略一、行程概述塞罕坝,位于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雄安新区东南部,是中国最大的人工造林面积和最大的水源涵养林区之一。
作为一个融生态旅游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塞罕坝以其宽广的草原、壮丽的杨树林和丰富多样的鸟类资源而闻名遐迩。
本文旨在为自驾游客提供塞罕坝自驾游攻略,希望能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规划自驾游行程。
二、交通工具选择自驾游是到达塞罕坝最为便捷的方式之一。
从北京出发,建议选择高速公路经过河北张家口到达雄安新区的路线,全程约220公里,行车时间大约为3小时。
自驾车辆可以在雄安新区附近的停车场停放,然后选择公共交通工具进入塞罕坝景区。
三、景点推荐1. 塞罕坝大草原塞罕坝大草原是整个塞罕坝景区最为著名的景点之一。
广袤无垠的草原上,草丛翠绿欲滴,牛羊成群。
在这里,游客可以尽情欣赏草原的美丽风光,体验奔跑在草原上的畅快感觉。
同时,还可以参加一些草原文化体验活动,如乘坐马车游览、学习蒙古族的马头琴艺术等。
2. 塞罕坝杨树林塞罕坝以其广袤的杨树林而闻名全国。
游客可以在这片壮丽的杨树林中进行徒步旅行,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杨树林中还有一些观景台和步道,供游客俯瞰整片杨树林的壮丽景色。
此外,游客还可以参观杨树林博物馆,了解塞罕坝杨树林的历史由来和保护工作。
3.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塞罕坝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最大的保护区之一,拥有丰富的生物种类和独特的自然景观。
在保护区内,游客可以进行野生动物观赏,尤其是观鸟。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是众多鸟类迁徙的重要驿站,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观鸟爱好者前来观赏各种珍稀鸟类。
4. 塞罕坝森林公园塞罕坝森林公园是塞罕坝景区的核心区域,也是游客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在公园内,有一些游乐设施和娱乐项目,如游船、自行车、野餐等,可以让游客度过愉快的时光。
此外,公园内还有一些草原表演和文艺演出,游客可以欣赏到地方特色的文化表演。
四、住宿推荐在塞罕坝景区附近,有一些优质的酒店和民宿可供选择。
以下是一些推荐的住宿地点:•塞罕坝大酒店:位于塞罕坝景区内,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是游客们的首选住宿地点。
河北承德塞罕坝简介
![河北承德塞罕坝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5142dd4b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fc.png)
河北承德塞罕坝简介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距北京340公里,距天津380公里。
是一个以森林、草原、湿地为主要自然景观的森林草原旅游度假区。
景区由坝上草原和坝下森林两大区域组成,总面积166万亩,其中森林面积117万亩,草原面积45万亩。
景区内植被茂密,风光如画,有“塞北小江南”之称。
是一个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科考探险、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度假区。
塞罕坝原名“三块石”,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因康熙皇帝六次南巡五次驻跸于此而得名。
当时清政府在此建行宫、办学堂、练军队、治河患、筑长城,并在这里组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围猎活动。
由于康熙皇帝对塞罕坝的特殊感情,他为塞罕坝题词“塞外明珠”以示纪念。
1956~1964年,毛泽东主席曾两次到塞罕坝视察。
1961年7月11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塞罕坝并发表重要讲话《向沙漠要绿洲》,给了塞罕坝人以巨大鼓舞和鞭策。
—— 1 —1 —。
塞罕坝:科尔沁部落的明珠
![塞罕坝:科尔沁部落的明珠](https://img.taocdn.com/s3/m/dad2920b87c24028915fc38c.png)
在广阔天 地间 ,恣意而 悠然 ,青草和 泥土的芬 芳夹杂着 自由的味道 ,让久 居城市的污浊气 息瞬间消弭 。
暂别快节奏 的工作和生活 ,行走在这 片难得的 净土 ,把心 交付 万亩松涛和 林海 ,感 受水 丰草肥的放 牧之处 ,这 里万物 皆是 自然 ,拥有 草原深邃的美 ,以 及灵魂诗人 的赞 歌— —
塞罕坝的资料
![塞罕坝的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de24908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b4.png)
塞罕坝的资料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内蒙古高原的东南缘,地处内蒙古高原与河北北部山地的交接处,地貌上界于内蒙古熔岩高原和冀北山地之间,主要是高原台地;东西长51.46千米,南北宽17.84千米,区域海拔高度1500-2067米,面积20029公顷。
历史上的塞罕坝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地方,在辽、金时期称作“千里松林”,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主要景点: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塞罕坝草原、七星湖湿地公园、塞罕塔、泰丰湖、月亮湖。
平均海拔1500米,年均气温-1.5℃,极端最低气温-43.3℃,年均积雪日数169天,年均6级以上的大风日数47天,年均无霜期仅72天。
1984年塞罕坝的故事
