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工程课件_2.3底水锥进
油藏工程2-3`6
第五节 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可流动性
一、微观驱替效率
➢ 注水微观驱替效率ED:从注入水波及的孔隙体积中采出的 油量与被注入水波及的地质储量之比。
ED
S oi
/ Boi S oi
So / Boi
/ Bo
S oi :注水时平均含油饱和度,此时平均地层压力为 Pi ;
S o :注水期某一时刻平均含油饱和度;
粘滞力和毛管 力如何影响?
粘滞力 毛管力
vw owcos
Nca
cos
Nca反映了粘滞力和毛管力
见水时饱和度与毛管数的关系
v一隙间速度,即u/Φ,m/s ; μw-水的粘度,mPa.s; σo-w一油与驱替流体的界面张力,10-3N/m; θ—接触角。
第五节 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可流动性
v
➢ 修正的毛管数,以 Soi 代So替r v,并增加粘度比修正。
Nca*=ΦNca;u—达西渗流速度。
当Nca*<10-5时,剩余油不可流动;当 Nca*>10-5时,剩余油可流动性随着毛 细管数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当l0-7<
Nca*< 10-5时,连续油和不连续油的可 流动性与毛细管数的相关关系是不同的。
第五节 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可流动性
三、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宏观)
进。
➢ 机理
– 势梯度不同,流体向井流动快慢不同,形成水锥形状 不同。
– 锥体的上升速度取决于该点处势梯度 值的大小以
及该处岩石的垂向渗透率kz
z
– 锥体的上升高度取决于由水油密度差 w 引o起 的重
力与垂向压力梯度的平衡
第三节 底水锥进
底水的防治方法:
1、打隔板挡水 2、增加避射段高度 3、控制产量,制定合理的工作制度 4、水平井开采(水脊)
【油藏工程】第二章 3 底水锥进与面积开发指标的计算
qdr
r
2 kwo
h
z dz
若油井产量为临z0
rw qdr
r re
hb
0 2 kwo
hz
dz
qoc
kwo g h2 b2
Bo o
ln
re rw
2.3.1 底水锥进
(二)预测底水锥进时间 在底水油田开发初期(无水采油期),如果以临界产量生产,产
Qoc
0.246
104
(
Ko
o Bo
)
h2 ln(re
hp2 / rw )
[
w
o
(
o w
g g
)2+
o
g
(1-
o w
g g
)2 ]
临界产量的一种简单推导方法: Z
v k dp
dr
dp wo gdz
通过r处的流量: q vA k dp 2 r h z
dr
2 r h z kwogdz
度为z,如图所示。在单元体处油水界
油
hz
面稳定条件为(压差和重力平衡):
dP wo gdz
在半径r 处Darcy定律为:
q
2 h
z Ko
o
r
dP dr
2 h
z
Ko
o
wo gr
dz dr
r 水
z
re
Dupuit临界产量
将上式分离变量后积分,注意到产量:q = qocBo,以及相应的边界条件:
rw qocBoo
临界产量是指避免锥进突破油井的最大允许产量。油井 以临界产量生产,油水系统中稳定水锥的定点恰好位于射孔 井段的底部,而气油系统中稳定气锥的定点位于射孔井段的 上端。预测临界产量的公式很多,主要的有:Meyer-Garder 、 Chierici-Ciucci、 Hoyland-Papstzacos-Skjaeveland、 Chaney et al、 Chaperson、 Schols等多种方法。
油藏工程PPT课件
I II
III
I-上产阶段 II-高产稳产 阶段阶段 III-递减阶段 RD
第5页/共118页
2、统计规律 1)高产稳产期限限的经验预测法
取第二阶段的平均无因次速度:
VD=(0.8+1.0)/2=0.9(中值),则得第二
阶段的期限为:
• RD=0.5(下限),即R=0.5Re • RD=0.6(上限),即R=0.6Re
即:* 第二阶段结束时,大约采出可采储量的50~ 60%。
** 稳产期大约可采出可采储量的50%。 第6页/共118页
例: 已知地质储量N(如为4亿吨) 估算采收率Re (如30%) 计算可采储量(1.2亿吨) 估计稳产期内累产油量: (Np=0.5ReN=6000万吨) 按设计的稳产期的年产量估算稳产年限: (T=0.5Nr/Q年)
