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类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合集下载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

2023-11-01•研究背景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现状•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对策目建议•结论与展望录01研究背景和意义极作用。

学不足等,需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提高教育质量。

支持和依据。

研究结果可以为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

本研究对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提出适合农村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模式和方法,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支持。

02文献综述国内研究现状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政策与措施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总结国外研究现状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国际经验与比较分析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对于乡村振兴的作用与影响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对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政策、实践和经验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与评价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为推动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不足与展望研究述评03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研究方法对国内外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价,了解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文献综述选取若干个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和相关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和访谈,了解产教融合的实际运作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实证研究运用统计方法和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揭示产教融合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数据分析选取一些成功的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为其他地区和学校提供参考和借鉴。

案例研究数据来源文献资料收集国内外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相关政策文件、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通过设计问卷和访谈提纲,对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和相关企业进行实地调查,收集第一手数据资料,包括学校和企业的基本情况、产教融合的实施情况、学生和教师的反馈等。

农业高职高专院校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农业高职高专院校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工 程 从 19 开 始 , 年 立 项 数 量 2 0个 左 右 , 年 9 6年 每 0 每
育 的投人也 在逐 年增长 。但 由于高职 院校大都属 于
地 方 政 府 或 行 业 管 理 , 经 费 投 入 也 主 要 由地 方政 府 其 或 行 业 负 责 , 分 地 区 政 府 财 政 困 难 , 加 上 认 识 中 部 再 存 在 “ 普 教 , 职 教 ” 偏 差 , 致 不 少 高 职 院 校 经 重 轻 的 导 费短缺 , 以开展有效的产学研结合 。 难 12 企 业 方 往 往 没 有 实 际 参 与 的 动 力 和 需 求 目 . 前 , 业 大 多 实 行 定 编定 岗制 度 , 企 如果 企 业 拿 出一 部
探 索和 实践 , 分析 了“ 普传 播 工程 ” 科 对农 业 高职 高 专院校 “ 师 型” 伍 建设 、 业建 设 、 双 队 专 实训 基地 建 设 、 能 型人 才培 养 、 务 技 服 “ 农” 方面 的推 动作 用 , 三 等 以及 该模 式在 实践过 程 中存在 的 问题 及对 策 。以“ 普传播 工程 ” 进 农业 高职 高专 院校产 学研 结合 科 促 的新模 式 , 富 了高职 高专院校 产 学研 结合 的形 式和 内涵 , 同类 院校具 有很好 的借 鉴和 示 范作 用。 丰 对 关 键词 : 普传播 工程 ; 科 农业 高职 高专 ; 产学研 结合 ; 式创 新 模
农 业高职 高 专 院校 产 学研结 合模 式 的创新 与 实践
邢 淑婕 刘 开华
( 阳农业 高等 专科 学校 信 河南 信阳 440 ) 60 0

要: 文章 以“ 科普 及适 用技 术 传播 工程 ” 以下 简称 “ ( 科普 传播 工 程” 为 平 台 , ) 对农 业 高职 高专 院校 产 学研 的结合模 式进 行 了

协同创新下的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路径选择与实践探索

协同创新下的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路径选择与实践探索

的重要 思想后 , 教育部推 出了《 高 等 学 校 创 新 能
力 提升 计 划 》 ( 简称 “ 2 0 1 l计 划 ” ) , 该 计 划 是 “ 2 l 1工 程 ” 和“ 9 8 5工 程 ” 的发 展 和 延 续 . 是 中 国
了一 系 列 的实 践 探 索 。