![1984年塞罕坝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c05e064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94.png)
1984年塞罕坝的故事1984年,中国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塞罕坝进行了一场伟大的造林工程,这个工程被誉为“世界奇迹”。
塞罕坝是一个位于华北平原的贫瘠荒漠地带,当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恶劣,面临着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严重威胁。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中国政府决定在这片荒漠上展开一场浩大的绿化工程,希望通过植树造林来恢复生态环境,改善当地的生活条件。
于是,1984年,塞罕坝的造林工程正式启动。
在当时,中国的国情条件非常艰苦,资金和技术都非常有限,但是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塞罕坝的绿化工程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工程中,大量的工人们奋勇战斗,日夜不停地种树造林,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不怕苦不怕累,只为了让这片贫瘠的土地变得更加美丽,让绿色的树木在这里生根发芽。
1984年,塞罕坝的造林面积达到了6.7万公顷,超过了当时的世界纪录,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这些树木不仅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为当地的人民带来了丰收和幸福。
塞罕坝的绿化工程,成为了中国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为世界上的绿化事业树立了一个典范。
如今的塞罕坝,已经变成了一个绿树成荫的世外桃源,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绿色的树木,清澈的湖泊,还有成群的野生动物,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心旷神怡,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
1984年的塞罕坝,是一个令人敬仰的工程,它展示了人类的智慧和力量,更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勇气和毅力,就能战胜困难,改变世界,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塞罕坝的造林工程,不仅让这片贫瘠的土地变得绿树成荫,更成为了一段永恒的传奇,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人们,为了绿色的家园,为了美丽的地球,不懈努力,绿化祖国,绿化世界,让我们的地球更加美好。
塞罕坝发展历程2012年
![塞罕坝发展历程2012年](https://img.taocdn.com/s3/m/4f8dfabf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82.png)
塞罕坝发展历程2012年塞罕坝是中国河北省一座以造林治沙著称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场。
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在1950年代初期,塞罕坝地区的沙尘暴肆虐,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威胁到了当地农牧民的生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决定在塞罕坝地区进行大规模的造林工程。
1958年,塞罕坝林场正式成立,其任务是进行大规模的绿化工程,改变当地的环境状况。
然而,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资源状况有限,初期的造林工作进展缓慢。
1962年,中国政府决定将塞罕坝林场升级为国家级工程。
为了加快造林进度,政府从全国范围内调集了大批经验丰富的林业专业人才,他们为塞罕坝的绿化工作注入了新的力量。
在上世纪80年代,塞罕坝林场的造林面积逐渐扩大,绿化效果显著。
通过建设水利设施,千百年来常年湿润的塞罕坝地区有可能成功经营林业。
这些措施使得塞罕坝的人工林面积快速增加,成功抵御住了沙尘暴的侵袭。
2000年,塞罕坝成为首个获得联合国环境保护组织“地球先锋奖”的地方。
这一国际奖项的授予,不仅是对塞罕坝绿化事业取得的成就的肯定,也是对塞罕坝人民多年来辛勤努力的认可。
进入21世纪,塞罕坝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通过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划林业布局,加强林地的经营管理,塞罕坝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同时,塞罕坝也逐渐成为了一个风景优美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到了2012年,塞罕坝的林业总产值已经超过10亿元人民币。
除了木材产业,木本牧草、养鸡养鹿等农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些产业的兴起,为当地农牧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近几年,在塞罕坝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政府和当地政府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力度,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保持塞罕坝地区的良好生态环境。
塞罕坝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成就。
