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养生六大饮食禁忌
道家饮食养生之道
道家饮食养生之道
道家饮食养生之道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与自然共生,
强调精神意志的调控。
以下是几个道家饮食养生的原则:
1. 多样化食材:应该多吃色彩鲜艳的蔬果,如紫菜、红薯、胡
萝卜等,同时也要适量摄入谷物、肉类、豆类等食物。
2. 少量多餐:道家认为“五脏”需要经常供给营养,因此建议
每天分多次进食,让身体逐渐消化吸收,同时可以避免胃部负担过重。
3. 定时进食:道家认为“天时地利人和”,饮食也应顺应自然。
一般建议在清晨、中午和傍晚进食,与自然环境相符。
4. 饮食烹饪:要选择健康的烹饪方式,如蒸、煮、炖等,减少
使用油炸、烤等深度加工食品。
5. 心境平和:饮食不仅关注于外在的物质摄入,还着重于内在
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因此,饮食时应该保持心境平和、愉悦,促进身
心平衡。
综上所述,道家饮食养生之道注重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相融,强调
内在修养与外在生活方式的统一。
道家的饮食观念
道家的饮食观念
道家的饮食观念是注重养生,讲究服食和行气,以外养和内修,调整阴阳,行气活血,返本还元。
道家饮食的搭配十分有讲究,虽有注重荤素搭配,但主要还是以清淡的素食为主,这样既营养又健康,还能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饮食清淡会使人神清气爽,过分的油腻则会使人萎靡不振,吃得清淡更能使人远离疾病。
道家认为食物不仅是滋养身体的必需品,还是调和阴阳、协调五行的重要手段。
因此,他们注重食物的选择和搭配,以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例如,他们提倡多吃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等天然食品,少吃肉类和油炸食品;强调荤素搭配、粗细结合、五味平衡;推崇食疗养生、药膳调理等方法。
道家还非常注重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他们认为过度饮酒、吸烟、熬夜等不良习惯都会损害身体健康,应该尽量避免或减少这些行为。
同时,他们还提倡适度运动、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劳累等方式来维护身体健康。
道家养生的饮食禁忌
道家养生的饮食禁忌*导读:道家认为,人是秉天地之气而生的,应「先除欲以养精、后禁食以存命」。
在日常饮食中,须禁食鱼羊荤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以素食为主,……道家认为,人是秉天地之气而生的,应「先除欲以养精、后禁食以存命」。
在日常饮食中,须禁食鱼羊荤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以素食为主,并尽量地少食谷物等粮食,以免使人的先天元气变得混浊污秽。
尤应多食水果,因为「日啖百果能成仙」。
道教有「全真」和「正一」两大教派,在饮食上全真道士食素,正一派在非斋日可饮酒茹荤。
历史上张天师世家还有「四不吃」的规矩,即不吃牛肉、狗肉、乌鱼和鸿雁,盖因牛辛劳、狗忠诚、乌鱼孝、雁坚贞之故。
道教是个重养生的宗教,对饮食养生非常重视。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既有宗教色彩又符合科学养生的饮食习惯。
这些饮食习俗,无论是对于保护动物,还是对于人们的健康,都是大有裨益的。
道家在长期的生活修炼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有些食物对人体有害,食入后会发生食物中毒影响健康。
而且任何食物都有寒热温凉的属性,个人体质及情况又有所不同,倘若摄取不正确造成过量和过味,都会扰乱体内的阴阳平衡。
同时,不同食物之间还会发生相生相克的作用,搭配好了,可以功效倍增;搭配错了,则会降低食物营养的吸收,严重的还会引起中毒反应。
饮食禁忌是保证食物或药物得到正常发挥的重要条件,一直为历代道教养生家所重视。
结合长期实践,有关内容大致介绍如下。
孙思邈认为,养性不但在言语上有禁忌,在饮食上也要有所节制。
食物变质后,尤其是霉变的豆类、米类、花生、玉米等容易致癌,应忌食;忌食烧、烤、煎后焦煳的肉、鱼、蛋等食物;不要食生菜、生米、小豆及陈臭的食物;不要饮不洁的酒;吃了热食咸物后忌饮用冷酢浆水,易失声;吃了热食后,忌用冷水漱口,否则会使口中充满臭气;忌食生肉,生肉伤胃;吃热食出汗后忌当风,易头痛生病,使人目涩嗜睡。
