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简心电图知识点整理
正常心电图知识点总结
![正常心电图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db23538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5b.png)
正常心电图知识点总结一、心电图的基本概念1.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心脏是一个由心肌组成的具有自主节律、自动传导和兴奋传导功能的脏器,心肌细胞通过电生理活动产生的电信号,产生心脏电活动。
这种电活动经皮肤表面传导到表面的电极上,形成的记录称为心电图。
2. 心电图的记录方法心电图是通过将心脏电活动传导到体表上,经过放大、滤波、放大和记录等步骤,形成纸带上的图形。
常见的记录方法有静态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
静态心电图是通过将电极贴在患者的皮肤上,记录一段时间内的心电活动。
动态心电图通常是指24小时动态心电图,通过患者佩戴便携式心电图仪器,持续记录24小时内的心电活动。
3. 心电图的波形正常心电图包含有P波、QRS波群和T波,它们代表了心脏不同阶段的电活动。
P波代表心房的兴奋传导,QRS波群代表心室的兴奋传导,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
这些波形的形态和持续时间都可以用来判断心脏的功能状态。
二、正常心电图的特征1. P波P波是由心房兴奋传导所产生的,其形态应该是相对正常的,持续时间通常在0.06-0.12秒之间。
在Ⅱ、Ⅲ和aVF导联中,P波应该是正向的,而在aVR导联中为负向。
2. PR间期PR间期是指从P波开始到QRS波群开始的时间,通常持续时间在0.12-0.2秒之间。
正常的PR间期可以反映房室结和心室肌细胞的兴奋传导情况,对于心房、心室和传导系统的异常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3. QRS波群QRS波群是由心室兴奋传导所产生的,其持续时间应该在0.06-0.1秒之间。
在Ⅰ、aVL、V5和V6导联中,QRS波群应该是正向的;在Ⅱ、Ⅲ和aVF导联中,QRS波群应该是负向的。
4. ST段ST段是从QRS波群结束到T波开始的一段时间,通常是等电位的。
ST段的抬高或压低可以反映心肌缺血或损伤等病理性改变。
5. T波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其形态应该是相对正常的,通常是正向的。
T波的改变可以反映心肌再极化异常,如低钾血症、心肌缺血和心肌病等疾病。
心电图检查知识点归纳
![心电图检查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5cd44d2e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b7.png)
细目一心电图检查一、心电图的概念:心脏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电俗称“心电”,利用心电图机把“心电”引导出来,描记成的曲线图就是“心电图”。
二、心电图纸的规格:描记心电图的纸是一种特殊规格的纸(如下图),叫做心电图纸。
心脏的电传导三、心电图导联方式1.肢体导联①标准导联——Ⅰ、Ⅱ、Ⅲ,②加压肢体导联——aVR、aVF、aVL。
2.胸导联:常做V1----V6心电图的导联肢体导联:ⅠⅡⅢaVLaVRaVF胸导联:V1~V6四、心电图各波段的生理意义①P波—心房去极化②QRS波—心室去极化③T波—心室复极化④P-R间期——从心房开始兴奋到心室兴奋的时间⑤ Q-T间期——心室去极到复极的时间⑥ P-P(R-R)间期——一个心动周期时间一、心电图检查正常心电图五、心电轴1.概念:心电轴一般指的是平均QRS电轴,它是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的综合(平均QRS 向量)。
可简单地理解为,心电轴是表示心室去极化过程中电流大小和方向的一条轴线,这条轴线的偏移情况可反映心室肌的肥厚程度。
2.结果判定①正常心电轴位于0度~+90度之间;②+90度~-90度为右偏;③+30度~-90度为左偏。
3.心电轴偏移的判断:根据Ⅰ、Ⅲ导联R波的方向①Ⅰ、Ⅲ导联的R波都向上——心电轴在0°~90°之间,电轴不偏;②Ⅰ导联R波向上,Ⅲ导联R波向下——电轴左偏;③Ⅰ导联R波向下,Ⅲ导联R波向上——电轴右偏。
4.临床意义①心电轴左偏→左心室肥大,②心电轴右偏→右心室肥大。
反映左、右心房电激动去极化过程的是A.P波B.P-R段C.QRS波群D.S-T段E.T波『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P波反映心房去极化。
下列关于心电轴的描述,错误的是A.Ⅰ导联主波向下,Ⅲ导联主波向上,电轴右偏B.Ⅰ、Ⅲ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均向上,则电轴不偏C.Ⅰ导联主波向上,Ⅲ导联主波向下,电轴左偏D.Ⅰ、Ⅲ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均向下,则为心电轴不确定E.Ⅲ导联主波向下,电轴显著左偏『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Ⅰ导联主波向上,Ⅲ导联主波向下,电轴左偏。
心电图基础知识
![心电图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3a6ba84e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8d.png)
监测手术效果: 通过心电图监测 手术前后心脏功 能变化,评估手
术效果
监测病情变化: 通过心电图监测 心脏功能变化, 及时发现病情变
化
指导治疗方案: 根据心电图监测 结果,调整治疗 方案,提高治疗
效果
评估预后
评估心肌缺血: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判断 心肌缺血的程度和范围
评估心律失常:心电图可以检测到心律失常 的种类和程度
评估心脏功能: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评估 心脏的功能和状态
评估心脏疾病:心电图可以诊断多种心脏 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等