高 等 教 育 系 统 的 又 一 项 重 大 战 略 举 措 。 高 等 院
适 应 不 同 需 求 、形 式 多 样 的 人 才 培 养 和 科 学 研 究 协 同 创 新 模 式 … 。 这 为 高 职 院 校 推 进 协 同 创 新 指 明 了方 向 , 确 立 了 目标 。 近 年 来 . 我 们 对 高 职 院 校 如 何 开 展 协 同 创
新 工 作 进 行 了 较 深 入 的 思 考 和 讨 论 , 并 在 笔 者 任 职 的 江 门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对 推 进 协 同 创 新 开 展
极 高的要求 。 似 乎只是研究型大学 . 至 少 也 是 研 究 教 学 型 大 学 的使 命 , 高 职 院 校 恐 难 以 企 及 。其
实 不 然 。 我 国 的 高 等 教 育 有 着 不 同 的 类 型 和 层
主 体 .充 分 发 挥 市 场 配 置 资 源 基 础 性 作 用 , 建 立 起 各 类 创 新 主 体 紧 密 联 系 和 有 效 互 动 , 在 更
关 键词 : 高 职院校 ; 协 同创 新 ; 产 学研 合作 ; 实 践 探 索 中图分 类 号 : F 0 9 1 . 3 5 4 0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2—4 0 2 X( 2 0 1 3) 0 9—0 0 1 0—0 4
前 言
自胡 锦 涛 总 书 记 在 庆 祝 清 华 大 学 建 校 1 0 0 周 年 大 会 上 对 高 校提 出 了积 极 推 动 “ 协 同创 新 ”

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①———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廖忠明(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赣州341000)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技、教育与人才进行统筹部署,进一步明确了三者的战略地位,同时突出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报告提出推进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高职院校要强化科教融汇理念,深化学校办学模式,构筑产学研共同体,打通教育与产业的经脉,为学校输送更多高素质适应性人才,服务区域发展。

产学研不仅是高校实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项基本职能的重要形式,而且是激活高校办学活力、深掘高校育人育才潜能、促使高校高水平运转的一条高速通道。

针对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产学研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积极性不高、合作动力不足、运行机制不畅等发展困境,从共生的角度剖析高职院校、行业协会、企业以及地方政府在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相互作用关系与内在作用机理,以期为高职院校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借鉴与路径。

一、共生是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础“共生(Symbiosis )”一词由希腊语“Sumbioein ”演变而来,译为“共同、在一起”。

该词源于生物学,最初用来描述不同属种之间特有的生活现象。

它原本指的是两种或更多生物在生理上相互依存,以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概念逐渐引申为协同发展和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过程。

共生关系实际上是不同属种间基于资源依赖或功能互补而结成的协作关系,本质上是多元主体基于有效分工而形成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共生理论表明,在共生关系中,互利双方按照各自的特性相互依赖、共同生活,以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在本质上,共生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其中各方通过相互合作和相互支持,实现了共同的利益和生存条件。

多学科交叉研究发现,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且是一种社会现象。

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

共生理论的核心即“共存”与“双赢”。

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及规律、共生关系对共生单元进化的作用及规律,以及如何运用来指导可持续发展,是共生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1. 前言近年来,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如何让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发挥作用,成为了各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介绍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为读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2.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各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通过将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相结合,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企业运作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

3.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1)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了实践性和针对性。

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企业和研究机构的运转模式,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从而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了社会合作。

这种模式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参与进来,形成互惠互利的局面。

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产业和科研项目,为自己的求职和实习积累更多的经验。

(3)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了“以人为本”。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

同时,企业和研究机构也能够了解到学生的需求和短板,为他们提供更为全面和充足的培训和服务。

4.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案例(1)中科院实验室导师制度中科院实验室导师制度是一种以导师为主导,以实验室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导师制度是学生与企业、研究机构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桥梁,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及专业素养,并进一步降低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

(2)销售管理培训项目该项目由南开大学商学院和沃尔玛合作开展。

通过让学生和沃尔玛销售人员共同参与市场推广、销售计划和销售数据分析等活动,以商学院教授和沃尔玛人员为导师,实践并提高销售实践和管理方案制定的实战能力。

(3)华为研究所公开课项目华为研究所公开课项目是一种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模式。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类及实现路径研究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类及实现路径研究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类及实现路径研究随着我国不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期,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也逐步成为了一种新的研究模式。

在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切入点进行分类。

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讨论相关的实现路径和可行性。

一、产学研协同的切入点:(1)产学研衔接创新模式该模式针对产学研之间的关系,将三者衔接起来,通过中介机构或团队将各自资源优势集中起来,并通过研究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结合实现技术创新的目的。

