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教案】《虽有佳肴》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教课方案【教材剖析】《虽有佳肴》是新改版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篇课文,是整册书的第三篇文言文课文,联合本单元教课目的和初一重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特制定此教课方案。
【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目标:1、指引学生累积要点文言实词,能借助说明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熟读并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指引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掌握节奏,读出感情,领会古汉语独有的韵律美。
2、让学生运用“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理解课文粗心。
三、感情与态度目标:指引学生联系实质,让学生理解教课相长的道理。
【教课要点】指引学生累积要点文言实词,能借助说明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课难点】指引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掌握节奏,读出感情,领会古汉语独有的韵律美。
教课方法】朗读法、议论法。
【教课课时】 1 课时【课前预习】1、查阅相关资料,认识《礼记》、《学记》的相关知识。
2、借助讲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 2 遍,初步认识课文内容。
【教课过程】一、导入(采纳发问问题的方式导入新课,惹起学生的思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自但是然转入文学知识。
同学们,你有没有听过“玉不琢,不可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话,那你知道这句话是出自哪本著作的吗?(师答:《学记》)二、感知课文(采纳不一样的方式阅读,但每一次读要达到不一样的目的)采纳花式众多的朗诵,使讲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朗诵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育语感,丰富文化底蕴)1、一读课文(个人读),读准字音。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知不足而后能自反.()也,知困而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课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2、二读课文,读出神韵。
(教师范读,划出朗诵节奏)(在掌握字音和节奏的基础上,全班高声朗诵,读出节奏,读出韵律美。
)3、三读课文,理解字词。
(学生在小组内相互朗诵并联合说明和参照书,理解重要字词,并在掌握要点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文言实词归类。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虽有嘉肴》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虽有嘉肴》教案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
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虽有嘉肴》教案,供您参考,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虽有嘉肴【学习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学习用文言文“九字翻译法”,翻译课文;以“意义”划分句子节奏。
【学习重难点】:以“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学考考点】:1.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评价设计】:通过自读、听范读在教师指导下达成让每个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课下注释,“九字翻译法”,达成让每个学生正确翻译课文。
通过小组合作,让80%的学生达成按“意义”划分句子节奏的目标。
复备:【预习导学】: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 (读熟后自己在横线打钩)2、给下列横线字注音:佳肴( ) (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3、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旨至道善困是故自强自反故曰:教学相长《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
【背景资料】: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阅读本课学习目标、重难点。
【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课前活动。
(七年级练字、八年级话题演讲、九年级诗词积累)二、学习研讨(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后,听范读。
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学生大声朗读。
2、诵读展示。
(学习小组形式展示)(2)速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使用文言直译-“九子法“疏通文意。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例如“虽、嘉肴、弗食、不知其旨”等。
(3)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如断句、翻译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对比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3)学会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自主探究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懂得珍惜美食,懂得感恩的思想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虽有嘉肴》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嘉肴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美食的看法,从而引出本课《虽有嘉肴》。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等。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虽、嘉肴、弗食、不知其旨”等,并进行翻译练习。
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断句和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拓展: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 运用所学知识,回家后与家人分享美食,并表达感恩之情。
3. 结合课后注释,进一步学习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分享:了解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美食的情况,评价学生对感恩之情的实践。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虽有嘉肴》说课稿3篇
《虽有嘉肴》说课稿3篇《虽有嘉肴》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我们使用的这套语文教材,注重联系生活,扎实、灵活、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多样性和阶段性,初一年级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
《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排的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二、说学生和学法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本课所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
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
但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
另外,七年级的学生正处青春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
所以,本节课我会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点拔以及引导。
为此,教学本课我将进行如下学法指导:"朗读"法贯穿读、说、析、品、评,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特别是感情丰富与含意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中体会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
品析语言法:本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因此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使学生学会品析散文语言。
小组讨论法:“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
”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思维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交流中突现,既发展言语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虽有嘉肴》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1)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突破难点。
(2)运用案例分析、比较阅读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表现手法和诗人思想感情。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4)创设生活情境,将诗歌中的道德观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句的朗读与背诵:准确把握诗句的节奏、韵律,熟练背诵全文。
(2)生字词的掌握: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理解其意义,并能灵活运用。
