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揭秘:1913年中国人为何过了两个“新年”
春节曾三度被禁
![春节曾三度被禁](https://img.taocdn.com/s3/m/e63feee7998fcc22bcd10d2f.png)
f 壬 子年 正月初 一 ) ,民问仍 然过 了传统 新年 , 其他传统节 日 也照旧。
不 久 ,袁世凯取代孙 中山,被正式选 为中
国民政府 “ 禁过春节”
1 9 2 8 年 ,东北易帜,蒋介石以国民政府的 名义发表宣言 ,通告 “ 统一完成” 。掌握了国家
夏节 ,中秋为秋节 ,冬至 为冬节 ,凡 我国 民都 得休息 ,在公人员 ,亦准假一 日。 ”
一
《 济南 时报 》曾有文章介绍 1 9 2 9 年 济南百 姓 过春节的情形 : 春节前 ,刚到任 3 个 多月的 山东省主席孙 良诚便 发布了 “ 禁过春节” 的通令 , 禁 止商 民过 旧历年 ,声明 白三 日起禁屠 ,元旦
班 。但在农村 ,人们很
容易找到变通手段 ,比 如 ,给庆祝活动披上尊
当 年 北 京 《晨 报 》
对此 曾有 生动 描述 : “ 一 般人 民于阳历新年异常冷
淡 ,对 于 阴历 新 年 ,则特
崇偶像的外衣 ,全村人 敲锣打鼓放鞭炮 ,热热
闹闹地过春节 。 尽管“ 文
2 0世 纪 7 0年 代初 ,/ . - ' f f 3 在 工 地上 包饺 子 ,“ 过 一个革命 化 的春 节”
关于 1 9 6 7年春节不 放假 的通知 : “ 当前 正处在 无产 阶级革命派大联合 ,以排 山倒海 之势 向党
内一小撮 走资本主义道路 的当权 派展 开全面夺
淀而成 的民众心理和风俗 习惯面前也不堪一击 。
于是 出现 了这样的怪象 : 一方面是政府的严令 , 是政府 所属机关 、学校 团体对 旧历新 年 的有 意
1 9 1 2年元旦 ,中华 民国在南 京成立 ,孙 中 山就 任临 时大总统 ,随 即宣 布废 除中 国旧历 , 采用阳历 ( 即公 历 ) ,用 民国纪年。这样做带有
春节的起源及传说故事
![春节的起源及传说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cbb7208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0f.png)
春节的起源及传说故事春节的起源及传说故事(2023年)春节到了,小孩子是最开心的了,他们有红包拿又可以玩烟花,关于春节的起源及传说故事有哪些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春节的起源及传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春节的起源正月初一日,历史上曾有元日、元旦、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三十多种名称。
称为春节,是近代才出现的事情。
辛亥革命后,各省代表云集南京开会,议定我国采用公历纪年,把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日改称春节。
但是并没有正式命名和执行。
公元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七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才正式决定我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正月初一日正式被命名为春节。
说法一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
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
“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
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
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
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说法二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
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
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
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
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春节的传统习俗1、祭灶神: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扫尘:二十四,扫尘日”。
迎新首先要除旧。
千百年来的阴历废除问题一年过两春节
![千百年来的阴历废除问题一年过两春节](https://img.taocdn.com/s3/m/c9e9402f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84.png)
千百年来的阴历废除问题一年过两春节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两次取消春节的活动,当然最后,全都被我们这强大的民俗打败了。
第一次是在1912年,辛亥革命之后改朝换代了,这真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我们从封建帝制变成了共和国。
新朝新气象,当时民国政府就说,从1912年开始,咱们把春节变一下,以往不是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吗?那个时候我们是天干地支,和帝王年号新年,现在成立民国了共和国了,我们改成西元纪年了,用公历了。
所以民国政府当时规定,1912年1月1日定为新年,元旦,那么以往的农历正月初一是旧年的新年是春节取消掉了。
两个世纪之初,当时亚洲国家心慕西方,向人家学习人家的科学文化知识,甚至把人家的立法都拿来用,这是很正常的。
毕竟欧洲列强实在太强大了,当时咱甭说改春节,有很多知名文人,人家甚至说中国之所以落后,是因为我们使用汉字太复杂了,教起来很困难,小孩没个一年两年掌握不了汉字,所以他们要搞汉字拉丁化,要把汉字搞成跟英语一样的英文字母。
