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合集下载

保护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保护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可见,持续发展包括经济持续、生态持续及社会持续三个内容。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重要保证,社会持续是发展的目的。
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自200—300万年前古人类的出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逐渐形成和发展,在“人类—环境”系统中,人类长期习惯于以“大自然主宰者”的地位思考问题,认为人类可以主宰一切,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可以向大自然进行无限制的索取。在工业革命前,人类社会生产力尚不发达,人口数量不大(1800年才达到10亿),所以人与自然的矛盾并不明显。工业革命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加(1930年达到20亿,仅过了30年,到1960年人口就达到30亿),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能力和数量大增,加深了人与自然资源再生的长期性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性的矛盾。矛盾结果产生了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人类生存的一系列重大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全球性环境形势十分严峻。这些严峻问题的产生,实质上也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不协调的结果,是人类活动违反自然规律,导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因此,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使人类生存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整体协调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历史必然。这是我国振兴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唯一战略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既是当代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子孙后代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四)完善法律制度和社会机制
在建设人与自然新型关系,促进人类持续发展阶段,单靠教育灌输生态意识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法制的强制力和威慑力。法制的完善必须与生态道德价值观在本质上一致,为人类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提供规范和准则。在完善法制的同时,其他社会机制的完善也很重要。
总之,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以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逐步将高投入、高消费的发展模式转变成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同时,通过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重新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推动和建立新的社会文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就是要使人口、环境与经济

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一、当今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一)面临的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地球温在悄悄地升高,而且已经到了为人察觉的程度。

它的危害是不应漠视的。

它会引起两极冰川的融化,会带来频繁的暴风雨,会导致生物物种的减少,更会使海平面上升,使沿海地区受淹,想一想当今地球上的一半人口正居住在沿海50公里范围内,就可以知道沿海地区受淹的严重性了。

2臭氧层破坏臭氧层位于距离地面10-50公里范围的大气平流层内,臭氧层能吸收太阳的大部分紫外线,阻挡紫外线辐射到地面,因此对地球上的生物有保护作用。

3、生物多样性减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建设的发展,人类对动植物的破坏与日俱增。

统计表明,我国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的速度也十分惊人。

4、酸雨蔓延酸雨具有腐蚀性,降落地面会损害农作物的生长,导致林木枯萎,湖泊酸化,鱼类死亡,建筑物及名胜古迹遭受破坏。

5、森林锐减由于人类的过度采伐和不恰当的开垦,再加上气候变化引起的森林火灾,世界森林面积不断减少。

6、土地荒漠化过度的放牧及重用轻养使草地逐渐退化,开荒、采矿、修路等建设活动对土地的破坏作用甚大,加上水土流失的不断侵蚀,世界上每天都有大片土地沦为荒漠,我国在这方面是较为突出的。

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民的贫困化。

8、水环境污染严重人口膨胀和工业发展所制造出来的越来越多的污水废水终于超过了天然水体的承受极限,水环境的污染使原来就短缺的水资源更为紧张。

水资源的短缺,水环境的污染加上水的洪涝灾害,构成了足以毁灭人类的水危机。

9、大气污染肆虐最普遍的大气污染是燃煤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造成的,细小的悬浮颗粒被吸入人体,十分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现代都市还存在光化学烟雾。

10、固体废弃物成灾固体废弃物,包括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的发展而日益增加的,至今已成为地球,特别是城市的一大灾害。

垃圾中含有各种有害物质,任意堆放不仅占用土地,还会污染周围空气、水体,甚至地下水。

以实践为基础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实践为基础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实践为基础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实践为基础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包含着在实践基础上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原理。

⑴实践是人与自然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人类通过实践活动超越了自然,形成了社会存在。

实践又不断实现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统一。

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实践的永恒主题①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②必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⑶以正确的实践方式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①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的实践活动方式和水平的反映。

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注定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在我国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一味限制生产活动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不现实的。

但传统的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的实践方式和水平已经不适应客观实际,必须根据新的情况改变我们的实践方式。

②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矛盾是由于人类实践方式不当而造成的。

在生产和生活中对于自然界形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人类发展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活动并不必然违背客观规律。

关键是在人的活动中采取正确的活动方式,尽量地避免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③必须转变实践活动方式,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自然界的运动属于物质运动,人类的实践属于物质活动,自然界的物质运动与社会性的物质活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形式,都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实践活动的规律与物质运动的规律是一致的。