比,即高产、稳产阶段采油速度或年产油量愈高,第三阶段的递减率愈大。 • 与油田采收率成反比,即油田储集层及流体物性愈好,油田开采工艺技术效果愈好,
油田递减率就愈小。
第12页/共118页
下图说明上述情况:
Q
t
第13页/共118页
第二节 产量 递减分析
该方法仅适用于已进入递减 阶段且有较长递减历史的油气田 或油气井。
lnQ
直线的斜率
为递减率a
截距为lnQi t
第24页/共118页
递减周期概念:
设在某一时间T0时,油田产量正好降为初始产量的1/10,则递减周期T0满 足:
aT0=2.303 即: T0=2.303/a 半周期T1 (产量降为初始产量之半)满足:
T1=0.69315/a
第25页/共118页
• 求累积产油量Np: 积分结果为:
油藏工程2-2
1)
端点流度比M'
无因次重力数G
(M ' 1) G( dy 1 1)
dx tan
9
第二节 重力分异情况下的驱替
可求出流动界面的斜率
dy tan M ' 1 G tan
dx
G
(2)稳定临界流量
M'常量,若qt不变,G正数,稳定驱替时dy/dx须为负常数,
则稳定条件:
G M ' 1
极限条件dy/dx =0,即:
在垂向平衡条件下:
pc gh
yx
dx
dh
dy
pc g h
x
x
dh cos dy
pc g cos dy
x
dx
qt
(
o
kkr'o
A
w )
kkr'w A
pc x
已知 g sin
左右同乘
kkr'w A
wqt
(
kr'w kr'o
/ /
w o
1)
kkr'w A g wqt
sin
( dy dx
1
M 'hb
1 (M ' 1)hb
端点流度比
4
第二节 重力分异情况下的驱替
含水率导数: fwz fwz hb
Swz hb (1 Sor ) (1 hb )Swc
S wz
fwz hb
[1
M' (M ' 1)hb
]2
hb Swz hb
1
f wz
1
M (M
'hb ' 1)hb
Swz 1 Sor Swc
油藏课件-油藏工程
步骤:
历史拟合
动态预测
校正完善
第四章 油藏动态分析方法
油藏动态分析的三个阶段:
历史拟合:利用已生产的开发资料,再现油田已开发的历 程,寻找油田开发的规律;(排除干扰)
动态预测:将拟合建立的动态描述方法用于规划和预报以 后的生产,并对调整措施提供帮助;
校正和完善:将预测指标和实际生产资料进行对比,校正 和完善动态变化规律。(识别偶然因素的影响、纠正错误、 校正因不周而出现的偏差)
3 零维方程,将油藏看为整体,不考虑空间参数变化,不考 虑空间的渗流特征,可以视为一个点。
4 形式上与时间没有关系,但是部分参数有关,如水侵量。
第一节 物质平衡方法
油藏的类型及驱动类型 物质平衡方程的建立 物质平衡方程的简化 物质平衡方程的应用
第一节 物质平衡方法
封闭弹性驱动 形成条件: 无边底水注水,无气顶,地层压力大于饱和压力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油气田开发是一个不断认识并使 之符合实际的过程。
第四章 油藏动态分析方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物质平衡方法 第二节 水驱特征曲线 第三节 产量递减规律 第四节 其它预测模型简介 第五节 水平井产能评价
第一节 物质平衡方法
物质平衡方程1953年由R.J.Schithuis首创,在油藏工 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mNBTi
Bg Bgi Bgi
N (Bo
Boi
)
NBTi
(1 m) 1 Swc
(C f
CwSwc )P We
Wi
F
F
F
FF
第一节 物质平衡方法
N (Bo
Boi ) N (Rsi
Rs )Bg
第四章中国地质大学油藏工程ppt课件
这种油藏具有广泛分布的边底水,原始 油层压力高于饱和压力。油藏开采过程中, 驱油动力是边、底水的弹性膨胀力,以及油 藏的弹性膨胀力。
根据这种类型油藏的特征,知道其满足 以下条件
Pi Pb
Gi Wi o
mo
Rp Rs Rsi
BoBo i BoC iop
因物质平衡方程式的通式为:
N
N
N pB o
N pB o
B oC io pB o iC w 1 S w S w iC if p B o iC oC w 1 S w S w iC if p
N N p Bo
Ct
BoiCt p
2.未饱和油藏的天然弹性水压驱动
第四章 物质平衡法
把一个实际的油气藏简化为封闭的或不封闭的( 具天然水侵)储存油气的地下容器。
在该容器内,随着油气藏的开采,油气水的体 积变化服从质量守恒原理,依此原理所建立的方程 式称为物质平衡方程式。
由于物质平衡方程式本身并不考虑油气渗流的空 间变化,故又将它称为两相或三相的零维模型。
物质平衡法的主要功能
时,叫做饱和油藏.
