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治理变迁与发展

合集下载

乡村治理模式变革与农村社会发展——以浙东DT村为例

乡村治理模式变革与农村社会发展——以浙东DT村为例
政府 组 织通 则 》 后, 乡( 行政 村 ) 政权 组 织很 快 在全 国范 围 内建 立 起 来 。 此 时, 全 国有 的省 在 县 以下设 区 、 行 政 村、 自然 村 三级 , 行政村相当于乡 , 由若 干个 自然 村 组 成: 有 的省 在 县 以下设 区公 所 、 乡、 村 三级 , 区公 所 作 为 县 的派 出机关 。 代 表县 政府 监 督所 属 的 乡 、 村。 1 9 5 4 年9
式变 革 对农 村 社会 发展 的 影 响 .并 从 中得 到 一 些经 验 和启 示 。 D T 村 是浙 东 临海 所 辖 的一 个 自然 村 . 2 0 1 2 年。 D T 村全 村 6 0 8 户, 总人 口1 8 7 6 人, 党员4 2 人。 村 里 有 大 小企
( 行 政村 ) 人 民代 表 会议 组织 通则 》 与《 乡( 行政村) 人 民
执政者来说 . 因为要组建基层治理体制 , 需付出巨大的
治 理成 本 : 对 广 大 的农 民来说 . 压 制 了他 们 作 为小 生 产 者 自由经 营 的天性 。 使 其 创造 力 无从 发挥 。 由 于 我 国新 建 立 的政 权 是 党 领 导 国 家 的 政 治 体
权 架 构初 步 构建
2 0 1 1 年 换 届 选举 完 成 , D T 村先后产生过6 位 村 书记 , 5 位 村 主任 ( 以前是 生 产大 队 队长 ) 。
新政权成立后 .立即对传统 的治理方式进行革命
性 的变革 . 以现 代 性 的政党 组 织作 为 乡村 治 理 的主 要 力量 . 以行政 命令 体 制作 为 乡村 治 理 的主 要手 段 , 极 力
权逐 步 建立 起 区乡 ( 行政 村 ) 制度。 1 9 5 0 年1 2 月颁布《 乡

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

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

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乡村治理模式是指在乡村地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乡村事务进行管理和协调的模式和方式。

随着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凸显,乡村治理模式也在不断变迁和发展。

本文将从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1. 传统乡村治理模式在中国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中,乡村的治理主要由乡村长老、村民代表和地方政府人员共同参与,主要采取“自己的事情自己办”、“村民自治”等方式,乡村发展问题主要由村民自己商议解决,政府只在特殊情况下介入。

这种模式下,乡村治理主要依靠乡村自治形式,缺乏法治和专业性,故往往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2. 政府主导乡村治理模式20世纪后期,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凸显,中国政府开始推动新农村建设,乡村治理模式逐渐由传统的村民自治向政府主导型转变。

政府加大对农村事务的干预和投入,加强了对农村事务的管理和协调,推动了农村治理模式的现代化。

但是在实践中,政府主导的乡村治理模式,往往会出现过度行政化、农村事务过度依赖政府资金和政策支持等问题。

3. 社会参与型乡村治理模式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乡村治理模式逐渐向社会参与型转变。

社会参与型乡村治理模式强调社会力量在农村事务中的作用和地位,注重发挥农村社会组织、专业团体等社会组织的作用,更加重视乡村民主决策和自治管理,促进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平衡。

1. 向法治化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乡村治理模式将更加向法治化发展。

法治化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制度安排,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法治化乡村治理模式将倡导依法治理,强化法治意识,加强乡村基层法治建设,更好地维护农村社会秩序和村民权益。

2. 促进政府和市场的协同未来的乡村治理模式将更加注重政府和市场的协同,发挥各自的优势,解决农村事务中的矛盾和问题。

政府将加强对农村事务的监管和指导,为市场提供更好的经营环境和政策支持,引导市场资本向农村领域倾斜,推动农村产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

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

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乡村治理模式是指针对乡村地区的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处理的一种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和发展,乡村治理模式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发展,下面将从历史发展、需求变化和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对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从历史发展来看,乡村治理模式经历了多次演变和变革。

在农耕社会时期,乡村治理主要依靠家族自治和地方社团的组织来完成。

到了封建社会时期,地主势力逐渐掌握了乡村治理权力,实行“乡村官治”模式。

到了近代,乡村治理模式逐渐向以政府为主导的乡村治理模式发展。

而在当代,乡村治理模式又面临着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

从需求变化来看,乡村治理模式也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

在传统农耕社会时期,乡村治理模式主要是以土地经营和农业生产为核心,以维护家族利益和地方秩序为目标。

而到了现代,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民权益问题的凸显,乡村治理模式逐渐从农业生产导向转变为农民农业生活全面发展的模式。

