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与形导学案(1)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数学广角——数与形1》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数学广角——数与形1》人教版一、教材内容概述本节课主要介绍数与形的关系,强调数学中数字与几何图形之间的联系。
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的广度和深度,培养数与形沟通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理解数字与图形之间的关系,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2.能够对简单的图形进行分析和判断,并用数学语言描述。
3.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数与形的关系。
2.图形的基本性质与特征。
3.使用数学语言描述图形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1.课件或板书。
2.直尺、圆规等绘图工具。
3.适量的小组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数与形的联系(40分钟)1.引入:通过展示一副图画,让学生观察其中的图形,并引导他们思考数字与图形之间的联系。
2.学习:讲解数与形的关系,如正整数与几何图形的边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3.练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总结几何图形与数字的对应规律。
4.总结:引导学生发言,总结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并展示结论。
第二节:图形的特征(40分钟)1.复习: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简要复述数与形的关系。
2.学习:介绍几种基本图形的特征,包括线段、角、平行四边形等。
3.实践:让学生通过测量、画图等方式,验证基本图形的特点。
4.讨论:组织学生交流对不同类型图形的理解和认识。
5.总结:梳理图形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形成对图形的整体把握。
第三节:图形的应用(40分钟)1.引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数字与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学习:以简单问题为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问题,培养数学思维。
3.练习:布置相应练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加深对图形应用的理解。
4.总结:与学生共同总结图形的应用,并对知识点进行回顾。
六、课堂延伸1.让学生以生活中的实例展示数字与图形的联系。
2.组织学生设计简单游戏或活动,加深对数与形的理解。
3.带领学生深入探讨不同图形之间的相互关系。
新苏科版数学导学案八年级第1章全等三角形
5
※巩固练习:
1、如图,点 E、F 在 AC 上,AD=CB,DF=BE,要使△ADF≌△CBE,
还需要添加的一个条件是……………………………………………………………( )
A.∠A=∠C B.∠D=∠B C.AD∥BC
D.DF∥BE
2、如图,AC 与 BD 相交于点 O.若 OA=OD,则要用“SAS”证明△AOB≌△DOC,
,
因此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说明两条线段相等或两个角相等的常用方法.
2、已知:如图,C 是 AB 的中点,AE=BD,∠A=∠B. 求证:∠E=∠D. 证明:∵C 是 AB 的中点(已知),
∴
=
(
)
在△AEC 和△BDC 中,
AE=BD(
)
(
)
(
)
∴△AEC≌△BDC(
)
∴∠E=∠D(
)
3、已知:如图,AB∥CD,AB=CD. 求证:AD∥BC.
A.OA=OB B.∠A=∠B C.∠C=∠D D.AC=BD
作业订正栏
3、如图,某同学将一块三角形玻璃打碎成三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
玻璃,你认为最省事的方法是带玻璃块……………………………………………( )
A.①
B.②
C.③
D.①和②
4、如图,AC 与 BD 相交于点 O,∠1=∠2,∠DAO=∠CBO.若△ABC 的周长为 25cm,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2、会利用基本事实:“角边角”判别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 P17、18 页
新知 按下列作法,用直尺和圆规作△ABC,使 AB= a ,∠A=∠ α ,∠B=∠ β ,.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内容概述本册教材主要包括数的认识、简单的数学推理、图形的认识等内容。
是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重要的一环。
1.2 教材特点•知识点渗透性强•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图形呈现形式多样二、教学目标1.了解数的基本概念,掌握简单的运算规律;2.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推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3.掌握一些基本图形的性质,培养对图形的认识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3.1 重点•数的认识•运算规律•数学推理3.2 难点•数学推理题目的解答•图形的性质认识四、教学内容及方法4.1 数的认识•教学内容:数的读写和数的大小比较•教学方法:可通过数轴、生活中的物品数量等形式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4.2 运算规律•教学内容:加法和减法规律•教学方法:可通过游戏、实际生活问题等让学生感受加减法的规律4.3 数学推理•教学内容:逻辑推理问题•教学方法:可通过故事情节、幻灯片等形式让学生进行逻辑推理训练4.4 图形的性质•教学内容:直线、曲线、几何图形的性质认识•教学方法:可通过几何工具、实物展示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各种图形的性质五、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数学问题或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5.2 讲解老师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逐步讲解知识点,注重启发式、引导式教学。
5.3 练习设计一些简单到复杂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5.4 拓展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设计一些拓展题目,挑战学生的思维。
