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心理学考试重点(修订版)【新版】
高等心理学考试重点

高等心理学考试重点.)一.教师篇(20% 第一讲:教师职业心理的发水平层要考运了理教师职业生知道教师职业生涯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含义,描述教师职生涯发展目标包含的内容,能说明教师职业发展的特点的内涵与特比较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描述教师在各职业生涯发展教师职业生段所关注的焦点内容发展的阶知道专家型教师的概念,描述专家型教师的教学专长表现并专家型教师教学专析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专家型教师描述专家型教师基本的共同点基本特专家型教师能根据专家型教师成长的规律推导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成长规所需的条件教师职业生的含义和表现知道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高原现教师自我效简述教师自我效能感、教学效能感的概念,说明影响教师教效能感的因素,能初步运用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策略知道教师职业倦怠的含义及其核心成分,分析影响教师职业教师职业倦怠的外在和内在因素,能运用预防教师职业倦怠的方法教师的素养与人格第二讲水平层考要理了运理解角色期待的含义,说明现代社会对教师教师角色的社会色期待赋予的多重内涵了解教师职业角色形成的发展过程,知道促教师职业角色的教师角色形成的条件理解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含义教师的职业心理说明教师职业理想的核心和主要表现,描述会上常见的几种教师职业价值观教师的专业知知道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内容简述教学反思能力的涵义、教学监控能力的义及内容,掌握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力和教教师的教学能反思能力的常用方法,分析教育机智的内涵表现理解教师人格的特征及其对学生的影教师的人第三讲:教师工作压力与心理调水平层考要运了理知道压力的含义,说明压力的消极影响和积极教师的工作压义,运用压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原理来解决教的工作绩效问题了解职业压力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简述教师工作压力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助理论的身心反能从社会环境和教师职业本身判断教师的压源,理解来自于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压力因素教师的压力其影响作用,初步运用归因的概念和两种不同归因模式知道压力应对、防御性应对、直接应对的含义教师的压力应掌握防御性应对和直接应对常用的方法及其在力预防和压力缓解中的应用考点:与教育教学活动相关教师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在教师职业岗位上渡过的、1.的连续工作经历。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各章节总结要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一章心理学概论1.1 学习目标1.识记人类心理现象的主要内容;2.熟悉心理学产生的背景;3.了解近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及基本观点;4.理解心理学、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等概念;5.识记个体心理、群体心理、意识、无意识、行为等基本概念;6.举例说明心理学对教育工作的作用;7.比较不同心理学流派的主张;8.熟悉心理学各流派在心理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利弊。
1.2 核心内容纲要(4)心理特征2.个体心理与行为(1)行为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任何行为总是在一定的情况下产生的,引起行为的各种因素叫刺激。
(2)行为和心理密切相关。
人的行为的复杂性缘于心理活动的复杂性。
同一刺激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不同刺激也可能引起相同的反应。
3.个体意识与无意识(1)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
意识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导方面。
(2)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4.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1)群体心理是在群体的共同生活条件和环境中产生的,它是该群体内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而不是个体心理特征的简单总和。
(2)群体心理不能离开个体心理,它对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实,直接影响着个体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二、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1.心理学产生的哲学背景(1)唯理论(2)经验论2.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1)构造主义(2)机能主义(3)行为主义(4)格式塔心理学(5)精神分析学派3.心理学的主要发展趋势(1)认知心理学(2)人本主义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二章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2.1 学习目标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2.了解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及任务;3.了解高等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点及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4.掌握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和主要研究方法;5.理解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等基本概念;6.能够用实例说明教育心理学对高等教育的作用;7.能够分析教学过程的构成环节;8.结合高等教育实际,按实验法的要求,就高等教育的某一问题做一个实验设计;9.理解教育心理学在各环节中的作用。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知识点

心理学1、填空题(有15空, 共15分)2、1903年,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P223、高等教育心理学史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P274、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 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 这是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客观性)原则。
P355、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避免违背教育的原则和规律, 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这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教育性)原则。
P356、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必须来源于高等教育实践, 它的研究成果也必须能够付诸于高等教育实践, 这是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P357、典型的教学风格有两种形式, 即(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和(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的教学风格。
P468、教师的领导方式包括强硬专断(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四种类型。
P469、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可以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
P5110、反思包括对于活动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和(为活动的反思)三种类型。
P5811、教学反思分为具体经验阶段、(观察与分析阶段)、(重新概括阶段)和(积极的验证阶段)四个环节。
P5912、研究者提出了四种反思方法, 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和(行动研究)。