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塞罕坝已经从一个沙漠化的地区变成了一个绿洲,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榜样。
同时,塞罕坝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场,为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
塞罕坝纪念馆介绍
![塞罕坝纪念馆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7d3c1a7c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e5.png)
塞罕坝纪念馆介绍
塞罕坝纪念馆,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县城以北7公里的坝上草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国家级森林公园。
塞罕坝纪念馆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以原林场为基础改造而成。
纪念馆建筑为砖木结构,外形古朴、简洁大方。
展厅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绿色王国”、“生态屏障”、“奉献精神”。
进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象征着森林、草原、江河、湖泊的绿色墙,墙的主体以汉白玉雕刻而成,上面镌刻着林务官们在塞罕坝植树造林的碑文。
这些碑文记载了自1901年以来,由当时的清政府和民国政府领导的林业建设情况和塞罕坝人艰苦创业的历史。
这是一座由中国著名雕塑家关肇邺先生创作的大型浮雕墙。
整面墙长约100米,高约10米,用花岗岩雕刻而成,气势雄伟,非常壮观。
进入第一个展厅“绿色王国”,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蒙古包式建筑——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部。
这里曾经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沙地,如今却成为了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人工林区之一。
—— 1 —1 —。
塞罕坝的例子
![塞罕坝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20200a5e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13.png)
塞罕坝的例子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是我国最大的人工造林基地之一,也是国家生态文明新区的核心区域。
1975年,当时年仅29岁的草原青年于四清运动后被派往塞罕坝,他们只有一个信念——让荒漠变成林海。
在当时,塞罕坝的生态环境极端恶劣。
崎岖险峻的山峦、严寒干燥的气候、被排干的湖泊和稀疏的草原构成了荒漠。
这里曾经是风沙肆虐、人迹罕至的荒凉之地。
当时的人们常说,“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觉地球之无限”。
然而,这些草原青年不畏困难,その以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决心将塞罕坝变为一个泺泽草地。
他们每天努力种树,修路、挖沟。
虽然环境恶劣,但他们重新植被的决心远大于这些困难。
伴随着步步艰难的付出,那些绿叶终于在茫茫草原地面冒了出来,几年后,密密麻麻的林带与茂密的草丛密布整个塞罕坝,一片“绿海”惊艳世人。
对于很多人来说,塞罕坝的成功在于将一片荒漠变成了一片林海,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了多种动植物的天堂、林业资源的新疆域;但实际上,靠近“干井”的地区,由于生态失衡,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断水20多年,致使灌区人民渴死、疫病流行。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绝不止于植被覆盖与动植物丰富,而是至深至高认识和认知,是依靠许多有机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协调异构,使得每个生灵在一个交错的系统环境中拥有更多选择和更活跃的生命力,从而创造出可持续的、更为繁荣的生活方式。
从人类社会的角度来看,塞罕坝的成功证明了几个事实:首先,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这个理念应该内化于人们的心中,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口号和口号。
其次,人类对于地球的影响是可逆行影响的。
人与环境之间的 friction 可以被减少或去除,至少从广阔的纵深和广度上来看。
这意味着我们必须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承认我们的行为和选择可以影响我们所栖息地区的居民和其生态系统,而天然系统是有其存在范围和调节能力的。
最后,塞罕坝的成功有言传身教之意。
暑期社会实践塞罕坝说说
![暑期社会实践塞罕坝说说](https://img.taocdn.com/s3/m/3eeaa9f2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b4.png)
正文:一、前言暑期,是学生们放松身心、增长见识的好时机。
在这个暑假,我有幸参加了暑期社会实践——塞罕坝之行。
这次实践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塞罕坝的绿色奇迹,也让我对环保、生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塞罕坝的绿色奇迹1. 塞罕坝的概况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森林公园。
