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小结与复习 大赛获奖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第十二章小结与复习

第十二章小结与复习

第十二章小结与复习1.让学生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会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来证明线段相等和角相等的问题.2.经历探究、合作、交流、展示全等三角形有关性质和判定的运用,让学生掌握几何的分析思想.3.让学生体会几何学的实际应用价值.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难点: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来证明线段相等和角相等的问题.一、情景导入,感受新知知识结构图: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自主探究】教师针对本章易错点引导学生予以归纳并分析错因.(一)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时出错.例1:如图,已知△ABC≌△FED,∠C=∠D,AE=BF,指出其它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常见错解】对应边BC与DF,AE与BF,对应角∠DFE和∠ABC.【错解分析】识图能力差,不能从重合的角度(将其中一个三角形先平移使AB与EF重合,然后沿EF翻折)来认识三角形的对应,从而无法正确找到对应边、对应角.(二)对“SSS”掌握不熟练,自造条件用于判定三角形全等.例2:如图,AB=CD,AC和BD交于点O,若AC=BD,则∠B=∠C吗?为什么?【常见错解】∵AC=BD,∴OA=OD,OB=OC.又∵AB=CD,∴△ABO≌△DCO(SSS),∠B=∠C.【错解分析】OA=OD,OB=OC属于自造条件,由AC=BD无法推出OA=OD,OB=OC.(三)对SAS,AAS中的“夹角”“对应边”的内涵理解不清,导致用错.例3:如图,AE =AC ,AB =AD ,∠EAB =∠CAD.求证:∠B =∠D.【常见错解】 在△ABC 和△ADE 中,AC =AE ,∠CAD =EAB ,AB =AD ,∴△ABC ≌△ADE(SAS ),∴∠B =∠D.【错解分析】 没有认真地结合图形来分析条件,对应角认识不明确,错把∠EAB 和∠CAD 看成△ABC 和△ADE 的内角.三、典例剖析,运用新知 【合作探究】例1:已知:如图,点D 、E 在BC 上,且BD =CE ,AD =AE ,求证:AB =AC. 证明:作AO ⊥BC 于O ,则∠AOB =∠AOC =90°.在Rt △AOD 和Rt △AOE 中,⎩⎪⎨⎪⎧AD =AE ,AO =AO ,∴Rt △AOD ≌Rt △AOE(HL ). ∴OD =OE. ∵BD =CE ,∴OD +BD =OE +CE , 即OB =OC.在△AOB 和△AOC 中, ⎩⎪⎨⎪⎧OB =OC ,∠AOB =∠AOC ,AO =AO ,∴△AOB ≌△AOC(SAS ). ∴AB =AC.例2:如图所示,CE ,CB 分别是△ABC ,△ADC 的中线,且AB =AC.求证:CD =2CE.【分析】 为了证明CD =2CE ,考虑CE 是△ABC 底边AB 上的中线,故把CE 延长到F ,使CF =2CE ,把原来证CD =2CE 转化为证明CD =CF ,如此把线段“倍半”的数量关系转化为证两条线段的相等关系.【归纳】 三角形中有中线时,常加倍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使边、角条件转换,将分散的边、角集中在一些图形中,使问题易于解决.四、课堂小结,回顾新知1.利用知识回顾与错例剖析,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建立起清晰的知识框架,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2.强调转化思想的认识与应用,证明线段与角的相等可以转化成证明三角形全等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测量问题也可以利用全等三角形知识解决.利用这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领悟和掌握这种数学思想方法.五、检测反馈、落实新知1.△ABC 中,∠B =60°,∠C =80°,O 是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则∠OAC =20°,∠BOC =110°. 2.如图,AB =CD ,AD =BC ,O 为BD 中点,过O 点作直线与DA 、BC 延长线交于E 、F ,若∠ADB =60°,EO =10,则∠DBC =60°,FO =10.3.如图,BD 是∠ABC 的平分线,AB =BC ,点E 在BD 上,连接AE 、CE ,DF ⊥AE ,DG ⊥CE ,垂足分别是F 、G ,求证:DF =DG.证明:∵BD 是∠ABC 的平分线,∴∠ABE =∠CBE ,∴在△ABE 和△CBE 中,⎩⎪⎨⎪⎧AB =BC ,∠ABE =∠CBE ,BE =BE ,∴△ABE ≌△CBE(SAS ).∴∠AEB =∠CEB.又∵∠AEB +∠AED =180°,∠CEB +∠CED =180°.∴∠AED =∠CED.∴ED 平分∠AEC.又∵DF ⊥AE ,DG ⊥CE ,∴DF =DG .4.已知:如图,AB =DC ,AE =BF ,CE =DF ,∠A =60°. (1)求∠FBD 的度数; (2)求证:AE ∥BF.解:(1)∵AB =DC ,∴AB +BC =DC +BC ,即AC =BD. 在△ACE 和△BDF 中,⎩⎪⎨⎪⎧AC =BD ,AE =BF ,CE =DF ,∴△ACE ≌△BDF(SSS ). ∴∠FBD =∠A =60°. (2)∵∠FBD =∠A ,∴AE ∥BF. 六、课后作业:巩固新知(见学生用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 小结与复习》课堂教学课件PPT初二公开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 小结与复习》课堂教学课件PPT初二公开课