(2)产学研联合研究模式该模式强调产学研之间的联合研究,设立联合研究机构,并由企业与高校研究团队联合开展研究,研究成果最后归企业所有。

(3)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该模式强调产学研之间的深度合作,企业与高校共同开发产品或项目。

高校主要职能是提供技术支持,而企业则主要承担产品推广和商业运营等任务。

本模式有利于更好地在商业实践中落地,可在实现技术创新的同时,缩短研发周期和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

(4)产学研知识转移模式该模式强调将高校已有的知识或技术推向市场,加速技术应用和推广。

高校通过建立技术转移机制,将自身的技术进行转化,和企业合作,实现技术的量产和应用。

二、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实现路径:(1)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政府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对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进行政策的指导、鼓励、支持和激励,加大对科技成果转移和转化的支持力度。

应该建立相关的资助政策,从资金和机构上支持政策落地。

(2)创新交流机制的落实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可以通过定期交流,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切实解决协作中的沟通问题,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在此基础上,可以加强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共性培养,重视经验共享、资源共建。

(3)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政府应该加强对产学研联盟运作的监管和支持,并充分发挥行业性联盟的资源与组织优势,建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该平台应该是开放式的,企业和高校可以在该平台上自由切换、互动,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技术产业化。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探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探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探究摘要:国家持续推进“双高”建设,深度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加强“双高”创建、提升办学质量的必修之路。

文章分析了“乡村振兴”建设与高职产教融合之间的互动逻辑,针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产教融合文化融通机制、技术技能融通机制、校企师资协同性不强等问题,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创新路径:顶层设计方面,搭建“三全育人”新平台,实现四要素融合;专业建设方面,对接产业发展,推进课程改革;教学组织方面,搭建产教研平台,形成“产教研学创”生态融合机制;师资队伍方面,优化产教师资共享,促进校企有效协同。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教融合创新路径人才培养模式基金项目: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职业教育专项“新时代职业教育协同乡村振兴发展策略研究”(CY2021ZZ03);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都市工匠文化研究中心项目“基于工匠文化的职业教育协同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策略研究”(2021YB07)。

引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将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作为具体实施路径,结合自身实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特点,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着力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变革,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1],为“乡村振兴”背景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指明了方向。

同时,高职教育与产业资源的整合、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关系的构建还存在不少难题,如何实施“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仍然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文章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行从三个方面提出实施路径。

1 “乡村振兴”与产教融合的互动逻辑1.1 “乡村振兴”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政策引领及新要求国家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鼓励职业院校探索创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路径,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新模式、新路径的诞生提供了政策引领。

高等农业院校校企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利弊分析

高等农业院校校企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利弊分析
前 景 。 高等 农业 院校 与企 业 之间 的互 补性 研究


高校斛 研机构与企业之 间存在着资源共享 、 优势互补 的关 系。就科研机构来讲 , 它需要将创造的知识转变为技 术创新 。科研机构拥有众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研究人 员, 具有很强 的知识储备和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本质 上属于经济活动 单纯的知识创 造不等 同于创新 , 需要企 业将其转变为创新 。在此过程中 , 行业企业可 以借助科研 机构 的科研实力来攻克技术难题和障碍。人力资源特别是 创新型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区域性创新体 系是否具 有竞争力 , 取决于 区域内的高等院校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 创新 型人才 。产学研用协 同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引进 , 正迎合了区域性发展 的需求。
中 图分 类 号 : G 6 4 2 . 0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4 ) 1 4 — 0 1 3 1 - 0 2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合作各方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 前提 , 以共同参与、 共享成果 、 共担风险为准则 , 为共同完成 项技术创新所达成分工协作的契约安排。以企业为技术 需求方 、 以大学, 科研机构为技术供给方的研发合作是主要 形式。对高校而言, 提升了教育针对性和效率 ; 对于企业而 言, 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形象、 知名度 和忠诚度。多年来 , 产 学研合作及其技术创新模 式问题 一直是 国内外科技创新 管理学界的重要研究问题之一。我国高等教育经历 了大改 革、 大发展 , 已经实现 了历史性 的飞跃 , 建成了世界高等教 育大 国。现在 中国高等教育进人大提高阶段 , 将建设 中国 特色高等教育强 国, 换言之 , 高等教育正在成为推进社会 经济科技文化全面、 协调 、 可持续发展 的基本动力源 , 成为 国家未来发展最宝贵的新财富和最强大的新动力。产学研 用协同创新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 , 必然有宽广 的

