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福建省大田县东坑矿区矿床开采的区域地质条件
福建省政和县东坑火山喷发盆地金矿成矿条件及找矿方向研究
福建省政和县东坑火山喷发盆地金矿成矿条件及找矿方向研究摘要:东坑火山喷发盆地位于闽中裂谷带北段,区内构造-岩浆活动复杂,为成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该区已发现有 22 处金矿床(点),本文通过金矿成矿条件分析和研究,总结成矿规律,指出今后该区金矿主要找矿方向。
关键词:东坑火山喷发盆地;成矿条件;燕山期;火山热液型1 概况东坑火山喷发盆地位于政和县南部,平面形态呈不规则椭圆状,长轴约20km,短轴约14km,面积约280km2。
地处闽浙粤火山带(Ⅰ)中段,闽东火山活动亚带(Ⅱ)的北段,寿宁-梅林北东向火山喷发亚带(Ⅲ3)和松溪-宁德北西向火山喷发亚带(Ⅲ6)的交汇部位。
复杂的构造背景为本区火山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
该区具有较好的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和有利成矿的地球化学背景。
东坑火山盆地附近目前已发现15个金矿床和7个金矿点,其中中型矿床 1处(政和东际)、小型矿床 14 处。
2 金矿床成矿作用特征研究区内金矿主要赋存于断裂带及其次生构造裂隙带内,部分赋存于层间断裂带、褶皱滑脱带或不整合面中,燕山期尤其是燕山晚期是区内金矿的主要成矿期。
矿体形态、产状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一般呈脉状、透镜状、网脉状、树枝状赋存在火山岩地层中。
矿石类型主要为石英硫化物型、次为构造蚀变岩型。
矿石结构以脉状穿插结构、交代结构、碎裂结构及固溶体分离结构为主,矿石构造主要为团块状、条带状、脉状及浸染状。
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晰,脉旁围常有强弱不均、宽窄不等的蚀变带,矿化石英脉内常见有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硫化物伴生,金与这些硫化物关系密切。
矿体走向延伸20-200m不等,倾向延深一般25-150m,矿脉厚一般1-3米,常出现局部膨大,最大可达41.11m。
近矿围岩往往发生强烈的硅化,形成硅化岩或硅化角砾岩,围岩蚀变为一套中~低温热液蚀变组合,金矿床(点)的成因类型多为中低温热液充填矿床,次为热液改造型。
3 成矿条件3.1地层控矿条件分析研究区附近已有22 处金矿床(点),赋存于中生代石帽山群火山碎屑岩、次火山岩中的共5 个;赋存于南园组火山碎屑岩、次火山岩中的 10 个;赋存于岩体中的共 2 个;赋存于上元古代变质岩中的 5 个。
大田坑头矿区铁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探讨
1 区域 地质 背景
矿 区处 于 闽 西 南 凹 陷带 的 二 级 构 造 单 元 大 田一 龙 岩 凹 陷 带之东北边 缘 。 川 I 石一 南坑一 上蔡铁 、 铅 锌 多 金 属 矿 带 之 南 东 端 。福建省单元 素化学异常 图显示 , 该 区 域 上 属 于 铁 强 异 常
范围。
2 5  ̄ 左 右 区 内 断 裂 主 要 有 缓 倾 角 F o( 发 育 于 林 地 组 与 船 山 组一 栖霞 组之 间 ) 、 缓倾 角 F 。 ( 发 育 于船 山一 栖 霞 组 与 文 笔 山 组之 间) , 均为层 间断裂 , 走向 N WW— S E E, 倾向 1 9 0 ~ 2 2 0 o , 倾 角 呈 现 上 陡 下 缓 的 趋 势 .近 地 表 约 4 0 ~ 5 0  ̄ .往 深 部 变 缓 为
地表. 主要见 于钻 孑 L 深部 . 主 要 岩 性 从 下 到 上 分 别 为 大 理 岩 化 灰岩 、 泥( 质) 灰岩 、 含 燧 石 结 核 灰 岩 与 下 覆 林 地 组 呈 断 层 接 触
L 堡j s } = = =
- o j
1 一 下石炭统林地组 ; 2 一 上 石 炭 统 船 山组 ; 3 一下二叠 统栖霞组 ; 4 一 下二叠 统文笔 山组 ; 5 一下 二叠统 童子岩组 ; 6 一 矽卡岩 ; 7 一 花 岗斑
岩; 8 一 断层 ; 9 一地质界线 ; 1 O 一勘探线 ; l 1 一 铁 矿体 图 1 大 田坑 头 矿 区 地 质 图 2 . 3 侵 入 岩
下 二 叠 统 文 笔 山组 ( P 。 W) : 分 布 在 矿 区 中部 、 南西 部 , 岩 性 主要 为泥岩 、 砂质 泥 岩 、 细粉 砂 岩组 成 , 夹 薄 层 含 钙 细 砂
福建省大田县中部地区矿产成矿系列初探
( ) 一 个 地 质 构 造 旋 回涉 及 的 构 造 单 元 内 所 形 成 的 各 6在
大 田县 地 处 福 建 省 中 部 .戴 云 山 脉 西 侧 。 东 经 1 72 1 o8
5 ” l 8 0 3 . 纬 2 。 8 5 ” 2 。 94 ” 面 积 2 9 k 该 8 ~ 1 。 3 1 ”北 5 2 3~ 6 0 2 . 24m
结 构 、 成 地 质 构 造 环 境 、 成 过 程 、 化 规 律 以 及 矿 床 自然 形 形 演
体 之 间 存 在 的 各 种 关 系 其 主 要 学 术 思 想 是 :
纪 一 早 古 生 代 晚 期 . 西 南 断 块 发 闽
