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感知觉、注意、记忆一、认知发展概述1.认知发展的界定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及其随年龄和经验增长而发生变化的过程。
2. 感知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对直接作用于脑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又有区别。
3. 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4. 记忆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5. 认知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等客观事物的特征、性质、事物之间关系、规律等方面的认识都是依靠认知活动来完成的,它是心理发展的开端,在整个心理发展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6.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概况感知觉发展概况:一是原始的感知阶段。
二是从知觉的概括向定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三是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的阶段。
注意发展概况:新生儿在出生时就具备了注意的能力,3岁前以无意注意为主,婴儿末期出现有意注意萌芽。
记忆发展概况:新生儿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反射标志着儿童已有记忆。
一般来说,最早的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反射。
二、婴儿期认知的发展1. 感知觉的发生与发展婴儿有着与生俱来的感知能力,这些能力使得他们能够获得外界信息、对照料者做出反应、形成各种社会关系。
这些都是他发展的基础。
(1)0-1岁婴儿感知觉的发生●听觉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不仅新生儿具有明显的听觉能力,就是尚未出生的胎儿也有明显的听觉反应。
●视觉敏锐度●视觉在婴儿出生时还没有完全得到发展与成熟,主要表现在视敏度。
视敏度简称视觉敏锐度,是指眼睛精确地辨别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
它是测查新生儿视觉发展的重要指标。
●颜色视觉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
在颜色视觉方面,对新生儿颜色视觉的评估十分困难,所以对新生儿颜色视觉的认识很有限,不过新近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注视大多测查婴儿视觉感知能力发展的技术是通过观察婴儿的眼睛运动来完成的,主要表现为注视和追视。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课件 第二章 游戏与学前儿童发展
第四节 游戏与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一、 游戏能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帮助儿童“去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尤其是对自我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是人 实现社会化的关键,自我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发展。 儿童要想摆脱自我中心,就必须与人相互交往,逐步使自我意识达到高级阶段,在自我意识发展 的基础上,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意识到自己在相互关系中的位置,把自己当作别人来意识。 另外,儿童在游戏中,往往会遇到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想法不一致的情况,这也要求儿童必须学 习协调和接受别人的想法,逐渐从以自己为中心转变到以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逐步学会从别 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克服“自我中心”的观点。
第一节 游戏与学前儿童身体发展
二、 游戏对学前儿童运动能力的作用
运动能力是指人体活动时,在中枢神经系统指导和支配下的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 是人体各系统、各器官的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也是人体进行 体育活动的基础。 幼儿运动能力一般包括:平衡能力、协调、灵敏性、力量、速度、耐力和柔韧性。 需要提醒的是: 第一,儿童运动能力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一个阶段的欠缺会导致后面阶段的延误, 第二,通过游戏发展儿童的运动能力,教师必须考虑儿童的身心特点,避免成人化和小学化
第二节 游戏与学前儿童认知发展
四、 讨论
案例一:如何关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表现 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其目的就是为了兼顾孩子们的个体差异、个体爱好。可是在区域活动中, 总是有那么几个幼儿不知道自己该玩什么,这里看看那里站站。一旦发现某个区域发生了好玩 的事情,就不讲秩序地加入进去,这样理所当然就会引起其他孩子的反感,把他驱逐出去。于 是他又会转悠到别的区域,茫然地看着人家玩。在区域里玩的幼儿一般都有自己的角色,或者 都有喜欢的事情做,所以孩子们玩得很专心,根本不喜欢别人的打扰。这样一来无所事事的幼 儿的瞎转悠常常就会引起小纠纷。遇到这类情况你会怎么做?
