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棉织物抗皱性能的研究
纺织品抗皱性能的发展沿革
纺织品抗皱性能的发展沿革前言抗皱性是指纺织品在服用过程中,经多次洗涤仍可保持满意的尺寸稳定性、平整度和接缝外观。
抗皱纺织品是指经5次循环洗涤干燥后仍具有抗皱性能的纺织品。
纤维素纤维织物特别是棉纤维织物,具有很多优良性能,但是却存在着弹性较差的缺点, 不像毛织物在服用过程中能保持平挺的外观,于是便出现了提高纤维素纤维织物从折皱中回复原状的能力、以模仿毛织物弹性为主要目的的抗皱整理。
棉纤维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纤维,它有很多优良的服用穿着性能,如大多具有柔软、舒适、透气、吸湿性好等特点,因而受到人们的青睐。
但是棉织物也有一定的缺点如弹性差、易起皱、易缩水、易受微生物的侵袭导致纤维霉变和脆损,在穿着和洗涤过程中容易起皱,不能保持平整的外观,需要经常熨烫,因此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喜欢穿天然纤维做的衣服,为了克服全棉服装在穿着过程中的易起皱,洗后需要熨烫的缺陷,棉织物的抗皱整理已成为极其重要的后整理加工工艺。
目前所用的抗皱整理剂大部分都是2D树脂,但是经2D树脂整理后的织物在使用和贮存过程中会释放出甲醛,危害人们的健康。
随着环保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重视棉织物上的甲醛问题,越来越多的转向无甲醛整理剂的研究,因此传统的抗皱整理剂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1.棉织物的抗皱发展历史自1926年英国申请第一个织物防皱防缩整理专利至今己有大半个世纪,期间经历了织物免烫整理的几个阶段。
1.1防缩抗皱整理早在1928年,Foulds.R.P.等人就用水溶性尿醛、酚醛树脂处理棉织物以提高其抗皱性能。
由于当时用的是热固性预缩树脂,不能进入纤维内部,只是沉积在纤维和纤维之间形成表面树脂,所以手感很差。
最初只是应用于粘胶纤维,到了20世纪40年代,合成了反应性树脂整理剂,如三聚氰胺/醛和环亚乙基脉/醛等,主要应用于棉织物。
由于防缩抗皱整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织物的干抗皱性,它虽然能使衣服在穿着时不易起皱,但织物的湿态抗皱性并无明显改善,经洗涤后存在明显的皱痕,仍需加以熨烫。
基于多元羧酸棉织物无甲醛抗皱整理研究与应用
基于多元羧酸棉织物无甲醛抗皱整理研究与应用棉纤维织物由于其优异的穿着舒适性和透气性而备受人们青睐,然而,棉织物在家用洗涤和日常穿着中会产生褶皱给人们带来诸多不便。
棉织物褶皱是由于分子链间缺少共价键作用,纤维受外力作用易发生形变,葡萄糖环分子链间氢键发生相对滑移并重组,外力撤除后,当新的氢键保留下来使得分子链无法回到原来位置即表现出褶皱,因此需要对棉织物进行抗皱整理。
随着人们对天然纤维需求日益增加,抗皱整理成为棉织物产品染整加工中重要的后整理工序。
抗皱整理中最早获得工业广泛应用的整理剂是N-羟甲基树脂类化合物,如二羟甲基二羟基乙撑脲(DMDHEU,2D树脂),但是经此类化合物整理后织物,在后续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形成的醚键易水解断裂并释放游离甲醛。
早在1984年,美国环保部(EPA)已将甲醛定义为人类潜在致癌物质;2004年甲醛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癌症研究小组直接定义为直接致癌物;纺织品中的甲醛释放更是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因此,从80年代末期开始,研究者们对棉织物无甲醛交联剂进行了大量研究,各类交联剂均尝试替代2D树脂类产品用于抗皱整理,如二醛类、环氧树脂类、乙烯砜类、水溶性聚氨酯类、反应性有机硅类、改性壳聚糖类、多元羧酸类、离子液体类等。
在众多交联剂中,多元羧酸中的丁烷四甲酸(BTCA)被认为最具潜力替代2D 树脂的产品,然而BTCA存在生产成本高、整理后织物强力损失大等问题而迟迟未能产业化生产;不饱和多元羧酸如马来酸(ma)、衣康酸(ita),价格低廉,也被用于抗皱整理,但效果不佳,且存在织物泛黄等问题;而芳香族羧酸3,3’,4,4’-二苯甲酮四羧酸(bptca)整理后织物具有较好的强力保留率,但是存在水溶性差的问题。
近些年来,学者们对多元羧酸用于棉织物抗皱整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元羧酸交联机理、催化剂筛选、整理工艺条件优化等方面,而少有人从提高反应活性、减少织物强力损失等角度设计并合成新的交联剂分子,改善整理效果。
棉织物防皱整理的研究和进展
$ 天然蚕丝蛋白质在结构上具
有与人体肌肤极相似的亲和性 ! 具有良好的吸湿和 放湿性能 ! 能改善皮 肤营养 % 防止 皮肤干燥和 增强 细胞活 力的作用 $ 将 等离子体 技术和生物 整理剂 ’ 丝素 (离子体工序处理后 ! 不仅棉织物的折 皱回复角有提高 ! 而且断裂强力和撕破强力保留率 都大大提高 ! 且润 湿性较好 ! 活 性染料的染 色性有 所改善 ""*)$ 等离子体技术和天然丝素蛋白整理剂的 结合 ! 为今后开发新型绿色功能棉纺织品开辟了新 的途径 $
第 !! 卷第 "# 期 !""$ 年 "# 月
王安平等 ’ 棉织物防皱整理的研究和进展
$
棉织物防皱整理的研究和进展
王安平 陈克宁
摘要 ( ! 山东纺织职业学院 " 山东潍坊
%&"#’"# ’##"&#$
! 天津工业大学材料化工学院 " 天津
阐述了棉织物防皱整理的研究现状 " 着重讨论了新技术 % 多功能整理在棉织物防皱整理中的应 纳米技术 (液氨处理 ’ 微波辐射 ) 等离子体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0
""-)
%#6
$ 这是因为 ""7)!( 环糊精可以形成包合物 ! 固着于