违背自然规律的实践活动必然导致自然的报复,而遵循自然规律的实践则导致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因此,正确的实践方式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李海洋“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经典归纳马克思主义物质观1.物质定义——一个概括:不依赖人的意识并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档6篇)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档6篇)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档6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资料6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一篇萧灼基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

不管文明多么发达,科学技术多么先进,人类永远也离不开自然界。

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发展的条件,也制约着人类的行为,通过各种方式惩罚人类对自然的侵犯。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加速推进,从前经济缓慢发展时期建立的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遭到破坏,人与自然新的和谐关系尚未建立。

在这个特定时期,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迫切。

要积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控制人类自身的规模扩张。

随着人口规模的膨胀,人口密度加速增大,人均资源拥有量下降,这是一个威胁人类永续生存的重大问题。

要按照科学办事,尊重自然规律。

工业的发展,资源的利用,人口的增加,消费方式和消费标准的追求,都要有利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政府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导方,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污染,鼓励节能降耗,支持和引导环保产业发展,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在产业选择、资源开采、技术运用、生产工艺和排污处理等方面,要考虑社会利益和长远利益,不能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牺牲社会利益,恶化生存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社会公众每天都在与自然打交道。

实际上,政府与企业行为也是由人操作的。

因此,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人负责是关键。

科技进步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系第二篇科技进步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系1.科学技术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实践证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为人类提供了广播、电视、电影、录像、网络等传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使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载体。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途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途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途径一、前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永恒的话题,也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人类经济、科技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什么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指在生产、生活等活动中,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自然环境及其资源,并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状态。

三、为什么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污染物排放增加,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2. 资源短缺:由于过度开采和消耗,许多资源已经枯竭或者面临枯竭的危险。

3. 生态平衡失调:过度开垦土地、过度放牧和砍伐森林等活动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影响了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

4. 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气候变化,对全球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途径1. 加强环保意识教育加强环保意识教育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

通过各种途径,如教育、宣传、媒体等方式,普及环保知识和理念,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 推广低碳生活方式推广低碳生活方式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

通过减少能源消耗、节约用水、减少废物排放等措施,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无限潜力,可以替代传统能源,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4. 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任务。

通过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维护生态平衡,促进自然界各种生物的繁荣和发展。

5. 推行循环经济推行循环经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回收再利用废弃物品、减少资源消耗等措施,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根据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谈谈人与自然如何协调发展

根据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谈谈人与自然如何协调发展

从历史上看,人与自然之间从来没有建立过真正和谐的关系。

起初,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对自然缺乏科学的认识,人只能受制于自然,在自然灾害面前没有任何抗拒能力,对各种疾病也没有任何防治能力,人口的增长非常缓慢。

以后,人在与自然的斗争中,逐渐获得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人变得聪明能干起来,有了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逐步提高,人口的增长速度也加快了。

尤其是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加强,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经济发展获得了空前的速度与规模,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和日益发达的物质文明。

但是,正当人们陶醉于自信人类能够统治自然、驾驭自然的时候,人们发现:人类已过度消耗了自然资源,严重污染了自然环境,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损害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现在,人类正面临着一系列全球性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不但给当前的人类发展造成困难,而且对子孙后代的生存构成威胁。

怎样才能走出困境,人类必须认真反思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教训。

从反思中人们认识到,自然与人或人与自然之间都不应该是主仆关系、奴役关系,人是自然的奴隶或自然是人的奴隶的时代应该过去了,努力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友好的和谐关系的时代应该开始了。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正是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种理想作为追求的目标,要求人类社会系统与地球自然系统和谐相处、和谐发展。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有过精辟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

首先,人是从自然中分化出来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一部分。

脱离自然界的人,同脱离人的自然界一样,都是空洞的抽象,现实、事物、感性都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

恩格斯说:“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似的,一一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人与自然的四种关系

人与自然的四种关系

人与自然的四种关系
1. 依赖关系:人类依赖自然界提供的资源和环境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求。

例如,人类依赖自然界提供的食物、水源和氧气等来维持生命。

2. 干扰关系: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干扰,可能造成自然界的破坏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例如,人类的工业活动和城市化发展导致了大量的空气和水污染,破坏了许多生态系统。

3. 保护关系: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类逐渐意识到自然界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行动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例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采取可持续发展的做法来保护自然资源。