(3)诗句意义的理解:深入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把握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4)诗人思想感情的分析:探讨诗人如何通过对比、讽刺手法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虽有嘉肴》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美食背后的故事和寓意?”比如,妈妈做的菜不仅仅是食物,还包含了爱和关怀。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虽有嘉肴》的奥秘。
(3)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准确理解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道德观念的传达。
(4)跨文化理解:如何让学生将古代诗歌中的道德观念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实现知行合一。
举例:诗句“乐只君子,万舞洋洋”,诗人通过描绘君子的快乐和盛大的舞蹈场面,讽刺当时社会上层人物忽视国家安危,沉溺于享乐。学生需要理解这种讽刺手法,并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提高道德认识。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虽有嘉肴》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美食与道德的关系。
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案
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案教案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案1.1 设计理念1.1.1 本文以“虽有嘉肴”为主题,通过讲述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真谛。
1.1.2 教案围绕学生实际,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1.1.3 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课堂参与度。
二、知识点讲解2.1 文章背景2.1.1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二》,是古代寓言故事,寓意深刻。
2.1.2 文章通过讲述一个嘉肴不被欣赏的故事,引出“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的道理。
2.1.3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表达了学习的真谛。
三、教学内容3.1 教学目标3.1.1 理解文章寓意,体会学习的真谛。
3.1.2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1.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能够理解并背诵文章。
4.1.2 能够分析文章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4.1.3 能够运用文章的寓意,解答实际问题。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理解文章的寓意和深层含义。
5.1.2 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1.3 运用文章的寓意,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以上是前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后续章节将根据您的要求继续编写。
请您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更好地完善教案。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1 课件:包括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
6.1.2 的黑板:用于板书设计。
6.1.3 教学音频设备:用于播放相关音频资料。
6.2.1 学习资料:包括教材、参考书等。
6.2.2 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内容。
6.2.3 彩色笔:用于标记重点内容和进行课堂活动。
七、教学过程7.1 导入新课7.1.1 提问:询问学生对“嘉肴”的理解。
7.1.2 播放相关音频资料:如美食节目的剪辑,引发学生兴趣。
7.1.3 揭晓课题:虽然有嘉肴,但弗食不知其旨也,引出学习的重要性。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
2. 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色。
3.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重难点】重点:1. 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2. 积累重点词语,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难点: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色。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学情诊断1.激情导入。
《礼记》中的名言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勤于学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才能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再继续走进《礼记》,领悟其中之道。
(板书课题:虽有嘉肴)2.作家作品。
(多媒体出示)《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包括《曲礼》《檀弓》《月令》《礼运》《学记》《大学》《中庸》等篇,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记”的意思是记载、记述。
“礼记”的意思是关于礼仪制度的各种资料记述。
《礼记》全书内容广博,门类杂多,多用短小生动的文章阐明某一道理,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全书气势磅礴、结构严谨,言简意赅、意味隽永,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中的一段。
《学记》之“学”,意涵丰富,有教导、学习、学校、教育等多项意义。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学校制度乃至师生关系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阐述。
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3.检查预习。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6篇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6篇《虽有嘉肴》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虽有嘉肴》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能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学习目标的1、2两项。
【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课前预习】1、补充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虽有嘉肴》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之《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1、听读,听后给下列红字注音:嘉(jiā)肴(yáo) 自强(qiǎng) 兑(yuè)命学(xiào)学半2、自读,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 旨(甘美) 至道 (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困(不通理解不了) 是故(所以) 自强(自我勉励)自反(自我反省) 故曰:教学相长 (教和学互相促进)《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教案一. 教材分析《虽有嘉肴》是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通过品尝嘉肴,引发了对学习的重要性的思考。
课文以嘉肴为喻,说明了学习需要不断积累,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观点,以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于课文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表面的文字,而是能够深入到作者的思想。
但同时,学生对于一些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可能还不够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文章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文章观点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观点。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独立思考和理解文章观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准备课文《虽有嘉肴》的文本,以便学生阅读。
2.多媒体教学设备: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以便进行教学演示和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课文《虽有嘉肴》的文本,让学生自由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回答,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观点对自己的学习有什么启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6.小结(5分钟)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完整版)《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熟读成诵。
2。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
能力目标:3.深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
情感态度目标:4。
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并背诵。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教学难点:准确翻译文句,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同学们,古人常读四书五经,今天我们也来学学五经之一《礼记》中的一段短文《虽有嘉肴》。