这里曾是清朝皇家猎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这里却变成了荒漠化严重的地区。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塞罕坝如今已经变成了绿色的奇迹。
2. 塞罕坝的绿色奇迹(1)塞罕坝的变迁20世纪50年代,塞罕坝地区生态恶化,沙漠化严重。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国政府决定在塞罕坝地区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程。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塞罕坝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荒漠化地区逐渐变成了绿色的森林。
(2)塞罕坝的生态效益塞罕坝的绿色奇迹不仅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为我国北方地区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首先,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为87%,有效遏制了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其次,森林水源涵养能力增强,为周边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最后,塞罕坝的生态旅游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3. 塞罕坝的精神传承塞罕坝的绿色奇迹离不开几代人的辛勤付出。
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的塞罕坝精神。
这种精神传承至今,成为了塞罕坝人的骄傲。
三、实践感悟1. 环保意识的重要性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深刻认识到了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自然资源,积极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塞罕坝的绿色奇迹充分证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家园。
3. 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塞罕坝人用几十年的努力,创造了绿色奇迹。
这种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塞罕坝旅行感悟心得体会(3篇)
![塞罕坝旅行感悟心得体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77d9564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4e.png)
第1篇一、前言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森林旅游胜地。
2017年8月,我有幸来到这里,亲身感受了塞罕坝的美丽风光,体验了塞罕坝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此次旅行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塞罕坝的感悟和心得体会。
二、塞罕坝的自然风光1. 大美草原塞罕坝地处内蒙古高原东南缘,地势平坦,气候宜人。
草原上,绿草如茵,野花盛开,牛羊成群,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
2. 奇特地貌塞罕坝地貌奇特,有连绵起伏的山脉,有广阔的平原,还有蜿蜒的河流。
其中,最为壮观的是坝上草原,它犹如一块碧绿的翡翠镶嵌在群山之中。
在这里,我领略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3. 湖泊风光塞罕坝拥有众多湖泊,如塞罕坝湖、天鹅湖等。
湖水清澈见底,湖岸风光旖旎。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三、塞罕坝的人文景观1. 塞罕坝精神塞罕坝精神是指塞罕坝人民在艰苦环境中,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种精神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塞罕坝人民在党中央的号召下,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作。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塞罕坝由原来的荒漠变成了绿洲,成为了我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
2. 植树造林成果塞罕坝的植树造林成果举世闻名。
在这里,我参观了塞罕坝机械林场,了解了塞罕坝人民艰苦卓绝的植树造林历程。
他们用双手创造了奇迹,让我为之动容。
3. 民俗文化塞罕坝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在这里,我参观了蒙古族的篝火晚会、摔跤比赛等传统活动,感受到了浓厚的民族风情。
四、旅行感悟与心得体会1. 崇尚自然,保护环境塞罕坝的自然风光让我深刻认识到,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我们要珍惜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让绿水青山永驻人间。
2. 珍惜劳动成果,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塞罕坝的植树造林成果,是塞罕坝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结果。
我们要珍惜劳动成果,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塞罕坝的资料
![塞罕坝的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a8cb2d5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9d.png)