5.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记忆。
六、教学反思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对本节课进行深入反思,了解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改进做准备。
结语以上便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老师们更好地开展《数与形》教学工作。
祝愿学生在本节课中有所收获,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热爱。
高中数学《导数和数列综合证明 (1)》导学案
高中数学《导数和数列综合证明(一)》导学案例2:已知:x x <+)1ln(2,(1)求证:)*2222()21...(81)41)(21(N n e n ∈<+⎪⎭⎫ ⎝⎛+++(2)求证:*2()311)...(8111)(911(N n e n ∈<+++)(3)求证:(1+421)(1+431)…(1+41n)<e )211ln(......)411ln()211ln()]211)...(411)(211ln[()1ln(12222222n n x x ++++++=+++∴<+ )(e n n n n <+++∴<⎪⎭⎫ ⎝⎛-=-⎪⎭⎫ ⎝⎛-=++++<)211)...(411)(211(12112112112121 (814121222),)311)...(8111)(911(21311213113113131......3131)311ln(......)8111ln()911()]311)...(8111)(911ln[(2212222e e n n n n n n =<+++∴<⎪⎭⎫ ⎝⎛-=-⎪⎭⎫ ⎝⎛-=++<++++++=+++∴)( (3)ln[(1+421)(1+431)……(1+41n )]=ln[(1+421)(1+431)+…ln (1+41n )<221+231+…+21n<)1(1321211-+⨯+⨯n n =1-21+21-31+…+n n 111--=1-n 1<1∴(1+421)(1+431)……(1+41n )<e 例3:设曲线y = f (x ) =cx bx x a ++23213在点x 处的切线斜率为k (x ),且k (-1) = 0.对一切实数x ,不等式).0()1(21)(2≠+≤≤a x x k x 恒成立(1)求f (1)的值;(2)求函数k (x )的表达式;(3)设数列)(1n k 的前n 项和为S n ,求证22+>n nS n解:(1)04)1(,0,00)(222≤--≤∆>∴≥-++++=ac b a x c bx ax c bx ax x k ①0)21)(21(4,0,021,02121222≤---≤∆<-∴≤--++c a b a x c bx ax ②又,4)1(1)1(),11(21)1(12a cb a k k k =++==∴+≤≤ 又1270)1(41=∴=∴f a(2))0()(2≠++='=a c bx ax y x k ,由0)1(,1)1(=-=k k 得⎩⎨⎧=+-=++01c b a c b a 得⎪⎩⎪⎨⎧==+2121b c a 又)1(21)(2+≤≤x x k x 恒成立,则由)0(0212≠≥+-a c x ax 恒成立得410402141==⇒⎪⎩⎪⎨⎧=+≤-=∆>c a c a ac a 同理由02121)21(2≥-++-c x x a 恒成立得41==c a 综上,21,41===b c a 412141)(2++=∴x x k(3)∑=+++⨯+⨯>+++=ni n n n i k 122])2)(1(1431321[41])1(121[41)(1 22]2121[41+=+-=n n n 法二:和式代换,要证22+>n n S n ,即也证()1121+->-n n S n ,只需证:()()()21411222++=+--+>n n n n n n a n ,只需()()()21414)(12++>+=n n n n k ,且()322121114211=+>=+==S a ,故22+>n n S n。
注重数形结合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导学案
注重数形结合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导学案【关键词】数形结合法三角函数定义导学案新课堂模式下,导学案的编写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学生学习新知识,形成独立思维的导航图,是课堂顺利、有效进行的方向标。
下面笔者结合具体案例,谈谈导学案的设计。
【导学目标】从数与形上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会利用定义及图形求三角函数值的问题。
【导学过程】问题引入:现实世界中有很多周期性的现象(比如钟表的指针),所形成的角不一定是锐角,那么我们又该怎样计算它们的三角函数值呢?如求sin180°=?一、独学1.初中锐角三角函数是如何定义的?请画图说明。
2.根据你所画的图形填空:sinα=________,cosα=________,tanα=________.二、群学活动1:初中学过锐角三角函数,是以为自变量,以为函数值的函数。
能否在直角坐标系中用角的终边上点的坐标来表示锐角三角函数?我们把锐角α的顶点与原点O重合,始边与轴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α的终边在第一象限,在α终边上任取一点P(x,y);tanα=________=________.【小组展示1】让点P在a角的终边上移动,与点O及点P不重合,得到P’(如图2),对于确定的角a,这三个比值不会随点P在α终边上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活动2:根据小组展示1,取OP=1,即在单位圆中(如图3),可以用直角坐标系下角α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表示锐角三角函数,sinα=________=________;cosα=________=________;tanα=________=________.活动3:锐角三角函数可以用单位圆上点的坐标表示,画出钝角,同时,另外再画任意一个角,找出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能否用单位圆上点的坐标表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展示2】角可以推广到实数表示的任意角,那么任意角是否也能像锐角一样定义三角函数,应如何设法定义?(如图4)把任意放在直角坐标系中,那么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x,y),那么siα=________=________;cosα=________=________;tanα=________=________.活动4:(1)让α角的终边旋转,当a=2k?仔+?仔(k∈Z)时,a的终边横坐标x=0,所以tana无意义,除此之外对任意角a,正弦、余弦、正切都是以角为,以单位圆上点坐标或坐标比值为的函数。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8单元 数学广角——数与形-第1课时 数与形(1)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8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第1课时数与形(1)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字组成的可能性和规律性。
2.掌握整数的数目与形状的关系。
