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共2篇)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共2篇)卡拉马佐夫兄弟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本七十八万字的长篇小说,我读了二十多天才读完,虽然说读得有点痛苦,但是收获却颇丰。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小说通过一桩弑父案,故事一点点展开,关于伦理、社会环境、宗教思想的论述与讨论也随之深入。
卡拉马佐夫家的三兄弟,完全不同的三种性格。
大儿子,德米特里,继承了父亲的荒淫无度,沉迷于声色犬马,挥霍完所有钱财。
二儿子,伊万,理性,相信科学,却最终陷入了害死父亲的无限愧疚感中。
小儿子,阿列克塞,纯洁的小天使,作者悉心安排好的英雄。
那么,到底是谁杀害了父亲?真正的凶手出乎意料是仆人斯麦尔佳科夫,被传是老卡拉马佐夫的 ___。
法院最终误判大儿子有罪流放,在判决的前一天二儿子在凶手那里得知了事情的真相,却没有成功阻止法院的判决,这是为什么呢?大儿子,与父亲不和,是父亲和第一任妻子唯一的儿子,父亲对他不管不问,他靠着家里的仆人养育长大,他一直认为父亲还隐藏了过世母亲的财产没有给他,对父亲也有颇多怨言。
同时,他参军回来后居然和父亲喜欢上了同一个女子格鲁申卡,父子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冲突更加升级。
大儿子性格张扬,恨着父亲,时不时喝醉了酒扬言要杀掉父亲,几乎全城人都知道他想要杀掉父亲,杀掉自己的'情敌,抢夺钱财。
二儿子,父亲和第二任妻子的孩子,父亲对他照样不管不问,在年龄还小时其母亲去世,被接到母亲家里教养,受到了较好的,但是对他荒淫无度的父亲也是有恨的。
他得知真相之前就已经有些轻微的脑炎,在得知事情的真相之后更是备受思想煎熬,在开庭后没说几句话就陷入混乱,被送去治病。
那么,事情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凶手,对大儿子和父亲之间抢夺女人的事情了解的很透彻,对二儿子没有显现出来的恨意也有所了解。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俄罗斯社会为背景,通过描绘主人公们的生活经历和内心矛盾,深刻地探讨了人性、宗教、爱情等主题,引人深思。
阅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后,我被小说所展示出的复杂世界触动了心灵,深感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传达的思想和情感的深度。
小说以卡拉马佐夫一家四兄弟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的个性、家庭环境和社会背景的描写,勾勒出了一个个复杂的人物形象。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卡拉马佐夫父子四人各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迥异,从而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卡拉马佐夫作为家族的掌门人,以自私和贪婪为代价追求物质财富,以至于牺牲了自己的家庭和幸福。
而他的儿子们则分别代表了理性、感性和信仰的不同面貌,他们在个性的碰撞和冲突中展示了人性的多样性。
小说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传达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引发了我对人类本性的深思。
其次,小说对社会现实的揭示令我深感震撼。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展示卡拉马佐夫家族内部的纷争和高度紧张的关系,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俄罗斯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他通过家族成员之间的冲突和对话,暗示了社会阶级对立和宗教信仰的冲突,以及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存在的欲望和追求。
小说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和心理冲突,使我不禁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行为的动机,对我对社会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最后,小说中的宗教主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以深入和复杂的方式展示了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和信仰的冲突,通过主角阿留申斯基的矛盾内心和对信仰的追求,表达了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探索。
小说反复提到了上帝和信仰的问题,通过各个角色的对话和内心独白,揭示了人的灵魂的困扰和对宗教救赎的渴望。
这对我个人而言,引发了我对人生意义和信仰的思考,也激发了我对宗教文化的兴趣。
总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深刻展现人性、宗教和社会现实的经典之作。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文学巨匠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兄弟情为主线,描写了卡拉马佐夫三兄弟在俄国19世纪的生活和命运,展现了俄国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悲剧。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对人性、家庭、社会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小说中对人性的描写令人深思。
卡拉马佐夫兄弟三人的性格各异,但却都有着深刻的人性问题。
老大米佐尔是一个狂热的理想主义者,对社会充满了愤怒和不满,却又缺乏实际行动。
老二伊凡则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漠不关心,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而老三阿利奇却是一个善良而又软弱的人,被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所压垮。
这三个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让人深思人性的本质和人的行为动机。
其次,小说中对家庭的描写也令人深思。
卡拉马佐夫兄弟三人的家庭关系非常复杂,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他们的父亲是一个暴戾而又自私的人,对待儿子们的态度也是冷漠而又苛刻。
这种家庭环境让三兄弟在成长过程中饱受痛苦和折磨,最终导致了他们各自的悲剧结局。
小说通过对家庭关系的描写,让人深刻地认识到了家庭对一个人成长和命运的重要影响。
最后,小说中对社会的描写也令人深思。
19世纪的俄国是一个充满了腐败和黑暗的社会,贫富悬殊,人民生活艰难。
小说中描写了各种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让人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的丑恶和人民的疾苦。
这种对社会的描写让人深刻地反思了社会的问题和人民的命运,引发了对社会变革和改革的思考。