你小孩26个字母两天背下来了,那一代文人都是当时的精英,他们的思想都狭窄到认为中国之所以不强盛,就是因为我们使用汉字。
所以咱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那个时候很多人说,我们要把旧历年取消,要搞元旦了,而且在亚洲咱们的邻邦日本,改的时候很彻底。
今天日本最大的节是什么,就是元旦,日本就没有春节概念了,日本就是直接改成1月1号是元旦,是他们的新年了。
所以1912年这次改我们倒是很能理解,然而上层的改制,在民间得不到赞许,老百姓那是上千年的传统过春节,你很简单的一纸行政命令下来,根本改变不了大家的生活。
于是两三年之后,这个改革就无疾而终了,正好赶上北洋军阀当政的时候,国家也乱军阀混战,也没有多少人有兴趣推行这个改制,所以第一次取消春节就这么无疾而终了。
后来到了1928年,国民政府北伐势如破竹,取得了成功,到最后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国家的统一。
这一次统一该有新朝新气象了,所以国民政府特别作出规定,从1929年1月1日开始,正式废除春节,以后过年咱们就过元旦,元旦就是新年,没有春节这个概念了。
儿童科普:春节的由来和传说
![儿童科普:春节的由来和传说](https://img.taocdn.com/s3/m/d133000baf45b307e8719783.png)
儿童科普:春节的由来和传说儿童科普:春节的由和传说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
禾部》:年,谷熟也:。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探究这个习俗的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民国政府为何要废除农历新年?这其实是一种民族自卑,也是对自己文化的一种全盘否定
![民国政府为何要废除农历新年?这其实是一种民族自卑,也是对自己文化的一种全盘否定](https://img.taocdn.com/s3/m/e51850e1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69.png)
民国政府为何要废除农历新年?这其实是一种民族自卑,也是对自己文化的一种全盘否定我们都知道,如今我国同时实行着两个历法:一个是西洋历法,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公历;而另一个则是中国的传统历法,也就是我们认知中的农历。
而农历的新年,也就是农历正月初一,作为我国最为重要的一个节日,几乎融入了每一个人的生活之中。
然而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在民国时期,农历新年被废除了好几次。
1912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腐朽没落的清政府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
在建立民国的革命者们看来,除旧迎新,学习西方以自强是必然的选择。
因此,以孙中山为首的临时政府将农历新年也视为糟粕摒弃,提倡按照西历,号召大家过公历一月一日的新年。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就一直在呼吁取消农历新年,改过公历新年)由于临时政府存在的时间很短,对于全国的控制力也十分薄弱,因此,这个政策虽然被提出来,但并没有具体实行。
1913年7月,也就是民国二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批准以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并同意春节期间例行放假,次年起开始实行,从此以后每年的农历岁首开始称“春节”了。
1914年,袁世凯成为大总统之后,这个政策也被折中,舶来品的公历和传统农历同时并行,农历新年被继续承认,而公历1月1日被叫做元旦,也是自袁世凯开始的。
(袁世凯没有孙中山那么极端,他采用的是折中制,两个新年并存)(“元旦”通常指历法中的首月首日。
在我国,“元旦”一词古已有之,在文学作品中最早见于《晋书》。
我国历史上的“元旦”指的是“正月一日”。
这个提案出来之年,农历新年就再也不能叫“元旦”而只能叫“春节”了,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十分遗憾的事情。
)废除农历新年的说法,其实主要是由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提出的。
孙中山在北洋军阀时期,仍多次提出了废除农历(自然也包括农历新年)的说法。
而两次北伐胜利,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以“孙中山继承者”自居的蒋中正,开始“继承孙中山遗志”,废除农历自然也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施政之列。
春节的起源和历史变迁
![春节的起源和历史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ffbf0e92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4f.png)
春节的起源和历史变迁春节,又称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它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还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和对春天、春耕的期盼。
本文将为您介绍春节的起源和历史变迁。
起源春节起源于殷商时代的祭神之礼,并受到商代和周代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的影响。
相传黄帝时期,人们开始用爆竹和炮炸声来驱邪、辟邪。
而正式成为节日的春节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和唐代。
历史变迁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春节经历了许多变迁和演化。
周代:春节最早在周朝开始出现,当时的春节活动主要包括祭祀祖先、祈求丰收和驱邪辟邪的仪式。
唐代:唐朝时期,春节的庆祝活动更加丰富多样。