P6113、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 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P8214、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这是(负强化), 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这是(惩罚)。
P9715、在高等教育过程中, 教师应多用(正强化)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 用(不予强化)的方法来消除消极行为, 而应慎重地对待惩罚。
P9716、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高等心理学重点

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既包括高校学生的心理,也包括高校教师的心理,还包括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心理。
@2、大学生的心理过程:大学生心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主要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的过程。
3、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1)描述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现象(2)揭示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规律(3)预测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行为(4)为高等教育实践提供指导4、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联系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1)描述性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2)实验性研究方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定人的心理和行为。
@个案法:对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以发现心理与行为的规律@6、角色期待:社会对处于某一社会位置上的角色都规定了一定的行为规范和要求,这些行为规范和要求就是社会对角色的期望,称为角色期待,或角色规范。
@7、高校教师的角色期待@(1)教学活动的设计者(2)大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3)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4)教学的反思者和研究者(5)平等中的“首席”(6)科学家或思想家(7)终身学习者(8)心理健康的维护者8、角色超载:因为缺少时间、精力或资源,无力实现角色要求,称之为角色超载。
@9、高校教师的能力结构@(1)高校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1专业知识○2组织教材的能力○3言语表达的能力○4组织教学的能力○5教学媒体使用的能力(2)教育机智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够根据新的、意外的情况快速地做出反应,果断地采取恰当的教育和教学措施的能力。
○1善于因势利导。
(调动积极性、循序渐进)○2善于随机应变○3善于对症下药○4善于掌握分寸10、高校教师的情感特征(1)以师爱为核心的积极情感。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个体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具体地说,就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主要是人脑),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心理过程分为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可分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决定人追求什么。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在其心理活动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特征,这主要是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气质:个人在心理活动与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外在)动力性特征,及在速度、强度、稳定性、指向性方面的个性特征。
气质受生理素质影响较大。
典型的气质类型有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
*性格: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无好坏对错之分,性格则有。
性格居于核心地位,影响和制约着能力与气质的表现和发展。
3、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和观点应知道各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1)构造主义主要观点: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意识。
研究意识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认为一切心理现象(经验)可以分解为感觉、意象、激情三种元素。
研究方法:实验内省法(经内省而得到的经验即为意识)(2)机能主义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和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在本世纪初创立。
基本主张: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应该是研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的功能,而不像结构主义那样,只研究意识的组成元素。
2023年大学心理学期末考试要点归纳

心理学要点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旳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旳科学。
2、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旳指向和集中。
3、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旳目旳,也不需要做意志旳努力旳注意。
无意注意不是由意识控制旳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
4、故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它是有预定目旳,在必要时还需做一定旳意志努力旳注意。
5、爱好是指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旳心理倾向。
人类旳爱好表目前力争认识世界,因此又叫认识爱好。
6、意识:心理反应具有不一样旳形式,意识是心理反应旳最高形式,是人类特有旳心理现象。
广义旳意识是作为直接经验旳个人旳主观印象,体现为知、情、意旳统一。
7、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是指个体不曾察觉到旳心理活动旳过程。
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旳客观事物个别属性旳反应。
9、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旳客观事物整体属性旳反应。
10、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旳反应。
人们感知过旳事物、思索过旳问题、体验过旳情感和从事过旳活动,都会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不一样程度旳印象,这就是记旳过程;在一定旳条件下,根据需要这些储存在头脑中旳印象又会被唤起,参与目前旳活动,得到再次应用,这就是忆旳过程。
1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旳概括旳和间接旳反应,是对事物旳本质和规律旳反应。
12、发明思维是指运用新奇、独特旳措施,发明性地处理问题,产生新思想、新假设、新原理旳思维。
13、想象是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事物新形象旳过程。
14、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旳旳、不自觉旳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
故意想象是指有预定目旳旳、自觉进行旳想象,又称随意想象。
15、情绪和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与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旳态度体验及对应旳行为反应。
16、意志是人自觉确实定目旳,并根据目旳调整支配自己旳行为,克服多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旳旳心理过程。
17、能力是直接影响人旳活动效率,是活动得以顺利完毕旳个性心理特性。