织物上仍可形成包合物 ! 例如汗渍组分进入处理织 物的环糊精空穴可减少不良气味的释放 + 香料也可 由环糊精包合 ! 且具有缓慢释香的功能 $ 这些包合 分子在通常水洗过程中可被去除 $ 药物活性化合物 也可与环糊精形成包合物 $ 因此用 12&0 或柠檬酸 与 !(环糊精结合作为整理剂 !不仅能提高织物的抗 皱性 ! 而且还具有缓慢释香的功能 $ 拒水拒油免烫整理 采 用 含 氟 树 脂 与 免 烫 整 理 剂 &20(!#" 对 纯 棉 织物进行拒水拒油和免烫多功能整理 ! 拒水拒油整 理和免烫整理可以同时进行 ! 也可以分开进行 $ 试 验表明这两种工 艺都可明显 提高织物拒 水拒油的 等级和折皱回复角 ! 同浴进行的整理比分浴整理的 效果略差 ! 且整理剂对织物强力与透气性影响不大
棉织物防皱整理
2.2改进丁烷四羧酸的合成与应用工艺 BTCA虽然抗张强力保留率较2D树脂略差、 焙烘温度也较高,但性质稳定,耐久压烫整理DP 等级可达4~5级。改进后的工艺可使耐撕破强力 保留率较2D树脂高13%~26%,断裂强力保留率 可高达23%以上,曲磨强度甚至高达1倍以上, 处理后的纺织品白度、耐洗性、手感均可满足要 求。其进一步开发的重点是改进合成工艺、降低 成本、开发复配技术、研究整理加工中催化剂次 磷酸钠替代品或克服次磷酸钠污染。
2.3重视复配技术 采用复配技术不仅可降低游离甲醛释放量、降低 成本,还可取得较好的综合整理效果。一般聚合物乳 液均可减少2D树脂用量,改进强度、耐洗性和手感, 但可能影响吸湿性。应用效果较好的聚合物乳液主要 有聚氨酯、有机硅、聚乙烯、聚乙烯醇和羧甲基纤维 素等。如聚氨酯可减少强度损失,改善手感;有机硅 可提高弹性和柔软性。二甲基二羟基乙烯脲 (DMEDHEU)与2D树脂或羟基硅烷复配、聚氨酯与2D树 脂等复配、有机硅与2D树脂复配,已有报道。其中, 聚氨酯、有机硅、壳聚糖、丁烷四羧酸、聚合物乳液 的互配和复配技术应着重研究。
3无甲醛防皱整理剂的现状 现在市场上所用的抗皱整理剂大部分都是2D 树脂,但是经2D树脂整理后的织物在使用和贮存 过呈程中会释放出甲醛,危害人们的健康。随着 环保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重视棉织物 上的甲醛问题,虽然人们对N-羟甲基酰胺类树脂 进行改性或通过加入甲醛捕捉剂来降低甲醛的释 放量,但还是不能彻底地消除甲醛的释放,所以 为了彻底消除抗皱整理后棉织物上的甲醛,很多 研究者开始研究多元酸的无甲醛抗皱整理剂。
1.前言 2.棉织物的抗皱发展历史 3.抗皱整理剂开发的趋势 4.无甲醛防皱整理剂的现状 5.结语 .
棉纤维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纤维,它有很多优良的服用穿着性能,如 大多具有柔软、舒适、透气、吸湿性好等特点,因而受到人们的青 睐。但是棉织物也有一定的缺点如弹性差、易起皱、易缩水、易受 微生物的侵袭导致纤维霉变和脆损,在穿着和洗涤过程中容易起皱, 不能保持平整的外观,需要经常熨烫,因此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 多的不便。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和健康意识的 增强,人们越来越喜欢穿天然纤维做的衣服,为了克服全棉服装在 穿着过程中的易起皱,洗后需要熨烫的缺陷,棉织物的抗皱整理已 成为极其重要的后整理加工工艺。目前所用的抗皱整理剂大部分都 是2D树脂,但是经2D树脂整理后的织物在使用和贮存过程中会释 放出甲醛,危害人们的健康。随着环保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越 来越重视棉织物上的甲醛问题,越来越多的转向无甲醛整理剂的研 究,因此传统的抗皱整理剂受到了很大的挑战[1]。
纺织品的抗皱性能研究与应用
纺织品的抗皱性能研究与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纺织品无处不在,从衣物到家居用品,它们为我们提供了舒适与美观。
然而,纺织品在使用和洗涤过程中容易产生褶皱,这不仅影响了外观,也给整理和保养带来了麻烦。
因此,纺织品的抗皱性能一直是纺织行业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纺织品产生褶皱的原因要了解纺织品的抗皱性能,首先需要明白褶皱产生的原因。
纺织品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如拉伸、弯曲、压缩等,纤维会发生变形。
当外力去除后,纤维如果不能完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就会形成褶皱。
纤维的种类和特性是影响褶皱形成的重要因素。
天然纤维如棉、麻等,由于其分子结构和结晶度的特点,相对容易产生褶皱。
而合成纤维如聚酯纤维、尼龙等,通常具有较好的抗皱性能。
此外,纺织品的组织结构和后整理工艺也会对褶皱的产生有影响。
疏松的组织结构更容易让纤维发生位移,从而形成褶皱。
而后整理过程中的化学处理、热定型等工艺如果不当,也可能导致抗皱性能不佳。
二、抗皱性能的评价指标为了科学地评估纺织品的抗皱性能,需要建立一系列的评价指标。
常见的指标包括褶皱回复角、褶皱保持率、外观平整度等。
褶皱回复角是衡量纺织品抗皱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通过测量织物在一定条件下形成褶皱后回复到平整状态的角度来评估抗皱能力。
角度越大,说明抗皱性能越好。
褶皱保持率则反映了纺织品在经过一定时间和条件后的褶皱保持情况。
外观平整度则是通过肉眼观察或借助仪器对织物表面的平整度进行评估。
三、提高纺织品抗皱性能的方法1、纤维改性通过对纤维进行化学改性,可以改善其抗皱性能。
例如,在纤维合成过程中引入特定的化学基团,增加分子链的柔韧性和弹性,从而提高纤维的抗皱能力。
2、织物组织结构设计合理的织物组织结构可以减少纤维的位移和变形,从而降低褶皱的产生。
例如,采用紧密的编织结构或增加交织点,可以提高织物的稳定性。
3、后整理工艺后整理是提高纺织品抗皱性能的关键环节。
常见的后整理方法包括树脂整理、液氨整理、等离子体处理等。
实验一 棉织物的抗皱整理
实验一棉织物的抗皱整理一、实验目的1.复习织物抗皱整理的相关知识2.实际操作做出抗皱整理样品3.了解织物抗皱效果的相关表征方法二、实验原理1.树脂沉积理论利用多官能度的化合物作为树脂初缩体,树脂初缩体自身之间缩合成为具有网状结构沉积在纤维之中,增大了大分子间及基本结构单元之间的相对滑移的阻力,赋予了织物防皱性能。