在确定油藏饱和类型的前提下,根据油藏的原始边外 条件,即有无边、底水和气顶的存在,将油藏的天然 驱动类型划分如表4-1所示。
封闭型未饱和油藏——封闭型弹性驱动
未饱和油藏
不封闭型未饱和油藏——弹性水压驱动
无气顶、无边底水活动饱和油藏——溶解气驱动
饱和油藏
无气顶、有边底水活动饱和油藏——溶解气驱和天 然水驱综合驱动
=+
根据物质平衡原理,在综合驱动条件下, 地层油的原始体积与原始气顶自由气体积之和 等于开发到某一时刻时剩余油体积与气顶气体 积和水的增加体积之和。
油藏工程基础ppt课件
油藏工程基础ppt课件contents •油藏工程概述•油藏地质基础•油藏流体性质与渗流规律•油藏开发方式与开采特征•油藏动态监测与资料分析•油藏评价与开发方案设计目录01油藏工程概述油藏工程定义与任务定义油藏工程是研究油藏(包括气藏)开发过程中油、气、水的运动规律和驱替机理,以及相应的工程调整措施,以求合理地提高开采速度和采收率的一门综合性技术科学。
任务油藏工程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油藏(包括气藏和水驱油藏)的地质特征和开发过程中的动态特征,确定油田开发方案,编制油田开发计划,进行油田动态监测,提出改善油田开发效果的措施,预测油田开发趋势等。
油藏工程发展历程初始阶段20世纪初至40年代,以试井和油田动态分析为主要内容。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以渗流力学和油层物理为基础,形成了系统的油藏工程理论和方法。
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油藏工程实现了由定性到定量、由静态到动态、由单一到综合的转变。
油藏工程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油藏描述、渗流力学、试井分析、油田动态监测、油田开发方案设计与优化、提高采收率技术等。
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地质、地球物理、钻井、测井、试油试采等多方面的资料和信息,采用数值模拟、物理模拟和现场试验等手段进行研究。
同时,注重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如地球科学、石油工程、化学工程等。
02油藏地质基础沉积环境与沉积相沉积环境包括海洋、湖泊、河流、风成等不同类型的沉积环境,每种环境都有其特定的沉积物来源、搬运方式、沉积作用和保存条件。
沉积相指在一定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或岩石特征的综合,包括岩性、结构、构造、古生物等。
常见的沉积相有河流相、湖泊相、三角洲相、海滩相等。
沉积相与油气藏的关系不同沉积相带发育不同类型的储集层,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和类型。
例如,河流相砂体常发育在古河床和河漫滩,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储层特征与类型储层特征01包括物性特征(如孔隙度、渗透率)、岩石学特征(如岩石类型、矿物组成)、储集空间类型(如孔隙、裂缝)等。
油藏工程2-6 姜汉桥 油藏工程课件
改善水驱效果的水动力学方法
二、改变液流方向
1、改变液流方向的驱油机理 使用改变工作制度、改变井网或是改变井别的方法来引起 油、水渗透方向的改变,在油层中造成新的压力分布,使新的
注入水的主流线进入未触动的残油区,从而使油层中动用差和
未动用的剩余储量投入开发。 (1)改变液流方向注水的优点 ①可以提高采出程度,降低含水和减少注水油田的单位 耗水量。 ②改变液流方向注水基本上是将强化程度低的注水系统
12
第六节
改善水驱效果的水动力学方法
三、强化注采系统的变形井网
变形的注水井网是相对于传统的规则的面积排状注水
井网而言的,在后者的基础上变形而得到。
采油变形井网是在油田高含水期,强化油田开发的一 种调整方法。 在排状井网基础上的变形井网称为栅状注水井网或称 封闭注水井网。
该井网大都在横切割的注水油田的切割块中进行纵切
3)“死油区”,注入水未波 及到的透镜体和半透镜体、断 层、不整合、盐丘附近、绕流 区等。
2
第六节
改善水驱效果的水动力学方法
4) 油水过渡带,在含油厚度大的情况下,水推进导致油井 迅速水淹,这是造成大部分储量损失的主要原因。 5) 在油层急剧增厚的地方,剩余油主要与油层非均质程度、 各向异性有关。 6) 采用内部注水的油田,注水由油藏内部向边部方向推进, 在边部油井水淹后,位于这些井和外含油边界之间的环状带有 剩余油分布。剩余油数量变化很大,主要取决于油藏大小、环 状带大小等。 7) 井网因素 (如面积注水井网) 造成的边角驱扫不到的 剩余油等。 8)沉积相带控制的剩余油。在三角洲的侧缘相带剩余油饱 和度高,而中心相带(坝主体)水淹程度高。河流相的主河道 水淹程度高,而边滩、漫滩的水淹程度低、剩余油富集。
油藏工程第二章油气藏流体NPPT课件
油气藏中存在油、气、水三种流体,油和 气的性质比较接近,在一定条件下,油气之间 可以互相溶解,相态之间也可以互相转换。但 地层水与油气为非互溶流体。
油气藏流体的性质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 化。
14.08.2020
《油藏工程原理》讲义 1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前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14.08.2020
《油藏工程原理》讲义 7
思考题
Z 值等于1,大于1,小于1的物理含义?