谢谢
心电图的分类:分为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运 动心电图
心电图的应用:用于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 肌梗死等心脏疾病
心电图的应用
1
诊断心律失常: 通过心电图可 以诊断各种类 型的心律失常, 如房颤、室颤、 早搏等。
2
诊断心肌缺血: 心电图可以诊 断心肌缺血, 如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等。
3
诊断心脏结构 异常:心电图 可以诊断心脏 结构异常,如 先天性心脏病、 瓣膜病等。
诊断心脏病
01
心电图可以 检测心脏的 电活动诊断心肌缺 血、心肌梗 死等疾病
03
心电图可以 诊断心律失 常,如房颤、 室颤等
04
心电图可以 诊断心脏传 导阻滞,如 房室传导阻 滞、束支传 导阻滞等
监测治疗效果
评估药物疗效: 通过心电图监测 药物对心脏的影 响,评估药物疗
动态心电图
1
原理:通过连 续记录心脏的 电活动,分析
心脏功能
3
应用:用于诊 断心律失常、 心肌缺血等疾
病
2
特点:可长时 间监测,不受
活动限制
4
优点:可及时 发现心脏异常, 为治疗提供依
心电图有关知识点总结
![心电图有关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845c714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e8.png)
心电图有关知识点总结一、心脏电生理学基础知识1. 心脏的电生理活动人体心脏是由心脏肌肉组织构成,心脏肌细胞具有自律兴奋性、传导性和可兴奋性。
心脏的电生理活动主要包括兴奋传导过程、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心脏肌肉的收缩与舒张等。
2. 心脏电活动的来源心脏的电活动主要由窦房结、房室结、His束和心室肌细胞四部分组成,并由这些组成传导系统组成心脏的传导系统。
二、心电图的概念和原理1. 心电图的概念心电图是一种用来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无创诊断方法。
通过将心脏电活动转化为图形,用以评估心脏的功能及诊断心脏疾病。
通常通过电极将心脏的电信号转化为实时的图像来显示。
2. 心电图的原理心电图的记录原理是利用一定数量的电极粘贴在患者的身体表面,电极感受到的心脏电信号被放大并记录下来。
记录的信号通过一定的仪器转换为图像,并由医生来解读。
三、心电图的图形识别1. 心电图的形态心电图通常由P波、PR间期、QRS波群、ST段和T波组成。
P波代表心房去极化、QRS波代表心室去极化、ST段和T波代表心室收极化。
2. 心电图的基本识别通过观察P波、QRS波和T波的形态、幅度和时间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心电图的正常与异常。
3. 心电图的异常波形常见的心电图异常包括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心室颤动等。
这些异常波形通常代表着心脏疾病的存在。
四、心电图的临床应用和诊断意义1. 心电图在心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心电图作为一种无创诊断方法,在心脏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心电图可以评估心脏节律的规律性,检测心脏肥大、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病变。
2. 心电图在急救中的应用心电图在心脏急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心脏骤停的急救中,通过心电图可以及时评估心脏活动,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心肺复苏和除颤。
3. 心电图在心脏病患者的长期监测中的应用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进行定期的心电图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监测疾病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心电图还可以用于监测心脏瓣膜疾病、心脏电生理异常等。
心电图总结知识点
![心电图总结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11e5d07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22.png)
心电图总结知识点一、心电图的基本原理1. 心脏的起搏系统心脏是一个自主跳动的器官,它的跳动由心脏起搏系统负责。
心脏起搏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和希氏束。
窦房结是心脏起搏系统的起搏点,它位于右心房的上部,能够周期性地产生冲动并使心脏收缩。
当窦房结的冲动到达心房肌时,心房肌开始收缩,使血液进入心室。
然后,冲动到达房室结,再传导到希氏束和它的分支,使心室肌开始收缩。
这样,心脏才能够完成一次跳动。
2. 心电图的形成心脏收缩和舒张过程中,心肌细胞的膜电位会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心电活动。
心电图记录的是这种心电活动的变化。
心电图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多个导联同时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整个过程,从而反映心脏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二、导联的位置及意义1. 心电图的导联心电图的导联是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电极的位置。
一般来说,心电图分为12导联和3导联两种方式。
12导联包括传统的3导联、6导联和12导联。
3导联包括I、II和III导联,分别反映心脏电活动在体表上的纵向和横向传播情况。
6导联和12导联分别在3导联的基础上增加了胸导联和肢导联。
肢导联包括I、II、III、aVR、aVL和aVF,它们反映心脏电活动在不同方向上的传播情况。
胸导联包括V1、V2、V3、V4、V5和V6,它们反映心脏电活动在横向上的传播情况。