二. 走进新课1.师简单介绍《学记》《礼记》《虽有嘉肴》节选《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2.学习课文(接下来我们按四边教学法来学习这篇短文)(一)读-—--达到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熟读成诵的目标。
(1)听录音师播放录音前提出要求:要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并要求在停顿处划出节奏。
(2)生齐读读后师再点评。
对以下几个字的读音予以纠正或强调.自强.( qiǎng)教学相长.( zhǎng,增长、提高之意,不读cháng)《兑.命》(yuè,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学.学半(xiào ,教)(3)师范读(要求生依然注意字音和停顿)(4)生示范读(要求生听时把自己认为是重点的文言字词的圈出来,为下一环节铺垫)(二)译——达到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的目标(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听和读,我们应该对课文有了初步印象,接下来我们一起完成字词的解释和翻译文章的任务.)①解释重点文言字词(出示小黑板)叫学生来回答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师在大黑板上板书粗体字的意思,以示强调.让学生记准重点字词的意思,为以后的文言文阅读打下基础)(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即使;不;甘美)(2)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3)不知其善.(好处)(4)是故....(所以)(5)知困.(不通,理解不了)(6)自反..(反省自己)(7)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8)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9)学学..半(教;学习)(刚才我们掌握了重点字词的意思,现在我们来翻译短文,我们把任务分一分,每个大组负责一句.以句号为准,第一句到第三句分别是一至三组,剩下的三小句由第四组的同学负责。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案
22课《虽有嘉肴》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与对美好人生的礼赞,前面几篇文章分别利用叙事或抒情的方式阐述了人生感悟,这篇文章从学习的角度理性思考人生的意义。
文章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讨论教与学的关系。
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
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探究实词的含义,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与学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难点: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朗读领悟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老师先跟大家讲个故事:上帝让人带蜗牛去散步,并规定人与蜗牛要并肩行走,人觉得这事不难,就一口答应了。
人带着蜗牛散步在林中小道,可是没走几步就犯难了,蜗牛与人的步伐总是不一致,人总是昂首阔步地走,蜗牛被远远甩在了后面。
人觉得不耐烦了,跑去和上帝抱怨说:“蜗牛实在太慢了,我无法和它一起散步。
”上帝回答说:“你试着以蜗牛的速度行走,看看这样与人的行走有什么不一样。
”人接受了上帝的建议,改变了以往的速度,与蜗牛一起慢条斯理地走着,他发现,平时由于走得太快,没怎么留意沿途的风景,原来路边的小树长高了,长出了嫩芽,小花灿烂地绽放着,还有小鸟轻快地歌唱……这事都是人紧绷神经松弛下来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3)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分析,培养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自主探究的精神。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虽有嘉肴》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课文主题和思想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语法。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课文,自我检测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和表达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虽有嘉肴》的作者和背景。
2. 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和节奏。
3. 讲解课文: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释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和表达练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流利程度和准确性。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思维能力。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和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虽有嘉肴》原文及注释。
2. 教学多媒体:课文朗读音频、相关图片、视频等。
3. 参考资料:文言文语法参考书、相关文化背景资料。
4. 学习工具:文言文词典、翻译工具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安排2课时,共计45分钟。
虽有嘉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虽有嘉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嘉肴”的意思和作用,掌握古代诗词中“食”字的含义,了解古代文化。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理解和解析古代诗词中的“食”字,提高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欣赏和学习古代诗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嘉肴”的含义和作用,分析古代诗词中“食”字的意义。
2.难点:把握古代文化背景,对于诗词结构、句式等方面的解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0分钟)教师通过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和兴趣,启发学生对于古代诗词和优美乐曲的感性认识。
2.精讲讲解(25分钟)(1)首先,教师解释和讲解“嘉肴”的定义和作用,引导学生体会“嘉肴”中的美食文化;(2)接下来,教师引领学生阅读《清明上河图》中的描写,解析诗词中各种食物的具体意义,感受古人对生活的领悟。
3.合作探究(25分钟)(1)学生自行阅读古代诗词,并找到其中出现的“食”字,分别说明其含义;(2)学生在组内进行讨论,提出自己对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和认识;(3)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成果,并进行点评和讨论。
4.练习巩固(20分钟)对于课上学习的内容,学生完成相应的习题,巩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对于古代诗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提升。
四、课堂总结本堂课主要介绍了诗词中的“食”字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古代文化背景,让学生从中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渊源,借此促进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和创作能力的提升。
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虽有嘉肴》优秀教案
《虽有嘉肴》优秀教案《<虽有嘉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2、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教学相长的道理。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准确翻译文言语句,理解文章内容。
(2)领会文中教学相长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的体会。
2、教学难点体会文中类比手法的运用,理解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活到老,学到老”这样的话。
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获取知识,还能不断地提升自己。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虽有嘉肴》,就和学习有关。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理解文意1、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自主翻译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重点讲解以下字词:(1)“虽有嘉肴”中“虽”,即使。
(2)“弗食,不知其旨也”中“旨”,甘美。
(3)“教然后知困”中“困”,不通,理解不了。
(4)“然后能自反也”中“反”,反省。
3、学生再次翻译课文,做到准确、通顺。
(四)深入探究1、文章开头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为喻,有什么作用?明确:以“嘉肴”喻“至道”,以“弗食嘉肴,不知其旨”类比“弗学至道,不知其善”,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论述浅显易懂。
2、文章是如何论述“教学相长”这一道理的?明确:文章先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强调只有“知不足”“知困”,才能“自反”“自强”,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3、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教学相长”这一道理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来谈。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虽有嘉肴》这篇文章,理解了文章的大意,明白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虽有嘉肴》教案--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虽有嘉肴》参照教课设计【教材剖析】《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中的《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它是一篇有关古代大学教育的论文。
