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物理—第一章ppt
合集下载
原子物理学课件 原子的质量和大小
第一章 原子的基本状况
1.1 原子的质量和大小 一.原子的质量 1 原子质量单位和原子量
各种原子的质量各不相同,常用它们的相对值原子量。
C的质量 12 g 1 g =1.66054 10-27 kg 原子质量单位:1u 12 N A 12
12
原子量:原子包含1个原子质量单位(1u)数 H:1.0079 C:12.011 O:15.999 Cu:63.54
从电子的静电固有能估计电子的经典半径:
re ~ 2.8 1015 m 2.8 fm
1897年 J.J.Thomson证实阴极射线由负电微粒组成 通过磁场中的偏转测 e me 电子的发现
1899年 Thomson测量 e 和 me
1909年 Millikan油滴实验精确测定 e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06
J. J. Thomson (1856-1940)
3
例如
Li 原子 A=7,ρ =0.7, rLi=0.16nm; ρ =11.34,r =0.19nm; Pb 原子 A=207, Pb
原子的半径都约为10-10 m 即Å的量级。 埃
三.关于电子 1 电子的发现
m=KQ=KIt
1833年 Faraday电解定律:析出物质量正比于电解液电量 1mol一价离子所带电量为常数(法拉第常数) F 1874年 Stoney(斯坦尼)提出电荷的最小单位 e F N A 1881年 Stoney命名电量子为电子
in recognition of the great merits of his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on the conduction of electricity by gases
1.1 原子的质量和大小 一.原子的质量 1 原子质量单位和原子量
各种原子的质量各不相同,常用它们的相对值原子量。
C的质量 12 g 1 g =1.66054 10-27 kg 原子质量单位:1u 12 N A 12
12
原子量:原子包含1个原子质量单位(1u)数 H:1.0079 C:12.011 O:15.999 Cu:63.54
从电子的静电固有能估计电子的经典半径:
re ~ 2.8 1015 m 2.8 fm
1897年 J.J.Thomson证实阴极射线由负电微粒组成 通过磁场中的偏转测 e me 电子的发现
1899年 Thomson测量 e 和 me
1909年 Millikan油滴实验精确测定 e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06
J. J. Thomson (1856-1940)
3
例如
Li 原子 A=7,ρ =0.7, rLi=0.16nm; ρ =11.34,r =0.19nm; Pb 原子 A=207, Pb
原子的半径都约为10-10 m 即Å的量级。 埃
三.关于电子 1 电子的发现
m=KQ=KIt
1833年 Faraday电解定律:析出物质量正比于电解液电量 1mol一价离子所带电量为常数(法拉第常数) F 1874年 Stoney(斯坦尼)提出电荷的最小单位 e F N A 1881年 Stoney命名电量子为电子
in recognition of the great merits of his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on the conduction of electricity by gases
原子物理学(第一章)
Mv 2 ctg 4 0 b 2 2 zze
(1)’
23
原子物理学
第一章 原子的基本状况
例题1.1 (P18 ,1—5)
动能为1.0MeV 的质子与静止的钍原子核(Z 90 )发生 弹性碰撞时,在远离原子核的地方相对于初始运动方向 偏转 900 ,试求这一质子对钍核的瞄准距离。
24
Thomson,Joseph John 约瑟夫· 约翰· 汤姆逊(1856~1940年)。 1891年用法拉第管开始了原子核结构的 理论研究。他研究了阴极射线在磁场和 电场中的偏转,作了比值e/m(电子的电荷与质量之比) 的测定,结果他从实验上发现了电子的存在。他把电子 看成原子的组成部分,用原子内电子的数目和分布来解 释元素的化学性质。提出了原子模型,把原子看成是一 个带正电的球,电子在球内运动。他还进一步研究了原 子的内部构造和阳极射线。1912年与阿斯顿共同进行阳 极射线的质量分析,发现了氖的同位素。1906年他因在 气体导电研究方面的成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另有, 威廉· 汤姆逊(1824~1907年)。英国物理学家。
1.2 原子的核式结构 二、粒子的散射实验 P9-12 3、解释 P10— (1)用汤姆逊模型解释,遇到困难。P10—11
20
原子物理学
第一章 原子的基本状况
1.2 原子的核式结构 二、粒子的散射实验 P9-12 3、解释 P10— (2)用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就可以解释。P11-12
21
原子物理学
①电子是平均的分布在整个原子上的,就如同散布在 一个均匀的正电荷的海洋之中,它们的负电荷与那些正 电荷相互抵消。 ②在受到激发时,电子会离开原子,产生阴极射线。
汤姆逊的学生卢瑟福完成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散射
原子物理学完整--第一章ppt课件
散射角
瞄准距离 碰撞参数
.