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健康健康、教育文化等需求也逐渐增多,这就要求乡村治理模式在提供基本农业服务的更加关注乡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从发展趋势来看,乡村治理模式将向着深化政府与农民合作的方向发展。

乡村治理需要政府提供支持和保障,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同时也需要农民积极参与和管理乡村事务。

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治理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形成政府与农民互动、共治的新模式。

还需要推动农村社会组织建设,通过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增强农民自治能力,实现乡村治理的有效参与和民主化。

乡村治理模式是根据社会发展变革和需求变化而不断演变和发展的。

未来乡村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将是政府与农民合作的方向,加强农民参与和自治能力,推动乡村治理模式的民主化和社区化发展。

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

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

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一、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策变化、社会发展、经济结构转型等。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来看,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传统乡村治理模式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乡村治理模式主要是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以乡、村两级政府为主导,依靠行政命令和政策指导来推动乡村的发展。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政府主导、决策集中、资源配置不均衡,缺乏社会参与和民主决策的机制。

2. 经济发展导向模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乡村治理模式开始向经济发展导向转变。

政府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这一阶段的乡村治理模式主要侧重于经济发展,忽视了社会民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治理问题。

3. 社会治理导向模式近年来,随着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农民意识的觉醒,乡村治理模式开始向社会治理导向转变。

政府逐渐意识到要解决乡村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需要依靠村民自治、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推动乡村治理的民主化和社会化。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注重社会参与、民主决策、法治化管理,促进了乡村治理结构的多元化和专业化。

二、乡村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从以上对乡村治理模式变迁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乡村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村民自治的强化乡村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村民自治的强化。

在传统模式下,村民自治体系存在着管理不规范、运作不畅等问题,政府干预过多。

而现在的发展趋势是逐步强化村民自治,鼓励村民通过选举产生村委会、村民代表大会等组织,参与农村事务的管理和决策。

2. 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乡村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之二是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

政府在推动乡村治理中需要依靠社会组织的参与和支持,鼓励发展乡村社会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乡村合作社等,承担起一部分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形成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共治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中国乡村治理变迁与发展 ppt课件

中国乡村治理变迁与发展 ppt课件
近代以后,国家权力逐步向乡村社会渗透,乡村 治理中行政化倾向逐渐压倒了自治化倾向,国家 曾试图通过一系列机构设置和委托,变地方权威 为国家的基层政权分支机构,使地方权威服务于 国家目标的组织机构,并进入国家官制的控制范 围。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官僚帝国遭遇了前 所未有的危机。
科举制度的衰弱及最终废除,使得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丧 失了重要的制度化联系方式。
4、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乡村治理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乡村治理影响最大的莫过 于村民自治这一伟大创举。
村民自治,作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形式, 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中产生和形成的, 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成 果。
(1)村民自治的形成和发展
1980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的宜山、罗城两县 一些农村出于社会管理的实际需要,自发成立了村民委员 会。
在乡村社会内部,乡村政治的中心是非正式的地 方权威如乡绅、族长和地方名流,他们也不具有 官员的身份,这些权力者并不是国家直接任命, 而是在乡村社会内部生长出来的,这些族长乡绅 把行政权、自治权、家族权融为一体,带有很强 的家族自治性质,不需要依靠王朝行政机构的命 令就能自行整合乡村社区。
2、近代乡里制度的变迁
村民委员会成立之初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社会治安和维护集 体的水利设施,而后逐步扩大为村民对基层社会、政治、 经济生活中诸多事物的自我管理,村民委员会的性质也逐 步向群众性自治组织演变。
第三章 中国乡村治理变迁与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也 使农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与此同时,人民公社制度的瓦解,国家政治力量从农村社会许多 领域退出,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出现涣散状态。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变迁研究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变迁研究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变迁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农村基层治理模式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农村基层治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演变和变迁对于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而了解和分析这些变化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改善和完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当前对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变迁研究还比较薄弱,很多地方尚未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有必要对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变迁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未来农村基层治理工作提供经验借鉴和政策建议。

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变迁的历史回顾和当前状况分析,深入探讨农村基层治理体系的发展轨迹和特点,为农村治理体系改革和完善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1.2 研究意义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变迁对于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演变反映了新中国农村社会制度和治理体制的变化过程,可以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农村发展历程提供重要线索。

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研究其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农村社会管理中的关键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变迁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和政策的变革,对于我们深刻领会中国农村社会管理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启示,对于我们总结经验、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研究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变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推动我国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研究是否科学、严谨。

本研究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变迁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