i) 气体分子有体积,真实气体较理想气体难压缩; ii) 气体分子间引力,真实气体较理想气体易压缩;
Z 的大小反应 i) ii)综合作用效果。
Z >1 真实气体比理想气体难压缩,i)起主要作用; Z <1 真实气体比理想气体易压缩,ii)起主要作用; Z =1 真实气体与理想气体接近,i)与ii)平衡;
一般在20~200oC之间,因此热膨胀系数在 50~500104 oC-1
之间变化。
14.08.2020
《油藏工程原理》讲义 17
六、热膨胀系数(续)
真实气体状态方程 由上式得:
P V nRZT (1 )
VnRT Z
(2)
p
微分得:
T vPnPR(ZT T Z) (3)
将上面(2)、(3)代入气体热膨胀系数定义式,即得:
14.08.2020
《油藏工程原理》讲义 8
三、相对密度
在地面标准条件下,天然气密度与空气密度的比 值,定义为天然气的相对密度,并用符号 g 表示。
g
gs air
天然气的相对密度可以实验仪器测量,但更常用 的方法是计算得到。
14.08.2020
油藏工程课件2章
交 错 层 理 221. 3 30. 6
42. 7 0. 688
从表中看:交错层理采收率最高,其次为弧形层 理,直线层理。
二 非均质研究的定量表示方法
(一)渗透率分布研究(统计学) 即渗透率k分布类型
图2-8 正态分布 图2-9 对数正态分布
图2-10 伽玛分布 图2-11 指数分布
(二)特征参数
(3)两条直线的交点即为油水界面位置。
二 两口井压力资料
(一)图解法
与三口井原理和做法相同
(二)公式法
油井折算压力 pow po0.009 oH 8 ow图c 2-15 两口井位置示意图
水井折算压力 p o w p w 0 .00 w ( 9 H o8 w H o) wc 式中:p o -油井井底压力,p w -水井井底压力
9-2 2925 0. 46 0. 72 0. 131
0. 286
表2-2 油层层理对非均质的影响
(2)层理影响
层 理 类 型 渗 透 率 无 水 采 收 率最 终 采 收 率 注 水 倍 数
直 线 层 理 723
2. 82
21. 3
1. 07
弧 形 层 理 540. 1 21. 6
42. 2
1. 56
Pww0.009 w 8H …(2-15)
(2-14)/(2-15)
令 Pi
Pi Pww1(H H ow c1)1 (w 0)
为压力系数
P ww
所以油水界面位置Howc
HowcH[1ww(10)] ….(2-16)
2.4 油藏驱动类型(p12)
驱动类型:在一定地质条件,开发条件下,油层的流体
在各种驱动力的作用下所呈现的一种动态模式.
2.2-2.3.地下水封油库PPT课件
优点: 无气体空间,蒸发损耗
非常小,存储汽油等;
缺点: 增大了污水处理的难
度.