高职院校产学研的协同创新实践与探索

高职院校产学研的协同创新实践与探索

产学 研结 合 教育 是 指学 校 、企业 和 科 研 院所 三 者有 机 结合 的人 才 培养 模式 . 其功 能 和作 用是 双 向 的 、 相互 依 赖的、 缺 一 不可 的 , 对其 三者 关 系理解 如下 。 第 一 .其 关 系往 往呈 三 足 鼎立 ,其 意 义包 含 i个层


前 言
二、 产 学 研 的 协 同 创 新 1 . 产 学研 的 涵 义
随 着 我 国经 济结 构调 整 的不 断 深入 . 社 会 各 行 业 迫
切 需 要 大批 高 水 平 、 复合 型 的 技术 应 用性 人 才 , 而生产 、
管理 、 服 务 一 线 上 的高 级 技 术 型 人 才 严 重 短 缺 . 已 成 为
Z ENG We n l i a n g ,L I U Xi a o h o n g ,W ANG J i n g z h i ,M A Ya n k u n
( G u a n g d o n g I n d u s t r y T 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 e ,G u a n g z h o u 5 1 0 3 0 0 ,C h i n a )
高职院校产学研的协同创新实践与探索
曾文 良 刘 晓红 王 景 智 马 炎坤
( 广 东 轻 工 职 业技 术 学 院 . 广州 5 1 0 3 0 0 )
摘要: 文章分析 了产 学研合 作及 产学研协 同创新 的 内涵 . 探 讨 了广 东轻 工职业技 术 学 院在 产 学研 协 同创新 中的
Ab s t r a c t : T h i s p a p e r d i s c u s s e d t h e c o n n o t a t i o n o f b o t h i n d u s t r y - c o l l e g e -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i o n c o o p e r a t i o n a n d

产学研结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探索

产学研结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探索

产学研结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探索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面对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化及就业市场的新需求,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因此,探索产学研结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产学研结合是指生产(企业)、学术(高等院校)与研究(科研机构)三者之间进行有效的合作与交流,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并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职业教育领域,实施产学研结合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与灵活性,培育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人才。

在探索产学研结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时,首先需要明确其核心理念。

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学术理论的深度研究与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多元合作的生态系统。

企业需要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获取最新的技术、研究成果,以及标准化的培训方案;而高校和科研机构则能够借助企业的实践需求,调整和改善课程设置及研究方向,从而更好地服务行业。

同时,积极的合作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和就业机会,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实施产学研结合模式,首先要重视课程的建设与改革。

职业教育的课程应当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以便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高校应当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定期开展行业调研,了解行业动态和未来发展趋势,从而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更新。

例如,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应用,职业院校可以增加相关课程,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提升其就业竞争力,还能增强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教学模式的创新也至关重要。

在传统的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往往是相对分开的,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无法很好地与实际工作对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可以引入“项目制学习”或者“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进行实践,提升其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与此同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比如在线学习平台与模拟仿真技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更多的探索与实验。

产学研一体化农业企业发展问题

产学研一体化农业企业发展问题
加强品牌保护
农业企业可以加强品牌保护工作,通过申请专利、注册商标等方 式保护品牌权益,防止侵权行为对企业形象造成损害。
CHAPTER 04
政策建议与保障措施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制定针对性的税收优惠政 策
对产学研一体化农业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减 免,降低其税收负担,促进企业发展。
增加政府补贴
根据企业研发、创新和实践成果,给予一定的政府 补贴,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01 02
实现科研与生产无缝对接
通过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将科研机构、高校与农业企业紧密联系起来 ,使科研人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够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通过科技创新平台,农业企业可以与科研机构、高校共享资源,开展 联合技术攻关,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03
发展。
提升企业竞争力
通过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 ,企业可以获得更先进的科技 成果和更优秀的人才资源,从 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培养创新人才
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可以为高校 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更 好地了解产业发展趋势和技术 要求,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
创新意识。
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实践案例
某农业企业与当地高校合作,共同 开展农业科技创新项目。企业为高 校提供实践基地和资金支持,高校 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资源。 双方共同研发出一种新型农业技术 ,并成功应用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中 ,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 量。
CHAPTER 02
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产学研一体化概念
产学研一体化是指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之间密切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 和产业升级的一种发展模式。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摘要]文章论述了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创建的乳品工程类校研企“1+1+1”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专业课前置、工学结合、三支导师育人,以任务驱动开展项目化教学,实现了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采取了新的管理和教学运行方式,保证了培训质量,提高了学生素质,增强了就业能力。

