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东部1981—2010冬季和夏季降水统计
1981-2010哈密市气温与降水特征分析
1981-2010哈密市气温与降水特征分析摘要:本文利用1981~2010年哈密市气象站年、月、季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回归、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哈密市近30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哈密市近30年来气温呈上升趋势。
年平均气温上升率为0.14℃/(10a),低于全国和新疆平均水平。
1996年气温突然升高。
突变后,平均气温上升0.68℃;春、秋、冬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夏季平均气温呈下降趋势;总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年降水量增长率为2.94mm/(10a),1986年为突变点在降水量中,突变后一年的平均降水量比突变前增加了36.1%。
自1987年以来,哈密地区气候向暖化、增湿方向发展。
四季降水分布不均呈增加趋势。
秋季平均降水量增幅最大,冬季最小。
气流活动增强和西风环流的影响可能是该地区降水增加的原因。
关键词:气温变化降水特征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气候变化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从1880年到2010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85℃。
10年来,地表温度的上升幅度超过了1880年以来的任何一个时期。
目前,对新疆小区域气候变化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
本文根据哈密市近30年(1981-2010)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哈密市气候变化的特点和趋势,以期为该地区工农业生产生活和气候灾害的防治提供参考一、哈密市概况哈密市地处新疆东部,东经90°06'~96°23',北纬40°45'~45°09'。
地域广阔。
天山山脉从东向西横贯中部,地势南北低,中部高,北部丘陵戈壁,南部戈壁平原,地貌特征分为山地、丘陵、戈壁和平原。
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形成了哈密两个不同的气候区,既有南疆的气候特点,又有北疆的气候特点:南部光照充足,热量充沛,干旱少雨;北部降水丰富,气候凉爽;春秋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冷热变化剧烈。
四川省近55年降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四川省近55年降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作者:周琳许武成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7年第15期摘要:该文利用四川省及其相邻5省(市)1961—2015年的降雨数据,全面地对四川省降雨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年均降雨量与春、夏、秋、冬四季降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总体上大致相似,均呈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趋势,但在降雨量高、低值地域分布上,四季存在着明显的季节转移现象,极高值区域尤为显著;多年平均降雨量为920.8mm,近55年降雨量呈微上升趋势,增加速率1.69mm/10a,年均降雨量动态变化周期约为5~6a,年代际变化主要呈“降-增-降-增”趋势;多年月平均降雨量为83.2mm,各年代内月平均降雨量呈现出20世纪70年代关键词:四川省;降雨量;时空分布特征中图分类号 P45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5-0142-3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不同区域气候特征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在各种气候要素中,降水量是描述一个地区气候及其变化的关键指标之一[1]。
四川省是气候灾害多发区域之一,区域内降雨变化波动较大,因此,研究四川降雨量在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能够更好地揭示气候变化对区域水资源、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及防灾减灾等政策制订等方面的现实意义。
目前,已有大量关于四川省降雨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如周长艳等[2]研究表明四川省年均暴雨日数从西到东呈现“增—减—增”的总体变化趋势,盆西、中部地区各量级雨日均呈减少趋势,无雨日明显增加,年降水减少明显;盆地东北部地区年均暴雨、大雨日数及强度都呈明显增加、增强趋势;百莹莹等[1]研究结论得出盆地降雨空间异常主要呈东西振荡特征,盆西降雨显著减少,盆东降雨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毛文书等[3]揭示出四川盆地4—9月降水分布存在季节性突变:春到初夏,降水由东多西少突变为南多北少;初夏到盛夏,降水突变为西多东少;盛夏到初秋,降水突变为东北多、中南少,多雨区绕盆地中部呈顺时针方向转移。
1981—2010年玉树州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牧草的影响