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

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摘要】乡村治理模式在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乡村治理模式的重要性以及其定义,然后分析了传统乡村治理模式的特点和变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乡村现代化的推进,新型乡村治理模式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

文章还探讨了乡村治理模式的创新实践及发展趋势。

结论部分强调了乡村治理模式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乡村治理模式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有助于深入了解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和发展趋势,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乡村治理模式、变迁、发展趋势、传统、新型、创新、探索、重要性、发展方向、结论。

1. 引言1.1 乡村治理模式的重要性乡村治理模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过去,农村社会存在着种种问题和矛盾,需要有效的治理模式去解决,而乡村治理模式就是为了应对这些问题而产生的。

乡村治理模式的建立可以促进乡村社会的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乡村治理模式的建立还可以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通过有效的乡村治理模式,可以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

乡村治理模式也可以帮助农村实现农村环境的改善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从而实现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乡村治理模式的定义乡村治理模式是指在农村地区,政府、村民、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通过各种制度机制和管理方式,共同决策、共同管理、共同分享农村资源、开展公共服务,维护农村社会秩序,解决农村面临的各种问题的一种组织形式。

乡村治理模式的核心理念是民主参与、法治保障、社会协作、依法治理,在实践中体现了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群众参与的特点。

乡村治理模式的建设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农村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乡村治理模式的发展应当立足于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各方主体的作用,形成协调高效的农村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和动力。

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的乡村治理研究

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的乡村治理研究

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的乡村治理研究一、本文概述《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的乡村治理研究》一文旨在深入剖析中国社会历史变迁背景下乡村治理的演变过程、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实地考察,本文试图揭示乡村治理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问题和改革动向。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乡村社会的理解,也为当前和未来的乡村治理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文章首先回顾了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大背景,包括农业社会的形成、封建社会的兴衰、近代社会的转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革。

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乡村治理在这些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重点探讨了乡村治理模式、权力结构、治理效能等方面的变迁。

接着,文章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指出了当前乡村治理研究的主要观点、争议和研究空白。

同时,结合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文章深入剖析了当前乡村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如基层组织的弱化、农民参与度不高、资源分配不均等。

文章提出了未来乡村治理改革的方向和政策建议。

包括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民参与度、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

文章也强调了跨学科合作和实证研究在乡村治理研究中的重要性,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的乡村治理研究》一文旨在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乡村治理的发展过程、现状和问题,以期为当前和未来的乡村治理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二、中国社会历史变迁概述中国,这片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古老土地,其社会历史的变迁丰富而复杂。

自古代农耕文明兴起,至近现代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社会历史变迁大致可以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四个阶段。

在古代,中国社会以农耕文明为主,乡村治理主要依赖于宗法制度和乡绅阶层。

宗法制度通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秩序,乡绅阶层则扮演着桥梁和纽带的角色,连接着官方与民间,维护着乡村的稳定和发展。

这一时期的乡村治理,虽然形式简单,但却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农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

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

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推进,乡村治理模式在我国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已经逐渐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各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探索新的乡村治理模式,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本文将对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

一、传统乡村治理模式的特点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主要由村民自治组织、村委会和乡镇政府组成。

村民自治组织是乡村治理的基础,它代表了村民的利益,并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行使自治权。

村委会是在村民代表大会的领导下管理村务的组织。

而乡镇政府则是对村级政府进行指导和管理,同时负责协调各村之间的事务。

传统乡村治理模式的特点是稳定、延续性强、集权化、公共参与度低等。

1. 经济变迁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的农村发展需要。

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日益多样化,传统的农业经济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

由于城市化的推进,乡村居民也开始出现向城市转移的趋势。

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面临着经济变迁所带来的挑战。

2. 社会变迁社会变迁也是导致乡村治理模式变迁的重要原因。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农村居民的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对乡村治理模式有了更多的需求和期待。

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社会阶层的出现,也给乡村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3. 生态环境变迁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严重性逐渐暴露,乡村治理模式也开始面临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

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无法有效解决环境问题,因此需要调整和变革。

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推动生态保护型乡村治理模式的发展。

1. 强调公民参与未来乡村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将更加强调公民参与。

村民自治组织将在发展中得到更多的权利和资源,村民的自我管理能力将得到提升。

政府也将积极促进村民自治组织的发展,加强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合作。

2. 推动政府改革为了适应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政府需要加强改革,提升治理能力。

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

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

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世界各地的乡村治理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从许多方面来解释。

本文将探讨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

1、从传统到现代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是以自然村为单位建立的,以家族、宗族等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社区组织形式。

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自我完善、自我调整和自我控制能力。

但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速,农村社会结构开始和城市接轨,家族关系松动,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农民对治理问题的需求也产生了变化,这使得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显得无法满足现代农村的需要。