3.能够灵活运用数与形的关系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1.理解数字和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
2.分析数字组成形状的方式。
三、教学难点1.探究数字和形状之间的规律。
2.综合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教案、教材。
2.数学工具:尺子、钢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出示一个由数字组成的几何图形,让学生观察,猜测数字与形状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思考数字如何影响形状。
2. 探究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将一些特定数字按照顺序组合成不同的形状,例如数字“8”可以组合成“∞”形状,让学生认识数字具有多样的组合方式。
3. 讨论让学生展示自己组合的数字与形状,进行讨论和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分析数字如何影响形状的变化。
4. 拓展提出更复杂的数字与形状挑战,让学生动手尝试,进一步发现数字与形状之间的关系。
六、课堂练习1.快速找出数字组成的各种形状。
2.分析数字组成形状的规律。
3.解决实际问题,利用数字和形状之间的联系。
七、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发现,共同探讨数字与形状的奥秘。
八、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上相关练习题。
2.自己设计一个数字与形状的组合图形。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数字与形状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数字与形状之间的内在关系,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学生们在数字与形状的探索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8 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8 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一、教学内容1.1 知识点梳理•顺序数•平行线•图形的旋转•逆推法•图形的对称1.2 教学目标•理解顺序数的概念,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能够识别平行线,并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够进行简单的图形旋转操作•能够熟练运用逆推法解决问题•理解图形的对称性质,能够完成相关练习题1.3 教学重点•顺序数的应用•平行线的性质•图形的对称性1.4 教学难点•图形的旋转操作二、教学过程2.1 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中,可以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如果有一条平行线,它的性质是什么?”“如果我给你一个图形,你能找到它的对称轴吗?”等等,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2.2 教学步骤1.理解顺序数:–介绍顺序数的概念,让学生举例子将生活中的顺序数与数学中的顺序数联系起来,并完成相关练习题。
2.认识平行线:–通过讲解平行线的性质,引导学生认识平行线,并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平行线的理解。
3.学习图形的旋转:–教授简单的图形旋转方法,让学生亲自操作进行练习,以加深对图形旋转的理解。
4.运用逆推法解题:–通过举例讲解逆推法的应用,让学生掌握逆推法的解题技巧,完成相关练习。
5.探索图形的对称性质:–引导学生认识图形的对称性质,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操作找出图形的对称轴,并完成相关练习。
2.3 练习与应用设计一些巩固练习和拓展应用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4 总结与反思在教学结束前,对本课时所学内容进行简单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点,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三、教学反馈教师可通过课堂练习、口头提问等方式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检测和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扩展阅读学生可以通过课后作业或自主阅读,了解更多相关概念和拓展知识,丰富数学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小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顺序数、平行线、图形的旋转、逆推法和图形的对称性等内容,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和丰富的实例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解题能力。
人教版六年级上数学《 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
《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以下是整理的关于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数学广角——数与形》的教案,供您参考: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尝试、推理等活动,发现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2.掌握数与形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能够将抽象的数的问题转化为直观的形的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观察图形,发现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2.通过实例,理解数与形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3.运用数与形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数与形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能够将抽象的数的问题转化为直观的形的问题。
