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知识提纲

合集下载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设内阁,
作为常设的辅 助皇帝处理政 务的秘书机构
设殿阁大学士, 作为侍从顾问
内阁大学士 拥有票拟权



O
太祖
成祖
宣宗
深得皇帝信任, 权利很大, 被比喻为宰相
神宗 (时期)
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 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 称为“批红”。 (明代往往由宦官代行)
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 被比喻为宰相。
魏忠贤
3.宦官专权:
明朝皇帝担心内阁变成事实上 的宰相,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 的太监牵制内阁。万历皇帝二十四 年不上朝,从宪宗到熹宗前后竟有 一百六十余年没有召见大臣,这就 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
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
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和
控制锦衣卫。
东厂腰牌
实质:君主专制的强化
司礼监
“我们要准确把握国际形势
变化的规律,既认清中国和世
界发展大势,又看到前进道路
上面临的风险挑战,未雨绸缪、
妥善应对,切实做好工作。”
——摘自习近平在2018年6月22日 至23日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 上的讲话
课堂总结 (一)时间:1368—1644
1.明朝的政治 制度的变化
(二)内容
2.海上交通与 沿海形势
略范围。1642年荷兰在与西班牙军队的战斗中获胜,迅速扩张侵略范围, 势力扩张到台北的基隆和淡水一带……
【补充】朝贡贸易
所谓朝贡贸易,即入贡国家、少数民族表明臣属于 中国,将自己的奇珍异物以贡品的名义进献给中国皇 帝,中国再将丝绸、金银、瓷器等以“赏赐”的名义 回赠给“入贡国”。——《中国对外贸易史教程》
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共24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共24张ppt)

7、 下列属于明朝政府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措施的有( )
①与鞑靼和议
②设奴儿干都司
③派戚继光抗倭 ④郑成功收复台湾
A. 只有① B. ②和④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 西汉:郡国并行---州、郡、县 唐朝:道、州、县 宋朝: 路、府州、县 元朝:行省制 明朝: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
三、对外关系 1、郑和下西洋
显示国力,加强联系,增加负担、不敢继续
2、戚继光抗倭
民族英雄、威名战场,稳定海疆、后世颂扬
3、郑成功收复台湾
打败荷兰、维我主权、一统国家、历史明鉴
C
C. 学习汉族先进管理办法
D. 全面启用汉族官员
6、(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
期宦官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应宦官学习的
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 皇帝权力日益衰落
A
C.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朱元璋 废宰相后,皇帝政务繁忙,工作压力大。
(2)设
(内阁权力)
明代 内阁 制度 演变 图
侍从 顾问
参与 机密 事务 决策
内阁
扩大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时期)
知识拓展
票拟:指对呈送皇帝的奏章,内阁根据有关法规和典章律例代拟初步处
1.朱元璋吸取历代宰相专权乱政,导致政局动荡, 威胁皇权的教训。 2.直接原因:明初丞相位高权重,骄横跋扈,君权 与相权矛盾激化。 3.根本原因: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加强专制统治。

【提纲】高中统编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

【提纲】高中统编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2.废除宰相制度(1)目的:加强皇权。

(2)影响:这一举措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提示:明代废除宰相的原因(1)根本原因:加强皇权的需要。

(2)历史原因:在中国君主专制体制中,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3)现实原因: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

(4)个人原因:明太祖个人性格因素。

3. 设内阁(1)原因:废除宰相后,皇帝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2)过程:明成祖选拔一些文官到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形成“内阁”。

(3)职责: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

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4.宦官专权(1)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2)表现: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指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地区。

(1)经过: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朝贡贸易,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最终因政府财政难以支持而停止。

(3)评价①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②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提示: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远洋航海之比较(1)规模不同。

郑和下西洋规模大、人员多、组织严密、历时长,欧洲远洋航海远不能比拟。

(2)动机、目的不同。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扩大明王朝的政治影响,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以满足其建立天朝大国的欲望。

欧洲航海家航海活动的主要动机和目的是经济上的,是获得黄金和财富,寻找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3)影响和后果不同。