它是人们顺利完毕某种活动旳必要旳心理条件。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

第一章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1、心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答: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研究动物心理和人的心理。
心理现象是人的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
2、意识的特征:能动性、目的性、具有自我意识3、心理现象的构成答:心理现象由心理过程、个性心理两部分组成。
个性心理中的个性倾向性构成离心力发展的动力因素。
心理过程包含:认识、情绪情感、意志.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注意是独立的心理特性,不属于心理过程,也不属于个性心理。
4、心理的实质答: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心理与实践活动:发展、制约5、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答: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产物,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学与教得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研究任务: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教师的教学行为6、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以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出版为标志7、高等教育与普通教育区别1)教育任务:高专2)教育对象:大学生 3)教育职能: 三大职能4)教育地位作用:最高层次、经济政治文化5)培养方式不同:科研引入教学、教学方法特殊性高等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①教学中学的比重逐渐增加,教的比重逐渐降低,教师注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活动增加;②教学上由传授法向指导法转化,学习法由再现式向探究式转化;③教学内容上,由传授基础知识为主向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转化,由注重教知识向注重教思维方式转化;④校内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互渗透。
8、理解并能与实际相结合阐述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答: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其次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材施教);第三,有助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1、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三种心理过程的概念及其关系※答: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都是属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即,是为了搞清楚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称为认识过程。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一章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二节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对象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二、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选择)(一)个体心理发展的先天和后天规律(二)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因与外因规律(三)个体心理发展的量变与质变规律(四)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规律四、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简答)(一)大学生心理的闭锁性与交往需要的矛盾(二)大学生求知欲与识别力之间的矛盾(三)大学生渴望独立和依然依赖的矛盾(四)大学生情绪与理智的矛盾(五)大学生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六)大学生性生理与性心理的矛盾第二节大学生的认知发展二、大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把握)(一)意义记忆占主导地位(二)记忆的敏捷性和准备性迅速增强(三)记忆的持久性和准确性显著提高第三节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一、大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判断对错)(一)大学生情绪情感的两极性(二)大学生情绪的稳定性和波动性(三)大学生情绪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四)大学生情绪的阶段性和层次性(五)爱情逐渐成为情感体验的重要方面(六)大学生高级情感日趋成熟稳定第三章大学生学习心理概述第一节学习心理概述二、学习的分类(一)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目标、情感领域目标和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学习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形成,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强化理论)有效地使用惩罚要注意以下几点:(建议看)①要就事论事,使被罚者认识到行为的错误所在,即要将罚与教育结合在一起,使受罚者的消极情绪与自己的所作所为联系在一起。
②防止惩罚的程度太轻。
惩罚太轻往往出现在受罚的行为存在着其他强化之时。
③防止惩罚后奖赏。
④不同时间场合、不同教育者之间惩罚要有一致性。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老师没具体划范围, 故整理了知识点)考试题型:1.选择题2.名词解释3.简答题4.论述题(或应用分析题)接说, 提出了对心理学影响巨大的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基础上的学习理论, 为教育心理学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包括动物实验、操作性行为与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原理)。
强化可分为积极强化(正强化)和消极强化(负强化)。
积极强化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概率;消极强化通过中止某种(讨厌的、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
强化还可以划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
一级强化物马祖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 能直接起强化作用, 如食物、水、安全、温暖、性等。
二级强化物事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以及强化反复联合, 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多元智力理论认为, 人类的认知并非一元, 而是多元, 传统智力只有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力, 过于狭窄。
因此, 加德纳认为, 人类有七种不同的智力, 即: 言语能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本规律的科学。
它既研究学生学的规律, 也研究教师教的规律, 但以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学规律为主。
②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研究、揭示学生学的心理规律, 以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学习理论, 使学生能运用这些规律提高自己的学习成效, 包括研究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结果的性质与结构;研究学生学习的分类;研究学生学习的过程;研究学生学习的条件;其次是研究、揭示教的心理规律, 为确立合理的教学原则和建立完善的教学理论提供心理依据, 并帮助教师配合学生学习的各个19世纪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 为教育心理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做好了准备。
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 迫切要求改善教育过程的组织、提高教育工作的成效, 同时还因为19世纪心理学本身的长足发展, 教育心理学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