2. 导联的意义不同的导联反映了心脏电活动在不同方向上的传播情况,可以用于检测心脏各个区域的功能和病变。
例如,I导联、II导联和III导联反映了心脏电活动在体表上的纵向传播情况,可以用于检测心房和心室的活动情况。
aVR、aVL和aVF反映了心脏电活动在体表上的横向传播情况,可以用于检测心室的活动情况。
V1~V6反映了心脏电活动在横向上的传播情况,可以用于检测心室的活动情况。
三、心电图的正常波形1、P波P波是心房肌的兴奋传播时,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波形。
它代表了心房肌的收缩,从P波的开始到P波的峰部,代表了心房的收缩。
如果有心房扑动或者心房颤动,P波就会消失或者呈现不规则的形态。
初学心电图入门知识点总结
![初学心电图入门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a245d2a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0f.png)
初学心电图入门知识点总结一、心电图的基本原理1. 心脏的电活动心脏是一个由肌肉组织构成的器官,在心脏的每一次跳动中,都会产生一系列的电信号。
这些信号可以通过皮肤表面传播到外部,并被心电图机器捕捉和记录下来。
2. 心电图的导联心电图的导联是指在特定部位放置电极,用来捕捉特定的心脏信号。
常用的心电图导联包括标准导联(Ⅰ、Ⅱ、Ⅲ、AVR、AVL、AVF)和胸导联(V1-V6),它们可以提供心脏不同区域的电信号信息。
3. 心电图的波形心电图记录的是心脏电信号在时间和电压上的变化,通常包括P波、QRS波和T波。
P波代表心房的去极化,QRS波代表心室的去极化,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化。
通过测量这些波形的形态和间隔,可以了解心脏的节律和功能。
二、心电图的测量方法1. 心电图的准备在进行心电图记录前,患者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以确保电信号的传导。
其次,患者需要脱掉衣物,以便操作人员可以贴上心电图电极。
2. 心电图的操作心电图的操作通常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他们会在患者的身体特定位置贴上电极,并使用心电图仪器记录下心脏的电信号。
记录过程通常持续几分钟,患者需要保持安静呼吸,并避免移动。
3. 心电图的记录一旦心电图记录完成,操作人员会对记录进行检查和保存。
心电图记录可以以纸张打印输出,也可以保存成电子格式,以便后续分析和检查。
三、心电图的解读技巧1. 心电图的基本节律在进行心电图解读时,首先需要了解心电图的基本节律。
正常的心电图应该包括P波、QRS波和T波,并且它们的形态和间隔应该处于正常范围之内。
2. 心电图的异常波形除了正常的波形之外,心电图中还可能出现一些异常波形,如P波增宽、QRS波增宽、ST段改变等。
这些异常波形可能代表着心脏在某些方面出现了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
3. 心电图的临床意义最后,需要将心电图的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症状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有些心电图异常可能并不代表着严重的心脏问题,而有些正常的心电图可能患者却出现了严重的心脏症状。
心电图学知识点
![心电图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558f6f39b89680203d825d0.png)
心电图学知识点
1.心电图的基本知识
㈠心电产生原理
⑴静息电位:以细胞膜外的电位为 0,则细胞内电位稳定在-90mV 左右,这种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
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⑵动作电位:心肌细胞激动时产生的细胞内电位变化过程称为动作电位。
⑶除极:心肌细胞激动后,膜外变为负电荷,膜内变成正电荷,这种极化状态的消除称为除极。
2.心电图导联及心电图波形产生原理
㈠心电图导联
⑴双极肢体导联(标准导联):Ⅰ导联、Ⅱ导联、Ⅲ导联
⑵单极肢体导联:aVR 导联、aVL 导联、aVF 导联
⑶单极胸导联:
V1 导联 胸骨右缘第 4 肋间 V5 导联 左腋前线与 V4 同一水平 V9 导联 脊柱左缘与 V4 同一水平
V2 导联 胸骨左缘第 4 肋间 V6 导联 左腋中线与 V4 同一水平 V3R 导联 胸壁右侧与 V3 对应部位
心室全部去极化的时间
压低不超过 0.05mV
>0.20s: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0.12s:预激综合征
压低或抬高:心肌损伤
注:①PtfV1:V1 导联 P 波的终末电势,正常值> - 0.003mm·s,若≤-0.004mm·s(负值增加),则见于 左心房扩大或左心房负荷增加。 ②QRS 波群:正向波或负向波大于或等于 0.5mV 时用大 写字母,否则用小写字母。 ③J 点:QRS 波群的终末与 ST 段起始的交接点,代表着 心室除极结束及复极开始。 ④ST 段:抬高在 V1~V3 导联不超过 0.3mV,在 V4~V6 及 肢体导联不超过 0.1mV。 ⑤T 波振幅应大于同导联 R 波的 1/10,<1/10 T 波低平
和和后结间束。
③房室结:位于冠状静脉口及心室间隔膜部之间。
最全最详细的心电图基础知识,建议收藏
![最全最详细的心电图基础知识,建议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b20c9136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20.png)
最全最详细的心电图基础知识,建议收藏心电图基础知识第一节心电产生原理与心向量概念一、心肌细胞的除极与复极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外排列着一定数量的阳离子,细胞膜内则附着同等数量的阴离子,膜内外保持着一定的电位差,而膜外各点阳离子分布均匀,不产生电位差,也无电流产生,这种状态称为极化状态。
此时探查电极仅记录出一水平线(等电位线)。
当心肌细胞的左侧受到刺激,使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变化,即开始除极过程。