民间开始有舞龙舞狮、踩高跷、灯笼等庆祝活动,并逐渐发展成为民间的传统习俗。
明代:明代是春节庆祝的鼎盛时期,许多现代人熟知的春节传统习俗在这个时期形成,如走亲访友、贴春联、团圆饭等。
清代:清朝时期,由于满洲族的入主,春节庆祝活动有所改变。
满族的传统习俗加入到庆祝活动中,如满族的蒙古族表演、赛马等。
现代:随着社会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春节也在不断演变和丰富,增加了很多新的庆祝形式。
例如,春晚、焰火表演、电视购物等现代元素也逐渐融入到春节庆祝中。
在春节的历史变迁中,不同地区和族群形成了各自的春节习俗和庆祝方式,如北方的腊八粥、南方的过年花市等。
这些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春节传统丰富了中国春节的文化内涵。
总结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意义。
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经历了周代、唐代、明代、清代以及现代的演变和丰富。
每年春节的到来都为中国人民带来团聚和喜庆的氛围,让人们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和家的温暖。
虽然春节的形式和庆祝方式不断变化,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它始终是一种情感的纽带,一道文化的符号,永远值得珍视和传承。
(字数:689)。
春节的历史起源及演变
![春节的历史起源及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2d74e97e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c3.png)
春节的历史起源及演变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民间节庆之一。
它是中国人民在春季来临之际,庆祝新年到来、告别旧岁的一种传统习俗。
春节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
春节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早在殷商时期(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中国先民就开始过春节。
当时,春节的形式主要是宗教祭祀活动,人们向神灵祈求祥瑞、丰收和幸福。
到了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节逐渐发展为一种庆贺新年的民间习俗,人们开始进行燃放烟花、贴年画、撞钟击鼓等庆祝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
到了汉代(前202年-220年),春节的习俗更加多样化,人们开始祭祀祖先、贴春联、包饺子等。
同时,人们还庆祝新年的到来,举行舞狮、舞龙等各种民间表演,场面热闹非凡。
到了唐宋时期(618年-1279年),春节的庆祝规模更加宏大,许多文人墨客都将春节写入诗词中,加深了人们对春节的热爱和执着。
而到了明清时代(1368年-1912年),春节的传统习俗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个时期,春节成为了中国人民最重要的节日,被人们称为“年节”或“正旦”。
此时春节的庆祝活动非常丰富多彩,包括舞狮、舞龙、放鞭炮、猜灯谜、看戏曲等等。
同时,人们还会举行祈福仪式,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好运。
这些传统的习俗和活动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春节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改变。
新年联欢晚会、焰火表演、家庭团聚等新的庆祝形式逐渐兴起,使得春节的活动更加多样化。
与此同时,节日氛围也越来越浓厚,人们在春节期间融洽友爱,互相拜年、互送祝福。
这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传统的家国情怀,也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关于新年有趣的历史故事
![关于新年有趣的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49b1ae4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de.png)
关于新年有趣的历史故事新年是全球各地庆祝的重要节日之一,人们常常在这一天欢庆、祈福,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而新年的庆祝方式与传统也有很大的差异,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庆祝新年。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些关于新年有趣的历史故事吧。
中国的春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新年庆祝活动之一。
根据中国的农历,春节一般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举行,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根据传说,春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怪兽“年”。
在古代,人们发现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一直在村庄附近徘徊的“年”会袭击村民,所以人们在这一天燃放鞭炮,用红色的灯笼和春联装饰家居,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而在西方国家,新年的庆祝方式也各具特色。
在古罗马时代,新年被称为“卡拉克斯”,人们会宴会、互赠礼物,庆祝新的一年的开始。
而在中世纪欧洲,人们习惯在新年的前夜点燃巨大的篝火,用以驱散邪恶的精灵和恶魔,以示喜庆。
这个传统演化成了现代的“跨年晚会”,人们聚集在一起,观看烟花表演,倒数时刻的到来。