【交流与反思】
6.实验中可以省去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可以通过绕线的方式确 定物体上升高度与拉力端移动距离的倍数关系。 7.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增加物重、减小动滑轮重力、减小绳与 滑轮间的摩擦。 8.只改变绳子绕法,不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
典例精析
某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除了如图所示器材和弹簧测力计外, 还需要的器材是_刻度尺 。 (2)实验中应沿竖直方向 匀速 缓慢 拉动弹簧测力计。
物体所受斜面的摩擦力f= W额 = 720J =160N
s
4.5m
重点实验突破
实验一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设计和进行实验】 1. 杠杆的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转动。 2.实验前杠杆平衡螺母的调节:左高向左调, 右高向右调。 注:平衡后的杠杆,在实验过程中不能再调节。
3. 让支点处于杠杆中央的目的: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 4.实验开始需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便于测量力臂。 5.实验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 公式表示为F1l1=F2l2 。
(3)在杠杆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得 到的数据如下表。这四次实验数据中有一次是错误的,错误数据 的实验次数是 2 ,错误的原因可能是 动力臂和阻力臂记反了。
实验次数 动力F1/N
1
0.5
2
1
3
2
4
1.5
动力臂 l1/cm
0.5 3 15 10
阻力F2/N
1 5 1.5 3
阻力臂l2/cm
n=2,F=
1 2
G,s=2h
典例精析
例2 如图,用F=10N水平拉力,使重为100N的物体A,沿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复习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复习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P27
P27
P27
练习
7:如图,已知,EG∥AF,请你从下面三个条件中,再选出两 个作为已知条件,另一种作为结论,推出一种正确旳命题。 (只写出一种情况)①AB=AC ②DE=DF ③BE=CF
已知: EG∥AF 求证:
A
E
B
G
D
C F

拓展题
8.如图,已知∠A=∠D,AB=DE,AF=CD,BC=EF. 求证:BC∥EF
▪例5:如图,在△ABC 中,AD⊥ BC,CE⊥ AB,垂足分别为D、E, AD、CE交于点H,请你添加一种合 适旳条件: BE=EH ,使 △AEH≌△CEB。
▪ 例6:求证:三角形一边上旳中线不大于其他两边之和旳二
分已之知一:。如图,AD是△ABC
旳中线,求证:AD
1 2
(
AB
AC)
证明: 延长AD到E,使DE=AD,连结BE
2.点A、F、E、C在同一直线上,AF=CE, BE = DF,BE∥DF,求证:AB∥CD。
证明: AF CE
AE CF
又 BE ∥DF 1 2
又 BE DF
AEB ≌ CFD
A C
AB ∥CD
3、如图:在△ABC中,∠C =900,AD 平分∠ BAC,DE⊥AB交AB于E, BC=30,BD:CD=3:2,则 DE= 12 。
知识点
1.全等三角形旳性质: 相应边、相应角、相应线段相等,周长、面积也相等。
2.全等三角形旳鉴定: ①一般三角形全等旳鉴定:
SAS、ASA、AAS、SSS
②直角三角形全等旳鉴定:
SAS、ASA、AAS、SSS、HL
知识点
3.三角形全等旳证题思绪:

