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松瀛数模讲义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简明教程第5章详解
bm1s bm an1s an
➢ 惯性环节:1/(Ts+1),式中T>0
➢ 一阶微分环节:(Ts+1),式中T>0
➢ 积分环节:1/s
➢ 微分环节:s
➢ 振荡环节:1/[(s/ωn)2+2ξs/ωn+1];式中ωn>0,0 < ξ <1 ➢ 二阶微分环节:(s/ωn)2+2 ξ s/ωn+1;式中ωn>0,0 < ξ <1
线性分度,单位是分贝(dB);对数相频曲线的纵坐标按 φ(ω) 线性分度,单位是度(°)。由此构成的坐标系称为 半对数坐标系。
ω和lgω的关系表
① ω轴为对数分度, 即采 用相等的距离代表相等的 频率倍增,在伯德图中横 坐标按μ=lgω均匀分度。 ② ω=0在对数分度的坐标系中的负无穷远处,ω =0不可能 在横坐标上表示出来,横坐标上表示的最低频率由所感兴 趣的频率范围确定。 ③ 从表中可以看出,ω的数值每变化10倍, 在对数坐标 上lgω相应变化一个单位。 频率变化10倍的一段对数刻度 称为“十倍频程”, 用“dec”表示。
arctg
2
曲线起自幅角
为-v90°的
无穷远处。
1. 极坐标图的起点
2T T 2
2
tan
1
2T T 2 2
1
0 L 0dB
-40
0 90
0
180
L 20 lgT 2 40 lgT
180
n
1 T
90
1 10 TT
40dB dec
(a) (b)
➢ 延迟环节
Gs eTs
G j e jT G j 1 G j T
精确曲线
第4章 线性规划模型3_Lingo软件
数据按行依次分配给变量的(1,1), (1,2), … ,(1,n), (2,1),…(2,n),…(m,n) 位置。
3 模型的初始化
init: X, Y = 0, .1; endinit min=X+Y; X^2+Y^2<=1; 好的初始点会减少模型的求解时间。 好的初始点会减少模型的求解时间。而 在非线性规划之中, 在非线性规划之中,初始点的选择还影 响结果的最优性。 响结果的最优性。
i=5 67.4 71 83.8 62.4
如何选拔队员组 100米混合泳 成4×100米混合泳 接力队? 接力队?
Min Z = ∑∑cij xij
∑x
j =1
5 i=1
4
ij
≤1, i =1,⋯5
=1, j =1,⋯4
∑x
ij
model: sets: workers/w1..w5/; jobs/j1..j4/; links(workers,jobs): cost,volume; endsets min=@sum(links: cost*volume); @for(workers(I): @sum(jobs(J): volume(I,J))<=1); @for(jobs(J): @sum(workers(I): volume(I,J))=1); @for(links(i,j): @bin(volume(i,j))); data: cost= 66.8 57.2 78 70 67.4 75.6 66 67.8 74.2 71 87 66.4 84.6 69.6 83.8 58.6 53 59.4 57.2 62.4; enddata end
sets: students/John Jill Rose endsets Mike/:sex, age;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 第二章PPT课件
mdd 2x2 (tt)fdd(tx)tk(x t)F(t)
F
k
m
x
k和f分别为弹簧的弹性系数和阻尼器的粘性摩擦系数。 负号表示弹簧力的方向和位移的方向相反; 粘性摩擦力的方向和速度的方向相反。
9
例2 电气系统
电气系统中最常见的装置是由电阻、电感、电容、运算放大器
等元件组成的电路,又称电气网络。仅由电阻、电感、电容(无源 器件)组成的电气网络称为无源网络。如果电气网络中包含运算放 大器(有源器件),就称为有源网络。
i(t) C duo (t) dt
消去中间变量i (t ),可得
Ld C 2 d u o 2 (tt)Rd C d o( u t)t u o(t)u i(t)
11
Ld C 2 d u o 2 (tt)Rd C d o( u t)t u o(t)u i(t) mdd 2x2 (tt)fdd(tx)tk(x t)F(t)
4
2. 1 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2.1 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指描述系统或元件输入量、输出量 以及内部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而把描述各变量动 态关系的数学表达式称为动态模型。常用的动态数学模型有 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及动态结构图。
建立数学模型,可以使用解析法和实验法
对根实据际系系统统及或元元件件各加变入量一之定间形所式遵的循输的 入物信理号、,化根学据定输律入,信列号写与出输各出变信量号间间的 的数关学系表来达建式立,数从学而模建型立的起方数法学模型的 方法