4. 共生关系:人类也可以与自然界和谐共生,通过与自然界的互动来实现双方的共同利益。

例如,农民依靠土地和气候条件种植农作物,同时也通过保护土地和水源来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和自然的基本关系:1)人不能离开自然,又可以能动的改造自然界2)人在自然面前具
有能动性,也有受动性,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辨证统一3)能动以受动为基础,后者制约着前者,特定实践的能动性都以特定受动性为依据4)能动又主导受动,人通过自觉活动来完善和发展自己,提高对受动性的认识和调控.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这样三种不同的理论:宿命论、征服论、和谐论。

此外,在人与
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有三种不同的态度:悲观主义、乐观主义及浪漫主义态度。

●随着人与自然矛盾的突显,使人类对过去的自然观进行反思,认识到人要进一步发展,
必须与自然保持协调、和谐的关系,人类逐渐意识到:“以新的环境伦理价值观指导人类的行为、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我们唯一的出路”,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可持续发展是指当代的发展不以损害后代的发展的基础和能力为代价的发展。

为此,人
类应当从包括自身在内的所有生命物种种群的利益和价值出发,去保护整个生态圈的自我维持系统;其次,人类的发展行为与环境运动要相协调,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使资源和环境条件保持相对稳定性,强调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能够持续地供给后代。

●人类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无处不有,无时不在,要消除对立,强化统一,就必须做好
以下三个方面的协调:协调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与自然环境容量之间的关系、经济的再生产与自然的再生产之间的关系、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其他自然存在物不 同,人是有意识、有意志、 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人并 不是消极地依赖自然界生 活,而是根据自身的需要 利用和改造自然,人类本 身也在对自然的改造活动 中不断发展自己。但是, 人对自然的改造也存在着 两面性,即人类在推动工 业的过程中,一方面创造 了丰富的物质生活,另一 方面也存在掠夺自然资源, 只考虑当前的需要而忽视 后代利益、先污染后治理、 先开发后保护等问题。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 一定阶段的必经之路,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的必然 选择。我们应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培养和谐精神,用 和谐的思想认识人生环境,用和谐的态度认识人生实 践,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和 行为习惯,为建设和谐文化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Hale Waihona Puke 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不和谐与日剧增:水源、空气、土壤受到 严重污染,大量的动物和植物濒危乃至灭绝,土地荒漠化,深林河湿 地迅速减少,可利用资源日益短缺甚至面临枯竭,全球气候的变化深 刻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人类正饱 尝着无节制地向自然开战和索取而造成的恶果。人类改造自然的目的 在于使人的生活更加美好,但事与愿违,大自然早已无情地报复人类。 人类如果再不改善与自然的关系,必将遭受更大的灾难。因此促进人 与自然的和谐,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是人类以及人类的每个个体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生产劳动为中介,而生产劳动一开 始就是社会性的,人类正是在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中结 成了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因 此,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人关系的协调。 脱离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就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当 代世界出现的尖锐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从生态自然观谈谈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从生态自然观谈谈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从生态自然观谈谈人与自然和谐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性质和特点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化.因此基于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人类必须理性的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充分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树立现代生态自然观的思想。

以这种整体论的世界观,协调当今世界环境、发展的棘手问题,避免人类与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恶化,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进化。

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应该抱什么样的态度呢?二.确立现代生态自然观的思想什么是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强调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强调人活动的能动性和人的主导地位,也强调了人和自然的关系的和谐性。

第一,生态自然观并非简单回到天然自然观,它既是对人工自然观的某种扬弃,又是向天然自然观的某种复归,是更高层次上两种自然观的辩证综合。

第二,生态自然观并不是对一般生态科学、生态哲学或环境伦理学等的讨论和重复,而是对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等进行哲学概括形成的自然观的一种新理论形态。

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生态自然界。

第三,生态自然观是出于对自然观的历史研究的理性思考提出的,它产生于生态自然进入实践领域之初,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自然观的理论研究对生态自然的实践活动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价值。

现代生态自然观是一种在考虑后人生存与发展的同时,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突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重点地区智力开发为突破口,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在开发中保护,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法制化,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科学化,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统一,逐步使自然环境、人类发展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的自然观。

三。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自从人类从自然中分化出来,自然界才进入了人的对象领域。

人类对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从自然支配人、人是自然的奴隶的采集渔猎时代到原始农业的产生,人从自然的奴隶逐渐成为自然的主人,出现产业革命即创造农业生态系统、农业文明和创造工业生态系统的工业文明时期,人类与自然抗争,并逐渐取得对自然的支配地位。

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人类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源、能量和生存环境都来源于自然,同时人类的活动也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既要满足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又要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1.尊重自然规律: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不盲目违背自然规律。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应根据季节、气候、地形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农作物和种植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同时减少对土地、水资源的破坏。