一、名词解释部分1、教师反思含义。
(名词解释)P57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2、先行组织者的含义.(名词解释)P103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的可辨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3、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名词解释)P113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4、形式训练说。
(名词解释)P142是最早的有关学习迁移现象的系统假说,它把迁移看作是通过对组成“心灵"的各种官能进行分别训练来实现的,迁移的发生是自动的;并把训练和改进“心灵"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认为学习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学对象的难度和训练价值。
5、同化说.(名词解释)P200根据奥苏伯尔的观点,同化说是指在有意义的学习中,前后相继的学习不是相互干扰而是相互促进,遗忘的实质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6、陈述性知识.(名词解释)P205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陈述的知识。
7、程序性知识。
(名词解释)P205也称为操作性知识,十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8、群体极化。
(名词解释)P318是指群体成员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是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9、从众。
(名词解释)P321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用与大多数人一致性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10、行为目标的定义与条件.(名词解释)P375是用预期学生学习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也就是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来陈述目标。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点整理

(闭卷)
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P6.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3.P1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4 条); 4.P13-16.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4 条); 1.大学生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2.p27.大学生的认知/思维发展特点(3 条); 3.情绪、情感的分类(情绪、情感、情操)*; 4.p35,36.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里变化* 1.大学生的学习有何特点*; 2.p42.我国的学习分类*; 3.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 4.p40,41.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5 项)
1.p120,121.群体对个体的影响(2 条); 2.p122-123.从众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3.p130.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4 条); 4.p132-134.良好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护的方法*
论述题(开卷)
备注
1.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包括哪些环节; 2.心理学在教学中的作 用*; 1.大学生的情绪、情感体 验上的特点* 2.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 理变化如何?*
北京市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之《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整理
题型
名词解释
简答题
章节
第一章 绪论
(闭卷)
P2.教育心理学, P4.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P17.心理发展,
高校学生的身心与认知发展 P31.人生观
第三章 学习理论概述
第四章 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五章 高校学生的学习迁移
P40.学习*, P41.发现学习, P41.机械学习*
育学》中的概念相区分);
1.p212,213.如何培养大
P191,192.知识的类型(3 条);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p218-222.如何培养和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与考试指导纲要《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第一章认识高等教育心理一、考试目标考察学习者对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以及研究的原则和方法的了解,尤其是对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各个流派的观点的整体把握情况。
二、考试内容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含义2、实验教育学及其代表人物3、桑代克及其科学教育心理学诞生及其标志4、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特点5、联结派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6、认知派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7、联结——认知派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8、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9、现代信息加工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10、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第二章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一、考试目标考察学习者对一般心理现象和大学生身心活动的特点的认识。
二、考试内容1、人的心理现象2、大学生身心活动的基本特点与教育第三章高校学生学习心理概述一、考试目标主要考察学习者对学习的含义、学习的分类,特别是各种学习理论观点的把握和运用水平。
二、考试内容1、学习的含义(1)广义的学习(2)狭义的学习2、布鲁姆的目标分类3、加涅的按学习结果分类4、冯忠良按学习内容分类5、桑代克的联结学习论(1)学习是联结的观点(2)尝试错误的观点(3)三个学习定律6、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学习理论(1)操作条件发射的含义(2)强化的观点7、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1)顿悟的含义(2)顿悟产生的条件8、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发现理论(1)认知结构(2)发现学习的含义及其特征9、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1)有意义学习的含义(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3)有意义学习的三种同化模式(见第四章)10、建构主义学习论(1)建构主义知识观(2)建构主义学习观(3)建构主义学生观第四章高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一、考试目标主要考察学习者对陈述知识、程序知识以及策略知识的理解情况。
二、考试内容1、知识学习的界定2、知识的分类(1)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2)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3、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1)命题(2)命题网络(3)图式4、奥苏伯尔关于认知同化的观点及学习中的三种同化形式(1)同化的相互作用观(2)三种学习同化的形式A下位学习派生下位或派生类属(derivative subsumption)。
高等心理学考纲重点 - 高校教师资格证

第一章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1、*实验教育学及其代表人物:实验教育学派是实验心理学与教育学结合的产物。