生 沉 陷 而 处 于 海
( ) 为 矿 床 是 地 质 环 境 中 的 组 成 部 分 . 矿 作 用 是 形 1认 成
3 :三商 纪溪 口组 4 : :: 叠纪 翠屏 山组 5 =穗纪童子岩 组 6:二 :: 叠纪 义笔 山纽 7 :石炭纪林 地组 8 :中元 占代龙北 溪组 9 :花岗闪 长岩 1 :黑 毒母花 岗岩 n:成矿 带及编 号 l :不整 台界瞅 墙 : 0 2 断
合 自然 体 研 究 的 对 象 是 时 空 域 中 矿 床 的 自然 体 及 其 时 空 其
1 大 田 县 矿 产 资 源 分 布 概 况
大 田 县 已发 现 矿 产 4 5种 . 产 地 1 8处 . 开 发 利 用 的 矿 0 已 矿产有 2 O种 , 要 为 无 烟 煤 、 、 、 、 、 、 、 、 岩 、 主 铁 锰 铜 铅 锌 钼 硫 灰
陶 瓷 土 及 地 下 热 水 等 。其 中铁 矿 以 及 铅 锌 矿 、 矿 资 源 量 居 钼
福建大田大坑铁锰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福建大田大坑铁锰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胡集禄(福建省121地质大队福建龙岩364000)摘要铁是我国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金属,而铁锰矿则是工业冶炼铁金属的重要来源e 以大坑铁锰矿为研究对 象,阐述大坑铁锰矿区域地质概况、矿床地质特征、矿体地质特征和矿石质量等,研究探讨大坑铁锰矿的矿床成因类型和找矿 标志,为本区及周边地区地质找矿提供借鉴依据0关键词铁锰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热液交代中图分类号:TD 86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064(2017)03-026-02I衫■名热境1/能源开发1CN35-1272/TK —f1区域地质概况大坑铁锰矿位T 福建省大田县境内,区域上属武夷山〜 戴云山隆起带东侧,区内褶皱、断裂构造发育。
背斜构造及断 裂带控制了岩浆岩的侵人活动,燕山晚期公浆穴侵入发 生接触交代作用给本区铁锰矿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质 条件。
区域内成矿地质条件较好,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由铁锰 矿、铅锌矿、煤和石灰石等。
区域地质简图见图本K 地层出露简单,大面积分布二叠系下统童子沿组 (Pit )和石炭系下统林地组(C J )地层s林地组(C J ):主要为黄白色、浅灰白色的薄-中层状砂 砾岩、砂岩,局部夹炭质页公。
石英砂砾岩、砂岩受区域变质 作用,石英颗粒发生重结晶,形成石英岩#童子公组(plt ):力性以泥耑、钙质粉砂岩为主#夹细砂岩 及炭质泥:V ;•。
受岩体侵入的影响,公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热变 质作用,形成红柱石化泥公、红柱石化粉砂岩、石墨化高炭泥 公和石墨等。
泥>7中见少数黄铁矿结核和粉砂质条带,显示 波状-水平层理。
见煤层(线),其底板多为石英细砂岩,顶板 多为泥岩。
显示明显的粒度小旋回。
由于煤层(线)受热变质 作用,变为石墨&2.2构造本区断裂发育,主要有^、^^3和F 4断层,其中R 规模 相对较大。
R 断层:张性正断层,总体上走向北北东向,贯穿矿区中 部,倾向273°〜310°,倾角51°〜72°延伸长度约为3.1km 。
大田县元山水泥用石灰岩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穴田县元山水泥用石灰岩舻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採讨黄景河(福建省197地质大队福建泉州362000)I衫■名热境1/能源开发1CN35-1272/TK —f摘要综述了大田县元山水泥用石灰岩矿的赋存层位、矿体形态、产状及规模、矿石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自然类型等 特征,并分析了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关键词水泥用石灰岩矿地质特征成因大田元山中图分类号:TD 8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064(2017)03-024-03元山矿区位于大田县城北西部方位338。
,直距约 32.0km 处,行政区隶属大田县建设镇元山村管辖51区域地质概况区域位于闽西南拗陷的北东部,受政和一大埔北东向断裂带、永安一晋江北西向断裂带的影响明显。
区域西侧分布 有下石炭统林地组(C J )、上石炭统船山组-下二叠统栖霞组 (C 3C -Piq )、下二叠统文笔山组(PlW )、下白垩銃黄坑组(K h ), 第四系(Q )分布于区内北东侧。