塞罕坝引言塞罕坝位于中国河北承德市,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区之一。
它以其恢复荒漠化土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改善环境的成功案例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对塞罕坝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背景塞罕坝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建设的,当时中国正面临着荒漠化土地的严重问题。
传统的农业实践和过度的人类活动导致了大量的土地沙化和荒漠化,严重威胁到当地人民的生计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建设过程选择地点选择塞罕坝作为建设项目的地点,是基于该地区具有较高的沙漠化风险和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
此外,该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也适合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在开始建设之前,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地考察,确定了适合在该地区生长的树种。
在建设过程中,工人们努力进行植树造林,通过树木的根系固定沙子,减少沙漠的扩散。
他们还采用了适当的间隔和深度来种植树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树木的成活率。
管理和维护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塞罕坝采取了科学的管理和维护措施。
他们定期巡视树木的生长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对抗虫害和疾病的侵袭。
此外,他们还实施了灌溉措施,以确保树木得到足够的水分。
成就恢复荒漠化土地经过多年的努力,塞罕坝成功地恢复了大量的荒漠化土地。
如今,这片地区已经变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塞罕坝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恢复土地,还致力于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森林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栖息地。
如今,塞罕坝成为了许多珍稀物种的家园。
改善环境通过巨大的植树造林工程,塞罕坝改善了当地的环境质量。
森林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减少了空气中的污染物,并且还起到了保护水源和防止土壤侵蚀的作用。
塞罕坝的成功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借鉴,并且在其他地区也取得了类似的成就。
结论塞罕坝的建设是中国环保事业的一大成功故事。
通过科学的植树造林和综合管理措施,塞罕坝恢复了荒漠化土地,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和改善了环境。
塞罕坝精神宣传报
![塞罕坝精神宣传报](https://img.taocdn.com/s3/m/3335ade8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44.png)
塞罕坝精神宣传报一、塞罕坝概况塞罕坝位于我国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总面积2000平方公里。
曾经,这里是一片水草丰美、森林茂密的天然草原,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然而,在历经了数百年的砍伐、烧荒和过度放牧之后,塞罕坝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
自20世纪60年代起,一群勇敢的创业者肩负起了修复塞罕坝生态的重任,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将这片荒漠变回了绿色家园。
二、塞罕坝精神的内涵塞罕坝精神是指在塞罕坝这片土地上,创业者们展现出的顽强拼搏、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绿色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艰苦奋斗精神:在艰苦的条件下,迎难而上,锐意进取,为实现生态修复目标不懈努力。
3.无私奉献精神:几代创业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与担当,为生态环境改善默默奉献。
4.团结协作精神:在修复过程中,创业者们携手并肩,团结一心,共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三、塞罕坝精神的实践与成果在塞罕坝精神的指引下,创业者们成功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使塞罕坝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如今,塞罕坝森林覆盖率已达到80%,成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生态屏障。
此外,塞罕坝还拥有世界最长的防火隔离带,有效保障了森林资源的安全。
四、学习塞罕坝精神的意义学习塞罕坝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它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让我们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同时,塞罕坝精神也是一种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五、弘扬塞罕坝精神的举措1.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倡导低碳生活,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2.学习塞罕坝创业者们的艰苦奋斗精神,不畏艰难,勇攀高峰。