F
k
m x
8
解:在物体受外力F的作用下,质量m相对于初始状态的位移、速度、 加速度分别为x、dx/dt、d2x/dt2 。设外作用力F为输入量,位移 x 为输 出量。根据弹簧、质量、阻尼器上力与位移、速度的关系和牛顿第二 定律,可列出作用在上的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为
胡寿松_第二章_数学模型_参考解答_11-24
C (s) 。 R(s)
答案:信号流图略。 参见题 2-17 的答案。
2-20
递函数
画出图 2-66 中各系统结构图相对应的信号流图,并用梅逊增益公式求系统的传
C (s) C (s) 和 。 R(s) N ( s)
答案:信号流图略。 参见题 2-18 的答案。
2-21 试绘制图 2-67 中系统结构图对应的信号流图,并用梅逊增益公式求系统的传递函
胡寿松第二章数学模型参考解答1124数学模型习题参考解答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胡寿松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二章高一数学必修1第二章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二章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数学必修二第二章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P.69-76)第一部分:11-24
2-11 在图中,已知 G(s)和 H(s)两方框相对应的微分方程分别是
图(c)答案:存在 2 条前向通道,3 个回路(2 对不相交回路) ∆ = 1 + 10 + 2 + 0.5 + 0.5 *10 + 0.5 * 2 = 19.5
P1 = 5 * 10 = 50 ; P2 = 10 * 2 = 20 ;
故有:
∆ 1 = 1 + 0.5 = 1.5 ∆ 2 = 1 + 10 = 11
图(b): 图(c):
图(d): 图(e):
C ( s) G1G2G3 = R( s ) 1 + G1H1 + G2 H 2 + G3 H 3 + G1G3 H1H 3
C ( s ) G1G2 G3 + G4 (1 + G2 H 1 + G2 G3 H 2 − G1G2 H 1 ) = R( s) 1 + G2 H 1 + G2 G3 H 2 − G1G2 H 1 = G4 + G1G2 G3 1 + G2 H 1 + G2 G3 H 2 − G1G2 H 1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版)课件第三章
第一节 系统(xìtǒng)时间响应的性能指 标
二、典型输入(shūrù)信号
1. 典型初始状态
通常规定控制系统的初始状态为零状态。
即在外作用加于系统之前,被控量及其各阶导数相对于 平衡工作点的增量为零,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精品资料
第一节 系统(xìtǒng)时间响应的性能指
标 2. 典型 (diǎnxíng)外作 用①单位阶跃函数1(t)
(tiáojié)时间t s (±5%),如果要求 t s= 0.1s,求反
馈系数。
Kk= 100 KH= 0.1 解:闭环传递函数 ФФ(s()s=)=1+CR1((10sss0))0s0=K1H+=KKs0kksKK.0HHK11sH+1
t s==3×s1K+0H10.00=10/=.K30H.11=s0+.11
ess 是系统控制精度或抗扰动能力的一种度量。
精品资料
第三章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第二节 一阶系统(xìtǒng)的时域分析 根据系统的输出响应求取系统的性能 指标,从而分析系统的性能,是时域分析法 分析系统性能的基本(jīběn)方法。 一、一阶系统的数学模型
二、一阶系统的时域响应及性能分析
精品资料
单位斜坡响应曲线
h(t)
=t-(t-T+Te-t/T )
r(t) T c(t)
=T(1-e-t/T )
ess=
lim
t→∞
e(t)
=T
0
t
精品资料
第二节 一阶系统(xìtǒng)的时域分析
4.单位(dānwèi)加速度 响应
设系统的输出信号为单位加速度函数,则求得一阶系 统的单位加速度响应为: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六版第六章高级课堂
系统最直接的指标一般都是在时域里提出的,系统综合往往在频域 里比较方便需要转换。但在频域里设计完后,控制器要经验证。
频域性能与时域性能有对应关系,不同频段有对应了不同的时域 性能。
✓低频段:影响稳态性能。 ✓中频段:影响动态性能。 ✓高频段:影响抗干扰性能。
0.1
1
c 2.3
L( ) 两个转折频 率
低频段1/s
-20db/dec 位置确定1
K 1/ 30
10
100
'c
位置确定2
ω=5处,斜 率增加-20
ω=10处,斜 率增加-20
27.6o
270o ( )
若能保持相频、曲扶线贫不低变频,段幅不频变特,性幅下频移中会、如高何?