2、从政府主导到社会参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了农村改革政策,乡村治理体系也发生了变化。

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强,过去的家族、宗族等传统社会机制被淘汰,代之以由政府主导的乡村治理机制。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意识的觉醒,社会参与程度开始逐渐增强,逐渐构建起更加多元、开放、平等、协同的乡村治理模式。

3、从分权到权责合一以前的乡村治理模式中,职责分配不明确,有时不同部门之间出现协调不力的情况,一些责任被拖延或弃权。

随着社会发展和制度的逐渐完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更加强调权责合一,相对权力与责任的分离问题得到解决,基层干部在农村治理过程中应该落实好职责,责任和任务。

1、发展社会服务功能乡村治理的重点已经由单纯的管理转向了社会服务,这就意味着乡村治理不再只是公共服务的补充,而是成为了社会治理体系的综合治理的一部分。

乡村治理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服务职能,如健康、养老、文化等方面。

2、强化社会参与现代乡村治理应该走向多元化和立体化,强化社会参与,增强公众的参与和协调作用。

它不仅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合作,也需要促进不同乡村领域的交流、协调和合作。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乡村社会建设。

3、建立公共参与平台乡村治理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公共参与平台,这个平台应该是一个透明、公正、公平、实用、有效的治理平台。

公众应该有充分的信息渠道和参与技能,可以更好地理解、参与和影响决策过程。

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社会治理结构的演进与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社会治理结构的演进与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社会治理结构的演进与发展农村社会治理结构是指在农村社会治理过程中,由国家、农村社会各治理主体在一整套制度安排基礎上形成的相互关系框架。

农村改革40年来,农村社会治理主体实现了由单一治理主体向多元治理主体的转变,国家、基层政府、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农民个体以及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多元治理主体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推动了农村社会治理结构的变迁。

具体表现为:宏观国家层面,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的调适;中观乡镇层面,“乡政村治”结构的发展;微观村庄层面,村治结构的优化。

总体而言,农村社会治理结构的演变遵循着由外生型治理结构向内生型治理结构转变的内在演进逻辑和善治的发展方向。

标签:农村社会治理结构;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乡政村治;村治结构一、引言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开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经济改革。

农村土地制度变革释放了农村社会活力,为农村社会多元力量发展创造了经济条件。

国家与农村社会多元治理主体的互动发展推进了农村社会治理结构的演进,为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提供了中国经验。

农村社会治理结构是指在农村社会治理过程中,国家、农村社会各治理主体在一整套制度安排基础上形成的相互关系框架,其中蕴含国家与农村社会之间、地方政府与农村自治组织之间、农村自治组织与社会组织之间、农民组织与农民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多重权力(利)结构。

一方面,农村社会治理结构为农村社会各治理主体提供行动的边界与规则,另一方面,农村社会各治理主体之间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不断重构着农村社会治理结构。

农村改革40年来,农村社会治理实现了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的发展。

在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农村社会文化网络提供的平台基础上,基于核心能力、竞争优势、活动空间(领域)和目标方面的差异,农村社会多元治理主体之间既竞争又合作,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制衡。

百年来中国农村政治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

百年来中国农村政治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

□刘媛媛[关键词]中国农村;政治社会;历史变迁[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676(2010)04-0026-0320世纪以来,中国农村政治和社会发展经历了几次大的社会历史变迁,中国农民的命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在探讨农村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历程,预测农村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未来情况时,一定要考虑农村发展的历史延续性。

[摘要]百年来中国农村政治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9)一、百年来中国农村政治和社会发展概述20世纪以来,中国农村政治和社会发展经历了几次大的社会历史变迁,在历史的动荡中,中国农民的命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笔者以农村历史变迁的动态过程为出发点,将20世纪以来中国农村经历的政治和社会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并以这三个发展时期为研究视角,谈谈影响农村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历史延续性。

(一)第一个时期:1949年以前的农村政治和社会20世纪前半个世纪的中国农村社会,经历了晚清政权的内卷化统治后,在动荡的国内战争和抗日战争以及国民党政权统治下极为艰辛的生存。

这一时期,中国农村政治和社会发展是极为缓慢的:国家权力在乡村逐步扩张与区级政权得到建立;地方政府越来越科层化;教育、通讯、交通、邮政的近代化建设也在农村逐步开展起来。

但这一时期的农村政治极不稳定,国民党政府缺乏对中国的有效治理,限制了农村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加剧了农民的负担,也因此削弱了国家的力量。

国民党政权早期试图通过强有力和高效的国家能力建设来实现农村政治和社会现代化目标没有实现,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国民政府推进国家官僚大的反对者。