刚开始除极的一点与其邻近尚未除极部分之间存在电位差,因而有电流产生,形成电偶。
电偶由电源与电穴组成,除极过程犹如一组电偶在沿着心肌细胞膜向前推进,电源在前,电穴在后。
当电源对着探查电极时,描记出向上的波(正向波)。
当除极结束后,细胞膜外排列一层负电荷,膜内排列同等数量的正电荷,心肌细胞处于除极状态。
此时,细胞膜外左右两端无电流产生,探查电极描记的曲线又回到等电位线。
心肌细胞的复极化过程,与除极时的情况恰好相反,复极过程电穴在前,电源在后。
由于电源背离探查电极,故描记出向下的波(负向波)。
复极结束后恢复到极化状态时的细胞膜外显示一层正电荷,膜内附有同等数量的负电荷,细胞膜外没有电位差,探查电极描记的曲线又回到等电位线(图2-1-1、2-1-2)。
图2-1-1 单个心肌细胞除极和复极过程所产生的电偶变化图2-1-2 单个心肌细胞的除极和复极过程对单个心肌细胞而言,先除极的部分先开始复极。
除极和复极的扩展有如一对电偶在移动。
除极时电源在前,电穴在后,除极方向与除极电偶移动的方向相同;而复极时电源在后,电穴在前,复极方向与复极电偶移动的方向相反。
由于单个心肌细胞除极与复极过程进行的方向相同,但电偶轴方向相反,故复极波与除极波方向相反。
正常心脏的除极与复极和单个心肌细胞的除极与复极的过程是不同的。
心脏的除极自心内膜开始向心外膜扩散,心外膜最后除极。
而复极则是从最后除极的心外膜开始向心内膜扩散,心内膜最后复极。
由于心脏除极与复极过程进行的方向相反,但电偶轴方向相同,所以心室复极波(T波)与除极波(QRS波)主波方向一致(图2-1-3)。
心电图知识点归纳总结
![心电图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f07b353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c4.png)
心电图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心电图的基本原理心脏是由心脏肌组织构成的,在心肌细胞内存在着电生理活动。
在正常条件下,心肌细胞具有自主舒张与自主收缩的能力。
这种自主性来源于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活动所产生的电压变化。
心脏电生理活动主要有心脏起搏及心脏传导两个过程。
心脏的起搏活动是指心脏的主导起搏点,即窦房结,在一定频率下发放冲动,刺激心肌细胞产生兴奋,从而使心脏肌肉收缩;而心脏的传导活动则是指这些兴奋电波在心脏内的传播过程。
正常心脏电路是由窦房结→房室结→束支→心室肌的方向传导,这种传导活动形成了正常的心电图波形。
心电图是通过体表获得的一种记录心脏电生理活动的方法。
通过在患者体表贴上多个导联电极,可以记录到心脏电活动的电压变化,将这些变化转化成图像,即心电图波形。
这些波形反映了心脏的起搏、传导及复极等电生理活动。
二、心电图的图像特征心电图的波形包括P波、QRS波和T波,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心电图的特征参数。
1. P波:是由心房肌细胞在兴奋时所发出的电信号形成,代表心房收缩的电活动。
P波一般有正负两个波峰,其持续时间通常小于0.11秒,振幅不超过0.25mV。
2. QRS波:是由心室肌细胞在兴奋时所发出的电信号形成,代表心室收缩的电活动。
QRS 波一般为三个波峰,其中Q波、R波和S波。
其中Q波是向下的,R波是向上的,S波是向下的。
QRS波的持续时间通常小于0.11秒,振幅不超过1.5mV。
3. T波:是由心室肌细胞在复极时所发出的电信号形成,代表心室舒张的电活动。
T波一般是正向的波形,持续时间较长,通常为0.16秒至0.24秒,振幅不超过0.5mV。
4. 心率:心率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通过心电图可以测量心率,并据此进行心律的分类。
5. 异常波形:心电图波形的异常包括ST段异常、QT间期延长、心房颤动、心室颤动及各种心脏传导阻滞等。
以上是常见的心电图波形的特征及其参数,通过检查这些参数,可以了解心脏的电生理活动是否正常,并根据波形的异常情况进行疾病的判断。
心电图基本知识(精选)
![心电图基本知识(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4f6d72ed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16.png)
心电图基本知识(精选)心电图基本知识一、什么是心电图?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是记录心脏电活动的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通过放置导联电极在患者体表上,可以记录到心脏肌肉细胞的电活动,并将其转化成图形。
心电图是心脏病诊断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脏是否正常工作以及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等疾病。
二、心电图的导联和波形解读1. 导联心电图通常使用10个导联,分为四肢导联和胸导联。
四肢导联分为三个标准导联(I、II、III)和三个增强导联(aVR、aVL、aVF)。
胸导联共有六个,分别标记为V1至V6。
2. P波P波是心脏的心房除极过程所形成的波形,代表心房的收缩。
通常情况下,P波为正常的、圆形的波形,持续时间为0.06~0.12秒。
3. QRS波QRS波是心脏的心室除极过程所形成的波形,代表心室的收缩。
正常QRS波形包括Q波、R波和S波三部分,持续时间为0.06~0.10秒。
4. T波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过程,也就是心室的充电准备。
正常情况下,T波应与QRS波形保持一致,且在QRS波的末尾。
三、心电图常见异常及其意义1.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节律的异常变化。
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
心电图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并指导治疗。
2. 心肌缺血心肌缺血是指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细胞缺氧。
在心电图中,心肌缺血通常表现为ST段的压低或抬高,以及T波的倒置等改变。
这些改变有助于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冠心病等疾病。