郑和是最早的洲际航海家,开创了横渡印度洋的洲际航海历史。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案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案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一《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本课从内政革新、经略边疆、明清易代三个方面为我们展示了明朝在内政外交上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内政革新重点讲解明朝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突显内政变革;经略边疆侧重海疆问题的新,通过探讨明朝处理海疆问题的措施还以古喻今,升华情感,内陆边疆问题结合传承,侧重在民族关系的融合;明清易代简单处理,略讲。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对明朝历史已经有了一个初步了解,但是整体时空观念还没有构建,对于历史现象的探究能力还不够,在本课教学中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的培养,同时通过史料实证,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和理解历史史实。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对于明朝的历史仅限于具体的历史事实,因此我们还需引导学生利用具体的历史事实,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所带来的影响。

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议古论今,关注现实,升华爱国情感。

教学目标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梳理,运用时间线索和历史地图,引导学生构建时空观念;通过史料分析,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观念;通过对基础史实的学习,探究明朝在内政外交上对前朝的传承之处和为加强统治的创新之处;在经略边疆部分将海疆问题作为难点讲解,结合当今我国所面临的海疆问题,引导学生议古论今,升华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了解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具体措施,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问题2、难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从明朝的建立到清军入关。

学习本课我们将了解1、了解明朝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了解明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份简历。

幻灯片展示:朱元璋简介师:从这份简历来看,朱元璋放过牛、当个和尚、造个反,最后当了皇帝。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案

【教学设计】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标要求】通过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包括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以材料、问题和视频等就教学手段,掌握明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培养运用唯物史观认知历史现象的能力。

(2)针对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对比,分析培养提升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的全球性。

(3)通过对明王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及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分析,培养并提升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现象的认知能力。

(4)通过地图了解明朝经略边疆的举措,通过对明清易代史实的分析,认识明朝在国家治理上的成败得失及其对历史的启示。

2.核心素养目标(1)学生学习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了解历史发展的全面性,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素养;(2)学生学习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欧洲殖民者侵占澳门和台湾岛等史实,将明朝的发展与世界整体发展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3)通过分析史料,总结、归纳史料,从而得到对历史现象的正确认识,对郑和下西洋等历史史实作出客观评价,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重点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经略边疆与明清易代难点: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等政治制度的创新【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中已经具备了如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修长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础的历史知识,同时,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他们思维活跃且求知欲旺盛,兴趣浓厚,正处在抽象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的阶段,需要培养学生掌握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因此我主要通过创新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引导学生思维的转变。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在我国封建王朝中,明朝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帝国,16位皇帝各具特色,有热衷木工的明熹宗、有偏爱美食的明仁宗、有喜欢斗蟋蟀的明宣宗,还有20多年不上上朝的嘉靖皇帝,更有30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却维持了276年之久。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488
哥伦布发 现新大陆
1492 1553
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 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1624 1626
1405 1433
郑和下 西洋
戚继光 抗倭
葡萄 牙获 得澳
门租
住权
荷兰 占据 台湾 南部
西班 牙占 据台 湾北 部
1644
明朝 灭亡