不同体质的人,要选择与身体相宜的食物,与体质不符的食物吃了以后会对健康构成危害,应予以禁忌。
道教的养生和健康观念
道教的养生和健康观念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注重养生和健康观念的传承和发展。
道教主张追求自然与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倡导修身养性,达到身心健康的境界。
在道教的养生理念中,强调平衡与调整,注重调养内外,以达到身体健康、精神平和和长寿的目标。
本文将从饮食调理、锻炼身体和修心养性三个方面介绍道教的养生和健康观念。
一、饮食调理道教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密切关系,主张"饮食谨慎",倡导"饮食素净"。
在饮食方面,道教教义指出,忌食腥辛,主张清淡清爽的食物,尤其强调素食。
素食以蔬果、豆类、杂粮等为主,不仅可以降低体内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还能提供丰富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减肥、预防疾病。
此外,道教还主张规律饮食,定时进食,不过量,不暴饮暴食,讲究饮食的节制和均衡,使身体得到充分的营养和休息。
二、锻炼身体道教注重锻炼身体,主张"以无为而治"。
道家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倡导自然动静结合的锻炼方式。
具体来说,道教的养生方法包括拳术、太极拳、八段锦等,这些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以柔养刚,以静养动,强调调和身心的关系。
通过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增加肌肉力量和柔韧性,缓解压力,促进血液循环,提升免疫力,改善睡眠质量。
道教的养生锻炼方法简便易行,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们进行。
三、修心养性道教的养生观念强调修心养性,追求身心的平和与内心的宁静。
在道教文化中,修道者通过冥想、打坐、静心等修炼方式,净化心灵,调和身心关系,达到身心健康和心灵富足的目标。
修心养性注重自我觉察和内在修行,通过放松身心,舒缓压力,提升人的抗压能力,增加积极情绪,达到身心平衡的境界。
此外,道教追求自然与和谐,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规律,遵循自然法则,保持内心的平和和谐,以实现健康长寿的目标。
结语道教的养生和健康观念从古至今一直得到人们的重视和传承。
道士可以喝酒吃肉,但绝不会吃以下四种东西,你知道是哪几种吗
道士可以喝酒吃肉,但绝不会吃以下四种东西,你知道是哪几
种吗
很多人对宗教的第一印象有三:神秘、吃素、戒色。
而吃素最开始并不在道教的规矩中,后世全真演化之后,重阳真人认为吃肉是开了杀戒,屠杀生灵,于是就下令全真教派改吃素斋饭,不食荤腥。
但是其他派系的道教仍然可以吃荤,跟佛教截然不同。
在道士们的修炼生涯中,要遵守许多戒律清规,其中不少就涉及到道士们的日常饮食,道教对饮食有许多讲究和禁忌。
第一种不能吃的东西就是牛肉啦,为什么道教不吃牛肉呢?在道家的学说当中认为,牛是一种很善良的动物啊,一辈子都在为人服务,虽然只吃草,但是会为人挤奶和劳作,很辛苦了。
如果我们还要吃牛肉的话,那牛也太惨了点吧。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因为太上老君的坐骑是青牛,所以才不能吃。
古话说得好“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狗不管你是否贫穷富贵,一旦跟着你,就会终其一生,为你效劳。
纯阳真人当年度化世人的时候即是被狗咬也不会去惩罚它,后世才有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的故事。
所以,道教禁止吃狗肉。
大雁志向高远,矢志不渝,一旦俩只大雁结为夫妇就会永远在一起,即使另一方死去,也不会再和另一只大雁在一起,孤独终老,“一生只爱一个”,所以大雁精神也是很多古代妇女所学习的,例如,立贞节牌坊守寡不再嫁人,不吃鸿雁因其贞。
在道教的观念中,乌鱼产仔的时候,身体极为虚弱,答两眼昏花,什么也看不见,只待饿死升天。
乌鱼鱼崽最有孝心,宁可自己游入母嘴,给娘充饥,也不能让娘饿死。
这是一种大孝道,是孝的象征,所以不能吃乌鱼。
道教三不问四不吃
道教三不问四不吃道教四不吃:(一)牛。
义的代表一辈子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终生劳作,普济众生,它太辛劳了,不能吃。
(二)鸟鱼。