2.交联理论防皱防缩的整理剂可以与纤维素纤维上的羟基反应,在两个相邻的纤维素分子之间建立共价交联,限制了大分子之间的相对滑移,提高了织物的防皱性能。
三、实验试剂与仪器500ml烧杯玻璃棒量筒天平剪刀棉布轧车烘箱丝光定形机2D树脂六水氯化镁渗透剂JFC 柠檬酸四、实验步骤(一)2d树脂抗皱样品制备1.裁剪40×40㎝的棉布称其重量为23g。
2.由浴比1∶10至1∶20,称量40g2d树脂配制得400ml 100g/L的2d树脂抗皱整理剂水溶液。
再加入六水氯化镁和JFC,其中六水氯化镁为20g/L,渗透剂JFC为2g/L。
3.织物两浸两轧2d树脂整理剂,每次浸渍两分钟,轧液率70%。
4.将织物在80度预烘两分钟,再在160度丝光机上进行焙烘定形,时间为2.5分钟。
5.水洗烘干保存。
(二)柠檬酸抗皱整理样品制备1.裁剪40×40㎝的棉布称其重量为21g。
2. 由浴比1∶10至1∶20,配制2g/L的柠檬酸溶液400ml。
再加入渗透剂JFC 为2g/L2.织物两浸两轧柠檬酸整理剂溶液,每次浸渍两分钟,轧液率70%。
3.将织物在80度预烘两分钟,再在160度丝光机上进行焙烘定形,时间为2.5分钟。
4.水洗烘干保存。
(三)相关实验测定1.折皱回复角测定(1)分别将两种样品棉布制成制定形状。
(2)分别测定2min和5min的折皱回复角并记录数据。
2.撕裂强度测定(1)分别将两种样品棉布制成15×7.5cm样品各四块。
(2)分别测定撕裂强度并记录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表1折皱回复角表2撕裂强力实验分析:由表1可知2d树脂整理后的棉织物抗皱性能优于柠檬酸的抗皱的棉织物。
纯棉抗皱免烫织物结构与抗皱性能的探讨
(1) 选用细度 、捻度较大的纱线作经纬
纱 。股线作经纱较好 , 且应尽量采用同捻向 经纬纱 。
(2) 采用紧度和厚度较大的织物 。 (3) 如果需要用轻薄类的面料如衬衣面 料 , 宜采用大紧度 、强捻度 。 (4) 选择织物组织时 , 以斜纹最好 , 平 纹次之 , 平纹虽折皱恢复性差 , 但不易起 皱。
由图 1 可知 : 织物紧度越大 , 折皱恢复 能力越强 , 而当到达一定极限时 , 折皱恢复 性会下降 。这是由于紧度越大 , 纱线挤紧 , 曲屈波高增高 , 施加外力时 , 纱线很难发生 移动 , 纱线已存在内应力 , 抗弯曲性能好 。 当外力取消 , 纱线内应力会使产生的折皱很 快恢复 , 弹性好 。当紧度达到一定极限时 , 织物会变得板硬 , 折皱恢复性能下降 , 但产 生折皱也较困难 。
表 1 织物性能的影响因素
织物特性 纤维性能 纱线结构 织物结构
抗皱性 弹性 刚度
弹性 、刚度 、线 密度 弹性 、刚度 、线 密度 、弯曲 抗弯刚度 、线密 度
纱内 织 物 密 纤维数 度 、厚度
捻度 结构
捻度 、 紧度 、交 线密度 织度
3 抗皱性与纱线的关系 311 纱线捻度
纱线的捻度与织物抗皱性能有一定的关 系 。根据上述织物折皱机理 , 我们可以看 出 , 纱线捻度过小 , 则纱线中的纤维松散 , 抱合力小 ; 当给织物施加外力时 , 外力作用 在纱线上 , 纤维间极易产生位移 ; 外力越 大 , 位移越大 , 纱线本身抵抗外力的能力较 差 , 纤维易产生纤维上氢键的断裂 。这样一 旦外力去掉 , 就会发生不可恢复的变形 , 因 此 , 使织物抗皱性能变差 ; 若捻度过大 , 纤 维已经产生很大变形 , 织物弯曲时 , 纤维间 相互滑移小 , 则纱线抗弯刚度下降 , 织物也 易产生折皱 。因此选择捻度适中的纱线做为 抗皱免烫整理织物的原料 , 将使纱线结构紧 凑 , 具有一定的抱合力和抗弯刚度 , 特别适 合 。另外经向与纬向纱线捻度的方向相反
简述棉织物防皱原理
简述棉织物防皱原理介绍棉织物是一种常见的纺织品材料,具有柔软、透气、吸湿性强等特点。
然而,棉织物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皱纹,影响了其外观和舒适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开发了各种方法来实现棉织物的防皱处理。
本文将介绍棉织物防皱的原理和方法。
棉织物防皱原理分子性防皱棉织物分子性防皱是通过改变棉纤维内部分子结构和特性,使其具有更好的抗皱性能。
具体原理如下: 1. 分子交联:通过在棉织物纤维中引入交联控制剂,使纤维分子之间形成交联结构,增强纤维的强度和抗皱性能。
2. 分子纺丝:将棉纤维溶解在溶剂中,通过纺丝制备成纤维薄膜,再经过拉伸和固定等工艺,形成高分子纤维材料,具有较好的抗皱性能。
3. 分子改性:通过引入抗皱剂等分子改性剂,改变棉纤维分子结构和空间构型,增加纤维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提高防皱性能。
表面性防皱棉织物表面性防皱主要通过改变纤维表面的特性,形成一层覆盖或涂层,阻隔外界对纤维的影响,从而达到防皱效果。
常见的方法有: 1. 表面涂覆:在棉织物表面涂覆一层具有抗皱性能的涂层,形成一种保护层,能有效防止纤维弯曲和皱纹的产生。
2. 表面处理:经过特殊的物理或化学处理,改变棉纤维表面的性质,如增加纤维的粗糙度、改善纤维表面的润湿性等,从而减少皱纹的形成。
混合性防皱混合性防皱是将分子性防皱和表面性防皱相结合,通过多种方法综合应用,以增强防皱效果。
常见的混合性防皱方法包括: 1. 分子性防皱与表面涂覆的结合:先对棉纤维进行分子性改性,然后在改性纤维表面涂覆一层防皱涂层,使防皱效果更加持久和稳定。
2. 分子性防皱与表面处理的结合:通过分子改性和表面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增加棉纤维的抗皱性能。
3. 多种方法综合应用:将分子性防皱和表面性防皱的方法有机结合,如在一定条件下先进行分子交联,再进行表面涂覆,以达到更好的防皱效果。
棉织物防皱方法热定型热定型是一种常见的棉织物防皱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加热使纤维分子重新排列和定型,以消除或减少皱纹。
织物抗皱性评价方法及研究现状