1-3-1 库仑散射公式的推导(2)
• 库仑散射公式 b a ctg 22
a Z1Z 2e2 4 0E
库仑散射因子
.
1-3-1 库仑散射公式的推导(3)
• 假定:
1. 单次散射 2. 点电荷,库仑相互作用 3. 核外电子的作用可略 4. 靶原子核静止(靶核重,晶体结构牢固)
p m v0 m 4000
电子引起α粒子的偏转角非常小 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贡献
.
1-2-3 解释 粒子散射实验(6)
• 带正电物质散射(汤氏模型)(6)
– 粒子对金的散射角
E 5MeV Z=79
p 3 1 0 5Zra d < 1 0 4Zra d < 1 0 3 ra d
p
E
E
–散射角
F 1 2Ze2
40 R2
p p
p’
p
p
–动量的变化~力乘以粒子在原子度过的时间2R/v
.
1-2-3 解释 粒子散射实验(3)
• 带正电物质散射(汤氏模型)(3)
–相对动量的变化
e2
p 2FR/v 2Ze2 /(40R)
p mv
12mv2
E
R
4 0 2Z1.44fmMeV/0.1nm3105 Z rad
原子物理学
• 第一章 原子的位型: 卢瑟福原子模型 • 第二章 原子的量子态: 玻尔模型 • 第三章 原子的精细结构: 电子自旋 • 第四章 多电子原子:泡利原理 • 第五章 X射线 • 第六章 原子核物理概论
.
第一章 原子的位型: 卢瑟福原子模型
1-1 背景知识 1-2 卢瑟福模型的提出 1-3 卢瑟福散射公式 1-4 卢瑟福公式的实验验证 1-5 行星模型的意义及困难
高等原子分子物理学(徐克尊著)PPT模板
高等原子分子物理学(徐克尊著 )
演讲人
202x-11-11
01 第一章原子物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原子物理学 的主要研究内容
§1.1原子物 理发展概况
§1.6奇特
01
§1.2激发
原 子 结 构 06
态结构
02
§1.5超精
05
细能级结
构和精密
测量
04
§1.4团簇
03
§1.3碰撞 过程
第一章原子物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4.1自然宽度和洛伦兹线 形
二、自发辐 射谱的洛伦 兹线形
一、跃迁概 率、寿命和 能级宽度
三、吸收谱 的线形和宽 度
第四章谱线宽度和线形
§4.2多普勒增宽和高斯线形及佛克脱线形
01
一、多普勒宽 度和高斯线形
02
二、佛克脱线 形
第四章谱线宽度和线形
§4.3碰撞增宽
一、碰撞增 宽
二、液体和 固体中谱线 增宽
一、单原子 操纵和探测 识别
三、原子激 射器
二、玻色-爱 因斯坦凝聚
四、量子计 算机
02 第二章原子的激发态结构
第二章原子的激发态结构
§2.1谱项和原子态
§2.3氦和ⅱa、ⅱb族 原子
§2.5ⅳa族和0族惰性 气体原子
§2.2氢、碱金属ⅰa族 和ⅰb、ⅲa族原子
§2.4耦合类型和组态作 用
§2.6ⅴa、ⅵa和ⅶa族 原子
一、线形多原子分 子的电子轨道、组
态和电子态
01
02
二、非线形多原子 分子的电子轨道、
组态和电子态
04 第四章谱线宽度和线形
第四章谱线宽度和 线形
§4.1自然宽度和洛伦兹线形 §4.2多普勒增宽和高斯线形及佛克 脱线形 §4.3碰撞增宽 §4.4饱和增宽 §4.5其它增宽
演讲人
202x-11-11
01 第一章原子物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原子物理学 的主要研究内容
§1.1原子物 理发展概况
§1.6奇特
01
§1.2激发
原 子 结 构 06
态结构
02
§1.5超精
05
细能级结
构和精密
测量
04
§1.4团簇
03
§1.3碰撞 过程
第一章原子物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4.1自然宽度和洛伦兹线 形
二、自发辐 射谱的洛伦 兹线形
一、跃迁概 率、寿命和 能级宽度
三、吸收谱 的线形和宽 度
第四章谱线宽度和线形
§4.2多普勒增宽和高斯线形及佛克脱线形
01
一、多普勒宽 度和高斯线形
02
二、佛克脱线 形
第四章谱线宽度和线形
§4.3碰撞增宽
一、碰撞增 宽
二、液体和 固体中谱线 增宽
一、单原子 操纵和探测 识别
三、原子激 射器
二、玻色-爱 因斯坦凝聚
四、量子计 算机
02 第二章原子的激发态结构
