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概论(辨析题)
三、辨析题1.空想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同历史的发展成反比的。
此观点正确。
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做出的评价。
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在历史上曾经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空想社会主义存在着严重缺陷:第一,空想社会主义没有发现资本主义的规律和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本质,他们是从道德情感出发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第二,空想社会主义不承认无产阶级是变革资本主义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社会力量,宣扬天才论和唯心史观;第三,空想社会主义不懂得阶级斗争的意义,否认暴力革命的必要性,因而无法找到变革社会的现实道路。
马克思主义认为,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尚未激化,无产阶级尚未觉悟时,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具有解放人们的思想、启发人们的觉悟的积极作用。
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激化,无产阶级革命已经付诸实践时,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局限和缺陷就日益暴露出来。
2.自由王国是在必然王国中自由时间积累的结果。
此观点正确。
在认识上,必然王国指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还没有真正认识而不能自觉地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自由王国指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认识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并自觉依照这一认识来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
在社会历史中,必然王国指人受盲目必然性支配,特别是受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和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指人自己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摆脱了盲目性,能自觉创造自己历史的社会状态。
人类真正进人自由王国也就是共产主义的实现。
人类的认识史和社会史,都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
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发展是一个无限的过程。
一方面,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另一方面,进入自由王国所需的条件是在必然王国中积累起来的,表现为在必然王国中劳动时间不断缩减,自由时间不断增加。
自由时间不断增加且得到合理的享用,人们在日益增加的自由时间中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进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条件。
马克思辨析题
5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胜利是否是历史的反常现象:错。1从历史发展来看,经济和制度较发达完善的国家社会形态的演进往往滞后的特点2落后国家的矛盾相对发达国家少,它的胜利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战争向外转移危机和矛盾的结果6时势造英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英雄造时势是英雄史观,是要加以批判的,它夸大了英雄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是时势造就英雄,而不是相反,即使特定形势下暂时没有英雄,时势迟早也要把英雄造出来:
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的前提和基础。2,发挥人的主是认识掌握利用客的必要条件3尊重客和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意义:1否认客,夸大主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精神万能论,否认主夸大客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尊重客,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的主,才能开创新的局面。
4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说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5用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解释如何对待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具有客观物质性,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但是人可以利用主观能动性,使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从而能有目的的改善生态环境。
7为什么说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
:8说明矛盾统一性与多变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统一和斗争。统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统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对方有利的因素,促进彼此发展,并且规定事物转化和发展的趋势。斗争促进矛盾双方互相竞争,此消彼长,为事物质变创造。矛盾的斗争性促使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
马克思辨析题
错误。列宁在明确指出(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到处都在引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别人的意识对于我来说虽然是“客观存在”,但不是“客观实在”,因而别人的意识绝对不是物质。别人的意识作为精神存在,是我所不能直接改变的,因而具有客观性。但是上面一个辨析题已经讲了,精神也是存在,存在与物质不是一个等同的范畴。
1.世界统一于存在
辨析一:
这个命题是错误的,因为:一、存在这个概念只能作为思维的对立,用以表述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物质具有含义。如果离开思维的关系,则存在的只能表示某种事物和现象是存在的,并不能说明存在的本质。
二、存在是世界的统一性的前提,但不能把世界的统一性归结为存在,因为把世界的统一性归结于存在并没有说明是事物的存在还是精神的存在,因而是一个折中主义的命题。
三、“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命题不仅无法揭示世界统一于物质的统一性实质,然而还充分地表现出一种唯心主义倾向,因此,这个命题是错误的。
否定的方面: 假如世界是一个最大全集,包含所有集合。因为全集是一个集合,所以它是它本身的一个元素,所以全集是它本身的真子集。所以存在一个比全集更大的集合。所以这个集合不存在,所以世界不能同统一存在。
显然是不对的
首先,在建房的过程中的确是先有设计图才会开始建造,可是设计图纸首先要有设计房屋的经验,也就是说以前见过房屋或者房屋建造后才能有设计房屋的概念。这就是一个观念:先有物质模型的认识,才能以模型为基础去创造新的同类物质,这也是一个唯物主义观念。若以前没有实物物质的认识的话,是不可能去对同类事物进行创造的。“画鬼容易画虎难”就是一个很显然的道理。只有物质先存在了,才能对此类物质进行装饰、完善。
马克思辨析题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答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普通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但比普遍性丰富,不能完全进入普遍性之中。
(2分)整体和部分则是反映事物的包含和组合的关系。
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之和大于部分;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存在。
(1分)可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基是从不同方面反映事物不同关系的两对范畴,不能把二者等同。
(1分)新大纲考点解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关系。
(第一章)2.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以及这一原理对正确决策的指导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论,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际运用和生动体现,二者是一致的。
(3分)这种一致性表现在:第一,人民群众既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认识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
第二,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就是从群众中来的过程;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就是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第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无限发展,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的过程。
第四,贯彻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和党的群众路线,其目的都是为了保证无产阶级政党决策的科学性,保证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4分)上述原理是我们正确决策的根本指导思想。
一切决策都必须以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做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在决策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群众路线,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反复比较、鉴别和论证。
同时要遵守民主程序,充分发扬民主,在民主的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
决策形成后,还要回到群众中去,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得到修正、补充和发展。
马克思辨析题或者简答题
复习题一、辨析题或者简答题1、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
但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
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
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二者是有区别。
2、“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答案要点]这句话是错的。
它说明精神文明是以物质文明是基础的。
但有了一定物质文明并不意味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
当前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搞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时也要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3、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不准确。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运动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5、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替代人类的思维。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人工智能与人的思维有着本质区别,不能将二者相提并论,不应该得出人工智能将会取代人的意识的结论。