总之,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我深受触动,对人性、家庭、社会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的启蒙之书,让人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部伟大的作品,感受到其中的深刻内涵,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力量。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书心得最新5篇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书心得最新5篇这是一本关于人性和道德的箴言,最好的哲学书。
他对于人性共通的幽暗和微妙之处刻画地如此的细致入微,对于生命宇宙的永恒问题的探讨也是相当深奥晦涩,下面给您带来卡拉马佐夫兄弟读书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书笔记1陀思妥耶夫斯基实在是个鬼才,一部书上下两部一千六百余页,俄罗斯的精神在卡拉马佐夫兄弟,在一个案子中飘荡,他飘着,我抓不住。
米佳和阿廖沙是传统俄罗斯人,几乎是狄奥尼索斯和阿波罗的显象了,上帝是什么呢?是良心。
但是,如果承认上帝不存在,如果承认现代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已经给予了人类不受惩罚的全部自由,如果认为专制,安排的明明白白的宗教大法官,传话筒代替了发声器官,人就自由了吗?写出《宗教大法官》的伊凡,处在传统与现实,或是说,理论与幽微脆弱又明朗坚固,蓬勃生春的心灵之间的夹缝中的,骄傲的伊凡,真的自由了吗?伊凡是社会转型期的俄罗斯青年,良知和智慧在他脑中碰撞却使他痛苦,当人类生活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获得人世间的幸福和快乐,当人凭着自己的意志和科学成为泰坦,成为人神,当旧有的道德秩序崩塌,会有新的秩序立即建立起来吗?人会骄傲而安详的迎接死神吗?会将爱定义为满足生命的瞬间而不求回报的爱他的同类吗?不知道,不知道,人不是泰坦,即使上青天揽日月,即使下九洋捉鱼鳖,人的工具如何变,灵魂的拷问没有变,痛苦或安详的来源没有变,心还是那颗心呀,卑如蚁而美如神。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无限的爱心刻画出被上帝抛弃的人,在上帝创造的人被上帝抛弃这种绝对凄惨的自相矛盾中,他发现了人本身的尊贵。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村上春树说的,我不知道他指的尊贵是什么?我读到的是无处不在,不可被抛弃也不会行使抛弃之名实的良心。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书笔记2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作家,是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有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洁白来。
卡拉马佐夫兄弟第一卷读后感
卡拉马佐夫兄弟第一卷读后感老卡拉马佐夫,这人简直就是个大麻烦精。
他自私自利得让人想冲进书里给他两拳。
他对钱的那种贪婪,就好像全世界的金币都应该掉进他的口袋才对。
而且他对待女人的态度,真的是让人大跌眼镜。
他就像个没长大的毛头小子,只想着满足自己的欲望,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看到他,我就忍不住想,怎么会有这么让人讨厌的家伙呢?但同时又觉得他特别真实,就像我们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那种为了钱和色什么底线都能丢的人。
再说说他那几个儿子。
老大德米特里,他像是一个被情绪操控的木偶。
一会儿冲动得像头牛,为了钱和女人跟老爸闹得不可开交;一会儿又有着自己内心的善良在挣扎。
感觉他就像是在善恶之间的钢丝上行走,随时都可能往任何一边倒下去。
我看着他在爱情里的那些纠结,又爱又恨的,就像看到自己或者身边那些在感情里迷迷糊糊的人一样。
然后是伊万,这个儿子可不得了。
他脑袋里装的那些想法,就像一团乱麻里还藏着无数的刺。
他总是在思考那些很深奥、很黑暗的东西,像关于上帝存在与否之类的大问题。
他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里独自探索的冒险者,一不小心就可能被那些黑暗的想法吞噬。
他和大哥之间的那种矛盾,不只是为了钱和女人,更多的是观念上的冲突,就像两个来自不同星球的人在互相较劲儿。
阿廖沙呢,在这第一卷里就像一股清流。
他的善良就像一束光,照进这个乌烟瘴气的家庭。
他的眼睛里好像总是带着对世界的温柔和好奇,即使身边的人都在争吵、算计,他还能坚守自己的那份纯真。
我在想,他是怎么做到在这样一个家庭里还不被污染的呢?是不是他的心里有一个特别强大的小宇宙,能够抵御外界的黑暗呢?这第一卷读完,我就感觉陀思妥耶夫斯基像是一个拿着手术刀的医生,把这个家庭里的每个人都剖析得干干净净,把他们的贪婪、欲望、善良、困惑全都赤裸裸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就像一个吃瓜群众,一边看得目瞪口呆,一边又忍不住想要继续看下去,想知道这个家庭最后到底会走向何方,是彻底毁灭还是能在阿廖沙的影响下找到一丝救赎的希望呢?我想我已经被这个故事紧紧抓住了,就等着看后面的大戏了。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卡拉马佐夫兄弟》是由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小说,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描写兄弟关系为主线,融入了宗教、道德、人性等多个主题,引人深思。
我阅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后,深受触动,下面将结合小说内容和个人感悟,分享我的读后感。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卡拉马佐夫兄弟》将兄弟关系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小说中的三兄弟,分别是冷酷无情的德米特里、理智理想主义的伊凡以及朴实善良的阿雷克谢。
他们身上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各不相同,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性,使得小说充满了紧张和冲突。
德米特里是一个充满纷争和激情的人物,他活在欲望的驱使下,不择手段地追求着自己所渴望的东西。
他对金钱、爱情以及权力的极度渴望使他的生活充满了挣扎和痛苦。
而伊凡则是一个理论家和怀疑论者,他对人类的理性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质疑。
他与德米特里的冲突也在小说中达到了巅峰,彰显了兄弟间的不和谐与尖锐的矛盾。
而相对于德米特里和伊凡的复杂性,阿雷克谢则是一个善良、仁慈的人。
他将信仰和爱心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始终保持着坦诚和宽容。
他以慈善事业来回报社会,用自己的爱心感动了许多人。
阿雷克谢这一形象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他的善良和真诚证明了人性的美好与可能性。
通过这些角色的塑造,陀思妥耶夫斯基反映了现实世界中各种人性的弱点和缺陷,同时也探索了宗教和道德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小说中出现了许多宗教主题的描写,例如出现了一位神秘的修道士以及对基督教的反思等。
这些宗教元素以及对人性的深入思考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禁思考起自己的存在意义和与他人的关系。
在我看来,这部小说引人深思的地方不仅仅体现在对兄弟关系和人性的思考上,更是将现实与理想进行了对比。
德米特里的欲望和伊凡的怀疑带给我们对人性和社会的反思,而阿雷克谢的善良则带给我们一丝希望和美好。