1981—2010年玉树州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牧草的影响引言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
气候变化不仅会对人类生活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还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玉树州是中国西南部的一个地区,地处高原,气候条件独特。
1981—2010年间,玉树州的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对牧草的生长和生态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1981—2010年玉树州气候变化的特征,并分析这些气候变化对牧草的影响。
一、1981—2010年玉树州气候变化的特征1. 气温变化1981—2010年,玉树州的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
在这30年的时间里,玉树州的平均气温逐年增加,特别是在夏季和秋季,气温上升更为明显。
夏季气温上升导致了高原地区的冰川融化加剧,造成了水资源的减少。
而秋季气温上升则使得该地区的植被生长期延长,降水较少的地区也出现了极端气候现象。
2. 降水变化1981—2010年,玉树州的降水呈现出了不规律的变化。
整体来看,降水量有所减少,且出现了较为频繁的干旱情况。
尤其是在夏季和秋季,玉树州的降水比较少,导致了牧草的生长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3. 风力变化在这30年的时间里,玉树州的风力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增加,特别是冬季和春季的西北风明显增强。
强风的出现使得局部地区的土壤侵蚀加剧,牧草的生长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二、气候变化对玉树州牧草的影响1. 生长周期的改变气温的上升和降水的减少使得玉树州的牧草生长周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一些早熟种类的牧草提前收割,而一些晚熟种类的牧草的生长周期则被延长。
这种生长周期的改变对牧草的产量和质量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 牧草的种类转变由于气温的升高和降水的减少,一些耐干旱的牧草开始在玉树州地区种植,而一些原本生长良好的牧草由于水分不足而逐渐减少。
这种牧草种类的转变对牲畜的饲养和畜产品的质量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 牧草的生产量减少气候变化对玉树州的牧草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牧草的生产量普遍减少。
1981—2010年四川省金堂县大雾气候特征
3 2 季节变化 表1 为各季节大雾日数统计表。由表 1看出: 大雾主要出现在冬季( 1 0a 出现 6 3 1d ) , 占全部雾 日的 5 7 5 %, 其次为秋季, 占2 5 1 %, 夏季最少, 仅 占7 7 %。从分年代际统计来看, 同样存在冬季最 多, 秋季次之, 夏季最少的特点。同时发现, 除9 0年 代秋季大雾日数是先增加后减少之外, 其余各季节
图 2 是金堂大雾结束时间日数的日变化图。由 图可见, 金堂县大雾结束时间主要集中 在 0 8 —1 2 时, 约占总次数 8 5 3 %, 其中以 1 0时结束次数为最 多, 0 9时 和 1 1时 紧 随 其 后, 分别为 2 0 1次 ( 占 1 9 2 %) , 2 0 4 次( 占1 9 5 %) 。
关键词: 大雾; 气候特征; 金堂县 中图分类号: P 4 6 6 文献标识码: B 图 1为 1 9 8 1 —2 0 1 0年金堂县大雾日数图。由图可 2 0 世纪 8 0年代后期到 9 0年代初期( 即1 9 8 6 — 见, 1 9 9 5 年) 是一个相对高发期, 平均达 5 6 7d , 但是 1 9 8 9 年为一个特例( 仅3 5d ) ; 1 9 9 8年以后年均大 雾天数明显减少( 平均 1 8 7d ) , 尤其是进入 2 0 0 7 年以来, 大雾天数均低于 1 1d , 是一个大雾相对少发 =- 期。统计上述资料, 建立变化趋势方程: Y ( t ) x+6 , 即大雾天数以 1 5 6 / 1 0a的速 0 6 8 3 1 5 6 02 率减少。
冬季最多, 秋季 ② 大雾具有较明显的季节性, 次之, 夏季最少。同时发现, 除2 0 世纪 9 0 年代秋季 大雾日数是先增加后减少之外, 其余各季节大雾日 数均按年代际呈现出依次减少的趋势, 特别是进入 2 1 世纪后, 大雾日数迅速减少。 2 月最多, 1 月次之, 这2 ③金堂县大雾日数以 1 个月就占了全年的 4 9 5 %; 6月最少, 仅占全年的 0 6 %( 近3 0a 仅7 次) 。 8 时之前; 结束时间 ④金堂县大雾主要开始于 0 主要集中在 0 8 —1 2 时。 参考文献
成都市1951~2010年降水量多时间尺度分析
成都市1951~2010年降水量多时间尺度分析牛凯杰;梁川;赵璐;张春敏;杨皓翔;卫仁娟;詹存【摘要】近年来随着成都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对水资源的利用不断加剧,因此准确预测成都市降雨的变化趋势,科学合理地配置水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小波变换不仅能清晰地呈现出各种时间尺度的强弱、分布情况,而且能分析其主要周期,进而预测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本文基于小波分析法对成都市1951~2010年的年降水量序列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市年降水量在其计算时域内各时间尺度分布不均匀,具有明显的局部化特征;其中21~35年时间尺度发生区域贯穿整个60年,12 ~20年的时间尺度主要发生在1955~2010年,8~10年的时间尺度变化主要发生在1960~1973年和1980~2010年,7年左右的时间尺度变化主要发生在1953~1978年.