3.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突发性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造成心肌细胞坏死。
心电图上,心肌梗死常表现为ST段抬高、Q波增宽和T波倒置,这些改变有助于识别患者是否发生心肌梗死。
四、心电图的临床应用1. 心脏病诊断心电图是诊断心脏病最常用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心电图的各个波形、节律和间期的改变,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脏病,并进一步确定病情及治疗方案。
心电图的基础知识
![心电图的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642eecde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ce.png)
认识窦性心律(P波)
任何不符合窦性心律的心电图都是异常心电图。 窦性P波主要特征:最主要的特征是方向 方向:I、II、aVF直立, V4-V6 直立,aVR倒置 振幅:肢体导联小于0.25mv;胸导联小于0.2mv 宽度:0.06-0.12s; P-R间期:0.12-0.20s;不超过0.22s
典型者多见于二尖瓣狭窄,故称为“二尖瓣型P 波”;
P波幅度改变在I、II、aVL导联明显;
V1的P波终末部的负向波变深,Ptf超过-0.04mm.s。
左心房肥大
三、左房及右房双房肥大
心电图可见既异常高大,又增宽呈双峰型 的P波;
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
双侧心房扩大
四、左室肥大
心电图诊断标准为: (一)左室高电压的表现 (1)V5或V6的R波>2.5mV, 或V5的R波+V1的S波>4.0mV(男性)或>3.5mV(女性)。 (2)I导联的R波>1.5mV,aVL的R波>1.2mV, 或I导联R波+III导联S波>2.5mV。
左心室肥大
五、右室肥大
心电图特征为: 1.V1(或V3R)导联R/S ≥1。 2.V1的R波+V5的S波 >1.05mV(重症可 >1.2mV)。 3.电轴右偏,额面平均电轴≥90°(重症可 >110°)。 4.aVR导联R/S或R/q ≥1(或R >0.5mV)。 5.少数病例可见V1导联呈QS、qR型(除外心肌梗塞)。 6.ST-T改变,右胸前导联(如V1)T波双向、倒置,ST段压低。
1、与心肌细胞数量(心肌厚度)呈正比关系 2、与探查电极位置和心肌细胞之间的距离,呈反比
关系 3、与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肌除极的方向所构成的角
关于心电图知识点总结
![关于心电图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593b7bf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d4.png)
关于心电图知识点总结1.心电图的原理心脏是由一组肌肉组织组成的,这些肌肉组织在心脏搏动时会产生一些微弱的电信号。
这些电信号可以在体表上通过皮肤传导,形成心电图。
通过放置导联电极在特定的位置上,就可以记录下这些电信号的变化,从而得到心脏的电活动图形。
2.心电图的图像特征心电图是由一系列波形组成的,包括P波、QRS波和T波。
P波代表心房收缩,QRS波代表心室收缩,T波代表心室舒张。
这些波形的形态和幅度可以反映出心脏的工作状态和心脏电活动的异常情况。
3.心电图的导联和位置心电图可以通过不同的导联位置来记录不同的心脏电信号。
常见的导联有12导联和3导联。
12导联是指在身体的不同位置上放置12个不同的导联电极,记录下不同角度的心脏电信号;3导联是指将3个导联电极分别放置在胸部和四肢,记录下心脏在三个方向上的电信号。
4.心电图的临床应用心电图在临床上有很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用于诊断心脏疾病,如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肌炎等。
其次,它可以用于评估心脏的功能状态,如心脏收缩和舒张的情况。
此外,心电图还可以用于监测心脏的变化,如在做体力活动或在静息状态下心电图的差异等。
5.心电图的解读和分析心电图的解读需要专业的医生来进行,他们可以根据心电图的特征来判断心脏的工作状态和是否存在异常。
他们可以根据P波、QRS波和T波的形态、幅度和间期来判断心脏的节律、传导和充盈状态。
以上是对心电图知识点的一些总结,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在临床上,心电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对心脏疾病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同时,对心电图的深入了解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脏健康状况,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心脏健康。
心电图基础知识点总结
![心电图基础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a8240a0b8f67c1cfad6b8b7.png)
心电图:一个小格为秒,一个大格为秒;一个小格为,一个大格为,两个大格为1mv。
标准电压:1mv=10mm。
P波:代表心房肌除级的电位变化。
P波时限一般小于秒。
振幅:P波振幅在肢体导联一般小于,胸导联一般小于。
P波方向: Ⅰ、Ⅱ、AVF、v4~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其余导联呈双向、倒置、低平均可。
PR间期:从P波的起点至QRS波群的起点,代表心房开始除级至心室开始除级的时间。
PR间期时限:~秒,老年人及心动过缓的情况下,PR间期可略延长,但一般不超过秒。
QRS波群:代表心室肌除级的电位变化。
时间:正常人QRS时间一般不超过秒。
多数在~秒。
R峰时间:V1、V2导联一般不超过秒,V5、V6导联不超过秒。
Q波:正常人Q波时限一般不超过秒(除Ⅲ和AVR导联外)。
Ⅲ导联Q波的宽度可达秒。
正常情况下,Q波深度不超过同导联R波振幅的四分之一。
正常人V1、V2导联不应出现Q波。
但偶尔出现可呈QS波。