第12章小结复习课优质课件

第12章小结复习课优质课件
八年级上册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小结复习(2)
课件制作
江华学校
刘治勇
三、当堂检测
三、当堂检测(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 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则∠α等于( ) A. 72° B. 60° C. 58° D. 50° 2.如图,亮亮书上的三角形被墨迹污染了一部分,他根据所学的知 识很快就画了一个与书上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那么亮亮画图的依 据是( ) A. AAS B. SAS C. ASA D. SSA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全等三角形是指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 B.全等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分别相等 C.全等三角形是指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D.所有等边三角形都全等.
D A E
C
17.如图,△ABC≌△A′B′C′,AD,A′D′分别是△ABC和 △A′B′C′的对应边边上的中线, AD与A′D′ 有什么关系? 证明你的结论. A
A'
B
D
C B'
D'
C'
四、错题整理
四、错题整理 请在课后将本章做过的错题剪辑在一起,并进行反思.
三、当堂检测
三、当堂检测
三、当堂检测
A O B C D
A
9. 如图,点O在△ABC内,且到三边的距离相等. 若∠A=60°,则∠BOC= B
10.如图,BE⊥AC,垂足为D, AD=CD,BD=ED.若∠ABC=54°, 则∠E= °.
O C
三、当堂检测
(三)解答题 11.如图,CA=CD,∠1=∠2,BC=EC. 求证AB=DE.
14.如图,两车从路段AB的两端同时出发,沿平行 路线以相同的速度行驶,相同时间后分别到达C,D 两地.C,D两地到路段AB的距离相等吗?为什么?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小结与复习课件2_6-10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小结与复习课件2_6-10

∵∠ACB=∠ECD,CB=CD,
∠ABC=∠EDC, ∴△EDC≌△ABC(ASA).
CD
∴DE=BA.
E
答:测出DE的长就是A、B之间的距离.
花瓶里的纸花与笔筒中毛笔同时被主人摆放在案桌上。之后,蚂蚁逢人便说:“当你遇到无法逾越的障碍时,不妨换一种方式。玛茨亚很机灵,不过还是被吓了一跳。 电影在线观看 /tv/29.html 它倒还能挺直身子走路。
AD=AD, AB=AC,
∴ Rt△ADB ≌ Rt△ADC(HL). ∴BD=CD.
A
B
D
C
方法总结
利用全等三角形可以测量一些不易测量的距离和长度,还可对某些 因素作出判断,一般采用以下步骤: (1)先明确实际问题;
(2)根据实际抽象出几何图形;
(3)经过分析,找出证明途径; (4)书写证明过程.
考点四 利用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例4 如图,两根长均为12米的绳子一端系在旗杆上,旗杆与地面 垂直,另一端分别固定在地面上的木桩上,两根木桩离旗杆底部的 距离相等吗?
A
【分析】将本题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就是证明BD=CD.由已知条件可知AB=AC,
AD⊥BC.
B
D
C
解:相等,理由如下:
∵AD⊥BC, ∴∠ADB=∠ADC=90°. 在Rt△ADB和Rt△ADC中,
针对训练
5.如图,有一湖的湖岸在A、B之间呈一段圆弧状,A、B间的距离不 能直接测得.你能用已学过的知识或方法设计测量方案,求出A、B间 的距离吗?
解:要测量A、B间的距离,可用如下方法:
D=BC,
再作出BF的垂线DE,使A、C、E在一条直
线上,
“现在我再来匀一匀。,