3.立足本职工作,发挥自己的专长,为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4.加强团结协作,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塞罕坝_精品文档
![塞罕坝_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0d783c4f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80.png)
塞罕坝塞罕坝是中国河北省长城腹地的一片广阔的林海,也是中国最大的人工林和最大的防护林。
它座落在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境内,面积达到了60万公顷,被誉为“绿色的长城”。
塞罕坝原本是一片荒漠地区,地势低洼,土地贫瘠,极不适宜植树造林。
然而,凭着艰苦奋斗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塞罕坝却在50年代末期开始了大规模的造林工程,将这片沙漠变成了一片绿洲。
这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也是中国林业史上的一个壮举。
塞罕坝的造林工程始于1958年,当时正值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
在当时的情况下,塞罕坝的林木生长发育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很多树木遭到了破坏和砍伐。
然而,正是在这种不利的环境下,塞罕坝的人们展现了他们的顽强意志和勤奋精神,逐渐将这片土地变成了一个功能齐全的森林。
在整个造林过程中,塞罕坝始终坚持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的原则。
他们不仅仅是简单地种植树木,而是根据土地的特点和生态环境来选择适合的树种,并且采用了科学的种植和管理技术。
他们采用了返青灌溉、人工经营和人工消除上部分生物控制等手段,有效地保护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性。
塞罕坝的造林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到目前为止,塞罕坝已经形成了一个以水源涵养、木材生产和防风固沙为主要功能的林区。
这片森林不仅仅为中国北方提供了丰富的木材资源,也为周边地区提供了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除了造林工作,塞罕坝还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环境保护。
他们引进了先进的林业科技,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林业信息管理系统,实施了科学种植和管理策略。
他们还注重环境保护,制定和执行了严格的防护林管理制度,保护了当地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
塞罕坝的成功经验也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国的其他地区。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林业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塞罕坝也成为了中国林业的象征,象征着坚忍不拔、勇往直前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然而,塞罕坝的面临着发展的新挑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木材和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塞罕坝需要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塞罕坝讲解
![塞罕坝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ed147c65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32.png)
塞罕坝讲解塞罕坝是中国最大的人工造林基地,位于河北省的承德市。
它曾经是一片贫瘠的黄土地,然而在几十年的努力下,如今已经变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
塞罕坝的发展历程也是一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丽史诗。
在塞罕坝的讲解中,我想起了那些奋斗在林海中的勇士们。
他们不畏艰辛,日夜奋战,用自己的双手让这片土地变得富饶。
他们用汗水浇灌着每一棵树苗,用心血守护着这片绿色的海洋。
他们是这片土地上的英雄,是绿色希望的守护者。
塞罕坝的建设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最初的时候,这里是一片荒凉的沙漠,几乎没有一棵树。
然而,政府和人民的努力改变了这一切。
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修建防风林、筑起沙障等,逐渐使这片土地变得适合生长树木。
在他们的努力下,塞罕坝逐渐变成了一片绿洲。
塞罕坝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环保的事业,更是一项造福人民的事业。
在这片森林中,无数的人们找到了工作机会,他们在这里劳动,养家糊口。
同时,塞罕坝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他们来到这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享受宁静与绿意。
