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变过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非均态成
多数相变是不均匀成核,即成核在异相的 容,器界面、异体物质(杂质颗粒)上、内部气 泡等处进行。如图所示,核是在和液体相接触 的固体界面上生成的。这种促进成核的固体表 面是通过表面能的作用使成核的势垒减少的。 成核前后系统的自由能的变化为:
ΔGh=ΔGV ’ (-)+ΔGS(+)
液体-固体界面非均态核的生成
第九章 物质的相变过程
9.1 相变的分类与条件 9.2 液相-固相的转变
重点:重点为相变的热力学分类方法,相 变过程的温度、压力和浓度条件,晶核形 成条件,晶核形成过程动力学,晶核生长 过程动力学。
难点: 晶核形成过程动力学,晶核生长过 程动力学。
9.1.1 相变的分类
按相变前后 的凝聚状态分
(一)形核过程
1、晶核形成的热力学条件 均匀单相并处于稳定条件下的熔体或溶
液,一旦进入过冷却或过饱和状态,系统就具 有结晶的趋向。系统在整个相变过程中自由焓 的变化:
ΔGr=ΔGV ’ (-)+ΔGS(+) (8)
这时候存在两种情况:
(1)当热起伏较小时,形成的颗粒太小,新生 相的颗粒度愈小其饱和蒸汽压和溶解度都大,会蒸 发或溶解而消失于母相,而不能稳定存在。
令d(ΔGh)/dR=0,得出不均匀成核的临界半径 R* 2 LX GV
非均态核化势垒 :
Gh*
16
3 LX
3(GV )2
(2 cos )(1 cos )2
4
Gr* f
( )
(10)
讨论:
将式(10)和式(9)比较可知,不均匀成核的相变 活化能多一个与接触角θ有关的系数f(θ)
1)当接触角θ=0(指在有液相存在时,固体被 晶体完全润湿),cosθ=l,f(θ)=0,ΔGh*=0, 不存在核化势垒;
按热力学函数 的变化分
固-固相变; 固-液相变; 固-气相变; 液-气相变
一级相变
二级相变
重点!
什么是一级相变?什么是二级相变?
一级相变:在临界温度、临界压力时,两相化
学位相等,但化学位一阶偏导数不相等的相变。 特征:相变前后自由焓、熵及体积突变。 二级相变:在临界温度、临界压力时,两相化学
θ和界面能的关系为
得到:
cosθ=(γLs-γXS)/ γLX
ΔGS=γLXALX-πr2γLs cosθ
其中:球缺的表面积A 2R2 (1 cos )
与固体接触面的半径
r Rsin
ΔGV’: ΔGV’=V ΔGV 图中假设的球缺的体积:
V rR3 2 3cos cos3
3
Gh VGV LX ALX r 2 LX cos
B、若相变过程吸热(如蒸发、熔融等) ΔH>0,要满足ΔG<0 这一条件则必须ΔT<0,即T0 <T,这表明系统要发生相变过 程必须“过热”。
结论:相变驱动力可以表示为过冷度(过热度)的函数,因此 相平衡理论温度与系统实际温度之差即为该相变过程的推动 力。
2.相变过程的压力条件:
从热力学知道,在恒温可逆不作有用功时:
D0、Q可认为是不随温度而改变的常数,因此,D随温 度T上升而上升。即T<Tm时,T↑,D↑。
当T<Tm时
P
K0
exp(
Gr* ) RT
K 0对P影响较小
Gr*
1 (T )2
即T<Tm时,T↑,ΔT↓,P↓。
因此,P~T,D~T关系如图所示。从图中可见, 曲线P随T增加而下降,温度增加,相变活化能 增大,对晶核形成不利;而曲线D随T增加而增 加,温度升高,扩散速度加快,对晶核的形成 有利。这两个因素在同时影响着晶核形成速率。 因此I~T曲线(如图所示)必然出现一个最大值, 在低温阶段,扩散控制了晶核形成过程,故曲 线上升;在高温阶段,相变势垒控制了过程, 故曲线下降。
位相等,化学位一阶偏导数也相等,但化学位二 阶偏导数不相等的相变。 特征:相变前后恒压热容、等温压缩系数,体膨 胀系数突变。
9.1.2 相变的条件
一、相变过程的不平衡状态及亚稳区
从热力学平衡的观点看,将物体冷却(或者加热)到 相转变温度,则会发生相转变而形成新相,从图2的单元 系统T-P相图中可以看到,OX线为气-液相平衡线(界线); OY线为液-固相平衡线;OZ线为气—固相平衡线。当处于 A状态的气相在恒压P’冷却到B点时,达到气-液平衡温度, 开始出现液相,直到全部气相转变为液相为止,然后离 开B点进入BD段液相区。
ΔG =VdP
对理想气体而言
G
VdP
RT P
dP
RT
ln
P2
/
P1
当过饱和蒸汽压力为P的气相凝聚成液相或固相(其
平衡蒸汽压力为P0)时,有
ΔG=RTln P0 /P
(5)
要使相变能自发进行,必须ΔG <0,即 P>P。,也即要使凝聚相变自发进行,系 统的饱和蒸汽压应大于平衡蒸汽压P0。 这种过饱和蒸汽压差为凝聚相变过程的 推动力。