J波:QRS波群的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接点称为J点。
ST段: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的起点间的线段。
代表心室缓慢的复级过程。
T波:代表心室快速复级时的电位变化。
方向:Ⅰ、Ⅱ、V4~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Ⅲ、AVL、AVF、V1~V3导联可以向上,双向或向下。
若v1的T波方向向上,则V3~V6导联就不应再向下。
振幅:除Ⅲ、AVL、AVF、V1~V3导联外。
其他导联T波振幅一般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0分之一。
T波在胸导联有时可高达~尚属正常。
QT间期:指QRS波群得起点至T波终点的间距,代表心室肌除级和复级全过程所需的时间。
QT间期:正常范围为~秒。
U波:在T波之后~秒。
早期复级:V3~V5导联、Ⅱ、Ⅲ、AVF导联ST段呈凹面向上抬高。
右心房肥大:P波高尖,其振幅≥,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突出,又称“肺型P波”。
左心房肥大:P波增宽,其时限≥秒,P波常呈双峰型,两峰间距≥秒,以Ⅰ、Ⅱ、AVL 导联最明显。
精简心电图知识点整理
![精简心电图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0bb235af8c75fbfc67db259.png)
①p波、P-R间期②P-P→心率、节律③QRS振幅/宽度、主波方向、电轴(I 、III看)、异常Q波④ST段、T波⑤预激波【QRS波宽大畸形可见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房颤伴预激第一节心电图的检测内容和正常数据(一)P波:(三)ST-T段:第二节心房、心室肥大第三节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一、心肌缺血与ST-T改变缺血性:①心内膜→T波高大②心外膜→T波倒置损伤性:①心内膜损伤/典型心绞痛→ST段压低②心外膜损伤/变异型心绞痛→ST段抬高【鉴别】冠心病、心肌病、电解质紊乱,药物、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第三节心律失常二、窦性心律失常1.窦性心动过速:“窦P在,心律快,RR小于3大格,PR少于3小格”【其他】心率多在100~180bpm,逐渐开始逐渐停止,可伴发继发性ST-T改变2.窦性心动过缓:“窦P在,心律慢,RR超过5大格,PR大于3小格” 常伴窦性心律不齐3.窦性停搏:长的时间内无P波发生、无QRS波群(可出现逸搏QRS)、长P-P与窦律周期不呈整倍数关系4.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①持续窦缓(心率<50bpm)②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③过缓-过速综合征④房室交界区逸搏心律或传导障碍(双结病变)六、心脏传导异常(一)病理性传导障碍二度II型A VB易发展为高度或完全性A VB,是安置心脏起搏器的适应证三度【定义】又称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房激动完全被阻滞不能下传到心室,阻滞部位可位于房室结、希氏束或双束支或三分支【心电图特点】①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各自保持固有心律(房室分离)②P波频率(心房率)较心室率快(必须特征)③如果完全阻滞在房室结内,其下位起搏点多在希氏束,QRS波群不宽,心室率在40~60bpm④如果完全阻滞在希氏束或三束支,起搏点在心室内,QRS宽大变形,心室率20~40bpm【notice】在III度房室传导阻滞中,如果偶尔出现P波下传到心室者,称为几乎完全房室传导阻滞【治疗】安置心脏起搏器【可发生房室分离的疾病】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干扰与脱节、房颤束支与分支传导阻滞概述一侧束支发生阻滞时,激动从健侧心室越过室间隔后再缓慢激动阻滞一侧的心室,在时间上可延长达40~60ms。
心电图的知识点总结
![心电图的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1aed129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25.png)
心电图的知识点总结1. 心电图的历史心电图是由荷兰生理学家恩斯特·亨利柏肯宁在1903年发明的。
他发现了用金属电极在人体表面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方法,并且观察到了心电图上的不同波形代表不同的心脏功能。
这一发现对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
2. 心电图的原理心电图是通过记录心脏产生的电活动来反映心脏功能的一种手段。
当心脏肌肉收缩时,会产生一种特定的电流,这种电流可以通过放置电极在人体表面来记录下来。
人们通常将电极放置在胸部、手臂和腿部,以便记录到全面的心脏电活动。
这些电活动可以被转化为特定的波形,包括P波、QRS波和T波,这些波形可以反映心脏的不同功能和异常状况。
3. 心电图的稳定性与变异性心电图在正常情况下是相对稳定的,但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变异。
体位、情绪、肌肉活动、呼吸、药物等都可以对心电图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心电图检测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4. 心电图的波形解析心电图的波形包括P波、QRS波和T波,这些波形可以反映心脏的节律性、传导性和兴奋性。
P波代表心脏的房性除极,QRS波代表心室的除极,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
通过分析这些波形的形态、间距和时程,可以判断心脏的功能状态和潜在的异常情况。
5. 心电图的临床应用心电图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心脏疾病,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评估心脏功能状态,监测心脏健康状况,并且可以用于指导心脏病的治疗和预后判断。