这片森林也为当地的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净化了空气,保护了水源,改善了气候。
塞罕坝的成功经验不仅仅适用于中国,也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
在全球变暖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努力让地球变得更加美丽。
塞罕坝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够改变现状,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塞罕坝的讲解中,我感受到了人类的力量和智慧。
我们是地球的守护者,应该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只有让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塞罕坝的故事在全世界传扬开来,让更多的人们受到启发,为保护地球做出自己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塞罕坝机械林场基本情况简介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省林业局直属单位,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北部,南北长58.6公里,东西宽65.6公里。
地理坐标为东经116°51'-117°39'、北纬42°02'-42°36'。
地处北、西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和多伦县接壤;南、东分别与河北省御道口牧场和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四个乡相连。
二、地理概况在地质构造上塞罕坝位于内蒙古地质的南缘,属内蒙古台背斜的一部分。
该区早在上古新生代时期就已经成为华北陆台的一部分,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前的“燕山运动”使其缓慢抬升显出雏形,古老的花岗岩、片麻岩、石英岩奠定了该地的岩层基础。
在老第三纪,世界气候温暖,该区处在暖温带或亚热带笼罩下,发育着东北、华北暖温带----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
新生代第三纪中期至晚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本区再次拉开,逐渐形成高原状态。
该运动期间沿断裂线又有大量玄武岩溢出堆积,形成了现在的玄武岩台地。
随着我国大陆大气环流的根本改变以及内蒙古高原的抬升,本区气候变得凉爽而干燥,植被也向温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森林草原演化。
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期间,本区岩层产生了许多微断裂,形成了一系列的小型湖淖,从而奠定了该区高原湖淖的格局。
三、自然条件1、地形、地貌塞罕坝机械林场含高原和山地地貌。
高原俗称坝上,坝上属内蒙古高原东南缘,以丘陵、曼甸为主,海拔1500-1940m,既有高原的一般特征,沙丘起伏、地势开阔、山体浑圆,又有湖、淖、谷、甸较多,梁、峁、丘、滩齐全的特点。
东部为曼甸,西部为波状起伏的半固定沙丘。
山地称为坝缘山地,海拔1018-1500m,属阴山山脉与大兴安岭余脉的交接地带,山高坡陡,地势北高南低,平均坡度在20度左右,陡峭处达45度以上。
2、气候塞罕坝机械林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其特点是:冬季漫长、低温寒冷;春季短暂,干燥多风;夏季不明显,光照强烈。
昼夜温差大,降水少、蒸发量大,风多风大,易春旱,生长期短。
大风、沙暴、干旱、霜冻等灾害性天气较多,生态环境脆弱。
(1)气温年均气温-1.0℃,极端最高气温33.4℃,出现在7月份;极端最低气温-43.2℃,出现在12月份。
无霜期短,不稳定,年均均67天,在植物生长季节常有霜冻发生。
日平均气温≥0℃的年积温为2072.8℃,≥5℃的年积温为1984.0℃,≥10℃的年积温为1663.5℃。
年平均日照2367.8小时,日照率为58%。
(2)降水以降雨为主,降雪为辅,年均降水量530.9mm,6-8月份降水量最大,占年降水量的67.6%。
年均降水日数134天,年均积雪日数169天。
(3)蒸发年平均蒸发量1388mm。
春夏蒸发量较大,秋冬蒸发量较小。
5月份蒸发量最大,平均225.2mm。
年均相对湿度为74.4%。
(4)风多风是本区气候的特点之一,年均6级以上的大风日数67天,最多年份达114天,最少年份48天,以西北风为主。
(5)灾害性气象因子易春旱,夏季常降冰雹,在植物生长季节常有霜冻发生。
3、土壤土壤分为灰色森林土、棕壤、风沙土、沼泽土、砾石土、草甸土6个土类,13个亚类,20个土属,30个土种。
以灰色森林土、山地棕壤和风沙土为主,分别占67.5%、15.5%和4.2%。
成土母质有:坡积物、残积物、洪积物、冲积物、湖淖沉积物、风积物等六种。
4、水文状况塞罕坝机械林场境内有吐里根河、羊肠河、阴河、伊逊河等4条河流,是滦河与老哈河上游主要支流的发源地。
西部为半固定沙丘,沙化严重,植被盖度小,水土流失相对较重。
5、交通、通讯状况总场有围塞三级公路通往围场,各林场之间有砂石路相通。
围场县境内有承围二级旅游公路、京通铁路通往承德、北京及全国各地。
通讯设施齐全,共有程控电话1204部,可直拨全国各地。
四、发展历程塞罕坝机械林场于1962年由林业部在此设计建场(1969年林场下放归河北省管理,现为河北省林业局直属单位)。
当时,全场仅有次生林2万公顷,大部分是草原和荒丘。
林业部明确了建场的四项任务:一是建设以中小径级为主的华北用材林基地;二是尽快改变塞罕坝地区的自然面貌,以减少风沙对京津的侵袭;三是摸索积累高寒坝上育苗、造林、营林经验;四是总结大型机械化国营林场的管理经验,出人才,出成果。
自建场以来,塞罕坝人克服了极端恶劣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生产生活中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发扬“勤俭建场,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的精神,经过反复的探索和研究,摸索出了高寒地区育苗造林经验,开展了大规模的机械造林、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使过去曾被描述为“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塞罕坝变成了“放眼皆绿色,禽兽怡其间”的茫茫林海。