陀思妥耶夫斯基用他独特的笔触向我们揭示了人类内心的黑暗面和矛盾,同时也展示了宽容与爱的重要性。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原创实用版3篇】篇1 目录一、引言:简述《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作者及背景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特点1.卡拉马佐夫老卡拉马佐夫2.大儿子德米特里3.二儿子伊万4.小儿子阿列克塞三、小说的主题及意义1.伦理道德的探讨2.社会环境的影响3.宗教思想的争论四、读后感想及启示1.人生的苦涩与矛盾2.信仰与救赎的力量3.关于善与恶的思考五、结语: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敬仰及作品的评价篇1正文一、引言《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通过一桩弑父案,展开了关于伦理、社会环境、宗教思想的深入论述和讨论。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基督徒,但他的作品中暴露在苦难和谋杀中,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让人深感震撼。
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特点1.卡拉马佐夫老卡拉马佐夫:他是一个厚颜无耻的无赖,贪财好色,下流无耻,代表了一个动物性的人,没有什么道德感,只管为所欲为。
2.大儿子德米特里:他继承了父亲的荒淫无度,沉迷于声色犬马,挥霍完所有钱财。
3.二儿子伊万:他理性,相信科学,却最终陷入了害死父亲的无限愧疚感中。
4.小儿子阿列克塞:他是一个纯洁的小天使,代表着善良与纯洁。
三、小说的主题及意义1.伦理道德的探讨:小说中展示了不同人物的伦理道德观念,探讨了道德与罪恶、善与恶的界限。
2.社会环境的影响:小说通过描绘卡拉马佐夫一家的生活环境,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现实情况,揭示了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人性的塑造。
3.宗教思想的争论:小说中的人物对于宗教信仰有不同的看法,争论不休,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宗教思想的复杂性。
四、读后感想及启示1.人生的苦涩与矛盾:读完小说,让人深感人生的苦涩与矛盾。
人生充满了苦难,但苦难中又蕴藏着救赎的力量。
2.信仰与救赎的力量:小说中的人物经历种种苦难,但信仰与救赎的力量让他们得以面对并克服困难。
这给我们启示,无论生活中遇到多大的困境,信仰与救赎都能为我们带来力量。
3.关于善与恶的思考:小说中展示了善与恶的复杂性,让我们思考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如何在善恶之间做出选择。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800字
卡拉马佐夫兄弟800字卡拉马佐夫兄弟800字【一】据说很多有志成为作家的人,尤其是青年人,在第一次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之后都被震慑住了,以致于对写作本身产生了惧意和强烈的挫败感——“看完之后丧失了提笔的勇气”。
我非常能理解,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已经涵盖了人类艺术所能触及的全部母命题。
既不说“根本涵盖”,也不是“几乎涵盖”,而是实实在在地写了一切能写的。
主流评论倾向于认为陀氏小说的深度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巅峰,但在广度上有所欠缺,不如擅长描绘世间百态万象众生的同期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这里的广度主要是指对时间维度、空间和人物的选择范围上。
假设论小说讨论到的主题范围的广度,陀氏也绝对当得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赞誉。
前无古人自不必说,后无来者也很明显,当一个人的作品已经包罗万象之后,后世的作家无论再怎么写,也只能涉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分支。
卡尔维诺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里主张用“文学之轻”来解构“现实之重”,而轻的美学也越来越成为现代文学的主流。
卡尔维诺总结了“轻”的三种含义,即减轻语言的分量;高度抽象的描写;象征性的轻的视觉形象。
在一篇讨论卡尔维诺“轻”文学的论文里,有一段话对后现代文学进展了很精准的概括:“后现代的最大特点在于以语言为中心,关注语言的游戏和实验,热衷于开发语言的符号和代码功能,他们的意图不是表现世界,而是用语言来制造一个新的世界。
”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截然相反:他的意图从来都是表现世界,语言只是表达形式而已,绝不会喧宾夺主。
这也是陀氏被一些注重“语言游戏”的作家和读者诟病为“文笔粗糙”的原因。
比方纳博科夫就看不上陀氏,说他没有品味,总是喜欢在作品里来来回回地讨论些空洞的深化思想,而缺少艺术性。
其实看看纳博科夫的文学风格,就很容易理解他为什么和陀氏八字不合。
纳博科夫一生致力于对小说语言、风格和构造的创新,是“艺术形式大于内容”的忠实信徒,而陀氏是典型的“文以载道”的坚决践行者,在他的作品中思想性永远是第一位,语言和构造的艺术性是为思想的传达效劳的,必要时为了思想更直接、更高效、更准确地传达出来,牺牲艺术性是在所不惜的。
卡拉马佐夫兄弟第二卷读后感
卡拉马佐夫兄弟第二卷读后感这一卷里,卡拉马佐夫家的那几个男人啊,就像一群奇奇怪怪的动物在一个超级复杂的丛林里乱窜。
老大德米特里,简直就是个行走的火药桶,一点就炸。
他的那些爱恨情仇就像一团乱麻,你刚想理出个头绪来,他又因为某个莫名其妙的事情,像女人的一个眼神或者一句似是而非的话,就开始内心翻江倒海。
他和父亲之间那种紧张到快要断裂的关系,就像两根绷紧的弦,随时能弹出一场大灾难。
每次看到他冲动起来的样子,我就忍不住想冲进去书里给他两拳,然后再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当然要是真这么干了,估计他会先把我揍一顿。
而老二伊万呢,他就像是个躲在角落里冷眼旁观的智者,但这个智者又有点太聪明以至于痛苦的感觉。
他那些关于信仰、关于道德的思考,就像一颗颗冰冷又尖锐的小刺,扎得人又疼又觉得他说得有点道理。
他就像在和全世界玩一场思想的拔河比赛,一边是传统的那些信念,一边是他自己通过观察和思考得来的“歪理邪说”。
看着他在那儿挣扎,我都替他累得慌,可又不得不佩服陀思妥耶夫斯基能把这么一个纠结的灵魂刻画得如此生动,就好像伊万是真实存在的,就住在我家隔壁,每天我都能听到他在屋子里唉声叹气地辩论着那些高深的东西。
还有老三阿辽沙,在这一卷里他就像一道微弱但坚定的光。
他在那两个哥哥像疯子一样折腾的时候,还能保持着自己内心的那片纯净。
他就像个小天使一样穿梭在那些黑暗的情感纠葛之中,试图用自己的善良去化解家里的那些乌烟瘴气。
不过有时候我也会想,他是不是有点太天真了,这个家就像个烂泥潭,他那点善良真的能改变什么吗?但是又很希望他能成功,就像在黑暗中看到一点小火苗,就盼着它能熊熊燃烧起来,把所有的黑暗都驱散。
这一卷里的情节也是像坐过山车一样。
一会儿是家庭聚会里那种表面平静下的暗潮涌动,每个人都在伪装自己的真实想法,互相说着一些阴阳怪气的话;一会儿又突然变成了激烈的争吵,那些辱骂和诅咒就像暴风雨中的雷电,噼里啪啦地在卡拉马佐夫家的屋顶上炸开。
而且书里描写的那些场景,不管是那个充满腐朽气息的家,还是周围的小镇,都感觉像是能闻到味道似的,那种压抑、那种混乱,就这么透过纸张扑面而来。
卡拉马佐夫兄弟第二卷读后感
卡拉马佐夫兄弟第二卷读后感这一卷啊,感觉就像是把这个奇葩家庭的遮羞布又扯下了一大块。
卡拉马佐夫家的这些人,一个比一个有戏。
老卡拉马佐夫,那就是个老浑球儿,坏得透透的,又贪婪又好色,他就像个毒瘤一样在这个家里散发着恶臭。
看着他那些行径,我都想跳进书里去踹他两脚,这老爷子简直是把人性里那些阴暗面都给放大到了极致。
然后就是他那几个儿子,就像从同一个混乱树根上长出来的歪脖子树。
大哥德米特里,是个暴脾气的热血汉子。
他和老卡拉马佐夫之间的矛盾就像火药桶一样,一点就炸。
他对女人的那种热烈又莽撞的爱,真的是让我又觉得他可怜又觉得他傻。
他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在老卡拉马佐夫和那个女人之间挣扎,就像个困兽一样。