首先,人工智能是通过物理的、生物的手段对思维的模拟,尽管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可以替代和超过人的思维,但从根本上说,人工智能仍是思维和实践的产物,模拟者不能替代被模拟者,对人类思维活动一般过程和共性的模拟并不能代替思维活动的复杂性、丰富性和特殊性。
马克思主义辨析题
三、辨析题绪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它能够合理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2.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3.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4.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5.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8.在辩证思维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9.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10.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11.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12.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
13.发展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
14.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
15.人们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2.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获得感性经验。
3.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但可以避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4.辨析“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无感”中所包含的认识论倾向。
5.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6.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必须使用有实践力量的人。
7.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就是最坏的见证人。
8.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9.“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10.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
11.“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
12.一切从实际出发,关键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3.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主观世界。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在信息时代,社会的基本关系表现为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整理辨析题
马克思辨析题1.存在就是被感知。
错误(1)这种说法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它把意识看作第一性,从而违背了从物到感觉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2)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
未被感知的不代表不存在。
2.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1)存在既有物质的存在,又有精神的存在。
(2)应该是世界统一于物质,精神的存在导致唯心主义。
3.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正确(1)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至上和非至上、无限和有限的的对立统一。
(2)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就是思维至上性,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
(3)每一个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显露程度,社会历史的实践水平,主观的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性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
4.真理有阶级性。
错误(1)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和认识。
(2)真理具有客观性。
真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也不以阶级为转移。
(3)阶级本身没有阶级性,但对真理的运用具有阶级性。
5.相对真理是包括错误成分的真理。
错误(1)真理是对客观外在事物的正确反映认识。
错误成分是谬论。
(2)相对真理仍是真理,相对指条件性、有限性。
6.有用即真理。
错误(1)是唯心主义真理观。
(2)与真理具有客观性不符合。
(3)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和认识。
真理是有用的,但有用的在现实生活中未必一定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因而未必是真理。
7.感觉是认识的起点。
错误(1)感觉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是正确的。
感觉是认识的起点以坚持物质第一为前提。
(2)感觉是主观的感觉,建立在唯心主义上。
是错误的。
唯心主义把意识作为第一性,强调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主观唯心主义则把意识理解为人的感觉、经验等,认为感觉决定一切。
8.实践决定理论,理论反过来决定实践。
(1)实践决定理论是正确的。
(2)理论反过来决定实践是错误的。
马克思原理辨析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它能够合理解决哲学基本问题.错:合理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2、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错:只有尊重客观规律、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的主客观条件,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目的3、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对:动物只有低等的感觉和心理4、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应.对:意识作为主观对客观的反应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错误的思想在现实中仍然有它的原型。
5、旧唯物主义与辨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错: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把认识看成是消极被动的反应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6、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对:每个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是非至上的,但整个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穷的、至上的。
7、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证人。
错:割裂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8、“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无感”是唯物主义认识论。
对:有了客观事物才会有人的主观认识。
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9、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错: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检验真理不会一次成功,可能要经历多次反复。
10、“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错:这说明面对同一个客体,主体认识过程有主观性和差异性,并不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11、“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
错:真理没有阶级性是对客观事物而言真理只有一个,不因阶级立场的不同而不同。
但是阶级立场往往制约着人们对真理的接受与选择。
12、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
对: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都需要不断拓展和深化。
13、在文化的作用问题上,有人认为:“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错:犯了“文化决定论”的错误。
马克思辨析题
1.辨析题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正确。
始终保持实践性和科学性为其基本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必然具有与时俱进的根本理论品质,因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就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做到与时代和社会实践的发展相一致,即做到与时俱进。
而要做到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精髓,就是因为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体现。
2、真理的客观性也叫客观真理。
正确。
一切真理都是客观的,这叫真理的客观性,也叫客观真理。
这是因为: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不依主观的意愿而定。
社会实践及其所揭示的客观事物本身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客观标准。
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为民众服务的。
不正确。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政治上层建筑,是为实现资产阶级专政而推行的种种统治方式的总和。
他们的政党制度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资本主义民主是资产阶级精英民主,是金钱操纵的民主;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平等。
4、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帆风顺、短时间内即可实现的。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帆风顺、短时间内即可实现的。
不正确。
这是因为: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具有相对稳定性,从生产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
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度的长期性。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尚需要长期的过程。
5、世界的本质在于客观实在。
对。