(整理)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A.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1)感知觉的基本概念:①感觉: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个别属性的反映。
②知觉: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③感觉与知觉的联系:a.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对直接作用于脑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又有区别: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却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
b.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2)幼儿感觉发展的主要特征:①视觉发展的主要特征: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a.视敏度视敏度的概念: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b.颜色视觉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规律: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因年龄班级不同、颜色不同、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③幼儿辨认颜色主要在于能否掌握颜色名称,如果混合色有明确的名称,如“淡棕”“橘黄”,幼儿同样可以掌握;幼儿对某些颜色,如“群青”“天蓝”“古铜”等所以不能辨认或不善辨认,并非完全缺乏辨色能力,主要是由于生活中接触的机会少,成人没有进行有意识的指导。
c.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幼儿视力受遗传和环境影响。
视觉经验是促进视觉发展的必要因素。
光线照明较差、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较少、坐姿不良等都会造成视力减退。
d.色盲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的表现。
色盲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和红绿色弱4种。
②听觉发展的主要特征:a.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听觉是幼儿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他们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特点。
幼儿依靠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欣赏乐曲,从而还得到美育的熏陶。
此外,儿童与成人交往,特别是学习口语,必须依靠听觉。
听觉对幼儿智力、个性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b.听觉感受性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学前儿童科学认知发展
学前儿童科学认知发展科学认知是指人们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科学认知的发展是他们认识世界、探索事物规律的重要过程。
本文将从学前儿童科学认知的特点、科学认知的发展阶段以及促进学前儿童科学认知发展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学前儿童科学认知的特点学前儿童科学认知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好奇心强:学前儿童对于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他们渴望了解事物的原理和规律。
2. 感性认识为主:学前儿童的思维主要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他们通过观察、感受和实践来认识世界。
3. 想象力丰富:学前儿童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能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
4. 学习方式多样:学前儿童的学习方式多样化,他们通过游戏、探索和互动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二、科学认知的发展阶段学前儿童的科学认知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感知阶段:这个阶段的学前儿童主要通过观察和感受来认识事物,他们能够辨别事物的形状、颜色和大小等基本特征。
2. 操作阶段:在这个阶段,学前儿童开始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他们会用手去触摸、拆解和组合事物,从而了解事物的结构和功能。
3. 形象思维阶段:学前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他们能够通过想象和类比来理解抽象的概念和规律。
4. 逻辑思维阶段:在这个阶段,学前儿童逐渐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能够通过推理和归纳来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三、促进学前儿童科学认知发展的方法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科学认知的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提供丰富的观察材料:给学前儿童提供各种各样的观察材料,如动物、植物、器物等,让他们通过观察来认识事物的特征和规律。
2. 进行实践探索:鼓励学前儿童进行实践探索,让他们亲自动手去操作、拆解和组合事物,从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引导思维发展: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前儿童逐步形成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通过推理和归纳来解决问题。
4. 创设情境引发兴趣:创设情境和游戏,引发学前儿童的兴趣,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了解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了解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学前教育是指在儿童正式入学前,通过系统的教育活动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和教育。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了解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对于提供更好的教育支持和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影响因素和教育方法。
一、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对于外界事物的感知、思维和理解能力逐渐形成、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 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增强:学前儿童在认知过程中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较高,能够快速察觉和记忆物体的形状、颜色、声音等特征。