2.难点:理解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运用数与形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实物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图形,发现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2.讲解法: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数与形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掌握数与形之间的转化方法。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图形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与形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五、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图形和数字,引导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从而引入本课的主题《数学广角——数与形》。
2.新课学习:(1)通过实例,让学生观察图形,发现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例如,展示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观察它们的边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
(2)通过讲解和实例展示,让学生理解数与形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例如,讲解一个函数图像和一个统计图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如何将抽象的数的问题转化为直观的形的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和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数与形之间的转化方法。
例如,让学生讨论一个数学问题的解法,通过画图或举例的方式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直观的图形问题。
人教版数学六上《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上《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数与形的关系,了解数学中的基本图形及其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类、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运算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数与形的关系,基本图形的性质。
难点:通过实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深入理解数与形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内容1. 数学广角——数与形1.数的表达:了解数的表达方法,如阿拉伯数字、罗马数字等。
2.图形的种类:认识常见的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等。
3.图形的性质:掌握各种图形的性质,如周长、面积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本节课将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入手,引导学生从中发现数与形之间的关系。
老师可通过展示一些实际图形和数字的场景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第二步:讲解1.介绍数的表达方法,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数字表示方式,例如罗马数字的特点和用法。
2.讲解常见图形的性质,让学生了解不同图形的特点及其应用领域。
第三步:练习1.利用课堂练习册中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其实际运用数学的能力。
五、课堂反馈通过课堂练习和讨论,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确保每位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延伸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一些拓展学习,例如组织几何图形的剪纸活动,设计与数学相关的手工制作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七、教学总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数与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并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的美妙之处,进一步提高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朋信息中华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祝愿学生们学习进步,数学进步!。
六年级数学《数与形》第一课时 教案
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认识
(教学流程图)
八、教学评价设计
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及总结基础上,力求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交流。这种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发现、分析、等能力
九、帮助和总结(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8.数学广角
科目
数学
学生年级
六年级
课时
1
教师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和练习二十二,旨在通过学习探究及完成相关的练习,逐步渗透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对于六年级学生,在教学本单元 时,可以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的,这是一种极富数学特点的信息转换方式,以形助教,以数解形,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数学思维 能。。
三、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发现算式中蕴含的数学规律;能运用数学结合的思想来分析具体的数学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过程中学会思考,能比较清晰地描述思维过程,提高空间思维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形式美;获取数学活动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策略。让学生在请景里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想受知识的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交流’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重点难点