列宁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一观点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精神,反对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列宁通过强调世界的本质是客观实在,粉碎了唯心主义的攻击.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只是在于它们一个联系的看问题,一个是孤立的看问题。
马克思原理 辨析题
一、辨析1答:这是在对待规律问题上的辩证法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规律也不例外,它随着条件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条件是影响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影响规律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有两类:一类是构成规律存在基础和前提的条件,这类条件不存在了,规律就不起作用或退出历史舞台。
另一类是只影响规律起作用的范围、形式和特点的条件,这类条件发生了变化,规律仍起作用,但作用的范围、形式和特点发生了变化。
宏观和微观世界,非生命和生命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阶级社会和无阶级社会,等等,规律都会因条件不同而变化、发展。
承认规律的变化、发展是以坚持规律的客观性、必然性为前提的。
在规律问题上要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必然性,会导致唯心主义;否认规律的变化、发展,会走上形而上学,在运用规律时会犯教条主义错误。
2答:这是一种否认偶然性中包含着必然性的错误观点。
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决定的事物发展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决定的事物发展的不确定趋势。
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偶然性中包含、体现、隐藏着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和补充。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实现和开辟道路。
科学探索的任务在于通过反复实验和研究,揭示事物发展规律,即通过大量偶然性发现必然性。
偶然性是科学活动中的"机遇",对科学发现具有重要作用。
认为"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否认了偶然性之中包含着必然性,否认了偶然性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无法认识必然性,实际上也就取消了科学。
3答:正确。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区别都具有相对性,量变和质变的区别也不例外。
事物的变化在特定的范围、意义上是量变,从另一范围、意义上说,这种变化又是质变;反之亦然。
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就整个事物变化过程而言是属于量变,但就事物的某一性质或某局部而言,又是质变。
水的三态变化,从物理学上讲属于质变,从化学上讲属于量变。
马克思辨析题
课后练习二1、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或物质是实物的总和。
答:(1)错误。
(2)物质是客观实在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为人的意识所认识,但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从一切物质实物总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本质和根本特性;并不是实物的总和,也不是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
2、、新生事物就是新(先)出现的事物。
答:新生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是否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是判断事物新旧的标准,而不是以形式是否新旧、事件产生的先后为标准,因此,新(先)出现的事物,并非一定是新事物。
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至江海。
或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或细节决定成败。
答:(1)正确。
(2)这种观点正确反映了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中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只要量变突破事物的度,事物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4、辨证的否定就是扬弃。
(1)正确。
(2)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辩证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评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正确。
(2)此命题正确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践走向成功;错误的认识会导致实践失败。
(3)读万卷书,从书中吸取知识,转化能力,凝聚智慧,使人站得高,看得远,走向成功。
反之,寸步难行或走向失败。
6、“真理即有用,有用即真理。
”(1)错误。
(2)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因为,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第二真理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3)“真理即有用,有用即真理”,把“有用”作为真理的内容和标准,既否定了真理的客观内容,又否定了真理的实践标准,是唯心主义主观真理论,因此,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
唯物论部分1、意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正确【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3】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指意识依赖于物质。
【4】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指意识具有主观特征。
【5】意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2、“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正确【1】这是列宁关于意识能动性的科学论断。
【2】意识不仅依赖于物质,而且反作用于物质,即意识具有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3】人的意识的能动性并不只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目的、方案等观念的东西,而更主要的还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
【4】列宁所说的“创造客观世界”,就是指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客观世界,把精神的力量转化为物质的力量,使主观的东西变成客观的东西,从而不断地创造出一个为人类所需要的“客观世界”。
3、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所以不存在静止状态错误【1】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这是因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形式,没有运动就没有物质。
【2】运动是普遍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3】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但不等于没有相对静止。
【4】因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运动的特殊表现形态。
【5】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不可分割的,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
【6】该命题的错误实质在于:把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对立起来、割裂开来,根本不了解相对静止也是一种运动,即是运动的特殊表现形式。
4、意识是大脑的产物错误【1】这种观点混淆了一般动物的大脑同人的大脑的区别,从而抹煞了动物心理与人的意识的区别。
【2】一般动物的大脑只能产生动物心理,而不能产生人的意识;【3】人的意识只能是人脑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4】但人脑又不能直接产生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原理辨析题
1 辨析;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就是真理:答: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获得成功,因而它是“有用”的。
但“有用”的却不一定都是真理。
因为人的价值观不同,人们的价值评价标准,即“有用”的标准是不同的。
“有用的就是真理”的观点是以主观需要为唯一评价标准,否定了真理的客观评价标准。
因此,题中观点片面2 辨析题:错误的思想也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辨析一下。
答:正确。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反映的性质有两种,即正确的、错误的。
正确的意识是人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所以、不论意识是对是错,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3 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答:这是错误的观点。
(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认识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辩证过程。
(2)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各种感宫对认识客体的直接反映,是认识的低级阶级,它以具体性、内容丰富多样性为特点;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加工对认识客体的间接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以抽象概括性为特点,超越了感性认识的界限和范围,达到了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的把握。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
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4)这种观点是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它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理性认识仅仅是对感性材料的整理和分类,理性认识的作用是极不可靠的,否认了理性认识是对于感性认识的发展和飞跃。
4 主体、客观与主体、主观是等同的答: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
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
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马克思辨析题
一、辨析题:对下列观点的对错进行辨别,并加以分析和说明,要求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每小题5分,共20分)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
答:正确。
(1分)(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
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2分)因为旧唯物主义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理解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得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错误结论。
(2分)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答:不正确。
