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主义

合集下载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新城市主义的起源与发展1991年秋天,美国记者费尔·朗顿(London)在《时代》(Time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人的梦想》(The American Dream)的文章,文章提出了三大观点:1、当今的社会是人的社会还是汽车的社会2、我们究竟需要多大的城市3、我们是否遗弃了我们居住地的过去民间团体委员会组成了名为“新城市者”的小组,开始对朗顿的观点予以实证,由此引发了覆盖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新城市主义思潮。

1993年10月,美国6位建筑师在佛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召开了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the Congress for the New Urbanism)。

与会代表有170多位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发商。

标志着新城市主义思想经过多年孵化终于破壳而出,新城市主义组织的集结成型以及新城市主义运动的正式来临。

什么是新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领域内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

1、新城市主义并不“新”,而是对城市中心化的回归和提升。

2、新城市主义既是现代主义批判的产物,同时又集中了60—70年代各种建筑和城市研究的成果,如:混合利用、步行尺度、公共空间、密集社区等。

3、新城市主义的“新”的更大意义是媒体和众人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关注,对城市问题的关注,它的“新”表现在对过去优秀成果的集成。

4、新城市主义的基本理念针对现行政策法规和规划条例奉行功能分离、汽车占主导、忽视公共领域、漠视人文精神和自然环境的倾向,新城市主义强调:⊙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审视和解决问题⊙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步行生活的支持⊙公共价值重于私有价值⊙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解析——推行两种模式和把握三个尺度推行两种模式—TND、TOD1、TND(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传统邻里开发模式,偏重于社区邻里层面的规划设计,同时强调历史感。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各地城市为促进社会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均在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

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开速发展,城市出现的建设面积快速扩张,土地利用粗放和郊区化的现象。

如何保证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城市蔓延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利用和健康发展,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诞生于美国的新城市主义,在解决城市蔓延,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方面卓有成效。

对我国的城市规划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私人汽车的普及,高速公路的大量建设,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以及郊区的低税率,美国人开始大量向郊区迁移。

随之而来的便是制造业和零售产业的迁移,以上现象导致传统的城市中心区衰落,人口增长停滞,城市开始无序蔓延。

这种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城市的环境品质下降,能源消耗加剧,城市周边大量的农业用地和自热被吞噬,郊区无序蔓延。

在这种情况下,新城市主义应运而生。

1.新城市主义理念的诞生及其内涵 199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召集了6名设计师起草了一套社区规划原理和新兴城市的设计理念,结合在二战前美国城市的设计理念和现代化设计原理,建造用地集约、有人文关怀、适宜步行的居住环境,这一套理念后来称为“阿瓦尼原理”。

1993年10月美国弗吉尼亚州召开了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新城市主联盟正式成立。

1996年,新城市主义宪章在阿瓦尼原理的基础上诞生,为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加具体的指导。

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为:①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看待和解决问题;②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③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

它从都市区域、城镇(功能区)和城区(街道)3 个层面对未来城市的发展展开了丰富的构想。

而它的目的便是在于:①试图让传统的城市景观、多样性、街头生活和人的尺度回归21世纪的郊区;②试图解决传统城市的精华与当代社会建制与技术现实之间的矛盾;③试图更新传统城市观,以便使它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和日益增长的经济。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是作为一种以再造城市社区活力的设计理论和社会思潮,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的。

它是对被忽视了近半个世纪的美国社区传统的复兴,又被称为“新传统主义”。

其基本理念是从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中发掘灵感,并与现代生活的各种要素相结合,重构一个被人们所钟爱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紧凑性邻里社区来取代缺乏吸引力的郊区模式。

“新城市主义”倡导许多独特的设计理念,其中最突出的反映在对社区的组织和建构上。

邻里、分区和走廊成为“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

他们所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与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

“新城市主义”的城镇建设基本理念分为三个层面:区域层面、城镇层面和社区层面。

其两大组成理论为:一、传统邻里社区发展理论二、公共交通主导型开发理论。

新城市主义从区域、城市和社区三个层面对未来城市展开了丰富的构想,其中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主义思想深深地贯彻在其设计思想中。

其设计思想内涵和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3.1 尊重自然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新城市主义”认为任何城市和地区的成长发展都有一定的天然限制,城市的规模、选址应该充分考虑自然因素的制约,城市的成长发展不可能突破这一天然限定,否则将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活力的丧失和城市生态基区的急剧增大,最终导致整个地区的衰退。

其次,“新城市主义”把区域中的城市和郊区及其自然环境看作一个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有机体,二者共生共荣,城市既要注重内部的更新、完善和有机组织,又要保持与郊区农田、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