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农民占多数,只有改善农村经济和政治社会状况,使农民得到稳定的收入来源和享受到和平发展的机遇,有安定的生存环境,才能使农村政治和社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积极争取农民,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并进行了土地革命,最终取代了国民党成为中国国家政权的核心力量。

今日乡村的变迁报告

今日乡村的变迁报告

今日乡村的变迁报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中国的乡村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今天我们将关注的是“今日乡村的变迁报告”,介绍一下近年来中国乡村的变化和发展情况。

一、人口迁移在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很多农民选择迁往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

从统计数据来看,中国的农村人口正在逐年减少,而城市人口则在不断增加。

特别是在2020年以来,随着城市发展的加速,农村人口迁移的趋势愈加明显。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业领域的发展也在进行结构调整。

传统的农业产业已经逐渐向多元化、高效化、绿色化的方向转变。

商贸、旅游等新业态和新板块开始不断涌现,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契机。

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作为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农村道路和通信设施的建设正在加速推进。

同时,乡村医疗和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强化和提升,为农民提供了更完善、更便捷的服务和资源。

四、乡村旅游的开发和推广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备受推崇和热议的一个话题,其发展的前景也备受乡村经济学者和专家的关注。

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土风土味的美食等都成为乡村旅游的卖点和特色,为乡村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收入途径。

五、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壮大,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越来越严峻。

农村作为“绿色矮人”的重要环节之一,需要倡导节约、环保、绿色生活的理念,努力打造绿色、生态的生活环境。

六、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发展作为信息时代的一份子,农村也不能满足于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方式,而需要通过数字化、技术化的手段,不断提升农村生产力和效率。

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全面推进,农村物联网、无人机、云服务、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发展也将为农村注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以上就是今日乡村的变迁报告的主要内容,乡村的变化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农村作为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之一,其发展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乡村治理简介

乡村治理简介

乡村治理简介
引言概述:
乡村治理是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一系列管理和服务活动,旨在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乡村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居民等多方面的参与和协作。

本文将从乡村治理的背景、内容、方式、效果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乡村治理的背景
1.1 农村人口结构变化
1.2 农村社会矛盾加剧
1.3 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
二、乡村治理的内容
2.1 乡村基层组织建设
2.2 农村社会服务提升
2.3 乡村环境改善
三、乡村治理的方式
3.1 政府引导
3.2 社会参与
3.3 多元化治理主体
四、乡村治理的效果
4.1 农村社会稳定
4.2 农村经济发展
4.3 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五、乡村治理的未来发展
5.1 推动乡村振兴
5.2 加强制度建设
5.3 提升治理能力
结语:
乡村治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居民的共同努力。

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可以实现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希望各方能够共同努力,为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以今日乡村的变迁为话题

以今日乡村的变迁为话题

以今日乡村的变迁为话题乡村的变迁一直是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乡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看,农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篇文档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当今中国乡村所面临的变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农村经济变革中国的农村经济从“以耕种为主”向“多元化、全面发展”转变,这也是乡村经济变革的一个重要趋势。

农村地区不仅仅是传统农业,更是承载了很多新型产业和中小型企业,如黑木耳、蜜蜂养殖、中草药等,这些产业不仅为乡村居民创造了收入,而且还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同时,乡村旅游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目前,中国的乡村旅游业已经逐渐成为了农村地区的第一大产业。

二、乡村人口变化随着经济的变革,农民对于生活的期望也在逐渐提高。

许多年轻人已经离开农村,走向城市和其他发达地区寻找更好的生活条件。

同时,一些老年人也选择到城市去生活,靠着他们的子女养老。

这导致了乡村人口变化,乡村老年人口数量很多,而年轻人数量逐渐减少,这对于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影响。

三、文化传承的变迁在文化方面,农村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而西方文明和现代文化正逐渐被引入,这也让农民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

乡村学校已经开始向以往传统课程的教学模式转变,例如开始加强英语教育和新技术教育。

此外,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也导致了农村传统家庭观念的逐步消失,小家庭已成为很多农民的选择。

四、环境污染问题农村环境治理也成为当前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化肥、农药、养殖业等现代化农业方式的发展,水资源和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农业生产也逐渐面临质量和安全问题,需要有政府和农民一起合作解决。

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以往的优美环境面临着威胁,农村土地、道路以及房屋建筑往往伴随着城市化过程的到来而面对着一些不必要的改建。

未来发展趋势和如何推进乡村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基本相同,都是要实现现代化和人类化,而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现当代我国民族乡村政治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以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为例

现当代我国民族乡村政治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以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为例