第二章原子的激发态结构
§2.1谱项和原子态
§2.3氦和ⅱa、ⅱb族 原子
§2.5ⅳa族和0族惰性 气体原子
§2.2氢、碱金属ⅰa族 和ⅰb、ⅲa族原子
§2.4耦合类型和组态作 用
§2.6ⅴa、ⅵa和ⅶa族 原子
一、线形多原子分 子的电子轨道、组
态和电子态
01
02
二、非线形多原子 分子的电子轨道、
组态和电子态
04 第四章谱线宽度和线形
第四章谱线宽度和 线形
§4.1自然宽度和洛伦兹线形 §4.2多普勒增宽和高斯线形及佛克 脱线形 §4.3碰撞增宽 §4.4饱和增宽 §4.5其它增宽
最新原子物理学1绪论和第一章教学讲义ppt
高高等等学学校校试试用用教教材材 2. 原子质量的绝对值 阿伏伽得罗定律:1mol 原子的物质中,不论哪种元素,含 有同一数量的原子个数 N A 个,又若原子的原子量为A,则 1mol原子的绝对质量为A克,一个原子的绝对质量可以表 示为 M A : M A(g)A (g)/N A
高高等等学学校校试试用用教教材材
原子物理学1绪论和第一章
高高等等学学校校试试用用教教材材
(c):光谱的发现与大量的观察为原子物理学的建立提供强 有力的依据。 (光谱是牛顿在1666年发现的) b.原子物理学的阔步发展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物理学建立了完整的三大理论体系, 是力学,热力学,电动力学.当时认为物理学的发展已到 了尽头,已经非常完备,以后的进展只是次要问题的补充 ,但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如:冶金,内燃机,蒸汽机 等的采用,促进了科学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提出了新的科 学问题,另一方面也为科学工作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因此 ,物理学在这个时期以后得到了迅速发展. ①.光谱资料的大量积累. ②.许多重大发现产生. 1885年 巴耳末发现光谱线规律。 1887年 赫兹发现光电效应
二、 粒子散射实验
α粒子:放射性元素发射出的高速带电粒子,其速度约为光速 的十分之一,带+2e的电荷,质量约为4MH。 散 射 :一个运动粒子受到另一个粒子的作用而改变原来的运动 方向的现象。粒子受到散射 时,它的出射方向与原入射 方向之间的夹角叫做散射角。
( a) 侧视图 (b) 俯视图。 R:放射源;F:散射箔; S:闪烁屏;B:金属匣
高高等等学学校校试试用用教教材材
2.汤姆逊模型的困难
假设有一个符合汤姆逊的带电球体,即
均匀带电。那么当α粒子射向它时,其
所受作用力 F(r)=
原子物理学-第一章
rmin a θ = (1 + csc ) 2 2
例题 2 的质子射向金箔, 若用动能为 1 MeV 的质子射向金箔,问质子和金 箔原子核( 箔原子核(Z=79)可以达到的最小距离多大?又问 )可以达到的最小距离多大? 如用同样能量的氕核代替质子,最小距离为多大? 如用同样能量的氕核代替质子,最小距离为多大? 解:
发现电子的实验
• 1897年,汤姆孙(J.J.Thomson)测定了阴极 射线中粒子的荷质比,成为电子的发现者 • 1909年前后,密立根(likan)和他 的学生对单个电子的电荷进行了精密的测 量(密立根油滴实验)
• 目前最精密的实验给出电子的电荷和质量 (1986年国际推荐值)分别为:
• 由牛顿第二定律出发推导散射公式:
v v F = ma
v Z1 Z 2 e v 0 dv r =m 2 4πε 0 r dt
2
r的单位矢量
• 由于库仑力是中心力,而中心力满足角 动量守恒,即:
dϕ mr = L(const ) = mvb dt
2
v v mvb dv Z1 Z 2 e v 0 dv dϕ = 2 r =m 2 4πε 0 r dϕ dt r dϕ
a 2 dΩ c dρ (θ ) = ⋅ nAt θ 16 A sin 4 c 2
3,N个α粒子打到 Ω 的粒子数 , 个 粒子打到d
a dΩ c dN = N θ 16 A sin 4 c 2
2 '
1 Z1 Z 2 e nAt = Nnt 4πε 4E 0
返回
晶体结构
• 假设晶体中的原子 是互 相接触的球体,密度为ρ, mol质量为A,则
4 3 V0 = = πr N 0 ρ 3