3.2 尊重社会与个人建设充满人情味的生态社区邻里、分区和走廊是“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

他们所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和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有机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

城市建设之“新城市主义”

城市建设之“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在中国的提出据课题组专家介绍,20世纪90年代初,北美地区城市面对郊区无序蔓延带来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思想,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的、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称之为“新城市主义”(NewUrban ism)。

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有关房地产的命题,但实际上我们更进一步理解人与社区———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否平衡时,就会发展这一问题,联系着城市发展观是否科学的大问题。

中国的城市社会并没有走过完全类似西方的“郊迁”往返的过程,但是,同样涌动着追求新城市、追求新生活的思潮。

房地产、建筑本体特质是什么,我们在与环境争空间时,是否能平衡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如何重视人居文化、打造优美的社区环境、完善的社区配套,使人们能享受到良好的空气、便捷的交通、繁华的商业、高雅的文化、优美的环境。

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人们借鉴西方城市发展的理念,从而扯起这面“新城市主义”的大旗。

城市建设中存在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思路的确立,我国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最好的发展时期。

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政府启动内需的政策,都加速了我国城市的建设发展。

但是这种快速发展必定会带来各种问题,如人口拥挤、交通堵塞、住房紧张、犯罪增加、水源短缺、污染严重等等,这些问题几乎在所有城市爆发出来。

(1)城市交通压力大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安全、高效、清洁、经济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安全、方便、舒适、快捷、低价的公共交通服务;城市环境的改善需要有利于环境改善的交通政策,城市的空前发展伴随着城市交通问题的加重。

目前,全国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27个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已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上海等城市中心区50%的车道上高峰小时饱和度达到95%,全天饱和度超过70%,平均车速下降到10km/h。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
历史特点
新城市主义设计的城市以不规则的格网式道路为骨架,为减少车流量和增加社区的可步行性,社区内街道设计狭小,容许路边停车,沿街步行道平均宽度为1英尺,平均车行速度为15-20哩/小时。新城市主义把简朴自律和可居性强的特点注入其城市里,减少房屋周围的草地面积,停车场地面积控制到最小,并规定停车库不能露在沿街路面。这些社区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它有许多维持这种简朴自律的魅力而制定的规章制度。 新城市主义不仅只在外观上反射新传统主义城镇之光,在氛围上也极力给予体现。设计上以人和环境为本,力求营造一个生活便捷、步行为主、俭朴、自律、居住环境与生态环境怡人的社区,重创二战前极受小城镇青睐的社区牢固的联结纽带。通过巧妙布局各种社会、文化、宗教场所、商店、公交中心、学校和城镇行政机构,为居民提供聚居场所;四通八达的步行道,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减少了对小汽车的依赖程度和相关开支;高效率的土地使用模式有助于保护开敞空间、减少空气污染;别具匠心的邻里特征和个性,避免景观像复制品似的到处出现。新城市主义成功地把多样性、社区感、俭朴性和人性尺度等传统价值标准与当今的现实生活环境结合起来。
街区,街道和建筑
(1)所有城市建筑和景观设计的最基本任务是在物质上定义街道和公共空间,多种用途的地方。 (2)单独的建筑项目应该完美地与它的周围相连接,这比独特风格更重要。 (3)城市地方的复苏依赖于安全保卫。街道和建筑的设计应加强安全的环境,能牺牲开放性和方便使用性。作为但不 (4)在当代的大都市,开发必须要充分地适应机动车交通。它只能以尊重步行和公共空间形态的方式完成。 (5)街道和广场应该对步行者安全、舒适和有吸引力。合理的布局鼓励步行并使邻居相识和保卫他们的社区。 (6)建筑和景观设计应植根于当地的气候、地形、历史和建筑实践。 (7)市政建筑和公共集散地要求重要的地点以加强社区标志和民主文化。他们应得到与众不同的形式,因为它们对形成城市网络的作用与其他建筑和地点不同。 (8)所有建筑应该提供给它的居住者以清晰的地点、气候和时间感。 自然方式的采暖通风比机械系统有更高的资源效率。 (9)历史建筑、城区和景观的保护和更新兵保持城市社会的连续和演变。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宪章的产生
1993 年10 月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北部亚历山大市, 第一届“新城市主义代表大会”(the Congress for the New Urbanism(CNU))召开。这次大会标 志着新城市主义思想经过多年孵化而终于破壳。 1996年在第四届新城市主义代表大会上, 到会的 266名委员共同签署了大会的纲领性文件:《新城 市主义宪章》(The Charter of the New Urbanism),成为新城市主义的宣言与指南。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把包括区域设计、城市设计、 建筑和景观设计在内的形体设计,看作是决定社 区未来的一个关键因素。新城市主义承认经济、 社会和政治问题是未来社区发展的关键因素,但 新城市主义提倡把注意力放在设计上。新城市主 义相信当政府的政策规定和金钱不能单独解决问 题时,形体设计能起关键作用试图让传统的城市 景观、多样性、街头生活、人的尺度重返21世纪 的郊区解决传统城市的精华与当代社会建制和技 术之间的矛盾更新传统城市观,使之适应现代生 活方式和日益复杂的经济
新城市主义思想的产生(物质现状)
郊区化
–二战结束时,在美国有大批复员军人回家,大城 市人口拥挤、犯罪率高,城市不能提供太多的住 房。此时,汽车的大批生产和贷款解决了美国人 的车的费用。联邦及各州由于战略等原因而对 高速公路的投资,偏远的郊区和小城镇可以与现 有的工作中心相连通, 它们为城市地区的劳动 者提供了低价土地和可以买得起的住房,零售业、 服务业、娱乐业和城市化的需求由于住房的需 求而成比例的带动了
亲朋好友之间的空间距离加大,打破了以前的空间联系纽带、邻里关 系恶化。
新城市主义思想的产生(思想基础)
对现代主义规划思想的修正
–简.雅各布 –威廉.怀特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
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私人轿车的普及和社区商业的郊区化等原因造成了美国城市蔓延的加倍。