2、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虽然基层民主建设得到了加强,但政治体制的改 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如何平衡权力与责任,提高政府效率和服务质量,是未来 政治发展的重要课题。
3、社会结构调整的挑战: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岫岩满族自治县面临着新 的挑战。如何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以及如何保持乡村社 会的稳定和活力,是需要的重要问题。
3、发展特色旅游线路:可以设计一些以满族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线路, 将青龙满族自治县的各个景点串联起来,使游客可以在一次旅行中全面了解满族 的文化和历史。
4、加强旅游服务和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如导游的解说服务, 住宿和餐饮服务等,同时加强旅游设施的建设,提高旅游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四、结论
1、政治体制不断完善:自改革开放以来,岫岩满族自治县的政治体制得到 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基层民主建设得到了加强,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不 断提高。
2、经济发展迅速:在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下,岫岩满族自治县的经 济发展迅速,农业、林业、畜牧业等传统产业得到了升级改造,新兴产业如旅游 业、服务业等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青龙满族自治县以其丰富的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通 过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这些资源,不仅可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也能为保护和 传承满族文化提供有力支持。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注重保持文化的原生态,防止 过度商业化,使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能够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
五、建议与展望
1、增强文化保护意识:对于满族民俗文化,不仅要加强对其的传承和推广, 也要注重保护其原始风貌和文化内涵,防止过度商业化和庸俗化。
2、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 业素质和服务质量,使他们在向游客展示和介绍满族民俗文化时能够更加准确、 深入。

建国以来乡村治理体制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建国以来乡村治理体制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建国以来乡村治理体制的演变与发展研究近年来,乡村治理问题备受关注,成为社会发展的热点议题。

乡村治理体制作为组织和管理乡村社会的重要基础,其演变与发展对乡村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以建国以来乡村治理体制的演变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乡村治理体制变迁的原因、特点以及对乡村发展的推动作用。

建国初期,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基础薄弱,乡村治理体制主要以农村人民公社为单位,社员共同劳动、共同生产、共同分配。

这种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乡村社会秩序、经济发展和资源分配的问题,但也存在着集体主义过于强调、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弊端。

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农村改革,取消人民公社,实行土地承包制度。

农民可以全部或部分承包土地,实行由农民自愿组成的农村经济组织,如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这一改革使得农民具有了更多的自主权,有利于调动农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收入逐渐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同时,信息化和现代化的进步也对乡村治理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出现,让农村居民可以更便捷地获取信息,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

这种“农村网络社会治理”模式为乡村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治理效能。

当前,乡村治理体制更加注重农民的参与和自治。

乡村社区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成为乡村治理的基层组织。

他们按照法律法规和农村自治章程,依法经营农村公共事务,维护农村居民的合法权益。

此外,乡村社区和村民自治各具特色,注重依法治理和法治保障。

一些地方政府鼓励农村社区和村民自治成立自己的综合治理机构,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乡村治理体制的演变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农村社区和村民自治能力不足,一些地方的乡村治理机制运行不够规范,治理工作不到位,导致乡村社会秩序混乱、资源浪费等问题。

此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也需要得到解决。

《2024年建国以来乡村治理体制的演变与发展研究》范文

《2024年建国以来乡村治理体制的演变与发展研究》范文

《建国以来乡村治理体制的演变与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乡村治理体制经历了深刻的变革。

从集体经济时期的农业合作社到现今的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治理体制的演变不仅是国家发展的缩影,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本文旨在探讨建国以来乡村治理体制的演变历程及其发展,以期为未来乡村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的乡村治理体制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是农业合作化运动,建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集体所有制和计划经济。

这一时期的乡村治理以政治挂帅、集体决策为特点,通过人民公社制度实现政社合一的治理模式。

这一时期,政府对乡村资源的配置具有决定性作用,乡村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都在政府指导下进行。

三、改革开放至新农村建设时期的乡村治理体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这一时期的乡村治理逐渐从以政社合一的行政模式转变为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

在保留基本的人民公社架构的基础上,逐步引入了村民委员会制度,推动农村自治体系的建立。

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开始更多地采用经济手段来调节农村经济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重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

这一时期,乡村治理更加注重村民的参与和民主决策,乡村自治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巩固。

四、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治理体制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治理体制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方面,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通过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推进“三农”工作等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乡村社会的法治建设和社会管理。

同时,国家还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乡村振兴,形成了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和治理方式。

