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优质教案
10唐雎不辱使命知识与技能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及文言知识疏通文义。
2.多种方式诵读文章,读出人物语气,揣摩人物心理。
过程与方法1.学习在同一情境和事件中对比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2.学习文章在对比冲突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培养学生的国家尊严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重点准确理解文章对话的意思,借助读出潜台词的过程揣摩人物心理。
难点在矛盾冲突中对比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主人公唐雎的力量。
1.情境教学法:本课通过讲述相关历史故事、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和表演课本剧,使其充分进入故事情境,达到熟悉文本、体会人物的目的。
2.对比教学法:在对唐雎和秦王对话和形象的把握上,将矛盾作为主线,将对立作为比较点,紧密结合文章来探究人物,在比较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和理解能力。
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义。
2课时战国时期,七雄并立,其中秦国因为实施了商鞅变法而逐渐强大,到了秦王嬴政在位时,已雄视诸侯,并灭了韩、魏两国。
雄心勃勃的嬴政这次又把目光转向了弱小的安陵——这个弹丸之地。
结果会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
刘向(约前77-前6年),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原名更生,字子政。
成帝时受诏命校书近20年,未完成的工作由其子刘歆续成。
官终中垒校尉,故世称刘中垒。
刘向典校的古籍主要包括经传、诸子和诗赋。
典校时,又撰有《别录》。
其后,刘歆以《别录》为基础,撰成《七略》,这是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刘向有辞赋33篇,今仅存《九叹》一篇,见于《楚辞》。
刘向的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
刘向的散文叙事简约,论理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此外,他还编著了《新序》《说苑》《古列女传》三部历史故事集,是魏晋小说的先导。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它的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时间前后跨越约二百三四十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0唐雎不辱使命公开课教案
10 唐雎不辱使命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学习对话形式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体会唐雎那种敢于与强权斗争,有理有节地坚决捍卫祖国的主权与领土的完整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唐雎的外交艺术。
教法学法:复述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朗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义,通译全文。
2、指导有感情朗读,学生分角色朗读,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略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复习回顾作品、作者、故事背景。
复述故事情节。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语言描写等分析人物性格。
3、学习唐雎的说话技巧。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作品简介《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又名《国策》、《国事》。
西汉刘向编订为33卷,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其叙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终于六国灭亡,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状况和社会面貌。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佳作。
它流传甚广,差不多称得上“家传户诵”,文艺性很强,直接可当作文学散文甚或小说来读。
背景介绍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作者简介刘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本名更生,汉沛县(今江苏沛县)人。
刘歆之父。
汉高祖弟楚元王刘交的第四代孙。
汉元帝时为中垒校尉,后因权臣专政,被废十多年。
第10课 唐雎不辱使命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0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本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2.把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
3.诵读课文,注意表现不同人物的语气和神情。
4.理解外交辞令的“潜台词"。
教学方法:1.情境诵读法;2.语言品析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这样一类英雄,他们大都出身卑微,但有胆有识,不畏强暴,充满了凛然的正气,他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们今天就要结识这样一位英雄——唐雎。
新课讲授(一)了解作品和背景1.作品介绍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统一六国,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
其对后代的散文创作有很大影响。
2.背景链接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魏两国先后被秦国所灭,剩下的赵、燕、齐、楚等四国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国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国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花一兵一卒吞并安陵国,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二)初读课文,梳理文言词语,疏通文意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弗fú雎jū怫fú跣xiǎn 抢qiāng 傀guī祲jìn 缟gǎo 挠náo 谕yù2、根据课文注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部编本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理清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感悟“士”之精神。
3.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重点难点重点:疏通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意思。
难点:朗读课文,突出人物语气、口吻和情态,再现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谁来给大家讲讲《晏子使楚》的故事?“出使四方,不辱君命。
”晏子以他雄辩的口才和超群的智慧,为齐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我国的外交史上这样的杰出的人物层出不穷。
今天我们再来结识一位出色的外交家。
他就是唐雎!二、初识唐雎了解背景:1.唐雎介绍:唐雎,也作“唐且”,战国时期著名策士,安陵君的臣子。
2.背景资料: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国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
出小饵而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
此时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在这种情况下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与虎狼之秦作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
这篇文章就是这次斗争的实录。
三、走进唐雎译读课文1.利用工具书、对照课下注释,结合语境,疏通文义,扫清阅读障碍。
2.专注强记,准备翻译,并解释重点词语。