为了解决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堵、大城市边缘的农业用地减少,通勤时间和距离加大、能源消耗增多等诸多问题,“新城市主义”的规划思想应运而生。

新城市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彼得·卡尔索普指出“新城市主义”的价值在于为阻止城市蔓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1993年第一届城市规划大会,标志着新城市主义运动的正式确立。

1996年在第四届新城市规划大会上形成了《新城市主义宪章》,此宪章完整的介绍了新城市主义的规划理念。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是,注重城市的生态系统平衡,城市的发展以不破坏自然资源位基本原则,提倡构建街道网络系统,以步行的距离为出发点,规划各种活动空间,使自然环境和社区有效的结合,强调以人的尺度建设宜居的城市街区。

杜安尼和普雷特兹夫妇提出的“传统邻里开发模式(tnd)“和卡尔索普提出的”交通引导开发模式“(tod)是新城市主义思想的典型代表。

这两种模式在美国有很多设计实践,并且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两者虽有不同,但是在实践当中的目的相同,都是通过紧凑的布局、多样化的空间、有效的资源利用,来共同建造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城市街区。

《新城市主义总结(灵璞上)[最终版]》

《新城市主义总结(灵璞上)[最终版]》

《新城市主义总结(灵璞上)[最终版]》第一篇:新城市主义总结(灵璞上)[最终版]新城市主义当代的中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建设方兴未艾,社会处于全方位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

人口膨胀、城市建筑(特别是住宅)高密度发展,高速运载系统与大量人口需求对社会和生态造成了巨大影响。

环境污染的加剧和大量城市住房的更新与改造,成为中国建筑面临的基本难题。

如何应对问题、谋求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而研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将是一条有效途径。

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的新城市主义思潮,以其在城市复兴和郊区蔓延重整领域的重大功效引起建筑界的广泛关注,其强调传统、社区性、邻里感、场所精神,全面、整体、有机、持续发展和主张恢复城市人文价值以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设计观念,对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有着直接而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新城市主义潮流产生背景及思想来源20世纪90年代,美国城市的郊区化进程伴随着小汽车时代已经持续了近半个世纪。

几十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大部分美国人的郊区梦想—“一部车子、一幢房子、一个院子”都已经实现。

人们在充分享受城市郊区优美的环境、明媚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之后,一部分既有财力又有文化的“社会精英”开始提出他们对于新的理想居住环境的畅想:重新回到城市之中,享受既有传统城市生活、充满乡村小城情调,又不放弃现代文明享受的城市社区。

这种新的主张与居住时尚得到了急于刺激新城市经济发展的开发商的积极响应。

同时,学术界、文化界和大众传媒也顺势而为。

于是,一种被称为“新城市主义”的思潮产生。

随之一种新的城市设计走向也产生了,它为现代城市设计带来了新的理念。

xx年3月28日至3月30日,来自欧洲、美洲和亚洲的新城市主义者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bologna)举行了新城市主义的第一次国际会议,这标志着新城市主义的正式诞生。

新城市主义是一场旨在促进邻里和地区健康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的运动,其设计思想和作品已经对美国新型社区的建立和城市肌理的重构产生了一定影响,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当今北美和其它国家及地区的城市建设。

