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导学案
《劝学》(导学案)【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第18课劝学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内容分析,理清作者论述逻辑。
3.重点分析,理解本文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1.把握内容,理清作者论述逻辑。
(重点)2.重点分析,理解本文论证方法。
(难点)【学习过程】一、阅读导航阅读“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二、初读课文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查阅工具书和“预习素材”,完成下列练习。
1.文学常识荀子:战国思想家、文学家。
名________,时人又尊称为________,因荀、孙音近,故又称“________”。
赵国人。
齐湣王晚年与齐襄王期间,两度游学稷下,齐惠王时被奉为最富声望的学者,三次担任祭酒,韩非、李斯等皆为其弟子。
后被谗,去齐至楚,楚相春申君曾两次任他为兰陵令。
春申君死,荀子罢官,遂居家著书数万言,死后葬兰陵。
政治上主张尊王道,举贤能,与孟子同;又主张霸力,法后王,又与孟子异。
重视民心向背,宣称“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弑君”(《荀子·正论》)。
哲学上主唯物主义观点,提出“天行有常”(《荀子·天论》)的命题;主张“性恶论”。
文学上,荀子为迄今所知作赋第一人。
2.检查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中()绳輮()槁暴()参()省()须臾()跬()步锲()镂()刻骐()骥()螯()(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原义是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②()原义指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更深;后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③()原意是骏马一天的路程,驽马虽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达。
比喻能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追上资质高的人。
四、整体感知1.找出下列句子之中的古今异义词。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蚓无爪牙之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类活用(1)_____________________: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教案《劝学》教案优秀8篇
教案《劝学》教案优秀8篇《劝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类型:自读课教学过程一、导入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
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
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
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
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
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
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
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
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
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
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劝学》导学案
《劝学》导学案环节一:知人论世1.了解荀子荀子(约前313~前238),名,末期赵国人。
著名、、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了解《荀子》《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
全书一共32篇,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
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
荀子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解题《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的意思。
4.写作背景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
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善不是性,而是“伪”。
他强调学习、积累,注重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劝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5.了解荀子的思想主张●天道自然的思想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
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
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
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劝学》导学案
《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等词义。
2.背诵课文前三段。
三、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四. 学习过程:(一)1.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木直中()绳輮( )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须臾()之所学跂()而望矣假舆()马者假舟楫楫()者蛟()龙生焉不积跬()步骐()骥()一跃驽()马十驾,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二)速读课文,把握结构本文一共4段,是围绕那句话展开的?每段的内容各是什么?(学法指导:本文是议论文,可以从文体结构特点角度引导学生思考。
)(三)把握概括主旨(四)研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下列词语学不可以已()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矣2.翻译重点句子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完整版)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劝学》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出现的大批文言实词,如“利、备、望、用、疾、致、假、绝、兴、功、强、间”等;文言常用虚词,如“于、者、而” ;古今字和通假字,如“有 (又 )、暴(曝)、生(性)、輮 (煣)、知 (智)、乎 (于)”等。
2.能力目标本课在论述事理、论证看法时大批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色。
认识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拥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一定“累积” “坚韧不拔”“全神贯注”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1掌握文中出现的大批文言实词虚词。