2 0世 纪 9 0 年 代初 期 ,国 内外 几 乎 同时 采 用 图像 处 理 技 术 对 织 物折 皱性 进行 分 析 。G .S t y l i o n s 等 人 最先 开 始将 图像 处 理 和人 工 智
能 两种技 术 应用 于 服 装 中 ,来 表 征 服 装 和 织 物 的平 整 度 和 抗 皱性 , 开启 了评 价 织物 折皱性 的新 领域 。范 金 土等 人 也 于 同年 开始 将 图像 技术 应用 于研 究织 物表 面缝 接处 的折 痕 形状 之 中 。1 9 5 5年 ,徐 不 高 通过 采集 A A T C c标 准样 照 中的 阴 影 和表 面 比两 个 数 值 ,定 量 的 分 析 了折皱 性 能 。 而 Y o u n  ̄ o o N a和 B e h n a m P o u r d e y h i m i 两 人 也 采 用 A A T C C标 准样 照方 法 ,但是 其采 用 的方式 与徐 不高 不 同 ,他们 采 用 纹理 和轮 廓分 析相 结合 的方 式得 出折 皱 性可 以用 图像 灰度 等 参 数 来 表示 。2 1 世 纪初 期 ,k a n g T通过 智能 相机 得 到织 物 的 整体 轮廓 ,并 将其 整体 轮廓 的 图像 进 行分 析 ,从 而 进一 步 研究 织 物 的折 皱 回复 性 的关 系 。同年 ,T u r n e r C也 采用 k a n g T的方 法 对 其进 行 研 究 。在 从 图像 的灰 度角 度 与其 他 参数 结合 研究 织 物折 皱 回复性 中 ,我 国曾 秀 茹 、陈健 敏 、汪黎 明 、陈 雁 等 众 多 学 者 也 做 了大 量 的 研 究 。2 0 0 9 年 ,Y u w 等采 用 有 限 元 和 视觉 系统 的方 法 构 建 织 物 的整 理 轮 廓 , 对各 种折皱 进行 分类 ,便 于研 究 。R a v a n i d i 等 研 究 了能 量 、相 关性 、 对 比度等参 数对 织物 抗 皱 性 的 影 响 ,J a v i e r S i l v e s t r e —B  ̄ n e s 等 采 用 图像处 理技 术研 究 出新 的织 物折 皱评 价 系统 ,两 人 的研 究 结 果 均 与 主观评 价 方法有 较高 的 一致 性 。Z h o u Z h e n g x i n等率 先 通过 织 物 的 二 维轮廓 并得 到 其 边 界 特 性 ,运 用 噪 声监 测 系 统 表 征 织 物 的折 皱 高 度 ,并 根据 其折 皱高 度模 拟 出织物 折 皱 区域 的形 状 ,从 而 表 征 织 物
棉织物的抗皱功能整理【范本模板】
功能整理论文论文题目:棉织物的防皱整理探讨与研究专业班级:轻化工程10(3)班学号:姓名:指导教师: 习智华摘要纯棉、粘胶及其混纺织物具有很多优良的特性,但它们也存在着弹性差、易变形、易折皱等缺点,故在穿着过程中不能保持平整的外观.为了改善上述不足之处,人们通过对棉织物进行树脂(特殊的高分子预聚体)整理后,提高其从折皱中回复原状的能力,从而提高织物的防缩、防皱性能.首先本文介绍了抗皱整理技术的发展过程,阐述了抗皱整理剂研究与发展的趋势.其次本文探讨了棉织物抗皱性差的原因以及棉织物折皱形成的原因,发现折皱引起的应力可以使棉织物中纤维素链产生相对位移,应力去除后纤维素分子缺少约束力恢复而产生折皱。
具体原因为纤维素分子受较大外力作用后纤维基本结构单元之间发生了相对位移,导致原来的氢键断裂,并在新的位置重新建立起难以回复的新的氢键系统,使纤维或织物的形变得不到恢复而造成的,从而得到棉织物织物的抗皱作用主要是依靠纤维素分子上大量的反应性基团与整理剂交联,限制了结构单元之问的相对位移得到的。
最后本文重点以酰胺—甲醛类的整理剂为例研究了其整理工艺参数。
关键词:棉织物;抗皱性能;相对位移;整理剂;发展趋势目录1. 概述 01.1 防皱整理发展过程 01。
2 防皱整理的发展方向 (1)1。
2。
1 减少纯棉织物经树脂整理后强力损失过大的问题 (1)1。
2.2 解决N-羟甲基酰胺类整理剂存在的氯损及甲醛污染问 (1)1。
2.3 研究适当的催化剂,缩短焙烘时间、提高交联效率 (1)1。
3 防皱整理效果的评定 (1)2。
织物防皱的原理 (2)2.1 织物折皱形成的原理 (2)2.2 织物的防皱原理 (2)2.2.1 防皱原理 (2)2。
2.2 干湿防皱性能 (2)3. 酰胺-甲醛类整理剂的防皱整理 (3)3。
1 整理剂的结构及名称 (3)3.2 防皱整理剂与纤维素的反应 (4)3。
3 防皱整理的工艺 (5)3.3。
1 工艺流程 (5)3.3.2 整理液组成 (5)3.3.3 整理液中各组分的主要作用 (5)3。
棉织物防皱原理
棉织物防皱原理
棉织物防皱原理
棉织物是由于其特殊的纤维结构长度和弯曲形状,并且棉织物具有优良的柔软纤维表面,其特点是容易受到外界空气中的水分潮湿、热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易受到静电的影响,使棉织物容易出现防皱变形等问题,因此,在使用棉织物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以达到防皱的目的。
首先,应采用有效的湿度控制,针对室内湿度过高的情况,可以采用有效的湿度控制技术,以保持室内湿度在合理的范围内,避免棉织物表面受到外界空气中的水分潮湿等影响,从而防止棉织物变形。
其次,应采用有效的表面处理技术,给棉织物表面增加一层保湿剂,使棉织物表面更加光滑,防止棉织物受到外界空气中的水分潮湿等影响,从而防止棉织物变形。
最后,应采用有效的清洗技术,在清洗棉织物时,应尽量使用低温水,以避免棉织物受到外界空气中的热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防止棉织物变形。
棉织物防皱整理
样留做测定织物的断裂强力和折皱
恢复性能,比较不同整理剂和不同
焙烘时间对织物的强力和折皱恢复
性能的影响。
1.实验工艺处方
试样编号
1
2
3
2D树脂/
2
2
2
MgCl2.6H2O/g/L
20
Zn(NO3)2·6H2O/g/L
6
Al2(SO4)3·18H2O/g/L
10
➢
防皱效果可用织物的折皱恢复性来衡量。在织物防皱性即弹性提高
的同时会造成织物强力的下降,因此在选用整理剂和制定工艺是要综合
考虑这两方面因素。
三、主要实验仪器和染化料
➢仪器设备:烧杯,搪瓷盘,玻璃棒,均匀扎 车,热定形机等;