同时,心电图还可以用于筛查潜在的心脏疾病,如进行体检、手术前评估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6. 心电图的不足尽管心电图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但它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心电图只能反映瞬时的心脏电活动,无法反映心脏的持续性变化;其次,心电图对潜在的心脏病变的诊断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手段来进行综合判断。
7. 心电图的进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心电图检测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进步。
精简心电图知识点整理
![精简心电图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121ec13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a5.png)
精简心电图知识点整理①p波、P-R间期②P-P→心率、节律③QRS振幅/宽度、主波方向、电轴(I 、III看)、异常Q波④ST段、T波⑤预激波【QRS波宽大畸形可见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房颤伴预激第一节心电图的检测内容和正常数据(一)P波:(三)ST-T段:第二节心房、心室肥大第三节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一、心肌缺血与ST-T改变缺血性:①心内膜→T波高大②心外膜→T波倒置损伤性:①心内膜损伤/典型心绞痛→ST段压低②心外膜损伤/变异型心绞痛→ST段抬高【鉴别】冠心病、心肌病、电解质紊乱,药物、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第三节心律失常二、窦性心律失常1.窦性心动过速:“窦P在,心律快,RR小于3大格,PR少于3小格”【其他】心率多在100~180bpm,逐渐开始逐渐停止,可伴发继发性ST-T改变2.窦性心动过缓:“窦P在,心律慢,RR超过5大格,PR大于3小格” 常伴窦性心律不齐3.窦性停搏:长的时间内无P波发生、无QRS波群(可出现逸搏QRS)、长P-P与窦律周期不呈整倍数关系4.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①持续窦缓(心率<50bpm)②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③过缓-过速综合征④房室交界区逸搏心律或传导障碍(双结病变)六、心脏传导异常(一)病理性传导障碍二度II型A VB易发展为高度或完全性A VB,是安置心脏起搏器的适应证三度【定义】又称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房激动完全被阻滞不能下传到心室,阻滞部位可位于房室结、希氏束或双束支或三分支【心电图特点】①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各自保持固有心律(房室分离)②P波频率(心房率)较心室率快(必须特征)③如果完全阻滞在房室结内,其下位起搏点多在希氏束,QRS波群不宽,心室率在40~60bpm④如果完全阻滞在希氏束或三束支,起搏点在心室内,QRS宽大变形,心室率20~40bpm【notice】在III度房室传导阻滞中,如果偶尔出现P波下传到心室者,称为几乎完全房室传导阻滞【治疗】安置心脏起搏器【可发生房室分离的疾病】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干扰与脱节、房颤束支与分支传导阻滞概述一侧束支发生阻滞时,激动从健侧心室越过室间隔后再缓慢激动阻滞一侧的心室,在时间上可延长达40~60m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p波、P-R间期②P-P→心率、节律③QRS振幅/宽度、主波方向、电轴(I 、III看)、异常Q波④ST段、T波⑤预激波
【QRS波宽大畸形可见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房颤伴预激
第一节心电图的检测内容和正常数据
(一)P波:
(三)ST-T段:
第二节心房、心室肥大
第三节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
一、心肌缺血与ST-T改变
缺血性:①心内膜→T波高大②心外膜→T波倒置
损伤性:①心内膜损伤/典型心绞痛→ST段压低②心外膜损伤/变异型心绞痛→ST段抬高【鉴别】冠心病、心肌病、电解质紊乱,药物、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
第三节心律失常
二、窦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速:“窦P在,心律快,RR小于3大格,PR少于3小格”
【其他】心率多在100~180bpm,逐渐开始逐渐停止,可伴发继发性ST-T改变
2.窦性心动过缓:“窦P在,心律慢,RR超过5大格,PR大于3小格” 常伴窦性心律不齐
3.窦性停搏:长的时间内无P波发生、无QRS波群(可出现逸搏QRS)、长P-P与窦律周期不呈整倍数关系
4.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①持续窦缓(心率<50bpm)②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③过缓-过速综合征
④房室交界区逸搏心律或传导障碍(双结病变)
六、心脏传导异常(一)病理性传导障碍
二度II型A VB易发展为高度或完全性A VB,是安置心脏起搏器的适应证三度
【定义】又称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房激动完全被阻滞不能下传到心室,阻滞部位可位于房室结、
希氏束或双束支或三分支
【心电图特点】
①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各自保持固有心律(房室分离)
②P波频率(心房率)较心室率快(必须特征)
③如果完全阻滞在房室结内,其下位起搏点多在希氏束,QRS波群不宽,心室率在40~60bpm