分析趋势表明,未来10多年内成都市的降水量仍会减少.分析小波方差得出成都市年降水量具有4年、7年、14年和27年的主周期,其中27年为第一周期.用Yamamoto检验法检验突变,结果显示近60年来成都市年降水量没有发生突变.%In recent years,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engdu,the use of water resources continues to accelerate in industries.So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predict the trend of precipitation accurately and allocate water resources scientifically and rationally.The wavelet transformation not only clearly shows the strength and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time scales,but also analyzes the main cycle of precipitation,therefore can be used to predict the trend of precipitation.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Chengdu from 1951 ~ 2010 were analyzed by using wavelet transformation method.The result shows that annual precipitation inChengdu presents a non-uniform time-scale distribution in its calculation period with obvious localization characteristic.21 ~35 year scale occurred throughout all the 60 year period,12 ~20 year scale mainly occurred during the periods of 1955 ~2010,8 ~ 10 year scale mainly occurred in the period of 1960 ~ 1973 and 1980-2010,and the time scales of about seven years occurred in 1953-1978.The trend analysis shows that in the next decade Chengdu precipitation will continue to reduce.The analysis of wavelet variance shows that the sequence of precipitation in Chengdu hasa main period of 4 years,7 years,14 years and 27 years,with the period of27 years being the first primary period.Yamamoto inspection method is used to inspect the abrupt change and the consequence shows that there wasn't any abrupt change in the past 60 years time in Chengdu.【期刊名称】《四川环境》【年(卷),期】2013(032)003【总页数】5页(P72-76)【关键词】成都市;降水量;小波变换;Morlet小波;多时间尺度【作者】牛凯杰;梁川;赵璐;张春敏;杨皓翔;卫仁娟;詹存【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成都610065;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成都610065;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成都610065;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成都610065;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成都610065;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成都610065;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成都6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43在我国,一个地区降水量的多少和分布特征直接决定了该地区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和供水的安全保障。
1981—2000年四川夏季暴雨大尺度环流背景特征
在 两 高压 相 夹下 , 利 于 高纬度 大尺度 的 两高一脊 环 流调 整产 生 的弱槽 携 带冷 空 气影 响 四川盆 地 , 有
形 成 高层 弱 冷 干与低 层 强暖 湿 的强垂 直 对流 不稳 定 。对 比 4 0a四川夏 季平 均 环 流 可知 , 致 四川 导 夏 季暴 雨发 生的 “ ” 大尺度 环 流 背景 特征 极 为显 著 , 体 表 现 为 : 太 平 洋 副热 带 高压 西伸 到 鞍 型 具 西
摘 要 : 用四 川盆地 及 周边 地 区 1 8 _2 0 利 9 1 0 0年逐 日降 雨量 资 料 和 E MWF逐 日 4次 再 分析 资料 , C
合 成分析 近 2 生在 四 川夏 季 的 2 0a发 2次典 型 暴 雨过 程 的 大尺 度 环 流 背景 特 征 。结 果 表 明 , 四川