是教育心理学的先驱。
在德国的代表人物是莫依曼和拉伊,实验教育学的名称是莫依曼提出的。
在法国的代表人物是比纳和西蒙。
1905他们编制了《比纳-西蒙智力测验量表》。
2、*桑代克及其科学教育心理学诞生及其标志:教育心理学创始人桑代克(美国),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1913年扩充为三卷本《教育心理学》。
分别为:《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工作疲劳与个别差异》。
3、*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特点:(1)以大量学习实验与测量材料为基础;(2)建构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心理学体系。
4、*联结派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1)把一切心理现象都归结为刺激(或“清静”)与反应的联结,把刺激与反应作为心理或行为的最高解释的原则或公式;(2)把所有的学习都归结为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形式;(3)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注重外部现象与外部条件的探索,忽视内在过程与内部条件的研究。
5、*认知派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学习不是由于试误及强化而形成的“联结”,而是通过有目的对情境的整体理解而产生的“顿悟”。
6、*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尊重人的价值、人的潜能与人的差异。
强调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能够适应变化,成为知道如何学习的“自由”人。
7、*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5)教育性原则(伦理性原则)。
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3)调查法:问卷调查,谈话调查;(4)测量法;(5)个案法。
第二章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1、自我意识内涵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并根据这种认识来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
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种心理成分所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师篇(20%)第一讲:教师职业心理的发展精选文档精选文档第二讲教师的素养与人格精选文档精选文档第三讲:教师工作压力与心理调适精选文档精选文档考点:1.教师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在教师职业岗位上渡过的、与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连续工作经历。
2.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是指教师的职业素质、能力、成就、职位、事业等随时间轨迹而发生的变化过程及相应的心理体验与心理发展历程。
3.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1)恒定平稳的职业生涯。
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之间没有那么明显的科层等第的差异或职位高低的不同。
(2)独立寂寞的教学科研。
有学者研究表明,教师常见的心理疾病——压力综合征产生的关键之一就是孤独感。
(3)年龄差距日渐拉大。
教师职业生涯也是个需要不断进行心理调适的过程。
(4)教学成效的难以衡量。
教师职业生涯中的内职业生涯发展是其整个生涯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4.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根据富勒提出了教师专业成长过程的阶段焦点不同的划分,将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生存关注阶段。
2、任务关注阶段。
3、发展关注阶段。
5.发展关注阶段教师有以下三方面表现:第一,回归性与超越性并存;第二,批判性与重构性共生;第三,理论性与实践性同构。
6.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专家型教师和非专家型教师的区分点是:第一,专家型教师风格具有多样性;第二,专家型教师具有独特性。
具有丰富的高度组织化了的知识的教师和能明智解决课堂问题的教师可视为教学专家。
7.专家型教师的教学专长表现在:(专家型教师的特征)1、拥有丰富的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实践知识、条件性知识。
)2、能够高效率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3、富有职业的敏锐洞察力。
8.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精选文档1、专家型教师能对教学情境进行准确的分析并具有很强的教学监控能力;2、专家型教师的教学具有灵活性并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3、专家型教师具有较强的反省意识和出色的科研能力。
9.格拉舍和伯利纳归纳了专家型教师应具备的特征有九点:(1)其教学专长是经过长期教学实践而获得的,获得的专长是不断发展的;(2)与其他职业专长的发展一样,其教学专长的发展也是非线性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教学专长的发展速度也有所不同;(3)与新手比较,专家型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更具有实践性和实用性;4、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在对问题的表征认识上有本质的区别,专家对问题的表征认识更深入,更接近本质;5、专家型教师对熟悉的教学情境的观察与判断比新手要快,具有直觉性的特点;6、专家型教师在解决问题时更具有灵活性,他们是机遇的策划者,能够迅速转变看问题的角度,而新手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具有刻板性;7、专家型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对学生的个体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因材施教;8、专家型教师在教学活动方面的认知技术达到了自动化的水平,因此,他们在处理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时,能够将更多的认识资源分配到其他的重要任务上;9、在教学活动中,专家型教师逐渐形成了完善的自我监控和调节机制,因此,能够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灵活、合理、有效的处理。
10.专家型教师成长的规律:专家型教师的成长需要的条件是:(新手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的途径)1、系统学习理论;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在教学上的差异是由于他们知识结构的不同造成的。
新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一定要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
这包括:所任学科的知识;教师职业的有关知识;教师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实践的基本技术与方法知识;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操作性实践与指导知识;教育科研知识。
精选文档舒尔曼指出,在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中,有四类知识是关键:第一类是实践知识。
来自日常教学经验;第二类是案例知识。
来自阅读大量的成功教师和一般教师的经验总结;第三类是理论知识。
通过阅读重要的理论思想、概念体系、教学模式等书籍;第四类是经验(实证)知识。
通过阅读具体实践课题和如何教学的实验研究报告获得。
2、进行教学观摩;对新手型教师来说,成为专家型教师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进行课堂教学观摩和分析,尤其是对专家型教师的教学进行观摩和分析。
课堂教学观摩课堂可以是组织化的,也可以是非组织化的。
组织化观摩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观摩。
可以是现场观摩,也可以是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非组织化观摩是没有计划、没有目的的观摩。
要求观摩者具有相当完备的理论知识和洞察力。
通过课堂教学观摩和分析,新手型教师可以学习专家型教师驾驭专业知识、进行教学管理、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的教育机智和教学能力。
3、从事科学研究;高校教师从事科研,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是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学术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4、自觉教学反思。