十二章简单机械复习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

十二章简单机械复习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
A. 越省力机械,效率越高 B. 做有用功越多机械,效率越高 C. 做相同功,额外功值越小,效率越高 D. 做功越快机械,效率越高
第15页
例 一根绳子最多能承受300 N拉力,要提 起1 000 N重物,应用什么样滑轮组? 这个 滑轮组最多能提起多重物体?
解析:
F
1 n G物
n G物 1000 N 3.3 F 300 N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复习课
第1页
一、杠杆概念:
在力作用下, 能绕固定点转动硬棒, 叫做杠杆。
F1
l2
o
l1
F2
支 点: 杠杆支能点够:绕杠其杆转能动够点绕O其。转动点O。
动 力: 使杠杆动转动力力: 使F1杠。杆转动力F1。
阻 力: 妨碍杠阻杆力转:动妨力碍F杠2。杆转动力F2。
动力臂动:力从臂支: 点从O支到点动O 力到F动1力作F用1线作距用离线l距1。离l1。
第3页
1.省力杠杆: 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
2.费劲杠杆: 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
第4页
3.等臂杠杆: 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
物理试验室中, 我们使用天平就是等臂杠杆。
托盘天平
物理天平
第5页
[练一练]
1. 以下工具在正常使用中,属于费劲杠杆是 ()
A. 启瓶器 B. 切纸铡刀 C. 食品夹 D. 羊角锤
(1)作用在绳端拉力F为___2N (2)水平桌面对物体A摩擦力是___6N (3)在10 s内拉力作用点移动__6 _m
F A
第20页
4. 如图所表示滑轮组将重G=12 N物体匀速提升 20 cm。所用拉力F=5 N,所做有用功为
2.4 J,机械效率为 80% ,当改为提升 18 N重物时,该滑轮组机械效率为 85.7。%

第12章一次函数小结评价与复习PPT课件(沪科版)

第12章一次函数小结评价与复习PPT课件(沪科版)

6. 填空题:
有下列函数:① y 6x 5 , ② y = 2 x ,
③ y x 4 , ④ y 4x 3 . 其中过原点的直
线是__②___;函数y随x的增大而增大的是_①__、__②__、__③__;函 数y随x的增大而减小的是__④____;图象在第一、二、三象 限的是__③___.
解不等式ax+b>0(a,
求直线y= ax+b在 x轴上
b是常数,a≠0) . 从“形”的角度看 方的部分(射线)所对
应的横坐标的取值范
围.
四、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二元一次方程都可以转化为一次函
数y=kx+b(k、b为常数,且k≠0)的情势,所以每个二元一 次方程都对应一个一次函数,也对应一条直线.
10· · O· s5·=2x 1·(00≤x≤5) x(秒)
课堂小结




解析法 列表法 图象法
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 且k≠0),特例y=kx(k为常 数,且k≠0).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 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次函数与二 元一次方程
用待定系数 法求一次函 数的解析式
1. 设所求的一次函数表达式为y=kx+b; 2. 根据已知条件列出关于k、b的方程组; 3. 解方程,求出k、b; 4. 把求出的k,b代回表达式即可.
x
当x>1时,y1在y2上方,据此解题即可.
【答案】C.
方法总结 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从函数的角度看,
就是寻求一次函数y=ax+b的值大于(或小于)0的自变量x的取 值范围;从函数图象的角度看,就是确定直线y=kx+b在x轴上 (或下)方部分所有的点的横坐标所构成的集合.