2.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用电、用纸等良好习惯,减少不必要的消费。

3.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方面。

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应得到有效处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例如,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降低空气、水污染。

4.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前人类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5.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

6.生态文明教育: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行动。

从青少年抓起,将环保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培养具备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的一代新人。

7.国际合作:全球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应对。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简述尊重自然规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解题方法:回顾课本中关于农业生产的知识,结合尊重自然规律的要求,分析如何应用。

答案:在农业生产中,尊重自然规律意味着要根据季节、气候、地形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农作物和种植方式。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人类社会早期,受制于自然界,人们仅有靠自然界供给的现有物质资料维持生存。

进入农业时代,人类开始征服、利用自然资源,出现了过度耕种、过度放牧、过度渔猎等。

到了工业礼貌时期,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驾驭自然的本事越来越强,竭尽一切可能地利用、征服自然。

但很多东西超出了自然界的承受限度,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平衡。

我们要约束自我的行为,遵循自然界发展的规律,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与稳定。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度解读1、利益至上第一个阶段,人类把外面的自然,包括动物、树木、土地、矿山、海洋等,作为生产的资源,或者等待被开发的利益,他们研究的是利益。

在他们的认知里,植物、动物与人中间有一个泾渭分明的障碍,它们不属于人类。

如果不是很有必要去接触,就不会接触。

如果必须要去接触,必然是想去控制和支配,拿它们换利益。

处于这个阶段的人,他对自身的态度也是这样的,不是异常在意自我是不是真的感觉好,在他真的累病之前根本就不会关注自我的内在和谐以及健康。

2、拆分研究第二种情景是已经上升了一点的意识,虽然他暂时还不能感觉到自我的宇宙就是人体。

如果他生病了,不会明白自我是能量体或者情绪、感情各方面出现了问题。

他不会感觉到自我各个能量体之间的连接和自我宇宙的整体性,就像他也不会认识到外在世界的整体性。

可是这个阶段的人会好奇,他们会好奇更大的宇宙是怎样运作的,所以他们会去摸索一些规律,比如主动地去预测天气,他们会观察各个物种生长在什么地方。

他们其实对内在、对外在的观念是一样的,这种观念很机械。

外面更大的自然和其他的生命体对于这种能级的人来讲,就是一个生物机制,并且这个生物机制是能够拆分、能够重新组合。

他们会把很多现象归结为某种效应,比如他们会提出温室效应,人口的相关效应。

他们对生物机制是有必须认识的,可是他们无法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有效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有效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有效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

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至少可得出两点启示:一是人类必须搞清楚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二是人类应该努力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使人与自然矛盾的真正解决成为可能。

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它们构成矛盾的统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由此构成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

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生态环境则是大自然的有机整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生态环境是大自然的基本要素,又是构成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和发展枢纽。

生态问题是一个“全球问题”。

进入六十年代以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继之而来的是粮食、人口、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的压力,直接冲击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存。

生态破坏主要体现于物种灭绝、植物破坏、土地退化等自然破坏。

九十年代初,一名著名专家经过考证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欧洲是先破坏,再保护;美国是破坏了一半,保护了一半;中国是正在破坏之外。

因此,协调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矛盾,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售点问题。

人与自然达到高度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导向。

只有从这一哲学基点出发,才能围绕“以人为本”原则,促进良性的生态城市建设运行机制形成,实现整体协调发展.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

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

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造成这一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四个方面不可忽视: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二是人类对技术的控制能力不够;三是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地区利益、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代替了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四是价值偏见。

从生态自然观谈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从生态自然观谈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从生态自然观谈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生态自然观谈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摘要:人类诞生就和自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思索的一个永恒主题。

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质上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历史。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与否,关系到人类生存、生产环境的优劣,关系到自然界结构的合理与否,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把握人与自然关系趋势走向,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可靠保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也是人类走向美好未来的历史必然。

关键词: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1前言1.1 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及趋势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历史的,动态的关系,它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建立,随着人类及自然界的发展而发展,深入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对于我们预测人与自然关系未来走向,掌握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十分重要。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纵观历史,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原始时代,为时上百万年。

在原始社会,由于人类的认识水平和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只能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域中生存和发展。

原始社会,人使用木器、石器、骨器等工具直接从大自然中获得生活资料,人类活动对自然影响十分微弱,人类基本上受自然环境的主宰,处于次要和从属地位。

这是人类依赖自然的蒙昧时代。

第二阶段是农业时代,为时两万年。

农业时代的特点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开始产生了对抗,出现了相互竞争和相互制约的局面。