案例——新城市主义PPT课件

案例——新城市主义PPT课件
上世纪70年代,曾兴建了Pasadena Plaza——以室内活动为主导封闭式 的大型Shopping Mall建筑。 90年代,人们厌倦了大尺度的都市构架模式所带来的冰冷生活状态,力图 回归往日相对集中小构架的市民生活空间,Pasadena Plaza成为该市发展 的阻碍。
.
16
改造过程:
案例3 ——洛杉矶 帕萨迪纳市 科罗拉多商业区
案例 2013.03
案例研究——新城市主义
.1Βιβλιοθήκη 案例研究 —— 新城市主义
新都市 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 主义 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模式。
注重机会成本、时间成本与居住舒适的结合,避免奢侈布局对环境的 破坏、对土地和能源的过度耗费。 整合居家、工作、购物、休闲、市政等各种功能,重构一个紧凑、便 利步行的邻里社区。 建设多功能的新城镇,营造社区和城镇中心,让社区回归网格状道路 系统,重建富有活力的城市街道。
十年“十大设计成就之一”。
规模: 占地32.4万㎡, 800米海岸线, 约2000人, 350个独立住宅, 200套公寓单元 和200间旅馆客 房。
.
5
案例1 ——佛罗里达州Seaside小镇
结构:以中央广场为核心,社区道路都通向海滩和城镇中心,把公共服务设 置在中央广场周边,供所有住户使用。通过广场、林荫道、海滩等公共空间 的设置,鼓励邻里间的交流。
.
10
案例2 ——马里兰州Kentland肯特兰镇
案例2:马里兰州Kentland肯特兰镇 肯特兰镇是首例应用TND模式,在旧有农场土地上建造的普通居住社区。
规模: 占地142公顷, 1600户, 5000人, 1990年建成。
.
11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之新城市主义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之新城市主义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之我见:以新城市主义为例xxxxx摘要:新城市主义是在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规划思潮。

本文从西方现代规划理论的起源与总体认知讲起,首先划分了20世纪规划思想主要阶段,并简要介绍其中的代表思想及代表人物,其次着重介绍了新城市主义,并从其概念、三个尺度及两个模式(TND与TOD)进行阐述,最后综合并筛选了各个文献中对新城市主义的利弊的讨论,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新城市主义;TND; TOD;Abstract:New Urbanism is a ideological trend which born in 1980s. This essay starts from the original and the full view of the modern western planning theory. Previously divided the main thoughts of the modern western planning into 6 parts, then introduced the main thoughts and main person. Secondly, introduced the New Urbanism emphatically, elaborated from its identity, three scales and two modes (TND & TOD), finally, integrated and screened all the literature discussion of the pros and cons on New Urbanism, and gave the views of myself in the end of this essay.Keywords:Modern western planning theory; New Urbanism; TND; TOD1. 对西方规划理论的总体认识1. 1.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是多元和复杂的,例如Campbell将其归结到以下几个基本事件:(1)田园城市(Garden City, E.Howard);(2)城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1,Burnham);(3)公共卫生改革(Public Health Reform)但也有学者认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柯布西耶的“当代城市”和赖特的“广亩城市”三者才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

新城市主义(弗罗里达海滨城)

新城市主义(弗罗里达海滨城)
规划设计师
Seaside
Seaside新城于1981年建成,规划设计师是 Andres Duany和Elizabeth PlaterZyberk(合称为 DPZ)。
社区的街道和步行道都可以通向海滩和城镇中心
风景有益于城镇的所有居民
小区以中央广场为核心, 社区道路都通向海滩和城镇中 心,公共服务设置在广场周边, 供所有住户使用;城市界面以 中高密度住宅为主,景观界面 打造滨海低密度区。
道路系统
由街道围合的每个街区的尺度设定在70×80米以下, 街道呈格子状布局,并与既存的道路网相连结。社区内的 道路网不仅考虑到交通功能,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步行与自 行车的利用条件。街道两侧还布置了小汽车停车位。 社区内除一般道路网之外,还设置了与一般道路分离 的步行者专用道路网示
作品名字 以核心中央广场为标志,设置大量 商业体外摆、住宅小节点、凉亭等公 共开放空间,这些地产成为邻里间聚 会交流的场所,从而营造强烈的社区 氛围。
2013.05-2014-01
WaterColor Landscape
海洋景观
>> 作品展示
作品名字
景观总体规划的目标是建立新的生态社区整 合标准。目的是使社区成为地方精神表达的 典范。设计团队的目的是创建一个开放的公 共空间来应对该地区特定的自然和文化特色 的步行社区。 现有的景观非常丰富多彩,最重要的贡献是 保留、突出这一独特的乡土景观的同时,为 人们创造一个宜居的地方。
图片 图片
李益达,夜空中最亮逗比!更多PPT可 “逼格PPT”,或登录: 。为了让网站更好的 运营下去,帮我点广告吧,自然地点点 广告。为了让网站更好的运营下去,帮 我点广告吧,自然地点点广告。
图片
开放式社区
open community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
4 节约资源——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 影响: • 当前,中国正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 新城建设、旧城更新等城市建设工程量巨 大。一方面,不仅要解决大规模的小城镇 的建设问题,也要面对大城市的无序蔓延 和郊区化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由于我 国资源短缺、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重, 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是当务 之急。