能频满段足下动移态,指就标能要同求时,满但足影动响、高静静等态课态堂性要能求。。
增加PD校正后,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s) KF (1s) /(Js2 KPs KP )
效果:1)增加了阻尼;2)增加了一个
闭环零点;3)不影响稳态误高差等。课堂
5
➢积分(I)控制规律
一般很少单独使用。 ➢比例—积分(PI)控制规律
一般很少单独使用。 例6-2:设系统如图,分析 R(s)
PI控制器对系统性能的 影响。
1 bTs 1 Ts
其中:b R2 1 R1 R2
T (R1 R2 )C
ui (t)
L( )
0
R1
R2 C
uo (t)
10 lg b
1/T
( )
20lgb 0
m
90o
1/ bT 零极点分布
1/T m 1/ bT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PPT课件
1 2t )
h (t) 1 e nt 1 nt
e 2 1 n t
h(t) 1
2 2 1 ( 2 1 ) 2
e 2 1 n t
2 1 ( 2 1 )
a0 ddncn(tt)a1ddn1nct(1t)an1dd(ct)tanc(t) b0 ddmrm (tt)b1ddm1m tr(1t) s ) ) b a 0 0 s s m n b a 1 1 s s m n 1 1 b a m n 1 1 s s a b m n
零状态响应,即系统仅有外作用输入引起的输出响应(初 始状态为零)。也称,零初始条件响应或强迫运动。
零输入响应,即系统没有外作用输入,仅靠初始状态引起 的响应。也称非零初始状态响应或自由运动。
全响应:零状态响应+零输入响应 第27页/共153页
1)运动的模态 (教材P29)
数学上,线性微分方程的解由特解和通解组成。
注:性能指标是就稳定系统而言的。
第8页/共153页
动态性能指标(阶跃输入)
振荡——第一次上升到终值所需时间;
上升时间 t r : 非振荡——从终值的10%上升到终值的90%所需的时间;
t 延迟时间 d: 第一次达到其终值一半所需的时间;
峰值时间 t p: 超过其终值后,到达第一个峰值所需的时间;
调节时间 t s : 到达并保持在终值±5%(或±2%)的误差带内所需的最短时间。
本章内容
• 3-1 系统时间响应的性能指标 • 3-2 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 3-3 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 3-4 高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 3-5 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3-6 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计算 • 3-7 控制系统时域设计
第1页/共153页
老胡自动控制原理 第四版第二章数学模型福大课件
目 录
2.1 引 言 2.2 运用微分方程建立数学模型 2.3 线性系统的传递函数 2.4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 2.5 信号流图与梅森公式
下页
图库
2.1 引言
自动控制系统是对工艺过程和生产设备进行自动化 操作的系统,它不单纯是各种元器件的连接,从系统角 度看,它是信号传递、转换和处理的过程。为此,在自 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中,首先要建立系统的数学模 型。因为数学模型为我们研究控制系统带来了极大的方 便,它使我们避开不同系统的物理化学特性,在一般意 义下研究控制系统的普遍规律。 数学模型本身又分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在静态条 件下(即变量的各阶导数为零),描述各变量间关系的 数学方程称为静态模型;在动态过程中(即变量的各阶 导数不为零),各变量间的关系采用微分方程(连续系 统)或差分方程(离散系统)描述。通常静态模型为动 态模型在某时间点的特例,所以我们重点研究动态模型。
返回 上页 下页 图库
2.1 引言
目前,根据数学模型的结构形式,分为外部描述型 和内部描述型。如果模型描述的是系统输入量与输出量 之间的数学关系,则称此模型为输入— 输出模型(即外 部描述型),如果模型描述的是系统输入量与内部状态 之间以及内部状态和输出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则称为状 态空间模型(即内部描述型)。而且这两种模型在一定 意义下可以相互转化。
d n c(t ) d n1c(t ) dc(t ) an a n1 a1 a0 c(t ) n n 1 dt dt dt
d m r (t ) d m1r (t ) dr(t ) bm bm1 b1 b0 r (t(2—22) ) m m 1 dt dt dt ai c 式中 r (t ) 、(t ) 分别为系统的输入量和输出量,(i= 1,2,. …n)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六版2-2
• 系统结构图的组成和绘制
系统结构图是以结构框图的形式,描述系统的组成、结构、信号传
递关系的图形。它完全表述了一个系统。也称为方框图。
系统结构图:由四个基本单元组成。
(t)
(s)
➢信号线:带有箭头的线段,箭头方向表示
信号的流向,线段旁边标注信号相应的变
量名。
➢引出点(或测量点):信号线中的一个点,表示一个
各环节的信号传递关系如下:
比较电路:U1(s) Ui (s) U校 (s) 其中: U衰i 减器输出, 校U正校 电路输出。
双T滤波电路:属无源网络。
UT (s) U1 ( s)
T02 s 2
1 3T0
s
1
其中: 滤UT波器输出。
调制器与交流放大:
U~ UT
(s) (s)
K~ T2s 1
其中: 交U~流放大器输出, 放K大~ 器增益, 时T间2 常数。
便于求出其传递函数。 作用:对复杂系统,可以避免解线性方程组求传递函数。
为避免发生错误,在变换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前向通道各环节传递函数的乘积保持不变; ➢闭合回路各环节传递函数的乘积保持不变; 1)串联环节的简化:多个环节串联的作用等于一个环节的作用。
这个环节的传递函数等于这几个串联环节的乘积。
7)引出点沿信号传递方向移过一个环节:
r (t )
c(t)
r(t) G(s) c(t)
G(s)
r (t )
G(s)
1 r(t) G(s)
8)引出点逆信号传递方向移过一个环节:
r(t) G(s) c(t)
r (t )
c(t)
G(s)
c(t)
c(t) G(s)
9)比较点沿信号传递方向移过一个引出点: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 第2章
一些系统和元件的微分方程
如何理解晶闸管电路微分方程中,输出较输入滞后?