2021
11
2、固定水位法
油罐水垫层的高度不随油品储量多少而变化,始终保持一 定值,油面上有变化的气体空间。
(1)水垫层高度控制方法:
由洞罐底部泵坑的围墙控制。
水垫层厚度:原油0.5-1m;轻油0.3-0.5m。
我国的地下储备油库(黄岛):
深度:90m、常压储油、固定水位法、水垫层厚度约2%、20万方
每年损耗的油气量:火炬损失 1-2千万;活性炭吸附损失2500万元。
要求,尽量存储质量上等的油品;但我国原油的问题
2021
14
四、地下水封油库洞罐区
2021
1、罐体; 2、施工通道; 3、一层施工通道 4、二层施工通道 5、三层施工通道 6、操作通道 7、操作间 8、竖井 9、泵坑 10、水封墙 11、施工通道口 12、操作通道 13、码头
拱形洞顶稳定性好,不容易发生洞顶塌落 事故,适合含非溶性杂质较多的盐岩。
2021
25
3、自上而下逐级溶解法
原理:利用非溶解物质的隔离作
用,使水对盐岩的溶解沿预订的
方向进行。
溶造过程:
第一阶段,用正流法溶造底槽;
第二阶段,提升内套管至顶部位
置,用逆流法自上而下分级溶
解。(逐渐加入非溶性物质-即存
储的油品,压迫界面向下溶解)
可溶性盐类 + 非可溶性杂质 (粘土、白云石、硬石膏等)
美国:地下盐岩油库最多的国家 西部利于建设
10-50万方,最大可达百万方
我国的江苏金潭油库: 主要存储液化气和成品油
2021
(完整)2.3底水锥进
数值模拟结果
底水油藏的生产措施
避射,一般厚度为30%
控制压差,对于垂向渗透率比较小的合适
水泥隔板
由于锥面的移动速度和流体的粘度成反比,所以气锥比水锥的趋势强烈。
预测临界产量的公式很多,主要的有: Meyer-Garder、 Chierici-Ciucci、 Hoyland-Papstzacos-Skjaeveland、 Chaney et al、 Chaperson、 Schols等多种方法。
临界产量计算
符号
Ω
0
r
b
增加
随供液范围变化
随射孔厚度变化
水平渗透率平均
垂向渗透率平均
算术平均
调和平均
对于多层油藏,渗透率需要平均。
2 底水锥进时间计算
定义无因次水锥高度HDv:
定义无因次时间tD:
当见水时刻分别对应见水高度和见水时间:
经验统计关系
见水后,含水率的变化采用了KUO方法:定义“特征含水率”为:
Meyer-Garder公式
气锥
水锥
气锥、水锥同时共存
dr
临界产量的一种简单推导方法:
r
通过r处的流量:
Z
若油井产量为临界产量:
处
处
掌握内容
1) 了解临界产量、见水时间的计算方法。
2) 了解见水后含水上升规律的计算。
3) 掌握影响底水锥进临界产量大小的因素。
避射程度、供液范围、油水粘度、油水密度差、垂向地层渗透率(隔夹层发育状况)。
油相中
水相中
通过对地层中流体势的分布来研究临界产量的大小
r
z
水锥稳定常数
油藏工程课件 2.3底水锥进
油井凝胶隔板实例
油井打隔板形状
控制底水工艺的发展趋势:研究开发既能保证油井产量, 控制底水工艺的发展趋势:研究开发既能保证油井产量, 又能控制或减缓底水锥进的有效方法。 又能控制或减缓底水锥进的有效方法。使用采水消锥与凝胶 隔板相结合的工艺,可积极地控制底水锥进,又能保证油井 隔板相结合的工艺,可积极地控制底水锥进, 产量,是底水锥进控制措施的发展方向。 产量,是底水锥进控制措施的发展方向。
二、预测底水锥进时间
在底水油田开发初期,如果以临界产量 在底水油田开发初期, 生产,产油量很低, 生产,产油量很低,以至于不会产生好 的经济效益, 的经济效益,因此往往采用高于临界产 量生产, 量生产,那么随之而来的时水锥体不断 上升,最终窜入油井。 上升,最终窜入油井。 此时, 此时,须估计
水锥突破时间 突破后含水率的变化
一、临界产量的计算
形成稳定水锥时, 形成稳定水锥时, 水锥体中的水是不 流动的, 流动的,则锥体表 面 Γ 以下 re Φe b h0 hv 油 Φe Φe t=0 r
Γ
水
Φ w (r , z ) = const
∂Φ w =0 ∂z
当So=Sor时,Pc=0,故水锥体内部Po=Pw=P =0,故水锥体内部P
不 稳 定 水 锥
开采底水油藏,必须考虑: 开采底水油藏,必须考虑: 无水采油期的临界产量q 无水采油期的临界产量qocrit Qo> qocrit时见水时间及fw随时间的变化 时见水时间及f
目前控制底水锥进主要技术措施