④如果完全阻滞在希氏束或三束支,起搏点在心室内,QRS宽大变形,心室率20~40bpm
【notice】在III度房室传导阻滞中,如果偶尔出现P波下传到心室者,称为几乎完全房室传导阻滞
【治疗】安置心脏起搏器
【可发生房室分离的疾病】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干扰与脱节、房颤
束支
与分
支传
导阻
滞
概述
一侧束支发生阻滞时,激动从健侧心室越过室间隔后再缓慢激动阻滞一侧的心室,在时间上可延长达
40~60ms。
在心电图上根据QRS时限是否≥0.12s分为完全性与不完全性束支阻滞
右束支
传导阻
滞
【右束支阻滞常见,其原因有】由单侧冠脉供血、右束支细长、其不应期较左束支长
【临床意义】右束支阻滞常见于健康人,也常见于心脏病病人
【机制】RBBB时,室间隔从左向右除极,然后除极左室,最后除极右室,QRS前半部正常,后半部
QRS时间延长、形态改变
【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心电图特点】
“PR正常QRS后半宽,QRS还比3格宽;V1V2 M型,S-T下移T倒转”
①V1、V2导联出现rSR’波或出现宽大切迹的R波
②V5、V6及Ⅰ导联的S 波增宽粗纯≥0.04秒
③avR导联出现终末R波,R波宽且有切迹
④V1 或V2导联R峰时间(V ATV1)≥0.06秒
⑤QRS波时限≥0.12秒
⑥继发性ST-T改变:方向与QRS波终末向量方向相反
【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特点】与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相似,唯有QRS的时间<0.12s
R’>r
左心室除极
房间隔开始除极,方向为向右,由于右束支
阻滞,故方向改变向左传,形成小r
左束支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较少见】LBB粗而短、双侧冠状动脉供血、其不应期较短
【临床意义】左束支阻滞一般为器质性心脏病引起
【机制】LBBB时,室间隔从右向左除极(起始向量改变),先除极右室,最后除极左室,左心室通过心室肌缓慢传导激动,心室除极时间明显延长;QRS起始部向量改变,QRS中部和终末部除极缓慢,QRS增宽
完全性
“电轴左偏QRS前半宽,QRS也比3格宽;V5V6 M有切迹,S-T下移T倒转”
①V1、V2导联:呈现rS型或QS型(R波↓或消失),S波宽而深
②V5、V6、Ⅰ、avL:R波宽大、粗纯或有切迹;q波消失,常无S波
③电轴常左偏
④QRS波≥0.12秒
⑤继发性ST-T改变:ST-T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不完全性其QRS心电图特点与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相似,唯有QRS的时间<0.12s
【左束支传导阻滞与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的Q波改变出现在0.04s之前,LBBB的特征性改变出现在0.06s以内,常掩盖心肌梗死的图形(Q波),但并不掩盖ST-T的改变,因此不影响急性心梗的诊断
LBBB时,如果左胸导联均为QS波,或I、V5、V6导联出现Q波,应怀疑合并心肌梗死
【左束支传导阻滞与左室肥大】
左室肥大时,表现为电轴左偏,其图形与不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相似,有时二者难以鉴别
(三)干扰与脱节
概述干扰:心肌细胞兴奋后有一段较长的不应期,因而两个相近的激动,前一激动产生的不应期必然影响后一激动的形成和传导,此种现象称为干扰。
干扰可导致传导延缓、中断或房室脱节,需与病理性传导阻滞相鉴别;发生于房室交界的干扰最常见干扰性房室脱节:当心脏两个不同的起搏点并行地产生激动,引起一系列干扰,即~
常见的干扰①代偿间歇不完全②房早本身的P’-R间期延长③房早未下传④室内差异性传导(四)预激综合征(Preexcitation Syndrome)
概述【概念】最早称为Wolff-Parkinson-White综合征,心房冲动提前激动心室的一部分或全体,或心室冲动提前激动心房的一部分或全体
【解剖学基础】存在正常传导途径之外的房室旁【发生心动过速的机制】折返
【危害】预激综合征本身没有危害,其主要危害是可引起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WPW综合征如合并房颤,经旁路前传可引起快速的心室率,可引发室颤
异常传导通道Kent束——连接心房与心室,又称房-室旁道,表现为WPW综合征
James 束——连接心房与房室结远端或希氏束,又称房-结旁道或房-希旁道,表现为LGL综合征Mahaim束——连接房室结或希氏束与心室,又称结-室束或希-室束
类型
典型
WPW综合征
【机制】Kent束电生理特性为:传导快,不应期长
【心电图特点有】 P-R↓,QRS增宽,预激波,继发ST-T改变
“QRS起始Δ波存,QRS增宽为佐证;P-R间期有缩短,继发ST-T来改变”
不典型
①Mahaim型预激综合征(了解):P-R间期正常、QRS起始部有δ波、QRS时间延长
②L-G-L综合征(了解):P-R间期短,而QRS波正常。
主要为James及结内旁道所造成。
(五)逸搏与逸搏心律
概念当高位起搏点因各种原因出现停搏或节律明显减慢时(如SSS)或者因传导障碍不能下传时(如传导阻滞),或其他原因造成长的间歇时(如早搏后的长的代偿间歇),作为一种保护性措施,低位起搏点就会发出一个或一连串的冲动,激动心房或心室;如果仅发生1~2个称为逸搏,连续三个以上的称为逸搏心律
分类交界区逸搏:最常见房性逸搏:最少见室性逸搏:介于中间
逸搏与早搏逸搏的形态与其相应的早搏的形态一致
早搏为提前发生,属主动节律;逸搏在长间歇后出现,属被动节律
房室交界区性逸搏心律①在较窦性周期为长的心搏间歇后,出现QRS波
②QRS波形态呈室上性
③无P’波或有逆P’波,P’波在QRS波前,P’-R<0.12秒,在QRS波后,R-P’<0.20秒
④其频率常为40~60次/分
(六)电解质和药物对心律的影响
概述电解质浓度的增高或降低均会影响心肌的除极与复极过程及激动的传导,一般先影响心室的复极,其次为心房的复极、除极,最后影响心室的除极。
许多药物也影响细胞膜的离子通道,因此同样影响心肌细胞的电活动而在心电图上表现出来
血钾影响【高血钾】T波高尖、Q-T间期↓
【低血钾】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u波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