Absr c : s d n t e b e v d d i e i iai n daa n t a t Ba e o h o s r e a l pr cp tto t a d ECM W F e ayss d t r m 1 81 o y r a l i a a fo n 9 t 2 0 .he c r c e it s o a g —c l ic lto a k r u d o we t —wo t pia r e s sof s m — 0 0 t ha a trsi f lr e s ae c r u ai n b c g o n f t n y t y c lp oc s e u c me a y r i f l i ihu n a e a ay e h o p ie m e h d. s t h w ha h r r b . the v a n a l n S c a r n l z d by t e c m ost t o Re ulss o t tt e e a e o vi
四川近期降雨量逼近 1981
高速公路断道 2 处、福堂坝岷江大桥桥面砸断、淹没 1 座(羊店),从成都通往汶川县的主干线全线断道, 农房受损 1000 余户、62 户农房被淹,21 户大中型企 业严重受灾,新增地质灾害点 210 处,壅塞体 1 处。
广元
1.5 万余人受灾 损失 1.7 亿元
四川经济日报广元讯渊记者 侯东冤“广元全市受 灾 4972 户 1.5 万余人,转移安置 2567 人,因灾死亡 1 人、失踪 1 人。”7 月 10 日,记者从广元市应急办获 悉,暴雨造成广元市青川、利州、朝天、剑阁等县区受 灾直接经济损失达 1.705 亿元。
灾害发生后名山区委尧 区政府第一时间启 动应急响应袁各部门紧急联动袁冒雨前往部分乡 镇查看暴雨灾情袁立足防大汛尧抢大险的需要袁 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遥
宝兴烈士陵园 监测点发生塌方
四川经济日报雅安讯渊宝宣 记者 庄祥贵冤 7 月 10 日 17 时 25 分接宝兴县消息院宝兴县宝 兴中学对面烈士陵园地质灾害监测点发生塌 方袁方量约 2000 方袁无人员伤亡袁房屋 受损 2 间袁灾情正在进一步核实中遥
利州区白朝乡山体滑坡 4 处 3320 方。青川县境 内原有的 352 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中已有 24 处隐患 加剧,新增地质灾害点 15 处,共影响群众 298 户
1086 人,损毁耕地 2355 亩。这次暴雨使广元基础设 施损毁较多,地质隐患加剧。
这次暴雨使广元农作物受灾面积较大,房屋损 毁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10 日 10 时,因灾倒塌 农房 73 户 288 间,严重受损 756 户 2873 间,一般损 毁 307 户 1166 间。利州区农作物受灾 1.166 万亩,成 灾 0.6 万亩,绝收 100 余亩……青川县农作物受灾 19020 亩。
1981-2010年冬季莱阳市低温日的气候特征分析
环境科学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1]。
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经济社会发展等都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对应,我国的气候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近百年来,气温上升了0.5~0.8 ℃,近50年(1956—2005)气温升高了1.25 ℃[2]。
秦大河等[3]研究发现,极端最低气温上升,温度日变化减少,张宁等[4]发现,在空间分布上,全国范围内极端低温均表现出增温的趋势。
在我国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莱阳市的气候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据统计,1971—2010年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5],而极端最低气温可对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电力、供水供暖等各行各业带来严重影响,对公众的出行、生产生活及身体健康也有不利影响。
莱阳市位于山东省东部,胶东半岛中部,地处北温带东亚季风区,属大陆季风型半湿润性气候,四季分明。
因地处山地南坡的低洼地区,偏北路径的冷空气越过渤海到达该地后,易发生沉积,出现低温的频率和强度远大于山东半岛其他地区。
所以研究莱阳市低温天气的发生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该文利用1981—2011年莱阳市气象站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莱阳市低温日的气候特征和变化特点,不仅能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和农业气象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建议,还能加深理解本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及其成因,丰富本区气候变化的研究内容,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及人民群众的生活服务。
①作者简介:宋波(1966,10—),女,汉,山东莱阳人,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面气象测报和气象服务工作。
DOI:10.16660/ k i.1674-098X.2017.14.1821981-2010年冬季莱阳市低温日的气候特征分析①宋波 范庆东(莱阳市气象局 山东莱阳 265200)摘 要:该文利用1981—2011年莱阳气象站日最低气温资料,将日极端最低气温(Td)Td≤-10 ℃定义为1个低温日。
四川地区近30年气候变化特征