在这种前提下,虽然“新城市主义”是美国高 响。
• • 1.从自然生态系统容量的角度确定城市规模和等级体系
• 2 发展有机的公共快速交通系统,促进城市的紧凑发展
• 3 继承和发扬地方文化与历史传统,保持城市特色与发展活 • 4 在城市规划中坚持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原则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 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 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 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新城市 主义是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 • 这场运动始于1990年初。基于市郊不断蔓延、 社区日趋瓦解,新城市主义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 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 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设计思想
• 新城市主义从区域、城市和社区三个层面对未来城市展开了丰富的构 想,其中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主义思想深深地贯彻在其设计思 想中。 • 其设计思想内涵和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尊重自然——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
2.尊重社会与个人——建设充满人情味的生态社区


3 保持“多样性”——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城市规划师考试.doc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城市规划师考试.doc

1 引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着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论。

二战前,作为世界城市规划理论中心的欧洲,在其城市规划历史上先后产生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勒·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以及带状城市、工业城市等城市发展理论。

这些理论共同支撑着“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的构架,并且至今仍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二战后,由于城市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自然生态文明的蓬勃发展,“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了解决现代城市问题,各国有关专家、学者一直在进行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作为二战后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心的美国,孕育并活跃着许多有关城市规划理论、设计与发展模式的思潮流派。

其中,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产生的“新城市主义”思潮正日益发挥影响,并引发了当代城市规划理论思想与城市发展模式的变革。

2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起因“新城市主义”思潮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 社会公众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不满现代工业文明追逐的是效率与标准化的生产,强调的是如何生产出最大限度的商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实现其最大的市场利润。

工业文明思想在城市开发中则体现为忽视公众利益的高强度开发和近乎标准化的开发建设。

结果,城市地方传统特色逐渐丧失,城市中到处是千篇一律的景象和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森林。

同时,由于过于强调城市功能分区,城市中传统社区与邻里关系弱化、社区活力丧失,人们在城市中无法找到家的感觉。

可以说,人们在城市不断延伸的高速路中、在冰冷的城市森林中失去了自我这诱发了人们对美好家园的向往与渴求,也引发了城市规划界对城市发展思想与模式的探讨。

2.2 社会公众对城市社会秩序的不满工业文明条件下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地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理论强者生存,而缺少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必要关怀。

因此,现代城市社会的两极分化、社会公平与公正等问题越来越严重。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一、新城市主义的定义新城市主义是指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在建筑和规划上的一种新思潮,它的设计思想和作品对当今美国新型社区的建立和城市肌理的重构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新城市主义指的是对传统区域规划模式的复兴,以及将现有环境改造重修成完整城镇的一种城市规划方式。

即提倡创造和复兴多样化的、适宜步行的、混合使用的、紧凑型邻里、城镇和都市。

这样会创造一个精心设计的公共开放空间,恰好与郊区蔓延模式形成对比。

二、新城市主义的主要主张1.限制城市边界,建设紧凑型城市新城市主义认为,限定城市规模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自然生态环境,它主张城镇的发展要有一定的边界,这一边界是由自然环境容量所限定的,人们不能模糊和消除这一边界的存在。

从生态学角度看,实际上是承认城市发展以及城市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强度是有极限的,亦即城市的发展存在着生态极限。

新城市主义坚持城市要紧凑发展的原则。

它批判了美国“建立在汽车轮子上”的郊区化模式,主张应该有限制地使用小汽车。

新城市主义认为城市应该拥有多种交通运转系统:不仅要有大运量的、快速的、节约能源消耗的公共交通系统,而且更要有无须消耗能源的、宜人的步行系统、自行车系统等,以满足人和社会的多种需求。

并且各交通系统之间必须要有便捷的衔接和转换,共同构成有机的、便捷的交通网络,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持续运转。

2.以人为本,建设充满人情味的新社区新城市主义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手法,表示了对社会和个人的充分关心。

这一点在它所倡导的“社区”设计理念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邻里、分区和走廊是“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