其中林地组(C J )、上石炭统 船山组-下二叠统栖霞组与文笔山(P 1W )呈断M 接触;下二叠 统文笔山组(PlW )与下白垩统黄坑组(Kih )呈喷发不整合接 触,区域断裂构造发育(见图1)#2矿区地质概况本矿区二叠系(下统栖霞组、文笔山组)碎屑沉积岩广泛出露,占工作直面积50%以上,燕山晚期义'‘浆公强烈侵人, 分布较广,约占工作区面积45%,其余由第四系占据;区内 构造简单,以滑脱断裂为主32.1 地层区内地层出露较完整,主要为一套二叠系下统海陆交互 相〜浅海相碎屑沉积物,自老至新可分为:栖霞组(P iq)、文笔 山组另外零星见石炭系下统林地组(C Jh地层自老至新分述如下:(1)下石炭统林地组(C J ):出露范围极小#与下二叠统栖霞组断层接触,&性以灰白色厚层变质石英砂岩、硅质公为主。
(2)下二叠统栖霞组(Piq ):下覆于下二叠统文笔山组, 呈北东向展布;北东〜南西揭露长约700m ,北西~南东揭露宽 约100m ,东部被燕山晚期侵人的花岗闪长”存蚀。
福建大田地区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福 建 省 地 质 局 , 1: 2 0万 永 安 幅 区域 地 质 矿 产 调 查 报 告 ,1 9 6 5 。 福 建 省 区 域 地质 测 量 队 , l: 2 O万 三 明 幅 区 域 地 质 矿产 调查 报 告 , 1 9 6 6 。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0 2 — 2 8
第
1 期
福
建
地
质
Ge o l o g y o f F u j i a n
2 7
福 建 大 田地 区多 金 属 矿 地 质 特 征 及 找 矿 方 向
张 跃 进
( 福 建 省 闽 东南 地质 大 队 ,泉 州 ,3 6 2 0 2 1 )
摘 要 大 田地 区 主要 出 露 古 生 代 至 晚侏 罗 世 地 层 ,以 海 相 、海 陆 交 互 相 、陆 相 沉 积 岩 为
2 . 2 铅 锌 多 金 属 成 矿 带
该 带位 于 中北部 ,围绕 上述 中部铁 成矿 带复式 背斜 两侧 及北部 近倾伏 端 ,呈 向南 开 口的
倒 “ V”字 型分布 ,并 有南北 两个 明显 的矿 床 ( 点)集 中分布 区 。
边 缘地 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晚 侏罗世 火 山岩 ,主 要分布 于 东南角 和零 星分 布于 中偏西 北部 。 1 . 2 构 造
大 田地 区位 于南 岭东西 向复 杂构 造带 延伸 部分北 侧 的戴 云 山脉一级 隆起 带 内 。区内以上 坪一 建 设为 中心呈 北东 向展 布 的复式 背斜 构造 和伴 随产 生 的北 东 向断裂 带为 主体构 造 。复式
作 者 简 介 :张跃 进 ( 1 9 5 8 一 ) ,男 ,工程 师 ,地 质 专 业 。
福建大田高才坂矿区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分析
组 、文宾 山组 ;梨 山组 、长 林组 、南 园组 。 区域 内岩浆 岩发 育 ,主要 为燕 山早期花 岗斑 岩 。以张 地 岩体 规 模 较大 ,次 为 坑头 岩 体 。
二 者沿断 裂带 或断裂 交会 部位呈 岩株 、岩墙 状产 出。 区域 内断 裂 、褶 皱发 育 。断裂 以北东 向为 主 ,主要 有 湖美 断 裂 、高 才一太 平 桥 断裂 带 、 昆山断裂 等 。褶皱有 湖美一 大 田向斜 、昆山 向斜 、昆山西 背斜等 ,轴 向总体 为北 北东 向①。 该 区位 于大 田一 龙岩 成矿 亚带 与浦城一 德 化成矿 亚带 交会处 ,区域 内已发现 上蔡硫 多金
关键 词 铜 多 金 属 矿 地 质 特 征 找 矿 远 景 大 田高 才坂
1 区域地 质 概 况
矿 区处 于 闽东 火 山断坳 带西北 侧 ,政 和一 大 埔 深大 断 裂 中部 东 侧F I , z  ̄ 。区域 出露地 层 主 要有 船 山组 、楱 霞组 、文笔 山组 、童 子 岩 组 、翠 屏 山组 、长兴 组 ;溪 口组 、溪 尾 组 、安 仁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0 1 — 0 5
作者 简 介 :唐 建 忠 ( 1 9 7 0 一 ) ,男 ,工程 师 ,地 质 矿 产 勘 查 专 业 。
第 1 期
唐 建 忠 :福 建 大 田高 才 坂 矿 区铜 多金 属 矿 地 质 特 征 及 找 矿 远 景 分 析
l 1
钙 质粉 砂岩 、泥 灰岩 夹 石 英 细砂 岩 ;上部 为 钙 质 砂 岩 、粉砂 岩 ,偶 夹 灰 岩 透镜 体 。走 向 5 。
~
l 5 。 ,倾 向北 西西 ,倾 角 5 5 。 ~6 7 。 。
安 仁组 :零 星 出露 于矿 区北 部 ,由粉 砂岩 、钙 质砂岩 、粉 砂岩 夹长石 石英 砂岩 组成 。走 向3 4 0 。 ~3 5 5 。 ,倾 向南西 ,倾 角 3 5 。 ~5 5 。 。与 下伏 溪 口组呈 断层 接触 ,区域上 呈不 整 合接 触
福建大田丘地银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
构 造 发 育 ,多 期 次 断 裂 构 造 活 动 为 成 矿 物 质 充 填 、交 代 富 集 提 供 有 利 条 件 。矿 体 产 于 早 三 叠 世
溪 口组 中 的 北 东 一 北 北 东 向 断裂 带 内 ,呈 透镜 状 产 出 。容 矿 岩 石 为绿 帘 石 角 岩 、角 岩 化 钙 硅 质 粉
×1 0 ~ ,最 高 5 0 0 0 ×1 0 一 ;Z n一 般 1 5 0 X 1 0 ~~2 4 0 X 1 0 ,最 高 2 0 0 0 ×l 0 ~ ;C u一 般 5 0 ×1 0 ~8 0 X 1 0 ,最 高 4 0 0 X 1 0 ;Ag一般 0 . 3 ×1 0 一 ~1 O ×l 0 ;Mo一般 8 ×1 0