在日本,新年被称为“正月”,是全年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日本人有着丰富多样的新年传统,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除夜”,也就是在大晦日的夜晚。
人们会打扫房屋,准备年夜饭,吃传统的年糕汤,并且在午夜时刻敲打寺庙的大钟,以驱散一年的厄运,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
在印度,新年被称为“迎接春天的节日”。
根据不同地区和宗教信仰,印度的新年庆祝活动也各不相同。
在南印度,人们会在新年的前一天晚上点燃篝火,跳舞唱歌,以及享用传统的美食。
而在北印度,人们更倾向于庙宇拜神,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在泰国,新年被称为“泰国水节”,也是全年最盛大的庆祝活动之一。
人们会在街头巷尾放水龙节,用水淋湿彼此,以祝福彼此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安康。
泰国水节的传统起源于佛教,用水象征清洗身心,洗去过去一年的烦恼和罪孽。
这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告诉我们,新年是一个庆祝和希望的时刻,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传统。
无论是放鞭炮、观赏烟花,还是点燃篝火、洒水祈福,新年庆祝活动都代表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待和祝福。
元旦和除夕的来历
![元旦和除夕的来历](https://img.taocdn.com/s3/m/4b5ea45f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0e.png)
元旦和除夕的来历元旦和除夕是中国传统的两个重要节日,它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元旦是我国农历正月初一,也是公历的1月1日,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而除夕则是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也是跨年夜的意思,人们在这一天辞旧迎新,欢度新年。
本文将从历史、习俗和文化等方面,来探讨元旦和除夕的来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元旦的来历。
元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罗马时期,当时的罗马帝国将新年定在公历1月1日,以纪念日历年的开始。
公元前153年,罗马元老院宣布新年为公众假日,人们开始狂欢庆祝。
在随后的几百年里,元旦逐渐成为了西方国家的重要节日,并在欧洲各国广泛传播开来。
在中国,元旦最早是在民国时期引进的。
1928年12月,中华民国政府将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从而和世界各国同步庆祝新年。
元旦这个词语源自于拉丁文"Annum Novum",意为新年。
元旦这一天,人们会放假休息,家庭聚会,互赠贺年卡以及祝福语,同时,还会举办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如晚会、焰火表演等。
元旦成为了中国的法定假日,不仅是欢度新年的日子,也是人们放松身心的机会。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的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夜,是中国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
腊月是农历的最后一个月,在农历年的倒数第二天的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团聚在一起,温馨欢乐地度过这个特殊的夜晚。
除夕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习俗与传说。
根据传说,自古以来,传统的中国农民都把男人比作鸡,女人比作鸡蛋。
在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农民们会杀鸡吃鸡蛋,寓意着辞旧迎新,希望新的一年能够有丰收的好兆头。
另外一个传说是关于年兽的,人们认为年兽是一种凶恶的怪兽,喜欢吃人,害怕红色和烟火,所以在除夕之夜,人们会点燃鞭炮和红灯笼,用来驱赶年兽,以保平安吉祥。
除夕的习俗也是独具特色的。
首先是年夜饭,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品尝各种美食,象征团圆和美满。
同时,各家各户也会将阳梅菊花等装饰品挂在门上,以示辞旧迎新、喜庆吉祥。
民国时期国历新年遇“尴尬” 不知什么时间过年
![民国时期国历新年遇“尴尬” 不知什么时间过年](https://img.taocdn.com/s3/m/2da167ce240c844769eaeee7.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民国时期国历新年遇“尴尬”不知什么时间过年导语:不知什么时间过年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经各省代表会议议决,由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于1月2日通电全国,宣告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不知什么时间过年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经各省代表会议议决,由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于1月2日通电全国,宣告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阳历取代中国从前通用的阴阳历(俗称“阴历”或“农历”)。
作为一种过渡,临时参议院根据民国改历的精神与国民的风俗习惯,议决编历办法四条,其中之一就是“新旧二历并存”。
开始时难免出现混乱。