例题 2 的质子射向金箔, 若用动能为 1 MeV 的质子射向金箔,问质子和金 箔原子核( 箔原子核(Z=79)可以达到的最小距离多大?又问 )可以达到的最小距离多大? 如用同样能量的氕核代替质子,最小距离为多大? 如用同样能量的氕核代替质子,最小距离为多大? 解:
发现电子的实验
• 1897年,汤姆孙(J.J.Thomson)测定了阴极 射线中粒子的荷质比,成为电子的发现者 • 1909年前后,密立根(likan)和他 的学生对单个电子的电荷进行了精密的测 量(密立根油滴实验)
• 目前最精密的实验给出电子的电荷和质量 (1986年国际推荐值)分别为:
• 由牛顿第二定律出发推导散射公式:
v v F = ma
v Z1 Z 2 e v 0 dv r =m 2 4πε 0 r dt
2
r的单位矢量
• 由于库仑力是中心力,而中心力满足角 动量守恒,即:
dϕ mr = L(const ) = mvb dt
2
v v mvb dv Z1 Z 2 e v 0 dv dϕ = 2 r =m 2 4πε 0 r dϕ dt r dϕ
a 2 dΩ c dρ (θ ) = ⋅ nAt θ 16 A sin 4 c 2
3,N个α粒子打到 Ω 的粒子数 , 个 粒子打到d
a dΩ c dN = N θ 16 A sin 4 c 2
2 '
1 Z1 Z 2 e nAt = Nnt 4πε 4E 0
返回
晶体结构
• 假设晶体中的原子 是互 相接触的球体,密度为ρ, mol质量为A,则
4 3 V0 = = πr N 0 ρ 3
原子物理学课件 (1)
m = me = 9.1×10-31 Kg (微观粒子), p = 9.1×10-29 Kg m/s ,
说明:“不确定关系” 仅对“微观粒子”有 意义。
粒子2:
p / p~10 . 动量的“不确定”性不可以忽略! “不确定关系”仅对“微观粒子”有意义! 可见:
Et / 2
------ 能量和时间的不确定关系
能量和时间的不确定性应用举例
------ 光谱线的自然宽度
理想情况
E2 E2=0 =1/A t =
实际情况:存在自发发射!
E2 ℏ/2 E2 E2 2 ≥ E2 ℏ/4
E1 E1=0
h0
= (基态) E1 =0 t==
如若是,图b),也应该出现 干涉条纹!
“电子”有动量、能量、大小 (定域)属于典型的“实物粒子”
“电子波”(物质波)究竟是什么波?
就任意一个电子,经过双缝后只能出现在屏上的一个 位置;但是,此电子出现在屏上“亮”纹处的概率大, “暗”纹处的概率性小。大量的这种概率分布确定的电 子,在屏上形成干涉条纹。
E1
0 = (E2 – E1)/h 理想的线谱: = 0
=[(E2ℏ/4) –E1)]/h = 0 (1/8) 实际谱线宽度: 1/4 = A/4
将由自发发射引起的谱线宽度称为光谱线的自然宽度
设有两个实物粒子,V=100 m/s, x = 10-6 m , p ~ h/2 x = 6.6×10 -28 Kg m/s 粒子1: m = 0.01 Kg , (宏观粒子) p = 1 Kg m/s; p / p~ 0 : 动量的“不确定”性可以忽略!
Einstein 的不同观点:上帝造物不掷骰子!
说明:“不确定关系” 仅对“微观粒子”有 意义。
粒子2:
p / p~10 . 动量的“不确定”性不可以忽略! “不确定关系”仅对“微观粒子”有意义! 可见:
Et / 2
------ 能量和时间的不确定关系
能量和时间的不确定性应用举例
------ 光谱线的自然宽度
理想情况
E2 E2=0 =1/A t =
实际情况:存在自发发射!
E2 ℏ/2 E2 E2 2 ≥ E2 ℏ/4
E1 E1=0
h0
= (基态) E1 =0 t==
如若是,图b),也应该出现 干涉条纹!
“电子”有动量、能量、大小 (定域)属于典型的“实物粒子”
“电子波”(物质波)究竟是什么波?
就任意一个电子,经过双缝后只能出现在屏上的一个 位置;但是,此电子出现在屏上“亮”纹处的概率大, “暗”纹处的概率性小。大量的这种概率分布确定的电 子,在屏上形成干涉条纹。
E1
0 = (E2 – E1)/h 理想的线谱: = 0
=[(E2ℏ/4) –E1)]/h = 0 (1/8) 实际谱线宽度: 1/4 = A/4
将由自发发射引起的谱线宽度称为光谱线的自然宽度
设有两个实物粒子,V=100 m/s, x = 10-6 m , p ~ h/2 x = 6.6×10 -28 Kg m/s 粒子1: m = 0.01 Kg , (宏观粒子) p = 1 Kg m/s; p / p~ 0 : 动量的“不确定”性可以忽略!
Einstein 的不同观点:上帝造物不掷骰子!