(1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分)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1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
凡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意识的观点,就属于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历史观则相反,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用社会意识去解释社会存在。
(1分)4、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答:正确。
(1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理论,这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属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正是适应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实践的需要而诞生的。
(2分)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就不可能走向胜利;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果离开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社会作用。
(2分)二、简答题:简要回答下列问题,要求层次清楚,观点简明。
(每小题10分,共40分)2、什么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并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有: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马克思辨析题
当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超前于生产力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此观点错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无论是超前还是落后于生产力,都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判断计2分,分析说明计3分)
生产力作为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总是不断发展的,因而我们只有不断地改变生产关系才能适应生产力。
此观点错误。因为生产关系有其自身的特点即相对稳定性,这既是生产力的要求,也是生产力发展的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并不意味着生产力的任何变化都会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当生产关系还能容纳生产力发展时,生产关系就没有变化的必要和可能,人们也不能随意变革生产关系,否则就会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即不变革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继续发展时,变革生产关系才是必要的、可能的。
上层建筑只要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就能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此观点错误。上层建筑适合一定的经济基础并为其服务,不一定推动社会的发展。只有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否则,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此观点正确。资本主义制度空前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则是以往任何社会所不可比拟的。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马克思辨析题
辨析题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枪生命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3、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学的继承。
6、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7、马克思主义是为人类服务的。
8、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9、世界统一与存在。
10、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物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是等同于运动。
11、唯物主义者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3、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4、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5、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他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16、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17、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18、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产生与辩证思维方式无关。
19、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代替人类的思维。
20、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21、“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22、凡事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23、“人的思维是至上,又是非至上的”。
24、“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25、“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26、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
27、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28、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29、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30、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31、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3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地、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辨析题绪论: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
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次,这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
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答案要点】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
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
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联系完全被颠倒了。
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
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
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
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
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答案要点】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性的改造。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
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继承了劳动价值理论、利润理论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方面的思想精华。
同时又批判地改造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指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时暴露了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批判他们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同时,又极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批判他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的立场、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法,得出的也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观点。
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发展趋势。
4、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成自己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
它使无产阶级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第一章:1.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不准确,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运动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向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第二章:1.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
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
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两对范畴的联系表现在:主体有主观性,有意识和目的;客体首先是客观存在,才能成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两对范畴的区别在于:主体只有和客体联系才称为主体,离开客体就无所谓主体。
而客观存在可以是不依赖于主观、主体的。
客观事物和客体是两个有区别的范畴:客观事物只有和主体发生联系才成为主体的客体。
当客观事物尚未进入人的认识领域时,它还只是自在的客观存在,并不是认识的客体。
只有与认识的主体发生了对象性关系时,客观事物才具有客体的意义;另一方面,认识的客体不一定是客观事物。
当人的认识活动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时,认识的客体是精神客体。
精神客体本身不属于客观事物。
2.“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上述观点不等同。
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庄子的观点,认为在“道“的高度去衡量,无所谓是非善恶。
是相对主义真理观,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人的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而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
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