明朝外交
1、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时命郑和下西洋 时间:-1433 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成就: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开通西 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亚非交通线。
明朝外交--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的戚家军作战英勇, 并创制“鸳鸯阵”。
嘉靖四十四年,戚继光和俞 大猷在广东歼灭倭寇,东南
倭患基本肃清。
戚继光,俞大猷抗倭
明朝外交
3、殖民者东来
明朝:沿海倭患解决,明中后 期政治黑暗,海防松弛。 世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 民者在中国沿海活动日益频繁
当此夷初至内地,海上官军素不习见,且状貌服饰非 向来诸岛所有,亦未晓其技能,辄以平日所持火器遥 攻之。彼姑以舟中所贮者相酬答,第见青烟一缕,此 即应手糜烂,无声迹可寻。徐徐扬帆去,不折一镞, 而官军死者已无算。海上惊怖,以其须发通赤,遂呼 为红毛夷云……自此夷通市,遂得彼所用诸礮,因仿 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尽传其精奥,已足凭为长城矣。
明朝外交--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影响
积极: 加强中国与亚非地区 的经济文化交流。 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 治影响力,万国来朝。
消极:政治目的 大于经济目的, 成本高于收益, 给明王朝带来沉 重的财政负担, 未能持续。
明朝外交
2、戚继光抗倭
倭寇侵华原因: 1、鉴于元末教训,明初对日本实 行经济封锁,实行海禁政策。 2、日本本国经济的发展。 3、明朝中期,政治腐败,边防松 弛。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说课稿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说课稿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说课稿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是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一课。这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位于中国古代史部分的晚期,承接了之前的学习内容,主要讲述明朝的建立、发展和灭亡,以及清军入关的历史事件。
4.设置相关的思考题和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反思所学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史料分析法作为主要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史料分析法则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基于现代教育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计划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明朝和清朝的历史图片和视频,同时配上生动有趣的讲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然后,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如“明朝为什么灭亡?清军又是如何入关的?”让学生思考和猜测,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会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首先,我会介绍明朝的建立、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发展,通过讲解和展示史衰落和灭亡,以及清军入关的原因、过程和影响,通过对比和分析,让学生理解历史变迁的内在逻辑。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1.师生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同时,我还计划组织小组讨论和汇报,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老师和同学分享。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精品课件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精品课件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明朝管理边疆的举措
(1)对蒙古(鞑靼、瓦剌) ①为防御蒙古人南下,重新修筑长城。
②瓦剌和鞑靼深入内地,包围北京,曾经俘虏明英宗(土木堡之 变)。 ③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册封,设立互市 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双方基本维持和平局面。
军事打击;和议册封;互市贸易
—《监阁共理与相权游离》
皇帝信任内阁时,内阁权力大,出现首辅专权(严嵩、张居正)
皇帝信任宦官时,司礼监权力大,出现宦官专权(王振、魏忠贤)
2.政治制度的变化
(4)宦官专权
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 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和控制锦衣 卫,对官员的言行进行监督、侦查, 有权逮捕、施行。
任免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对皇权影 响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不能制约皇权
内阁的工作流程
“正常情况下,一切内外奏章由文书房登录后交司礼监由掌印太监
转呈皇帝。皇帝阅后再逆行送内阁票拟。票拟之后,再返行文书房、
司礼监,再经掌印太监之手呈皇帝审定。果系妥当,则令秉笔太监照
内阁票拟批行,否则,再下内阁重拟。”
(2)1368年,朱元璋定都应天府 (南京),建立明朝。明军攻占 大都,推翻元朝。
朱元璋又是如何治理这个新国家呢?
2.政治制度的变化
(1)废除宰相
材料一 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
部……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明太祖朱元璋
对丞相的使用开始就存有戒心。
司礼监
材料六 司礼今为十二监中第一署,其长与首揆对柄机要,睑书、秉笔与管文
书房,则职同次相。其僚佐及小内使,俱以内翰自命,若外之词林。内官监视吏部,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知识提纲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知识提纲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知识提纲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内容提要】明朝时期,专制集权趋于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趋于稳固。