由此得出:
(1)亚稳区具有不平衡状态的特征,是物相在理论上不 能稳定存在,而实际上却能稳定存在的区域;
(2)在亚稳区内,物系不能自发产生新相,要产生新相, 必然要越过亚稳区,这就是过冷却的原因;
(3)在亚稳区内虽然不能自发产生新相,但是当有外来 杂质存在时,或在外界能量影响下,也有可能在亚稳 区内形成新相,此时使亚稳区缩小。
2)θ=90,cosθ=0时,核化势垒降低一半; 3)θ=180,异相完全不被润湿时,cosθ=-1,
式(10)即变为(9)。
可见,接触角越小的非均匀核化剂,越有 利于核的生成。也就是说,当晶核和核化 剂有相似的原子排列时,穿过界面有强烈 的吸引力,这将给成核提供最有利的条件。 这个结论得到部分实验结果的支持。但是, 也有实验表明,原子配置几乎相同的晶格 并没有使不均匀成核有所加强。这说明我 们对不均匀成核的认识还不够。
成核速率I=单位体积液体中临界核胚数 ×与临界尺寸的核相接触的原子数×单个原子 与临界尺寸的核相撞而附于其上的频率。
单位体积液体中的临界核胚的数目:
nr*
n exp(
Gr* RT
)
式中n一单位体积中原子或分子数目
单位时间单个原子跃迁到临界核胚表面的频率:
D
D0
exp(
Q RT
)
式中a为常数:原子在核胚方向振动的频率;
Why?
二、相变过程推动力
相变过程的推动力是相变过程前后自由焓的 差值
ΔGT.P≤0
过程自发进行 过程自发达到平衡
1.相变过程的温度条件(重点!)
由热力学可知在等温等压下有
ΔG=ΔH-TΔS
(1)
在平衡条件下ΔG=0则有: ΔH-T0ΔS=0 ΔS=ΔH/T0
若在任意一温度T的不平衡条件下,则有
设环绕临界核胚的周围的界面里,有ns个原子。
因此,成核速率I可写成:
I
nr*
•Biblioteka Baiduns
•
D
n exp(
Gr* RT
) • ns
•
D0
exp(
Q RT
)
I
K0D exp(
Gr* RT
)
P
K
0
exp(
Gr* RT
)
P:受相变活化能 影响的成核率因子;
I=PD
D:受质点扩散影响 的成核率因子。
当T<Tm时
相变过程的浓度条件:
对溶液而言,可以用浓度C代替压力P,(5)式写成
ΔG=RTlnco/c
(6)
若是电解质溶液还要考虑电离度α ,即一个摩尔能离解出
α个离子
G RT ln c0 RT ln(1 c ) RT • c (7)
c
c
c
式中 c。—饱和溶液浓度;c—过饱和溶液浓度。
要使相变过程自发进行,应使ΔG <o,式(7)右边α,R、T,c都为正值, 要满足这一条件必须, Δc<o,即c>c。, 液相要有过饱和浓度,它们之间的差值 c—c。即为这一相变过程的推动力。
2)△Gr*是描述相变发生时形成临界晶核所 必须克服的势垒,这一数值越低,成核过程越容易, 故用于判断相变进行的难易。
2)均态核化速率I
成核过程:就是熔体中一个个原子加到 临界核胚上,临界核胚就能成长为晶核。
核化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的 液相中生成的晶核数目,用I表示。
核的生成速率取决于:单位体积液体中 的临界核胚的数目(nr*)以及原子加到核胚上 的速率(即单位时间到达核胚表面的原子数q) 及与临界核胚相接触的原子数(ns)。
但是实际上,要冷却到比相变温度更低的某一温度例如C, (气-液)和E(液-固)点时才能发生相变,即凝结出液相或 析出固相。这种在理论上应发生相变 而实际上不能发生 相转变的区域(如图2所示的阴影区)称为亚稳区。
在亚稳区内,旧相能以亚稳态存在,而新相还不能生成。 (特点)
图2 单元系统相变过程图
ΔGS: 假设核的形状为球体的一部分,其曲率半径为R, 核在固体界面上的半径为r,液体-核(LX)、核-固体
(XS)和液体-固体(LS)的界面能分别为γLX、γXS和γLs, 液体-核界面的面积为ALX,形成这种晶核所引起的界 面自由能变化是:
ΔGS=γLXALX+πr2(γXS-γLs)
当形成新界面LX和XS时,液固界面(LS)减少πr2。假 如γLs>γXS,则ΔGS小于γLX·ALX,说明在固体上形成晶 核所需的总表面能小于均匀成核所需要的能量。接触角
我们将这种尺寸较小而不能稳定长大成新相 的区域称为核胚。
(2)当热起伏较大时,界面对体积的比例就减 少,当热起伏达到一定大小时,系统自由焓变化由 正值变为负值,这种可以稳定成长的新相称为晶核。
临界晶核:能够稳定存在的且能成长为新相的核胚。 晶核形成的热力学条件必须系统的自由焓ΔGr<0,
即体积自由焓较界面自由焓占优。 成核过程分为均态核化和非均态核化。 均态核化:晶核从均匀的单相熔体中产生的几率处处是
相变过程的推动力是?