孝的代表人们通常说;“鸟鱼精最可恶,连自己的亲生子都吃”,但天师道友的说法与此恰恰相反,他们认为:鸟鱼一到产卵期,两眼昏花,什么也看不见,只待饿死升天,鸟鱼鱼崽最有孝心,宁可自己游入母嘴,给娘充饥,也不能让娘饿死,精神可贵可佳,吃不得。
(三)鸿雁。
节的代表失偶孤雁,终生独居,处境凄凉,矢志不渝,不再婚配,精神可嘉,不该吃。
(四)狗。
忠的代表古往今来,人们常说:“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终生随主,为主效劳,不可食也。
此四物皆代表着忠孝节义故不可食也道教三不问:一不问寿,二不言俗事,三不拉家常籍贯。
因为自古以来佛道各有讲究,佛家言名不言姓,道家言姓不言寿,故有“佛不言姓,道不言寿”之说。
一、道士下穿云鞋白袜,上着青蓝道袍,满发大领是继承了大汉民族汉唐之遗风;佛家禅宗弟子皆姓释,道教弟子仅改名号不改姓,与佛家相反。
道家本来是看淡生死,修行的目的是求得解脱,超脱生死,认为生与死仅是生命在瞬间的转换,小小的轮回。
修道者不在乎年纪的大小,故忌问寿。
修道之人因为看透种种繁杂之事对人产生的烦恼,令人智昏,故出家以求清静,若再问俗家六亲锁事,重提烦恼,犯了出家人的忌讳。
世俗之人一见面就问:“你多大年纪了?结婚了吗?出家父母同意吗?家里还有什么人?”等,一听是老乡就赶紧套近乎,称兄道弟而道俗不分。
二、道院最讲清静,忌讳喧哗妄为,道观乃十方修真之士;聚会之地,地秀物灵,仙气浓郁,羽士出入,仙圣来往,道范宣行;众生闻经悟道,故以清静、虔诚、淡泊为心志而出入道观,不可妄为喧哗。
凡是道院设置之钟鼓锣铃诸般法器,各有妙用;尤其是大钟大鼓乃壮大道观之威仪,增强道观之气势,感召百灵;敲打念唱,自有法度,动静行为很有讲究。
如若,非其时敲击诸般法器,打破清静,惊扰微灵,阴阳之气紊乱,致使鬼神不安,人事不和,魔障四起,是非丛生;击打之人身负罪过,亦难逃灾厄之困,因而道院非常重视,凡是常住道士还是游人香客,以清静心入观,用恭敬心面圣,文明游览,以祈家安人和,四时顺遂,诸事和谐。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健康保健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健康保健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和宗教信仰体系,其中养生和健康保健一直是道教修行的重要内容。
道家养生注重身心的和谐,追求长寿、健康和内在的平衡。
本文将探讨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健康保健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道教对健康的关注。
一、阴阳平衡道教的核心概念之一是阴阳平衡,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两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力量构成。
在养生和健康保健中,道教追求身体内外的阴阳平衡,通过调整饮食、作息和行为习惯来实现。
1. 饮食调理:道教饮食主张清淡、素食为主,追求阴阳的平衡。
平时多食用蔬菜、水果、谷物等纯净的食材,避免过于油腻、辛辣的食物。
道教信徒还注重食物的色彩搭配和烹饪方式,倡导绿色、红色和白色食物的搭配,以达到身体内部阴阳的平衡。
2. 作息规律:道教提倡按照自然界的规律来调节作息时间。
早睡早起、遵循自然节律有助于身体的阴阳平衡。
同时,道教注重呼吸调理,推崇深呼吸和自然呼吸的练习,以增强气血循环和身体能量的平衡。
3. 行为修养:道教倡导顺应自然,遵循道德伦理道德准则,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教信徒常常从修心养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层面来维护内心的平衡,避免情绪的波动和消耗。
二、炼丹术道教修炼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炼丹术,通过内丹炼制和服用来提升身体的健康和延长寿命。
炼丹术认为人体内部有五脏六腑和经络系统,而内丹则是通过炼制和吸收天地之气来提升脏腑的功能和经络的畅通,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炼丹术的核心思想是强调精气神的培养,通过丹药的炼制和服用,以及内功的修炼来提升身体的能量和活力。
道教信徒常常利用炼丹术的方法来调理内脏,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三、气功练习道教修炼和养生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气功练习。
气功是一种通过调节呼吸、身体姿势和意念来调整和运用身体内部能量的方法。