油藏工程上常用的方法有:优化射孔、 油藏工程上常用的方法有:优化射孔、临界产量与临界压差的 上常用的方法有 控制;采用水平井方案开发底水油层; 控制;采用水平井方案开发底水油层;开发中后期加密井调 整技术。 整技术。 通过控制油井产量,但从经济角度考虑一般不合适; 通过控制油井产量,但从经济角度考虑一般不合适; 优化射孔方案一般在新井投产时进行设计; 优化射孔方案一般在新井投产时进行设计; 采用水平井开发方案在初期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但随着水脊 采用水平井开发方案在初期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 的形成,含水也要上升; 的形成,含水也要上升; 井网层系调整。 井网层系调整。
油藏工程2-3`6
第三节 底水锥进
➢ 由于垂向势梯度 的影响,油水接触面就会发生变形,
z
在沿井轴方向势梯度达到最大,其接触面变形也最大。
因而,此时的接触面形成喇叭状,这种现象即为底水锥
第五节 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可流动性
一、微观驱替效率
➢ 注水微观驱替效率ED:从注入水波及的孔隙体积中采出的 油量与被注入水波及的地质储量之比。
ED
S oi
/ Boi S oi
So / Boi
/ Bo
S oi :注水时平均含油饱和度,此时平均地层压力为 Pi ;
S o :注水期某一时刻平均含油饱和度;
第五节 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可流动性
三、剩余油的可流动性
➢ 剩余油被油水之间的界面张力限制在多孔介质中,理论 上可以通过增加粘滞力或降低油滴界面张力将油滴驱出。
➢ 研究改变毛细管数的大小能否降低Sor
Nc*a
uw ow
KKrw
ow
P L
Nca*—以达西速度求得的毛细管数
进。
➢ 机理
– 势梯度不同,流体向井流动快慢不同,形成水锥形状 不同。
– 锥体的上升速度取决于该点处势梯度 值的大小以
及该处岩石的垂向渗透率kz
z
– 锥体的上升高度取决于由水油密度差 w 引o起 的重
力与垂向压力梯度的平衡
第三节 底水锥进
底水的防治方法:
1、打隔板挡水 2、增加避射段高度 3、控制产量,制定合理的工作制度 4、水平井开采(水脊)
第二章 非混相驱替及注水开发指标概算
第一节 一维不稳定驱替 第二节 重力分异情况下的驱替 第三节 底水锥进 第四节 面积注水开发指标计算 第五节 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可流动性 第六节 改善注水开发效果的水动力学方法简介
油藏工程课件 图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试井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
2.1 产能试井——一点法测试
一点法测试是只测一个工作制度下的稳定压力。
一点法测试对于探井缺少集 输流程和装置时,可以大大缩短 测试时间,减少气体的放空和节 约大量的费用,减少资源的巨大 浪费。对于新区探井,是一种测 试效率比较高的方法。缺点是对 于资料的分析方法带有一定的经 验性和统计性,其分析结果有一 定的偏差。
(一)压降常规试井分析方法
定产量生产下的井底压降通常可分为四个阶段:⑴早期段;⑵不稳 定流动阶段;⑶过渡段;⑷拟稳定流动阶段。在早期段是井筒储集效应 影响时期。而后进入不稳定流阶段即为径向流段。若地层为非均质,就 会出现过渡段。若地层有界,就会出现拟稳定流阶段。
p
边界影响
地层径向流
井筒或近井地层影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常规试井分析方法
(一)压降常规试井分析方法 压降试井是指油井以定产量生产时,井下压力计连续记
录井底压力随时间的变化历史,利用这些实测数据,反求地 层和井参数。不影响生产,要求测试期间产量恒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常规试井分析方法Biblioteka 间,一般称它为延长的生产时间。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试井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
2.1 产能试井——修正等时试井
在致密或低渗油气藏中,要在第一个生产阶段之前获得完全稳定的油藏 压力,或在测试期间要关井恢复到原始压力,总是不切实际的。因此,作为 多数井的一种测试手段,真正的等时试井已证明是不现实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垂向势梯度 z 的影响,油水接触面就 会发生变形,在沿井轴方向势梯度达到最大, 其接触面变形也最大。因而,此时的接触面形 成喇叭状,这种现象即为底水锥进。