西 向展 布 。 异 常 长 度 大 于 1 2 k m ,宽 度 大 于 5 k m,面积 约 1 0 0 k m 。土 壤 异 常元 素 以 P b 、
Z n 、Cu 、Ag为 主 ,局 部伴 有 Cu 、Mo 、S n 、W 、B i 、C o等弱 异 常 。元 素 浓度 P b一 般 2 0 0
早 三 叠世 溪 口组 :大 面积分 布 矿 区 中 西部 ,为一 套 浅 海相 一 滨 海 相 细 碎 屑岩 沉 积 。主 要 岩 性 为浅 灰色 、黄 褐 色薄层 状 粉砂 岩 、钙泥 质粉 砂岩 、泥 岩 ,局部 夹砂 ( 泥 )质灰 岩 。水平
层 理 发育 ,地 层产 状 多 变 ,总 体 倾 向 北 西 ,局 部 倾 向 北 东 ,倾 角 变 化 较 大 ,一 般 在 2 O 。 ~
砂 岩 。通 过 对 区 域 地 质 背 景 及 矿 床 地 质 特 征 综 合 分 析 ,认 为 该 矿 床 属 热 液 充 填 一 交代型 。
浅析大田县煤矿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
加 强 我 县 矿 山 辖 区流 域 水 环 境 的 治 理 .扩 大 生 态环 境 的 保 护 力度 , 保 持 矿 井 水 质 达 到 三 级 沉 淀 后 达 标 排 放 。2 0 1 3年 治 理 任务是全县 2 6家煤 矿 的 采 矿 许 可证 范 围 内废 弃 矸 石 山 、 工 业 广 场 和 矿 山公路 共 3 9 0亩 进 行 矿 山植 被 恢 复 和 “ 青山挂白” 治 理: 督促 1 2 家在 鲤 鱼 坑 河 、 文 江 河 等 流 域 矿 井 按 照 水 土 保 持 排水 沟、 沉 淀 池 等 水 土保 持 设 施 , 现 绿 色 开采 、 规范开采. 建 设 生 态 文 明 矿 区 为 目的 。 这样 , 我 县 方 案 保 质保 量 建 好 拦 矸 坝 、 使 鲤 鱼 坑 河 、 文 江 河 流 域 水 体 水 质 满 足 相 应 水 域 功 能 的 要 求 煤 矿 开采 与 生 态环 境 才 能 健 康 、 稳 定、 可持 续发 展 地 发 展 。
【 关键词 】 大 田县 ; 煤矿开采 ; 生态环境保护 ; 保护措施
【 中图分类号 】 X 8 2 0 . 3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 编号 】 2 0 9 5 — 2 0 6 6 ( 2 0 1 4 ) 0 8 — 0 0 0 1 — 0 2
党 的 十 八 大三 中全 会 提 出: “ 建设 生 态 文 明 。必 须 建 立 系 统 完善 的 生 态 文 明制 度 体 系 . 用 制度 保 护 生 态环 境 健 全 自然 资 源 资产 产 权 制 度 和 用途 管 制制 度 , 划 定 生 态保 护 红 线 , 实行 资 源有 偿 使 用制 度 和 生 态补 偿 制 度 ,改 革 生 态环 境 保 护 管理 体制 ” 。我 县 必 须 加 强 煤 矿 企 业 生 态 建 设 . 重视水土保持 , 以 实
东坑仔煤矿水文地质特征及水害防治要点分析
1 . 2 矿 区地 质 构 造 特 征
之一 岩 性 以砂 岩为主 . 次为粉 砂岩 , 石英脉 普遍发 育 , 往往 沿脉壁 有张 裂隙 . 陡 角度 的构造裂 隙 宽达 1 ~ 3 mm, 并有水 活
防止 和减 少水 害事故 . 保障 职工 生命 安全 . 对 矿井 水 文地 质 特 征进行 分析 、 研究 . 总结规 律 , 并提 出综合水 害防治措施 。
l 矿 区地 理 、 地质 特征
1 . 1 自然 地理
( 2 )童子岩组 第三段 第 四带 ( P 。 t 3 - 4 )裂隙承 压含 水层
措施 . 防止水 害事故发 生。
关 键 词 水 文 特 征 水 害 防 治措 施
中图分类 号 : T D 7 4 1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2 — 9 0 6 4 ( 2 0 1 3 ) 0 1 — 1 0 5 — 0 2
组 含水 层有 3  ̄ 4层 . 总厚 度 8 0 m. 含 水 层 主 要 分 布 在 底 部 和
中部 . 单 层厚度 1 0 ~ 3 6 m。 岩性为砂岩 , 裂 隙以扩张为 主 , 张裂
隙宽 1 ~ 5 mm.个 别 1 0 ~ 2 0 mm。 施 工 钻 孔 多 处 涌 水 ,涌 水 量 0 . 5 7 ~ 4 . 5 L / s 该 组虽为 含煤 段之 盖层 . 但 其 底 界 含 水 层 距 离 0 、 1 号 煤 层 较 近 ,有 时 断 层 切 割 会 造 成 与 含 煤 ,水 质 为 HC O 一 C a — Mg型 , 总 矿 化 度 0 . 0 1 6 ~ 0 . 1 5 g / L . 属 低 矿 化 度 具 侵 蚀 性 水
福建省大田县雄峰矿区铅锌矿床成矿规律初探
福建省大田县雄峰矿区铅锌矿床成矿规律初探刘晶晶(福建省197地质大队,福建泉州262000)【摘要】雄峰铅锌矿床产于溪口组下段中亚段含钙细碎屑岩地层中,矿体群分布呈平行叠加层状、似层状型北北西向产出。
矿床成因类型为中温层控-热液型铅锌矿床。
应为钙质细碎屑岩经热变质角岩期及晚热液期构造热液改造富集成矿。
富钙岩石地层是铅锌矿床矿体来源,岩浆岩作用是成矿的必要条件,它为原岩带来了富含金属矿物的热液。