该创新培养模式得到了政府大力肯定与支持、企业的认可、学生家长满意、媒体的高度关注,学生就业前景极其乐观。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针对民族地区乳业较为发达的实际,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作为黑龙江唯一的少数民族高校,与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结合乳品企业对一线人才需求状况,创建了乳品工程类校研企“1+1+1”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几年来,该创新实验区进行了大胆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2009年被黑龙江省教育厅评为首次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院以此跻身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紧缺人才培养高校的行列。

一、“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创立学院与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入开展人才市场调研,借鉴丹麦达鲁姆学院乳品专业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创建了乳品工程类校研企“1+1+1”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与国乳中心及伊利、蒙牛、完达山、龙丹等15家国内著名乳品企业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

1.“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乳品专业类学生第一年入学军训后,直接到国家乳品中心和企业去边学习边实训,即进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学习,同时进行系统的实验、实训、见习、实习;第二年回到学院完成基础课、公共课和系统的专业理论课的学习,以及相关的实验实训;第三年到乳品企业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答辩,企业按规定给予相关待遇。

2.方案设计中做到了四个统筹:统筹了专业教学计划,兼顾专业教学覆盖职业标准和专业标准;按照“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人才需求”为目标统筹专业课程体系,兼顾专科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能力;统筹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兼顾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统筹了考核评价,兼顾学历标准和行业要求,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使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农学院教产研相结合提升专业教学质量

农学院教产研相结合提升专业教学质量

农学院教产研相结合提升专业教学质量淡振荣李新如杨浩曹方姣陈芸张志华(榆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榆林719000)摘要为适应新时期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总结榆林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的教改经验,在教学与资源、教产研协同推进方面下工夫,在理论课程、实践条件和生产实践方面进行改革和建设,创新了教学方式,培养了一批“爱农、学农、创农”的地方人才,为地方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撑,为涉农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典型案例。

关键词教产研相结合;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成效;农学院中图分类号G71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3)17-0136-04榆林市作为国家级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基地,不断巩固“陕西新粮仓”地位,初步形成“4+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成为陕西苹果“北扩西进”重要接续地,是全国非牧区养羊第一大市,属全国马铃薯五大地级市生产基地之一。

已建成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39000hm2,全市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180666hm2,总产量预计可达325万t;建成万亩集中连片蔬菜示范基地4个,新建设施面积200hm2。

下一步,榆林市将深化“高产稳定粮田+绿色技术集成+适度规模经营”的产能提升模式,做大做强山地苹果、大漠蔬菜、马铃薯、羊子四大主导产业,做精做细小杂粮、红枣、海红果、大明绿豆、佳米驴、黑毛土猪、蚕桑等区域特色产业;坚持一项产业主推一个品牌,按照“区域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的思路,整合马铃薯、山地苹果和羊子等产业品牌,加大“榆林尚农”区域品牌推广力度。

但是,榆林市农业系统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年龄结构偏大,技术人员短缺,据统计12个县(市、区)缺乏植保技术人员120余名,各县区分布不均匀,不能满足无公害、绿色、有机产粮的新要求。

农学院是榆林市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1-2],但还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一是人才培养方案陈旧,不适应榆林市特色农业发展要求;二是教材内容老旧,技术滞后、不全面;三是实验室建设落后,培养基制作设备、温控设备、捕虫网、养虫盒、标本夹、采集袋等几乎无法使用,标本腐烂损毁严重,病虫害标本残缺不全,教学挂图零散破碎;四是实习实训农场被荒草覆盖,与榆林市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养殖大户、电商物流园区、田园综合体联系不紧密;五是科研、教学、生产相分离,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六是学生科技活动意识淡薄,学校所能提供的场地也非常有限[3-4]。