具体的方法包括:写反思日记、列问题单、收集学生反馈信息、交流反思策略。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也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某种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是一种提高参与者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
具体的方法包括:写反思日记、列问题单、收集学生反馈信息、交流反思策略。
11.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的主观判断与期望。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的行为和学习成就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和感受。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
精选文档一般教育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育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和判断。
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认识和判断。
辛涛等人的研究表明:环境因素和教师自身的因素影响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社会环境、尊师重教的风气、工作发展条件等影响教师的一般教育效能感。
学校环境、工作条件、发展机会、职业价值观和自我意识将对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产生重要影响。
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关键是教师的教育观和自信心。
俞国良等研究表明:随着教师教学实践的增多,教师的一般教育效能感有降低的现象;而个人教学效能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增强,是教师职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职业倦怠与预防:职业倦怠是指助人行业中的个体在面对过度工作需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的极度疲劳状态。
其核心成分是:(1)情绪衰竭。
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2)非人性化。
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来访者;(3)低个人成就感。
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低。
教师的职业倦怠:就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长时期压力体验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包括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
外在因素有:超量工作;同事关系紧张;班级规模过大;学生行为不良;晋升困难;较少参加决策过程等。
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体现在内在因素。
表现在:(1)外在社会期望与内在自我的迷思;(2)过高的内控制点导致“工作狂”的状态;(3)A型性格带来的不良应对。
预防教师职业倦怠的方法:(1)调整与工作有关的不合理信念。
(2)做好自我管理。
包括生活方式管理、时间管理、情绪管理。
精选文档第二讲教师的素养和人格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教师的职业特征决定了全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
社会期待教师成为:(1)教师角色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2)教师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发动者和促进者;(3)教师角色是行为规范的示范者;(4)教师角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者;(5)教师角色是教育科学研究者。
成为“专家型”教师是未来教师发展的目标。
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社会的职业角色期待反映了社会对某一职业人员的行为要求,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员应该认识自己的职业角色,产生职业的角色意识,形成职业能力。
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1)角色认知阶段。
(2)角色认同阶段。
(3)角色信念阶段。
促进教师角色形成的条件:(1)全面认识教师角色。
精选文档(2)树立教师榜样。
选择的榜样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榜样的特点要突出;二是榜样要具有可亲近性;三是榜样的示范行为具有可信任性。
(3)参与教育教学实践。
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师的素养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的素质和修养。
包括:(一)教师职业的心理素质(二)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教师基本素养的高低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成败的基础和关键。
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的职业理想是指教师对未来职业目标的向往和追求,是其献身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
教师的职业理想的核心是师爱。
表现在对教育事业、对全体学生、对教学学科的热爱。
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教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因素,是成为合格教师的前提条件。
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
教师对自己教学学科的热爱,是上好课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师爱具有极大的精神感召力,它是教育过程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心理条件。
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教师职业价值观是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和自身发展的认识和评价。
主要体现在对教师职业的评价取向、职业选择要求、职业报酬的期望等问题的认识与评价上。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观念对教师的态度和教育行为有显著的影响。
教师应在重新审视教师职业的价值观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和生长点。
教师职业的价值观需转变的观念是:(1)转变“仅为谋生、生存和生计竟成了职业全部”的生计观;(2)转变“照亮别人必须以毁灭自己为前提”的蜡烛观;(3)转变“安于工匠,教师创造性的工作竟成了简单重复”的匠人观。
精选文档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师教育教学活动效果的最基本和最直接的因素。
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的落脚点。
专业知识包括:(1)特定的学科知识(也称本体性知识)。
即学科的内容知识。
(2)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也称条件性知识)。
即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和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这是教师成功教学的保障。
(3)实践知识(也称情境性知识)。
即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的高低不仅影响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也影响个人对其教学过程及其教学效果的反省和评价。
表现在:(1)教学监控能力。
(2)教学反思能力。
(3)教育机智。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筹划与安排;二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沟通;三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与评价;四是教师对教学效果的分析与反思。
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会经历从他控到自控、从不自觉到自觉、敏感性逐渐增强、迁移性逐渐提高的过程。
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技术是:第一,改变角色;第二,教学反馈;第三,现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