2. 对象永恒性的理解欠缺: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还没有完全形成对对象永恒性的理解,即当对象不在视野范围内时,他们往往无法理解对象仍然存在。
3. 社会认知的初步形成:在学前阶段,儿童开始感知和理解与他人的社会互动,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和活动来认识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
二、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家庭环境、社交经验和教育支持等。
1. 遗传因素: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部分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
有的儿童天生具有较强的记忆、逻辑思维等认知能力,而有的儿童可能对于某些认知任务相对较弱。
2.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亲子互动机会,促进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
3. 社交经验:学前儿童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来促进认知发展。
在与同伴一起玩耍和学习的过程中,他们能够发展语言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育支持:学前教育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质的学前教育可以提供激发学前儿童学习兴趣和培养认知能力的教育环境。
三、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教育方法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教育者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活动: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二) - 学前教育学院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主题(二)思维与想象一、思维发展概述1.思维的界定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以词为中介,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
学前儿童心理学里面思维的概念要比上面的定义宽泛,不仅包括上述定义讲的抽象逻辑思维,还包括思维的萌芽以及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过渡形态。
思维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抽象逻辑思维只是思维的一种形式,也是最高级的思维形式,其间经历了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系列演变。
演变的历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从思维工具的变化来看,从主要借助于感知和动作,到主要借助于表象,再过渡到借助于概念;●从思维方式的变化来看,从直觉行动性思维,到具体形象性思维,再过渡为抽象逻辑思维;●从思维反映的内容来说,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
以上不是三个发展过程,而是从三个角度来描述同一个发展过程。
2.思维的概括性、间接性和问题解决概括性和间接性是思维的两个基本特性。
概括: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属性或规律提取出来。
儿童的概括水平是衡量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指标。
间接:指借助一定的媒介或一定的知识经验对事物进行间接的反映。
正是由于思维具有间接性,所以人才能反映不在眼前的事物、未曾经历的事物,才能超越感知觉,认识看不到的事物,才会扩大认识的范围和深度。
解决问题:是指人们在活动中面临新情境与新课题,又没有现成的有效对策时,所引起的一种积极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过程。
思维产生于问题,表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的主要作用在于问题的解决。
3. 思维的种类根据思维发展过程划分为:感觉运动思维、前运算思维、具体运算思维、形式运算思维。
根据思维的内容划分为: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语词逻辑思维。
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划分为: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
4.思维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思维的产生使儿童的认识过程发生重要质变。
第二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知觉特性:
知觉选择性 知觉理解性 知觉整体性
知觉永久性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
一、形状知觉的发展 视觉偏好:婴儿对复杂的图形注视 时间更长 形状知觉发展的特点:
1.形状辨别能力逐渐增强 2.开始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并逐渐掌 握名称 3. 幼儿掌握形状的难易顺序:圆形 - 正 方形 - 半圆形 - 长方形 - 三角形 - 八边形 - 五 边形-梯形-菱形
二、深度知觉的发展
定义:是对自身与物体间距的感知。 6个月的婴儿已具备深度知觉的能 力。
吉布森的视觉悬崖实验
三、方位知觉的发展 方位知觉:是上下、前后、左右位置的感 知。
3岁幼儿辨别上下 4岁幼儿辨别前后 5岁幼儿开始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 7-9岁的儿童掌握以外部物体为基准的左右 6-7岁是儿童掌握左右概念发展最快的阶段
感觉和知觉概述
一、感觉
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 性的反映。
适宜刺激:能够引起感受器反应
的刺激。
视觉(视网膜)
外部感觉 听觉(耳蜗) 味觉(味蕾) 嗅觉(鼻上部粘膜) 触觉(皮肤)
Hale Waihona Puke 运动觉(肌肉、神经)内部感觉 平衡觉(前庭、半规管) 机体觉(内脏的神经细胞、皮 肤)
感觉轰炸: 指向儿童提供过多、过强、过 杂、过长时间的感觉刺激,造成儿 童感觉疲劳和抑制的不良情形。
幼儿知觉的发展
感觉和知觉概述
二、知觉
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
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 反映。
空间知觉:反映物体大小、方位、距离、 形状知觉 物体知觉 时间知觉:反映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
顺序性、速度的知觉。
第二章.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ppt
注意的种类