du2 R1C1 u2 u1 ——阻容网络 dt dua ua Kui ——晶闸管电路 dt
两个系统具有相似的微分方程 阻容网络u1输入后,由于电容的存在,u2要经过一段时间 的电容充电后才等于u1。类似的,ua与ui之间也存在滞后 关系。
(s2 3s 1)U2 (s) U1(s)
U 2 ( s)
对(13)做部分分式展开得:
(12) (13)
U1 ( s ) 1 s 2 3s 1 s( s 2 3s 1)
2 2 1 53 5 U 2 (s) 53 5 s 3 5 3 5 s s 2 2
T j ( j 1, 2,..., n)
—放大系数或增益
—时间常数
五.零极点对输出的影响: 1 极点与自由运动模态
C (S ) K R( S ) ( s a)( s b)
假设输入为单位阶跃信号,即r(t)=1(t),则可求输出如下:
K K K K 1 ab a(b a) b(a b) C (s) ( s a)( s b) s s sa s b
写成微分方程,得到该RC网络的数学模型,为一个二阶线性微分C2 R2C2 ) 2 u2 u1 dt dt
当u1(t)=1(t)时,其拉普拉斯变化式为U1(s)=1/s。设R1=R2=1Ω,
(11)
C1=C2=1F,并假设初始电压u2(0)=0V.对(11)两端求拉普拉斯变换,得
1 uc1 (i1 i2 )dt C1
(2) (3) (4) (5)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胡寿松官方版
三个反馈回路,L1=G2G3H1 L2=-G3G4H2 L3=-G1G2G3G4H3
三个回路相互接触,△=1 -(L1 +L2 +L3)
调节时间tsຫໍສະໝຸດ *动态性能指标定义2
h(t)
t
上升时间tr
调节时间 ts
*
动态性能指标定义3
h(t) t ts B 100%
A
tr
σ%=
tp
A
B
*
一阶系统时域分析
无零点的一阶系统 Φ(s)=
Ts+1
k
, T
时间常数
(画图时取k=1,T=0.5)
单 位 脉 冲 响 应
k(t)=
T
1
e-
T
t
k(0)=
劳斯表出现零行系统一定不稳定
*
误差定义
G(s)
H(s)
R(s)
E(s)
C(s)
B(s)
输入端定义:
E(s)=R(s)-B(s)=R(s)-C(s)H(s)
G(s)
H(s)
R(s)
E(s)
C(s)
H(s)
1
R(s)
ˊ
ˊ
输出端定义:
E(s)=C希-C实= -C(s)
R(s)
H(s)
*
202X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汇报日期
2.2.1 传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传递函数传递函数是系统(或元件)一个输入量与一个输出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描述,它不涉及系统内部状态变化情况,为输入—输出模型。
意义:
1. 定义 零初始条件下,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称为该系统的传递函数,记为G(s),即:
胡寿松简明教程ch2
用拉氏变换法求解微分方程的步骤可归纳为: 微分方程
拉氏变换
输出的象函数
拉氏反变换
输出的时域函数(微分方程的解)
2.1.2
传递函数的定义
① ②
对于线性定常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输出的L变换与输入的L变换之比. n 阶线性定常系统:
n n 1 m m 1 d d d d a c ( t ) a c ( t ) ... a c ( t ) b r ( t ) b r ( t ) ... b r ( t ) 0 1 n 0 1 m n n 1 m m 1 dt dt dt dt
Uo(s) 1 Ui (s) RCs 1
du RC o u u o i dt
事实上,对于此类电网络,可以 直接用电路上所学的运算法得到 其传递函数。
1 Uo (s) 1 Cs Ui (s) R 1 RCs1 Cs
2.2.1
环节数学模型的建立
归纳分析法建立环节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
m s b s b C ( s ) b 0 1 m G ( s ) n 1m n 1 R ( s ) a s a s a 0 1 n
熟记对应关系
◆ 传递函数的反拉氏变换是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 ◆ 传递函数只是对系统的数学描述,并不反映系统的物理构成。
2.2
R2
R
P37例2-12 某速度控制系统如下图所示,建立其数学模型。
+
ui R 1