四川地区近30年气候变化特征摘要:本文利用四川地区11个站点74-03年的温度,降水,日照等气象资料,对其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运用统计学系统聚类将11个站区划为4区,并分别做出这4个区的年、季各要素的年际变化曲线。
关键词:气候变化;四川;温度;降水;日照一、背景和方法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和离差(距平)两者中的一个或两者一起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
四川省复杂的地形,造成了气候类型的多样。
本文以地理位置不同的11个站点为代表站,应用1974-2003年的气象资料,并用spss做聚类处理后分为4个区,通过近30年4个区平均年、月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平均年、月降水,以及日照等气象要素,对近30年四川省气象变化作了详细的分析。
通过分析,选取11个站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年日照实数和各站的海拔高度为聚类因子。
采用hcm(系统聚类),聚类方法采用类间平均链锁法(between-groups linkage),样本距离采用欧式距离平方(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并对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mean of 1标准化方法。
最后输出聚类分析的树形图。
根据聚类结果可以把这11个站分为4个区,即会理、西昌为一区,代表四川南部地区;理塘、甘孜为二区,代表四川西部高原地区;宜宾、成都、南充、万源为三区,代表成都平原地区;松潘、马尔康、九龙这三个站分为第4区,代表四川北部地区。
根据分区的结果,运用统计学方法,分别做出这4个区的年、季各要素的历史变化曲线,采用气象要素时间序列分析法求取各要素的线性趋势:x(t)=a0+a1t 式中a1代表要素的线性趋势变化,a10表示要素为上升趋势,分析讨论4个区年、月各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
通过对4个区的温度、降水和日照的讨论,得出四川气候近30年的变化特征。
二、气温的变化(一)近30年年平均气温的变化4个区的线性趋势变化率都为正,表示4个区的温度总体趋势是在增温。
El Nino不同发展阶段的夏季我国降水特征及成因探究
El Nino不同发展阶段的夏季我国降水特征及成因探究摘要:本文利用我国1981-2010年160站月平均降水资料,NCEP风场和比湿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及NOAA月平均海温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El Nino不同发展阶段对我国夏季降水影响,得出:El Nino发展年我国雨带位于华南地区,而El Nino衰减年雨带北移至江淮地区。
雨带位置与水汽输送及海温异常分布有很好一致性。
风场和副热带高压强度对水汽输送有重要作用,海温异常与我国区域降水也有明显相关性。
关键词:El Nino;夏季降水;水汽输送;海温1.El Nino事件年夏季确定ENSO事件划分都有很多标准,本文采用NOAA扩展重建海表温度资料,即Nino3、4区(5°N–5°S, 120°–170°W)海温距平(SSTA)三个月滑动平均,SSTA≥0.5℃并至少持续6个月即定义一次El Nino事件,从1981-2010年中挑取出El Nino发展(EDV)年:1982,1987,1991,1994,1997,2002,2004,2006,2009年;El Nino衰减年(EDC): 1983,1988,1992,1995,1998,2003,2005年。
2.El Nino发展年和衰减年夏季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征我国夏季降水从南部和东部向北部和西部递减,华南降水最多,因东部和南部处于季风主要影响区,季风带来充足水汽使其形成充足降水;西北位于内陆,大部分水汽无法到达;东北地区处于高纬度,也不是季风主要影响区域,降水量与南方相比较低。
由于ENSO事件最明显影响体现在季风和副高异常,主要讨论我国东部和南部地区降水异常与各因子关系。
两类年份夏季分别做平均降水距平图,得到El Nino发展年(EDV)、El Nino衰减年(EDC)夏季降水分布特征。
图1 El Nino发展年(EDV)、El Nino衰减年(EDC)夏季降水距平分布(单位:毫米)由图1可看出明显雨带分布情况。
四川气温和降水量特征分析
温和 降水 量造 成 的影 响 以及 不 同气候 区域 气温 和降 水 量特 征 .分 区研 究 四川 近 30年气 温 降 水 量 变 化 特 征 , 对水 资源 ,农 业 ,生态 系 统 的 发展 ,对 了解 全 球 变 暖 环 境下 四川 区域 气候 变化 具有 重要 意 义 。
区气 温和降水量月变化 明显 ,降水量主要集 中在 6、7、8月 ;气温 和降水 量 区域 差异 明显 ,均 自东 向西递减 ;突变点
方面川西高原 、四川盆地和攀西地 区气温分别在 2002、1996、2004年 ,降水量分别在 1987、1989、2005年 。
关 键 词 :大 气探 测 ;气 象 信 息 处 理 ;气 温 ;降 水 量 ;变 化 特 征 ;突 变 ;四 川
川西 高原 、四川盆地和攀西地 区对 30年气温和降水量资料进行分 析 ,采用一元线 性 回归模 型进行趋 势分析并进 行
F显著性检验 和 拟合优度检验 ,采用滑动 t检验 和 Mann—Kendall检验进行突 变分析 ,得 出各地 区年季变化 变暖
显著 ,降水量方面川西 高原 呈上升趋势 ,四川盆地呈 下降趋势 ,攀西地 区无明显特 征 ,季 变化较大 ,夏季最 多。各地
四川 位 于青藏 高 原 和 中 部平 原 过 渡 区 ,地 跨 青 藏 高原 、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秦巴山地 、四川盆地等地貌 单元 ,境 内高原 、山 地 、平原 、河 谷 、丘 陵 、河 流 、湖泊 交 错 ,地 势 西高 东低 ,相 对 高 差 达7000 ITI以上 ,是 世 界 上 地形 最 复杂 的 区域之一 。以龙 门 山 、大 凉 山一 线 为界 , 东部 为 四川 盆地 及盆 缘 山地 .西 部 为 川 西 高 山 高原 及 川 西南 山地 一 ]。为 更好 地分 析 不 同地 形 和 海 拔 对气