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 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的,需要 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客观条件:刺激物的强度、刺激 物之间的对比、刺激物的运动、 新异刺激
主观条件:兴趣、需要、知识经 验
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孕20周可以进行胎教,对低音感受 力强
14-19岁时听力达到最好水平 环境中要避免噪音对儿童的污染
视觉
可见光对眼睛视网膜的刺激产生 视觉
眼睛是所有感觉器官中最活跃、 最重要、最主动的感觉器官
新生儿对视觉有“人脸偏好”反 映
颜色视觉存在个体差异如色盲 (红绿色盲和全色盲)
视知觉的功能
去习惯化:当儿童感知到出现一 个新刺激,它不同于已习惯化了 的刺激时,就会做出新的强烈反 应,原有的习惯化就终止了。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和注意的 发展
感觉: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人脑 中的反映
知觉:客观事物整体属性在人脑 中反映
婴幼儿感知觉:包括肤觉、前庭 觉、听觉、视觉 深度知觉等
肤觉
答:婴儿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尤 其当他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亲自 活动时,更是具有出色的表现。
婴儿具有一定的回忆能力 儿童语言的获得,对记忆的发展
很重要 自传体记忆:婴儿对发生在自己
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婴儿具有一定延迟模仿能力
幼儿记忆的发展
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都在发展, 但是更多以无意识记为主。
1、对目的和任务的理解 2、动用意志、排除干扰 3、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
合 培养间接兴趣
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
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处在 不断发展中
《学前儿童心理学》第二章学习心得
《学前儿童心理学》第二章学习心得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这门课程的过程中,第二章对我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
通过学习这一章,我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有
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意识到了在教育幼儿过程中的重要性。
下面我
将分享一下我的学习心得。
在第二章中,我们学习了儿童的认知发展理论,其中包括了皮亚杰
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通过学习这些理论,我了解到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不同阶段儿童具有不
同的特征和能力。
这让我意识到在幼儿教育中,要根据儿童的认知水
平和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另外,在第二章中,我们还学习了儿童的情感发展。
情感是儿童健
康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于儿童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具有
重要影响。
通过学习情感发展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我深刻体会到在教
育幼儿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情感问题,促进健康成长。
除此之外,第二章还介绍了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儿童的性别认
同和社会认同。
这些内容让我了解到儿童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程度的
自我认知和性别认同,根据这些认知和认同来进行教育指导也是十分
重要的。
通过学习第二章的内容,我深刻体会到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性和广泛性,也明白了在幼儿教育中要注重对儿童认知和情感的培养。
希望通
过不懈的努力和学习,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学前儿童认知发展PPT课件
一、视觉的发展
• (一)视觉的产生
• 1、20st初:医学上还普遍认为“婴儿刚生下来
时既盲又聋,而且要经过很多周以后才能注视物 体”。
• 2、1961年:范茨采用“视觉偏好” 法所做的
研究表明,婴儿并不是任凭环境支配而毫无能力, 他们一出世就有了某些视觉活动。
• 3、近年来:庞丽娟等人的研究发现,4-5个月
性概念
• 第二阶段(2-4个月):“被动地期望”阶段
• 第三阶段(4-8个月):“探索部分被遮盖的物
体”
24
• 第四阶段(8-12个月):儿童开始出现主动寻找 • 第五阶段(12-18个月):“客体位移后寻找” • 第六阶段(18个月以后):儿童看不到客体位移
也能建构客体
• 六、跨通道知觉
• 指将中枢神经将不同感觉通道获得的信息联系起 来,进行加工处理。
34
•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头脑中的反映 • 6岁之前是儿童记忆发展的关键期
• 一、学前儿童记忆的特点
• (一)记忆保持时间延长,记忆容量逐渐增加 • (二)内隐记忆逐渐丰富,外显记忆不断发展 • (三)情景记忆占优势,语义记忆逐渐发展 • (四)自传记忆更加清晰详细
35
二、学前儿童记忆的策略
• 1、概念: • 记忆策略是指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有意识可
• 按照知觉反映对象的不同,可把知觉可分为:形 状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等。
19
一、形状知觉的发展
• 形状知觉是对物体几何形体的辨别。
• (一)婴儿的形状知觉
• 1、婴儿出生几天后,即出现视觉偏好。 • 2、婴儿对面孔的内部特征的关注中,对眼睛的注
视最多。
• (二)幼儿的形状知觉
• 1、主要依靠运动觉和视觉的协同活动,儿童形状
学前儿童科学认知发展
学前儿童科学认知发展学前儿童的科学认知发展是指在幼儿园阶段,儿童对于周围世界的认知能力逐渐增强,开始理解和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
科学认知的培养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可以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认知发展的特点、科学认知的培养方法以及家庭与学校合作促进科学认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认知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感知能力逐渐成熟:学前儿童通过感官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逐渐建立起对事物的认知。
他们通过触摸、听觉、视觉等感官途径,感知世界,认识事物。
2. 想象力丰富:学前儿童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能够通过想象进行角色扮演、创造性游戏等活动,这种想象力为后期的科学认知奠定了基础。
3. 语言能力逐渐提升: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在这一阶段得到迅速发展,他们能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借助语言进行思维活动。