➢染化料:纯棉漂白织物,2D(DMDHEU)树 脂、SDP—1超低甲醛树脂,氯化镁,渗透剂 JFC,柠檬酸、硝酸锌、硫酸铝等。
四、实验操作步骤
➢ (一)不同焙烘温度影响
➢ 1.实验工艺处方
➢ 2.实验步骤
➢
按实验处方用蒸馏水配制整
理液,每个处方准备四块纯棉织物,
将织物在均匀扎车上浸轧整理液
(二浸二轧,第一次浸渍时间为 5min,第二次浸渍时间3min,带液 为70%~80%),在热定形机中 80℃预烘3min或5min,再分别 在120℃、140℃、160℃、
6
Al2(SO4)3·18H2O/g/L
10
渗透剂JFC/g/L
2
2
2
2
总液量/ml
200 200 200 200
四、实验操作步骤
➢ (二)不同催化剂影响
➢ 1.实验工艺处方
➢ 2.实验步骤
➢
按实验处方用蒸馏水配制整理
棉织物防皱原理
棉织物防皱原理
棉织物防皱原理
棉织物是由微小的纤维组成的织物,由于纤维微小,它可以比较自然地填补表面不平的细微缝隙,使表面光滑。
棉织物防皱的原理也是由此产生的,棉织物的纤维在表面填补细微缝隙,形成一个细密的网状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有效地阻止表面的变形。
此外,棉织物上用的染料也有助于防止皱纹。
染料能够把表面的空隙填满,阻止水分、空气及其他污染物进入纤维,使表面更加紧密。
棉织物上的染料也能够增强纤维的弹性,避免纤维松弛变形,从而达到防止皱纹的效果。
棉织物的另一个防皱特点是其弹性性能非常好。
棉织物是一种弹性纤维,它有较高的弹性恢复能力,可以有效地抵抗外力的变形,避免出现皱纹。
总的来说,棉织物防皱的原理是:细微的纤维可以填补表面的缝隙,染料可以增强纤维的弹性,棉织物还具有较高的弹性恢复能力,从而有效地阻止表面变形,避免出现皱纹。
纯棉织物抗皱整理
联反应的进行逐渐增大,最小折皱回复角也在140° 以上,说明经过整理的织物有较好的抗皱性(DP等 级在3.5以上)。同时,织物平均断裂强力为151.12N, 是各组中的最大值,而且强力变化比较平稳,即强力 损失在各组中最小,强力保留率最大。
BTCA抗皱整理中强力损失组成的研究
55
140
50
120
醚化2D树脂抗皱强力损失组成的研究
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在抗皱整理工艺中的 应用研究
160
165 160
150
155 150
140
145 140
1.5 min 2.5 min 3.5 min 4.5 min
O
WRA/
WRA/
o
130
135 130 125 120
120
110
100 100 110 120 130
100
100
WRA/
O
o
WRA/
90 80 70
80
60
60 50
40
40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6
7
PH
PH
图4.3 140℃焙烘下布样折皱回复角随PH值的变化 Fig.4.3 WRA under 140℃ baking with the PH change
图4.4 150℃焙烘布样折皱回复角随PH值的变化下 Fig.4.4 WRA under 150℃ baking with the PH change
BTCA finishing Oxalate finishing
45
100
WRA
WRA
40
80
35
简述棉织物防皱原理
简述棉织物防皱原理一、引言棉织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面料之一,但是由于其纤维结构特点,容易产生皱褶,影响美观度和穿着舒适度。
因此,人们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不断探索各种防皱技术,以延长棉织物的使用寿命和提高用户体验。
本文将从纤维结构、加工工艺和化学处理三个方面详细介绍棉织物防皱原理。
二、纤维结构棉纤维是由许多纤维素分子组成的天然高分子材料。
其主要成分是α-D-葡萄糖单体,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
在棉花生长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和内部生长因素的影响,棉纤维内部会形成许多微小的螺旋结构,使得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柔软性。
然而,在加工过程中,这些螺旋结构会被破坏或拉直,导致棉纤维失去原有的柔软性和弹性,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容易形成皱褶。
因此,在防皱处理中,需要通过加工工艺和化学处理等手段来改变纤维结构,提高棉织物的抗皱性能。
三、加工工艺1. 预缩处理预缩处理是一种常用的棉织物防皱技术。
其原理是在织造或成衣制作前对棉织物进行一定程度的收缩处理,使得纤维内部形成更紧密的结构,减少外力作用下的变形程度。
预缩处理主要有水洗法、蒸汽法和压缩法等几种方法。
2. 热定型热定型是利用高温热力作用使得纤维分子重新排列和交联,从而提高棉织物的抗皱性能。
其原理是在加工过程中将棉织物暴露在高温环境下,使得纤维分子发生热运动和交联反应,在冷却后形成新的结构。
常见的热定型方法包括干热、湿热和压力烫等。
3. 加弹剂加弹剂是一种能够增加棉织物弹性和柔软度的化学品。
其原理是在加工过程中将加弹剂涂覆在棉织物表面,使得纤维内部形成更多的交联结构和弹性组分,从而提高棉织物的抗皱性能和手感。
常见的加弹剂包括聚氨酯、丙烯酸酯和硅油等。
四、化学处理1. 硅烷偶联剂硅烷偶联剂是一种能够改善纤维表面性质的化学品。
其原理是在加工过程中将硅烷偶联剂涂覆在棉织物表面,使得纤维表面形成一层亲水性较强的硅氧化物层,从而改善棉织物的抗皱性能和耐洗性。
此外,硅烷偶联剂还可以提高棉织物的耐久性和柔软度。
织物折皱形成的原因及防皱原理
织物折皱形成的原因及防皱原理长期以来,棉织物的抗皱整理主要使用的是醛胺缩合树脂,特别是热固性N一轻甲基树脂或N一轻甲基酞胺类化合物,如二经甲基二轻基乙烯服(DMDHEu,简称2D树脂)、三轻甲基三聚氰胺(TMM)树脂等,其中以ZD 树脂的应用最多。
ZD树脂有4个经基,不同位置的轻基性质不同,因此它们的反应活性也不同,活泼的N一轻甲基和纤维素纤维发生交联后使织物具有较好的抗皱效果。