大屏幕展示;(一)解词译句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4.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5.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6.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7.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8.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9.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二)梳理情节1.开端:秦王被拒不悦唐雎奉命使秦2.发展:秦王恩威并施唐雎从容应对3高潮:秦王怫然大怒唐雎以身效仿4.结局:秦王色挠跪谢唐雎不辱使命四、观看视频品读唐雎(一)观看视频(二)分角色朗读课文1.前后桌组成合作组,分配好角色进行朗读训练旁白秦王唐雎安陵君2.朗读要求准确、流畅、清晰,把握节奏、语气、语调3.秦王和唐雎的语气秦王傲慢、狂妄、嘲笑、恭敬唐雎不卑不亢、义正辞严(三)分析形象揣摩神态动作,用句式说话读,我看到一个的秦王。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公开课教案(通用16篇)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公开课教案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公开课教案(通用1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公开课教案(通用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公开课教案篇1一、课文类型:精读(必学课文)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的能力目标:1.学一点文学常识。
2.了解一点写作背景。
3.把握课文内容。
积累词语(即:通假字、一词多义词、古今义异词、词类活用词)和特殊句式(即判断句、状语后置),会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4.学习用对比和衬托手法表现人物和性格特点。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唐雎爱国情感。
(三)过程和方法目标: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差,帮助学生读懂文意(即翻译)是不可少的环节,所以学习本课的方法是:点拨——合作探讨—自主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把握课文的写作内容,掌握重要的词语,理解重要的句子。
2.掌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难点: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四、教学时间:共3课时(其中机动1课时)五、教学步骤:第1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
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听呢?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
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
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又称《国策》。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谋臣策士的活动。
三、关于刘向: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
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作了全系统的分类整理。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设计优秀7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设计优秀7篇《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传统课文,也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
作者整理了7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理清故事情节。
2.揣摩对话中不同人物的语气、口吻和情态,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
3、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1.诵读训练,注意句读,要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对话描写、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及其作用。
3、积累文言词语。
(解说:本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要继续练习诵读,培养文言语感”,“注意揣摩语气,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故“自读导言”旨在引导学生以诵读为突破口,在读懂题意、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文章的艺术特色。
)教学时间:3课时。
一课时教学要点:复习《陈涉世家》,解题,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理清故事情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1、复习《陈涉世家》。
a、本文的作者是谁?文章选自哪一本书?谈一谈你对作者及其作品的了解情况。
b、课文中重点写了一件什么事?在写法上你有何体会?2、引出新课。
明确:《史记》在文学史上非常出名,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可见其影响之大。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唐雎不辱使命》,选自哪一本书呢?学本文又能给我们增加一点什么知识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及文下注释。
二、解题1、按要求默读课文。
(1)读“阅读提示”,略知文章大概情况。
(2)读注释①,了解作品、作者、编者及题目等概略知识。
(3)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你在前面的默读中读到一些什么?(要求:用自己的话,条理清楚地告诉给大家。
教师可以从语态、语气、语速、层次等方面进行评价。
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文字障碍,可以由同学互相解决,老师点评。
要强调学生做好笔记。
)三、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1、了解课文内容。
2024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关注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支持
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及时发现他们在学习中的困 难和问题。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辅导服务。如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指导; 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挑战和机会。
确定评价目标
明确本节课的评价目标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表达 能力等。
设计评价策略
采用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等多种评价策略,全面评估学 生的学习情况。
制定评价标准
根据评价目标,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如阅读理解的准确性、思维 的深度、表达的清晰性等。
实施评价,收集数据
1 2
课堂表现观察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记录他们的发言、提 问、回答等情况。
拓展延伸类作业
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其他学科知识等联系起来,设计一些 拓展延伸类作业,如探讨唐雎的智慧与勇气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比较 唐雎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异同点等。
分层分类辅导计划
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辅导计划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重点辅导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重点引导他们 进行深入思考和拓展延伸。
准备朗读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熟悉自己所扮演角色的台词和情节,进行必要 的预习和准备。
分角色朗读
在课堂上,各小组按照角色分配进行朗读,注意语音语调、情感表达 等方面的准确性。
小组讨论人物形象特点