它第一说明教育可以化民成俗的重要功能,因此国君一定尊师重道,使全民知道学习的重要。
它是我国古代的教育理论、教课原则、教课方法的总结,是研究中国教育史的经典著作。
《虽有嘉肴》主要阐述了教与学相互促使的道理。
文章开头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引申到“即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利处。
”的道理。
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
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而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他人以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停地研究、提高,最后获得教课相长的结论。
逻辑严实,井然有序,而且要言不烦 , 浅易易懂。
【学习目标】1.累积常用的文言实词,掌握几种文言字词的学习方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培育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经过频频朗读直至背诵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领悟文中教课相长的道理。
3.经过朗读法频频朗诵背诵文章,经过合作研究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4.领悟教课相长道理,培育正确的学习态度,并在生活中学致使用。
【要点难点】要点:累积常用的文言实词,掌握几种文言字词的学习方法。
难点:理解文章粗心,领悟文中教课相长的道理,并在生活中学致使用。
【教课方法】自主研究、合作沟通【课时安排】3课时【教课准备】课件一案两单【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积厚流光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许多灿烂千古的作品,为我们留下了极可贵的文化遗产,《礼记》就是此中的一部绚烂的巨著,它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
此中好多篇章拥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短小生动,有的气吞山河、构造谨严,有的要言不烦、意味隽永,它对我国几千年的思想、教育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刻就让我们一起来研读此中的一篇《虽有嘉肴》。
二、熟读课文,感知内容熟读课文,给加点字的注音。
《虽有嘉肴》优秀的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优秀的教学设计《虽有嘉肴》优秀的教学设计《虽有嘉肴》优秀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情感目标: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1、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难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你知道“四书”“五经”指那些书吗?它们都是儒家经典书籍,今天我们学习节选其的一篇文章《虽有嘉肴》。
二、学习注解一,了解《礼记》和《学记》的关系及内容。
三、整体感知,疏通字词,了解文意1、一读正字音(点名读、正音、再读);2、二读明节奏,读出韵味(上黑板划节奏、明节奏、齐读);3、三读理解字词,并疏通全文(学生默读课文,同时根据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字词,不能解释的字词句子做上记号,然后个别提出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4、再读课文,进一步感知文意;5、尝试背诵;6、完成课堂练习并检查。
四、自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1、文章论述了一个什么道理?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2、联系文章思考,为什么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呢?五、拓展延伸如果有同学问你作业,你将怎么办?六、小结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虽有嘉肴》,文章虽短小,却靠诉我们一个特别有用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学以致用,在“书山”“学海”不仅要勤用功苦用功,更要学会巧用功妙用功,这样才更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也会有更大的收获。
《虽有嘉肴》优秀的教学设计2【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能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学习目标的1、2两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有佳肴》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3.引导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并联系实际,能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2. 教学重点/难点
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诗词含义,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有常见的知识入手,引出本课内容。
】
同学们,你应该听过“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吧,那你知道这句话是出自哪本著作的吗?它出自《学记》,今天我们学习出自《学记》的另一篇文章《虽有佳肴》。
课堂实录
一、了解《礼记》。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了解古代的文学经典的常识,积累文学知识。
】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该书的编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圣,所以《礼记》又叫《小戴礼记》。
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
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二、掌握生字读音。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强化学生对字词的掌握能力。
】
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 yuè)命学(xiào )学半
三、掌握重点字词。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给学生归纳文中的各种文言词语的意思。
】
1.通假字
兑命兑:通:“说”,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词
(1)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甘美;今义:用意,目的)
(2)教然后知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3)然后能自强。
(古义:自我勉励;今义:到)
3.一词多义:
(1)其
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佳肴”,美味的菜)
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
其此之谓乎(表示揣测)
(2)学
教学相长(学习)学学半(教)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给学生强调重点句子的翻译。
】
重点句子翻译: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4.《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明确:
1.即使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不亲自品尝,就永远不会知道滋味如何;即使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永远不知道它的好处。
2.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3.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4.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研读文章,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通过问题的引导,理解主要内容。
】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明确: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2.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3.“教学相长”原则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教学相长”原则阐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速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不得施展,事倍功半。
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五、体悟延伸。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启发学生发散思维。
】
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结合你的学习经验谈谈看法。
明确: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与交流。
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
比如,尝试着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
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然有疑惑,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着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课堂小结
《虽有嘉肴》这篇课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文章一开头就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
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
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课后习题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习题1——3题。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