我读到他的部分的时候,就感觉像是在看一场激烈的拳击赛,他自己跟自己较着劲呢。
老二伊凡呢,是个知识分子,满脑子的想法。
可他那些想法就像是一团乱麻,又纠结又矛盾。
他好像看透了很多东西,对上帝啊,对道德啊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可这些见解并没有让他活得轻松,反而让他陷入了一种更深的精神困境里。
他就像那种想把世界都解剖清楚的人,但是越解剖越迷茫,我看着他都觉得心累,感觉他就像是在黑暗的思想迷宫里打转,找不到出口。
还有小弟阿辽沙,他就像是这个黑暗家庭里的一束小亮光。
他的善良和纯真在这个乌烟瘴气的家里显得特别突兀。
他在努力地爱着他的家人,尽管他的家人一个个都像是烂苹果。
他像是个小天使一样,在那些争吵、贪婪和仇恨中间穿梭,试图用自己的爱去化解一切。
我每次读到他的部分,就像在阴沉沉的天气里突然看到了一丝阳光,心里暖暖的。
这一卷里,他们家那些争吵啊、算计啊,就像一场永无止境的风暴。
兄弟之间的猜忌、父子之间的仇恨,都写得特别真实,真实到我感觉就像是在看我身边那些闹得不可开交的家庭一样。
而且书里那种对人性的挖掘,真的是让我叹为观止。
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像个拿着手术刀的医生,把人性的每一个褶皱都给翻开,让我们看到里面的脓血和美好。
我读完这一卷,就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下一卷里这个混乱的家庭又会发生什么更加离谱的事儿呢!。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在读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名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后,我深深被这部作品所感动。
本文将从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以及情节结构三个方面对《卡拉马佐夫兄弟》进行探讨,并分享我对这部作品的读后感。
首先,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中的三个兄弟,分别是传统守旧的德米特里、虔诚信仰的伊凡和热衷于知识追求的阿雷克谢。
这三个形象鲜明的兄弟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观。
德米特里的热情奔放,伊凡的思维敏锐以及阿雷克谢的温和理智,每个角色都展现出了独特的个性。
通过这三个人物形象的对比,陀思妥耶夫斯基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其次,小说中的主题思想令我深思。
《卡拉马佐夫兄弟》涉及了许多哲学和宗教的问题,例如伦理道德、上帝存在与否以及人类的自由意志等。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故事为载体,通过他们之间的争吵和冲突,深入探讨了这些重要的问题。
他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欲望和犯罪的冲突,以及宗教信仰对于人的意义。
这些主题思想使《卡拉马佐夫兄弟》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思想的长卷。
最后,小说的情节结构紧凑引人入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刻画卡拉马佐夫兄弟之间的家庭纠葛、爱情的故事以及法庭审判等情节,陀思妥耶夫斯基展现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矛盾。
他将故事的发展线索巧妙地安排在兄弟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并通过展示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来推动情节的发展。
这种情节结构的安排使得小说读起来十分吸引人,让人难以放下。
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我感到深深地震撼和思考。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复杂的人物形象、深刻的主题思想,以及引人入胜的情节结构,刻画出了一个充满矛盾和纷争的现实世界。
他对人性的探讨和对道德价值观的思考,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社会的现状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同时,这部作品也让我反思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内心觉醒的追求。
通过《卡拉马佐夫兄弟》的阅读,我对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不断反思自己作为一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读陀思妥耶夫斯的《卡拉马佐夫兄弟》
读陀思妥耶夫斯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它急切地想寻求人类被上帝抛弃的原因,同时一心想找回生活的真理。
这部巨著从头到尾都能紧扣读者的心弦。
书里有极可怕的场景,但也有无可匹敌的美丽画面。
没有一本小说能如此奇妙地描绘人类的崇高与丑恶,也没有一本小说能以如此深沉的悲悯之情,如此巨大的力量,叙述人类灵魂可能承受的悲剧。
他对受苦的人充满同情。
只有自己身受过痛苦的人才能如此。
他说:"切莫做人的裁判者,要爱人;不要怕人们的罪,要爱罪人。
"书中人物是作家本人痛苦而扭曲的病态心理的自然流露。
他们既不真实,也不生动,但是一个个都带着生命的节奏在不断地狂舞。
就像一锅热腾腾的炖鱼糊,它脱轨离体并枝节丛生,里面有太多太多的角色,过于冗长,但正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留有空间让任何事情介入,这本书或许也容许圣灵本身在这里或那里介入,对我而言,阅读它本身就是一种宗教经历——经历到上帝:他神秘的临在,以及他令人震惊的不在。
【书摘】1、大家全都想把个别凑成一致,以便在普遍的混乱之中,竭力求得某种整个的涵义。
2、一般人,甚至坏蛋,也常常比我们通常所认为的要天真烂漫得多。
3、记忆即使再小些,即使在两岁的时候也有可能记住的,只不过在以后一生中重现时,往往只好象黑暗中的光斑,又好象一张大画上撕下来的一角那样,除去这一角以外的全幅画面都隐没了,消失了。
4、他不愿意做人们的裁判官,不愿意责备,也决不去责备人家。
他甚至好象对一切都容忍,毫不怨人,虽然时常感到很痛心。
5、奇迹是永远不会使现实派感到不安的。
6、牺牲性命也许是一切牺牲中最容易的一种;但若从青春洋溢的生命之中,牺牲五六年光阴去从事艰难困苦的学习、钻研科学,哪怕只为了增强自身的力量,以便服务于自己所爱的真理,和甘愿完成的苦行,——这样的牺牲就有许多人完全办不到.7、我愿为探寻灵魂不死而生活,决不半心半意。
8、无神论在现代建筑巴比伦高塔的问题,建筑这个高塔不为了从地上上升到天堂,而是为了把天堂搬到地面。
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有感
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有感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文学巨匠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以俄国社会风貌为背景,通过描绘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情节展示了人性的善恶、理性与疯狂的交织。
本文将就我对《卡拉马佐夫兄弟》的阅读体验和思考进行分享。
一、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深入探索了人性的多面性。
其中最典型的便是主人公们:父亲卡拉马佐夫、长子德米特里、次子伊凡和三子阿雷欣。
他们代表着不同的人格特征和道德观念。
父亲卡拉马佐夫是一个享乐主义者,贪婪且喜欢权力的追求。