1981—2010年玉树州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牧草的影响
1981—2010年玉树州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牧草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玉树州作为青藏高原地区的重要地区之一,其气候变化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及牧草资源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针对1981—2010年玉树州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牧草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
1. 温度变化在过去30年的时间里,玉树州的气温呈现出了持续上升的趋势。
根据气象资料显示,1981—2010年间,该地区的年平均气温比过去30年增加了约1摄氏度。
在气候变化过程中,冬季温度上升幅度更为显著,相比夏季高温,冬季低温的上升幅度更高,这对当地的农牧业生产以及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降水变化玉树州的降水量也呈现出了明显的变化特征。
在过去30年的时间里,该地区的年降水量整体呈现出了减少的趋势,降水集中在夏季,而冬季的降水量相对较少。
由于降水的减少,当地的干旱现象明显加剧,这对当地的草原生态系统和牧草资源产生了重要影响。
3. 风速变化在1981—2010年期间,玉树州的风速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有资料显示,该地区的风速整体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冬季的风速减少幅度更为显著。
风速的减少一方面会影响当地的气候环境,另一方面也会对当地的牧草资源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气候变化对牧草的影响1. 生长期延长随着气温的上升,玉树州的草原生态系统也出现了一些改变。
一方面,气温上升导致了牧草的生长期延长,使得草原的生态系统更加繁盛。
气温升高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牧草植物的引入,丰富了牧草的种类,使得牛羊有更多的选择。
2. 水分供给不足降水量的减少以及蒸发增加,造成了草原生态系统的水分供给不足。
由于水分不足,牧草的生长受到一定的限制,降低了草原的产草量。
在干旱的情况下,草原植被受损严重,进而影响到牧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风蚀和土壤侵蚀由于风速的减少,导致了一定的风蚀和土壤侵蚀。
这导致了牧草地的土壤质量降低,影响了牧草的生长。
中国1981 2010年气候标准值数据集台站信息
267.7
198101
201012
198101-201012
50656
黑龙江
北安
基本站
277.1
274
192
50658
黑龙江
克山
基本站
236.0
239.8
198101
201012
198101-201012
50659
黑龙江
克东
一般站
291.8
293.1
中国地面资料1981-2010年气候标准值数据集台站信息
(基准站、基本和一般站)
区站号
省份
站名
站类
观测场拔海高度(m)
气压传感器拔海高度(m)
开始年份
结束年份
缺测时段
(临时)标准值统计时段
50136
黑龙江
漠河
基准站
433.0
434.2
198101
201012
198101-199612/ 199701-201012
201012
198101-201012
50566
黑龙江
逊克
一般站
116.0
120.0
198101
201012
198101-199912/ 200001-201012
50603
内蒙古
新巴尔虎右旗
基本站
554.2
556.0
198101
201012
198101-201012
50618
内蒙古
新巴尔虎左旗
基本站
424.7
198101
201012
198101-201012
50468
黑龙江
成都市双流区近30年降水气候特征分析
调查与发现区域治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现象不断加剧,气候变化的地域性特征开始逐渐显现,各地气候变化趋势同强度并不完全一致。
双流区地处成都平原东南边缘,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全年皆温和,无酷暑严寒,降水丰富,光热水集中,春夏日照足,秋冬云雾多,四季分明,无霜期长。
进入21世纪后,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对双流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迫切需要对双流气候变化特征,尤其是近年的降水量变化规律进行分析,以期为双流区开展本辖区内的气候变化监测、诊断、评估等提供参考依据。
一、资料和方法本文中使用1981-2017年逐月降水资料均来自于双流区国家气象观测站实地测量季节划分采用常规的划分标准春季为3-5月,夏季为6-8月,秋季为9-11月,冬季为12月到次年2月。
采用气候倾向趋势法和3年滑动平均法。
二 、降水气候变化特征2.1降水量年际变化特征分析1981-2017年双流区年均降水量881.3mm,近37年平均降水量呈逐年增加(图1),气候倾向率为34.408mm/10a。
降水量最高值在2013年,达1277.1mm,最低值在1996年,仅650.3mm,最高值和最低值相差626.8mm。
37年中双流区有20年降水量为负距平,占54.1%,剩余17年降水量高于平均值,占35.9%。
结合3年滑动平均曲线,可以将双流区年降水量划分为四个阶段:1981-1988年降水量呈逐年增加,但不明显;1989-2005年降水量显著减少;2006-2013年则大幅增加;2013年后逐年减少,总体降水量增加趋势明显。