【关键词】富钙岩石;岩浆作用;中温层控【中图分类号】P61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066(2018)03-0042-021前言雄峰铅锌矿床位于大田县梅山乡境内,位于屏南———梅林断陷带偏北部位,政和———大埔深大断裂的东部。
矿床赋存于溪口组下段中亚段含钙细碎屑岩中,受政和———大埔深大断裂控制,且含钙细碎屑岩广泛分布,矿化规模大,资源量可观,找矿远景优越。
本文通过总结历次地质勘查的基础上,根据雄峰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系统地分析了成岩成矿过程和制约因素,探讨矿床的成因和成矿规律、从而为本区及周边的找矿勘探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2成矿地质背景矿区在区域上位于屏南———梅林断陷带偏北部位,政和———大埔深大断裂的东部。
本区域构造、岩浆活动频繁,在地史上曾发生过多期次地壳运动和岩浆侵入活动。
2.1区域地层由老到新出露有:前震旦系麻源组(AnZm),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童子岩组(P2t),二叠系上统翠屏山组(P2cp)、大隆组(P2d),三叠系下统溪口组(T1x),侏罗系下统梨山组(J1l)及侏罗系上统长林组(J3c)。
2.2构造大田雄峰铅锌多金属矿区由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二组区域断层及轴向NNE~SSW延伸的小背、向斜组成。
其中背斜褶曲相对较紧闭近轴面部位往往有张性纵向断层生成,向斜相对较宽缓,其两翼也常被走向断层截切而不完整。
与陡峭地形一样,本区域背向斜两翼地层产状多大于40°,局部近直立产出。
福建省大田县大田矿区华溪井田煤矿地质特征
甘肃科技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37卷第2期2021年1月Vol.37 N1.2178. 2021福建省大田县大田矿区华溪井田煤矿地质特征王青华(福建省核工业二九五大队,福建龙岩364200)摘 要:大田县地处福建省中部,素有“闽中宝库”之称&通过研究可知:区域内主要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下统童子岩组第一、三段,为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煤质为富灰分-高灰分、低硫-特低硫、低磷-高磷、中等发热量的无烟煤,适用做动力用煤和民用燃料,对火力发电、工业锅炉、民用燃料等亦适用&关键词:大田县;童子岩组;富灰分-高灰分;低硫-特低硫;低磷-高磷中图分类号:P616.41概述研究区大田县地处福建省中部,是矿产资源大县, ,是三明钢铁厂主要原料给,素有“闽中宝库”之称,已勘查发现拥有45种矿种, 中,煤炭、、石灰、 为大田县的优势产。
2区域地质背景大田县大田 区田 闽 的大田-龙岩拗陷北段,大地构造位置欧亚大陆东南的 大陆部,一段的西翼,,质历史早期是华夏古陆的重要组成部分叫1所示&2.1区域地层井田出露及钻孔揭露的地层由老至新有石炭系 下统林地组(C 1!), 一套灰色千枚岩和石英砾岩互层;二叠系下统 组(P 1")—套岩性主要为灰岩,上部见有硅质灰岩,灰岩中含较多核叫文笔山组(P 1#)岩性以泥质岩为主,次为粉砂岩 和 岩, 层 发 , 质岩 有 海茎、 质结核;童子岩组(P 1$)为一岩和砂岩互层,以泥岩为主;上统翠屏 组(P 2%p )岩性呈浅灰一灰白色,中厚一厚层状,硅、泥质胶,坚硬,地貌常呈陡壁;泥质岩水平层发, 含有大羽羊齿、栉羊齿等植物 ;质岩、岩风 后常呈灰白、浅红及紫红等杂色,并含 星散状或团块 质?粒%各层层序、厚度、接触关系见华溪井田地层表+表1)。
2.2区域构造区内褶皱较发育&主要褶皱为太华-长塔复式 背斜,其两翼次级褶曲发育,常见倒转现象,个别转折端呈尖棱状延伸数十米& 大田煤矿区上京井田表现更为特征等。
福建省东南地区石料矿床地质特征
福建省东南地区石料矿床地质特征[摘要]文章针对福建省沿海石料矿床其形成、分布规律、石料的各种类型岩石地质特征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东南区石料类型矿床形成;初步划分;地质特征石料是福建省闽东南沿海的优势矿种之一。
历年来,它为发展我省的经济和地方建设起了较大的作用。
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而且在国际市场:都颇有名气,发展前景好。
但是石料的地质工作却较低,这与形势发展是不相适应的。
l、区域地质背景闽东南区地处欧亚板块东缘,政和一大埔断裂以东,区内中生代的岩浆侵入一喷发活动极为频繁,火山岩和侵入岩的露布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85%,构成了本区醒目的特殊的地质景观。
岩浆的侵入活动以燕山期为主。
从基性、中性至中酸性、酸性等岩类均有出露。
从分布上自西往东南大致可分为三个北东向的岩浆岩带一以花岗岩为主体。
2、石料类型的初步划分本区石料资源丰富,质地优良,开采历史悠久,花色品种齐全。
已知500多处产地,120多个花色品种,估算储量386亿立方米,其有一定开采规模的300多处。
根据石料的成矿地质条件与工业用途,初步划分为花岗岩类、混合岩类、辉长(绿)岩类、火山岩类和彩石类等五种石料类型。