原子物理学 第一章PPT课件
那么A克原子的总体积为
(g/cm3)
一个原子占的有体积为 所以原子的半径
A/,(cm3)
4 r3 3
4 3
r
3
N
A
A
r3 3A4NA
不同原子的半径
元素 原子量 A(u)
Li
7
质量密度
(g/cm3)
0.7
原子半径 r(nm)
0.16
Al 27
2.7
0.16
Cu 63
8.9
0.14
S 32
2.07
0.18
在十九世纪,人们在大量的实验中认识了一些定律
定比定律: 元素按一定的物质比相互化合。
倍比定律: 若两种元素能生成几种化合物, 则在这些化合物中,与一定质量 的甲元素化合的乙元素的质量, 互成简单整数比。
1893年道尔顿提出了他的原子学说,他认为:
1.一定质量的某种元素,由极大数目的该元 素的原子所构成;
第二节:卢斯福模型的提出
Thomson模型
原子中正电荷均匀分布在原子球体内 ,电子镶嵌在其中。
原子如同西瓜,瓜瓤好比正电荷,电 子如同瓜籽分布在其中。
a 粒子散射实验 为检验汤姆逊模型是否正确,卢瑟福于1911年设计了a 粒子
散射实验
被散射的粒子大部分分布在小角度区域,但是大约有 1/8000的粒子散射角 θ>90度,甚至达到180度,发生背反射 。a粒子发生这么大角度的散射,说明它受到的力很大。
Automic Physics 原子物理学 第一章:原子的位形:卢斯福模型
第一节 背景知识 第二节 卢斯福模型的提出 第三节 卢斯福散射公式
第四节 卢斯福公式的实验验证 第五节 行星模型的意义及困难
原子物理学 .ppt
7
• 由气体动理论知,1 mol 原子物质含有的原子数是
(阿伏伽德罗常数) • 因此可由原子的相对质量求出原子的质量,如最轻的氢
原子质量约为 1.671027 kg • 可估计出原子的半径是0.1nm(1010 m)量级。(这些是
其外部特征)
深层的问题:
原子的组分? 原子的结构? 原子的内部运动? 原子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
2
课程说明
• 原子物理学是20世纪初开始形成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 物质结构的“原子”层次。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导致量子 理论的发展,而量子力学又使原子物理学得以完善。
• 本课程注重智能方面的培养,力求讲清基本概念,而大 多数问题需经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去掌握。
• 本课程原则上采用SI单位制,同时在计算中广泛采用复
8
1.电子的发现
1833 年
1874 年1879 年 1881 年1897 年
1899 1年909 年
法拉弟电解定律:析出物质量正比于电解液电量 1mol一价离子所带电量为常数(法拉第常数)F
斯通尼(英)提出电荷的最小单位 e F NA
克鲁克斯(英)以实验说明阴极射线是带电粒子, 为电子的发现奠定基础 斯通尼命名电量子为电子
高真空放电管中的阴极 射线经狭缝约束后成一窄 束,窄束射线通过电场和磁 场后到达荧屏。从其偏转 判断所受电场力和磁场力, 从而算得电子的荷质比。
10
与真理“擦肩而过”的人们
• 在汤姆逊之前,赫兹(德)做的类似实验未发现 射线偏转(因高真空不易实现),误认为阴极射 线不带电。
• 休斯脱做过氢放电管中阴极射线偏转的研究,得 出阴极射线粒子的荷质比为氢离子的千倍以上, 但自己认为此结果是荒谬的,他认为射线粒子应 比氢原子大。
• 由气体动理论知,1 mol 原子物质含有的原子数是
(阿伏伽德罗常数) • 因此可由原子的相对质量求出原子的质量,如最轻的氢
原子质量约为 1.671027 kg • 可估计出原子的半径是0.1nm(1010 m)量级。(这些是
其外部特征)
深层的问题:
原子的组分? 原子的结构? 原子的内部运动? 原子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
2
课程说明
• 原子物理学是20世纪初开始形成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 物质结构的“原子”层次。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导致量子 理论的发展,而量子力学又使原子物理学得以完善。
• 本课程注重智能方面的培养,力求讲清基本概念,而大 多数问题需经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去掌握。
• 本课程原则上采用SI单位制,同时在计算中广泛采用复
8
1.电子的发现
1833 年
1874 年1879 年 1881 年1897 年
1899 1年909 年
法拉弟电解定律:析出物质量正比于电解液电量 1mol一价离子所带电量为常数(法拉第常数)F
斯通尼(英)提出电荷的最小单位 e F NA
克鲁克斯(英)以实验说明阴极射线是带电粒子, 为电子的发现奠定基础 斯通尼命名电量子为电子
高真空放电管中的阴极 射线经狭缝约束后成一窄 束,窄束射线通过电场和磁 场后到达荧屏。从其偏转 判断所受电场力和磁场力, 从而算得电子的荷质比。
10
与真理“擦肩而过”的人们
• 在汤姆逊之前,赫兹(德)做的类似实验未发现 射线偏转(因高真空不易实现),误认为阴极射 线不带电。
• 休斯脱做过氢放电管中阴极射线偏转的研究,得 出阴极射线粒子的荷质比为氢离子的千倍以上, 但自己认为此结果是荒谬的,他认为射线粒子应 比氢原子大。
原子物理课件第一章
2.5 1015 Hz
m
波长 1200 Å
只发一条光谱线!