此外,乡村振兴战略还强调了生态文明的建设。

在乡村治理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乡村治理变迁与发展 ppt课件

中国乡村治理变迁与发展 ppt课件

三、当前我国乡村治理所面临的困境
(一)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矛盾
虽然宪法和村组法都已规定了乡政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 划定了乡政权和村治权各自的运作空间,但实际中乡镇政 府往往直接领导村委会的工作,甚至以粗暴的方式进行。 因为村一级不仅有村委会组织,而且有村支部,且村支部 与村委会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村支部又受乡镇 党委的领导,这就使乡与村之间的关系变得不确定起来。
乡镇政府的财政赤字和负债是全国性的普遍问题,在不发 达地区尤其严重,甚至到了难以支撑政府机关有效运作的 地步,有的地方已经影响到基层政权的稳定。乡镇政府本 身是农村公共产品的主要供给者,但由于长期以来以农补 工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 重不足。
四、解决我国当前乡村治理困境的对策
村民委员会成立之初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社会治安和维护集 体的水利设施,而后逐步扩大为村民对基层社会、政治、 经济生活中诸多事物的自我管理,村民委员会的性质也逐 步向群众性自治组织演变。
为解决公社制度改革后形成的农村治理真空所带来的问题, 国家开始着手重构乡村社会的治理模式。
1982年宪法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村民 委员会的法律地位,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是农村 基层社会的群众性组织,进而指出农村管理实行 村民自治的基本形式。由此,全国农村绝大部分 地区逐步建立村民委员会,村民自治制度初步形 成。
许多乡镇仍然把村委会当作自己的行政下级或派出机构, 仍然习惯于以命令指挥式的管理方式对村委会从产生到日 常工作进行行政干预。
(二)村委会的行政化倾向
村组法明确规定,村委会候选人必须通过村民预选产生, 村委会必须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并且村民有罢免村委会 干部的权力。但事实上,以上规定并没能撼动高度组织起 来的乡镇行政和分散的村民在争夺村委会方面的优势地位, 无论选举多么真实,选举上来的村干部却与以前的村干部 没有什么差别:他们依然唯乡镇命令是从。

今日中国乡村的变迁

今日中国乡村的变迁

今日中国乡村的变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乡村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的中国乡村迥异于过去,这涉及到城市化、经济发展、政策支持、文化认同等多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分别从这些角度,综述今日中国乡村的发展变化。

一、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快速推进,这意味着人口正在大规模涌向城市地区。

乡村地区受到影响非常大,不断出现人口减少的现象。

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大,一些乡村村庄变得更加孤立,资源也越来越匮乏。

但在另一方面,城市化也意味着城市向外拓展的需要,乡村地区作为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连接纽带逐渐受到重视。

二、经济发展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一些乡村地区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从而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例如,江西九江市德安县的农村旅游业、安徽桐城市的毛竹产业都吸引了大批游客和投资者。

但与此同时,一些乡村贫穷,缺乏资源,面临生计困境。

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乡村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三、政策支持为了改善中国乡村地区的生活和环境,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支持。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政策是“健康中国行动”,该计划旨在改善乡村地区的医疗条件,加强个人卫生健康意识教育。

另外,为了打破乡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差距,政府还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公路、自来水、污水处理等。

除此之外,政府还会大力支持乡村旅游、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的发展。

四、文化认同中国乡村的文化认同与城市区域不同,这种认同表现在方言、艺术和习俗等方面。

一些乡村地区正在努力保护和发扬乡村的文化传统,并且将“乡村文化”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例如,福州市闽清县的“黄昏市集”、福建省建宁县龙洞乡的“壁画”等都成为了乡村地区特色旅游。