其地质特征探讨于后。
3、石料矿床地质特征3.1 花岗岩类石料地质特征花岗岩类石料多分布于太姥山一乌山燕山晚期花岗岩带内,为区内的主要石料类型之一。
已发现采场150余处。
目前主要被开采利用的岩石是黑云母花岗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闪长岩。
矿体中偶尔依稀可见及石胆一析离体、捕虏体等,其颜色一般为灰至深狄色,少数为灰白色,总之,颜色的深浅因矿物成分的不同而异。
石胆的成分多为长石、石英和黑云母、角闪石等。
粒径大小一般为2~5cm,含量不一。
该类石料一般很少含有黄铁矿。
综上所述,花岗岩类石料不仅分布广,规模大,多裸露地表,,成材率高,开采技术条什好;而且具有组分稳定,结构均一,质地新鲜,色调清雅,放射性伽玛强度低,物理技术条件好特点。
东坑仔矿区地质构造对煤层的影响
东坑仔矿区地质构造对煤层的影响∗邱占林;冯金炜;寇贵存;罗保荣;周维贵;黄聪明;陈万煌【摘要】In order to accurately calculate the coal resource reserves and correctly guide the coal mining production,it was needed to summarize and grasp the influence of geological strucG ture on seam and its regularity�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geological data of Dongkengzai mining area,combined with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ine geological strucG ture,the influences of structure on seam were revealed from texture,distribution,thickness and coal mining and reserve,etc�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olds caused a plastic flow of coal seam in the mining area,influenced the seam form and thickness;intensive faults severely damaged the continuity of seam and caused triangle zone without coal;incursive magmatic rocks leaded to the coking or alteration of seams and made the seams separated�The research had certai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find out the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resources and to guide the full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为了精确计算煤炭资源储量和正确指导矿井采掘生产工作,需要总结及掌握地质构造对煤层的影响及其规律。
福建大田坵地银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
福建大田坵地银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李金清【摘要】大田坵地银多金属矿位于大田—雄峰北北东向复式向斜褶皱的东北段,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多期次断裂构造活动为成矿物质充填、交代富集提供有利条件.矿体产于早三叠世溪口组中的北东-北北东向断裂带内,呈透镜状产出.容矿岩石为绿帘石角岩、角岩化钙硅质粉砂岩.通过对区域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特征综合分析,认为该矿床属热液充填-交代型.【期刊名称】《福建地质》【年(卷),期】2014(033)003【总页数】7页(P161-167)【关键词】银多金属矿;地质特征;找矿远景;大田坵地【作者】李金清【作者单位】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厦门,361004【正文语种】中文1 区域地质背景大田坵地银多金属矿位于政和—大埔深大断裂带中部,大田—雄峰北北东向复式向斜褶皱的东北段。
区域上出露地层有早元古代麻源岩群,古生代晚二叠世翠屏山组,中生代早三叠世溪口组、早侏罗世梨山组和晚侏罗世长林组、南园组等。
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有北东-北北东向、南北向、东西向、北西向4组,南北向断裂控制着区域地质体分布,北北东向断裂是主要控矿构造。
区域上物化探综合异常规模大、强度高,异常面积达100 km2。