2本课在论述事理、论证看法时大批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色。
有关链接文学文化知识1.荀子 (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以后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以后最有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期间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学问渊博,重实践,拥有必定的朴实唯心主义思想。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 32 篇。
大部分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写的。
这部书集中反应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记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辟、语言朴素、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率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半有给人们鼓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意,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说为“劝止”,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鼓励人们要不断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加知识,发展才能,培育崇高的道德。
学法指导1.学生要借助说明、工具书,联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而后经过课堂点拨、达成课后“思虑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确实掌握。
2.学生应存心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课前预习【自主学习】1.识记字音中()参()省()须臾()跂()望磨砺()镂( )刻跬()步理解词义.2. 重点词学不可以够已 ( ).虽有槁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声非加疾也().非能水也().锲而舍之 ().3.通假字輮使之然也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木直中绳().金就砺则利 ().( )吾尝跂而望矣 ( ).假舟楫者 ().而绝江河().蚓无帮凶之利 ()..虽有槁暴 ( )( )君子生非异也()4.多义词君子生非异也 ()骐骥一跃( )..蛟龙生焉()专心一也()..非利足也()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金就砺则利 ()而神明自得 ()..5.异义词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声非加疾也().假舆马者( ).蟹六跪而二螯 ().金就砺则利 ().专心一也 ().6.活用词(1)名词作状语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2)名词用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形容词用作名词①登高而招 ()②积善成德()掌握句式1.判断句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者,也,表判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者,也,表判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者,也,表判断)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望者,专心躁也(者,也,表判断)青,取之于蓝 (无标记判断,应翻译为:靛青,从蓝草中获得)2.倒装句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 “之”定语后置的标记。
高一语文课文《劝学》教案(精选16篇)
高一语文课文《劝学》教案(精选16篇)高一语文课文《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积累和把握文言词类和句式现象;2、学习比方论证的方法和对比论证的行文方式;3、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难点、重点分析】1、以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方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方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2、本文的比方论证有何特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本文由先秦文学谈百家争鸣;综合上节课所讲《秋水》一文庄子的道家思想引出儒家代表荀子。
二、荀子简介荀子,名况,赵国人。
一生主要从事学术活动;主要思想:1、法后王;2、人定胜天;3、人性恶,重视教育。
其思想主要体现有《荀子》一书,被郭沫若称为先秦散文四大台柱之一。
其文浑厚,规律严密。
三、解题劝,即劝勉,鼓舞。
四、诵读第一段1、诵读的精确。
先划分节奏,订正字音;2、同学朗读第一段;3、同学归纳其中的词类现象,文言句式;老师指导;4、指名同学口译第一节;5、文理分析:⑴ 本节的观点是什么?⑵ 实行什么方法,如何论证观点的?⑶ 比方论证,其中的本体,喻体各是什么?如何理解喻意?这些比方的角度有何不同?⑷ 这一节从学习的哪个层而来劝学的。
五、诵读其次节1、主要步骤同上(第一节);2、文理分析:⑴ 本节的论点是什么?⑵ 此节依旧实行比方论证,立刻一节不同的是,他实行了一组比方。
争论:分析、归纳这些比方论证中的本、喻体及内涵。
⑶ 此节的第一句有内容上如何理解?在结构上起到怎样作用?⑷ 这一节从学习的哪个角度来劝学?六、诵读第三节1、主要步骤同上;2、文理分析:⑴ 划分层次,概括层意;⑵ 第一次运用比方论证,分析其此喻意,这一层从哪几个方面来绽开论证的?⑶ 其次层除了喻证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骐骥一跃,驽马十驾,这一句侧重哪个角度的对比?鍥而舍之,鍥而不舍,这一句侧重哪个方面的对比?⑷ 最终一层内容如何理解?⑸ 这一节侧重从学习的哪个角度来劝学?七、全体同学一齐朗读本文八、《劝学》是节选,结合本文,拓展思维。
《劝学》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劝学》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劝学》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劝学》是著名的古代名篇,它在现代也一直受到广泛阅读和推崇。
这篇文章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阐述了勤奋发展智慧、思虑明达、心灵质朴等诸多价值观,为读者指引了一条学习成长的道路。
本文将从导学案的角度出发,介绍如何使用《劝学》这篇优秀的古代文章,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收益。
第一步:阅读理解首先,学生需要进行阅读。
我们可以提供适合年龄段的版本,让学生自主阅读,或由老师为学生逐段解读。
在阅读中,学生需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其中的精髓。
通过此部分的训练,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劝学”的含义,从而激励自己为学习而奋斗。
第二步:语文表达能力的提高学生在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后,需要对文章进行分析,挖掘出其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老师可以以例句为例,让学生分析其使用的言语的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此部分的训练能够提高学生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步:心灵修炼的强化在这一部分,学生需要将文章所反映的价值观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发挥出文章对于心灵修炼的正面影响。