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系统复习ppt课件第12章 小结与复习

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系统复习ppt课件第12章 小结与复习

(2)若搭配一个 A 种造型的成本是 800 元,搭配一个 B 种
造型的成本是960元,试说明(1)中哪种方案成本最低?最 低成本是多少元?
解:设搭配 A 种造型 x 个,则 B 种造型为(50-x)个, 依题意,得

80x 50(50 x) 3 490 40x 90(50 x) 2 950
解得m=1;
(5)∵该函数图象过点(1,4),代入得2m+1+m-3=4,
解得m=2,∴该函数的解析式为y=5x-1.
方法总结 一次函数与y轴的交点就是y=kx+b中b的值,两条直线平行, 其函数表达式中的一次项系数k相等,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 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针对训练
考点二 一次函数的图象、性质及表达式的求法
例2 已知函数y=(2m+1)x+m﹣3; (1)若函数图象经过原点,求m的值; (2)若函数图象在y轴的截距为﹣2,求m的值; (3)若函数的图象平行直线y=3x﹣3,求m的值; (4)若这个函数是一次函数,且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求m的 取值范围; (5)若这个函数图象过点(1,4),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分析】(1)由函数图象经过原点得m-3=0且2m+1≠0; (2)函数图象在y轴的截距为﹣2,即m-3=2;(3)由两 直线平行得2m+1=3;(4)一次函数中y随着x的增大而减
【答案】C.
方法总结 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从函数的角度看, 就是寻求一次函数y=ax+b的值大于(或小于)0的自变量x的取 值范围;从函数图象的角度看,就是确定直线y=kx+b在x轴上 (或下)方部分所有的点的横坐标所构成的集合.