R1 -K1 u1
C
-ut
R1
-K2
u2
功 率 放 大 K3
ua
SM
ωm
ω
负 载
-ut
TG
数学建模BUPT上学期讲义
第一章课程概述§1.1 数学模型与数学建模一.基本概念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其产生以及许多重大发展都是和现实世界的生产活动和其他相应学科的需要密切相关的;同时,作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有力的工具,又促进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建设的发展。
特别在当今时代,由于计算机软硬件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数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社会管理的各个领域和层面。
对具体的应用问题或问题类进行合理的简化假设以及适当的抽象并最终表述为某种数学结构,即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数学模型,是现代生产实践与社会生活实现优化决策和科学管理的必要环节。
而数学建模则是指根据实际需要或最终管理目标,对现实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对模型进行分析求解,并最终将模型解翻译为决策方案应用于实际的一个由诸多环节组成的一个完整过程。
为理解现实对象与数学模型的关系,以下给出数学建模的一个流程图:二.(引例1)椅子的平稳放置问题将(四脚)椅子置于不平的地面,通常只有三只脚着地,放不稳;然而只需稍挪动几次,就可以使四只脚同时着地,放稳了——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件很普通的事实。
这一现象是偶然的呢,还是有其必然性呢?三.(引例2)商人过河设有三名商人,各带一个随从,欲乘一小船渡河,小船只能容纳两人,须由他们自己划行。
随从们密约,在河的任何一岸,一旦随从的人数比商人多,就杀人越货。
而如何乘船渡河的大权掌握在商人们的手中。
商人们怎样才能安全渡河呢?第二章 初等数学方法建模数学建模的核心是力求对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而不在于所采用方法的深奥程度。
事实上,在对一个问题能够做到完好解决的前提下,朴素性简洁性恰好是构成一个完美的数学模型或数学建模过程的一个重要侧面。
本章介绍的几个例子即能够用相对初等的方法得以很好地解决,这里强调选用怎样的工具通常是由问题本身内在决定的,切忌为了炫耀方法而使问题的解决变的烦琐——这正如在良医的眼里,各种药材的价值在其用并在行医中总能做到对症,而不在其名贵程度。
胡寿松自控原理2-1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第一节 时域数学模型 —微分方程 微分方程
第一节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项目
教学目的
内容
如何从实际的物理系统过渡到数学系统,理解物 理系统、控制系统、数学系统三者的统一;如何 建立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如何建立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教学重点
教 学 难 点 关于数学模型的一些基本概念。从简单到复杂, 及 其 处 理 逐步分层次讲解。
机械力学系统的数学模型:
d 2 y (t ) dy (t ) +f + ky (t ) = F (t ) m 2 dt dt
相似系统
相似系统便于用一个简单的系统去研究与其相似的 复杂系统,也为控制系统计算机仿真提供了基础。 复杂系统,也为控制系统计算机仿真提供了基础。
小结
建立系统(或元件 的微分方程的一般步骤 建立系统 或元件)的微分方程的一般步骤 或元件
2、消去中间变量 i0 (t )、i1 (t ) 并标准化,得:
R0C duo (t ) du (t ) = − R1C i − ui (t ) dt dt
或
duo (t ) dui (t ) τ = −T − ui (t ) dt dt
机械系统
例4 一个由弹簧、质量、 阻尼器组成的做直线运动的力 学系统。图中,m为物体的质 量,k为弹簧系数,f为粘性摩 擦系数,F(t)为物体受到的外 作用力,y(t)为物体的位移。 试列写质量m在外力F(t)作用 下,位移y(t)的运动方程。
增量线性方程
∆ y = K1∆ x1 + K2∆ x2
思考
电气系统