ZD树脂与纤维素的反应主要发生在伯经基上。
在酸性介质中,质子与轻基化合物中的氧原子的未共用电子对结合,形成一个氧离子的过渡态产物,然后它又脱去一分子水,下一个碳离子,碳离子又与纤维素的轻基作用,得到纤维素的醚化产物。
织物上产生折皱,从微观角度看,主要是因为在外力作用下,纤维发生形变,外力去除后,形变不能消失,不能恢复原状或只能部分恢复所至。
当纤维受到外力时,在规整度高的结晶区,分子链排列整齐,形成的氢键较多,而且能共同承受外力的作用。
所以,在不超过弹性极限的外力作用下,一般只发生较小的可逆形变,即普弹形变。
在规整度较低的无定形区,经基大多处于游离状态,形成的氢键较少,在洗涤或穿着过程中经受外力作用时,纤维素分子沿着外力的方向发生一定的形变,基本结构单元相对滑移,而经基在新的位置又会产生新的氢键而使变形固定下来,当外力去除后,系统发生蠕变回复,若新形成的氢键产生的阻力大于回复力,使系统形变不能恢复,便出现了永久形变。
由于氢键排列的多样性而产生多种形态变化,这种不均一而且不可逆形变的表现就是织物的折皱。
要克服棉织物容易起皱的缺点,必须减少棉纤维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大分子间相对位移的机会,或当大分子发生相对位移时能阻碍在新的位置形成氢键,这样在外力去除后,大分子能较快回复至原来的位置。
在纤维素大分子链和基本结构单元间引进一定数量的化学键(共价交联),可以阻止纤维基本结构单元间的相对位移,提高纤维素纤维的弹性回复,这就是防皱整理剂会提高织物抗皱性的主要理论基础。
纺织纤维抗皱性能
纺织纤维抗皱性能纺织纤维抗皱性能抗皱性是指纺织品在服用过程中,经多次洗涤仍可保持满意的尺寸稳定性、平整度和接缝外观。
抗皱纺织品是指经5次循环洗涤干燥后仍具有抗皱性能的纺织品。
纤维素纤维织物特别是棉纤维织物,具有很多优良性能,但是却存在着弹性较差的缺点, 不像毛织物在服用过程中能保持平挺的外观,于是便出现了提高纤维素纤维织物从折皱中回复原状的能力、以模仿毛织物弹性为主要目的抗皱整理。
一、抗皱机理关于棉织物的抗皱机理,就有两种观点,即树脂沉积论和共价交联论。
首先,通过整理剂在纤维间形成永久性的交联,以提高棉织物的弹性、折皱恢复性和尺寸稳定性。
免烫整理剂一般是多官能团的化合物,它可以和两个以上的纤维素分子长链中氢键发生交联,把纤维中相邻的两个分子连接起来,于是就限制了两个长链分子的相对滑移,使得织物的抗皱性能和织物弹性得到提高。
其次,棉织物折皱的原因可以下面来分析。
从纤维的结构看,棉纤维有结晶区和无定型区,无定型区决定纤维的柔曲性。
织物折皱时,由于外力的作用,使纤维弯曲变形,在侧序度低的地方大分子排列不整齐,区域中的氢键经外力作用发生形变,并随着键的强度不同发生键的断裂或基本结构单元的相对位移,当外力去除后,系统发生蠕变恢复;但当外力大,作用时间长时,长链分子之间产生键的断裂,之间产生相对位移,在新的位置上形成新的氢键,从而使基本结构单元在新的位置上固定下来,在外观上显示为系统变形不能恢复,出现永久性变形,从而造成外观上的褶皱。
二、抗皱整理剂抗皱整理剂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能与纤维素纤维分子上的羟基发生共价交联反应官能团的物质,也称为树脂整理剂。
抗皱整理剂有醛类、酰胺-甲醛类、环氧类、乙烯砜类和聚氨酯等化合物,其中以N-羟甲基作为活性基团的酰胺-甲醛类或N-羟甲基酰胺类化合物最早获得工业上的普遍应用。
用酰胺-甲醛类整理剂整理织物后,织物上有甲醛释放。
后来为了降低织物上的甲醛含量,采用甲醇、乙二醇和二缩乙二醇等化合物,对N-羟甲基酰胺类化合物进行醚化改性,制得低甲醛或超低甲醛整理剂。
(修改)实验七、八 棉织物防皱整理及性能测试
实验七、八棉织物防皱整理及性能测试一、实验目的:1、了解防皱整理的工艺过程及操作要点。
2、掌握织物褶皱恢复性能测试及断裂强力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原理:防皱整理是指用适量的防皱整理剂处理织物后,经过焙烘,使织物的抗皱、手感、防缩、免烫等性能有很大提高的一种整理方法。
防皱整理的原理目前有两种理论:一种是树脂沉积论,一种是树脂交链论。
沉积论的观点是:处理到织物上的树脂会在纤维的内部形成网状结构,树脂沉积在纤维的无定形区,改变纤维大分子基本结构单元的相对移动性。
交链论的观点是:处理到织物上的树脂会在纤维素分子链或基本结构单元之间产生共价交链,使纤维在形变过程中,因氢键拆散而导致的蠕变和永久变形减少,使织物回复性能提高。
在防皱整理过程中,为了使树脂能迅速和纤维发生必要的反应,在工作液中还需添加适量的酸性催化剂(如氯化镁)或具有协同效应的混合催化剂(如氯化镁和柠檬酸)。
防皱整理工艺一般分四个阶段,浸轧、预烘、焙烘、后处理。
其中焙烘是关键阶段。
因交链反应或树脂沉积是在此阶段完成,所以必须严格控制焙烘条件,否则直接影响防皱整理效果。
防皱整理效果可用折皱恢复性、断裂强力来评定。
因为有些织物经防皱整理后,虽然恢复性(弹性)提高了,但是强力有所下降。
所以制订工艺时必须两者兼顾。
三、实验材料、化学品及仪器实验材料:漂白棉布2块化学试剂:EFR超低甲醛树脂、氯化镁(工业品)、渗透剂JFC仪器设备:烧杯(1000mL)、量筒(100mL)、搪瓷盘、电子天平、轧车、热定型机、烘箱、YG(B)541D-Ⅱ全自动数字式织物褶皱弹性仪、H-10K-L万能材料试验机。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浸轧液配制处方:HA-EFR(含固量40%)100g/l六水氯化镁20 g/l渗透剂JFC 2 g/l2、工艺流程:二浸二轧(室温、轧液率70%,)→烘干(80℃)→焙烘(160℃,2.5min)→试样留作防皱效果测试用。
3、实验操作:按要求分别计算各化学品用量,称重后置于两只烧杯内,加水配成所需工作液,充分搅匀后,放入试样,浸透浸湿后(3-5min),照工艺流程做。
面料抗皱原理
面料抗皱原理
面料抗皱原理是指通过改变面料的纤维结构、对纤维进行特殊处理等方式,使得服装
面料在使用过程中不易产生皱纹,从而提高服装的美观度和舒适度。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抗
皱面料主要包括棉麻、化纤、涤纶等。