他追求自己的私欲,无视他人的感受,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长子德米特里性格激烈、情感丰富,但却常常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他和父亲的矛盾逐渐激化。
次子伊凡是一个冷漠理智的人,他对人性的审视和对信仰的怀疑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无奈和忧虑。
三子阿雷欣则是一个善良的人,他试图寻找真理并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小说通过细致入微的人物描写,将不同人格特征的人物置于同一个家庭环境中,通过他们的互动和冲突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让读者深思自身的行为和价值观。
二、对社会风貌的揭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揭示社会问题的作家,他的作品中常常反映出当时俄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悲剧。
《卡拉马佐夫兄弟》也不例外,通过刻画不同人物的命运和遭遇,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面。
小说中,卡拉马佐夫一家的命运经历了悲剧的洗礼。
封建家族的破败、法律与正义的冲突、贫富差距的激化,这些问题在小说中都得到了真实的揭示。
尤其是小说中对资本与金钱的展示,以德米特里为主的追求财富的故事引发了对当时社会弊端的深思。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和他们的思想观念,构建了一个活生生的社会画卷。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禁思考:这些社会问题是否依然存在于当今社会,我们人类是否能够超越这样的困境。
三、对信仰的追寻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信徒,他的作品中常常包含着对信仰的探索和对神秘力量的追寻。
生命与死亡:《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哲学思考
生命与死亡:《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哲学思考引言《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杰作,以其深刻的哲学思考而著名。
这部小说探讨了生命与死亡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通过分析《卡拉马佐夫兄弟》,来探索其中所涉及的生命与死亡的哲学思考。
卡拉马佐夫兄弟:生命之乐与苦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卡拉马佐夫三兄弟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展现了对生命和死亡的不同认知。
1. 伊凡:存在主义与绝望伊凡是卡拉马佐夫三兄弟中最理性、最执着于科学、道德和法律信仰的一个角色。
然而,在面对生活中无法解释或掌控的困境时,他逐渐陷入迷茫。
他对终极真理的追求使他意识到个人意义无法被对象化或证明,这让他感到绝望和孤独。
2. 阿雷西:宗教信仰与永恒之道阿雷西是卡拉马佐夫三兄弟中最虔诚的信仰者。
他相信宗教教导人们在面对死亡时能找到希望和安慰,同时也相信存在着超越个体生命的永恒存在。
对于阿雷西来说,生命不仅仅是有限的时间,而是一个契机去寻找那个更高、更伟大的真理。
3. 德米特里:欲望与罪恶德米特里是卡拉马佐夫三兄弟中最有情感和冲动性格的一位。
他沉溺于世俗的欲望,并表现出负面情绪和行为。
在他眼中,生命变成了一场无尽的欲望之旅,将人引向罪恶与堕落。
生死之间:哲学思考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作者通过探讨生命与死亡之间复杂而深远的关系,提供了一些哲学思考。
1. 生命的意义小说通过不同角色的对话和思考,引发了读者对生命的意义的思考。
伊凡的绝望表明了个体存在在人类历史面前所经历的无尽琐碎与荒谬,而阿雷西通过宗教信仰将生命联系到永恒真理与灵魂之间。
这些不同观点提示我们要思考:生命是否有一个普遍的、超越个体的意义?2. 死亡与超越死亡作为生命最终结局,被探讨为一种超越及解脱。
作者提出,只有当人接近死亡时,才能真正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渴望,并去追求更高层次的存在。
死亡也被视为从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永恒安宁。
3. 生活与选择小说中描绘了三兄弟以及其他角色们如何在痛苦、苦难和纷争中寻找生活的重要意义。
【最新】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实用word文档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阿历克赛.费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是我县地主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的第三个儿子……”第一次看到《卡拉马佐夫兄弟》正文第一句就打消了阅读后文的勇气,俄罗斯人的名字很长,犹如他们举世无双的疆域跨度。
上面译音的排列顺序分别对应名、父称和姓。
之所以下定决心看《卡拉马佐夫兄弟》,是因为弗洛伊德。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对《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宗教大-法官一章推崇备至,所以当时对弗洛伊德推崇备至的我直接翻阅了这短短的一章。
后来才知道狂人尼采曾说过:“惟有陀思妥耶夫斯基才使我学到一点心理学。
” 《宗教大-法官》是书中伊凡写的一个诗剧,讲述十六世纪西班牙的塞维利亚一位年近九旬的红衣主教和耶稣之间的思想冲突。
宗教大-法官用烧死一切异教徒的办法在人间建成只信仰基-督的天国。
正当他的理想即将实现之际,耶稣再次降临人间。
塞维利亚那些最为疾苦的民众立刻认出了他,他走向人群,为他们祝福;他显示神迹,让盲人复明,让死者复活。
然而这引发了宗教大-法官的愤怒。
他虽然曾经是基-督最坚定的信仰者,忍饥挨饿,在光秃秃的旷野之中苦熬了数十年,靠吃蝗虫和草根为生,为了自由和对自由的爱,他做出过悲壮的牺牲;但现在,他已不再是旷野中的先知了,而是尘世中的权威。
他的权威如此巨大,以至于只需伸一下手指,那些驯顺的民众便让开了道,然后他命令卫兵把基-督投入大牢。
晚上,宗教大-法官只身一人来到监狱。
他早已认出了基-督,他来到基-督面前,是要把他淤积在胸近百年的话当着基-督的面全说出来。
他首先向基-督进行讨伐:“你有权哪怕是向我们显示你所由来的那个世界里的一个秘密么?……不,你没有权利,因为你不应在你以前说过的话上再加添什么,你也不应夺去人们的自由,这自由当初你在地上的时候曾经那么坚决地维护过。
《卡拉马佐夫兄弟》观后感800字作文范例5篇
《卡拉马佐夫兄弟》观后感800字作文范例5篇《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通常也被认为是作者文学生涯的巅峰之作.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卡拉马佐夫兄弟》观后感800字作文,希望能帮到各位.《卡拉马佐夫兄弟》观后感800字作文1刚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脑海里不断浮现出一位穿着修长衣服.面容和善.微笑着的年轻人的背影,还有一群孩子,他们手拉着手,蹦蹦跳跳,用响亮的嗓音喊着〝乌拉,卡拉马佐夫〞.我的心怦怦的跳动着,久久难以平静,各种想法萦绕在心头,关于信仰,关于救赎,关于善与恶,关于人性,关于饶恕,关于裁决……这些将需要我花很长时间去慢慢思考消化,也许最终能想出些什么,也许就这样一直模糊着.当初选择看这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着作,是因为曾经看《爱因斯坦全传》时,里面提到说爱因斯坦称〝《卡拉马佐夫兄弟》是我看过的小说中最好的一本〞.很好奇是怎样的一部作品能让这位物理学家给出这么高的评价.遂去图书馆借来读,花了四个晚上一个白天读完了这部作品.读完后,很庆幸自己读了这部作品.