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包括唐雎、秦王、安 陵君等人的性格、行为、语言等方面。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4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4篇)唐雎不辱使命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3、学习唐睢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4、探讨唐睢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本章知识网络:知识点:一、导入由《完璧归赵》的故事引入二、作者、背景简介《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三、朗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fǘ)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四、初步感知课文,理解大意第一段: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1、重点字词,使:派遣以:用,拿,把,介词易:交换其:加重语气,一定加惠:给予恩惠大:大片土地,形容词作名词虽:转折连词,即使然:代词,这样于:从弗:不使:派遣,动词使:出使,动词于:到2、品读第一段对话,从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信息:交代背景(环境),秦王想“以大易小”,安陵君不从,于是唐雎临危出使“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盛气凌人、蛮横、欺诈)“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清醒、不悲不亢)评析: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唐雎不辱使命语文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理解课文内容。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优秀6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牛牛范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6篇《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如果能帮助到您,牛牛范文将不胜荣幸。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
2.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文章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靠勇敢和智慧取得成功的人士。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他的名字叫唐雎。
(板书课题《唐雎不辱使命》)2、简介《战国策》。
二、疏通文意。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标出生字词读音。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课本上的注释,弄明白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不懂的词标出来问老师或同学解决。
3、老师出示多媒体课件,检查学生对词语和句子的掌握情况。
(1)解释红色的词语。
唐雎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虽然,受地于先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请广于君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仓鹰击于殿上休祲降于天天下缟素长跪而谢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文: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4、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三、熟读背诵。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描写进行熟读背诵。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品读人物。
1、找出文中秦王和唐雎的对话,看两人是怎样较量的?较量的结果如何?从中看出人物有何性格特点?秦王“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盛气凌人,先发制人)唐雎“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不卑不亢,据理力争)秦王“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恼羞成怒,进行恫吓)唐雎“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欢迎大家分享。
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借助注释,结合语境掌握重点字词,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2.通过朗读表演、品析语言、改写段落等方式,体会唐雎的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初步体会作者运用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1.以“读”贯穿课堂,读顺、读通、读懂。
2.以“写”深化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理解。
3.抓住重点词语品味人物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唐雎作为弱国小臣不畏、大义凛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读”,读通文章,读懂句意,读懂人物。
2.通过品味词语、扩写段落,体会唐雎的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语言特点,学习说话技巧。
三、教学策略1.本文内容相对简单,在学习文言词语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注释与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达到疏通文意,理解内容的目的。
2.本文情节生动,富于戏剧性,采用“读—演”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理解人物性格时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通过删减词语、揣摩潜台词等方法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教师请学生介绍完璧归赵、图穷匕见的故事。
教师导入:秦王故伎重演,想用五百里之地交换安陵,作为弱国小臣的使者唐雎面对虎狼之国的秦王是像秦武阳一样色变振恐,还是如荆轲镇定自若,是像楚怀王客死他乡还是如蔺相如一般完璧归赵?【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二)疏通文意1.读通文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二遍,划出读不通、读不顺、读不懂的句子,先利用书下注释理解词句,然后生生互助完成对字词句的初步学习。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唐雎不辱使命》优秀教学案例
(一)情景创设
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时,我将通过以下方式创设情境:
1.利用多媒体展示唐朝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增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2.创设一个模拟使臣的场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体验唐雎出使吐蕃的过程,提高他们的代入感和学习兴趣。
3.通过讲述与课文相关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更加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4.结合课文内容,讲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讨论,探讨唐雎的品质和智慧,以及这些品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课文中的智慧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唐雎不辱使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唐雎不辱使命》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唐朝时期,官员唐雎奉命出使吐蕃,以其坚定的信念和聪明才智,成功完成使命的典故。本案例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这篇课文,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兴趣,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语文素养。同时,结合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担当责任,勇于担当,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二)问题导向
我将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设计以下问题:
1.唐雎为什么会受到朝廷的信任,被派往吐蕃出使?