雄峰、井尾垄、姜坑、黎坑、沈口等地发现银多金属矿(床)点10余处,展现出良好的成矿地质背景及找矿远景*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1∶5万广平、文江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报告,1986。
(图1)。
图1 坵地矿区银多金属矿区域地质矿产图Fig.1 Regional geology and mineral map of silver polymetallic ore in Qiudi deposit1—晚侏罗世南园组第二段;2—晚侏罗世长林组;3—早侏罗世梨山组上段;4—早侏罗世梨山组下段;5—早三叠世溪口组上段;6—早三叠世溪口组下段;7—晚二叠世大隆组;8—晚二叠世翠屏山组上段;9—晚二叠世翠屏组下段;10—早二叠世童子岩组第三段;11—早二叠世童子岩组第二段;12—早元古代麻源组;13—燕山早期第三次黑云母花岗岩;14—华力西期花岗岩;15—花岗斑岩脉;16—实、推测逆断层;17—实、推测正断层;18—性质不明断层;19—地质界线;20—不整合地质界线;21—片理产状;22—正常、倒转地层产状;23—煤矿;24—风化型褐铁矿;25—热液型铅锌矿;26—热液型多金属矿;27—矽卡岩型铅锌矿;28—铅锌矿体2 矿区地质特征2.1 地层矿区出露中生代早三叠世溪口组,早侏罗世梨山组(图2)。
福建大田高星铁矿地质特征及矿产预测
福建大田高星铁矿地质特征及矿产预测黄长煌【摘要】福建大田高星铁矿位于龙岩马坑—大田汤泉铁矿成矿带的北部,矿体受经畲组制约,呈层状或似层状,是在晚古生代铁矿建造的基础上,经过中生代岩浆作用改造形成的铁矿床,是典型的沉积-改造型矿床.该矿床的主要成矿要素有构造位置、含矿建造、侵入岩和矿化蚀变等,据此建立了成矿模式;在有利成矿地质条件,包括含矿建造与成矿岩体的有利配合、矿体及矿化蚀变分布,叠加物化探异常等预测要素后,建立了预测模型.对在闽西南地区寻找同类型的铁多金属矿具有借鉴意义.【期刊名称】《福建地质》【年(卷),期】2017(036)003【总页数】10页(P191-200)【关键词】铁矿床;沉积-改造型;预测模型;大田高星【作者】黄长煌【作者单位】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福州,350011【正文语种】中文大田高星铁矿区位于闽西南坳陷区的东北部,为太华长塔复式背斜的西翼、汤泉岩体的西缘外接触带[1,2]。
闽西南地区的铁矿十分重要,其成因类型一直存在争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沉积-改造型[3,4]和矽卡岩型[5-10]两种观点。
前者认为成矿受含矿层位的控制,并受到燕山期构造-岩浆的改造,矿质主要来自地层;后者认为成矿主要是燕山期岩体矽卡岩化成矿作用,而主要矿质来源为岩体;部分研究者认为与地层有关[11]。
在矿产远景调查中,对该铁矿进行了重点检查,较系统地总结分析,认为该矿床受层位和岩浆的双重控制,归属沉积-改造型铁矿。
1 矿区地质概况闽西南坳陷形成于晚泥盆世—中三叠世,在石炭纪—二叠纪沉积了富含铁、铜多金属矿质的沉积建造。
成矿作用分为华力西期和燕山期两期。
华力西期是闽西南坳陷的发展阶段,形成了铁多金属矿含矿建造;燕山期构造岩浆作用使先期形成的含矿建造发生了褶皱、推覆构造、滑脱构造等,汤泉岩体、太华岩体等沿太华—长塔复式背斜的核部侵入,为铁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条件。
1.1 地层与含矿建造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新元古代大岭岩组、晚泥盆世桃子坑组、早石炭世林地组、晚石炭世经畲组、中二叠世文笔山组、晚二叠世翠屏山组等(图1)。
福建省大田县酒埕曲铁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福建省大田县酒埕曲铁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林滨霜
【期刊名称】《中国西部科技》
【年(卷),期】2013(12)6
【摘要】酒埕曲铁多金属矿床产于石炭系上统船山组灰岩、石炭系中下统石英绢云母片岩、与侵入岩内、外接触带矽卡岩中,呈大脉状、大透镜状,沿走向、倾向变化较稳定。
矿床成因为热液交代充填型与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属内生型断裂带控矿的基本特征。
透辉石岩、大理岩、矽卡岩等钙镁硅酸盐岩是铁矿床矿源层,区内岩脉的侵入活动为成矿提供了热液来源,是成矿的必要条件。
【总页数】3页(P16-18)
【作者】林滨霜
【作者单位】福建省197地质大队,福建泉州 362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福建省大田县羊朝坑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2.福建省大田县福井—北坑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
3.新疆布尔津县卓勒铁热克特铜多金属矿床成因与矿体地质特征
4.福建省大田县东坑瓷石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5.福建省大田县建爱矿区铁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福建省大田县东坑矿区矿床开采的区域地质条件