4. 注意力不集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力比较短暂,很难长时间集中精力进行某项活动,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和培养。
以上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些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科学认知的培养工作。
二、科学认知的培养方法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的科学认知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创设情境: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可以利用故事、游戏等形式,引导儿童主动探索和发现。
2. 实践体验:让学前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来感知和认知事物,例如在游戏中模拟科学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等,让他们通过实践来理解科学知识。
3. 提问引导: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前儿童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思维。
可以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儿童通过思考和实验来找到答案。
4. 多感官刺激:利用多种感官刺激学前儿童的认知,例如通过触摸、听觉、视觉等感官途径,让他们全方位地感知和理解世界。
5. 合作探究:鼓励学前儿童与同伴一起合作探究科学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
学前儿童科学认知发展
学前儿童科学认知发展学前儿童的科学认知发展是指在幼儿园阶段,儿童对于周围世界的认知能力逐渐增强和完善的过程。
科学认知是指儿童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包括对事物属性、关系、变化规律等方面的认知。
科学认知的发展对于儿童的整体成长和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科学认知的重要性、科学认知的发展特点以及促进科学认知发展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科学认知在学前儿童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科学认知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儿童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还可以促进其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通过科学认知的学习,儿童可以培养观察、实验、推理等科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学前儿童科学认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特点。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认知水平处于初级阶段,他们对于周围世界的认知主要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系统性和抽象性。
因此,在科学认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逐步建立起对于科学知识的系统性认识。
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科学认知的发展,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
首先,提供丰富多样的科学教育资源,如科学玩具、科普图书、实验器材等,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其次,通过亲子互动和教师引导,引导儿童进行科学实验和观察,培养其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他们进行问题解决和推理思考,提高其科学认知水平。
总之,学前儿童科学认知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通过科学认知的学习和培养,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起对于世界的科学认知体系,提高其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家长和教师能够重视学前儿童科学认知的发展,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共同促进其科学认知能力的提升。
第二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PPT课件
8/2/2024
知觉的理解性
22
8/2/2024
一、形状知觉的发展
视觉偏好:能力逐渐增强
2.开始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并逐渐掌 握名称 3. 幼儿掌握形状的难易顺序:圆形-正方 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
23
2个月与9个月,是婴儿自我效能 感发展的两个高峰。
32
8/2/2024
感觉剥夺与感觉轰炸
33
8/2/2024
感觉剥夺实验
34
8/2/2024
1954年,心理学家贝克斯顿等在加拿大的麦克 吉尔大学进行了首例感觉剥夺实验研究。他们在 付给大学生每天20美元的报酬后,让他们呆在缺 乏刺激的环境中。具体地说,就是在没有图形知 觉(让被试戴上特制的半透明的塑料眼镜),限制 触觉(手和臂上都套有纸板做的手套和袖头)和听 觉(实验在隔音室里进行,用空气调节器的单调嗡 嗡声代替其听觉)的环境中,静静地躺在舒适的帆 布床上。当时大学生打工一小时大约只能挣50美 分,这让很多大学生都跃跃欲试,认为利用这个 机会可以好好睡一觉,或者考虑论文、课程计划。 但结果却令很多人大跌眼镜:没过几天,志愿35者 们就纷纷退出。
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 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 力。即一般所谓视力。
2岁左右,婴儿的视敏度接近成人
11
8/2/2024
2、视觉集中: 在出生时,新生儿视觉机能调节较差 两个月时才能改变焦点, 四个月时才能像成人那样改变晶体的
形状,以看清不同距离的客体。
12
8/2/2024
3.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
8/2/2024
第二章 学前儿童的认知的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 展
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也就是3到6岁这个年龄段,是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期的认知发展主要分为语言、思维、记忆、注意力和感知五个方面。
本文将会分别从这五个方面来探讨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
一、语言认知能力发展语言认知能力是学前儿童认知能力中最为基础的能力之一。
学前儿童的语言认知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识别语音和语言学前儿童能够识别不同的语音和语言,并且能够将其准确地分类。