实验结果: 1885 年, 巴尔未, 发现氢原子至少发 14 条光谱线 !
汤姆逊原子模型与实验不符 !
2.卢瑟福原子模型
(1) α粒子散射实验(1909,盖革——马斯顿) 1896 年发现放射性,其中有α粒子流,接近光速。 实验装置:
12 N A
NA
原子质量 MA = 原子量 [u] = A[u]
利用 E = mc2, 得:
1 [u] = 931.5 MeV/C2 me = 0.511 MeV/C2 mp = 938 MeV/C2 1 Mev = 106 eV
原子尺寸:
一颗原子体积 =
4 r 3
3
= 一颗原子的质量 / 原子质量密度
Fmax F |rR eEmax
p
Fmax t
2Ze 2
4 0R2
2R v
p’ Δp
p
Fmax
F
|rR eEmax
e1013
v m
p
Fmax t
2Ze 2
4 0 R 2
2R v
p’ Δp
p
tg ~ p 2Ze2 / 4 0R 2.88105 Z
p
1 2
mv2
E
R~10-10m
单位:Mev
d
—— 散射截面
即:入射到圆环d
上的
d 粒子,必定被散射到
之间
的空心圆锥体之中
由(*)式得:
d 2 a ctg a cse2 1 d
∴
p
2mv 0
sin
2
1 ( )
2
F cos
1 ( )
m
波长 1200 Å
只发一条光谱线!
实验结果: 1885 年, 巴尔未, 发现氢原子至少发 14 条光谱线 !
汤姆逊原子模型与实验不符 !
2.卢瑟福原子模型
(1) α粒子散射实验(1909,盖革——马斯顿) 1896 年发现放射性,其中有α粒子流,接近光速。 实验装置:
12 N A
NA
原子质量 MA = 原子量 [u] = A[u]
利用 E = mc2, 得:
1 [u] = 931.5 MeV/C2 me = 0.511 MeV/C2 mp = 938 MeV/C2 1 Mev = 106 eV
原子尺寸:
一颗原子体积 =
4 r 3
3
= 一颗原子的质量 / 原子质量密度
Fmax F |rR eEmax
p
Fmax t
2Ze 2
4 0R2
2R v
p’ Δp
p
Fmax
F
|rR eEmax
e1013
v m
p
Fmax t
2Ze 2
4 0 R 2
2R v
p’ Δp
p
tg ~ p 2Ze2 / 4 0R 2.88105 Z
p
1 2
mv2
E
R~10-10m
单位:Mev
d
—— 散射截面
即:入射到圆环d
上的
d 粒子,必定被散射到
之间
的空心圆锥体之中
由(*)式得:
d 2 a ctg a cse2 1 d
∴
p
2mv 0
sin
2
1 ( )
2
F cos
1 ( )
原子物理课件 第1节 原子的磁矩
§ 6.1 原子的磁矩
1
在磁场中的原子
1896年,荷兰物理学家塞曼发现:若把光源放在磁场中, 则一条谱线就会分裂成几条,这种现象称为塞曼效应。
正常塞曼效应:一条谱线在外磁场作用下,分裂为等间隔 的三条谱线。
反常塞曼效应:除正常塞曼效应外的塞曼效应。
如何解释?
正常塞曼效应
反常塞曼效应
2
原子的总磁矩和有效磁矩
(2)J-J 耦合
g
gi
J(J
1)
ji(ji 1) J P(J P 2J(J 1)
1)
gp
J(J
1)
J P(J P 1) 2J(J 1)
ji(ji
1)
gi ji 是最后一个电子的, g p J P是(n-1)个电子集体的 。5
pj 作进动。
μ在 pj 方向投影是恒定的,垂直 pj 的分量因旋转,其对外平
均效果为零。所以对外起作用的是μj ,常把它称为电子的总 磁矩。
μj μl cos(l , j) μs cos(s , j)
[
pl
cos(l
,
j)
2
ps
cos(s
,
j)]
e 2m
Pj Pl
Ps
由余弦定理,有:
pl2 ps2 p2j 2 ps pj cos(s , j) ps2 pl2 p2j 2 pl pj cos(l , j)
1.单价电子原子的总磁矩 轨道磁矩:
Pj Pl
l
e 2m
pl
he
4 m
l(l 1)
l(l 1)BΒιβλιοθήκη Psµs 自旋磁矩:
µl
s
e m
ps
he
2 m
1
在磁场中的原子
1896年,荷兰物理学家塞曼发现:若把光源放在磁场中, 则一条谱线就会分裂成几条,这种现象称为塞曼效应。
正常塞曼效应:一条谱线在外磁场作用下,分裂为等间隔 的三条谱线。
反常塞曼效应:除正常塞曼效应外的塞曼效应。
如何解释?