读这部作品时,我的精神时刻处于紧张状态,需要时不时停下来思考一下.这是一个卡拉马佐夫家庭的悲剧故事,暴躁好色的父亲费多尔?巴夫洛维奇,粗野暴躁的大儿子德米特里,否定上帝存在.沉默的二儿子伊凡,虔诚和善的小儿子阿辽沙.整部作品的情节随着这个家庭的各种冲突以及大儿子被控弑父的案件展开,紧凑联系.说实话,一直到最后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亲口承认是他杀死了费多尔,我都还在猜测这个凶手到底是谁.这部作品对人物的描写实在是很,尤其是心理活动的描写,入木三分.人物大多同时有着〝跨越两个深渊〞的天性,温情和暴力,癫狂和理智,怀疑和虔诚,作者却能把这样复杂多变的心理描写的细致入微,丝毫没有混乱的感觉.这些人物的形象现在都深深的刻画在了我的脑海里.对于这个弑父案的主角德米特里,我刚刚在思考一个问题,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坏人吗?他性格暴躁.粗野,荒淫;为了格鲁申卡,他表现出了近乎疯狂的〝卡拉马佐夫式不顾一切〞;他与父亲正面激烈冲突,最后惹上了弑父的嫌疑.他的这一系列行为的确很荒诞无理.但我印象很深的是他在认为自己杀了老仆人后的〝最后一夜〞的一系列行为.他疯狂的奔向格鲁申卡,表达他的爱,表现的像个孩子.在那一刻,我突然有点喜欢这个人物了,为他的不顾一切,为他的诚实坦率,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善良的.吧.再这部作品中总是给人带来光明的阿辽沙,因为这个人物的存在,使冲突.压抑中总还有些安慰和希望.他也曾经迷茫,怀疑过,但在仰望繁星,感受阳光时,他重新找回了对人世间的爱.在他〝热烈亲吻大地〞时,我突然也感觉生活如此美好,感激自然赐予我们的一切,那一刻,我也如他般明朗.在经历了那么多事后,他还是保持着那颗善良.诚实的心.还有那位凶手斯麦尔佳科夫,对于他为什么宣称〝您(伊凡)才是这个案子的唯一元凶,我只不过是个小小的从犯〞,我有一些想法.斯麦尔佳科夫才开始对伊凡是怀着敬意的,认为宣称没有信仰.否定一切事物的伊凡有自己的思想,和他所谓的是一样的.原本斯麦尔佳科夫是孤单的一个人,现在,他觉得自己找到了和自己有同样想法的人,找到了同盟.他认为他和伊凡能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总认为伊凡〝全都知道〞,这就使他认为伊凡在与他谈话时理解了他的意思,是教唆他杀费多尔.这是一个极度孤单.沉浸在自己世界的人的悲哀.但对于他最终的选择,我还是有点疑惑,他最后的精神应该是清醒的,也没有表现出内心的极度矛盾,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呢?是害怕接受审判?发觉伊凡不全都知道感觉失去同盟的绝望?为难知道真相的伊凡?这部作品很多地方都讲到了宗教,讲到了上帝,也时不时的在怀疑上帝的存在与否.我不是教徒,所以我也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我接受其他人心中的上帝的存在,因为我觉得那是一种信仰,无关乎宗教.信仰是什么?我认为是自己认为正确的一种信念准则,是心灵深处自我反省的一片无人打扰的净土,指导着我们的思想.行动.人总该信仰点什么,如果没有信仰,怎么有力量不断前进?关于人性,我认为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的坏,就算是罪大恶极的人,心中也会存着一点善意,比如费多尔对自己的儿子阿辽沙的爱.关于裁决,应该由谁来裁决?宗教?法律?但这些不都是人制定出来的吗?还是自我裁决,如德米特里一般,〝我为我整个的一生惩罚我自己,我惩罚我整个的一生〞?我同样疑惑.()这部作品中还有很多看似寻常的句子却往往蕴含深意,如〝不要对自己撒谎〞,〝爱生活本身甚于爱它的意义〞,这些都需要我慢慢咀嚼回味,我还会再读第二遍,第三遍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观后感800字作文2〝没有上帝,一切都可以做.〞这是《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著名命题,指的是:心中没有上帝,人将毫无敬畏,为所欲为,陷入罪恶的深渊.作为小说的主题,无疑是成功的,有弑父案.有人物最终的走向为明证.但若将其作为普世价值的标尺,却又有许多困惑.简单说,这个星球的居民,本来就不仅教会一个信仰,信仰佛陀.信仰安拉,难道就不知敬畏?那么,换一个说法,〝没有信仰,一切都可以做.〞,不就行了?困惑依然存在:汉文化信仰缺失,但汉文化不也提倡〝有所为,有所不为〞吗?道家干脆就赞美〝无为〞,当然,后面会拖着一条小尾巴:无为而无所不为.汉语的歧义.多义和笼而统之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许多人会急:怎么,中国人会没有信仰?请看今日之中国,佛庙道观教堂遍布,从妈祖到土地到各乡各寨供奉的各路神祗浩浩荡荡,媲美罗马众神,谁敢说中国人没信仰!但请平心而论,那些弥漫的香火,祈求的究竟是彼岸的超越,还是此岸的荣华?香火鼎盛与道德滑坡形成巨大的反差是不争的事实.哪怕是外来的宗教,一入中土,便生异象,藏传佛教,如今成了一种时髦,在中土居然成了〝供养〞.〝双修〞的幌子,有人讽道:〝京城一块砖头掉下来,会砸中几个仁波切〞.比起〝满街红绿走旌旗〞(______语).满街都是股神,满街都是仁波切更令人悲哀.困惑依然还在,一种文明,缺乏终极关怀,怎么能延续数千年?假如毫无敬畏,〝慎独〞怎么会被推崇为最高的道德境界?文化大师们在不断梳理,给出答案,比如挖掘理学.心学的形而上学内涵,从道德律令拓展出宗教意义等等,但这些似乎与大众的精神体验很〝隔〞,多半是士大夫的自说自话.对芸芸众生来说,对此生的热情.对当世的经营就是他们的〝宗教〞.怎么办?有人给出答案,从教会发展的迅猛势头来说,若干年之后,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教会国家.那么,问题就解决了.是吗?假如真如所愿,我想,那一定如汉传佛教一样,是一种新新教,既不同于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新教,不同于罗马天主教,不同于骄傲的东正教,而是有中国特色的教会!呜呼,无往而不胜的中国特色!《卡拉马佐夫兄弟》观后感800字作文3去台北之前匆匆忙忙读完这本书,回来休息了两天终于愿意动笔写写书评.最早在高二班会语文课代表的推荐下知道陀氏,后来大一在哲学系得知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本书中对很多哲学问题进行了讨论.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俄国人名字都太长,这本书读得很吃力.里面有很多对于上帝和救赎的思考,说实话,很难说我读懂了,但我并不认为这是由于我生活在一个几乎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度,因为即便我们不会对上帝进行学院式的正统的思考,很多人包括我都在不同程度上相信某种超自然的力量,说它是迷信甚至有些亵渎,它与我笃信的现实科学相冲突,但我太明白我并未强大到.聪明到能使我脑中天马行空的想法变成一套逻辑自洽的系统.〝对于现实主义者来说,并不是奇迹产生信仰,而是由信仰产生奇迹.〞这种信仰不取决于信仰所指向的事实,这看似不够成熟,但实际上才是最坚固的.毕竟人生在世几十年,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看到超自然的现象,如果信仰依赖于奇迹,那么又怎能扛得过现实的浪潮.阿辽沙和伊万同是现实主义者,但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凭着自内而生的信仰,阿辽沙在他最尊敬的长老的尸体发出腐臭而没有产生奇迹时,虽然产生了片刻的怀疑和不甘,但最终仍抱持信仰走入尘世.而伊万在自欺无法继续.希望父亲被杀的念头被揭穿时,最终由内心的另一个自己(我是这样理解的)的口中明白〝在信仰问题上任何证据都不可解决,尤其是物证.多马之所以相信,并不是看到基督死后又复活了,而是他早就相信.〞继而坦然自己内心的恶,在法院上坦白邪恶的不堪的自己.信仰本身,而不是信仰所指向的事实,使人强大.〝没有得到天上的保证,只好相信内心的声音.〞小说的最后对米嘉是否有逃狱留下了一个悬念,而是用小伊柳沙的葬礼和阿辽沙对孩子们的一番话作为故事的结尾.他告诉孩子们,要在心底留住童年单纯的善意和美好的回忆,因为总有一天它会帮助他们得救,努力成为一个正直的人,这甚至是最伟大的精神支柱都比不上的.确实,很少人通过顿悟而成长.