2. 理解语言内容学前儿童能够理解简短的语言内容,并且能够准确地回答简单的问题。
3. 表达语言内容学前儿童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且能够描述自己所看到的东西。
二、思维认知能力发展思维认知能力是学前儿童认知能力中最为发展迅速的能力之一。
学前儿童的思维认知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比较学前儿童能够将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并且能够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2. 分类学前儿童能够将不同的事物进行分类,并且能够将它们分成不同的组。
3. 意象思维意象思维是学前儿童最为突出的思维方式。
学前儿童善于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来理解事物,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特想象。
三、记忆认知能力发展记忆认知能力是学前儿童认知能力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
学前儿童的记忆认知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短时记忆学前儿童有较好的短时记忆力,能够记住短时间内的信息。
2. 长时记忆学前儿童能够形成较长时间内的记忆,但是这些记忆通常是以情境和意象为基础的。
3. 记忆策略学前儿童善于利用简单的记忆策略来增强自己的记忆力,如重复、变化和图像等。
四、注意力认知能力发展注意力认知能力是学前儿童认知能力中较为薄弱的一个方面。
学前儿童的注意力认知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分散注意学前儿童很容易被外界的刺激所干扰,因此他们的分散注意力比较差。
2. 持续注意学前儿童能够维持短时间内的持续注意,但是他们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3. 选择注意学前儿童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关注的内容,但是他们往往很难区分重要和不重要的信息。
学前教育中的幼儿认知发展
学前教育中的幼儿认知发展近年来,随着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学前教育日益受到关注。
在学前教育中,幼儿认知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对于幼儿未来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幼儿认知发展的意义、认知发展的基本特征以及在学前教育中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幼儿认知发展的意义幼儿认知发展是指幼儿在感知、思维、记忆、注意力等方面的发展和提高。
幼儿期是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认知能力奠定了幼儿未来学习的基础。
通过幼儿认知发展,幼儿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周围的环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为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特征1. 感知能力的提高:幼儿通过感官对外界事物做出简单的判断和感知,并逐渐发展出更复杂的感知能力。
2. 概念和记忆的形成:幼儿逐渐学会用语言对事物进行分类、归纳和记忆,形成一定的概念系统。
3. 注意力的集中:幼儿的注意力逐渐发展,能够更好地专注于某种活动或任务。
4. 思维的发展:幼儿逐渐具备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问题解决。
三、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方法1. 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创造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资源,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活动,教育幼儿认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考能力。
3. 引导幼儿多元思维:鼓励幼儿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 注重培养幼儿的专注力:通过适当的方式引导幼儿集中注意力,提高幼儿的专注力和观察力。
5. 创设情境引导幼儿思考:创设情境,引导幼儿思考问题,并帮助幼儿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了解每个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和差异,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结语幼儿认知发展是学前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幼儿认知发展的培养,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果,为幼儿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前教育教案儿童认知发展
学前教育教案儿童认知发展学前教育教案:儿童认知发展一、引言学前教育是指对3至6岁儿童进行的教育活动,旨在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本教案将重点探讨学前教育中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认知发展及其重要性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指儿童对外界事物认识、思维能力和信息处理的发展过程。
儿童的认知发展对其未来的学习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认知能力是儿童学习的基础,也决定了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效果。
三、洞察儿童认知特点儿童的认知特点是制定教学策略的基础。
教师需要了解儿童具有有限的注意力和记忆能力,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更为关注,能够通过触觉和动作来认识和探索世界。
四、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基石。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用具体事物激发儿童的观察兴趣,引导他们观察、描述和比较。
例如,通过观察树叶的形状和颜色,让儿童学会分类和鉴别事物。
五、开发儿童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儿童认知发展的核心。
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导儿童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例如,给儿童提供一个装满物品的箱子,让他们通过摸索等方式去判断箱子中的物品是什么。
六、促进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与儿童的互动对话,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例如,让儿童描述自己喜欢的事物,并帮助他们找出和交流自己的喜好。