棉麻面料的抗皱原理主要是通过对棉麻纤维的特殊加工,如咖啡因加工、吸湿性处理、二氧化硅纳米加工等,使得纤维表面变得平滑,防止气体和水分的渗透和吸附,从而减少
了面料的收缩和起皱。
此外,棉麻纤维的纤维结构本身也具有抗皱特性,因为棉麻纤维的
纤维层次分明,纤维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小,所以纤维具有抗皱强度。
总之,面料抗皱的原理与纤维的结构和表面特性密切相关。
通过针对纤维特性的加工
处理,可以改变纤维的表面形态和化学性质,从而达到抗皱的效果。
除了选择抗皱面料外,也可以在日常穿着中注意减少面料的摩擦和力度,保持衣物的平整和整洁,以减少皱纹的
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棉织物抗皱性能的研究摘要本文探讨了棉织物抗皱性差的原因以及棉织物折皱形成的原因,发现折皱引起的应力可以使棉织物中纤维素链产生相对位移,应力去除后纤维素分子缺少约束力恢复而产生折皱。
具体原因为纤维素分子受较大外力作用后纤维基本结构单元之间发生了相对位移,导致原来的氢键断裂,并在新的位置重新建立起难以回复的新的氢键系统,使纤维或织物的形变得不到恢复而造成的,从而得到棉织物织物的抗皱作用主要是依靠纤维素分子上大量的反应性基团与整理剂交联,限制了结构单元之问的相对位移得到的。
接下来本文介绍了抗皱整理技术的发展过程,阐述了抗皱整理剂研究与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棉织物;抗皱性能;相对位移;整理剂;发展趋势1 前言天然纤维织物,特别是棉织物具有手感自然、吸湿透气、抗静电、穿着舒适、经济实惠等优点,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织物纤维中,以棉纤维的产量最大、应用最广,不过纯棉织物有弹性差、易起皱、洗后需熨烫,而且易受微生物的侵袭导致纤维霉变和脆损的缺点。
为提高织物的抗皱性,在染整加工中,要进行抗皱整理[1]。
近年来,人们崇尚自然,棉纤维织物又普遍流行,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服装不仅要求穿着舒适,对保持平整外观、料理简便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抗皱和耐久压烫整理再一次成为研究的热点。
2棉织物抗皱性差的原因探讨棉纤维属于纤维素纤维,而纤维素纤维是由失水葡萄糖单元组成的高聚物。
一个纤维素分子是6000~7000个单元组成的长链。
这些纤维素长链分子,在一些区域内相互平行排列,并相互形成氢键和范德华引力,这样的区域称为晶区。
在这些区域内,纤维素链紧密牢固地与相邻分子链结合在一起。
可以相信,在晶区内,纤维素分子间是没有空间可让水分子和树脂分子进去的。
另外,由于相邻纤维素链问的强力很强,所以纤维素链的相对运动是很困难的,即使产生分子的相对位移,待应力消除,其结合力就立刻使位移分子回复到原来位置。
所以可以认为结晶区是用来防皱的。
现代理论认为,在纤维素分子链的结晶区之问,存在着序列较差的无定形区。
因为在这个区域内,纤维素分子不是排列的非常有序。
在无定型区,纤维链间的问隔较大,相邻链问的引力也低于晶区,所以在无定形区的纤维素链间,水分子、树脂分子和染料分子都可渗入。
由于纤维相邻链问引力较低,折皱引起的应力可以使纤维素链产生相对位移,一旦应力去除,也因为没有足够的约束力能使纤维素分子回到其原来的位置,这样就使织物产生折皱,所以折皱可认为是在无定型区产生的。
为了使纤维或织物具有防皱性能,就必须在无定形区紧邻的纤维素分子问增添一些连接。
处理时,织物要保持所需要的形状。
这样引入的分子,至少应具有两个以上能与纤维素发生反应的基团。
在适当的催化剂条件下,这样分子通常被称为纺织树脂,实际上被称为“预缩体”较为合适。
纤维素链的交键必须考虑其它两个因素[2]。
第一,引入的交键必须处于拉紧状态。
如果要提高纤维和织物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抗皱性或褶裥稳定性,则处理时也要保持这种条件。
第二,纤维素吸收水分之后就会溶胀,不管是在标准状态下吸收水分,还是浸入水中或水溶液中,溶胀是因为水分子进入无定型区的纤维素链问,强制将链推开的结果。
如果纤维素纤维交链是在高度溶胀状态下进行的,例如,用无机酸和甲醛水溶液处理纤维素织物。
当烘干时,纤维素就瘪缩,这样交键就松弛了。
在干瘪条件下,由于折皱而引起纤维素分子的相对运动,这样使松弛的交键仅仅拉直而己。
由于交键被部分拉直,所引起的应力将使位移分子复原到原来位置。
但是,交键中原子绕价键的转移将抵消上述回复力,使形变保持最小位罱。
事实上,松弛的交键没有干态抗皱性。
综上所述,在湿态或其他非水介质中,在高度溶胀状下进行共价键合,其结果具有湿态防皱性和褶裥保持性,但干态防皱性和褶裥保持性很小。
如在高湿下干态烘焙形成共价键合,其结果是具有干态抗皱性和褶裥保持性,同样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湿态抗皱性和褶裥保持性。
此外,干态烘焙交键会降低纤维素的吸水和溶胀能力。
在纤维素中引入交键,不仅能获得所需的结果,即抗皱性、褶裥保持性和易于性,也能带来严重缺点,即降低了物理强度。
纤维素纤维织物的抗皱作用主要是依靠纤维素分子上大量的反应性基团与整理剂交联,限制了结构单元之问的相对位移得到的。
3棉纤维折皱形成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受到较大外力作用后,纤维超分子结构内各区域受到应力作用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形变,纤维基本结构单元之间发生了相对位移,导致原来的氢键断裂,并在新的位置重新建立起难以回复的新的氢键系统,使纤维或织物的形变得不到恢复而造成的。
因此关于纤维素纤维的抗皱机理,一般认为抗皱(免烫)整理液中,整理剂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整理剂与纤维分子的反应性基团发生交联反应后产生的束缚作用,使得纤维结构单元的相对位移受到了限制:另一方面,由于整理剂与纤维分子发生了反应而引入了高能量的交联键,增加了纤维结构单元之问的弹性,即增加了各结构单元侧产生相对位移后回复到原来位置的能力,从而增加了纤维的回复弹性,因此,织物的抗皱性能得到了提高。
