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厨在K (北⅞υ 有Hl 轻司 BtilIn Qi huαzl Oimlir ι∙ Co.JLtd
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解析【精编版】
一、选择题(每题 4分,共12题,48分)
24.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 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的相关内容。《尚书》等五经罡孔子编订的典籍,而《论语》则罡孔子的弟 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属于后人编订「汉代将《尚书》等五部书尊为经典主要星因为儔学 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而儒学思想植根久远,五经是早期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 的著作,因此《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项/『五经秤主要记载了古代的礼乐制度, 不是阐发孔子的儒家思想,所以A 项说法错误;汉代儒学是在孔子的偉学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沒 有背离,所以Ei 项说法错误,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重创,但并没有因此而断绝,从汉代儒家思想成 为正统思想即可得知,所臥D 项的说法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
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以儒学传统典籍一一五经为切入点,
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儒家思想
的认识和理解。《论语》属于四书的范畴,而本题将我们平时熟悉的四书和五经做了分开 处理,加大了题目的难度,需要能够甄别出四书与五经之间的区别,考查细致入微,特别 提醒我们在一轮复习时要注重对细节的处理, 更要求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知识广度,
在此
基础上加大对深度的把握。
25. 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农业*题干中提到的时间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内容为多人集体劳作,分工进行J联系所学內容可知在汉代岀现了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一一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项。图片內容明显为多人集体劳作,与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不符,所汰A项错误:精耕细作农业主要体现在耕作方式和生产技术上,而这些在图片内容中反映不出来,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中国的土地公有制存在于井田制之下J到汉代井田制已经瓦解,不再存在土地公有制的情况, 所以C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的变化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图片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
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以古代的农业生产形式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我国古代农业
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东汉王朝建立后,由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盛行,土地兼并的迅速发
展和西汉末年的战乱等原因,豪强地主建立了一个个封建地主田庄。地主田庄的内部,是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
工业、渔牧业等,通常采用田庄式的规模经营。本题的干扰项为C项,井田制下也采用
集体劳作的方式,但井田制下土地名义上是国家共有,实际上是君主私人所有。井田制随
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而逐渐崩溃,所以汉代没有土地公有制的情况。本题考查了我国古代
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制度的一个小细节,还是提醒我们在备考时注意对细节的把握。
26.史载,木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
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君主专制的相关内容。由“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可知宋太祖不开心的原因是因为史官对帝王的日常行为秉笔直书,他害怕自己偶尔的行为
失误也会被史官如实记录,所以说修史对影响到君主个人的行为选择,所以本题的正确答
案为A项。宋代史官所撰实属全部真实可信明显过于绝对,所以B项说法错误;宋太祖主要是担心史官如实记录自己不好的言行,并没有反映出史官与君主之间的尖锐矛盾,所以
C项不符合题意;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宋太祖确实对史官如实记录的做法不开心,不愿意其记录,但这是表面现象的描述,不是对此事本质问题的反映,所以D
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材
料新颖,以宋太祖对史官书写记录君主个人言行的行为的态度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对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解和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由多种因素也会对君主专制形成制约和影响,包括官僚集团、重史传统
和君主的个人的品质等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的过程中既能到书本中去,又能跳出书本
外,从多角度看待、思考问题,不要拘泥于教材和固有观点。
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
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
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B
【解折】本题考查了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关内容。明初地方分设三司拿管和负责,并且直属六部,这样虽然扣强了中央集权J但对于地方控制过严过死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錚巡抚的出现滅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不必事事经过六部,能够提高地方行政敷率,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E项。巡抚是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集中了地方权力,但并没育增加权力,所以A项中扩大地方行政权力的说法不正确;巡抚的出现主要是集中地方权力」并没有减少六部原有的权力,谈不上削弱汶部权限」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在中央集权制度之下,地方要接受中央的领导,更不有在地方2中央对立的情况,所以D项说法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探讨和比较分
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新颖,从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入手,深入考查了考生对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理解和认识。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自秦代废除分封制以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