在习惯了过农历新年的人们中出现了不知什么时间过年的尴尬了。
通俗以阳历为“官历”,农历为“民历”,“新旧参用,官民各分”。
岁时令节,既按农历进行农事活动和过传统节日,又按阳历进行政治活动和新节日纪念,乃至过年也是“新历之新年,系政治之新年,旧历之新年,乃社会的新年”。
北京有文而黠者,撰一春联曰:“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闻者绝倒。
喜欢过土产的阴历年民国官方为提倡阳历,规定于阳历元旦前后放假3日以表庆贺,但在阳历元旦这天,仅官署举行团拜,官场中人通柬贺新,而人民方面颇少举动,间或有具馔宴会者,亦士绅之流。
官方将旧历元旦定为“春节”,一般人民拘于习惯,仍于此日举行过新年的一切仪式。
官方顺应民心,在此时放假5日,以示与民同乐。
官场人士无形中亦多受影响,“催发欠薪也,预借拨付也,以便持归寓内购食品,添新衣,偿旧欠,与家人妇子围炉共坐,作吉祥语,以祈新岁幸福”。
在新生活运动中,南京国民政府以阳历为“国历”,旧历生活常识分享。
春节的两次“封杀令”
![春节的两次“封杀令”](https://img.taocdn.com/s3/m/a835909e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1b.png)
春节的两次“封杀令”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曾先后在1929年废除旧历、十年文革浩荡中遭遇两次封杀。
这种特殊政治环境下的特殊决定,始终抵不过百姓对传统风俗的坚守,终被废除。
文 / 江蓠 春节在繁荣昌盛的唐宋时代曾有过放假七天的最长记录,在近现代则不幸遭遇过两次封杀,不仅不能放假,连节庆的气氛也随之消退。
不过最终,看似冰冷严酷的政令还是无法阻挡百姓对春节传统风俗的执著与坚守。
1929:“一律不准循俗放假”1928年7月,内政部呈文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实行废除旧历,普用国历”,“对于旧历节令,一律不准循俗放假”。
也就是说,自1929年1月1日起,全国开始使用公历,同时废除旧历和禁过旧年。
国民政府出台这一政令,是为了迎合孙中山先生“改元中华民国元年、采用阳历”的做法。
早在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便正式通电各省:“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同年1月13日,孙中山还发布《临时大总统关于颁布历书令》,令内务部编印新历书。
所谓阳历,即当时世界上通用的历法,以耶稣诞日生为纪元。
孙中山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在文化上则受到“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主张与世界文明从同,以便于交流。
在孙中山看来,改革历法“是革命成功后第一件最重大的改革”。
不过,这一招旨在将民主政府与封建王朝割裂开来的做 66 法,却无法割断老百姓对旧历的感情。
为了彻底改变当时二元历法并存的现象,南京国民政府正式下令机关、学校、商店不得在春节期间擅自放假,否则就要对相关负责人实行严厉的制裁和处罚。
如此一来,不仅政府官员必须在大年初一按时上班,学生、老师们也不得不在春节那天赶往教室上课。
这实在是一件让人心情郁闷的事情,官员们担心饭碗不保而不敢抱怨,少不更事的学生们则叫苦连天。
有几个中学生曾经发表过这样一首小诗:“今天是废历的‘The New Years day’,在家耍子多Happy!但是‘上司’仍旧叫我们在学校Study,想起来,真是多么的Sorry。
中国人为什么要过元旦_中国人过元旦的原因_春节
![中国人为什么要过元旦_中国人过元旦的原因_春节](https://img.taocdn.com/s3/m/d435a28d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df.png)
中国人为什么要过元旦_中国人过元旦的原因1920xx年初,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他认为历法事关重大,指出:“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并正式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而将每年公历1月1日称为“新年”,但仍可被称为“元旦”。
小编整理了中国人为什么要过元旦_中国人过元旦的原因,欢迎借鉴参考。
中国人为什么要过元旦唐朝人房玄龄在《晋书》中曾记载道:“颛帝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为春。
”也就是说,那时的中国人是把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这个月的初一恰逢立春。
古代把日月相会叫做“朔”,这一天就叫做“朔旦”。
为区别其他月份,后世就把元月的“朔旦”改称为“元旦”。
换句话说,中国古代的“元旦”其实就是今日我们所说的春节。
“元旦”一词的正式出现,最早出自南朝人萧子云的《介雅》一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卷一“正月”条目中又给了解释,他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除此之外,“元旦”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中还有着截然不同的叫法。
如在《书·舜典》中,元旦被称作“元日”;汉代崔瑗的《三子钗茗》中则被唤作“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被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被呼为“元春”;而在唐德宗李适的《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中,又被称为“元朔”。
不过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历法的变更,元旦也不仅仅局限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
夏代时,我国创立了一种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个月,积十二个月为一年的历法形式,这种历法就是后来的“农历”,当时被称作“夏历”。