一年级数学奥数思维训练导学案:认数图形导学案通用版(含答案)
一年级数学奥数思维训练导学案:认数图形导学案通用版(含答案)x学习目标1. 通过感知来认数图形,解决生活中的有序观察,有序列举和简单统计的问题,体验几何空间感。
2.锻炼和提升孩子的数学思维条理性。
通过认数图形,掌握平面图形的标号法,立体图形分的基本技能。
3.培养对数学的感悟能力,体验几何图形的规则美与对称美。
重点:解决生活中的有序观察,有序列举和简单统计的问题,体验几何空间感。
难点:通过认数图形,掌握平面图形的标号法,立体图形分的基本技能。
预习案任务一:复习旧知1、配一配,再计算。
(1)2+3+4+5+6+7+8=( )(2)9-8+7-6+5-4+3-2+l=( )(3)19-1817-16+15-14+13-12+11-10=( )(4)37-36+35-34+33-32=( )(5)29-28+27-26+25-24+23-22=( )我的疑惑在本次课程学习中的困惑与建议填写在下面,与同学交流后,由组长整理后并拍照上传平台讨论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案一、自学释疑任务一:数图形。
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先来认识它们吧!1、立体的,叫做体2、平面的,叫做形。
探究点二、数一数1、下图中有()个正方形。
先数小正方形,有4个,再数①②③④组合成的大正方形,有1个。
4+1=5(个)2、下图中有()个长方形。
①先给3个小长方形标上①②③;②再数每2块组合成的2个长方形:①+②,②+③;③再数3块组合成的1个长方形。
3+2+1=6(个)3、下图中有()个三角形。
①先数小三角形有4个,②再数每2块组合成的①+②, ②+③,③+④, ④+①,③每两气块组合成的大三角形有4个。
初中数学教学导学案设计(1)[修改版]
第一篇:初中数学教学导学案设计(1)初中数学教学引导案例设计(修正版)课题: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教学设计:1. 学习方式: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运用多媒体课件---主要是白板作图来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2. 教学目标:(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白板作图,积极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运用图片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运用白板作图,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运用白板作图)?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麽,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吗? 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思维。
第一章我们与数学同行导学案(运河初级中学七年级上)
运河初级中学“学讲计划”导学案1.1生活数学七年级班姓名日期编写:冯君柏审核:闫怀恩【学习目标】1.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数字、图形的观察,思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字、图形信息,知道数学是我们表达和交流的工具。
【自主感知】1.看看你父母的身份证,你从中能获得哪些信息?2.找找你乘车的车票,你从中又能获得哪些信息?3.以上两个事例说明我们的生活和是分不开的.这样的例子你还能举出哪些?4. 想想我们的交通工具的车轮、奥林匹克的五环旗、2008北京申奥的标志,2008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上海世博会的会标等生活当中的物体形状你会觉得我们的生活和是分不开的,这样的例子你还能举出哪些?【展示交流】例1 某粮店出售的三种品牌的面粉袋上,分别标有质量为(25±0.1)kg,(25±0.2)kg,(25±0.3)kg的字样,从中任意拿出两袋,它们的质量最多相差多少?例2 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办,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由印形部分、“Bei jing 2008”字样和奥林匹克五环组成,奥林匹克五环象征五大洲的团结,体现“和平、友谊、进步”的奥林匹克宗旨。
你能说出印形的意义吗?【拓展延伸】1.运河中学举行校园歌手大赛,7位评委给某选手的评分如下表。
计分方法是: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其余分数的平均分作为该选手的最后得分,A.9.59 B.9.58 C.9.57 D.9.562.在同一平面内,1个圆把平面分成0×1+2=2个部分,2个圆最多把平面分成1×2+2=4个部分,3个圆最多把平面分成2×3+2=8个部分,4个圆最多把平面分成3×4+2=14个部分,那么10个圆把平面分成多少个部分?【盘点收获】1.本节课我们探究的主要内容是:2.给我们的主要感受是:3.探究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时,我们采用的是的方法4.你还有哪些独到的感悟或体会呢?【自我检测】1.猜谜语:(1)数字虽小却在百万之上(打一数字)(2)2、4、6、8、10(打一成语)(3)从严判刑(打一数字名词)2.某班学生在颁奖大会上得知该班获得奖励的情况如下表:已知该班共有28人获得奖励,其中只获得两项奖励的有13人,那么该班获得奖励最多的一位同学可能获得的最多奖励有多少项?3.小华每天起床后要做的事情有穿衣(4分钟)、整理床(3分钟)、洗脸梳头(5分钟)、上厕所(5分钟)、烧饭(20分钟)、吃早饭(12分钟),完成这些工作共需49分钟,你认为最合理的安排应是多少分钟?4.某风景区对5个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进行了调整,据统计,调价前后各景点的游客人数基本不变。
新北师大版小学一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
2017新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数学导学案(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年级: 一(1)班复备者: ***一、学生情况分析本班共有学生60人,其中男31人,女生29人,学生上课发言积极的学生不多,说话能力不是很强,也不够完整,这学期着重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一)数与代数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
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
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
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
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1.2 导数的计算 导学案(教师版)