截止1999年,共营造起以落叶松为主人工林80万亩,封养天然次生林30万亩,有效地阻止了浑善沙地向南推进和风沙对京津的侵袭,涵养了滦河、辽河水源,为京津地区筑起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同时,摸索出了一套落叶松人工林集约经营及落叶松人工林病虫害防治等五十多项内容的高寒地区育苗、造林、营林技术经验和科研成果,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上级和其它单位输送了300多名技术和管理人才,为国家林业建设做出了贡献。
较好地完成了建场总体规划中的各项目标。
林场的建设成就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1990年,我场被国家林业部评为“全国国营林场先进单位”、1992 年,我场被省政府评为“河北省先进单位”、1997年被国家林业部评为科技兴林示范场(全国十个)。
1993年,被林业部评为“全国一百佳国营林场”。
目前,共取得6类,43项科研成果,有34项科研成果在林业生产中得到应用,有200多篇林业科技论文在国家或省级刊物上发表。
自1983年以来,林场转入营林阶段。
在搞好森林“三防”,保护好森林资源,加强森林抚育,促进森林生长发育的同时,积极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发展二、三产业;不断深化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使林场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由过去完全依靠国家投资,逐步走向自立,林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成为一个山清、水秀、景奇、林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
五、资源概况全场总经营面积141万亩,有林地面积110万亩,其中:人工林86万亩,天然林24万亩;树种主要为落叶松、樟子松、白桦、云杉等森林覆盖率78%,林木总蓄积502.5万立方米,平均年生长率9.7%。
林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有自生维管植物81科、312属、659种,以寒温带针叶林、阔叶林为主。
木本植物较少102种,其中:乔木树种主要有华北落叶松、云杉、樟子松、油松、白桦、山杨、蒙古栎;伴生树种有五角枫、花楸;灌木树种主要有山丁子、山刺槐、山杏、忍冬、山柳。
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有507种,主要有禾本科草类、蒿类、蕨类、苔草类、黄花、二色补血草等。
藤本植物最少,有9种。
有野生动物150余种,珍稀动物主要种类有鹿、豹、野猪、狍、狲、猞猁、黄羊、黑琴鸡、天鹅、白枕鹤、白头鹤、大鸨等。
湖泊及小滦河的细鳞鱼为本区特产。
塞罕坝属国家一级旅游资源景点。
凉爽宜人的气候,独特的森林草原景观,浓郁的满蒙风情,以及“木兰围场”的历史文化积淀,为这里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
1993年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
浩翰的林海,广阔的草原,清澈的河流,遍野的鲜花,珍稀的禽兽,优美的传说,清代的遗迹,浓郁的满蒙风情,构成了这里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夏季旅游观光,度假避暑,秋季摄影、写生,冬季狩猎、滑雪的理想之所。
六、机构及人员总场机关设13个科室(含林业公安分局、法庭),下辖6个林场和汽车大修厂、物资经销公司、森林旅游开发公司、塞罕坝宾馆,股份制企业有中密度人造板厂、塞罕坝滑雪场,还有职工医院、子弟学校、电讯站、变电站、气象管理站、森防站等直属单位。
全场职工总数1792人,其中在职职工1317人,离退休人员415人。
在职职工中,干部240人,工人1137人,专业技术人员292人。
七、建设成果近40年来,在省林业厅的正确领导下,塞罕坝人默默无闻地在生态环境建设的篇章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塞罕坝象一条绿色长龙横亘于内蒙古高原南缘,阻断了浑善达克沙地向南推进,成为为首都阻沙源、为天津涵水源、为河北增资源、为当地拓财源的一道坚不可摧的绿色屏障。
气象资料表明:塞罕坝周边地区,目前同建场初期相比,年均大风日数由72天减少至67天;降水量由原来的347毫米增加到530.9毫米;无霜期由原来的52天延长到67天。
河流的含沙量由原来的29.5%下降到11%。
建场以来,全场总投资1.2亿元,其中国家投资7000万元,场内自筹资金5000万元。
几十年来,累计向当地财政纳税7000万元,为相邻乡镇、村百姓增加劳务收入7000万元,为社会提供苗木扩大造林面积20余万亩。
林场的发展带动了周边群众脱贫致富,林区周边居民及当地百姓在从事农牧业的同时,采集山野资源,每年收入达500万元。
至1998年底全场共有资产11亿元(固定资产1亿元,林木资产10亿元)。
现在,每年仍以35万立方米个蓄积在增长,可增加资产7000万元。
塞罕坝在林业建设中发挥了应有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塞罕坝的建设成就,多次受到前来视察的国家、省、部级领导人的肯定与赞扬。
几年来,来场视察的国家领导人有杨尚昆、万里、田纪云、邹家华、宋平、邓立群等同志;1998年9月邹家华副委员长一行20余人,专程到塞罕坝考察,对建立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成功经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指示我们要把这里的资源“保护好、管理好、经营好、发展好”。
并提出了再造三个“塞罕坝”的宏伟构想,该项目工程正付诸实施;来场视察的省部级领导人有杨忠、徐有芳、叶连松王旭东、钮茂生、郭庚茂等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