道教将气功作为修炼的重要手段,通过气功练习来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和促进气血循环。
在道教气功练习中,道士会教导一系列的动作、呼吸和冥想练习,以增强气血的流动和身体的能量感应。
道教饮食戒律禁忌
道教饮食戒律禁忌韩璟瑞修真道士在日常生活中的讲究(1)早不言梦。
(2)午不言杀。
(3)晚不言鬼。
三厌,在道教泛指三种腥味肉类食品;一般称大雁为天厌;犬为地厌;鲤、鳝、龟为水厌。
在全真教的道观传统讲究不食五荤三厌,归依道教初级五戒者不食酒肉。
1、天厌飞禽类多食失「神」。
2、地厌走兽类多食阻「气」。
3、水厌水族类多食耗「精」。
修道者忌食或少吃,因为它们在体内会产生酸性,使血液受到过多酸性毒液的污染,容易发生心脏病、中风、血压失调等。
以上三类有暴戾横逆之气,修道者忌食或少吃,因为它们在体内会产生酸性,使血液受到过多酸性毒液的污染,容易发生心脏病、中风、血压失调等。
《孙真人卫生歌》也认为某些动物知情达理,他说:“雁有序兮犬有义,黑鲤朝北知臣礼。
人无礼义反食之,天地神明俱不喜。
”于是道教形成了“三厌”之戒的传统。
“三厌”就是孙思邈真人提到的天厌雁、地厌犬和人厌鲤。
正一四不食所谓四大荤指的就是“牛肉、鸟鱼、鸿雁、狗肉。
”这就是天师府的四不吃。
其原因据说是:(一)牛。
一辈子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终生劳作,普济众生,它太辛劳了,不能吃。
(二)鸟鱼。
人们通常说;“鸟鱼精最可恶,连自己的亲生子都吃”,但天师道友的说法与此恰恰相反,他们认为:鸟鱼一到产卵期,两眼昏花,什么也看不见,只待饿死升天,鸟鱼鱼崽最有孝心,宁可自己游入母嘴,给娘充饥,也不能让娘饿死,精神可贵可佳,吃不得。
(三)鸿雁。
失偶孤雁,终生独居,处境凄凉,矢志不渝,不再婚配,精神可嘉,不该吃。
(四)狗。
古往今来,人们常说:“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终生随主,为主效劳,不可食也。
忌食五辛生葱,韭,大蒜,小蒜,葫荽。
按《玄都定罪律太极科》曰:五辛食之念诵,条戒内为第一罪,谓修持讽诵,触犯神灵,忤秽真界,获毒蛇穿心狱报,大槩以此等物辛臭烈甚,食之经日尚臭,出口对语,于人尚且厌之,而况朝真行事乎。
此外凡薤蕌似葱之类,皆勿食也。
五荤之菜是一些气味比较浓厚的家菜或者野菜,食五荤之菜虽然当时清脆可口,但入内后通过腐化体生秽浊之气,内则令人先天灵感之智闭塞,影响功力上升,为清修者所不取;外则臭秽之气随口散发,一派五荤之气味,秽污清净坛场,为神鬼所不喜,致使道不彰显、神不降临,有碍于修行,反造愆忧。
道家养生十不过
道家养生十不过
1、衣不过暖。
穿衣戴帽不要过于暖和,也不可以过于单薄,过暖容易感冒,过冷容易受寒。
2、食不过饱。
吃饭吃七八分饱,粗细搭配,荤素相兼,饭前要喝汤,不吸烟,不喝酒。
3、住不过奢。
要随遇而安,居室干淨舒适,不必搞得富丽堂皇,那样极易夺心志而蜕化变质。
4、行不过富。
身体健康允许,尽量以步代车。
如出门必乘车,日久腿脚就会失去灵便。
5、劳不过累。
劳动的强度是有限度的,超过负荷量会造成身体的伤害。
要注意劳逸结合,工作8小时之外,要适当休息。
6、逸不过安。
终日无所事事,会丧失对生活的情趣,而心灰意懒,所以,即使退休在家,也要多参加活动,散步聊天,写字作画,下棋看戏,读书看报,勤于动脑,保持心情舒畅,以延年增寿。
7、喜不过欢。
人逢喜事精神爽,但喜不能过头,过喜则伤心。
古人范
进中举后发疯,即为过喜所致。
8、怒不过暴。
心里有烦恼,千万不要生怒气,怒会伤肝。
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涵养,乐观处世。
9、名不过求。
名利皆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名利是过眼烟云。
10、利不过贪。
"酒色财气"我不取,"风花雪月"不沾边,无欲无求,无牵无挂,知足常乐,顺其自然,耄耋无恙。
道家~过五不食、过午不时。
道家~过五不食、过午不时。
人们常念“ 过午不时” ,经中有误,不知真经中是“ 过五不食”。
古时“ 食精” 正经为:引食、欠食、均食、足食、满食之说。
1、引食:
每餐食1至2分饱、为老者、弱者多餐少食。
2、欠食:
每餐食3至4分饱,为少者、孕妇多餐缺食。
3、均食:
每餐食5至6分饱,为强者、贤君正餐正食。
4、足食:
每餐食7至8分饱,为饥者、劳力餐多食多。
5、满食:
每餐食9至10分饱,为愚者、乱人尽餐尽食。
中国讲起“ 食经”,人人心中都在念的一句经“ 过午不食”,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理念,原因是中国同音字之多,真正食经是“ 过五不食”。
人生在世、一日三餐,毎餐匀食、“ 过五不食”,吃个半饱、饥一点好,饿一点妙!留余后餐、康健百年。
道家用药养生十忌!
道家用药养生十忌!