§1.2导数的计算1.2.1几个常用函数的导数1.2.2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及导数的运算法则(一)内容要求 1.能根据定义,求函数y=c,y=x,y=x2,y=1x的导数.2.能利用给出的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求简单函数的导数. 3.会使用导数公式表.知识点1几个常用函数的导数原函数导函数f(x)=c f′(x)=0f(x)=x f′(x)=1f(x)=x2f′(x)=2xf(x)=1x f′(x)=-1x2f(x)=x f′(x)=1 2x【预习评价】思考根据上述五个公式,你能总结出函数y=xα的导数是什么吗?提示y=xα的导数是y′=αxα-1.知识点2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原函数导函数f(x)=c f′(x)=0f(x)=xα(α∈Q*)f′(x)=αxα-1f(x)=sin x f′(x)=cos__xf(x)=cos x f′(x)=-sin__xf(x)=a x f′(x)=a x ln__a(a>0)f(x)=e x f′(x)=e xf(x)=log a x f′(x)=1x ln a(a>0,且a≠1)f (x )=ln xf′(x )=1x求下列函数的导数:(1)f (x )=4x 5;(2)g (x )=cos π4;(3)h (x )=3x . 解 (1)f (x )=x 54,∴f ′(x )=54x 14; (2)g (x )=cos π4=22,∴g ′(x )=0; (3)h ′(x )=3x ln 3.题型一 利用导数定义求函数的导数【例1】 利用导数的定义求函数f (x )=2 019x 2的导数. 解 f ′(x )=0limx ∆→2 019(x +Δx )2-2 019x 2x +Δx -x=0lim x ∆→2 019[x 2+2x ·Δx +(Δx )2]-2 019x 2Δx=0lim x ∆→4 038x ·Δx +2 019(Δx )2Δx =0lim x ∆→(4 038x +2 019Δx )=4 038x .规律方法 解答此类问题,应注意以下几条: (1)严格遵循“一差、二比、三取极限”的步骤.(2)当Δx 趋于0时,k ·Δx (k ∈R ),(Δx )n (n ∈N *)等也趋于0.(3)注意通分、分母(或分子)有理化、因式分解、配方等技巧的应用. 【训练1】 利用导数的定义求函数y =x 2+ax +b (a ,b 为常数)的导数. 解 y ′=0lim x ∆→(x +Δx )2+a (x +Δx )+b -(x 2+ax +b )Δx=0lim x ∆→x 2+2x ·Δx +(Δx )2+ax +a ·Δx +b -x 2-ax -bΔx=0lim x ∆→2x ·Δx +a ·Δx +(Δx )2Δx=0lim x ∆→ (2x +a +Δx )=2x +a .题型二 利用导数公式求函数的导数 【例2】 求下列函数的导数:(1)y =sin π3;(2)y =5x ;(3)y =1x 3;(4)y =4x 3; (5)y =log 3x . 解 (1)y ′=0; (2)y ′=(5x )′=5x ln 5; (3)y ′=(x -3)′=-3x -4; (4)y ′=(4x3)′=(x 34)′=34x -14=344x; (5)y ′=(log 3x )′=1x ln 3.规律方法 求简单函数的导函数的基本方法: (1)用导数的定义求导,但运算比较烦琐;(2)用导数公式求导,可以简化运算过程、降低运算难度.解题时根据所给问题的特征,将题中函数的结构进行调整,再选择合适的求导公式. 【训练2】 求下列函数的导数: (1)y =x 13; (2)y =4x ; (3)y =sin x ; (4)y =15x 2.解 (1)y ′=(x 13)′=13x 13-1=13x 12; (2)y ′=(4x )′=(x 14)′=14x 14-1=14x -34;(3)y ′=(sin x )′=cos x ; (4)y ′=(15x 2)′=(x -25)′=-25x -25-1=-25x -75.方向1 利用导数求曲线的切线方程【例3-1】 求过曲线y =sin x 上点P ⎝ ⎛⎭⎪⎫π6,12且与在这点处的切线垂直的直线方程.解 ∵y =sin x ,∴y ′=cos x , 曲线在点P ⎝ ⎛⎭⎪⎫π6,12处的切线斜率是:y ′|x =π6=cos π6=32.∴过点P 且与切线垂直的直线的斜率为-23, 故所求的直线方程为y -12=-23(x -π6),即2x +3y -32-π3=0. 方向2 切线方程的综合应用【例3-2】 设P 是曲线y =e x 上任意一点,求点P 到直线y =x 的最小距离. 解 如图,设l 是与直线y =x 平行,且与曲线y =e x 相切的直线,则切点到直线y =x 的距离最小.设与直线y =x 平行的直线l 与曲线y =e x 相切于点P (x 0,y 0). 因为y ′=e x ,所以e x 0=1,所以x 0=0. 代入y =e x ,得y 0=1,所以P (0,1). 所以点P 到直线y =x 的最小距离为|0-1|2=22. 规律方法 导数的几何意义是曲线在某点处的切线的斜率;相互垂直的直线斜率乘积等于-1是解题的关键.【训练3】 (1)求曲线y =cos x 在点A ⎝ ⎛⎭⎪⎫π6,32处的切线方程;(2)求曲线y =sin ⎝ ⎛⎭⎪⎫π2-x 在点A ⎝ ⎛⎭⎪⎫-π3,12处的切线方程.解 (1)∵y =cos x ,∴y ′=-sin x ,y ′|x =π6=-sin π6=-12.∴曲线在点A 处的切线方程为y -32=-12⎝ ⎛⎭⎪⎫x -π6,即6x +12y -63-π=0. (2)∵sin ⎝ ⎛⎭⎪⎫π2-x =cos x ,∴y ′=(cos x )′=-sin x .∴曲线在点A ⎝ ⎛⎭⎪⎫-π3,12处的切线的斜率为k =-sin ⎝ ⎛⎭⎪⎫-π3=32.∴切线方程为y -12=32⎝ ⎛⎭⎪⎫x +π3,即33x -6y +3π+3=0.课堂达标1.已知f (x )=x 2,则f ′(3)等于( ) A.0B.2xC.6D.9解析 ∵f (x )=x 2,∴f ′(x )=2x ,∴f ′(3)=6. 答案 C2.函数f (x )=x ,则f ′(3)等于( ) A.36B.0C.12xD.32解析 ∵f ′(x )=(x )′=12x ,∴f ′(3)=123=36.答案 A3.设正弦曲线y =sin x 上一点P ,以点P 为切点的切线为直线l ,则直线l 的倾斜角α的范围是( ) A.⎣⎢⎡⎦⎥⎤0,π4∪⎣⎢⎡⎭⎪⎫3π4,π B.[0,π)C.⎣⎢⎡⎦⎥⎤π4,3π4D.⎣⎢⎡⎦⎥⎤0,π4∪⎣⎢⎡⎦⎥⎤π2,3π4 解析 ∵(sin x )′=cos x ,∴k l =cos x ,∴-1≤tan α≤1,又∵α∈[0,π), ∴α∈⎣⎢⎡⎦⎥⎤0,π4∪⎣⎢⎡⎭⎪⎫3π4,π.答案 A4.曲线y =e x 在点(2,e 2)处的切线与坐标轴所围三角形的面积为________. 解析 ∵y ′=(e x )′=e x ,∴k =e 2,∴曲线在点(2,e 2)处的切线方程为y -e 2=e 2(x -2), 即y =e 2x -e 2.当x =0时,y =-e 2,当y =0时,x =1. ∴S △=12×1×|-e 2|=12e 2. 答案 12e 25.已知f(x)=52x2,g(x)=x3,若f′(x)-g′(x)=-2,则x=________.解析因为f′(x)=5x,g′(x)=3x2,所以5x-3x2=-2,解得x1=-13,x2=2.答案-13或2课堂小结1.利用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可以比较简捷地求出函数的导数,其关键是牢记和运用好导数公式.解题时,能认真观察函数的结构特征,积极地进行联想化归.2.有些函数可先化简再应用公式求导.如求y=1-2sin2x2的导数.因为y=1-2sin 2x2=cos x,所以y′=(cos x)′=-sin x.3.