通过突如其来的奇迹而变成一个善良正直的人,我们饱受现实的阳光或风雨,只有信仰足够强大,才能在心中沉淀那些神圣的回忆,披荆斩棘,不畏惧不后悔.本来以为自己除了情节以外完全没读懂,回头看看自己画线的语段发现个章节中让我有启发的语句几乎都指向一个中心,这种感觉很神奇.《卡拉马佐夫兄弟》观后感800字作文4《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部由家庭中的父子关系入手探讨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出路的杰作.作者自称,这部作品在头脑中孕育达30年之久,其中伊凡的自白〝宗教大法官〞一章,甚至〝在自己的心里几乎酝酿了一生〞,可见作者用心之苦,写作态度之谨严.的确,这部作品的分量是沉重的,就个人的阅读经验而论,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哪一部外国文学名著如此强烈地震撼了我的心灵.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思想型的作家,他要探讨的是俄罗斯的文化重建以及人类和谐的生活秩序的建立问题.他所看重的宗教性质的〝我在故我爱〞,也许不无虚幻性与抽象性,所流露的对暴力革命的否定态度亦不无偏颇,但若像许多学者因此而断言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敌视俄国革命,甚至将其斥之为〝反动〞,怕也失之简单粗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暴力革命也许是必要的,但却不见得是人类社会变革惟一可取的方式,革命的目的更不是为了加剧人间的仇恨.事实上,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对于人类的社会发展而言,对爱的呼唤,对他人与社会承担责任的呼唤,都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正如《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所展示的,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多么可怕.令人不安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个多世纪之前冥思苦索的问题,仍在困惑着当今的人类.以我国目前的现实来看,经济发展与法律建设固然是重要的,但正如佐西马长老当年所意识到的,仅此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全部问题的,我们同时还要重视的正是〝我在故我爱〞这样一种人生哲学的建立.与那些重在叙事的传统作品相比,《卡拉马佐夫兄弟》不是一部轻松易读的小说,需要沉下心来,通过那些意蕴丰富的文字,体悟人性的奥妙,与人物.与作家进行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作品中,虽然因其凶杀的悬念与破案的曲折,不乏引人人胜的故事结构,但作家显然不是重在传统式的讲述故事,而是从拯救人性的伟大使命出发,重在以精微犀利的笔触,通过人物灵魂的拷问,破译人性的密码,呼唤人间之爱,探索人生的出路.读着这样一部作品,会令人愈加感到我们的当代文学中精神内涵的贫乏与苍白,而这也许正是我们缺乏真正惊心动魄的优秀之作的重要原因.而事实上,与陀氏生活的时代相比,面对物欲纷繁的现实,我们是多么地更加需要这样一种精神的沉思与探索.《卡拉马佐夫兄弟》观后感800字作文5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高贵,你看她之前的法庭陈词,口口声声为了米嘉,不惜把自己当年的糗事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也要维护米嘉,可是当法庭控诉达到关键时刻她还是拿出那封信,毁了无辜的米嘉.格露莘卡卑微,甚至被认为卑鄙,她游走于两父子之间,她是情场老手和玩弄伎俩的专家,跟真正卑鄙的拉基津是表兄妹而且走得很近,可是在所有人选择倾向米嘉是杀父凶手的时候她毅然决然坚持相信米嘉的无辜,在法庭上,在米嘉被那封要毁掉他的信出现时格露莘卡发出悲惨绝望的一声哀叹,真正情人才能发出的一声哀叹.人世间的善恶很容易被花俏的外表迷惑眼睛,人世间的真相也很容易用花俏的外表迷惑人们的眼睛.所有的罪证都指向米嘉,令他不得翻身,他也用自己的真诚和热情回应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过.伊万在法庭上承认他有罪,哪怕曾经只有犯罪的动机和诱发别人犯罪的无心之举,他依然承认自己的罪行.斯乜尔加科夫杀了费尧多尔·巴普洛维奇并畏罪自杀,没人相信他杀了人.这桩案件在判罪之前就在人们心里被定了罪,卡嘉高贵,人们必然相信她的言行高贵,她的所言所行虽然微有瑕疵但不失为公正公平之举,米嘉癫狂,在事发当夜双手沾满鲜血,他就必然成为杀父凶手,不需要审问,不需要考虑那些可以的细节即可判罪.格里果立·瓦西里耶维奇,头上挨了重重一杵子并且破了个洞,血从他头上涌出来直流到德米特里·费尧多罗维奇手上,身上,衣衫上,手帕上,他试图把手帕扯出来堵住那个洞可惜没能成功,血还是如注般流到手帕上,沾满整张手帕,沾满米嘉的双手.格里果立·瓦西里耶维奇以为自己的生命就这样结束,这个倔强的老头一生秉持一个信念,就是对他的主人,米嘉的父亲费尧多尔·巴普洛维奇保持愚忠,这个信念不知从何而来,仿佛天生,也从未消逝,哪怕他知道他的主人费尧多尔·巴普洛维奇是个毫不值得为之忠诚的人,近乎守财奴,色棍,劫掠者,费尧多尔·巴普洛维奇毫不手软地从亲生儿子德米特里·费尧多罗维奇手上以欺诈手段夺走他母亲本该遗传给他的大量财产,然后让儿子跟奴仆格里果立·瓦西里耶维奇呆到一块,不管不顾直到米嘉长大成人.即使这样,格里果立·瓦西里耶维奇一生秉持忠诚信念也从未动摇.心理学家认为,人犯罪很大程度上源于愤怒.作家认为,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那么我们可以斗胆约略认为,人之所以会犯罪是因为自己的无能,没有能力让自己过上正常美好的生活.卡拉马佐夫兄弟观后感。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之前看《走进生命的学问》一书时,书中作者周保松的老师推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我买了一套陀老的文集收藏,近日看完《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确精彩。
书中我最喜欢两句对白:“爱生活甚于爱生活的意义?”“一定得这样,像你所说的超越逻辑去爱,一定得超越逻辑,那时我才理解其涵意。
”这对话里有着某种存在主义的味道。
虽然老陀一再痛斥虚无主义,但我认为他所痛斥的是“既然一切虚无则凡事都可为”的逻辑。
而在我的认知里虚无是一种生活氛围,是一种理不清因果,找不出方向的混沌处境。
一直拒绝承认“生活毫无意义”,也是怕滑入“凡事可为”的不复之地。
借伊万之口老陀感叹:重要的不是上帝是否存在,而是它“必须”存在,人们会为此造出一个“上帝”。
老陀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三人身上分别突显了人性的某一面,米嘉的欲望,伊万的理智,阿辽沙的笃信。
他也赋予他们一个共同的特质——坦诚,这坦诚尤其指对自己,借由这一特性,即便最惹人厌的米嘉也是让人喜欢的。
如果非要对比,最不坦诚的大概是伊万,但我真的好喜欢他,也许是他那种想要笃信“爱”而不能的挣扎让我倍感熟悉。
理智从不轻信,当他对阿辽沙慷慨激昂地讲完关于宗教叛逃的长诗,绝望而悲凉,阿辽沙在他嘴唇上轻轻吻了一下。
我觉得伊万是羡慕阿辽沙的,因为阿辽沙不必经由撕裂的自我辩论,凭着善良纯真引导而去笃信(现实中,我也是羡慕那些凭着善良纯真而去笃信宗教的朋友)。
老陀似乎并不认同三兄弟中任何一个,但似乎隐隐的承认了三者存在的合理性。
欲望,理智,笃信是人性的一体三面,套用一句俗到不能再俗的话,和谐才是根本,但前提依然是坦诚。
书的最后一章是伊柳沙的葬礼,在巨石旁,阿辽沙对守护伊柳沙的孩子们说,“记住这一刻,永远不要忘记,当年我们被一种善良而美好的感情联结在一起……关于你们的教育问题人们经常向你们谈起,而某一段从童年时代保留下来的美好而神圣的回忆或许正是最好的教育。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在我读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后,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通过这部小说,作者以其独特的笔触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人性的种种复杂面貌,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不可忽视的联系。