绿色农业生产体系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探讨

绿色农业生产体系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探讨

绿色农业生产体系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探讨一、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定义产业、学术界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模式,被称为产学研合作模式。

在绿色农业生产体系中,产学研三者之间的合作尤为重要,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二、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重要性产学研合作模式不仅可以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还可以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尤其在绿色农业生产体系中,科研成果的应用对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

三、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好处通过产学研合作,科研成果可以更快地得以应用到生产中,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同时,产学研合作还可以为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更多合作机会和竞争优势。

四、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难点虽然产学研合作模式有着诸多好处,但是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难点。

例如,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解决。

五、绿色农业生产体系中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案例在一些先进的农场和研究机构中,已经开始尝试产学研合作模式。

他们通过合作研究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新型农业机械的开发等,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六、如何构建良好的产学研合作环境为了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发展,需要建立良好的合作环境。

这包括加强各方之间的沟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研究方向和目标等。

七、产学研合作的长期价值产学研合作虽然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和精力,但是长远来看,可以为各方带来更多的收益。

通过合作研究和创新,可以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提升国家的经济实力。

八、未来产学研合作的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产学研合作模式也将不断进化,趋向更加灵活和深入。

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将在更多领域展开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九、如何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为了促进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发展,各方应当共同努力。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企业可以提高科技创新意识,积极寻求合作机会;科研机构可以与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开展深入合作。

农学特色专业产学研合作研究与实践

农学特色专业产学研合作研究与实践

农学特色专业产学研合作研究与实践农学是一个广泛的学科领域,涉及农业生产、动植物种植、农业技术等方面。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农学特色专业产学研合作研究与实践变得日益重要。

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促进农学专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创新和进步。

一、产学研合作的背景与意义农学领域的产学研合作,是指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密切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等活动。

这种合作模式可以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学术成果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农业生产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土壤污染、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农学专业人才和科研成果的支持。

而传统的农业教育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

产学研合作的开展,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产学研合作也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学术界的研究成果通过与产业的合作,可以更快速地被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从而推动农业产业的创新和进步。

与此产业界的需求也可以为学术界提供更多的研究动力和方向,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二、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模式农学特色专业的产学研合作,具有多种形式和模式。

一般来说,可以包括以下几种主要形式:1. 专业实习:学校与相关农业企业或研究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接触实际的农业生产活动,了解行业需求,提高实践能力。

2. 科研项目合作:学术界与产业界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在某一具体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这种合作模式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出和应用。

3. 人才培养计划: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专业人才。

这种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人才与产业的对接。

4. 专业培训: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举办专业培训班,针对不同行业需求,为学生和从业人员提供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

以上这些合作模式,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和情况进行组合和调整,实现最佳效果。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摘要】本文围绕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展开研究,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析了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实践案例、教育模式创新以及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同时探讨了未来发展趋势。

在总结了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价值、挑战以及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对各个方面的分析与讨论,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性与前景,为相关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模式分析、实践案例、创新、学生就业、发展趋势、价值、挑战、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融合学校教育、企业实践和科研创新的新型教育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高等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和机遇。

开展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背景一方面是因为当前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国家大力支持产学研结合,加强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

在这种背景下,深入研究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探索其发展模式、实践案例、创新模式、对学生就业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对于促进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提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和技术专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展开深入研究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2 研究意义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高职院校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而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高职院校可以更好地调整专业设置,完善课程体系,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从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促进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提升。

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高职院校可以获取更多的实践经验和资金支持,加强学校的创新能力和科研实力,为学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创新型办学模式浅析——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

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创新型办学模式浅析——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