作者:黄永炜郑立庆时帅印申喆宇
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3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矿区所在处的地层、构造、侵入岩这三大矿区地质特征以及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情况,对矿区矿床开采的区域地质条件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为矿床开采施工提供地质方面的技术参考。
关键字:矿床开采、地质特征、地质条件
1矿区概况
1.1 行政区域
矿区位于大田县城正北,行政區隶属大田县文江乡东坑村管辖,直距约20.3km处矿界范围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50km,南北宽1.85km;矿区面积为1.74km2。
大田—沙县县道柏油公路从矿区东部经过。
矿区至大田县城35km,并有道路与矿山公路相连接。
1.2 自然地理
矿区位于戴云山脉西侧,群峰跌嶂,峡谷嶂谷切割发育,总体地貌属构造剥蚀低山地形,山脉总体走向为北东,矿区最高点为汉山,海拔804.30m,最低标高为龙门,海拔为470.9m,相对高差333.4m。
地表第四系覆盖,厚度较薄,一般为0~3.0m。
部分矿体裸露于地表。
1.3 经济概况
大田县地处福建省中部,森林资源丰富。
盛产松节油、棕片、香菇、山茶、笋干、百合、金桔、蜂蜜等。
境内矿藏丰富,主要有煤、铁、锰、铜、铅锌等,劳动力较丰富,剩余劳动力主要输出到发达地区;供电及通信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2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为早元古代麻源群(Pt1M)。
该套地层大面积分布于矿区西北部,总体倾向南东,其厚度大于400米。
岩性主要为绿灰色,风化后呈紫红色、灰白色的云母石英片岩及变质泥质云母(粉)砂岩、浅灰绿色千枚岩、
绢云石英变粒岩夹变质二长花岗岩组成。
岩石为变余砂泥结构与鳞片变晶结构,具有千枚岩化构造和片理化构造。
2.2 构造
受区域构造影响,区内以NE、SE向构造形式为基本格局,受后期构造影响,本区发育有4条主要断层:F1、F2、F3、F4,各断层分述如下:
F1逆断层发育于华力西期侵入的前坪岩体(γδ4)中,断层向东北镇方向移动,倾向于西北部,倾角为40°至50°。
位于矿区东南侧。
断层破碎带宽1~4.2m,岩性破碎,局部见有褐铁矿化,断层地表延伸长度3公里以上。
F2逆断层出露于早元古代麻源群(Pt1M)中,并切割前坪岩体,位于矿区西北侧外围。
断层倾角30°~45°,走向北东,倾向北西,断层地表延伸长度1公里以上。
F3正断层位于矿区西北侧,出露于早元古代麻源群(Pt1M)地层中,并局部切割前坪岩体,断层走向南东,倾向于西南,倾角为20至35度,地表延伸长度将近1公里。
F4断层位于矿区东南侧,出露于华力西期侵入的前坪岩体(γδ4)中,断层性质不明,断层地表延伸长度将近1公里。
2.3 侵入岩
本区岩浆岩发育,主要为前坪岩体即华力西期侵入的花岗闪长岩体(γδ4)和花岗斑岩(γπ)及数条石英斑岩脉(λπ)和辉绿岩脉(βμ)。
3 区域地质条件
3.1 水文地质条件
矿区东南部见有一条由北东流向南西的沟谷,水量受大气降水的直接影响。
由于地表沟谷发育,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裂隙渗流等途径流动,地下水排泄以泉水形式、补给河流等形式排泄。
自然排泄良好。
因此本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型。
3.2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矿区矿体及其围岩,按照工程地质特征分为三类。
1.松散软弱工程地质岩组:主要由第四系及岩层、岩体强风化带组成。
第四系为砾石、黄土、杂粘土等,厚度0~3.0m,主要分布于沟谷两侧及小山包;强风化带岩性为花岗岩,岩石
已风化为散状、土状,只局部可见基岩形态。
该带完整性差,不稳定,容易坍塌,为松散软弱工程地质岩组。
2.半坚硬工程地质岩组:由变质泥质云母(粉)砂岩、千枚岩、变粒砂岩、花岗岩弱风化、微风化带组成。
该带相对下部基岩,属半坚硬工程地质岩组。
3.坚硬工程地质岩组:随着矿区地质工作的进行,应对矿体顶底板开展岩样采样,采样工作要达到相关规范要求,并进行抗压抗剪试验与RQD值的测试工作,确定矿区内矿体顶底板围岩和矿石的稳定性。
矿区工程地质条件暂定为简单-中等类型。
3.3 环境地质条件
1.区域稳定性: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本区防震烈度属6度区,区域稳定性好。
2.地质灾害:本区属中低山地貌,据了解历史上未发生过较大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3.地表水质量:本区总体水质矿化度低,矿区环境地质条件良好。
参考文献
【1】郑清伟,钟颖先,赖传隆,蔡海兵.《福建省大田县东坑矿区瓷土矿详查实施方案》[R].福建,福建省197地质大队;2018: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