应为过冷度(过热度),过饱和浓度,过 饱和蒸汽压,即系统温度、浓度和压力 与相平衡时温度、浓度和压力之差值。
三9、.2 熔体液中固的相变析晶过程
在熔点以下的温度下长时间保温,物系一 般都会依据成核—生长相变机理析晶,最 终都会变成晶体。结晶包括成核和长大两 个过程。下面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个方面 介绍结晶的成核和长大两个过程。
相同的。 非均态核化:借助于表面、界面、微粒裂纹、器壁以及
各种催化位置等而形成晶核的过程。
2、均态核化
1)临界晶核半径r*与相变活化能ΔGr* △Gr=△GV’+△GS=V△GV+AγLS
设恒温、恒压条件下,从过冷液体中形成的新相 呈球形,球半径为r,且忽略应变能的变化,
Gr
4 3
r
3GV
4r 2 LS
式中:ρ和MG分V 别 为M 新G相密M度和HT摩mT尔质量。
Gr*
16
3 LS
3(GV )2
3(
16
3 LS
HT )2
M Tm
忽略γLS与温度的关系,则ΔGr*与温度的关系可 简写为,
Gr*
1 (T )2
温度T越高,ΔT越小, ΔGr*越大,对成核 不利。
小结:
1)不是所有瞬间出现的新相区都能稳定存在 和长大的。颗粒半径比r*小的核胚是不稳定的,因 为它尺寸小导致自由焓的降低;只有颗粒半径大于 r*的核胚才是稳定的,因为晶核的长大导致自由焓 的减小。
(2) (3)
ΔG=ΔH-TΔS≠0
若ΔH与 ΔS不随温度而变化,将(3)式代入上式得:
G
H
TH
/ T0
H
T0 T T0
H
T T0
(4)
G
H
TH
/ T0
H
T0 T T0
H
T T0
从上式可见,相变过程要自发进行, 必须有ΔG <0,则ΔHΔT/T0<0。
讨论:
A、若相变过程放热(如凝聚过程、结晶过程等) ΔH<0,要使 ΔG<0,必须有ΔT>0,ΔT=T0-T>0,即T0>T,这表明在该过程 中系统必须“过冷却”,或者说系统实际相变温度比理论相 变温度还要低,才能使相变过程自发进行。
非均态核化速率:
IS
BS exp(
Q RT
) exp(
Gh* ) RT
(二)晶体生长
晶体生长是界面移动的过程,生长速率与界面结构
及原子迁移密切相关。
当析出的晶体与母相(熔体)组成相同时,界面附
近的质点只需通过界面跃迁就可附着于晶核表面,因此
晶体生长由界面控制。当析出的晶体与母相(熔体)组
成不同时,构成晶体的组分必须在母相中长距离迁移到
图 3 球形核胚自由焓随半径的变化
dGr dr
8r • rls
12 3
r
2GV
0
r* 2rls GV
Gr*
16rls3
3(GV )2
时形成G临r*界为晶相3核(1变6所G活rV必l化s3)须2能克,服它的是势描垒述。相变发生
当温度为T时,液体和晶体摩尔自由焓差为 ΔG,如忽略热容的影响,ΔG=ΔHΔT/Tm,因此, 液体和晶体单位体积自由焓差,
达新相-母相界面,再通过界面跃迁才能附着于新相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