思路 , 基本 实现 了产 学研 的紧密 结合 , 主要 模 式有 : 学与 科研 的一体 化融 合 , 教 高校 与 国 家农 业 高新技 术产 业示 范 区紧 密结合 , 创 建 了“ 府 +大学 +示 范 园 +农 户” 政 等农 业科 技推 广创新体 系, 为我 国高教 改革提供 了成功 的经验 借鉴 。 这
第2 7卷 第 5 期
20 o 8年 l 月 O
农 业科 技管 理
Ma a e n 0 A c trl ce c 肌 d n g me t f ul a s in e u h 0o y n lg
v 1 7. 0. 2 N0. 5 0c . t 2 8 0o
文 章 编 号 :0 18 l (0 80 — 0 3 0 10 — 6 120 )5 0 3 — 3
径 , 开 辟 新 的经 济增 长 点 的 源 头 l。根 据 我 国 农 业 是 l 1
体制改革 , 大学院一级 自主权 , 立 以学 科为 主体 扩 建 的 院 级 研 究 中心 ( 、 ) 依 托 学 校 的 国 家 、 部 级 所 室 , 省
实 验 室 和 工程 研 究 中心 及 校 内外 科 研 教 学 基 地 , 以科 研 、 广 项 目为纽 带 , 一 步 提 高 院级 教 学 科 研 融 合 推 进 和产 业 改革 发 展 的 活力 , 以使 更 多 的学 科 与地 方 产 业

1 建立 创新 型产 学研 结合 办 学总模 式 的 内容
11 学 校 内 部 教 学 与 科 研 一 体 化 融 合 的 办 学 模 式 .
学 校 的 教 学 模 式 、 研 推 广 模 式 、 产 经 营 模 式 和 人 科 生 才 的 培 养模 式 , 不 断 创 新 发 展 的 农 村 社 会 经 济 大 市 同

关于“产学合作”对创新办学模式的思考

关于“产学合作”对创新办学模式的思考
经验 交 流
关于“ 产学合作” 对创新办学模式的思考

邰 沛沛 郭海 红
( 苏农林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江 苏 句容 2 20 )观
摘要 : 过 分析 江 苏 农 林 职 业技 术 学 院“ 通 产 步 向“ 全人教育 ” 靠拢 。江苏农林
木 学 》 程 被 列 为 国 家 级 精 品课 程 . 门 教 材 被 列 为 国 家 规 划 课 两 教 材 。在 师 资 培 养 方 面 。 院 通 过 “ 引 内 培 ” 强 教 师 团 队建 学 外 加
“ 以能 力 培 养 ” 核 心 的和 谐 发 展 观 当代 “ 学 合作 ” 育 为 产 教 的 目的 及 人 才 培养 标 准 已经 发生 改 变 . 再 把 “ 学 合 作 ” 育 不 产 教

己的同时,得 社会的认可, 实
莹 麓
关键 词 : 产学合 作 ; 办学特 色 ; 自我实现
端 ∥ 农 塞

力 促 进 学 生知 识 的 获得 和运 用 ;
学 院在长期的 “ 学合作 ” 育 探索实践 中. 步形 成了 “ 产 教 逐 以服 务 三 农 为 宗 旨 . 能力 培养 为核 心 . 产 学 研 一 体 化 之 路 ” 以 走 的办 学 理 念 .产 学 合 作 ” 育 的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已 成 为 我 院 鲜 明 的办 “ 教
习农 场 改 建成 新 校 区 。 围绕 服 务 “ 农 ” 目标 , 院 与属 地 政 三 的 学 府 共 同制 定 了 “ 苏 农 林 科 技 示 范 园 ” 设 方案 . “ 学 合 作 ” 江 建 用 产 方 式解 决 了校 园 拓 展 和基 础 设 施 建 设 等 问题
被评为“ 江苏 省 五年 制 高 职 示 范 专 业 ” 园林 技 术专 业被 确定 为 . 省 级 品 牌 专 业 , 物 生 产 技 术 被 确 定 为 省 级 特 色 专 业 , 园林 树 作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类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作者:成宇叶珍
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第34期
摘要:当前,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校教育体制也得到了相应的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农类高职院校更是不例外。

各农类高职院校要想提高教学水平,为社会培养出综合性技能人才,就必须要加强产学研结合模式的研究与创新。

本篇文章针对当前农类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对农类高职高专院校在“三农服务、科技特派员、导师+项目+团队”等的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农类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模式创新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037-01
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当前职业院校兴起的一种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促进职业院校的持续发展,而且能够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非常高的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农类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出大批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且要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教育服务方面也要进行合理的转型,进而促进农类高职院校的长远性发展。