以下是我对这部作品的个人读后感。
《卡拉马佐夫兄弟》以卡拉马佐夫一家为主线,描述了三个截然不同的兄弟:教父阿列克谢、被侍弄的人道主义者伊凡、贪恋世俗欲望的德米特里。
通过这一家庭的故事,陀思妥耶夫斯基展现了强烈的家庭关系、道德困惑和对神之思考。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非常生动而深刻。
卡拉马佐夫兄弟三人个性迥异,却又紧密相连。
他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人性弱点和冲突:爱、智慧和欲望。
阿列克谢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充满着仁爱之心。
伊凡则是一个怀疑论者,质疑上帝的存在和道德的意义。
德米特里则深陷于酒色与财富的诱惑中,挣扎在信仰与欲望之间。
作者通过这三个角色,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复杂性,让读者深思人们内心的斗争与纠结。
小说中的家庭关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卡拉马佐夫一家虽然有着浓厚的血脉关系,但他们的内心却充满了不信任和争斗。
父亲费奥多尔·卡拉马佐夫是一个非常自私和爱慕虚荣的人,这使得他的子女们充满了矛盾和敌意。
这种家庭环境使得兄弟们之间的关系紧张而复杂。
然而,我也看到了家庭的力量和希望。
在小说的结尾,伊凡亲口向阿列克谢忏悔,感受到了兄弟之间的深情厚谊。
这体现了家庭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以及人与人之间能够彼此体谅和原谅的力量。
小说中的宗教意象和道德思考也使我深思不已。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基督教为背景贯穿整个小说,探讨了人们对信仰和道德的追求。
通过对阿列克谢和伊凡的思想碰撞,作者引发了许多关于上帝存在与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阿列克谢代表了对信仰的坚定,他相信上帝的存在,并通过积极的行为在社会中传递爱和关怀。
伊凡则代表了现实主义的怀疑和批判,他对信仰和人类的行为表示质疑。
通过这两个角色的对话和思想碰撞,作者呼吁人们思考信仰和道德在人生中的意义和作用。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本七十八万字的长篇小说,我读了二十多天才读完,虽然说读得有点痛苦,但是收获却颇丰。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小说通过一桩弑父案,故事一点点展开,关于伦理、社会环境、宗教思想的论述与讨论也随之深入。
卡拉马佐夫家的三兄弟,完全不同的三种性格。
大儿子,德米特里,继承了父亲的荒淫无度,沉迷于声色犬马,挥霍完所有钱财。
二儿子,伊万,理性,相信科学,却最终陷入了害死父亲的无限愧疚感中。
小儿子,阿列克塞,纯洁的小天使,作者悉心安排好的英雄。
那么,到底是谁杀害了父亲?真正的凶手出乎意料是仆人斯麦尔佳科夫,被传是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
法院最终误判大儿子有罪流放,在判决的前一天二儿子在凶手那里得知了事情的真相,却没有成功阻止法院的判决,这是为什么呢?大儿子,与父亲不和,是父亲和第一任妻子唯一的儿子,父亲对他不管不问,他靠着家里的仆人养育长大,他一直认为父亲还隐藏了过世母亲的财产没有给他,对父亲也有颇多怨言。
同时,他参军回来后居然和父亲喜欢上了同一个女子格鲁申卡,父子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冲突更加升级。
大儿子性格张扬,恨着父亲,时不时喝醉了酒扬言要杀掉父亲,几乎全城人都知道他想要杀掉父亲,杀掉自己的情敌,抢夺钱财。
二儿子,父亲和第二任妻子的'孩子,父亲对他照样不管不问,在年龄还小时其母亲去世,被接到母亲家里教养,受到了较好的教育,但是对他荒淫无度的父亲也是有恨的。
他得知真相之前就已经有些轻微的脑炎,在得知事情的真相之后更是备受思想煎熬,在开庭后没说几句话就陷入混乱,被送去治病。
那么,事情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凶手,对大儿子和父亲之间抢夺女人的事情了解的很透彻,对二儿子没有显现出来的恨意也有所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1 陀老的这本书打五颗星根本不够,我想把整片星空的星星全打给它。
怎么来写这本书的读后感。
去年就开始阅读,直到今年,一会儿在kindle上阅读,一会儿拿起手机看,被很多事儿打断也被其他书吸引过,断断续续地阅读所以感受也是凌乱的。
今天一口气把后边全部给看完了,真的是情绪波动,中途特别想哭,因为文字仿佛透过纸面,撬开我的脑袋,直抵我的内心深处。
说说人物吧,老头就撇过,就谈这三个儿子。
老大卡嘉是我非常欣赏的,有自己的原则,虽然是个混,但不妨碍他活得明白。
对于爱情很执着,对于自己也看得透透的,坏是坏,心眼却是好的,根本还是根善苗,但有点太苦了,没娘疼爹不爱的,命运老是和他开玩笑,在想要改邪归正浪子回头的’时候,咔嚓一下人生毁了,害,可怜惹人爱。
老二伊万,搞不明白,也不想你搞明白,别人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想法太多,暗戳戳的,思想吧,不抛锚的时候说点话还中听,说多了我也不明不白地看了,没留下多少强烈的感受,但是最后再来看,本人也还是挺好的,毕竟是卡拉马佐夫的代表人物,走得极端,两段都有接近,走过来走过去,矛盾。
老幺是陀老个人最偏爱的,塑造得太好了,好到我对他就只有敬仰,好到我觉得全文就他一人是小说人物,好到不真实,伊万卡嘉老卡拉马佐夫还有卡列琳娜格露莘卡等等这些人物都非常真实,就阿廖
沙一人让我觉得这肯定是个小说人物,但不可否认我是爱他的,因为他是爱世人的。
看完有点胸闷,我想我会去购买纸质版的,放在我床头,时不时看看,很多地方我不理解的,或许以后经历多了,或许看的书多了,或许某个时刻我就懂了。
再次向陀思妥耶夫斯基致敬。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2 去了先锋书店,瞥到几句黑塞的《荒原狼》,在《荒原狼》豆瓣评论处看到一句“先看陀老再看黑塞”,翻开这著作。
当时看《人类群星闪耀时》说到陀老那时,只标记了“自从死神灼热的一吻,便须为了磨难而热爱生存和呼吸”,当时更喜欢列夫托尔斯泰。
今读此书,想要把每句都标注,又感叹如此我要做什么呢。
反反复复,一字一句,扣问深处,一响,一响,但却说不清,究竟有无回响。
圣经,宗教,世界灭绝的物种文化一个皆一个,但宗教思想将源远流长。
因为我们没法仅抱着身体行走,活下来是有想活下来的念头,同此理,思想需要画一个束缚,无边的自由怕只神魔可驭。
所以心理学的第一个建议:信教。
“活着即是天堂。
”恰好又莫名几字正当概括我最近心境。
被我伤害的,自有淋在我身的罚;伤害我的,我真心愿你心中无愧。
“一粒麦子落在地里如若不死,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会结出许多子粒来。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不懂;第二次在故事里看,却突然懂了。
多是圣经的话,因一友赠,有圣经,但甚少翻看,前些日又激起看的兴趣,读到一段觉残忍,又搁置。
然此书,却一直放在床头,床头书。
我生来家庭信佛,我便信佛,天下宗教在我眼里本是一家,我敬重你的。
然史上相残相杀也不少。
年少不怎么信佛,因为不用,如今信佛,不是因为我信佛在,而是我要佛在我心中。
你想要什么,便去追求什么,这是欲望;你的心什么都可以不要,不受所有诱惑控制,方是自由。
大多自觉命苦之人皆由自己所造。
阿廖沙在书中人人喜欢,看到最后我也喜欢上了他,当觉奇妙。
离这本书所在的当时时间似乎很远,然而又几乎在当下,想到地图上两个点,往远看便重在了一起,近处看才得区分。
如今与当时,依然如此。
思想崩塌了,一堆人倒下了,但站起来的,愈来愈多。
伊万,我们不能以想法判定人有罪,若是如此,皆是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