在夏历的规定下,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被定为“元旦”。
但到了商朝,元旦便被定为农历十二月初一,周朝则是十一月初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元旦的日子又被定到了十月初一。
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它规定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与夏朝的规定基本一致,此规定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之前。
哪年闰正月有两个春节
![哪年闰正月有两个春节](https://img.taocdn.com/s3/m/a3824a38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f1.png)
哪年闰正月有两个春节
闰正月是罕见的闰月,从18世纪--22世纪没有出现过任何闰正月,之后的25世纪,28-41世纪也没有出现闰正月。
上一个闰正月出现在17世纪的1640年(庚辰年),下一个闰正月将出现在23世纪的2262年(壬寅年)。
也就说从公元 1645年,开始使用历理置闰制,也就是“闰月”的起源,一直到公元 2800年,在这漫长的一千多年时间里,闰正月只会有6次。
分别是1651年、2262年、2357年、2520年、2539年、2634年。
分别间隔611年,95年,163年,19年,95年,所以闰正月多少年一次是没有规律的。
目前世界上比较常用的历法有三种:阴历、阳历(公历)和农历,有的人认为阴历就是农历,其实这个是不准确的。
阴历是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而制定的历法,阳历是根据太阳的公转制定的,而农历则是一种阴阳合历,其是以阴历为基础,然后又融合了阳历而合成的一种历法。
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年份可以分为平年和闰年(有闰月的年份),其中平年是12个月,而闰年则是13个月。
而之所以在农历中要加入闰月,这是为了协调回归年和农历年之间的矛盾,防止农历年和回归年及四季脱节。
元旦日期是怎么确定的
![元旦日期是怎么确定的](https://img.taocdn.com/s3/m/82892ef7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7d.png)
元旦日期是怎么确定的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自西历传入我国以后,元旦一词便专用于新年。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元旦日期是怎么确定的,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旦日期是怎么确定的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布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在就职誓词中,孙中山以“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为结尾。
这就是中国“元旦”的来历。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
元旦,指西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专家:“元旦”一词系中国“土产”,在中国农历中已沿用4000多年,但现行公历“元旦”为1949年所定,随着2016年的到来,它只有“67岁”。
每年1月1日,标志着新一年的到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称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元旦的起源古代中国的元旦日,并非如今通用的“格列历”——公历的1月1日。
从殷代定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岁首,到汉代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曾有多次反反复复的改变。
到民国时孙中山于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为“顺农时”、“便统计”,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改公历1月1日称为岁首“新年”,但仍称“元旦”。
直到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统一使用“全国年节和纪念日放假办法”,将公历1月1日规定为元旦节,并决定全国在此节放假一天。
同时为区别农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前后,因此改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元旦的由来和习俗
![元旦的由来和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573c299a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c7.png)
元旦的由来和习俗元旦,作为新一年的开始,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元旦并非古来有之,它的历史演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 从汉武帝起,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1912 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 1912 年),并规定阳历 1 月 1 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1949 年 9 月 27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