例1 对下图RC无源网络,列写以ui(t)为输入 量,uo(t)为输出量的网络微分方程式。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六版第一张
电机拖动考虑:纪录笔有惯性,希望电机速度能按所需位移量进行控制,所 以将电机转速测量出来,用来反馈。
输入量
放大器
伺服电机
传动机构
笔位置
纪录笔
测速电机
位置测量
内反馈可增加 系统的阻尼
第13页,共24页。
•飞机自动驾驶仪系统
第3页,共24页。
•例1:人用手拿物品。
控制目标:手拿到物品。
相关部件:1.手。抓取物品。功能:受控对象、执行部 件。 2.大脑。协调眼、手工作。功能:比较物品与手 之间的接近程度(比较元件);控制手的动作(控制部 件)。3 .眼睛。观察物品与手的位置。功能:检测元 件。
物品
位置
眼睛
大脑
手 手臂、手
较,若液位降低,则加大阀门开度,反之则减小。
设定水位
调节器
阀门
干扰
水位
锅炉
液位测量
第16页,共24页。
§1-3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1.线性连续控制系统
2.线性定常离散控制系统 3.非线性控制系统
第17页,共24页。
•线性连续控制系统
线性:系统的输入输出满足线性关系。
即有:若a输1u 入1时ua1,2u输输2出出为为 ;输ay入11y1 时,a。u2 输y2 出2为 。则输y入2 为
t
t
4.正弦函数:
u
f(t) 0 Asi nt()
t0 t0
t
第24页,共24页。
不稳定系统
稳定系统
2.快速性:系统稳定快慢程度的性能描述。一般用过渡过程的时间
来描述。
过渡过程:系统从开始运动到回到平衡点稳定下来的过程,也叫动 态过程、动态。
胡寿松自控第六版2.1
令K = f `(x0) , 则 y – f(x0) = K(x- x0) 再令 y=y-f(x0)
y= K x
x = x- x0,则
此式表明在工作点附近,输出的增量与输 入的增量之间是成线性关系的,上式是 环节的增量化方程式。
为了符号的方便,仍用y表示 y, x表示 x
则 y=Kx
写微分方程时,常习惯于把输出写在方程的 左边,输入写在方程右边,而且微分的次数 由高到低排列 。 机械平移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mx(t) fx(t) kx(t) F(t)
这两个例子的微分方程很相似,故可用电 子线路来模拟机械平移系统,这也证明了我们 前面讲到的,看似完全不同的系统,具有相同 的运动规律,可用相同的数学模型来描述。
r(t)=1(t)
C(t) K
惯性环节的特点:
T
t
输出量迟缓地反应 输入量的变化规律。
当输入量发生突跳时,输出量并不能阶跃,而是按指 数规律上升。
(5)举例
R
r(t)
C
C(t)
C R1
R0
-
ur
+
uc
3、积分环节 (1)微分方程
T—积分时间常数 环节的输出量与输入量对时间的积分成正比。 (2)传递函数
(3)动态结构图
R(s)
s
C(s)
(4)动态响应
C(t)
k (t)
t
t=0+时,c(t)为-面积(强度)为K,宽度为0, 幅值为无穷大的理想脉冲。
(5)举例
C
ur(t)
R
+
uc(t)
直流测速发电机 以电机转角作为输出量,电枢 电压Ufn为输出量,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松瀛数模讲义对策与决策模型古人云:“世事如棋。
”人生就像下棋一样,每天都要面对许多的对策与决策问题。
有些是生活琐事的对策与决策,如要不要买你看中的一件商品;今天中午你点什么菜,喝什么酒?有些则可能是决定你命运的重大事情的对策与决策,如高考填志愿你该填什么学校,什么专业?许多人在竞争某一职位,你应当怎样做才能最好的表现自己,使自己脱颖而出?等等,等等。
对策与决策问题都要求你面对几种方案做出选择,不同之处在于遇到对策问题时,你面对的是一个或几个与你一样可以可以选择行动方案的对手;而遇到决策问题时则不然,你面对的并非一些对手,而是将来会出现的几种可能结果,它们虽不会故意为难你(即不会和你博弈),但你一般却不知道究竟哪一种结果会真正出现。
当然,两类问题也有一定的联系,不必分得过于清楚。
例如,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我们把可能出现的若干种情况看成是竞争对手可以采取的几种策略,那么求解对策问题的方法也可以用来求解决策问题。
对策问题对策论的思想早就有之,我国战国时期的“田忌赛马”就是一例。
传说齐王欲与大将田忌赛马,双方约定每人挑选上、中、下三个等级的马个一匹进行比赛,每局赌局诶一千金。
齐王同等级的马均比田忌的马略胜一筹,似乎必胜无疑。
田忌的朋友孙膑给他除了一个主意,让他用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结果田忌两胜一败,反而赢得了一千金。