他们所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和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有机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

同时,新城市主义认为邻里、分区和走廊也是大都会地区的发展和再发展的基本元素,这三者的有机组合共同形成了市民认可的、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充满人情味的生态社区,并且促使居民形成对保持社区活力、促进社区发展与进步所必需的责任感。

新城市主义理论及其中国视角的开题报告

新城市主义理论及其中国视角的开题报告

新城市主义理论及其中国视角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城市的流动性差、城市环境污染、通勤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城市主义逐渐兴起。

新城市主义旨在通过城市规划和设计来创建更加人性化、健康、可持续的城市空间和社区,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也面临类似的问题,因此新城市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及其有效性也广受关注。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究新城市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及其有效性,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新城市主义的概念含义,其与传统城市规划的区别和联系。

2.新城市主义的理论基础,包括它的人本主义、生态学、可持续性等基本原则。

3.探究新城市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并分析其中的现实问题和困境。

4.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以促进新城市主义在中国的推广和实施,以解决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分析实际案例,深入了解新城市主义的理论和方法。

同时,对于新城市主义在中国的实际应用进行案例分析,分析其中的问题和困境。

四、拟定初步结构第一章绪论-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论文章节结构第二章新城市主义理论概述-新城市主义的概念-新城市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背景-新城市主义的理论基础-新城市主义和传统城市规划的区别和联系第三章新城市主义的案例分析-美国新城市主义模式:波特兰-欧洲新城市主义模式:弗里堡-中国新城市主义模式:复兴城第四章新城市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与实践-新城市主义对于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新城市主义在中国的应用现状-新城市主义在中国的实际问题和困境第五章新城市主义的政策建议-基于新城市主义的改革与创新-新城市主义在中国的推动路径-政策建议与预期推动效果第六章结论-总结-研究不足与展望参考文献。

新城市主义八大主张

新城市主义八大主张

新城市主义的八大主张主张之一:限制城市边界,建设紧凑型城市新城市主义认为,限定城市规模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自然生态环境,它主张城镇的发展要有一定的边界(Urban Growth Boundary),这一边界是由自然环境容量所限定的,人们不能模糊和消除这一边界的存在。

从生态学角度看,实际上是承认城市发展以及城市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强度是有极限的,亦即城市的发展存在着生态极限。

新城市主义坚持城市要紧凑发展的原则。

它批判了美国“建立在汽车轮子上”的郊区化模式,主张应该有限制地使用小汽车。

新城市主义认为城市应该拥有多种交通运转系统:不仅要有大运量的、快速的、节约能源消耗的公共交通系统,而且更要有无须消耗能源的、宜人的步行系统、自行车系统等,以满足人和社会的多种需求。

并且各交通系统之间必须要有便捷的衔接和转换,共同构成有机的、便捷的交通网络,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持续运转。

主张之二:继承传统,复兴传统开发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新城市运动被称为“新传统主义开发”。

然而,这个词语并不恰当。

新城市主义的倡导者认为:各种类型的建筑风格、城镇规划和社区密度都能够整合成一流的新城市主义社区。

因此,新城市主义开发并不完全是“新传统主义开发”,它一方面从以前的规划建设中寻找灵感,另一方面着眼于人们的现代生活,如果完全是传统主义的开发,那么新城市主义就是一种倒退。

新城市主义并不仅仅是一种复兴,它还必须面对现代社会中的实际情况:汽车,“大盒子”般的商店,这些还只是实际情况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提倡回归社区,不是让我们拒绝现代生活的种种便利,而是让我们更好地利用新技术,现在人们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办公就是应该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继续发扬光大的。

主张之三:以人为本,建设充满人情味的新社区新城市主义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手法,表示了对社会和个人的充分关心。

这一点在它所倡导的“社区”设计理念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邻里、分区和走廊是“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城市主义:亦称新都市主义(New Urbanism)。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郊区无序蔓延带来的城市问题而形成的一个新的城市规划及设计理论。

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新城市主义思想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1993年在美国亚历山德里亚召开的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比标志着新城市主义运动的正式确立和理论体系的成熟。

其核心人物是彼得·卡尔索普(Peter Calthorpe)。

理论:新城市主义提倡创造和重建丰富多样的、适于步行的、紧凑的、混合使用的社区,对建筑环境进行重新整合,形成完善的都市、城镇、乡村和邻里单元。

其两大组成理论为:一、传统邻里社区发展理论(TND,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二、公共交通主导型开发理论(TOD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历史问题从二战期间开始,美国人为了拥有私密性、机动性、安全性和私有住宅而大规模迁往郊区。