对于正弦、余弦函数的导数,一是注意函数的变化,二是注意符号的变化.基础过关1.函数y=3x在x=2处的导数为()A.9B.6C.9ln 3D.6ln 3解析y′=(3x)′=3x ln 3,故所求导数为9ln 3.答案 C2.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若y=1x3,则y′=-3x4B.若y=3x,则y′=3x3C.若y=1x2,则y′=-2x-3D.若f(x)=3x,则f′(1)=3 解析由(x n)′=nx n-1知,选项A,y=1x3=x-3,则y′=-3x-4=-3x4;选项B ,y =3x =x 13,则y ′=13x -23≠3x3;选项C ,y =1x 2=x -2,则y ′=-2x -3; 选项D ,由f (x )=3x 知f ′(x )=3, ∴f ′(1)=3.∴选项A ,C ,D 正确.故选B. 答案 B3.已知f (x )=cos x ,f ′(x )=-1,则x 等于( ) A.π2B.-π2C.π2+2k π,k ∈ZD.-π2+2k π,k ∈Z解析 ∵f ′(x )=-sin x ,则sin x =1, ∴x =π2+2k π,k ∈Z . 答案 C4. 曲线y =x 2+1x 在点(1,2)处的切线方程为________. 解析 设y =f (x ),则f ′(x )=2x -1x 2, 所以f ′(1)=2-1=1,所以在(1,2)处的切线方程为y -2=1×(x -1), 即y =x +1. 答案 y =x +15.若曲线y =x -12在点(a ,a -12)处的切线与两个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18,则a =________. 解析∵y =x -12,∴y ′=-12x -32,∴曲线在点(a ,a -12)处的切线斜率k =-12a -32,∴切线方程为y -a -12=-12a -32(x -a ).令x =0得y =32a -12;令y =0得x =3a . ∵该切线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 S =12·3a ·32a -12=94a 12=18,∴a =64. 答案 646.已知f (x )=cos x ,g (x )=x ,求适合f ′(x )+g ′(x )≤0的x 的值. 解 ∵f (x )=cos x ,g (x )=x ,∴f ′(x )=(cos x )′=-sin x ,g ′(x )=x ′=1. 由f ′(x )+g ′(x )≤0, 得-sin x +1≤0, 即sin x ≥1, 但sin x ∈[-1,1],∴sin x =1,∴x =2k π+π2,k ∈Z .7.求下列函数的导数:(1)y =5x 3;(2)y =1x 4;(3)y =-2sin x 2(1-2cos 2x 4);(4)y =log 2x 2-log 2x .解 (1)y ′=(5x 3)′=(x 35)′=35x 35-1=35x -25=355x2. (2)y ′=⎝⎛⎭⎫1x 4′=(x -4)=-4x -4-1=-4x -5=-4x 5. (3)∵y =-2sin x2⎝⎛⎭⎫1-2cos 2x 4 =2sin x 2⎝⎛⎭⎫2cos 2x 4-1=2sin x 2cos x2=sin x , ∴y ′=(sin x )′=cos x .(4)∵y =log 2x 2-log 2x =log 2x ,∴y ′=(log 2x )′=1x ·ln 2. 能力提升8.函数f (x )=x 3的斜率等于1的切线有( ) A.1条 B.2条 C.3条D.不确定解析 ∵f ′(x )=3x 2,设切点为(x 0,y 0),则3x 20=1,得x 0=±33,即在点⎝ ⎛⎭⎪⎫33,39和点⎝ ⎛⎭⎪⎫-33,-39处分别有斜率为1的切线.答案 B9.已知直线y =kx 是曲线y =e x 的切线,则实数k 的值为( ) A.1e B.-1e C.-eD.e解析y ′=e x,设切点为(x 0,y 0),则⎩⎪⎨⎪⎧y 0=kx 0,y 0=e x0,k =e x 0,∴e x 0=e x 0·x 0,∴x 0=1,∴k =e. 答案 D10.曲线y =ln x 在x =a 处的切线倾斜角为π4,则a =________. 解析 ∵y ′=1x ,∴y ′|x =a =1a =1. ∴a =1. 答案 111.若y =10x ,则y ′|x =1=________. 解析 y ′=10x ln 10,∴y ′|x =1=10ln 10. 答案 10ln 1012.已知抛物线y =x 2,直线x -y -2=0,求抛物线上的点到直线的最短距离.解 根据题意可知与直线x -y -2=0平行的抛物线y =x 2的切线,对应的切点到直线x -y -2=0的距离最短,设切点坐标为(x 0,x 20),则y ′|x =x 0=2x 0=1,所以x 0=12,所以切点坐标为⎝ ⎛⎭⎪⎫12,14, 切点到直线x -y -2=0的距离d =⎪⎪⎪⎪⎪⎪12-14-22=728, 所以抛物线上的点到直线x -y -2=0的最短距离为728.创新突破13.设f 0(x )=sin x ,f 1(x )=f 0′(x ),f 2(x )=f 1′(x ),…,f n +1(x )=f n ′(x ),n ∈N ,试求f 2 019(x ). 解 ∵f 1(x )=(sin x )′=cos x ,f 2(x )=(cos x )′=-sin x ,f 3(x )=(-sin x )′=-cos x ,f 4(x )=(-cos x )′=sin x ,f 5(x )=(sin x )′=f 1(x ),f 6(x )=f 2(x ),…,∴f n +4(x )=f n (x ),可知f (x )的周期为4,∴f 2 019(x )=f 3(x )=-cos x .。
201X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三角形1.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导学案鲁教版五四制
2019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三角形1.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导学案鲁教版五四制学习目标:1.认识三角形的定义及相关概念和表示方法2.理解并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3.掌握三角形的分类.4.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及内角的性质.学习方法: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学习过程:模块一预习反馈一、学习准备1.观察下面的屋顶框架(1)你能从图中找出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吗?(2)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解:(1)能(2)都有条边,内角,个顶点。
2.多边形的概念:由若干条不在上的线段相连组成的封闭平面图形。
3.(1)什么叫做三角形?解: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首尾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如何表示三角形?解:三角形可用符号“△”表示,如右图三角形记作:(3)三角形的边可以怎么表示?解:如图三角形中三边可表示为AB,BC,AC,顶点A所对的边BC也可表示为a,顶点B 所对的边表示为b,顶点C所对的边AB表示。