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1 月 1 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元旦的习俗因地域和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也有一些普遍的庆祝方式。
在元旦这一天,许多人会选择与家人团聚,一起享用丰盛的美食。
餐桌上的菜肴通常寓意着吉祥和美好。
比如,鱼象征着年年有余,年糕寓意着年年高升。
不少地方会举办元旦晚会,人们欢聚一堂,欣赏精彩的歌舞、小品、杂技等表演。
晚会不仅给大家带来欢乐,也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一些城市会举行盛大的烟花表演。
当夜幕降临,璀璨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整个城市,营造出欢乐、喜庆的氛围。
在学校和单位,也会组织各种庆祝活动。
比如举办文艺比赛、体育竞赛等,让大家在欢乐中迎接新的一年。
对于孩子们来说,元旦是个充满欢乐和期待的日子。
他们可能会收到长辈们的红包和礼物,穿上新衣,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
在农村,一些传统的习俗依然保留着。
有的会在元旦这天祭祀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族平安。
元旦也是人们回顾过去一年,展望新一年的时刻。
许多人会在这一天制定新年的计划和目标,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有所进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历史意义中国新年庆祝的历史渊源
![历史意义中国新年庆祝的历史渊源](https://img.taocdn.com/s3/m/4bb887c1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b7.png)
历史意义中国新年庆祝的历史渊源中国新年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被世界各地的华人和外国人所认识和庆祝。
中国新年的庆祝活动和传统文化深入人心,但很少有人知道中国新年的历史渊源。
本文将探讨中国新年的历史意义,揭开中国新年的历史面纱。
一、中国新年的起源和发展中国新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时期,由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都依赖于自然,所以当太阳经过黄道时,人们便开始庆祝新年。
从此,新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节日。
汉朝时期,新年变成了一个重要的节日。
《汉书》中有一段记载:“孟冬朔,太史令上大夫奏,曰:‘臣闻太岁青龙历岁,岁前腊月闻瑞。
今岁不闻,式在东野。
’帝大惊,乃诏公卿士庶人赐予众多,以祈生育。
”从此以后,每年腊月初八,人们都要“迎春”,在家中或者庙宇中祈求太岁保佑子孙平安,庇佑家中。
隋唐时期,新年的庆祝方式越来越盛大,同时也印证了“除旧迎新”的传统,人们通过举行祭祖、打扫卫生、买年货等方式准备新年,在新年到来之际,人们祈求神仙保佑,庆祝中国的新年。
二、中国新年的文化内涵春节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深厚的内涵。
首先,春节象征着生命和万物复苏。
春节是一年的开始,也是农历中最重要的节日,代表着破除旧有的过去,展望新的未来。
其次,春节也是亲情团聚的节日。
对于很多在海外工作或者学习的人来说,回家过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春节期间,每个人都会回家,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打麻将,看春晚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后,春节也是传统文化的节日。
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节日之一,这一天我们会跟随传统的习俗,包括贴窗花、放烟花、吃饺子、发红包等等。
这种传统的习俗不仅是中国特有的,而且历久弥新,代代相传。
三、结语中国新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节日,也是中国人民心中最具代表性的节日。
中国新年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新年的庆祝方式、文化内涵也发生着变化。
但是,“迎春接福,拜年问候”的美好祝愿和各种传统习俗却从未改变。
春节的历史高考知识点
![春节的历史高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a460068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94.png)
春节的历史高考知识点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不仅是家人团聚、亲友相聚的时刻,也是寄托着人们对新年好运和美好未来的期许。
然而,除了这些日常所知的信息,春节也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在高考中,经常会涉及到春节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下面将通过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春节的历史。
一、春节的起源和发展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商代年间。
商代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个朝代,其宗教信仰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祭祀,而春节起初是商代人民为了祭祀祖先和神灵而举行的重大祭典。
商代的人们相信,只有通过丰富多样的祭祀仪式,才能保佑家族兴旺和人们平安吉祥。
因此,春节最初是一个非常庄重而神圣的节日,其核心意义是向神灵和祖先表达敬意和祝愿。