正常塞曼效应
反常塞曼效应
2
原子的总磁矩和有效磁矩
(2)J-J 耦合
g
gi
J(J
1)
ji(ji 1) J P(J P 2J(J 1)
1)
gp
J(J
1)
J P(J P 1) 2J(J 1)
ji(ji
1)
gi ji 是最后一个电子的, g p J P是(n-1)个电子集体的 。5
pj 作进动。
μ在 pj 方向投影是恒定的,垂直 pj 的分量因旋转,其对外平
均效果为零。所以对外起作用的是μj ,常把它称为电子的总 磁矩。
μj μl cos(l , j) μs cos(s , j)
[
pl
cos(l
,
j)
2
ps
cos(s
,
j)]
e 2m
Pj Pl
Ps
由余弦定理,有:
pl2 ps2 p2j 2 ps pj cos(s , j) ps2 pl2 p2j 2 pl pj cos(l , j)
1.单价电子原子的总磁矩 轨道磁矩:
Pj Pl
l
e 2m
pl
he
4 m
l(l 1)
l(l 1)BΒιβλιοθήκη Psµs 自旋磁矩:
µl
s
e m
ps
he
2 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将(2)式代入(1),有:
2 dn 1 Ze 4 2 2 sin ( ) Nnt ( ) c 2 d 2 4 0 M
常数是指对同一α粒子源和同一散射物而言的。 4.实验实际测量: dn d
28
5.说明:
2 dn 1 2 Ze 2 sin 4 ( )2 Nnt ( ) c 2 d 2 4 0 M
16
2.假设:
1 )将卢瑟福散射看作是 α 粒子和原子核两个点电 荷在库仑力作用下的两体碰撞。忽略原子中的电子 的影响。
2.在原子核质量>>Mα(α粒子质量)时, 可视为核 不动,于是问题化为单质点M在有心平方反比库仑斥 力作用下的运动问题。
17
我们关心从无限远来的 α 粒子(初态)经库仑 力作用后又飞向无穷远的运动状态(末态)。
30
2.困难
1、原子稳定性问题
2、原子的同一性问题 3、原子的再生性问题
4、原子线状光谱问题
31
§1.3同位素(自学)
32
2
19
20
五、核大小的估算
取轨道近日点距离作为核大小的量度,在近日点有
2 Z Z e 1 1 2 1 2 E K MV 2 , MVb Mvm rm Mv m 2 4 rm 2
a 1 a 2 2 2 1 csc r m 2 a a 4b 2 1 1 cot 2 2 2
相当于场地中心的一个黄豆粒。可见原子中是非 常空旷的。
23
六、卢瑟福散射公式及实验验证
1.卢瑟福散射公式
凡 是 通过 如 图 所 示 以 为 b 内半径, b+db 为 外半径的那个环形面 积的粒子,必定散射 到角度为 d 之间 的一个空心的圆锥体 之中。环形面积为:
2 bdb
24
第一章 原子的基本状况
1
§1.1原子的质量和大小 §1.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3同位素(自学)
2
§ 1.1 原子的质量和大小
3
一、 原子的质量
一百多种元素的原子,其质量各不相同。将自然界最丰 富的 12C 的原子质量定为 12 个单位,记为 12u , u 为原子 质量单位
12( g ) 1 1( g ) u 1.660 10-27 kg 931.5MeV/c2 N 12 N A A
3.散射角与瞄准距离之间的关系
a b cot 2 2
称库仑散射公式。其中
Z1Z2e2 2Ze2 1 a , Ek MV 2 4 EK 4 EK 2
18
粒子的散射角与瞄准距离的关系
MV cot 4 0 b 2 2 2 Ze
2
2Ze b cot 2 4 0 MV 2 1
1.目的 检验汤姆逊模 型的正确性
带电粒子射向原 子,探测出射粒 子的角分布。
9
2.原理
3.实验装置
10
4.结果
• 1)大多数散射角很小,约1/8000 散射大于90°; • 2)极个别的散射角等于180°。
11
5.结论:正电荷集中在原子中心
12
用卢瑟福自己的话说:
• “这是我一生中从未有过的最难以置信的事件, 它的难以置信好比你对一张白纸射出一发15英 寸的炮弹,结果却被顶了回来打在自己身上, 而当我做出计算时看到,除非采取一个原子的 大部分质量集中在一个微小的核内的系统,是 无法得到这种数量级的任何结果的,这就是我 后来提出的原子具有体积很小而质量很大的核 心的想法。”
例如