4.如果我说三角形有三要素,你能猜出是哪三要素吗?解:角:三角形中有个角:∠A,,∠C顶点:三角形中有个顶点,顶点,顶点B,顶点边:三角形中三边AB,,AC二、教材精读1.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180˚”吗?解:小明只撕下三角形的一个角,得到了结论,他是这样做的:(1)如图所示,剪一个三角形纸片,它的三个内角分别为∠1, ,∠3.(2)将∠1撕下,按图所示摆放,其中∠1的顶点与∠2的顶点重合,它的一条边与∠2的一条边重合。
由 相等可知∠1的另一边b 与∠3的一边a 平行。
(3)将∠3与∠2的公共边延长,它与b 所夹的角为 ,由∠1的另一边b 与∠3的一边a 平行可知∠3=所以∠1+∠2+∠3=∠1+∠2+ =︒180,即三角形内角和为 。
2.下面的图⑴、图⑵、图⑶中的三角形被遮住的两个内角是什么角?请说明理由。
解:图1,图2露出的角分别是 , ,由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可以得到被遮住的两个角都是 ;当图3露出的一个角是锐角时,另外两个角有 中可能,即 个锐角, 、一直角, 、一钝角。
《数与形》导学案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学习目标】1、我会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图形和数字之间的联系。
2、我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我会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习重点】发现图形和数字之间的联系,找到相应的规律。
【学习难点】学会找规律的方法【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1、游戏启动:高老师有一项非常神奇的本领,什么本领呢?只要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譬如:1+3、1+3+5(板书),像这样的算式,我都算得特别快,快到什么程度呢?只要你们说出算式,我都能脱口而出,你们信吗?不信没关系,我们就现场来比一比,请同学来出题,老师和你们来比赛,看高老师是不是吹牛,首先,请三个同学出题。
为了公平起见,老师没有蒙你们,我请一位同学用计算器来算,(请三位同学出题,老师同时边板书题目,与同学们比赛,计算器的学生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老师没吹牛吧,你们想不想也像我一样算得这么快,掌握简便的方法。
那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探究“数与形”。
(板书课题)2、出示学习目标.二、合作探究,体验图形结合思想1、学生借助图形探究数的简便计算(以形助数)(1)要求:根据算式中加数拿出若干个正方形,用拿的图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要求:观察图形与算式中有什么关系?根据图形与算式的关系,发现简便的计算方法。
(2)学生小组内拼摆,讨论并发现方法。
(3)学生汇报方法。
先汇报1+3的算式(1就是一个小正方形,3就是拼成一个“L”字图形,合在一起拼成一个两行两列的大正方形,所以,1+3=小正方形的个数=2×2,也就是()板书: 1+3=再汇报1+3+5的算式(1就是一个小正方形,3就是拼成一个“L”字图形,5个蓝色正方形拼成一个更大的“L”字图形,合在一起拼成一个三行三列的大正方形,所以1+3+5=)小结:刚才是两个小组同学们的发现,你们还有其它的发现吗?(算式的结果等于加数个数的平方。
数学广角-数与形
1=()1+3=()1+3+5=()
1.仔细观察,上面的图和下面的算式有什么关系?把算式补充完整。
2.我发现()
3.能利用规律接着完成下面的填空
1+3+5+7=()
1+3+5+7+9=()
1+3+5+7+9+11=()
1+3+5+7+9+11+13= ( )
( ) = 8
1+3+5+7+9+11+13+15+17=( )
平安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年级:六年级学科:数学主备人:杨文宏二备人:王秀平,高丽
授课教师
课题
数学广角-数与形
学生
姓名
课型
新授
课时
一课时
导学用具
学
习
目
标
1.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认识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把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
重点
通过观察,探索数与形之间的规律。
难点
能运用规律解决有关求和(差)的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学习
流程
学习内容
学法要求
自
主
探
研
1.复习导入
(1)1+3+5+7+9=(2)1+2+3+4+5+6+7+8+9=
(3)½+¼=(4)¾+1⁄8=
2.自学课本107页,108页.
数与形教案
《数与形》教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p107例2.
二、教学目标:
1、会利用图形理解题意,能够找出图形中的规律,并写出算式,得出结果。
2、培养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思维。
养成在面对不熟悉的问题时,主动探寻规律的习惯。
三、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数与形可以相互转化,树立数与形相结合是数学解题思想方法。
难点:寻找和发现数与形相互转化的途径与方法通过数与形的转化,认识到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20分钟)
1、展示目标(约1分钟):谈话引入,引导学生明确导学案【学习目标】。
2、自主学习(约3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中【自主学习】
3、合作探究(约14分钟):学生完成导学案的【合作探究】内容。
4、整理学案(约2分钟):学生整理学案完成【我的疑惑】,准备课堂展示。
(二)课堂教学(40分钟)
1、导入新课:谈话导入。
2、展示交流:
(1)班内展示合作探究的内容。
(2)总结方法。
3、巩固提升
(1)巩固:出示ppt7、ppt8
(3)拓展:出示ppt9
4、总结评价: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和方法,并对本节课学习情况做自我评价。
5、作业布置:课本p109第3、4题完成在书上。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上学期数学第八单元《数与形》导学案课题:数与形课型:新知探究课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应用所发现的规律。
2、我能利用图形来解决有关数的问题。
3、我的实践意识、探索意识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重难点:
灵活利用图形来解决有关数的问题。
①1=()²
②1+3=()²
③1+3+5=()²
当堂测评分层达标
落实基础★
请你根据例1的结论算一算
1+3+5+7+5+3+1=()
1+3+5+7+9+11+13+11+9+7+5+3+1=()
发展能力★★
下面每个图形中各有多少个白色小正方形和多少个黑色小正方形?
照这样画下去,第6个图形有()个白色小正方形,()个蓝色小正方形。
第10个图形有()个白色小正方形,()个蓝色小正方形。
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提升素养★★★
1+3+5+7+9+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