苏教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12章小结与思考(1)PPT课件

苏教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12章小结与思考(1)PPT课件

A只有(1) B只有(2) C 只有(1)和(2) D一个也没有。
10.如图,直线l1∥l2,l3⊥l4. 有三个命题:①;②;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①正确 (B)只有②正确
(C)①和③正确 (D)①②③都正确l
课堂小结
•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何收获?
作业
• 第164页 第2、3、4题
检测题:
8.已知下列命题:①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②互补的角就是平角;③ 互补的两个角一定是一个锐角,另一个为钝角;④平行于同一条 直线的两直线平行;⑤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其中,真命题
的个数为( )
A、0
B、1个 C、2个 D、3个
9.下面有2句话:(1)真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真命题.(2)假命
题的逆命题不一定是假命题,其中,正确的( )
第12章 证明 复习
复习目标:
1.掌握定义、命题、定理、逆命题、互逆命题等概念,知道一个命 题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
2.基本事实是其真实性不加证明的真命题,弄清真命题与定理的区 别。
3.会用举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 明。
复习指导:
请大家认真看书 P144---160页的思考下列问题: 1. 定义、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 怎样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3. 证明、定理各是什么?证明与推理有区别吗? 4. 证明与图形有关的命题的步骤是什么/? 5. 什么是互逆命题?如果一个命题是真命题,那么它的逆
命题一定是真命题吗? 6. 说说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怎么证明的?
大家可以凭借记忆,也可以翻阅课本,查阅作业,不会的可以小组讨论。
检测题:
1.把下列命题“对顶角相等”改写成:如 果 ,那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对训练
6.求方程(x-1)2-(x-1)(x+1)+3(1-x)=0的解. 解:原方程可化为-5x+5=0,解得x=1. 7.已知x2+9y2+4x-6y+5=0,求xy的值. 解:∵x2+9y2+4x-6y+5=0, ∴(x2+4x+4)+(9y2-6y+1)=0,
∴(x+2)2+(3y-1)2=0.∴x+2=0,3y-1=0,解得x=-2, y= 1 , 3
【解析】(1)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的定义包含两个方面的条件, 第一,等式的左边是一个多项式;其二,等式的右边要化成几 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这里指等式的整个右边化成积的形式; (2)判断过程要从左到右保持恒等变形.
解:(1)不是,因为最后不是做乘法运算,不是积的形式; (2)不是,因为从左边到右边是做乘法运算; (3)是; (4)不是,因为令x=2,y=1,左边=10,右边=32,不是恒等变形.
4.整式的除法 (1)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单项式相除,把 系数 、 同底数幂 分别相除作为商的 因式 , 对于只在被除式中出现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 个 因式 .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 再把所得的商 相加 . [点拨]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实质上是用计算法则转化为单项式 除以单项式.
针对训练
4.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a2-2ab+a,宽为a,则长方形的长为 a2-2b+1 .
5.已知多项式2x3-4x2-1除以一个多项式A,得商为2x,余式为x-1,
则这个多项式是
x2 2x 1 2
.
考点三 整式的乘法公式的运用
例3 先化简,再求值:[(x-y)2+(x+y)(x-y)] ÷2x,其中x=3,y=1.5. 【解析】运用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先算括号内的,再 进行整式的除法运算. 解:原式=(x2-2xy+y2+x2-y2) ÷2x
8.因式分解的步骤 (1)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那么先 提取公因式 ; (2)在各项提出公因式后或各项没有公因式的情况下,观察多 项式的次数:二项式可以尝试运用 平方差 公式分解因式;三 项式可以尝试运用两数和(差)的公式分解因式; (3)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因式在指定的范围内都不能
再分解 为止.
方法总结 在本章中应用幂的运算法则、乘法公式时,可以将一个代
数式看做一个字母,这就是整体思想,应用这种思想方法解题, 可以简化计算过程,且不易出错.
针对训练
10.若xn=5,则(x3n)2-5(x2)2n= 12500 .
11.若x+y=2,则 1 x2 xy 1 y2 = 2 .
2
2
数形结合思想
=(2x2-2xy) ÷2x
=x-y. 当x=3,y=1.5时,原式=3-1.5=1.5.
方法总结 整式的乘法公式包括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而完全
平方公式又分为两个: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和两数差的完全 平方公式,在计算多项式的乘法时,对于符合这三个公式结构 特征的式子,运用公式可减少运算量,提高解题速度.
例7 如图所示,在边长为a的正方形中剪去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
把剩下的部分拼成梯形,分别计算这两个图形的阴影部分的面
积,验证公式是 a2-b2=(a+b)(a-b) . b
b
b
b
a
bb a-b
a
a
a
【解析】通过图形面积的计算,验证乘法公式,从图形中的阴 影 部分可知其面积是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差(a2-b2),又由于图的 梯形的上底是是2b,下底是2a,高为a-b,所以梯形的面积是 (2a+2b)(a-b) ÷2=(a+b)(a-b),根据面积相等,得乘法公式 a2-b2=(a+b)(a-b).
(2)原式=(-8)×(-8)2015 ×(0.125)2015 =(-8)[(-8) ×0.125]2015 =(-8)×(-1)2015=8.
方法总结
幂的运算性质包括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 乘方及同底数幂的除法.这四种运算性质贯穿全章,是整式 乘除及因式分解的基础.其逆向运用可将问题化繁为简,负 数乘方结果的符号,奇次方得负,偶次方得正.

2 5

a12
b31
c 12 a3b4c. 5
(2)原式=(-2x)·(-6x3)+5·(-6x3)+x2·(-6x3)
=12x4-30x3-6x5.
方法总结
将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另一个较易解决的问题,这是初中
转化
数学中常用的思想方法.如本章中,多项式×多项式 单项式
×多项式
转化
项 完全相同 ,另一项
结构特 点
互为相反数 ; ②右边
是 二 项式,是乘式中两
(或差)的 平方 ;②右边是 三 项式,是左边二项式中
两项的 平方和 ,再 加上 (或
项的 平方差 ,即相同项的 减去)它们 积 的2倍.
平方与相反项的平方的差.
顺口溜
和差积,平方差
首平方,尾平方,首尾 两 倍 中间放,加减看前方,同加 异减
公式的常 a2= (a+b) (a-b)+b2; a2+b2=(a+b)2- 2ab , 或(a-b)2+ 2ab ;
用变形 b2= a2 -(a+b)(a-b). (a+b)2=(a-b)2+ 4ab .
[点拨](1)乘法公式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多项式的乘法,公 式的主要作用是简化运算;
(2)公式中的字母可以表示数,也可以表示其他单项式或多 项式.
考点五 本章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
转化思想
例5
计算:(1)-2a·3a2b3·
2 5
bc
(
;
(2)(-2x+5+x2)·(-6x3).
【解析】(1)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可以转化为有理数的乘法和同底
数幂的乘法;(2)多项式乘以单项式可以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
式.
解:(1)原式=