他们需要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勤奋发展智慧,思虑明达,心灵质朴”这些精神。
此部分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强化自信心、建立自我认知,让他们的心灵在学习中得到进一步成长。
结语通过以上三部分的训练,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劝学》这篇优秀的古代文章,并从中获得收益。
《劝学》所反映的许多价值观仍然具有现实的应用和指导意义,具有启示和引导学生奋斗学习、提升个人能力的深远意义。
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们可以借鉴古人之智慧,挖掘自己的潜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通过《劝学》的学习,不仅可以让中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艺术,更可以帮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指导。
通过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分析其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以及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进行心灵修炼的强化,学生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出自信心和自我认知,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
《劝学》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劝学》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吕坤所著的一篇散文,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这篇文章主要是以劝诫青年学习为主题,旨在告诫人们要珍视时间、勤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本篇《劝学》导学案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课前导入、文本解析、写作探究、课后拓展。
一、课前导入1. 以“劝学”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重要性何在?如何才能做到学有所获?2. 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劝学”的背景,介绍作者吕坤的生平和文学作品。
二、文本解析1. 课文语言风格分析《劝学》一文运用了大量的古文风格,语言简洁、意蕴深厚。
其句子结构完整,语言雅致,有很强的审美效果和表现力。
学生需注意文中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如夸张、排比、对仗等。
2. 课文主旨内容解析从整个文章的结构上看,《劝学》一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青年人无知”的形容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则阐述了学习的几种方式,包括诵读、研读、模仿等。
第三部分则强调了从学习中得到的好处。
学生需理解这些内容的关联和内涵。
三、写作探究1. 就“学习方法”这一主题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议论文,以《劝学》为参考,论述现代年轻人如何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高效学习的效果。
2. 基于课文所表现出来的“乐学”的特点,要求学生写一篇自己的“劝学文”,呼吁自己的同学珍惜时间,脚踏实地、勤学苦练,增强自信、成为真正的有用之才。
四、课后拓展1. 扩大文章主题。
与“学习”相关的话题极多,可以进一步拓展文章的主题,如职业发展、专业选择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个人职业规划对学习的重要性。
2. 听取名家讲座。
请来名家或教授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在学习中的经验和心得,提高学生对学习的意识和热情。
3. 阅读相关文献。
让学生阅读相关的著作或互联网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通过这个《劝学》导学案,我们可以看到,这篇古文经典之作不仅在文学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更是对我们现代人的启迪和教育。
《劝学》导学案
《劝学》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理解文中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4、体会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理解文意。
(2)学习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2、难点(1)理解荀子的学习观,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2)领会文中蕴含的哲理,并能联系实际加以运用。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 313 年-公元前 238 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2、作品介绍《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又名《劝学篇》。
劝学,就是鼓励学习。
本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
四、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靛()青蓼()蓝中()绳槁暴()参省()跂()而望舆()马舟楫()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镂()螯()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学不可以已已:(2)木直中绳中:(3)虽有槁暴虽:暴:(4)金就砺则利就:砺:(5)吾尝终日而思矣尝:(6)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须臾:(7)吾尝跂而望矣跂:(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疾:(9)假舆马者假:(10)而致千里致:(11)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12)君子生非异也生:(13)善假于物也假:五、文本研读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学不可以已。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答:作者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1)学习的意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这一段以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却比蓝草更青,冰由水凝结而成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再经加工就变得笔直,金属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变得锋利等为例,说明学习可以使人超越原有的水平,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劝学》教案锦集6篇
《劝学》教案锦集6篇《劝学》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掌握积累下列文言常用实词:劝、中、假、绝、师、传、道、圣;掌握积累下列文言虚词:于、而、故、焉、乎、之、其。