而棉纤维由β-D葡萄糖通过1,4-甙键联接起来的纤维素大分子组成的,在纤维素分子中每个葡萄糖环上都保留三个可以形成氢键的自由羟基。
所以棉织物抗皱作用主要是依靠纤维素分子上大量的反应性基团与整理剂交联,限制了结构单元之问的相对位移得到的[3]。
4. 抗皱整理技术的发展过程最早使用的脲醛或酚醛预缩体的整理工艺,由于预缩体和整理液的稳定性差,整理后的织物具有泛黄、手感差及强力下降的缺点[4],所以未能得到实际应用。
1931年经过改进才用于粘胶纤维织物防缩抗皱整理。
1935年研究发现,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用作整理剂可以提高织物的抗皱性能并具有耐洗性,为醛胺缩合树脂抗皱整理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50年代,为解决纤维素织物特别是人造棉的易皱问题,抗皱整理引起普遍重视。
7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对织物抗皱整理需求增大,2D树脂抗皱整理的技术趋于成熟,抗皱整理技术得到飞速发展。
长期以来,棉织物的抗皱整理使用的是醛(酰)胺缩合树脂,特别是热固性N-羟甲基树脂与N-羟甲基酰胺类化合物,如二羟甲基二羟基乙烯脲(Dimethylol dihydroxy ethylene urea,DMDHEU简称2D树脂)、三羟甲基三聚氰胺(THMM)、二羟甲基脲(Dimethylolurea)、二羟甲基乙烯脲、二羟甲基丙烯脲、二羟甲基烷基四氢三嗪酮,以及四聚甲醛树脂等。
其中,以2D树脂的应用最多。
2D树脂是乙二醛与尿素反应的羟甲基化产物,其基本结构是含有五元环的1,3-二羟甲基-4,5-二羟基-2-咪唑啉酮。
在加热和酸性催化剂作用下每个咪唑啉酮分子中有四个羟基可与纤维素纤维反应生成网状交联,所以对棉、粘胶及其混纺织物具有很好的耐久抗皱效果[6]。
2D树脂可使折皱回复角提高到300°以上,耐久压烫等级(DP等级)达到4.5~5.0,强力降低约为40%,是市场公认的综合效果较好的耐久压烫整理剂。
但是,由于2D树脂及其整理品在存放和穿着过程中存在释放甲醛问题,因此,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内外又展开了对低甲醛、无甲醛抗皱整理的开发研究,主要措施有:4.1 改进工艺降低整理织物的游离甲醛释放量、降低泛黄、提高整理织物的强度如在整理工艺中,提高焙烘温度、采用复合催化剂、添加助剂、增加整理后的皂洗和水洗、对整理后织物进行蒸汽处理以及控制半制品的含碱量等[7]。
在操作液,如皂洗液中加入甲醛吸收剂(如尿素、碳酰肼)也有一定作用。
4.2 采用醚化等化学改性方法开发低甲醛、超低甲醛抗皱整理剂用醇类,如甲醇、乙醇、乙二醇、聚乙二醇对N-羟甲基整理剂中的羟基进行醚化制得的低甲醛整理剂,甲醛释放量可减少到100×10-6以下。
其原理是以烷基取代了N-羟甲基中的氢原子,而形成的醚键不仅稳定,降低了原有体系的极性和电荷,而且形成的烷氧基的供电性比羟基大,从而使N-C键的稳定性提高。
醚化树脂不仅降低了甲醛释放量,而且提高了耐久性,减轻了吸氯、氯损和泛黄等缺点,但会降低抗皱和耐久压烫等级。
4.3开发新型无甲醛抗皱整理剂彻底解决甲醛问题最根本的方法是研制、生产无甲醛抗皱整理剂.目前,已开发的无甲醛抗皱整理剂主要有:4.3.1 乙二醛乙二醛是一种双醛交联剂,作为抗皱整理剂常用氯化镁作催化剂,乙二醛抗皱整理织物的耐氯损牢度好,但湿弹性差、强度损失大、泛黄严重。
所以又开发了其改性产品,如乙二醛一(酰)胺缩合物,其中较为重要的是4,5-二羟基乙烯脲(DHEU)、4,5-二羟基-1-(2-羟乙基)乙烯脲(DHHEEU)和二甲基二羟基乙烯脲(DMDHEU),不过用这些化合物进行抗皱整理仍存在泛黄等问题。
据报道,将乙二醛与水解淀粉在氯化镁催化下对棉织物进行整理,与2D树脂相比可使折皱回复角提高14%~24%,强度损失率减少7.5%[8]。
4.3.2 戊二醛戊二醛也是一种双醛交联剂,早在戊二醛工业化的前一年,美国就进行了戊二醛抗皱整理性能的研究[9]。
随后,在60~70年代曾进行过较认真的研究。
研究表明,戊二醛抗皱整理织物的抗水性、弹性、耐磨性和耐氯损牢度好、手感丰满,但有刺激性、泛黄严重,价格也较高,我们曾经对其进行了改性研究,改性戊二醛可大大减少环境污染、降低成本、改进白度。
4.3.3 反应性有机硅带有反应性基团(如硅醇基、乙烯基、环氧基、氨基等)的有机硅不仅可赋予织物抗皱性,而且可改善手感和透气性,提高抗撕裂强度、断裂强度和耐磨性。
一般地,交联程度越高,整理织物的弹性和抗皱性越好,但单独用有机硅整理目前尚不能达到耐久压烫的要求,并且成本很高。
若采用双醛与多元醇制成双半缩醛作为交联剂与聚醚、环氧聚醚改性硅油配合,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对棉织物进行整理,可以得到防皱性能优良、强力降低较小且柔软亲水的免烫整理织物(全棉府绸的弹性回复角达310。
(缓弹),平均强力降低33.5%)[10]。
所以,在这一领域,应注意研究复配技术。
另外,还有用天然甲壳质与壳聚糖,环氧树脂类,多元羧酸类等整理剂对棉织物进行处理,都具有各自的优点与缺点。
5抗皱整理剂研究与开发的趋势针对目前抗皱整理存在的问题,抗皱整理剂研究开发的重点是开发无甲醛整理剂、降低成本并克服抗皱整理织物的泛黄和强度损失等缺点。
5.1着重开发无甲醛整理剂甲醛有毒已被公认,美国工业卫生学家会议(ACGIH)与职业安全和职业安全保健管理局(OSHA)甚至列为可致癌物质。
日本、德国和欧共体规定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品和婴幼儿类纺织品的甲醛释放量应分别小于75 X 10ˉ6和20 X 10ˉ6。
5.2改进丁烷四羧酸的合成与应用工艺BTCA整理虽然抗张强度保留较2D树脂略差、焙烘温度也较高,但性质稳定、DP等级可达4~5级,改进的工艺可使耐撕破强度保留率较2D树脂高13%~26%,断裂强力保留率可高23%以上,曲磨强度甚至高达一倍以上,处理后的纺织品白度、耐洗性、手感均可满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