2

3
∴ xy (2) 1 2 .
33
考点四 因式分解
例4 判断下列各式变形是不是分解因式,并说明理由: (1)a2-4+3a=(a+2)(a-2)+3a; (2)(a+2)(a-5)=a2-3a-10; (3)x2-6x+9=(x-3)2; (4)3x2-2xy+x=x(3x-2y)2.
针对训练
1.下列计算不正确的是( D ) A.2a3 ÷a=2a2 C. a4 ·a3=a7
B. (-a3)2=a6 D. a2 ·a4=a8
2. 计算:0.252015 ×(-4)2015-8100 ×0.5301. 解:原式=[0.25 ×(-4)]2015-(23)100 ×0.5300 ×0.5
字母,还可以是一个任意的代数式;(2)这几个法则容易混淆, 计算时必须先搞清楚该不该用法则、该用哪个法则.
2.整式的乘法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 系数 、 相同字母的幂 分别 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出现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 起作为积的一个 因式 .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用 单项式 和 多项式 的每一项分别相 乘,再把所得的积 相加 .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 每一项 与另一个 多项式的 每一项 相乘,再把所得的积 相加 .
3.乘法公式 公式名称 两数和乘以这两数的差
两数和(差)的平方
两数和(差)的平方,等
两数和与这两数的差的积,于这两数的 平方和 加
文字表示
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差
上(减去) 这两数积 的2

式子表示 (a+b)(a-b)=a2-b2
(a±b)2=a2±2ab+b2
①左边是两个 二 项式相 乘,这两个二项式中有一 ①左边是一个 二 项式的和
解:原式=(x3y2-x2y-x2y+x3y2) ÷3x2y
=(2x3y2-2x2y) ÷3x2y
=
2 3
xy

2 3
.
当x=1,y=3时,原式=
2 3
xy
2 3

2 1 3 3
2 3

4
3.
方法总结 整式的乘除法主要包括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单项式乘以多
项式、多项式乘以多项式以及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 单项式,其中单项式乘以单项式是整式乘除的基础,必须熟练 掌握它们的运算法则,整式的混合运算,要按照先算乘方,再 算乘除,最后算加减的顺序进行,有括号的要算括号里的.
(n为正整数)
同底数幂的 除法
同指底数数相幂减相. 除,底数不变,a(整ma÷≠数a0,n,=m且、amm>-n为nn)正
相同点 运算中的底数不变,只对 指数 运算
不同点
(1)同底数幂相乘是指数 相加 (2)幂的乘方是指数 相乘 (3)积的乘方是每个因式分别 乘方 (4)同底数幂相除是指数 相减
[注意] (1)其中的a、b代表的不仅可以是单独的数、单独的
方法总结
因式分解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它与 整式乘法互为逆运算,分解因式的方法主要是提公因式法和公 式法,因式分解时,一般要先提公因式,再用公式法分解,因 式分解要求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针对训练
8.下列变形,是因式分解的是( C ) A. a(x+y)=ax+ay B. x2+4xy+y2-1=x(x+4y)+(y+1)(y-1) C. am2-a=a(m+1)(m-1) D. m2-9n2+3=(m+3n)(m-3n)+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