然而,对策论作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其发展的历史却并不久远。
1912年,策墨罗利用集合论思想研究下棋,发表了题为《关于集合论在象棋对策中的应用》的论文。
1928年与1937年著名美籍匈牙利科学家冯.诺伊曼和摩根斯藤合著了《对策论与经济行为》一书。
这些研究成果被公认为是对策论作为一门学科创立的标志,他们引进了严格的定义,构建了对策论的理论框架,使对策论研究走上了系统化、公理化的道路。
1950年,美国数学家纳什将冯.诺伊曼等人的合作对策理论发展到非合作对策情况,提出了纳什平衡点概念(纳什本人也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此后,对策论围饶着纳什平衡点这一核心问题发展,又有了新的重大突破。
对策问题的参与者为利益相互冲突的各方,其结局不取决于其中任意一方的努力而是各方所采取的策略的综合结果。
究竟什么是对策问题呢?让我们先来考察两个简单的实例。
例 1 (囚犯的困惑)警察同时逮捕了两人,并将他们分别关押在两处,逮捕的原因是他们持有大量伪币。
警方怀疑他们伪造钱币,但尚未找到充分的证据,希望他们能自己供认。
这两个人都知道:如果他们双方都不供认,将被以持有和使用大量伪币罪各判刑18个月;如果双方都供认伪造了钱币,将因伪造钱币罪各判刑3年;如果一方供认另一方不供认,则供认方将被从宽处理仅关押半年,但未供认一方将被判刑7年。
将嫌疑犯A、B被判刑的几种可能情况如表一所示。
表一表中每对数字表示嫌疑犯A、B被判刑的年数。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囚犯们会怎样决策。
囚犯A也许会这样想:若B招认了,我如果不招认会被判7年,但我也招认的话只有3年;若B不招认,我如果招认判刑只有半年,而不招认则被判刑1.5年。
也就是说,不论B招认还是不招认,对A来说,招认都比不招认要好。
既然如此,除非A是傻瓜,他肯定会采取招认的策略。
同样道理,如果B不是傻瓜,他也会这样想,从而采取招认的策略。
看来这一案件的最终结果一定是,A、B均供认并各被判刑3年,不管他们真的有没有伪造钱币。
由此可以看出,在这种情况下,过分的强调了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即使不使用刑罚,也完全有可能制造冤案,这就是为什么法律界人士要再三强调量刑时应当重事实、重证据的原因之一。
在上面这个简单实例的分析中,我们其实已经先验地做了一条假设:“防人之心不可无”,不管对方怎么做,我们的策略应当保证我不会成为牺牲品。
例如,假如A、B都不招认,他们都只需服刑1.5年(而不是3年)。
可是双方都会这样想,凭什么我要相信对方,有什么对东西能保证对方不会出卖我呢?“囚徒的困惑”是一个很出名的实例,它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揭示了一种现象,即在自然状态下,动物(包括人)是趋利避害的。
假取的策略全体可用一个矢量表示,称之为一个纯局势(简称局势)。
例如,若一个对策问题中包含着A 、B 两名局中人,其策略集合分别为},,{1m A S αα =,},,{1n B S ββ =。
若A 选择策略i α,而B 选择策略j β,则),(j i βα就构成此策略的一个纯局势。
显然,A S 与B S 一共可构成n m ⨯个纯局势,它们构成了表二。
对策问题的全体纯局势构成的集合S 称为此对策问题的局势集合。
表 二对策的结果用矢量表示,称之为赢得函数。
赢得函数F 是定义在局势集合S 上的失值函数,对于S 中的每一纯局势s ,)(s F 指出了每一局中人在此对策结果下应赢得(或支付)的值。
综上所述,一个对策模型由局中人、策略集合喝赢得函数三部分组成。
记局中人集合为},,2,1{k I =,对每一I i ∈,有一策略集合i S ,当I 中每一局中人i 选定策略后得一个局势s ;将s 代入赢得函数F ,即得一矢量())(,),()(1s F s F s F k =,其中)(s F i 为在局势s 下局中人i 的赢得(或支付)。
本节讨论只有两名局中人的对策问题,即两人对策,其结果可以被推广到一般的对策模型中去。
对于只有两名局中人的对策问题,其局势集合和赢得函数均可用表格表示。
例如,表二就给出了一般两人对策问题的局势集合喝赢得函数。
一、 零和对策存在一类特特殊的对策问题。
在这类对策问题中,当纯局势确定后,A 之所得恰为B 之所失,或A 之所失恰为B 之所得,即双方所得之和总为零,这样的对策问题被称为零和对策问题。
在零和对策中,因)()(21s F s F -=,故只需指出其中一人的赢得值即可,此时,赢得函数可用真正的赢得矩阵来表示。