图1 1981-2017年双流区逐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图2.2降水量季节变化特征结合双流区降水量季节变化特征可知,双流区夏、秋季降水量呈逐年增加,春季和冬季降水量则逐年减少。
其中春、夏、秋、冬季降水量分别为150.5mm、537.0m m、165.9m m和27.9m m,分别占年降水量17.1%、60.9%、18.8%、3.2%,夏季降水量增加是造成全年降水量增加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各城市年降水量
中国各城市年降水量宁夏,年均降水量445毫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平均降水量150毫米。
甘肃,青海,年降水量50-700多毫米。
陕西北京,年均降水量641毫米。
山西,年均降水量一般在520毫米。
天津,年均降水量550毫米。
河南,平均降水量约为700毫米。
河北,湖北,年均降水量800~1600毫米。
湖南,全年降水量1500毫米。
广东,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为1500~2000毫米。
海南,年均降水量多达1600毫米以上。
浙江,年降水量1200-2000毫米。
内蒙古,年均降水量50-150毫米之间。
江苏,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
澳门,年平均降水量2000毫米。
香港,年平均降雨量为2214.3毫米。
辽宁,年降水量440~1130毫米。
吉林,全省年降水量400~1000毫米。
山东,年均降水量750毫米左右。
四川,平均降水量在850毫米左右。
重庆,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
贵州,年降水量一般1100~1400毫米。
云南,年均降水量1500毫米。
安徽,淮北750毫米,南部1250毫米。
上海,平均降水量1124毫米。
台湾,全年平均降水量2000毫米左右。
黑龙江,年均降水量400~650毫米全国城市雨水排名是:贵州、长沙、福州、南昌、杭州。
贵州以59.1%的概率拔得头筹,第二位到第五位分别是长沙、福州、南昌和杭州,“遇雨”概率都在50%以上。
我国年平均降水量约6+e12立方米,折合平均降水深为628mm,小于全球陆面平均的834mm,也小于亚洲陆面平均的740mm。
这些降水量中有56%为土壤和地表水体蒸发和植物蒸腾所消耗,剩余的44%形成径流。
全国气候特点说明:1、我国年平均降水量6+e12立方米,折合平均降水深为628mm,小于全球陆面平均的834mm,也小于亚洲陆面平均的740mm。
这些降水量中有56%为土壤和地表水体蒸发和植物蒸腾所消耗,剩余的44%形成径流。
2、我国河川年平均径流量为2.6+e12立方米,其中包括冰川融雪水量约5×10m。
1981—2010年玉树藏族自治州气候变化分析
1981—2010年玉树藏族自治州气候变化分析作者:赵敏来源:《乡村科技》 2018年第14期[摘要]本文利用1981—2010 年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简称玉树州)6 个县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着重针对该州气温、降水、日照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以期揭示1981—2010 年玉树州的气候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1981—2010 年,玉树州年平均气温呈现出较为显著的上升趋势。
其中,2009、2010 年的年平均温度最高,1983 年最低。
季平均气温有所增加,而且各个季节的变化存在差异,冬季增幅最快,其次为秋季和夏季。
月平均气温有所增加,其中12月气温变化速率最高,5 月最低。
玉树州平均降水量起伏较大,但整体而言平均降水量呈现出一定的增加趋势,其中2003 年最多,1997 年最少。
季节降水量变化存在明显差异,春季有所增加,夏季有所减少,秋季和冬季降水量也有所增加。
8、9、12 月降水量呈现出逐渐减少趋势,其中8 月降水量减少趋势最为显著;其余各个月份降水量均呈现出一定的增加趋势。
其中以10 月增加速度最为明显,其次为5 月;玉树州年日照时间变化起伏较大,但整体而言较为稳定,其中1981—1985 年日照时间有所增加。
夏季与冬季日照时间呈现出一定的增加趋势,其中以冬季日照时间增加趋势最为明显。
春季与秋季日照时间相对较少。
1、4、5、8 月和10 月日照时间有所减少,其中10 月日照时间减少趋势最为明显;其他月份日照时间均有所增加,其中2 月日照时间增加趋势最为显著。
[关键词]气温;降水量;日照时间[中图分类号] P4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8)14-110-3近些年来,受到自然因素及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气候变化加剧,由此产生的损失与影响不容忽视[1-2]。
目前,有关气候变化的分析与研究逐渐增多,并且已成为各个领域及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利用1981—2010 年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简称玉树州)6个县的气象观测资料,着重分析气温、降水及日照时间等气象因素的变化特征,以期能够为玉树州提供科学、及时的气象服务,进而为该地区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及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指导[3-4]。