机理
势梯度不同,流体向井流动快慢不同,形成水锥 形状不同。 锥体的上升速度取决于该点处势梯度 z值的大 小以及该处岩石的垂向渗透率Kz 锥体的上升高度取决于由水油密度差 w o 引 起的重力与垂向压力梯度的平衡
稳 定 水 锥
油井的产量小于临界产 量,将形成某一稳定的 锥状体,其顶部不再向 上扩展。因此只要油井 的产量qo小于临界产量 qocrit生产,底水的锥状 体就是稳定的。
油井产量qo超过临界产量 qocrit时,油水的接触面将不 断上升,水锥体变得不稳 定,并一直上升窜入井底, 随之油井开始产水,含水 不断上升。因此,临界产 量可定义为无底水产出时 的最高产量。
采油工艺上主要技术措施:打人工隔板以阻挡底水技术。
为提高注入水的水驱效率而建立水井隔板,根据堵剂在 地层中不同位置所承受的压差不同,采用强度不同的堵 剂段塞和多轮次注入方式来达到扩大隔板范围的目的43;粘土堵剂 凝胶类堵剂:木质素磺酸盐系列堵剂是一种较为理想 的隔板封堵剂
油井凝胶隔板实例
油井打隔板形状
控制底水工艺的发展趋势:研究开发既能保证油井产量, 又能控制或减缓底水锥进的有效方法。使用采水消锥与凝胶 隔板相结合的工艺,可积极地控制底水锥进,又能保证油井 产量,是底水锥进控制措施的发展方向。
一、临界产量的计算
形成稳定水锥时, 水锥体中的水是不 流动的,则锥体表 面 以下
2 2.85 C (bD ) 1.459 exp[0.803bD ln(5.664bD 9)]
用SI制单位表示为:
qocirt
kr kro ( Swc ) 5.256 10 ho ( w o ) (rDe , bD ) Bo o
6 2
qocrit—临界产油量,m3/d
ho—地层中含油部分的高度,m; kr——油藏岩石在径向上的渗透率,10-3μm2;
hDv o g ( w o )h0 Dv
qocrit
kr kro (Swc ) 2 ho ( w o ) (rDe , bD ) Bo o
2
hDv ( RDe , bD ) Dv b bD ho
D dz D 0 rDe rD rDe
1
函数Ω(rDe,bD)值由Chierici等人 绘成图版,该图版的使用范围为
5 rDe 80 0.1 bD 0.75
函数Ω(rDe,bD)可用回归公式表示:
1 (rDe , bD ) A(bD ) B (bD ) C (bD ) ln rDe 0.00119 A(bD ) 0.993 0.769 bD 1 B (bD ) 2 0.302 0.053 0.336bD
一、微观驱替效率
注水微观驱替效率ED:从注入水波及的孔 隙体积中采出的油量与被注入水波及的地 质储量之比。
S oi / Boi S o / Bo ED S oi / Boi
S oi : i 注水时平均含油饱和度, 此时平均地层压力为P
S o :注水期某一时刻平均含油饱和度;
;
当油的体积系数不变,即Boi=Bo时
修正的毛管数,以 v 代替v,并增加 Soi Sor 粘度比修正。
N cam v ( Soi Sor ) o w cos w o
0.4
当修正后的毛管数较 小时(如小于10-6), 剩余油饱和度变化不 大,这是一个以毛管 力为主的驱替区域。
不 稳 定 水 锥
开采底水油藏,必须考虑: 无水采油期的临界产量qocrit Qo> qocrit时见水时间及fw随时间的变化
目前控制底水锥进主要技术措施
油藏工程上常用的方法有:优化射孔、临界产量与临界压差的 控制;采用水平井方案开发底水油层;开发中后期加密井调 整技术。 通过控制油井产量,但从经济角度考虑一般不合适; 优化射孔方案一般在新井投产时进行设计; 采用水平井开发方案在初期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但随着水脊 的形成,含水也要上升; 井网层系调整。
S oi S o So ED 1 S oi S oi
当被水波及的孔隙体积中含油饱和度降至残余油饱和度Sor时
Sor ED 1 S oi
此时水驱采出油量
即为最大驱油效率
N pw Vpw
S oi ED Boi
Vpw:注入水波及范围的孔隙体积
采出程度 R E E (1 D V
第三节 底水锥进
在许多油田的开发实践中,气水锥进是一个严 重的问题,它的出现将使产油量显著下降。所 以,控制或至少延缓气水锥进是十分重要的。 在有底水的油藏中,油藏开采以前,水位于油 层的下部,油位于油层的上部。如果在含油部 分钻一口生产井进行采油以后,打开层段下面 将形成半球状的势分布,如下图所示。
