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毕业生_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给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毕业生
导读:本文写给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毕业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作为一所研究型的高水平大学,在近两年,新增过千万的重大项目20项,并作为牵头单位承担了上亿元科研项目,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70余项,获得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国家“863计划”强辐射重点实验室也是科学技术部“863计划”中重点支持的实验室。这些科研项目和奖项的获得都是良性循环的一个结果,只有有实力完成任务,才会有源源不断的项目和奖项,同时得益于这些项目,让学校的实力不断地攀升。
本科,科研机会也不少
大学培养的是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对于本科生以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个本科生如果能够在大学期间接触到真刀实枪的科研锻炼,对于他来说无疑是受益匪浅的一件事。这取决于两点:首先,学校是否具备实力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参与科研锻炼的平台;其次,学校有了实力,是否愿意面向本科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
电子科技大学在这方面就给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学校科研重点实验室大量吸收本科生参加科学研究。电子科技大学43个科研重点实验室吸收约10%的本科生参加300余个实验项目和科研课题;全校约30%的本科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科学研究。我们学校不仅老师的科研重点实验室向学生开放,让学生能够尽早的接触到大师,能
够接触到科研第一线的实际操作,还给学生一个自主创新的空间。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申请各类的项目,像老师申请科研项目一样去申请一些项目,配合在此之前我们学校已经有的大学生创新基金。创新基金的金额不大,每个项目三千至八千元,但是它的受益面非常广,有30%的学生都可以申请获得这个创新基金,3—5个同学一起作为一个项目组,提出一个IDEA,一个可行性的计划,交由学校的学科方面的评审老师评审。如果这个项目可行,老师就会给予通过,每年我们通过率还是很高的。
在这样的氛围下,电子科技大学约20%的本科生参加了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科技竞赛,并获得优异成绩:2009年,我校学生夺得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唯一的最高奖“NEC杯”,在全国高校学子中产生了很大反响。
这些,不能判断大学实力
通过前面各高校招办负责人的介绍,相信许多考生和家长会恍然大悟,原来判断大学实力的途径如此之多,而且就公布在大学简介中,非常容易找到。那么,存在于一些考生和家长固定思维中的“分高的大学,肯定实力强!…北京、上海的大学,实力肯定比内地城市的大学强!”“看校名啊,校名中有什么关键词,那大学的相关专业实力就强”……有道理吗?我们还是听听有着多年招生经验的高校招办负责人怎么说一一
录取分数高低,与大学实力并非成正比
西南交通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刘剑峰
分数高低,非学校规定
在分析录取分数与大学实力之间的关系之前,首先解决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录取分数是怎样形成的?有些考生和家长认为录取分数是院校或省级招生管理部门规定的。但并非如此。
我们先来看看投档分数形成的过程。某所院校的录取分数是省级招生管理部门采用计算机经过两个大的步骤确定。一是依据院校的招生计划数和调档比例确定投档人数,二是从报考该院校的一志愿或平行志愿考生中从最高分开始向该校投档库中装载考生数据,直至满足投档人数或无相关志愿考生为止。此时最后一个进入数据库的考生成绩即为该院校的投档成绩。院校采用计算机系统下载投档考生信息,并依据其《招生章程》所确定的录取原则进行录取。按其录取的考生高考成绩排序,最后一名考生的高考成绩就是录取分数。
从录取分数形成过程来看,各级招生管理部门均是依据事前确定的各种规则开展投档和录取工作,院校无法规定其录取分数。
分数高低,不等于实力强弱
许多因素会影响学校的录取分数,不是单一大学实力所能决定的。我们可以这样讲。大多数情况下,录取分数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当年、当地考生和家长对某所大学实力的认可度。也有一些情况例外,如某所院校在当年出现了招生“小年”。
个人认为录取分数的形成主要与院校所处地域、国家经济和行业发展;院校综合实力和知名度、学科发展情况、办学特色、前几年的录取分数等因素关系较大。在招生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院校招
生出现“小年”的情况,而且一所学校经常会出现在某些地区录取分数高,而其他地区录取分数又相对较低的情况。当某些行业发展处于低谷的时候,与此相关的院校录取分数相对较低,但其办学实力不弱,有些还处于行业或学科前列。
以上判断,大多是针对同一批次院校,对于在不同批次招生的院校而言,从综合实力来看,在本一批次招生院校的实力会高于本二及以后批次的实力。如果从单一学科来观察,有些主要在本二批次招生的院校,也会在某个学科的办学实力处于前列,甚至超过本一批的一些院校。这种情况反映在对于学科或专业倾向比较明显的考生经常会放弃服从一本院校专业调配志愿,而选择二本的院校就读。
从校名读出大学实力?NO!
东华大学招办主任陆忠平
考生对校名的几种认识
如今,较高的录取率使读大学已经不是一件难事,大学教育也从精英教育逐渐过渡到大众化教育。读大学越来越容易了,使得考生的目标已经不仅仅是上大学,而是上一所自己满意的大学。于是在志愿填报时,选择一所自己满意且实力雄厚的大学就成为许多考生和家长的共识。
在认识、了解一所大学时,许多考生和家长喜欢从名字出发,认为校名能快速定位大学的特色。根据自己对校名的一知半解,大多将高校分为几类:其一是按地域命名的院校,有的是以城市名称命名,有的是以所在省(区、市)名称命名,还有的是以所处区域命名,比
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其二是带着某些行业关键词的院校,如“财经”“石油”“医药”“地矿”等,比如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其三是以专有名称为关键词的大学,常见的有“理工”“科技”“工程”“工业”等,如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其四是耳熟能详的一些知名大学,如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
根据校名对大学进行分类后,再加上自己对某些大学的了解,许多考生和家长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凡是以地域命名和耳熟能详的院校,都是综合实力强、学科门类齐全的院校,而以某些关键词命名的院校,只开设有与关键词相关的学科、专业,那也只有这些学科、专业方面的优势和特长。这种理解正确吗?相信提前关注志愿,对我国大学有所了解的考生和家长都能给出答案:这种理解太片面了。
校名,读不出大学实力
建国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有60多年的时间,其间经历过几次较大的调整,其中包括学科设置的调整、学校名称的更替和院校之间的合并等。调整之后,院校的校名、学科构成等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虽然通过现有校名,也能大致了解院校的一些信息,但不全面,而且不准确。一些较少关注志愿的考生和家长,没有对大学进行充分的了解,往往根据自己的了解和别人的观点就望“名”生义、以偏概全。首先,以地域命名的院校有许多综合实力雄厚的,如前面所列举的院校,但也有一些此类的院校在同批次院校中综合实力并不突出。其次,以校名的关键词就对院校“下结论”更是不准确的,带着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