政治上,废宰相,设内阁,权分六部,宦官专权;海疆治理上,郑和下西洋,从海禁到重新开放海外贸易,西欧殖民扩张,沿海地区受到严重侵扰;内陆边疆治理上,明朝和蒙古关系的演变,明朝对西藏的有效治理,满洲的崛起与明清易代。

【框架线索】【知识提纲】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明太祖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2.影响:加强了专制皇权,皇帝的工作压力增加(二)内阁制度的建立①明成祖时选拔文官入值文渊阁,充当秘书②明宣宗时期,内阁大臣获得“票拟权”1.主要职能: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2.意义:专制皇权强化(三)宦官专权主要职能: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特务机构东厂和西厂。

二、海疆治理(一)郑和下西洋1.过程: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先后7次远航2.影响:积极方面: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消极方面:其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二)海禁与“倭乱”1.原因:明朝中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2.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烧杀抢掠。

造成巨大破坏。

3.应对举措:一方面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一方面逐渐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东南沿海的形式才稳定下来。

(三)西方殖民者的侵扰1.16世纪中期,葡萄牙通过贿赂的方式获得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2.明朝末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一)明朝与蒙古1.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2.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说课稿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说课稿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教学难点:
(1)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发现历史规律,认识明朝灭亡、清朝崛起的必然性,以及这一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通过对这一时期历史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多样性,避免片面、绝对化的认识,形成客观、全面的历史观。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以下知识点,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明朝的建立:介绍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背景、过程,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2.明朝的政治制度:讲解明朝的行省制、科举制等政治制度,以及中央集权的加强。
3.明朝的经济发展:阐述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成就,以江南地区为例介绍经济繁荣的原因。
2.课堂互动可能不够充分,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
3.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可能不足。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
1.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入分析历史事件。
2.设计更多有趣的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增加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应用能力。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课堂的满意度。
2.检查学生的作业和小论文,评估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针对反思结果,我将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调整教学方法,增加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分析。
3.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应用能力。
1.师生互动:提问、解答疑惑、讨论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问,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知识提纲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知识提纲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十三课:明朝一、明朝的建立1、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南京),国号大明2、巩固 (1)中央① 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影响①丞相制度起于秦朝秦始皇终于明朝朱元璋②皇帝集皇权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③加重了皇帝的负担 ② 内阁的设立定义: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明成祖时形成性质: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法定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参政议政无决策权(皇帝的秘书机构,无法制约皇权) 特点:职权范围不明朗权力不断扩大,地位逐步提高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听命于皇帝,服务于皇权 与西方的内阁比较:西方内阁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物,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并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③ 宦官专权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掌握批红权力,牵制内阁);提督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 实质:非法定机构,无实权,代表皇权,强化皇权 厂卫制度:皇权绝地化的产物,加强君主专制;成为专权太监和权臣打击政敌的工具皇权的异变:外戚干政、宦官专权、权臣专政 实质是皇权的加强 (2)地方① 废行省,设三司 ② 设立督抚宰相制内阁制相似 职能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不同地位 (权力来源) 最高行政机构,法定 (制度赋权) 政务咨询机构,非法定(皇帝信任) 权力 参与决策,统领百官侍从顾问,无决策权对皇权作用一定程度制约皇权无法制约,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二、海上交通和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①时间:15世纪前期,1405--1433②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③过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④评价: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但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中国西方国家航海时间15世纪早期1500年前后性质政治行为封建制度的朝贡贸易经济行为资本主义的海外殖民航海目的宣扬国威,传播友谊寻找黄金,掠夺财富历史影响宣扬了国威,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但对国家造成重大损耗。

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朝贡贸易(1)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2)时间:起源于先秦,隋唐初具规模,宋元更加完善,盛于明清,止于马关;(3)目的:政治上宣扬国威,经济上满足统治者对奢侈品的需求(4)评价: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给政府财政造成巨大负担2、倭寇之患(1)过程:日本侵扰中国---朝廷海禁---民间走私猖獗与倭寇混杂---抗倭(2)戚继光抗倭:浙江台州九战九捷与其他抗倭将领带消灭福建、广东两地倭寇(3)政策调整:取消海禁3、欧洲殖民者的入侵(1)背景:西方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开始开辟新航路对外殖民扩张(2)史实:①16世纪中期,葡萄牙擭取在澳门的居住权②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台湾南部和北部③明朝末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三、民族关系1.中央机构: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2.边疆管理:(1)北:蒙古族鞑靼、瓦剌①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②土木堡之战瓦剌俘虏了明英宗③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册封。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说课稿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说课稿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3.清朝的建立: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明朝的建立、发展和清朝的建立过程,了解明朝和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对明朝和清朝的发展过程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课后作业的布置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历史素养。我布置的作业包括:
1.阅读历史文献:要求学生阅读与明朝和清朝相关的历史文献,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2.完成历史习题: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3.观看历史纪录片:推荐一些与明朝和清朝相关的历史纪录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拓宽知识视野。
(三)互动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设计多样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例如,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会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观点;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将围绕特定问题展开讨论,促进他们之间的思想交流;在课堂总结环节,我会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反思能力。这些互动方式的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促进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注重布局的合理性、内容的精炼性和风格的简洁性。布局上,板书将分为四个部分:课题、时间轴、关键事件和知识点。课题位于板书的顶部,以大号字体突出显示,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时间轴位于板书的左侧,以简洁的线条和文字展示明朝和清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关键事件和知识点以列表形式呈现,清晰地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提供清晰的视觉辅助。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注重字迹工整、信息简洁明了,并适时更新板书内容。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知识点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知识点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知识点一:明朝政治制度变化】
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南京,国号大明。

同年灭元。

2.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加强皇权。

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制度。

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在此基础上“批红”。

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大,被比喻为宰相。

(2)宦官专权的出现:司礼监获得协助皇帝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负责监督东厂和控制锦衣卫。