1981—2010年新民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1981—2010年新民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摘要以1981—2010年新民市实测气象资料以及灾害情况为基础,分析了新民市1981—2010年近30年来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
结果表明,近30年新民市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量呈现上升趋势,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无霜期日数延长。
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农业;影响;辽宁新民;1981—2010年气候变化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由于全球变暖,对农业种植结构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对农业气象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气候变化是制约地方经济发展、改变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尤其近些年气候变化异常导致干旱、洪涝等气候灾害的频繁发生,气候极端事件还呈加剧的趋势[1],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反应也越来越敏感。
为了进一步充分认识和掌握新民市的气候变化规律,较好地开发和利用该地区的气候资源,减少农业生产中的盲目性,有必要对这一区域的气候特点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
利用1981—2010年新民市气象资料,对气温、降水量、日照、无霜期等气象要素进行分析,研究其气候变化特征,从对气象灾害预测和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依据。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 研究区域概况新民市地处辽宁省中部,辽河下游平原地区,属于沈阳市所辖,距省会沈阳市区60 km,面积3 352.5 km2。
新民市是一座集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于一体的新兴城市。
新民市气候温和,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冬季气候干燥、寒冷,多北风和西北风;夏季气候湿润多雨,多南风和西南风。
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
年平均气温8.5 ℃,无霜期160 d,年降水量600 mm左右。
该市耕地面积18万hm2,是辽宁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辽河以东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其余地区种植大豆、高粱、玉米等。
新民市有暴雨、春寒、倒春寒、霜冻、大风、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因此气候变化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较为重要。
1.2 数据来源辽宁省新民国家基准气候观测站,简称新民站,于1958年4月建站,1959年1月开始进行地面气象观测,台站级别1959—1986年为国家一般气象站,1987年1月至今为国家基准气候站。
乐陵市1981-2010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乐陵市1981-2010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发布时间:2021-11-26T02:26:27.11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4期作者:张宁[导读] 利用乐陵市1981-2010年30年降水量资料张宁山东省乐陵市气象局 253600摘要:利用乐陵市1981-2010年30年降水量资料,采用降水距平百分率RAP方法,分别统计分析乐陵市一年四季及年降水量的变化特征,降水特点结果表明:乐陵市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趋势起伏较大,年均降水量变化呈明显增多。
同样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四季降水量的变化呈上升趋势,但在上升幅度上有较大差异,秋季降水量变化最大,其次为春季降水量明显增多;再次夏季降水量;呈增多趋势。
关键词:年降水量;季降水量;变化特征。
1.1 年降水量年代变化特征乐陵市年平均降水量达到535mm,年均降水量变化较大,总体来看降水量呈逐年递增。
根据RAP统计,共12个年份的RAP值为正值,其中最多年降水量出现在2009年为865mm,RAP达到62%;18个年份的RAP值为负值,其中最少年降水量出现在1989年为283.1mm,RAP达到-47%。
假若所设定降水量正常的标准范围在-20%<RAP<20%,在-20%以下的作为降水量偏少年份,20%以上的作为降水量偏多年份,则乐陵市共计降水偏多有7个年份,降水偏少有6个年份。
根据三十年来RAP的变化趋势及5年滑动平均线来看,呈现明显的年代降水量起伏趋势,2001-2010年间乐陵市为最多年均降水量,21世纪开始至今整体上升,在2009年突破了年降水量的最高极值降水量为865mm,RAP达到62%。
1.2 春季降水年代变化特征乐陵市春季平均降水量达到78mm,近三十年降水平均值的14.6%。
乐陵市春季的降水均值呈现较大的逐渐上升变化态势。
根据RAP统计14个年份的RAP值为正值,16个年份的RAP值为负值,其中最多在2009年,其春季降水量为164.3mm,RAP达到111%;其中最少在1981年和2000年,其春季降水量为24.7mm,RAP达到-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