01
忌滥用西药抗生素、激素和维生素(所谓西药“三大素”)特别是中老年脾胃多虚,“三大素”类似于苦寒中药:黄芩、黄连、黄柏之类,伤脾败胃,且付作用较多,变症叠出。
02
忌长期滥用西药止通片,因久用止痛片损伤胃肠道,引起胃出血,久服还会成瘾,危害极大。
当寻求中医药治疗。
03
忌迷信名贵药,名牌药,因贵药不等于好药,不一定对症。
药轻价廉,功在对症,参茸盲投,多见伤人,大黄对症,屡屡救人。
04
忌轻信民间偏方、秘方。
偏方、秘方确有对症之病,但地有南北,人有寒热,差之毫厘,缪之千里。
05
忌滥用滋补药,补药亦要辨证使用,盲投峻补,非但无功,反招其害。
06
忌求愈心急,擅自增加用药剂量,致使脾胃不能承受重负,反增变症。
07
忌茶水送药,酒后服药,抽烟服药,因烟酒后服药有多种不良反应,使药效大减,茶水亦大减药物疗效。
08
忌盲目服用抗衰老药(包括性抗衰老药),市售抗衰老药,均七分宣传,三分见效,且疗效不能巩固,其治本之法,必须求治中医。
09
忌饮料、矿泉水,因饮料、矿泉水中有苯类防腐剂,会导致肝脾质地纤维化。
10
忌防暴饮暴食,饥饱无时,肥甘厚腻,饮酒过量。
道家的饮食原则
道家的饮食原则一、引言道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哲学思想、生活态度和实践方式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饮食方面,道家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和建议,这些原则不仅体现了道家追求自然和谐、养生延年的理念,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健康、平衡的饮食方式。
本文将详细探讨道家的饮食原则,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
二、道家饮食原则概述道家饮食原则的核心是“顺应自然”,强调饮食应与自然界的规律相符合,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家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其运行规律应与自然界的大宇宙保持一致。
因此,道家饮食原则主张:1. 饮食应时:根据四季变化选择合适的食物,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 饮食适量:不过量,不偏食,保持饮食的适度和平衡。
3. 饮食清淡:少油少盐,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以清淡为主。
4. 饮食有节: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饮食的规律性。
5. 饮食养生:选择有益于身体健康的食物,注重食疗的作用。
三、道家饮食原则详解1. 饮食应时道家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
因此,饮食应根据四季的更替来调整。
《黄帝内经》中提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意味着春季应多吃发芽生长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夏季应多吃水分丰富的水果和清凉食品;秋季应多吃收获的谷物和坚果;冬季则应多吃能够储存能量和提供温暖的食物,如根茎类蔬菜和肉类。
2. 饮食适量道家强调饮食的适量,认为过量或不足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道德经》中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意在告诫人们要有节制,不要贪食。
适量的饮食有助于维持身体的能量平衡,防止肥胖或营养不良。
3. 饮食清淡道家倡导清淡饮食,主张减少油脂和盐分的摄入,以及避免过于刺激的食物。
清淡饮食有助于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预防疾病,同时也能培养人的清净心性。
4. 饮食有节道家认为饮食应有节度,即定时定量地进食。
《黄帝内经》中提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强调生活的规律性对健康的重要性。
道家饮食养生宜忌
道家饮食养生宜忌
道家养生饮膳法,本于饮食有节,求其相合相生;基于饮食适中,六味以淡为主。
晋代道家代表人物葛洪指出“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
“凡食过则结积聚,饮过则成痰癖”。
“饱食即卧,伤也”。
“养生之法,但莫伤之而已”。
可见,道家对饮食有科学的见地。
梁代道家代表人物陶弘景指出:“饮食多,则气逆,百脉闭;百脉闭则气不行,气不行则生病”。
道家经典曰:“体欲常劳,食欲常少,体劳无极,食欲无过,去肥浓,节碱酸,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道家饮食养生对于合理的饮膳也十分重视。
道家饮食养生宜忌:
饮入口而缓咽;食入口而细嚼;温热之饮;
精细之食;微渴而饮;微饥而食;饮不过多;
食不偏食;善食蔬果;节食鱼肉;晚餐食少;
早餐食好;晨起两口热水徐徐咽;饭前两口饭汤缓缓喝。
虚寒忌凉冷;实热忌饱食;空腹忌饮酒;饥饿忌暴食;
练功忌醉酒;练功忌饱饭;练功忌暴饮;
忌强饮、强食;
五谷变馊为忌;五果变腐为忌;五畜变味为忌;隔夜茶水忌饮;隔日蟹蚌勿食。
道教养生六大饮食禁忌