随着历史的演进,春节逐渐融入了农耕文化,并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中增加了一系列习俗和仪式,比如对神明的祭祀、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等,这些都成为了现代春节的重要元素。
二、春节与农业文化的关系春节与农业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中国农耕文化中,春天代表了万象更新、万物复苏的时刻,因此,春节作为农历年的开始,寓意着迎接新年、庆祝收获丰收和祝福农业的繁荣。
在农耕社会中,春节是一个短暂的休息期,人们利用这个机会向劳作了一年的土地致以敬意,同时也祈求来年农作物的丰收。
三、春节与民俗与神话传说的关联在春节的习俗和仪式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与民俗和神话传说相关的元素。
比如,对神明的祭祀源于中国古代人们的宗教信仰,他们相信神明具有保佑家庭和社会的力量。
贴春联则是为了辟邪、迎福,起自保平安的作用。
而放鞭炮和舞龙舞狮等活动则有着驱邪避凶的寓意。
除了这些习俗,春节也与许多神话传说相关。
比如,我们常常听说的年兽传说,就是一个古老的故事,说的是在除夕夜,一种名叫“年”的凶兽会出现,伤害人畜。
因此,人们会放鞭炮、贴春联等来驱逐年兽。
这个传说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迎接新年的期盼,同时也表达了对于邪恶的排斥和抵抗。
春节的历史沿革
![春节的历史沿革](https://img.taocdn.com/s3/m/d3df99f6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3a.png)
春节的历史沿革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标志着辞旧迎新,彩蛋与苍穹相对,是中华民族的团圆节日。
本文将从春节的起源、发展到现在的庆祝方式等方面,探讨春节的历史沿革。
一、起源传说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几个著名的传说。
其中最有名的两个是“年”的传说和“愚公移山”的传说。
根据“年”的传说,古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名叫年,每逢除夕便出现吞噬人畜,带来灾祸。
后来,人们发现年怕红色和响声,于是人们习惯用红色的灯笼和鞭炮来驱逐年,年状怪物逐渐成为了一个与过年密切相关的符号。
而“愚公移山”的传说讲述了一个老人愚公的坚持不懈,愿望移山的故事。
在古代,祭祖活动一直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祭祖祈福来祈求新年的平安和幸福。
二、春节的发展春节的形式和习俗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农耕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
古代人们在春天来临之际,开始准备播种,期待一个充满希望和丰收的一年。
因此,春节的庆祝活动往往与农耕仪式、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庆祝活动逐渐丰富多样。
其中包括贴对联、赏花灯、放鞭炮、舞龙舞狮等传统习俗。
同时,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以象征辞旧迎新,迎接新年的到来。
此外,人们还会互相赠送红包,以财神爷的形象表达对来年财运的祈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现代春节的庆祝形式也在不断演变。
例如,人们会利用春节假期回家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同时,乘坐现代交通工具的便利,人们也开始选择在春节期间外出旅行,增加对新地方的探索与体验。
三、春节的文化内涵春节不仅仅是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更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首先是团圆文化,春节是中国人团聚的时刻,是延续家庭情感的重要节点。
无论家庭成员身处何地,春节都是他们重要的回家时刻。
其次是祭祀文化,祭祖祈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献上祭品,感恩祖先,祈求家族的平安和祥和。
此外,春节还体现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1913年中国人为何过了两个“新年”
导语:1913年的春节和往年不同:这已是这一年里的第二个“新年”了。
一个多月前,中华民国刚刚庆祝了建国后的第一个元旦。
在老百姓的口中,它被称
1913年的春节和往年不同:这已是这一年里的第二个“新年”了。
一个多月前,中华民国刚刚庆祝了建国后的第一个元旦。
在老百姓的口中,它被称为“新新年”,以区别于传统春节的“旧新年”。
但这个“旧新年”过得有点乱……
临近腊月,北京人想的是随后而来的“忙年”,根本没将官府定下的“新新年”放在眼里
1913年是阴历癸丑年,原本该腊月二十三就封印的官府,却在“旧新年”里遵命如常办公;但在“新新年”那一日,则好好地热闹了一番:“北京自总统府国务院以下,外省自都督府民政府以下,相与悬旗结彩,脱帽鞠躬,欢呼民国万岁者,何等兴高采烈。
”
但除了官府外,北京城里并无多少过节的气氛,普通人家的日子一如往常。
元旦期间,《大公报》记者在街头进行了随机采访,民众对这个新年大多瞠目以对,“然起视人民,一若不知有新年也者,一若不知有元旦纪念也者”。
临近腊月了,北京人想的是随后而来的“忙年”,根本没将官府定下的“新新年”放在眼里。
之所以出现这般各行其是的局面,与民国元年突如其来的历法改革大有关系。
在1912年民国新政府成立的次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便颁布了命令:“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看上去,沿袭了几千年的夏历,就要被这一纸通令宣告废止了。
报纸号召民众过新“元宵节”,可看不到满月、吃不上汤圆的元宵节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