同时,很多乡村地区还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弘扬乡土文化。

综上所述,中国乡村变迁是一个多元化的话题,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

通过不断的政策支持和经济发展,不断减少城乡差距,中国乡村地区将变得更加繁荣和美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五家为比,使之相保; 闾:五比为闾,使之相受; 族:四闾为族,使之相葬; 党:五族为党,使之相救; 州:五党为州,使之相赒; 乡:五州为乡,使之相宾。
但秦汉以后,乡时废时立。至隋唐时,乡管地位大不如前。
精品课件
宋以后,乡不再作为基层行政组织,不复设乡官。 县以下基层组织中的“长”、“首”,均以“役” 的形式由乡民充任。
精品课件
二、乡村组织制度的历史沿革
1、我国古代的乡里制度 2、近代乡里制度的变迁 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乡村组织制度 4、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乡村治理 5、税费改革以来的乡村治理
精品课件
1、我国古代的乡里制度
“乡”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始于周。中国从周朝开始, 以乡作为农村地方最高行政组织。
精品课件
传统乡村社会的自治,是以家族制为基础的士绅 自治。以皇权为中心的国家权力对于乡村社会而 言更多是实施一种间接的统治方式。
在乡村社会内部,乡村政治的中心是非正式的地 方权威如乡绅、族长和地方名流,他们也不具有 官员的身份,这些权力者并不是国家直接任命, 而是在乡村社会内部生长出来的,这些族长乡绅 把行政权、自治权、家族权融为一体,带有很强 的家族自治性质,不需要依靠王朝行政机构的命 令就能自行整合乡村社区。
强制性的公共生活和集体生产方式取代了农民的传统生活方式, 农村社会和农民的生存方式被彻底改变,农民直接处在国家政 权的严密监控之中。通过支配每个农民的日常生活而将农民整 合到自上而下的集权体系之中,传统的血缘和地缘关系及家族 组织被进一步摧毁,宗教组织也停止了活动,从而从根本上改变 了传统乡村社会的组织机制和组织状态。
精品课件
北洋政府和民国政府受其影响继承了这一理念,于1914 年12月颁布了《地方自治试行条例》,1919年9月颁布 了《地方自治条例》,1921年7月,公布了《乡自治制》 等规则。
伴随着乡村政权建设过程,曾经是有效联系国家与乡村社 会纽带的乡村精英,其来源和品质发生了根本变化。传统 精英无法也不愿承担这一职能,于是,企业型的、行政分 支型的“国家经纪人” 就应运而生,他们逐渐取代传统 的精英,成为地方上的新权威。这些“经纪人” 利用国 家的名义巧取豪夺、中饱私囊,使得乡村社会陷入国家和 政客的双重盘剥之中。
科举制度的衰弱及最终废除,使得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丧 失了重要的制度化联系方式。
20世纪初的清王朝进行了一场乡村改革,试图将国家的行 政权力向下延伸,以重新整合日益涣散的乡村社会。
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 法是西方的政治制度和封建制度的直接综合体,其目的是 强化皇权,开启了以官方名义接受和引入了现代政治制度 和理念,影响和制约着人们后来的选择。
村民委员会成立之初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社会治安和维护集 体的水利设施,而后逐步扩大为村民对基层社会、政治、 经济生活中诸多事物的自我管理,村民委员会的性质也逐 步向群众性自治组织演变。
精品课件
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乡村组织制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了对乡村社会大规模的改造, 农业集体化改造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彻底打破了乡村社会固有的 结构,清除了乡村社会的传统,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了一种崭 新的社会控制和治理模式,这就是以生产队——生产大队—— 公社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制度。
我国古代的乡,作为基层组织,职能主要是劝导 乡里,掌民教化,以促民风,维护统治秩序。
精品课件
从长官任命及职能可以看出,古代的乡不是国家 官僚体制中的一部分,而是国家管理社会的一种 类似于行政组织的社会组织,即所谓“皇权止于 县政”,县为最基层的政权组织,县以下实行自 治。
传统社会中存在着两种互不干扰的秩序中心:一 个是官制领域,以国家为权威中心,对于具体社 会而言,它的整合意义多是文化象征性的;而另 一个则是更具实质性,因为它承担着实际的管辖 权力,这就是地方体中的权威。
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 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
精品课件
一、乡村治理含义
乡村治理是乡村公共权威运用乡村治理权力,处理乡村社 会事务,借以调控和影响乡村社会。
在乡村治理的逻辑结构中,乡村治理权力是最为核心的概 念,它不能简单等同于社会自治权力,更不能将它直接与 国家权力划等号,它是国家公共权力和乡村社会自治权力 共同作用的产物。
精品课件
2、近代乡里制度的变迁
近代以后,国家权力逐步向乡村社会渗透,乡村 治理中行政化倾向逐渐压倒了自治化倾向,国家 曾试图通过一系列机构设置和委托,变地方权威 为国家的基层政权分支机构,使地方权威服务于 国家目标的组织机构,并进入国家官制的控制范 围。
精品课件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官僚帝乡村治理变迁与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也 使农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与此同时,人民公社制度的瓦解,国家政治力量从农村社会许多 领域退出,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出现涣散状态。
农民出于社会管理的需要自发组建了一种全新的组织——村民委 员会,以取代日益衰落的生产大队组织和弥补生产大队解体后造 成的治理真空。
在国家力量的推动下,村民委员会组织演变为村民自治组织,村 民自治逐步展开。由此,中国基层社会形成了“乡政村治”的治 理格局。
精品课件
治理?统治?
我国学者俞可平给出这样的解释:治理虽然需 要权威,但这个权威并非一定是政府机关;而 统治的权威则必定是政府。统治的主体一定是 社会的公共机构,而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公共 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 和私人机构的合作。
精品课件
4、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乡村治理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乡村治理影响最大的莫过 于村民自治这一伟大创举。
村民自治,作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形式, 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中产生和形成的, 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成 果。
精品课件
(1)村民自治的形成和发展
1980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的宜山、罗城两县 一些农村出于社会管理的实际需要,自发成立了村民委员 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