例如若A 有m 中策略,B 有n 种策略,赢得矩阵可写成⎥⎥⎥⎥⎦⎤⎢⎢⎢⎢⎣⎡=⨯mn m m n n nm a a a a a a a a a R 212222111211 n m R ⨯的元素ij a 表示若A 选取策略i 而B 选取策略j ,则A 之所得为ij a (当0<ij a 时为为支付)。
在有些两人对策的赢得表中,A 之所得并非明显为B 之所失,但双方赢得数之和为一常数。
例如在表三中,无论A ,B 怎样选取策略,双方赢得总和均为10,此时,若将各人赢得数减去两人的平均赢得数,即可将赢得表化为零和赢得表。
表三中的对策在转化为零和对策后,具有赢得矩阵R .表 三综上所述可知,要给定一个两人零和对策只需给出局中人A ,B 的策略集合A S 、B S 及表示赢得值的赢得矩阵R 。
当遇到零和对策或可转化为零和对策的问题时,R 可用通常意义下的矩阵表示,否则R 中的元素为一个两维矢量。
故两人对策G 又被称为矩阵对策并可简记为},,{R S S G B A =例 3 给定一个零和对策},,{R S S G B A =,其中},,{321ααα=A S ,},,,{4321ββββ=B S4321ββββ⎥⎥⎥⎦⎤⎢⎢⎢⎣⎡----=16100610182142230612R 321ααα (1) 零和对策不存在合作基础,A 之所得即B 之所失,故在求解两人零和对策时只能根据利己原则。
从R 中可以看出,若A 希望获得最大盈利30,需采取策略1α,但此时若B 采取策略4β,A 非但得不到30,反而会失去22。
此时任何一方都不应当抱有侥幸心理,根据利己原则,双方都应考虑到对方为了使自己能获得最大利益,都有使对手遭受最大损失的动机,为稳妥起见,应当从最坏的可能中去争取最好的结果。
局中人A 采取策略1α,2α,3α时,最坏的赢得结果分别为22}22,30,6,12min{-=--;2}10,18,2,14min{=;10}16,10,0,6min{-=-- 如果A 采取策略2α,无论B 采取什么策略,A 的赢得均不会少于2.B 采取各方案的最大损失为14}6,14,12max{=-;2}0,2,6max{=-;30}10,18,30max{=-;16}16,10,22max{=- 而当2}16,30,2,14min{=,当B 采取策略2β时,其损失不会超过2。
注意到在赢得矩阵中,2即是所在行中的最小元素又是所在列中的最大元素。
此时,只要双方不改变策略,任一局中人都不可能通过仅变换自己的策略来增大赢得或减小损失。
我们称这样的局势为对策问题的一个纯局势,亦称之为稳定点或稳定解(注:又称之为鞍点)。
定义1 (对策的下值与上值)称11max{min }t ij j n i mv a ≤≤≤≤=为矩阵对策的下值(又称之为最大最小值),称}min {max 11ij m i nj s a v ≤≤≤≤=为矩阵对策的上值(又称之为最小最大值)。
定理1 对任一矩阵对策问题,有t s v v ≤。
证明:显然对每一个i ,有1min ij ij j na a ≤≤≤ ,1,,i m = 同样,对每一个j ,有1max ij ij i ma a ≤≤≤ ,1,,j n = 由i 和j 的任意性可知:11max{min }t ij j n i m v a ≤≤≤≤=11max{min }ij s i m j na v ≤≤≤≤≤=,证毕。
定义2 对于两人对策},,{R S S G B A =,若有max min min max ij ij G j j i i a a V ∆==,则称G 具有稳定解,并称G V 为对策问题G的值。
如果纯局势**(,)i j αβ使得**min max G i j ij j j V αα==,则称**(,)i j αβ为对策问题G 的鞍点或稳定解,赢得矩阵中与**(,)i j αβ相对应的元素**i j α则被称为赢得矩阵的鞍点,*i α与*j β分别被称为局中人A 与B 的最优策略。
对(1)式中的赢得矩阵,容易发现不存在具有上述性质的鞍点。
给定一个对策G ,如何判断它是否具有鞍点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先引入下面的极大极小原理。
定理 2 设},,{R S S G B A =,记max min ij j ia μ=,min max ij jia γ=-,则必有0μγ+≤。
证明min max()ij jia γ=-,易见μ为A 的最小赢得,γ为B 的最小赢得,由于G 是零和对策,故0μγ+≤。
定理3 零和对策G 具有稳定解的充要条件为0μγ+=。
证明 (充分性)由μ和γ的定义可知,存在一行(例如p 行),μ为p 行中的最小元素且存在一列(例如q 列),γ-为q 列中的最大元素。
故有pq a μ≥且 pq a γ≤-,又因0μγ+=,所以μγ=-,从而得出pq a μ=,pq a 为赢得矩阵的鞍点,(,)p q αβ为G 的稳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