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造成建筑形式千篇一律、公共建筑散置各处、大都市地区边缘的农业用地和自然开敞空间被吞噬、拉大了通勤距离和时间、加大对小汽车交通方式的依赖、加剧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甚至导致城市与郊区发展的失衡、城市税源减少和种族隔离等问题。

面对郊区蔓延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新城市主义提出了“公共交通主导的发展单元”的发展模式。

其核心是以区域性交通站点为中心,以适宜的步行距离为半径,设计从城镇中心到城镇边缘仅四分之一英里或步行五分钟的距离,取代汽车在城市中的主导地位;在这个半径范围内建设中高密度住宅,提高社区居住密度,使每英亩1个居住单元增加到6个单元;混合住宅及配套的公共用地、就业、商业和服务等多种功能设施,以此有效地达成复合功能的目的,从区域宏观的视角整合公共交通与土地使用模式的关系。

历史特点新城市主义设计的城市以不规则的格网式道路为骨架,为减少车流量和增加社区的可步行性,社区内街道设计狭小,容许路边停车,沿街步行道平均宽度为1英尺,平均车行速度为15-20哩/小时。

新城市主义把简朴自律和可居性强的特点注入其城市里,减少房屋周围的草地面积,停车场地面积控制到最小,并规定停车库不能露在沿街路面。

这些社区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它有许多维持这种简朴自律的魅力而制定的规章制度。

新城市主义不仅只在外观上反射新传统主义城镇之光,在氛围上也极力给予体现。

设计上以人和环境为本,力求营造一个生活便捷、步行为主、俭朴、自律、居住环境与生态环境怡人的社区,重创二战前极受小城镇青睐的社区牢固的联结纽带。

通过巧妙布局各种社会、文化、宗教场所、商店、公交中心、学校和城镇行政机构,为居民提供聚居场所;四通八达的步行道,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减少了对小汽车的依赖程度和相关开支;高效率的土地使用模式有助于保护开敞空间、减少空气污染;别具匠心的邻里特征和个性,避免景观像复制品似的到处出现。

新城市主义成功地把多样性、社区感、俭朴性和人性尺度等传统价值标准与当今的现实生活环境结合起来。

新城市主义特点1、适宜步行的邻里环境。

大多数日常需求都在离家或者工作地点5~10分钟的步行环境内完成。

2、连通性。

格网式相互连通的街道成网络结构分布,可以疏解交通。

大多数街道都较窄,适宜步行。

高质量的步行网络以及公共空间使得步行更舒适,愉快、有趣。

3、功能混合。

商店、办公楼、公寓、住宅、娱乐、教育设施混合在一起,邻里、街道和建筑内部的功能混合。

4、多样化的住宅。

类型、使用期限、尺寸和价格不同的各类住宅集中在一起。

5、高质量的建筑和城市设计。

强调美学和人的舒适感,创造一种区域感。

在社区内特别设置一些公共建筑和公共场所。

通过人性化建筑结构和优雅的周边环境给人特别的精神享受。

6、传统的邻里结构。

可辨别的中心和边界。

跨度限制在0.4~1.6公里。

7、高密度。

更多的建筑、住宅、商店和服务设施集中在一起,鼓励步行,促进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和节约时间。

8、精明的交通体系。

高效铁路网将城镇连接在一起。

适宜步行的设计理念鼓励人们步行或大量使用自行车等作为日常交通工具。

9、可持续发展。

社区的开发和运转对环境影响到最小程度。

减少对有限土地资源和燃料的使用,多用当地产品。

10、追求高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以上各点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提高整个社区居民乃至整个人类社区的生活质量。

2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起因“新城市主义”思潮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 社会公众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不满2.2 社会公众对城市社会秩序的不满2.3 社会公众对自然生态文明的向往2.4 社会公众对传统的、地方的历史文化的重视2.5 新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3 “新城市主义”思想内涵“新城市主义”思想的产生源于对地方地理、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新经济”时代的理解,以及对必要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原则的尊重,但它对具体设计风格不抱有任何的偏见,只是寻找一条走向21世纪的实现城市持续发展的道路。

也可以说,新城市主义代表了人类对于城市的一种新梦想,是人类都市梦想的精华。

新城市主义是现代主义批判的产物,同时又是60年代各种建筑和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的成果。

它带着田园新城的气息一路走过,在汲取了人文主义、历史主义、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在100多年后的新世纪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城市规划与发展的理想蓝图。

新城市主义从区域、城市和社区三个层面对未来城市展开了丰富的构想,其中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主义思想深深地贯彻在其设计思想中。

其设计思想内涵和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3.1尊重自然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这一原则首先体现在对城市的规模的限定上。