2.唐雎在出使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0.《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学习目标:1.通过课下注释以及教师的帮助,了解本课相关的文学常识,掌握生难字音、字形,准确划分重点句子的停顿。
2.积累本文当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以及特殊句式,并能运用所学疏通文章。
3.通过对文本多种方式的反复朗读,体会语气对表现人物形象的重要性。
4.树立从多个角度去看待人物和分析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积累本文当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体会语气对表现人物形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树立从多个角度去看待人物和分析问题的意识。
教学过程:情境设置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马上就要来了,班级打算排演《唐雎不辱使命》来作为表演节目,推举你来做导演。
你需要将文章改编为演出脚本。
任务一:前期准备1.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2.了解故事的出处——《战国策》任务二:熟悉文本(一)朗读活动1.自由读,结合课下注释标注字音并圈画读不准的词语。
唐雎jū怫fú然抢qiāng地免冠guān徒跣xiǎn 休祲jìn 色挠náo缟gǎo素谕yù矣(提示:教师在检测学生字音掌握的同时强调重点词语的读音)2.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检测字音读得是否准确,停顿有无错误。
3.教师范读,纠正停顿错误。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4.齐读,做到准确流利。
(二)译读活动1.小组合作,组长组织:能力弱的同学朗读文句,其他组员轮流翻译,组长将组内翻译不了的难句板书到黑板上。
(教师进行巡视)重点字词掌握: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交换)②安陵君其许寡人(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不译)③大王加惠(给予)④以大易小(交换)⑤故不错意也(置意)⑥请广于君(扩充)⑦轻寡人与(疑问语气助词)⑧岂直五百里哉(只,仅仅)⑨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⑩布衣之怒(平民)以头抢地耳(撞)此庸夫之怒也(平庸无能的人)非士之怒也(文中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休祲降于天(吉祥;不祥)天下缟素(白色的丝织品,文中指穿丧服)秦王色挠(屈服)长跪而谢之曰(道歉)寡人谕矣(明白,懂得)2.全班集体解决难句翻译,教师进行点拨。
10《唐雎不辱使命》活动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0《唐雎不辱使命》活动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2.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疑难句式。
3. 学习并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中人物对话,理解人物形象和情感。
3.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唐雎的爱国精神和高超的外交技巧。
2. 培养学生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一)课文内容理解1. 理解课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唐雎的言行,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二)文言文翻译技巧1. 学习文中的多音字、生词、形近字、偏旁部首、通假字等。
2. 掌握文言文的实词虚词、混淆词、特殊句式等。
三、教学难点(一)文言文的翻译与理解1. 正确理解文言文中的疑难句式和特殊句式。
2. 准确翻译文言文,理解其现代汉语表达。
(二)人物形象的分析1. 分析唐雎的言行,理解其性格特点和精神内涵。
2. 理解秦王的性格变化,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引入话题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战国时期的古文,讲述的是一位勇敢的使者和一位强大的君主之间的故事。
在战国时期,你们知道有哪些著名的外交家吗?2. 背景介绍战国时期,七雄争霸,外交家们的智慧和勇气在各国间的较量中显得尤为重要。
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是魏国的安陵君和唐雎的故事。
安陵君是魏国的一个小国君,而唐雎则是他的使者。
3. 激发兴趣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个使者,面对一个强大的君主,他想要你的国土,你会怎么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雎是如何巧妙地应对秦王的要求的。
4. 课文初读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一起读一读《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感受一下唐雎的言辞和勇气。
注意听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用词,它们都充满了智慧。
《唐雎不辱使命》公开课教案张立新
《唐雎不辱使命》公开课教案张立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唐雎不辱使命》。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其特点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态度。
(3)培养学生坚定信念、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背诵:要求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唐雎不辱使命》。
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人物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唐雎的特点,包括他的勇敢、智慧、忠诚和担当精神。
4. 事件讨论:讨论课文中的重要事件,如唐雎如何应对困境、如何说服秦王等,引导学生理解和概括事件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1. 朗读和背诵:通过分组比赛、个人展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和背诵兴趣。
2. 课文解析: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课文内容。
3. 人物分析: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唐雎的内心世界。
4. 事件讨论: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作业和测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表达和讨论: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和小组讨论中的表达和讨论能力。
4. 价值观体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表现和作业中的价值观体现,评价其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认同程度。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唐雎不辱使命》的原文和相关注释。
2. 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教学资源,用于辅助教学。
《唐雎不辱使命》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九下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学习目标一、积累文言词汇。
二、探究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三、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重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体味人物对话描写,特别是秦王与唐雎的两处对白难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人物性格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
今天,我们结识一位大丈夫,他就是唐雎。
(教师板书文题)开门见山,引出课题讲授新课一、检查预习1.解题“辱”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辱”,辱没、辜负。
题目的意思是:唐雎没有辜负使命,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2.文体链接(1)《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非常有名的历史散文集。
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策略言论,分为东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1国共33篇。
(2)“士”,中国古代社会中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
春秋时代,各国之间征战不休。
“士”的地位也出现上升或下降,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揽“士”以张声势。