道教养生六大饮食禁忌*导读: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道教主张人们养生养心,它的养生之道对人们很有吸引力。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道教主张人们养生养心,它的养生之道对人们很有吸引力。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道教养生中饮食的秘决。
*一、饮食之患超过声色世人万病滋生,生命夭折,很多都是由于饮食不当而埋下的隐患。
从某种意义上说,饮食给人们带来的祸害,比声色祸害还要普遍和严重。
因为人们可以完全杜绝声色达一年之久,而饮食却不可一日短缺:正由于它对人们的益处非常广,所以,它的为害也特别深。
加上在各种各样的食物中,有的彼此之间气味互相冲突,若是在食物搭配上无意中触犯了禁忌,就更会在机体内沉积下毒素,缓慢地沉积经年而形成疾病,危害人的生命。
*二、肉必新鲜切忌异味如果食肉类,必须保证它的新鲜。
如果有其他异味,就不能食,食后会损脏伤气,这一定要谨慎。
*三、调养胃气切忌饮食不当太乙真人《七禁文》第六条说:饮食得当,可养胃气。
彭鹤林说:脾为脏,胃为腑,脾胃的气是互为表里的。
胃是水谷之海,主受水谷;脾居中央,能消磨水谷,运化为血气,以滋养全身,灌溉五脏。
所以修身的人,不能不美其饮食,所说的美,并不是说要具备一切异品珍馐,而是要注意不食生冷、精硬的东西,不要强迫自己饮食。
应在有些饥饿时才进食,但不可过饱;在有些渴意时饮水,但不能过多。
这正如孔子的腐败变味、鱼馁而肉败的不食等语。
凡各种不宜食的食物,都损胃气,不仅会使人生病,也会伤身。
要少疾长寿,对这些都要深戒,养老奉亲与自我保养的人也应当知道。
*四、少食少睡切忌饱食安眠现在的人以饱食安眠为有生的乐事,却不知多食使气凝滞,多睡使人神志昏,这是养生的人所忌讳的。
过去,应璩诗中说一老人长寿的缘由:量腹节所受。
《博物志》上说:所食愈少,心愈开;所食愈多,心愈塞,寿愈。
孙思邈在《方书》中说:口中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
中国道教文化的饮食禁忌(牛篇)
中国道教文化的饮食禁忌(牛篇)前几天和大家说额古代的算命的原理,相必很多人感兴趣,看过文章后有些人会嗤之以鼻,有些人觉得受益匪浅,不过都没关系。
今天我们来聊一下今天我们来聊下道教文化中哪些饮食的禁忌。
我们今天聊的话题是道教饮食的中不可吃不可杀的生物之一牛。
在道教文化中不管是信众还是道长们,有个六不食。
分别是,牛,狗,乌鱼,鸿雁,蛇,龟。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问道:“道士和和尚这些出家人不是都不能吃荤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东汉末年,道教成立之初,道士们是可以吃肉喝酒的。
最早以前道教又可以称作为五斗米教,为什么叫五斗米教呢相传那个年代食物是匮乏的,入教和现在一样是要交会费的,会费是什么呢?自然是粮食,你给了我粮食,我才能活。
我活了才能传教,所以入教人必须先交五斗米作为会费,这也是称作为五斗米教的原因。
在食物匮乏的年代,道教因为需要生存且教义与天地自然为一体,所以并不会去禁止或者强迫信教的人去改变生活习惯,道教提倡的道法自然是要求大家顺应自然规则而去更好的生存不是改变或者强迫别人去改变生存方式及法则,这一点是非常民主,按照现代的说法叫与时俱进,顺应自然规则的演变生活而适应这个规则生活。
所以在道教的理念里是什么都可以吃什么都没有忌口。
但是,在成立初期却非常明确的规定牛是不可食用的。
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我们去分析一下历史原因从道教的教义上讲,道家的祖师爷是谁?那当然是道德经版权所有者的老子。
老子作为道教的灵魂人物和崇拜人物,他的一切行为都可能做为道教的圣典。
同时在道教的经义上讲老子是骑青牛过函谷关最后羽化成仙化为道家的领头羊。
那他座下的牛自然也是圣物。
作为圣物难道可以被吃吗?那当然是不行的,你吃圣物就是对道家的大头领最大的不敬。
所以吃了牛,你就犯了大忌讳了。
那事实如此吗?当然不是。
这个只是个借口而已,真正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环境和历史造就的。
为什么这么说,其实在东汉末年至元、明前,牛都是做为中国社会上重要的劳动力之一,自古各个朝代就有非常严格的法律去规定,例如在宋代《宋刑统》规定:“诸故杀官私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牛者徒一年”。
道家养生的三宜与忌
道家养生的三宜与忌
*导读:道家养生的三宜与忌道家养生的三宜是:一、睡前散步。
二、睡前足浴,睡前烫脚,胜服安
道家养生的三宜与忌
道家养生的三宜是:
一、睡前散步。
二、睡前足浴,睡前烫脚,胜服安眠药。
睡前用温水洗脚15-20分钟,使脚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使人易入睡乡。
三、睡前刷牙。
道家养生的三忌是:
一忌饱食,晚餐七八成饱即可。
睡前不要吃东西,以免加重胃肠负担。
二忌娱乐过度。
睡前不宜看场面激烈的影视剧和球赛,勿谈怀旧伤感或令人恐惧的事情。
三忌饮浓茶与咖啡。
以免因尿频与精神兴奋影响睡眠。
此外,要注意夜间环境舒适,卧室整洁,空气流通,以有益于健康。
道家养生之道:勿犯这四禁忌
道家养生之道:勿犯这四禁忌
*导读:道家原本是论述天道与人到之间的关系,最著名的就是大家学派的鼻祖老子,他的所说的道,大多是君王的为君之道,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