【知识点二:海上交通和陆海防】
1.郑和下西洋:
(1)目的:为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主要方式:朝贡贸易。

(3)意义:①积极: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行,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②消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2.陆海防
【知识点三:明清易代——清朝的建立】
1.清朝建立
①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②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

③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2.明清易代
①明朝灭亡: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

②清军入关及统一:1644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迁都北京。

经过20多年的战斗,清军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知识链接】丞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知识提纲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
【内容提要】
明朝时期,专制集权趋于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趋于稳固。

政治上,废宰相,设内阁,权分六部,宦官专权;海疆治理上,郑和下西洋,从海禁到重新开放海外贸易,西欧殖民扩张,沿海地区受到严重侵扰;内陆边疆治理上,明朝和蒙古关系的演变,明朝对西藏的有效治理,满洲的崛起与明清易代。

【框架线索】
【知识提纲】
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明太祖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
2.影响:加强了专制皇权,皇帝的工作压力增加
(二)内阁制度的建立
①明成祖时选拔文官入值文渊阁,充当秘书
②明宣宗时期,内阁大臣获得“票拟权”
1.主要职能: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2.意义:专制皇权强化
(三)宦官专权
主要职能: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特务机构东厂和西厂。

二、海疆治理
(一)郑和下西洋
1.过程: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先后7次远航
2.影响:
积极方面: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消极方面:其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二)海禁与“倭乱”
1.原因:明朝中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2.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烧杀抢掠。

造成巨大破坏。

3.应对举措:一方面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一方面逐渐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东南沿海的形式才稳定下来。

(三)西方殖民者的侵扰
1.16世纪中期,葡萄牙通过贿赂的方式获得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2.明朝末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一)明朝与蒙古
1.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
2.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

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二)明朝对西藏的治理
1.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宣慰司、元帅府等机构,委用藏族上层人士任职。

(三)满洲的崛起
1.明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广泛对北地区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3.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金。

4.1636年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并在盛京称帝,国号大清。

(四)明清易代
1.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

2.同年,清军入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

此后经过20多年的激战,清朝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重点解析】
1.明朝内阁: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执政期间,因丞相胡惟庸相权权力过大而架空君权,在杀胡惟庸后废除丞相制,禁止再设,之后明成祖设内阁置大学士作为秘书兼顾问组织代之,本意为将其权力降低,事实上由于皇帝的信任,居首位的大学士(首辅)权力可以与宰相相比,于明宪宗成化(1464年—1487年)首辅制臻至成熟;历代著名的大学士包括三杨、杨廷和、夏言、严嵩、徐阶、张居正等。

至清代时其权力始消减,部分首辅权力转移至总督均分,而自雍正帝后,军机处取代了内阁在政治决策上的地位。

晚清立宪运动后,于1911年建立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内阁——庆亲王内阁。

明代中枢政体经历了从六部分管到司礼监与内阁共理体制的嬗变。

司礼监与内阁与颉颃制衡中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并承担起了决断国是的政治职能。

但这种“监阁共理”体制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双轨制”。

在体制的动态运作中,由于皇权的相对倾斜,造成了明代相权于司礼监和内阁间的游移,以“监阁迭相”的方式发挥其“内外相维”的政治功能。

这种游移,一方面确保了皇权的稳固与政治的相对稳定;另一方面也成为明代“宦祸”与“党争”的内在原因。

从而确定了明代政治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2.海禁
“海禁”是明朝的一项锁国性质的基本国策,从洪武年间到隆庆年间,实行了近200年,纵贯大半个明朝。

形成了成熟的海禁政策与概念。

明朝海禁严格禁止人民对外通商贸易,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进行贸易。

明中期政治腐败,海防松弛,并实施闭关锁国措施,加上日本当时战乱频发,一些武士和海盗与部分受到闭关锁国负面影响的明朝商人联合,入侵中国,以至倭寇横行,在大片沿海城市展开掠夺。

直到16世纪中叶,明廷为了重建海上秩序,对海禁存废产生严重分歧。

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请开海禁,获准。

但是,明朝仅开放了福建漳州的月港一处口岸,而且只允许泉州和漳州的商人对外贸易,并且禁止对日贸易,史称“隆庆开关”。

由于政府部分开启海禁,得以缓解。

【思维导图】
【参考文献】
1.刘晓东《监阁共理与相权游移——明代监阁体制探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