“新城市主义”认为任何城市和地区的成长发展都有一定的天然限制,城市的规模、选址应该充分考虑自然因素的制约,城市的成长发展不可能突破这一天然限定,否则将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活力的丧失和城市生态基区的急剧增大,最终导致整个地区的衰退。

其次,尊重自然的原则体现在城市和郊区的关系以及城镇体系结构的构想上。

“新城市主义”把区域中的城市和郊区及其自然环境看作一个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有机体,二者共生共荣,城市既要注重内部的更新、完善和有机组织,又要保持与郊区农田、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

此外,“新城市主义”主张建立多中心的有机的城镇体系结构,不同的城镇之间则存在互补的关系。

中心城市、普通城镇和郊区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态体系。

第三,尊重自然的原则体现在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模式上。

针对不同条件,“新城市主义”将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模式主要总结为三种:填充式开发(infill),主要指城市内部功能的自我完善;再开发(redevelopment),主要指城市内部功能的更新;以及新的成长区和卫星城(new growth area and satellite town),指新城建设。

同时,新城市主义注重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建设,强调不论城市发展以何种模式进行,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开发的品质而不是开发所处的位置和开发规模。

3.2尊重社会与个人建设充满人情味的生态社区“新城市主义”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手法,表示了对社会和个人的充分关心。

这一点在它所倡导的“社区”设计理念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邻里、分区和走廊是“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

他们所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和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有机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

同时,“新城市主义”认为邻里、分区和走廊也是大都会地区的发展和再发展的基本元素,这三者的有机组合共同形成了市民认可的、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充满人情味的生态社区,并且促使居民形成对保持社区活力、促进社区发展与进步所必需的责任感。

3.3 保持“多样性”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个体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的基本因素,因为“多样性可以增加其稳定性”。

城市、社区主体与功能的多样性是其持续发展的基础,这一点也是新城市主义所强调的。

多样性原则在新城市主义设计理念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主体人的多样性。

在这一点上,新城市主义主要是从社会公平和公正的角度,寻求一种解决社会阶层隔离与分化等社会问题的方法。

它认为在城市、邻里和社区内应该具有多种类型和价格水平的房屋,以满足不同年龄、种族和收入水平的阶层的需求,从而达到保持主体人多样性的目的。

另外,它强调社会公众的参与和合作以及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这样可以加强社会多样性的主体人的交流与联系,而这正是一个有活力的地区所必需的。

二是功能的多样性。

新城市主义将城市或社区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不同的使用功能的土地组织在一起,以促进社区生活多元化的形成和社区生命力的增长。

它反对现代主义过分注重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城市特色和活力来自对丰富的资源的混合使用,使居民、工作单位、商业活动等融入邻里和社区的生活中,同时,通过有机联系的街道网络共同构成居民邻里生活的舞台。

三是物质环境的多样性。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城市历史遗存的尊重上。

新城市主义认为城市历史遗存是城镇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强调城镇的开发和再开发应当是一个维持地方传统和特色的过程。

新开发的物质环境应该能够尊重历史、传统与现存,实现与传统的和谐和有机联系,以保持地方特色的延续和维持城市物质环境最大限度的多样性,适应人对城镇功能的综合要求,实现城市文明的持续发展。

4 启示当前,中国正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新城建设、旧城更新等城市建设工程量巨大。

一方面,不仅要解决大规模的小城镇的建设问题,也要面对大城市的无序蔓延和郊区化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资源短缺、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重,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是当务之急。

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历史,欧美各国有关城市发展的经验有值得我们借鉴的一面,但其“先发展后治理”的城市发展模式显然不能为我所取。

这主要是因为“新经济”时代的城市发展不仅重视城市生活与生态品质的提高,而且要能够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思想、新的理论与方法来指导我国的城市发展。

而“新城市主义”正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未来城市发展的思路,它表达的具有深刻生态思想的关于城市发展、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原则,向我们展示了未来城市的一种发展模式。

虽然“新城市主义”是美国高科技发展和大规模郊区开发背景下的产物,但它对中国城市的规划与发展将不无启示。

新城市主义模式提出一个理想邻里的基本设计准则包括哪些内容(9分)答:1)有一个邻里中心和一个明确的边界,每个邻里中心应该被公共空间所界定,并由地方导向的市政和商业设施来带动2)最优规模——由中心到边界的距离为400m左右的空间范围;3)各种功能活动达到一个均衡的混合——居住、购物、工作、就学、礼拜和娱乐;4)将建筑和交通建构在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街道组成的精密网络上;公共空间应该是有形的而不是建造留下的剩余场地,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的安排应优先考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