道家原本是论述天道与人到之间的关系,最著名的就是大家学派的鼻祖老子,他的所说的道,大多是君王的为君之道,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道家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炼丹术的出现,道家越来越重视养生之道,涌现出不少的养生方法,道家养生不能犯的禁忌是什么,下面将为大家介绍。
*道家养生之道:四大禁忌
忌睡眠时间过长:老年人的精力不济,适当增加休息时间和次数是应该的,适可而止的睡眠对人体颇有益处。
然而,一味多睡或卧床不起则会导致身体虚弱。
忌长时间凝视:长时间的阅读、写字、看电视,不光眼内肌、眼外肌要付出劳动,消耗能量,导致视力疲劳,更重要的是还会伤血耗气,产生头目昏眩等症。
忌久坐:坐虽然是恢复疲劳的一种必要休息方式,但久坐容易使肌肉衰退与萎缩。
尤其是人到老年,由于肢体行动不便,愿意久坐。
但人应多走路,勤活动,才会对身体有益。
忌长时间站立:人到老年,几乎都患有老年性骨质疏松,如
果一直站着不动,骨骼的弹性与韧性就会减弱,脆性变大,一受到外力的冲击就可能引起骨折。
另外,久站还会使部分组织和细胞的营养失调,出现气滞血凝而招致疾病。
道家养生的不传之法
道家养生的不传之法道家养生的不传之法1、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
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
2、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
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
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
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
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
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
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正确的观念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
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4、人的智慧不是学来的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5、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6、人大部分生病是正常生理现象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
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7、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晚天黑后~午夜1点40)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
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8、维持健康的身体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
9、食物的数量须得到控制过度地增加食物不仅不会增加血气,而且会成为身体中的垃圾负担,反过来还得靠消耗血气来把他们清理掉。
道医学堂丨饮食当中所应注意的禁忌之应注意五脏所食之宜忌
道医学堂丨饮食当中所应注意的禁忌之应注意五脏所食之宜忌古人说:“人之可畏者,枉席饮食之间为最,而不知预为之戒者,过也。
若能常自谨畏,病疾何由而起?寿考焉得不长?贤者造形而悟愚者临病不知,诚可畏也。
”这说明一个人的生命健康与否与饮食是有着太大的关系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五····脏的健康与否。
而对于一个人的健康与否,任何一个脏器,只要是不健康的都会起到一种连带的关键。
五胜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由于有这种影响,在道教的养生中认为对五味不能食之过多。
如果多食酸则皮槁而毛天,多食苦则筋急而爪枯,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多食辛则肉胝而唇赛,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
其指出肝病宜食麻、犬肉、李、韭;心病宜食麦、羊肉、杏薤;脾病宜食稗米、牛肉,枣、葵;肺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肾病易食大豆、黄卷、豕肉、栗、藿。
前人还认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酸泻之,禁当风。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卖,急食威以真之,用甘泻之,禁温食厚衣。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
肺苦气上逆息者,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辛泻之,禁寒饮食寒衣。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媵理,润致津液,通气也,肾欲坚,急食苦以结之,用咸泻之,无犯淬焕,无热衣温食。