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
战国时代,争霸和兼并战争更为剧烈,于是游说之士应运而生,他们穿梭于各国间充当说客。
3.写作背景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在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
这篇文章记叙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的经过。
4.读准字音弗fú雎jū怫fú跣xi259;n 抢qiāng傀guī。
《九年级语文 唐雎不辱使命(深入剖析)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深入剖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深入分析唐雎和秦王的人物形象。
2.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历史意义。
3.学习文章的描写手法和语言艺术。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物形象和主题分析。
2.难点:历史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文本分析法、讨论法、表演法。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回顾文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
2.人物分析
(1)深入分析唐雎和秦王的性格特点和行为表现。
(2)探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和意义。
3.主题分析
(1)结合人物和情节,分析文章的主题。
(2)讨论主题的深刻性和历史意义。
4.描写手法和语言艺术分析
(1)分析文章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
(2)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5.表演活动
(1)选取文章中的一个片段进行表演。
(2)通过表演加深对人物和情节的理解。
6.总结归纳
总结文章的人物、主题、艺术特色和历史意义。
7.作业布置
写一篇关于勇敢和智慧的短文,结合唐雎进行分析。
唐雎不辱使命-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雎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2.理解《将进酒》的诗歌内容,领悟诗人的人生哲理。
3.掌握运用修辞手法写作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唐雎的历史背景和形象,修辞手法在《将进酒》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理解诗人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内容1. 唐雎的历史背景和形象1.了解唐雎的生平简介和官职。
2.理解唐雎被任命为使命的含义。
3.分析唐雎在历史中的形象及其重要意义。
2. 诗歌学习1.学习诗歌《将进酒》的内容和结构。
2.分析诗人李白的人生哲理和思想意义。
3.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3. 诗歌鉴赏1.阅读其他诗人的诗歌作品,比较不同诗人的风格和思想。
2.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3.发表个人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1.阅读法:通过阅读相关材料了解唐雎的历史背景和形象。
2.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领悟诗歌内容。
3.互动法:通过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唐雎的历史背景和形象1.阅读相关材料,了解唐雎的生平简介和官职。
2.分析唐雎被任命为使命的含义,介绍唐雎在历史中的形象及其重要意义。
2. 诗歌学习1.阅读诗歌《将进酒》,分析诗歌的内容和结构。
2.探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分享诗人李白的人生哲理和思想意义。
3. 诗歌鉴赏1.阅读其他诗人的诗歌作品,比较不同诗人的风格和思想。
2.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3.发表个人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六、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测试和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
2.通过诗歌欣赏和观点交流,评价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考能力。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对文化素养的认识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课堂中整体氛围有待进一步改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春季上学期部编版
人教部编版九下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课题唐雎不辱使命单元第三单元学科语文年级9
学习目标一、积累文言词汇。
二、探究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三、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重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体味人物对话描写,特别是秦王与唐雎的两处对白
难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人物性格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
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
就是所谓大丈夫。
今天,我们结识一位大丈夫,他
就是唐雎。
(教师板书文题)
开门见山,引出课题
讲授新课一、检查预习
1.解题
“辱”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辱”,辱没、辜负。
题目的意思是:唐雎没有辜负
使命,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2.文体链接
(1)《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
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非常有
名的历史散文集。
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
策略言论,分为东西周、秦、齐、楚、赵、魏、韩、
燕、宋、卫、中山等11国共33篇。
(2)“士”,中国古代社会中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
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
春秋时代,
各国之间征战不休。
“士”的地位也出现上升或下降,学生查阅资料解决
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揽“士”以张声势。
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
战国时代,争霸和兼并战争更为剧烈,于是游说之士应运而生,他们穿梭于各国间充当说客。
3.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在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
这篇文章记叙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的经过。
4.读准字音
弗fú雎jū怫fú跣xiăn抢qiāng傀guī祲jìn缟găo挠náo谕yù
二、师友合作,疏通文意。
1.全员参与,先自主解决,然后师友互助交流解决词义、翻译课文。
2.将仍无法解决或不确定的词、句做出标记。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
2、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故事中人物有秦王、安陵君、唐雎。
主要人物是唐雎。
3、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故事的主要矛盾是对安陵的拥有。
故事的结局是秦始皇放弃了吞并安陵的打算,唐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三、人物分析:揣摩神态动作,用句式说话
1.读,我看到一个的秦王。
一个贪得无厌、阴险狡诈,骄横狂暴、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封建统治者。
读,我看到一个的唐雎。
(四字短语)
一个从容镇定,有胆有识,具有凛然正气,不畏强暴的谋臣。
2.唐雎说话的技巧及给你的启示
言辞委婉言之有“节”,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以行证言,言之有“力”。
启示:懂得一个道理-------说话技巧在人际交往,尤其是在重要的外交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培养一种能力-------要能够在我们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四、拓展延伸:
你能举出古今中外的另一些不辱使命的人及相关的故事?
蔺相如完璧归赵
荆轲荆轲刺秦王
晏子晏子使楚
五、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合作探究,交流展示。