七、培养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是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有趣的问题,鼓励儿童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例如,可以提出一个让儿童推理思考的问题,如:“当室内光线不足时,你会如何找到书桌上的一本书?”八、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至关重要。
教师应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场景和游戏活动,提供合理的学习资源和适当的教具。
例如,通过美术角、自然角等不同游戏区域,创造各种学习氛围。
九、实施个性化教学儿童的认知发展存在个体差异,因此个性化教学非常重要。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与评估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与评估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指在早期阶段,儿童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逐渐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的演化过程。
这一发展过程对于儿童的学习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评估这一发展过程也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以及如何评估他们的认知能力。
一、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感觉运动期、先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在感觉运动期,儿童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来认识世界。
他们开始探索环境,通过触摸、咀嚼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在先操作期,儿童逐渐掌握符号的使用,能够通过模拟和想象进行思维活动,但他们的思维还是以感性为主。
在具体操作期,儿童开始能够进行逻辑思维,能够理解数量、空间和关系等概念,并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推理。
最后,在形式操作期,儿童的思维逐渐达到成人的水平,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
二、评估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评估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是为了了解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早期了解和干预可以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认知成长。
评估认知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 观察法:通过仔细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来评估他们的认知能力。
观察内容可以包括他们对周围环境的注意力、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等。
观察法的优势在于真实还原儿童的认知状态,但缺点是受到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2. 问卷调查法:通过向学前儿童的家长或教师发放问卷,了解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记忆力、逻辑思维等方面的情况。
问卷调查法通常可以收集到大量的数据,但需要注意问卷设计问题的准确性和理解能力的因素。
3. 实验法:通过设计一系列实验任务来评估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
例如,可以设计一个图形分类任务,观察儿童对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分类能力。
实验法可以精确地测量认知能力,但需要确保实验环境的合理性和任务的有效性。
4. 认知发展量表:通过使用专门设计的认知发展量表来评估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注意发展缺陷的影响因素
(二)口腔的触觉
• 1、儿童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早是通过口腔的活动 进行的,而且可以通过口腔触觉认识物体。
• 2、通过口腔触觉探索活动还可以建立条件反射。
(三)手的触觉——触觉探索的主要途径
• 1、两个阶段:
• (1)手的本能性触觉反应阶段:在婴儿刚出生时 就表现出来,如;抓握反应。
• (2)视触协调活动阶段:即眼手协调活动,是手 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 (一)视觉的产生
• 1、20st初:医学上还普遍认为“婴儿刚生下来
时既盲又聋,而且要经过很多周以后才能注视物 体”。
• 2、1961年:范茨采用“视觉偏好” 法所做的
研究表明,婴儿并不是任凭环境支配而毫无能力, 他们一出世就有了某些视觉活动。
• 3、近年来:庞丽娟等人的研究发现,4-5个月
的胎儿已能对视觉刺激产生反应。
• 2.新生儿的听觉
• (1)婴儿一出生就有听觉。
• (2)新生儿对语言的识别非常敏感。
• (二)儿童的视听协调活动
• 1、新生儿具有视听协调能力(把头转向声源)。
• 2、视听协调能力可以帮助儿童辨别视、听信息是 否一致。也是后来高级感知协调能力产生和发展 的基础。
(三)听觉的发展
• 1、学前儿童对纯音的听觉感受性在不断发展:
偏 好 方 法
研究者给婴 儿同时呈现至少 两种刺激,观察 婴儿是否对其中 的一个更感兴趣。
优先注视范式
在一项有关婴儿视觉偏好的研究中,18名婴 儿,年龄范围从10个小时到5天,给他们显 示6个复杂性有所不同的圆形刺激图案,最 复杂的一个刺激物是人脸。按照复杂性递减 的顺序,其他的刺激包括同心圆、新闻用纸 以及3个不同纯色的圆圈。 观看脸所花费的总时间明显占有更高的比例。 表明,婴儿不仅能够在各种各样的图形之中 进行分辨,而且他们更喜欢脸。
• (一)婴儿的形状知觉
• 1、婴儿出生几天后,即出现视觉偏好。 • 2、婴儿对面孔的内部特征的关注中,对眼睛的注 视最多。
• (二)幼儿的形状知觉
• 1、主要依靠运动觉和视觉的协同活动,儿童形状 知觉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 2、幼儿叫出图形名称比辨认图形要晚。 • 看一个案例
二、空间知觉的发展
• 【教学目的】 • 通过本节学习,了解个体记忆发生与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掌握习惯化、客体永久性观念、延迟模仿、幼儿期健忘等 概念,理解幼儿记忆发展的年龄特点及培养学前儿童记忆 的策略。 • 【重点难点】 • 幼儿记忆发展的年龄特点 • 理解幼儿记忆发展的年龄特点与成人记忆的区别
一:记忆的概述
•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强调经历过
第二节
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什么是知觉?
• 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它是在 感觉的基础上,整合各种感觉信息而产生的综合 反映,是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高级心理产 生的基础。
• 按照知觉反映对象的不同,可把知觉可分为:形 状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等。