人类开始使用铁器,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加强,开垦农田,砍伐森林。

一方面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自然环境的破环。

但总体上讲,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处在统一和相对平衡的时代,这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初步阶段。

第三阶段是工业时代,为时300年。

人类逐渐摆脱了自然的主宰,开始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意志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人类文明,使自然环境更适宜人类的生存。

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辩证互动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辩证互动的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辩证互动的, 一方面人对于自然具有主体性、能动性, 自然则是被动的、消极的; 但另一方面自然界对于人类又具有根源性、制约性。

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及其生产活动的基本前提。

出现了人,产生了人类生态系统。

人类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生产,向自然界索取满足自身生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这样人类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马克思、恩格斯在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认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要区分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

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时面对三种自然:天然自然、人工自然、人工环境,人工环境本质上也是人工自然。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从理论层面上讲,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该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囊括其中。

和谐社会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而广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同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情保持着一种协调的状态,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等等之间的协调。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1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1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自然是一个客观存在,人、生物、地球,甚至宇宙,都是自然的部分。

而生态自然观,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它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被完善,它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日记”。

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正确的生态自然观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电子信号与信息的关系与发展电子对抗的技术是现在很热门的问题,人们利用电子信号进行对抗的实质到底是什么,进而人们利用各种电子信号的活动到底有什么根本性的东西。

在电子对抗这个领域内,我们对信号的利用效率非常低。

把这方面的思考总结出来,或许不仅有益于电子对抗专业的发展,而且可能会使人们把电子信号与信息活动关联起来,进而推动产生创新的思维。

自从电被人类认识以来,它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科研和军事等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这甚至远远超出了人们最初的预期。

利用电信号携带信息,把具有微弱能量的电信号作为信息的载体,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具体应用。

由于人类的各种活动,无不与信息有关,我们把与信息有关的产业叫做信息产业。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识到,这个产业的发展太惊人了。

于是,我们不得不从根本上考虑,当我们把电看成信息的载体时,应当怎样看待信号与信息,我们可能用什么办法让信号承载信息,又可能用什么办法把信息从信号中提取出来。

人类对信息最初并没有深刻的认识,甚至没有把信息当成一种客观实体,不认为信息可以计量,没有把信息当成我们研究的对象。

自从香农确定信息理论的基础以来,事情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我们把信息定义为事件发生前后我们所掌握的熵的变化,这是一个与事件的概率大小有关的量,于是信息可以被计量。

由于有了这样一个对信息计量的定义,我们就可以具体地研究一个信号究竟包含多少信息、能够携带多少信息等。

于是,我们又发现了信号与信息之间的一个最基本的关系,那就是携带一定量的信息,需要一定的信号功率、时间和频带宽度。

中华民族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认识的名言

中华民族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认识的名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形成了许多关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认识,其中不乏有深刻的名言警句。

下面就来介绍一些关于这一主题的名言,并探讨其内涵和现实意义。

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出自《周易》这句名言强调了自然的不懈运行和君子努力不懈的精神。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自然被看作是无穷无尽的生命力量,它的运行有其规律和法则,而人则应当在自强不息中不断发展壮大。

这种理念提醒我们,要顺应自然、融入自然,同时也要发挥人的智慧和力量,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得以和谐发展。

2.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出自《论语》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只有经历了岁寒才能知道松柏之所以茁壮顽强。

自然界不断的变化和顺应,也启示着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在逆境中锻炼自己的意志,才能生生不息,茁壮成长。

3. "百川流到大海,大海容纳百川" ——出自《庄子》这句名言提醒我们,大海虽然浩瀚无垠,但却能容纳众多的百川,没有排斥,也没有争夺。

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人类应该观念开放,包容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如大海一样能包容百川的态度,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4.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出自《左传》这句名言同样强调了包容之美和大的境界。

海纳百川,充分包容各种水流和生物,使得大海的容量变得无限。

作为人类,我们更应该学会包容,接纳多样性,发展多元共生的生态和社会环境。

5.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出自《庄子》这句名言表达的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和顺应自然的态度。

在这句话中,心气恢宏,亦是对自然的一种敬重,因为只有尊重自然、跟随自然的规律才能使人生更有成就感、更加幸福。

这句话教会我们应该更加懂得尊重自然,宁愿自己去承担,而不是抱怨天命。

以上这些名言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认识,也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和智慧。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1. 引言1.1 概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长期存在且重要的话题。