e o (r , z ) 1 1 D v o (r , z ) e ov Dv 1 1 z ( z / h ) z hv hDv v D v 0 v ho ho
r rD ho
kv kr
径向无因次长度,kv垂向渗透率
1 D kr kro ( S wc ) qocrit 2 h0 o rDe dzD 0 Bo o rD rDe Dv w o h0 e ov o w o 无因次化 g g hv o z v hDv o
e
b
hv
油
e
e
r
ov ——水锥体顶部油相中的势
定义无因次势 (r , z ) e o (r , z ) D z 无因次高度 zD 0 zD 1 令 h0
水
t = 0
记 为e 与生产井处油相中的势之差,且为常数(恒压差)
0 D 1
hv hDv h0
2
( H Dv ) BT
b 1 bD 1 时,水锥突破井底,可计算(tD)BT,由定 h0 义计算突破时间tBT
2.突破后油井含水
以数值模拟为基础,某一时刻含油部分厚度ho,含水 部分hw,油井在整个厚度上(ho+hw)完井生产,水油比:
qw hw krw ( Sor ) o Bo hw Bo M qo ho kro ( Swc ) w Bw ho Bw
kz——油藏岩石在垂向上的渗透率,10-3μm2;
Bo——原油体积系数,m3/m3; re——油井泄油半径,m
二、预测底水锥进时间
在底水油田开发初期,如果以临界产量 生产,产油量很低,以至于不会产生好 的经济效益,因此往往采用高于临界产 量生产,那么随之而来的时水锥体不断 上升,最终窜入油井。 此时,须估计
re
e
b h0 hv
油
水
e e
t=0
r
w (r, z) const
w 0 z
当So=Sor时,Pc=0,故水锥体内部Po=Pw=P
根据势的定义
Po dP o o 0 gz o Pw dPw gz w 0 w
流体不可压缩
利用上式可以计算当初始注水和含水100%时的注水量,即产 量。 0.1178KK rw ( Sor )hP qi a d w (log 0.682 0.798) rw a
d a
交错排状注水系统
qi
0.1178 KK ro ( S wc )hP a d o (log 0.682 0.798) rw a
五点井网
0.1178 KK ro ( S wc )hP qi d o (log 0.2688) rw
反七点井网 角井 反九点井网
0.1571KK ro ( S wc )hP qi d o (log 0.2472) rw 0.1178 KK ro ( S wc ) hPic qi 1 R d o ( )(log 0.1183) 2 R rw
边 井
0.1178KK ro ( S wc )hPis qi 3 R d 0.301 o [( )(log 0.1183) ] 2 R rw 2 R
2.4
面积注水开发指标计算
1 精确解 2 近似解 考虑油水粘度比的影响和活塞性
第五节 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可流动性
背景:
实践表明,当油井完全水淹,仍有相当量 的原油剩余在储层中,孤东二、三区含水 94%时,采出程度仅20%左右。剩余在地 层中的原油称为剩余油。研究剩余油饱和 度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揭示提高采收率的 机理,便于采用EOR或水动力学方法改善 油田开发效果。
比值增加So变小;Pc 小则毛管半径大,油 易通过;F大,则驱替 速度高,So小
v w Nca 粘滞力 毛管力 o wcos cos
Nca反映了粘滞力和毛管力
见水时饱和度与毛管数的关系
v一隙间速度,即u/Φ,m/s ;
μw-水的粘度,mPa.s; σo-w一油与驱替流体的界面张力,10-3N/m; θ—接触角。
无因次时间tD: t D
0.5时,M 1, 0.6时,1<M 10
由数值计算和实验资料,可得无因次突破时间和无因次 水锥高度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H Dv BT 16 7 H Dv BT 3 H Dv BT tD BT 4 7 2 H DV BT
P o
0
dPo o (o gz ) dPw
0
Pw
o w (r , z ) (o (r , z ) gz ) gz const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