一、形状知觉的发展
• 形状知觉是对物体几何形体的辨别。
• (一)婴儿有意注意的发展
• 1、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开始萌芽 • 2、可以有意识的培养有意注意
• (二)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
• 1、小班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初步形成 • 2、中班幼儿有意注意有了一定的发展 • 3、大班幼儿有意注意迅速发展
三、注意发展的缺陷
• (一)注意发展缺陷的表现
逻辑记忆:以有内在逻辑性的信息为内容的记忆。(一周岁以后)
☆幼儿园孩子出现最晚、最难记忆
二、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1、记忆的发生与早期表现
(1)记忆发生的指标
能否再认和再现感知过的事物 (2)胎儿的听觉记忆 再认 (3)新生儿的记忆 建立条件反射 对熟悉事物产生“习惯化” (4)婴儿(infant)的记忆 再认为主 再现形式出现
• 2. 颜色视觉的发展
• (1)颜色习得:先认颜色,后掌握词,再将二
者联系起来。
• (2)色盲:多为先天性红绿色肓,男性多于女
性。
二、听觉的发展
• (一)听觉的产生
• 1.胎儿的听觉
• (1)生理心理学研究发现,胎儿的听觉感受器在 6个月时就已基本成熟。 • (2)法国的心理学家认为,8个月以后的胎儿, 对低音的感受比高音更敏感,胎儿期父亲多跟胎 儿交流,对胎儿的发展很有益处。
四、知觉恒常性
• 指当知觉条件变化后,人对知觉对象的感知仍保 持不变 。如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 性和形状恒常性等 。 • 婴儿出生的第一年,儿童已经具有了物体形状和 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五、客体永久性
• 是皮亚杰在其研究中使用的一个概念。当客体从 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客体依然存在,会寻找 并试图重现该客体,这时儿童大脑产生客体永久 性。 • 皮亚杰把婴儿客体永久性的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 • 第一阶段( 0-2个月):婴儿没有任何客体永久 性概念 • 第二阶段(2-4个月):“被动地期望”阶段 • 第三阶段(4-8个月):“探索部分被遮盖的物体”
• 无意注意指的是无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 的注意。
• (一)婴儿无意注意的发展
• 婴儿期(0-3岁)无意注意优于有意注意的发展
• (二)幼儿无意注意的发展
• 幼儿期(3—6岁)的无意注意也是在稳步发展中, 主要会被刺激物的物理特性所吸引
二、有意注意的发展
• 有意注意指的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 的注意。
• • • • • • •
1、上课或游戏时无法集中注意 2、小的刺激就会引起他们的反应,情绪激动 3、很难独立完成事情,做事条理性差,质量不高 4、集体生活中,不遵守规则,很难等待 5、爱动,不停的讲话 6、行为和情绪上表现较冲动 7、不喜欢阅读文字,讨厌做与观察、读和写相关 的任务
(二)注意发展缺陷的弊端
• Fantz(1961)——7个月的婴儿对于十字和圆没有明显 的偏好差异,对两种形状的注视时间大致相同。
(二)视敏度
• 1、概念: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
的能力,俗称“视力”。
• 2、测量方法:视觉偏好法、视动眼球震颤法以
及视觉诱发电位测量法。
• 3、研究结果:新生儿具有一定程度的视敏度,
出生后头半年是婴儿视敏度发展的关键期,整个 学前期,儿童视敏度不断发展,6岁左右达到成人 的视力范围。
(三)颜色视觉
• 1. 颜色视觉的出现
• (1)概念: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
辨色力。
• (2)研究结果:
• A. Bornstein(1976):4个月的婴儿已经具有了颜
色的范畴性知觉。 • B. Trincker (1955):婴儿的颜色视觉出现于生后 3-7周。 • C.冯晓梅等 (1988):出生两周内的婴儿就具有颜 色分辨能力 。
的事物包括的内容很广泛,故也有人将记忆定义
为“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人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思,这一切活动无不给
人留下或深或浅、或多或少的“印象”,就是
“记忆”。
(一)记忆概述
1、记忆的含义与过程 2、记忆的种类 3、遗忘规律 4、记忆的品质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敏捷性 持久性 准确性 准备性 识记 保持 回忆
• 4.家庭因素 • 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
(四)注意发展缺陷的矫治
• 1.食物治疗 • 补充孩子所必须的维生素、必须氨基酸、微量元素 • 2.行为干预 • (1)心理教育(2)自我调整(3)认知行为干预 (4)家庭干预(5)学校干预(6)社会技能训练 • 3.感觉统合训练 • 4.生物反馈训练
第四节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第二章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 1. 掌握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的发展特点
• 2. 掌握学前儿童的注意的发展特点
• 3. 掌握学前儿童的记忆的发展特点 • 4. 掌握学前儿童的想象的发展特点 • 5. 掌握学前儿童的思维的发展特点 • 6. 掌握学前儿童的言语的发展特点
本章目录
感觉
言语
• 2、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 对痛觉的敏感性逐渐增强
• (二)味觉
• 1、味觉是新生儿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
• 2、味觉在胎儿时期已发育成熟
• 3、婴儿偏爱甜食 • 4、味觉在和儿童期最发达,之后逐渐衰退
(三)嗅觉
• 1、新生儿已有嗅觉反应
• 2、新生儿可以辨别不同的气味
• 3、嗅觉随年龄增长不断改善一直延续到 成人,之后逐渐衰退
(二)记忆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1、记忆促进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2、记忆是想象和思维产生的直接基础 3、记忆影响儿童行为的倾向性
(三)学前儿童记忆的内容
形象记忆:以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六个月到十二个月) ☆幼儿园孩子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记忆 动作记忆:以做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出生后两周左右) ☆幼儿园孩子积累实际操作经验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情绪为内容的记忆。(半岁左右) ☆幼儿园孩子最容易长期保存的记忆
• 第四阶段(8-12个月):儿童开始出现主动寻找 • 第五阶段(12-18个月):“客体位移后寻找” • 第六阶段(18个月以后):儿童看不到客体位移 也能建构客体
• 六、跨通道知觉
• 指将中枢神经将不同感觉通道获得的信息联系起 来,进行加工处理。 • 1、婴儿出生时已具有跨通道知觉的能力 • 2、幼儿期儿童跨通道知觉能力已有了很大的发展
• 空间知觉是反映物体之间的关系的知觉。空间知觉包 括方位知觉、深度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