是以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肉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
另外,五味之于五脏各有所宜,如果食之不节,必致亏损,若能食淡谨节之为愈也。
然此淡亦非奔绝五味,谈只对浓而言,若膏梁过度,则当多食素食。
有诀日:“厚味伤人无所知,能甘淡薄是吾师。
三千功行从此始,天鉴行藏信有之。
”。
道家禁食的“四大荤”?吃过牛肉的怕是这辈子不能修道了
道家禁食的“四大荤”?吃过牛肉的怕是这辈子不能修道了古往今来,道教一直有许多分支。
但是从金大定年间开始,所有分支都趋向于“全真”和“正一”两大教派。
全真派的教众,居住道馆众生出家,不能娶妻生子,喝酒吃肉。
而正一派的教众呢,虽说也居住道观,但是可以娶妻生子传宗接代。
平时也有斋戒的清规,但是在非斋之日就不做限制,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道士多不胜数。
但是,虽说可以吃肉,可道家讲究四不吃。
传说张天师以前在道观时,不管是道观内来了怎样的客人,他都要告诫厨房,信道之人,“四大荤”碰都不能碰。
而这不能碰的“四大荤”,便是指“牛肉、鸟鱼、鸿雁和狗肉”。
而张天师所定下这些东西为“四大荤”的理由,也是有许多个版本,今天小编就介绍其中一个版本:一、牛肉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道家创始人老子的一张《老子骑牛图》,牛自古以来是非常勤奋的动物之一,而且牛一辈子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终生劳作,普济众生,它太辛劳了,不能吃,此乃义也。
二、狗肉狗是忠诚的代名词,自古便可以看家护院、为主人放牧。
因此宰杀吃肉,实为不妥,违背了对于忠诚的信念,因此感念于狗的忠诚,道教不吃狗肉。
三、大雁肉吃大雁肉这个现象在现代是很少发生的,但是在古代却很常见。
那么为什么道教不吃大雁肉呢?道教认为,大雁是贞洁的象征,大雁是绝对的一夫一妻制,当大雁夫妻其中一个死亡后,其对象终身不娶不嫁,永远单飞,故而道教感念其贞洁而不吃。
四、乌鱼肉乌鱼子在道教中是孝道的象征。
乌鱼在产卵后,身体会变得非常虚弱,随时可能会就此丧命,这个时候一部分小乌鱼就会游到母体嘴边,让母体吃掉自己,来达到母体生命的延续,所以道教因感念其孝道而不吃。
以上四种“四不吃”,其实就是当时古代道家学者对于社会的一种反馈,忠、义、贞、孝,这四种优良品德也正是修道之人的楷模。
在道教诸多教众中,不管是“正一”还是“全真”,都会严格遵守着“四不吃”的理念。
但是其实只要是吃荤,都会直接或者间接犯杀业。
所以一般道教教众可以吃啥?有些觉得自己的习惯是家禽,比如鸡和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养生六大饮食禁忌
*导读: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道教主张人们养生养心,它的养生之道对人们很有吸引力。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道教主张人们养生养心,它的养生之道对人们很有吸引力。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道教养生中饮食的秘决。
* 一、饮食之患超过声色
世人万病滋生,生命夭折,很多都是由于饮食不当而埋下的隐患。
从某种意义上说,饮食给人们带来的祸害,比声色祸害还要普遍和严重。
因为人们可以完全杜绝声色达一年之久,而饮食却不可一日短缺:正由于它对人们的益处非常广,所以,它的为害也特别深。
加上在各种各样的食物中,有的彼此之间气味互相冲突,若是在食物搭配上无意中触犯了禁忌,就更会在机体内沉积下毒素,缓慢地沉积经年而形成疾病,危害人的生命。
* 二、肉必新鲜切忌异味
如果食肉类,必须保证它的新鲜。
如果有其他异味,就不能食,食后会损脏伤气,这一定要谨慎。
* 三、调养胃气切忌饮食不当
太乙真人《七禁文》第六条说:饮食得当,可养胃气。
彭鹤
林说:脾为脏,胃为腑,脾胃的气是互为表里的。
胃是水谷之海,主受水谷;脾居中央,能消磨水谷,运化为血气,以滋养全身,灌溉五脏。
所以修身的人,不能不美其饮食,所说的美,并不是说要具备一切异品珍馐,而是要注意不食生冷、精硬的东西,不要强迫自己饮食。
应在有些饥饿时才进食,但不可过饱;在有些渴意时饮水,但不能过多。
这正如孔子的腐败变味、鱼馁而肉败的不食等语。
凡各种不宜食的食物,都损胃气,不仅会使人生病,也会伤身。
要少疾长寿,对这些都要深戒,养老奉亲与自我保养的人也应当知道。
* 四、少食少睡切忌饱食安眠
现在的人以饱食安眠为有生的乐事,却不知多食使气凝滞,多睡使人神志昏,这是养生的人所忌讳的。
过去,应璩诗中说一老人长寿的缘由:“量腹节所受。
”《博物志》上说:“所食愈少,心愈开;所食愈多,心愈塞,寿愈。
”孙思邈在《方书》中说:“口中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
依照这三少,神仙诀了。
”这都是古人相传养生的秘诀,现在也可得到验证。
*五、五味不可过偏偏则伤五脏
甜、酸、苦、辣、咸五种滋味,不能食之过多。
所以多吃酸味会损伤脾,多吃苦味会伤肺,多吃辣味会伤肝,多吃咸味会损伤心,多吃甜味会损伤肾。
*六、早食宜饱午后宜少
午前是生气,午后是死气。
释氏有过午不进食的说法,是避死气。
《内经》讲:“太阳正中阳气隆,太阳偏西阳气虚。
”所以早饭可以吃饱,午后就应该少进食,到晚上更一定要空虚。
在饮食方面,我们一定要多加的注意,要合理、科学的饮食。
避免因为饮食给我们带来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