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0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4-6章)【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4.1复习笔记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初的产生
最初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2)商业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促进作用
早期的商业在小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商品的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3)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
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形成在经济上所需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
a.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b.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②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强迫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起来,并使劳动者沦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加速准备经济条件。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1)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17世纪中叶以后,源于欧洲并逐步扩展到世界各地的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新兴资产阶级领导各种反封建力量进行了武装革命,经过反对封建复辟的反复斗争,终于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得到初步确立。
(2)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完全确立
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又称工业革命,即从手工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从工厂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技术革命。
通过产业革命,一方面,实现了生产技术的根本变革,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获得了与其相适应的物质技术基础,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雇佣工人丧失了依靠手工技术而独立劳动的可能性,成为资本家掌握的机器的附属物,巩固了资本主义雇佣剥削制度。
因此,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并最终确立起来。
二、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劳动力成为商品
1.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1)资本的总公式
①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区别
a.流通公式不同
商品流通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这个公式表明,商品生产者先出卖自己的商品,取得货币,然后再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
资本流通的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W—G),这个公式表明,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一定的商品,再将商品出卖,换回货币。
b.流通形式不同
商品流通是先卖后买,资本流通是先买后卖;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后者都是货币;在整个流通过程中起媒介作用的,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c.内容不同
在商品流通中,商品生产者出卖自己的商品,是为了换回自己需要的另一种商品。
它的内容是不同的使用价值相交换,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
资本流通的两极都是货币,货币在质上没有区别。
但是,在资本流通中最初付出的货币和经过流通收回的货币,是两个不同的量,收回的货币在量上大于付出的货币,资本流通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
②资本总公式
资本的总公式是指G—W—G ,它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运动。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
①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和商品经济的规律是对立的。
因为,按照商品经济的规律,在商品流通中,商品是按它的价值进行等价交换的,在交换中价值只发生形式的变换,并不发生价值量的改变,不会出现价值的增殖。
但是,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却是资本在流通中确实发生了价值增殖。
在流通过程中所出现的这种商品等价交换与价值发生增殖之间的矛盾,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②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解决
a.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阐明价值增殖,以及剩余价值的产生条件。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
这是因为,在商品流通中,如果是等价交换,则商品按价值进行交换,交换双方都不能得到更多的价值,不能产生出剩余价值。
这样,剩余价值似乎是由不等价交换产生的。
如果是不等价交换,通过贱买或贵卖,虽然可以使交换的一方占到便宜,可是商品生产者不仅作为卖者而且也要作为买者出现在市场上,他作为卖者或买者得到的,又会在作为买者或卖者时失掉。
即使有的商品生产者善于欺骗,既贱买又贵卖,这也只能使个别人发财致富,而不能使所有的商品生产者都获得剩余价值。
总之,“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
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
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但是,离开流通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因为在流通之外,商品生产者之间不发生关系,他们只是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商品生产者只能以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商品的价值,而不能再创造出一份剩余价值。
综上所述,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b.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关键
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货币上,因为货币无论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它所购买的商品的价值,不会发生价值的增殖。
所以,价值增殖只能发生在资本流通过程中间的商品上,但不能发生在商品的价值上,因为在流通中,商品价值只能发生形态变化,而不会自行增殖。
因此,价值增殖一定发生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上,就是说,货币所有者必须在市场上购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创造出剩余价值。
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关键,从而也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2.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①劳动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
劳动者要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必须能够有权支配它;
②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不占有生产资料,也没有足够的生活资料。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①劳动力价值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的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它包括:
a.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维持他的劳动力的再生产;
b.劳动者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商品的供给;
c.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用以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对具备一定的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劳动力的要求;
d.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和范围,不仅取决于劳动者的生理的需要,而且还取决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②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具有独特性
劳动力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三、资本主义生产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劳动过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家在购买了劳动力之后,就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过程。
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消费所购买的劳动力,让它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生产出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并使预
付的价值发生增殖。
(2)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的特点
①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
工人出卖劳动力给资本家,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就属于资本家,工人是为资本家劳动。
资本家为使工人的劳动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要对工人的劳动进行监督,迫使工人紧张地劳动,并减少生产资料的耗费。
②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的各种生产要素相结合的过程,因而劳动成果也就归资本家所有。
2.价值增殖过程
(1)从价值形成的角度考察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是指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和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
①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构成新产品价值的一部分。
②一定量的抽象劳动凝结到产品中形成新价值,这就是工人的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
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超过的那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因而价值增殖过程就实现了。
(2)剩余价值的含义
剩余价值是指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3)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是指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
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达到这一点,即工人新生产的价值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