2. 学生通过探讨,认识到自主学习、从师而学是一个人获得教养的重要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 学生能归纳出作者在__中对学习规律性的阐释,能在探讨的基础上说出自主学习与从师而学的内在联系。
2. 学生能结合__说出如何正确地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说明道理。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方式:问题探讨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上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获得教养的途径》,懂得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获得教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和韩愈的《师说》,明白通过自主学习和向他人学习也是获得教养的途径之一。
(二) 1.点学生读《劝学》,正音。
2. 掌握通假字3. .解题:劝,勉励。
这个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__。
4..理解课文,疏通大意。
(结合课件完成)5..总结写作特点:运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
这些比喻的运用灵活多样,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效果,使论证更有力。
6.实词积累:劝、已、中、槁暴、挺、砺、跂、疾、彰、假、绝、兴、跬、功、锲、躁7.虚词积累:而,于8常用句式判断(见课件)(三)布置作业:1. 背诵、默写《劝学》。
练习“一词多义”训练:绝,强,假,望,闻。
第二课时:(一) 导入:从荀子的《劝学》我们学习到要不停地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所作的《师说》,来学习韩愈对从师学习的看法。
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文体简介。
2.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一场文学运动,它主要是反对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的艳丽浮夸文风,大力提倡“言之有物”的古文,强调学习先秦、两汉的__,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韩愈和柳宗元等躬行实践,终于把__从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桎梏中解放了出来。
劝学导学案(含答案)
《劝学》导学案姓名组别班级知识目标:1.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德育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一、介绍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导学案
【课前预习】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荀子及其相关知识。
2. 熟读课文弄清字词。
3. 基本把握文章内容,
二、文题及背景:
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三、基础导练:
1.识字注音:
木直中()绳輮( )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须臾()之所学跂()而望矣假舆()马者假舟楫()者蛟()龙生焉不积跬()步骐()骥()一跃驽()马十驾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
2.通读课文,把握结构
本文一共4段,是围绕那句话展开的?每段的内容各是什么?
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
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像、是、如等)。
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
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
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
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
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课堂探究】
一、检查反馈,导入新课。
二、目标定位,确定重点。
学习目标: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
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等词义。
2.背诵课文前三段。
三、自主探究,教师点拨。
(一)研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词语
学不可以已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其曲中规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知明而行无过矣
2.翻译重点句子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文段分析思考
①第一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②第二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③第二段哪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用原话回答)
4.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二)研读第三自然段,积累文言字词句式。
1.解释加点词语
终日而须臾之所学
跂而望登高而招
见者远顺风而呼
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舆马者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生非异也
2.翻译下列语句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文段分析思考
(1) 本段是从那个角度说“学不可以已”的?作者用了哪些比喻来说明?
(2) 本段哪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用原话回答)
4.背诵第三自然段。
四、尝试演练,合作解疑。
以“学能补拙”为写作中心,用《劝学》第三段的例子做论据,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写一段话,不少于100字、
【当堂检测】
1.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1)虽有槁暴(晒)(2)輮以为轮(用火烤使……弯曲)
(3)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后跟)(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5)非利足也(走路)(6)筋骨之强(强壮)(7)而致千里(送达)
(8)而绝江河(隔断)(9)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10)而闻者彰(清楚)(11)劝学(勉励)
A.⑴⑵⑷⑸⑹
B. ⑵⑶⑹⑼⑽
C. ⑴⑷⑸⑺⑾
D. ⑹⑻⑼⑽⑾2.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B.善假于物也/于是余有叹焉
.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吾尝终日而思矣
3.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金就砺则利 B 虽有槁曝,不复挺者
C 輮以为轮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课后复习】
1.复习所讲重点实虚词、重要句子翻译,下节课课前提问。
2.背熟并写过课文一、二、三段,下节课课前默写。
3.把课堂写作训练内容落实到随笔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