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人类本身也在不断地改变和影响着自然环境。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本文将探讨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以期提供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启示。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共生的内在规律、和谐共生的本质要求以及结论五个部分。

首先,我们将介绍人类与自然之间相互影响的概况,并探讨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人与自然关系中存在的内在规律,包括平衡与协调、循环与循序、多样性与共生等方面。

随后,我们将阐述实现和谐共生所需满足的本质要求,包括尊重自然法则和生态平衡、感恩与保护自然资源以及协同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性。

最后,我们将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点,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及意义,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或行动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进行探讨,使读者进一步认识到实现人类和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同时,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增强读者对于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行动意识,为构建生态文明作出积极努力。

通过讨论并深入了解人与自然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我们可以为促进社会经济繁荣与生态环境良好相统一做出贡献。

2. 人与自然的关系2.1 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自然环境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它提供了空气、水、土壤等资源,滋养着我们的生命。

自然界中的气候变化、地质构造、动植物物种等也都对我们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例如,适宜的气候和水源是农业生产与居住环境良好的重要条件。

此外,自然灾害如洪涝、干旱和地震等也时常给我们带来破坏与挑战。

2.2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作为地球上最具智慧和创造力的物种之一,人类对自然环境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加快建设生态城市
——学院资源学院专业资源勘查学号411111010205 姓名黄紫硕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分秒也离不开它。

他们相互之间构成了一个统一又相互矛盾的整体,相互影响、依存和发展。

由此构成我们人类丰富多彩的社会。

萧灼基在《人民日报》中指出,自然界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

不管我们人类的明天多么的发达,我们的科学技术有多么先进,我们人类永远也离不开大自然。

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基础,即使现在我们人类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工业化、城市化在加速发展,但是我们现在依然不能忽视我们和大自然的关系,如果大自然被彻底摧毁了,那么我们今天所追求和强调的都是空的,所以今天我要论述的是:在全面发展的今天,我们一定要协调好与大自然的关系,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

一、一起从实际出发。

一起玩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从实际出发说道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

正如邓小平说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二、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改造自然,要尊重社会规律。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就当今世界发展形势来看,很不乐观,摩天大楼,城市开发,道路建设,城市化建设,各种工业化建设等都不符合大自然发展需求,造成生态不平衡,环境恶化给我们自己也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威胁。

如果我们不能协调好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人类就会和几亿年前的恐龙一样,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美丽的乡村在一点一点消失,一片片森林都倒在人类的斧头下,现在不少农村人一窝蜂的加入到城市的舞台中来,使城市不断的膨胀,所以城市在不切实际的扩大。

占领着原来美丽富饶的大自然。

邓小平说过:“实事求是。

”可是,我感觉现在不能从实际出发,才导致大自然在一点点被破坏。

另一方面,现在人们盲目的开采资源,比如地面塌陷,这都是盲目区开采资源带来的恶果。

更值得注意的是:总有一天这次经过上万年的资源会被我们剥夺完的。

不要说到时候人们会找到东西取代它们,万一技术还不够成熟,实现不了取代,我们的社会会受到多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和改造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跨世纪重大关系,而且是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基本关系。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要在调整人和自然关系的若干重大领域,特别是对人口控制、环境保护、资源能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扎实的成果.”
感悟:即使当代社会飞速发展,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不断的发展、完善。

我们也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不能以牺牲自然为前提而去谋求人类自身的发展。

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还有一个就是在城市化发展的今天,应该加强环境的建设,不要让原始的环境被一点一点破坏,如果城市化的环境跟不上去,工业污染日益加重,这不仅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而且会导致自然从根本上被毁灭。

试想,如果地球上不再有绿地、森林。

我们人类何以生存在这个星球上?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和大自然具有一体性,我们应该去认识、改造和合理运用大自然,让它更好的为人类服务,把握自然规律,不要过分陶醉与我们对大自然的胜利,因为那只是短暂的,它必会报复我们人类,只有我们和睦相处才能营造出一个温馨的环境,自然给了我们很多,人类就应该回馈给它,尽力去保护它,而不是孼待它,对于这位人类的慈母——地球。

我们应该孝敬她,可是我们还是和孩子一样叛逆,肆无忌惮的破坏她,自然用各种的自然灾害为我们敲响警钟。

而我们却不加理会,甚至有的人还愚蠢的认为我们有宰割地球的权利。

愿我们的地球越来越年轻!明天越来越美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