Li原子 A=7,ρ =0.7, rLi=0.16nm; ρ =11.34,r =0.19nm; Pb原子 A=207, Pb
5
三、 原子的组成
1897年汤姆逊从如右图放 电管中的阴极射线发现了 _ 带负电的电子,并测得了 e/m比。1910年密立根用 E 油滴做实验发现了电子的 电量值为: + B e =1.602×10-19(c) 从而电子质量是 me=9.109×10-31kg=0.511MeV/c2 =5.487×10-4u
元素 X 的原子质量为
A( g ) M (X) Au NA
A是原子量,代表一摩尔原子以克为单位的质量数。
4
二、 原子的大小
4 3 将原子看作是球体,其体积为 r ,一摩尔原子占体积为 3 4 3 A( g ) r N A , (g/cm3 ) 是原子质量密度。 3
1 3A 3 原子的半径为 r 4N A
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卢瑟福1911年提出的原子 模型)。
6
§ 1.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7
一、汤姆逊原子模型
1903 年英国科学家汤姆逊提出 “葡萄干蛋糕”式原 子模型或称为“西瓜”模型。 正电荷均匀分布在半径 为R 的原子球体内,电子均匀镶嵌在其中,如下图
汤姆逊正在进行实验
8
二、 粒子散射实验
1
卢瑟福散射公式
2 Ze 1 2 2 d ( ) ( ) d 2 4 4 0 MV sin 2
1
25
2.有效散射截面 d :是α粒子散射到 d 之间那么一个立体角内每个原子的有效散射截面, 又称微分截面。
3.散射公式与实验观测值的联系:
d 是面积,通过的 α 粒子 与它成正比,故和观测所得 的 α 粒子数有关。设有一薄 膜,面积为A,厚度为t,如 果单位体积中的原子数为 N, 则薄膜中的原子数为: N′=NAt
2)在α粒子能量与偏转角固定时,被散射的α粒子数与金属箔 厚度成正比;
4)散射粒子数与Z成正比,Ze是原子核的正电荷,从而可以测定Z。
1913年,盖革与马斯顿的实验结果表明上述四点都与实 验吻合。
29
七、 α粒子散射实验的意义及卢瑟福模型的困难
1.意义: 1)解决了原子中正、负电荷的排布问题,建立了一个与 实验相符的原子结构模型。使人们认识到原子中的正电 荷集中在核上,提出了以核为中心的概念,从而将原子 分为核外与核内两部分,并且认识到高密度的原子核的 存在,在原子物理学中起了重要作用。 2)为人类开辟了一条研究微观粒子结构的新途径 3)为材料分析提供了一种手段。
特别是 θ= π ,rm=a,a是粒子将全部动能转化为势能时的距离,即:
Z1Z 2e EK 4 a
2
21
rm
1 4 0
2 Ze 1 (1 ) 2 MV sin( / 2)
2
Z=79计算出:
rm=3×10-14m
(金)
22
原子半径数量级为10-10米,原子核半径数量 级为10-15-10-14米,相差4-5个数量级。面积 相差 8-10 个数量级,体积相差 12-15 个数量 级。若把原子放大到足球场地那么大,则原子核
26
膜上散射到 d 之间的总有效散射截面为:
d N d NAtd () 1
如果有 n 个 α 粒子射在这薄膜的全部面积 A 上, 其中dn个散射到 d 之间的 d 中,那么 这些必定落在d 上。
dn d dn Ntd , d (2) n A Ntn
13
三、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模型
• 原子序数为 Z 的原子的中心 , 有一个带正电荷的 核 ( 原子核 ), 它所带的正电量为 Ze , 它的体积极 小但质量很大,几乎等于整个原子的质量,正常情 况下核外有Z个电子围绕它运动。
14
15
四、 库仑散射
1.核库仑散射角公式
动能为EK的α粒子(质量为M)从无穷远以瞄准距离 b 射向原子核 ; 在核库仑力作用下 , 偏离入射方向飞向无 穷远 , 出射与入射方向之间的夹角 θ 称散射角。这个过 程称库仑散射。
将
b
2 cos 2 Ze 2 2 d 2 b db ( )2 ( ) d 2 3 4 0 MV sin 2 2 r sin rd d 2 sin d 4 sin cos 2 2 d 2 r
a cot 2 2
平方后微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