1 农类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建立现状
1.1 政府投入不足,政策不到位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度虽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其相应的资金投入却明显不足。

我国的高职院校,尤其是农类高职院校大多属于地方政府管理,而一些地区由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低,政府的基本财政支出都很困难,对高职院校的投资更是无从谈起。

有些地区经济水平较高(如江浙沪地区),政府投入较高,但建立农类产学研基地的土地难以解决,政策不配套;而有的地方政府指重视普教,对于职教的重视度明显不够,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农类高职院校的经费短缺,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相当大的困难。

1.2 企业的参与度不够
当前,我国的大多数企业都实行的是定编定岗制度,假如让企业拿出其中的一部分岗位来辅助高职院校进行产学研的研究,很多企业是不愿意这样做的。

企业一旦拿出其中的部分岗位用于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研究,就意味着企业要增加相应的食宿、管理费用,而且还很有可能造成人才流失。

因此,企业对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的建立虽然给予一定的肯定,但是由于短期内的回报太小,也导致了企业不愿意增加经济负担,甚至是不参与。

1.3 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不足
农类高职院校虽然在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建立上有着比企业和研究所更强的迫切性,但是许多高职院校自身的水平的就不够,创新能力不强,科研水平低,自身的办学经费不足,同时实训设备老化等,这一系列的因素都导致了高职院校难以与企业构成合作。

有的农类高职院校错误地将产学研结合模式的研究视为改善办学条件、增强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缺乏对企业面临的问题的深入研究,有的高校甚至不研究企业的发展情况,只是估计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与综合能力也亟待提高。

2 农类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1 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农类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通过产学研的结合,农类高职院校的教学成果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转化为当地的产业优势,进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增长。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服务作用,而且能够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

农类高职院校在进行农业的产学研模式的教学时,通过加强专业培训班的建设,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农田去进行科学研究与实践,取得了非常好的创新效果。

2.2 充分发挥农村科技特派员的作用
农村科技特派员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农村特派员是科技与农业发展的桥梁;第二,农村特派员的工作给科技人员的创业提供了一定的空间;第三,农村科技特派员能够促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第四,农村特派员的工作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科技的创业行动。

要想加强农类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首先,要加强农村科技特派员与农业发展的有效结合,将科技特派员的的指导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引进现代的农业管理技术,促进农业的优质化发展,农类高职院校的学生要经常与农村科技特派员沟通,加强农业技术的交流。

其次,要加强高职学生的培养,选拔优秀的学生给农村科技特派员当助理,使学生在给农村经济发展带去新鲜血液的同时,参加实践。

再次,鼓励农村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创业,农村科技特派员在农村创业不仅能够给农业发展的科学化起到引领作用,而且能够加强与农类高职院校的结合,促进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3 促进实训基地和专业的建设
农类高职院校的的科技主管部门要面向乡镇组织学生进行种植、养殖技术的培养,要将高职学习与当地优势资源的开发、当地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等相结合。

农类高职院校要按照这样的原则建立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当前,各大农类高职院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产学研教学模式改革,高职院校积极与乡镇的种植、养殖基地建立合作关系;这样不仅高职院校能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技术支持,而且农业实训基地也为高职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实践能力培训场地,可以使农类高职院校与乡镇农业发展得到了双赢。

2.4 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师生的科学素质和实践能力
当前,各大农类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思想意志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如开展“导师+项目+团队”项目、“新苗计划”等科学研究项目,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科学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技素养,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得到培养,同时磨练学生的意志,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 结语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类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不断的建立与完善中,并且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教学效果。

农类高职院校在进行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中,要不断加强专业队伍的建设,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及时解决模式创新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丰富产学研结合的形式与内涵的同时,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促进高职院校的知名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邢淑婕.刘开华.农业高职高专院校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农业科技管理,2010(3):45-47.
[2] 张会玲.产学研结合思想在高校办学中的重要体现[J].高等农业教育,2004(6):19-21.
[3] 王峥.产学研结合培养农技人才的探索及实践[J].农业科技管理,2005(6):110-1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